基于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综述.doc_第1页
基于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综述.doc_第2页
基于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综述.doc_第3页
基于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综述.doc_第4页
基于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综述.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基于工作生活质量研究综述2020年3月24日 学无止境,气有浩然工作生活质量综述【引言】 企业的发展有赖于最大限度发挥人的作用,伴随着人力资源的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以人为本理念变得越来越重要,能够满足企业员工对于工作和生活质量的的需要恰成为满足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念方法和途径。为了更好的理解工作生活质量这一概念,本文对国内外此方面的发展和内容进行综述。关键词:工作生活质量; 评价内容国外工作生活质量研究发展 虽然“QWL”的首次提出是在20 世纪60 年代后期,但是早在19 世纪末就有企业尝试改善工人工作环境的个案存在。例如芒斯特伯格强调“我们绝不要忘记,通过心理上的适应和改善心理条件来提高工作效率,这不但符合工厂主的利益,而且更符合职工的利益;后者的劳动时间可以缩短,工资可以增加,生活水平可以提高。”1 另外,美国埃尔顿梅奥( Elton Mayo) 等通过霍桑实验所得出的结论,可以被认为是关于检验工作环境因素对雇员绩效影响的经典理论。霍桑实验的研究结果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泰勒科学管理学派的绩效定律提出了有力的质疑,将人性化维度引入人力资源管理,拓展了管理学研究领域,有。从20 世纪60 年代早期开始,重新规划工作的需要在许多欧洲国家(如荷兰、丹麦、法国、爱尔兰、英国和挪威等) 开始凸显(Davis Cherns ,1975) 。随后位于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也开始追随这种发端于欧洲的趋势。20 世纪60 年代后期,美国汽车联合工会(UAM) 负责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工会的领导人欧文布鲁斯通( Irving Bluestone) 首次提出了“QWL”这个概念。此后,QWL 的发展一般以1979 年为分界线,大致分为两个时期。1979 年以前,QWL 运动关注的是员工的工作环境、健康与福利,劳资关系和人际关系等,对这些方面的关注影响到了后来的工作机会平等、工作内容丰富化、工作场合参与制和民主管理等方面。20 世纪70 年代早期的研究集中于QWL 的定义。1972 年9月2429 日,在纽约举行的QWL 国际会议,无疑是QWL 研究的重要里程碑。 1979 年之后,QWL 运动获得了突破性的发展。80 年代初期进行的企业文化理论探讨,使美国人发现日本等国的强势竞争力竟然来源于“人性化管理”和“企业文化”。因此,美国人重新开始重视QWL问题,引进了质量小组、参与式管理等方法。外国学者有关工作生活质量的评价内容研究 Walton(1975) 首先把QWL 归纳为八个方面的内容:“(1) 公平的薪酬; (2) 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 (3) 员工潜力的发展; (4) 成长和工作的稳定性; (5) 社会的融合; (6) 员工发言权; (7) 生活空间; (8) 社会关联性。” Taylor(1978)用因素分析方法探索了QWL的结构,他的研究结果与Walton(1975)的研究相比多雇主的QWL(EmployersQwL)和社会的QWL(SocietalQWL)个维度。2 Saskkin and lengermann (1984) 所给出的评述,“综合来看,QWL 可由两大类指标所衡量。其一是工作生活质量状况指标(QWL - Conditions , QWL - C) 表示为用于反映工作地点的工作状况、管理政策和实践的一系列客观的指标体系。其二是工作生活质量感觉指标(QWL - Feelings ,QWL - F) 表示为用于反映员工工作感觉的一系列主观的指标体系。”3 DKSaklani(2004)提出QlWL主要内容有13个方面: “(1)公平的薪酬制度;(2)明确的奖金福利制度;(3)工作稳定性;(4)外部工作环境;(5)工作负担和压力(6)人的潜能发挥的机会;(7)持续成长的机会;(8)人际关系;(9)参与决策;(1O)奖罚制度;(11平竞争;(12)工作和生活空间;(13)组织形象。”4 D. K. Saklani (2004) 提出QWL 主要内容有13 个方面:“(1) 公平的薪酬制度; (2) 明确的奖金福利制度; (3) 工作稳定性; (4) 外部工作环境; (5) 工作负担和压力; (6) 人的潜能发挥的机会; (7) 持续成长的机会; (8) 人际关系; (9) 参与决策; (10) 奖罚制度; (11) 公平竞争; (12) 工作和生活空间; (13) 组织形象。5 RazaliMatZin(2004) 在研究Walton (1974)的理论基础上提出了QWL 由七个方面的内容组成:“(1) 成长与发展; (2) 参与; (3) 工作环境; (4) 监管; (5) 薪酬与福利; (6) 社会关联性; (7) 车间整合。” Beth ABrooks和MaryAnnAndeon(2005)整合了前三位学者的研究成果,认为QWL包含八个维度 国内有关工作生活质量研究发展 国内,从1990 年代开始才有少量的工作生活质量方面的研究。从1993 年至2003年,总体来说,我国对工作生活质量研究较少, 相关文献不多。从2003 年开始,工作生活质量越来越引起学者的关注。 谢晋宇等在1998 年认为, 他们指出,QWL 运动提出了工作生活也存在质量问题,从而拓宽了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视野,增加了新的管理手段;QWL 运动使个人与组织的发展得到了有机结合,改变了企业与个人的关系模式;QWL 运动标志着人们在工作生活中追求的目标从生存、收入、安全等低层次需要向尊重、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要转化;QWL 使民主思想和观念真正进入到工作生活领域,进而成为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组成部分。6 韩春霞于2003 年指出,有满意的员工才有满意的顾客。她在解释工作生活质量的涵义后,论述了工作生活质量与招聘,工作生活质量与工作分析、培训、工作环境、薪酬福利计划、对员工的爱、绩效评估等之间的关系7 。 惠青山等于2004年指出,员工工作生活质量(QWL) 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8 曹宪荣于2004 年从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恶化入手,论述了影响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因素,并提出了提高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途径9 。 袁媛,王乃苗于2006年采用实证分析法对员工工作生活质量与员工绩效的相关性进行定量分析。对工作生活质量与员工绩效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利用方差分析的方法了解员工在工作生活质量、员工绩效等方面的相关性10 。 卿涛等于2007 年他们从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的角度出发,在分析知识员工工作生活质量特征的基础上,从工作任务维度、组织环境维度和社会心理维度三个方面对我国企业知识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结构维度进行了探析12 。国内学者有关工作生活质量的评价内容研究 张成福,党秀云(2001)提出的工作生活质量衡量维度或评价指标:工作环境和工作安排、员工参与、人际关系、经济报酬和福利、个人自我实现和潜能发挥 贾海薇(2003)提出的工作生活质量衡量维度或评价指标:生存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归属的需要、自我的需要等4 方面20 个指标。13 刘海玲(2006)提出的工作生活质量衡量维度或评价指标:生活保障、工作特性、升迁奖酬、工作成长、人际关系、工作与家庭休闲、尊重 刘庆,冯兰(2006)提出的工作生活质量衡量维度或评价指标:收入、对发展前景的认识、职业声望的自我评价、自我才能的实现、福利保障 孙泽厚,陈珊(2008)提出的工作生活质量衡量维度或评价指标:员工(竞争性的薪酬水平、福利待遇、工作的物理环境) ; 工作( 工作本身的特性、工作的意义、工作压力、工作成长、工作带来的尊重) ;组织(领导风格、人际关系、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公平) 和社会(社会支持、企业的社会形象、工作家庭平衡、企业的社会价值)总结对工作生活质量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内涵的界定、内容维度以及测量等方面。生活质量没有统一的概念,而且其内涵也过于空泛庞大;工作生活质量的内容维度模糊,独立性差;对工作生活质量的测量具有片面性,缺乏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的测量工具;工作生活质量与后果变量的关系研究缺乏代表性。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工作生活质量概念缺乏清晰一致的界定,这是当前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参考文献】1 Hot hersall ,D. History of psychologyM . New York : McGrawOHill ,Inc. ,19952Pirjo Tuuli & Seppo Karisalmi, Impact of Working LifeQuality on Burnout J.Experimental Aging Research,1999,25: 441-449.3Anders Ingelgard&Flemming Norrgren, Effects of changestrategy and top -management involvement on quality ofworking life and economic result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Industrial Ergonomics , 2001, 27: 93105.4Suzanne E.J.Art,Ada Kerkstra, Jouke van der Zee, HudaHuyer Abu-Sad, Quality of working life and workload inhome help services: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and a proposalfor a research model, J.Scand J Caring Sci, 2001,15:12-24.5Scand J Caring Sci, 2001,15.D.R.Saklani.2004.Quality of worklife in the Indian Context: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J.Decision,31(2),101-135.6 谢晋宇,翁涛. 工作生活质量运动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管理J . 外国经济与管理,1998 , (9) .7 韩春霞.中小企业主应该注重提高员工的工作生活质量J .人才瞭望,2003 , (11) .8 惠青山,何花. 基于工作生活质量(QWL) 结构的激励策略研究J . 生产力研究,2005 ,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