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案.doc_第1页
小学语文教案.doc_第2页
小学语文教案.doc_第3页
小学语文教案.doc_第4页
小学语文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智 慧 源 学 堂 语文学案 2013.3.11一、积累运用 1在下面的括号里填上读音为x的汉字。 ()阳下,我们来到小()边,看见一头()牛在()水。导游小姐告诉我们:这没有什么()奇的,它是山寨人熟()的“老朋友”。3按要求改写句子。 (1)不耕耘怎么会有收获?不学习怎么会有知识?(改为陈述句) _ (2)她回答我说:“我一定会支持你。”(改为转述句) _ (3)蝴蝶飞舞。(扩句) _ 4根据下面的成语各写一句歇后语。 (1)_各显神通 (2)_无法五天 5下列各项判断修辞手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1)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 (2)他难道不像一个真正的守门员吗? (3)森林伸出有力的臂膀,发出欢快的呼啸声。(4)大虫见掀他不着,吼一声,震得山冈也动了。 A比喻 反问 拟人 陈述 B比喻 疑问 夸张 拟人 C引用反问拟人夸张 6“神”字的意思有传说中的人物;特别高超、出奇,令人惊异;精神,精力。请你选择其中两种意思用“神”字各组一个词,再分别用这个词写一句话。 意思()组词_句子_ 意思()组词_句子_ 二、阅读思考 (一)登山人 三个人同去攀登高山。第一个人刚开始攀登几步,感到山陡难登,就退下来了。他说:“这是知难而退。”第二个人登到半山,气喘吁吁,望着上面险恶高峻的山势,摇摇头说:“还是适可而止吧!”也退下来了。只有第三个人,在攀登途中,知难而进,披荆斩棘,勇往直前,几次跌倒,都爬起来再上,无所畏惧,毫不气馁,最后终于登上了顶峰。 过了几天,三个人又碰面了。 第一个人说登上顶峰也不过那么回事还是我知难而退好省了许多力气第二个人说是呀所以我适可而止中途退下还是明智的那个登上顶峰的人笑了笑说道 ( ) 1给第三自然段加上标点符号。 2从文中找出一个恰当的词语,分别概括三个人是怎样做的。 第一个人_;第二个人_;第三个人_。 3说说你对画线的句子的理解。 _ 4你愿意向哪一个人学习?为什么? _ 5收集文中的成语。 _ 6.给文末加上合适的话。 智慧源学堂语文学案 七年级 2013、3、11伤仲永练习一、基础知识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指定的词。 未尝识书具 尝: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族: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文理:_ 从先人还家 先人:_2、给下列句子中画线的字注音。 日扳( )仲永环谒( )于邑人 不能称( )前时之闻 泯( )然众人矣3、 指出下列句子中的“其”所指代的内容。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_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_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其:_ 稍稍宾客其父 其:_ 父利其然也 其:_4、按原文填空。 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_”;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_”;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_”。 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_”。这个事例告诉我们_。(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二、阅读测试题阅读下面文字,回答后面问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丐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混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入,得为众人而已耶? 1、解释下列字词。 邑人:_ 利其然:_ 扳:_ 环谒:_ 2、解释下列字词并给画线字注音: 称( )_ 泯然( )_ 3、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是( )。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A、悄悄地把他的父亲当做宾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B、悄悄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就用钱物求他作诗。 C、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或者用钱物求他作诗。 D、渐渐地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物请他作诗。 4、下列译文的意思正确的一句是( )。 A、余闻之也久:我听说这件事也很久了。 B、从先人还家:从父亲那里回家。 C、还自扬州:还自己到了扬州。 D、泯然众人矣:他的才华已经消失,成为一个普通人了。 5、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_ _ 6、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_ _ 7、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其具体做法是_。 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_。 9、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参考答案】一、基础知识题 1、 曾经 和同一族的人搞好关系 文采和道理 指王安石死去的父亲 2、 pn y chn mn 2、 自己的 他的 他的 他的 这种 4、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二、阅读测试题 1、 同乡的人 就是“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看做有利可图 同“攀”,牵、拉 四处拜访 2、 chn 相当 mn 消失的样子 3、D 4、D 5、“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6、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8、不使学 9、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智慧源学堂语文学案(八年级)基础知识:1,按课文填空()冰坚弗之()德()望尊()疑质理遇其()()足肤()裂负()()()以()拥()()袍()衣2,解释加黑词: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寓逆旅:无从致书以观: 计日以还:以衾拥覆: 以中有足乐者:四支僵劲不能动: 同舍生皆被绮绣:3,翻译:a,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b,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C,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D,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E,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F,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阅读(一):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砚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