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赏析 (2)_第1页
古诗赏析 (2)_第2页
古诗赏析 (2)_第3页
古诗赏析 (2)_第4页
古诗赏析 (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诗、词、曲阅读理解专题复习资料七年级备战技巧:1、在理解基础上背诵。2、遇到不同的要求,要会变换角度答题,怎么问怎么答,看清分值,踩准分点。3、赏析诗句基本答题模式:一般:运用什么方法+ 写了什么内容+ 表达什么情感(古诗词赏析答题方式:这句运用了写作手法(修辞手法),描绘了,抒发了作者感情。其中,“”词使用得好,传神地表现了)特殊:那种与同题材诗歌风格迥异的诗歌,赏析时要加上“一改以往*诗的*风格,而是*风格”。哲理诗则还要谈谈对我们今天的启示。观沧海 曹操汉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目的)实景,气象万千的壮丽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想象,表现诗人宽广的胸襟和豪迈的气慨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 重点掌握】1、诗中统领全篇的一个字是: 观 ( 是诗的线索,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从写景的虚实上看,这首诗前八句写实景,后四句写虚景。写大海无风时波浪的一句是:水何澹澹,写大风大浪的一句是:洪波涌起。最能表现作者博大胸襟的诗句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2、诗中描写实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耸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诗中抒写想象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3、如何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从“若”字看出通过想象,虚写眼前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雄伟景象,来抒发自己博大的胸襟和要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4、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主旨:通过登山观海所见景物的描述,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抱负。5、“澹澹,竦峙。丛生,丰茂。萧瑟,涌起。”等词展现大海的汹涌澎湃,是真实而具体的景物描写。描写大海,着重抓住了海水的形态变化进行大笔勾画,写出了大海变化万千的特点。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虚景描写,大海宏伟的气势是通过两个“若”字展现出来的,“若”强调景物描写为虚景,从中可见诗人宽大的胸怀和壮志。作者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浪漫主义的色彩。7. 观沧海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观沧海中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8、从本诗所写之景可以看出诗人怎样的胸怀? 博大9、本诗的感情基调是: 苍凉慷慨 (建安风骨的代表作)【二、理解赏析】1、分析“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的思想内容并指出其表现手法。答:思想内容:这四句写出大海的广阔浩大,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表现手法:借景抒情(想象夸张) 2、诗中的“若”字用得好,好在哪里?答:好在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了作者博大的胸怀。【三、中考链接】1、(1)这首诗以“观 ”字总领,全诗 借景抒情 ,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2分)(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答:(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只作翻译1分,有想象内容1分)(2010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语文试题)2、前三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写的是静景。次北固山下 王 湾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一、重点掌握】1、 次北固山下一诗中“次”意为停泊,该诗作者为 唐 代诗人 王湾 。2、主题:这首诗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乡愁)之情。3、 王湾次北固山下交代作者行踪的句子是: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4、次北固山下一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二、理解赏析】1、“次”是 停泊 的意思;首联写“客路”“行舟”,与尾联乡书、归雁 相呼应,尾联表达了诗人 思乡 之情。2、颔联中以“一帆悬”之小景,写出了“两岸阔(或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之大景的神韵。3、“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1)想象这两句是怎样的情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受? 答: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宽阔,风势正顺,高帆直悬的情景,表达了诗人因旅途顺利而心情愉快。(2)赏析“阔”“悬”。 答:“阔”写出了潮水涨满时,两岸显得宽阔、开阔; 抒发了诗人视野更加开阔的感觉。“悬”写出了风势正顺时,高帆直悬的情景; 抒发了诗人因旅途顺利而心情愉快。4、颈联中的“海日”、“江春”点明了时间,“残夜”、“旧年”表明作者内心因漂泊在外而思乡心切,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5、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蕴含怎样的哲理?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从内容和感情去赏析这两句。或这两句被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答:这两句蕴含着新事物一定要替代旧事物的自然哲理,表达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赏析“生”“入”。答:“生”“入”用了拟人的手法,赋予自然之物以生命力,富有情趣,对仗工整,生动形象。6、这首诗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你选择一个角度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示例:诗句含义:这两句诗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理趣,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夜退日出,冬去春来的变化 。内容:表现了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生思乡之情。表现手法:“日”“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修辞方法:“生”与“入”用了拟人的手法,富有情趣。修辞方法:这两句诗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词性相同,互相对应,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7、“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这一句是什么意思?尾联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答: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尾联两句由旅途景色引起乡思,引出以归雁捎书,表达诗人羁旅愁怀,思念家乡的深情。(意象:乡书、归雁)8、诗中最能突出地表达诗人思乡之情的句子是: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原因是 它能扣住鸿雁传书。 9、全诗笼罩着怎样的思想感情?结合诗中具体字词句来谈谈。答:抒发了作者思乡盼归的思想感情。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三、中考链接】(2012湖南娄底)15、这首诗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乡愁乡思之情(“思乡之情”、“乡愁”亦可)1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2分)答:“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1分)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中蕴含哲理(1分)。(滨州2011)7、展开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展现的画面。(2分)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1分)7、略。评分:共2分。开放性试题,描绘应表现出平也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景色特点,语言流畅即可。8、思念故乡 评分:共1分。 (江西省南昌市2010年)8、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潮平两岸阔。9、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答: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 尾联:淡淡的思乡愁绪。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一、重点掌握】1、钱塘湖春行由唐代大诗人,晚年号香山居士的 白居易所作。这首诗通过抓住环境和季节特征,选取典型景物描绘钱塘湖的早春风光,抒发了作者的喜悦心情。2、作者游览的行踪是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在描写西湖景物时,最能够体现春意的词语是早莺、新燕、乱花、浅草。3、钱塘湖春行中借助莺燕的活动来表现春天勃勃生机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4、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两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一个“啄”字,美在通过对早莺、新燕的动态描写,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5、苏轼写西湖的名句是:“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写西湖美景令作者陶醉,以至于流连忘返的句子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二、赏析理解】1、主题: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或对春天的赞美、热爱之情)。2、全诗以“ 行 ”字为线索,从 孤山寺 起,至 白沙堤 终。3、这首诗可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这词语是:水面初平、早莺、新燕、乱花、浅草。4、理解: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1)“几处”为何不是“处处”,“谁家”为何不是“家家”?答:“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2)“争”用得好,因为是:“争”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生机勃勃。(“争”、“ 啄”写莺燕活动的忙碌景象,表现充满朝气,极富活力之态。)5、“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渐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6、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诗眼)是 最爱 ,尾联说“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于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7、诗中直抒作者胸臆是一个词是最爱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钱塘湖早春景物的喜爱的思想感情。【三、中考链接】)(日照2011)7.本诗以“春”为着眼点,抒发了 喜爱钱塘湖春天美景 的感情。诗中直抒胸臆表达这种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爱(最爱) 。(2分) 8.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中的两个动词很有表现力,请说说这两个动词好在何处。(3分)“争”和“啄”两个动词,写出了一幅早莺争向暖树,新燕啄泥衔草的动态场景,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机。评分:本题共3分。找出动词1分;赏析2分,每个要点1分。意思对即可。(一)阅读古诗钱塘湖春行,完成10-11题。10、这首诗描写了西湖早春(春天)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2分)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写诗人所见的景象,请说说这样的景象会给人们这样的感觉?(2分)答:会给人们带来生机勃郁(生机勃勃)的感觉。或:给人们的感觉是生机无限(生机勃勃、一片生机等)(2分)(二)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10、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最爱(爱)(1分)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2分)答:(2分,描写的景物和表现出的春的特点各1分)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一、重点掌握】1、天净沙秋思体裁为(散)曲 ,“天净沙”是曲牌名,作者马致远,元代著名戏曲作家。2、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描写景物的氛围是萧条、冷落、凄凉的句子是: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3、本曲可分两层。在文中用“”标出,并写出层意: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第一层: 描绘晚秋残景,渲染悲凉气氛。 第二层: 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的悲凉心情 。 【二、赏析理解】1、天净沙 秋思被后人称为“秋思之祖”,“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2、主题:这首曲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全曲感情的基调是 惆怅。)3、前三句写九种景物 凄凉冷清 的特点,后两句抒发作者 思乡 之情,本曲运用了 寓情于景 的表现手法。4、前三句写九种景物,其特点是凄凉冷清;这样写的目的(好处)是用九种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了一个游子的孤寂愁苦和思乡之情。5、本曲中在满目萧瑟的秋景中为何插入写“小桥流水人家”?答萧瑟的秋景是从正面衬托游子的悲秋思乡之情,“小桥流水人家”则是从侧面烘托游子浓重的乡思之情。(穿插的作用:以乐景写哀情,反衬离人思乡的愁绪。)6、曲中能够概括全篇主旨的词语是: 断肠 ,“断肠人”是指 漂泊在外的游子,后两句写出了游子的 思乡 之情。7、一切景语皆情语。全诗通过丰富的意象,渲染了 萧瑟苍凉(凄凉) 的气氛,抒发了诗人极其 孤寂愁苦(悲伤) 的情绪。 8、古人说:“凡景语,皆情语“这篇作品除最后一句外,全都是景语,而字字都是扣着“情”来写,请举例说明。答:“小桥流水人家”以乐景写哀情,有人家安居其间的田园小景的幽静安逸,烘托出沦落他乡的游子那内心彷徨无助的客子之悲。9、试品析“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妙在何处?答“瘦”字妙在欲写人之瘦而偏不写人,由写马之瘦而衬出其人之瘦,其人之清贫,路途跋涉之艰辛。作者用寄情于物的写法,九种景物,这些有形的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用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之中。10、用自己的话讲述天净沙秋思的情景,并说说你的感受。这首曲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真切地表现出天涯沦落人的孤寂愁苦之情,情调虽然低沉,但却反映了当时沉闷的时代气氛,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三、中考链接】欣赏诗歌,回答下列问题。(分)(一)阅读古诗,回答问题。(4分)把这首小令想象成一幅画,画面上所描写的景物,表现的是一种深秋、傍晚、萧索、荒凉(或:萧条、冷清、衰败、恬静、清幽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 孤独、凄凉、悲伤、惆怅(或:忧愁、凄凉、悲伤等)的心境。(南充市2010年)7、诗词鉴赏(3分)(1)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1分)答:深秋晚景图。(2)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答:游子(天涯沦落人)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2分)(意近即可)诗、词、曲阅读理解专题复习资料八年级上册 望 岳 杜 甫唐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远望)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近望)荡胸生曾云,决呲入归鸟。(细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俯视)【一、重点掌握】1、“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深刻含义:这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或人生哲理:站得高,看得远,只有登上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只有努力战胜困难,才能享受成功的自豪与喜悦。)2、“钟”字妙用:“钟” 赋予大自然以人的感情,是大自然把泰山营造得神奇秀丽,从而表现了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象。3、“割”字妙用: 一个“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的意思。(2分) 齐鲁青未了 未了:不尽 会当凌绝顶 会当:终要,终当诗中的“阴”“阳”分别指山北、山南。【二、理解赏析】1、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 远 而 近 ,时间从 朝(早) 至暮(傍晚) ,并由望岳联想到将来登岳。(全诗紧扣题目中的者 望 字展开,热情赞美了泰山的 神奇秀丽和高大雄伟 的气势。)2、齐鲁青未了一句表现了泰山的_高大_ ;造化钟神秀一句描写了泰山的神奇秀丽;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写的是 实 景,用_细节_描写,表达了诗人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空阔。3、造化句写泰山的 秀美,是 虚 写;阴阳句写泰山的 高大 ,是 实 写。4、望岳中每一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试对此作具体解释。首联是远 望,颔联是 近 望,颈联是 细 望,尾联是 极 望。 5、诗的前两联着力写泰山的整体形象,后两联着力表现的是诗人的感受 。6、透过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两句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7、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写出作者襟怀浩荡,眼界空阔的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8.望岳中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两句用虚笔写出了泰山的秀美,用实笔写出了泰山的高大(或虚实结合,表现泰山秀美、高大的语句)。9、望岳中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末了 借齐鲁大地来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并抒发诗人初见泰山时的激动心情。10、表现泰山高峻、幽深的语句: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11、既是攀登泰山极顶的誓言,又是攀登人生顶峰的誓言(表现作者志向高远、坚定)的语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12、登飞来峰中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三、中考链接】(湛江2011)(4分)(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一联中的“割”字突出了泰山怎样的形象? 高大巍峨 (2)这首诗最后一联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不畏艰难,勇于攀高的豪气壮志。 阅读古诗望岳,完成题。(4分) 1、诗中加点的“割”字炼得极好,从山的北面来看,那阳光就像被一把硕大无朋的刀切断了一样,突山了泰山 遮天蔽日 的形象。(2分)2、名句恒久远,千古永流传。请谈谈你对千古传诵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理解。(2分)这两句化用了孔子的“登泰山而小天下”。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蕴含了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才能俯视一切、傲视群雄的人生哲理 。(贵州铜仁09)(一)阅读杜甫的望岳,按要求答题。9、品读全诗,发挥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岱宗夫如何”是什么意思,描绘“齐鲁青未了”所展现的画面。(4分) 答:“岱宗夫如何”的意思是:泰山是什么样子?(1分)“齐鲁青未了”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幅画面: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苍翠的山色中掩映着辽阔无边的齐鲁大平原(1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表现了诗人的什么精神和气概?答: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和登上绝顶、俯瞰一切的气概。春 望 杜 甫唐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一、重点掌握】1、诗歌四联内容:首联:写春望所见:国陷城破,虽山河在,但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一个“深”字,令 人满目凄然。(所见:春城败象)颔联:借花鸟之景抒感伤之情,此联以“感时”承上,以“恨别”启下。(所感:借景抒情)颈联:用“抵万金”来形容家书珍贵,表达诗人对妻子儿女的思念。(所盼:思念亲人)(千古名句)尾联:诗人老得这么快,完全是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所思:思念亲人) 2、春望主题:这首诗写了诗人因居长安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感情。3、赏析“破”“深”的妙处。“破”字,使人悚目惊心;“深”字,令人满目凄然,从而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感情。4、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指诗人触景伤情,因感时伤别,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二指诗人移情于物,把花鸟人格化,花上的露珠就像人因感时而流出的泪珠,鸟也像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或:拟人、对偶;以花鸟拟人,花感时而落泪,鸟恨别而惊心; 表达了诗人感时伤世的感情。)5、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这两句诗用“连三月”点明了战火连续不断,“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或:(1)修辞方法是:借代、对偶、夸张。(2)用“抵万金”来形容 家书的珍贵 _,表达了诗人对妻子儿女的强烈思念之情。6、“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运用细节描写。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7、请展开想像,描述“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所展现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面对沦陷的山河,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诗句所描写的这一细节,含蓄而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8、从“国破”、“烽火”可以看出,杜甫的这首诗与唐代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安史之乱 9、结合全诗内容,体会诗题中的“望”字包含哪两层意思?一方面是看到了“国破山河在”的惨景,另一方面是对于亲人团聚的守望和期盼。10、结合“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诗,说说诗人是如何抒发情感的。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二、理解赏析】1、杜甫的春望中言明春望所见的诗句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2、诗中运用对比的手法,表达诗人忧国思家的诗句是: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3、诗中平时能引起人们美感的事物,却触发了深受安史之乱之苦的杜甫的与众不的审美感悟: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4、本诗的前四句写景,所写内容均统在一个“望”字中,诗人的视野由 远 及近 ,由 大 到 小 ,由 山河 到 草木花鸟 ;后四句抒怀,一个“搔”的动作(细节)刻画了:一位面对沦陷的山河,满头白发的老人因焦虑忧愁不停地挠头叹息。老人昔日那长长的头发如今纷纷断落,已经短得无法梳髻插簪,孤立于长安城头的形象。5、本文以 “望” 为线索,表达了诗人 忧国伤时,念家悲己(忧国思家) 的感情。【三、中考链接】(2012四川乐山)本诗首联写作者春望所见,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融情于景,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国家山河依旧,可沦陷后的国都残破不堪、乱草丛生,这与昔日繁华形成巨大反差(1分),痛彻地表达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强烈感情。(1分)古人作诗十分讲究炼字。本诗尾联中的“搔”字锤炼得好,好在哪里?“搔”字是对诗人想解愁而不得的细节描写(1分),传神地表达了诗人内心难以排遣的忧国思家之情。(1分)(山东滨州市2009)7、“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中“破”和“深”字体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破”字写出触目惊心之景色。深字写出令人满目凄然之景。抒发了诗人忧国伤时,悲己思家之情。8、对“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一联历来有不同的解释,你的理解是什么?我认为我认为两种说法都有理。一种指诗人触景伤情,因感时伤别,思念家人,面对花香鸟语的春景,不但无心赏玩,反而落泪心惊。另一种指诗人移情于物,把花鸟人格化,花上的露珠就像人因感时而流出的泪珠,鸟也像人一样因恨别而惊恐地鸣叫。石壕吏 杜 甫唐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史呼一何怒! 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一、重点掌握】1、给第3段划分层次。第一层:说明这一家人为国家做出了重大牺牲。第二层:写老妇人诉说家中现状。 第三层:写老妇人自请应役。2、石壕吏主题:本文通过作者亲眼所见石壕吏乘夜捉人,连老妇人也被抓服役的故事,表现了作者对安史之乱遭受苦难的人民的深切同情,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3、本诗从内容上看,属于叙事诗,最能概括本诗中心事件的句子是有吏夜捉人。(这句是全篇的提纲,以下情节,都从这里生发出来。)最能概括全诗内容的一句:听妇前致词4、诗题是石壕吏,但对“石壕吏”却略写,详写的是老妇人,这是为什么?答:用老妇人的直接控诉,更能集中揭露封建统治者的战争政策给劳动人民带来的灾难,更形象地表达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5、“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中“独”字的作用主要是:暗示老妇已被抓走。6、诗中三个“夜”字,各说明了什么?有吏夜捉人(深夜堵门捉,更见吏凶恶)请从吏夜归(肝肠已寸断,此身何足惜)夜久语声绝(人在断肠时,倍觉夜难熬)7、表现差吏的横征暴敛和老妇的悲伤痛苦,对比鲜明的二个字是: 怒、苦 。8、最能体现当时兵役之苛酷、战争之惨烈的诗句: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二、赏析理解】1、“听妇前致词”是(谁)诗人_在听;这句作用是:承上启下,承接上文的“吏呼”,开启下文的“妇啼”。2、表现老妇丧子的悲痛和含悲度日: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3、概括出诗中老妇的“苦”:一苦:三儿二死,写出了出征者的惨状及老妇痛失儿子的悲凉。(三男邺城戍,二男新战死。)二苦:“更无人”、“无完裙”,写了战乱使包括老妇一家在内的人们孤苦无助、一贫如洗的凄苦。(室中更无人,出入无完裙。)三苦:老妇在差役的威逼下,忍受巨大痛苦,承担兵役。(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4、诗中没有直接写老妇被抓走的事情,而是根据“夜久语声绝”和“独与老翁别”可以间接判断出来。5、你认为诗中的“老妇”是怎样的一个人?善良、凄苦,长于应对,机智有胆略,强忍悲痛,保护家人的人。使至塞上 王 维唐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一、重点掌握】1、诗歌四联内容:首联:交代了此行的目的和到达的地点。颔联: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颈联:被王国维赞为“千古壮观”的名句。(这两句被苏轼评价为“诗中有画,画在有诗”。)尾联:叙事,衔接首句。2、使至塞上主题:这首诗叙述了作者出使塞上的艰苦行程,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抑郁、孤寂的感情。3、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这两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用比喻、对偶;“征蓬”“归雁”比喻 诗人自己;这两句含义是_诗人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 暗写诗人内心的抑郁和孤寂之情。融写景、叙事、抒情于一体. 这两句表达了作者 孤寂、思乡 的感情。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1)这两句的表达方式是 描写 ;写出了景色 奇特壮丽 的特点。(2)这两句描写的景象是 大漠茫茫,烽烟直上,黄河悠悠,夕阳坠落。(3)“直”“圆”的赏析:“直”字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准确地描绘了沙漠奇特壮丽的景象,表现了作者的深切感受。(4)这两句被称为“千古壮观”名句的原因是:这两句写出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边疆沙漠,浩瀚无边,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名句。(5)这两句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具体表现在:构图美、线条美、色彩美、意境美。(示例一:这幅图画具有 构图美。 美的具体表现:画面空间阔大,层次非常丰富:从上到下有天边的“落日”、空中的烽烟、地上的“长河”;从近到远有烽烟、夕阳、无边的“大漠”。示例二:这幅图画具有 线条美。 美的具体表现:线条简约,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广阔的大漠上,纵的是烽烟,横的是黄河,圆的是落日。示例三:这幅图画具有 色彩美。 美的具体表现:色彩艳丽、丰富:黄色的“大漠”、浑黄的“长河”、白色的烽烟、红色的“落日”,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眼前。示例四:这幅图画具有 意境美。 美的具体表现:诗句形象生动描绘出壮丽、奇特、别致的塞外风光,动静结合,意境雄浑。“大漠”背景下,有缓缓升起的烽烟,有波澜不惊的“长河”,有即将西下的“落日”。 )5、“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一个“直”字则表现出了孤烟的劲拔和坚毅之美。“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之感。一个“大”字,形象描绘出边疆沙漠的荒凉与浩瀚。这几个字不仅准确描绘了沙漠的景象,而且表现了诗人真切的感受,把孤寂的情绪巧妙地融化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构图美,色彩美,线条美。6、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画面并说说传达出诗人当时看样的心情。画面:大漠无边,长天空阔,在这广阔的背景上,一缕直上青天的轻烟,以及滚滚的黄河呼啸着奔腾而去,在河的尽头,是一轮又红又大的圆圆的落日,好一幅苍凉阔大壮观的大漠黄昏图!心情:融情于景,在描绘在广阔的自然景象之中巧妙地融入诗人内心的孤寂抑郁之情。【二、赏析理解】1、王维的使至塞上以传神的笔墨,描绘出大漠雄浑的气势,而且也表达了作者的深切感受,把自己孤独感伤的情绪融于广阔的自然景象中的两句诗是:大漠孤烟直,长河光落日圆。2、诗人自况,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情感的诗句是:征篷出汉塞,归雁入胡天。3、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中香菱说:“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道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似的。”你认为香菱对这两句诗的体味有没有道理?为什么?答香菱对“大漠”、“长河”两句诗的体味是有道理的。因为大漠之“大”,茫无边际,且无树、无山、无其他景物,更显孤烟之“孤”、长河之“长”。孤烟之所以“直”,是因为大漠秋季与春末处于高气压中心,晴朗无风,狼烟便直上如缕,显得挺拔;而落日在天地相接之处,更显其圆圆的形状和红彤彤的色彩。这一“直”一“圆”的景物在大漠无边无际而又空旷荒凉的背景上,构成一幅醒目、苍劲、雄浑、神奇的画面!【三、中考链接】(2012江苏徐州)9、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征蓬”两句,既表述了诗人前往边境慰问将士之事,又描写了边塞独特之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B、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了明媚秀丽的塞外风光,其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更是脍炙人口的千古名句。 C、诗中的“圆”字与“直”字,都用得逼真传神,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充分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的特色。 D、“都护在燕然”和前面的“属国过居延”遥相呼应,点明了诗人此次出使路途之远。答案:B(“雄奇壮美”而非“明媚秀丽”)(2011年中考连云港)7、为什么说这是一首边塞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2分)可从诗题“使至塞上”,诗句中“边、居延、汉塞、胡天、大漠、萧关、燕然、属国、都户”等词语(地名、官名)看出这是一首边塞诗。8、颈联中的“直”、“圆”两字用得十分传神,请说说它们的好处。“直”字,表现了打磨孤烟的劲拔、坚毅之美(1分);“圆”字,给人以亲切温暖而又苍茫的感觉(1分)。这两个字不仅准确地描绘了塞外雄奇壮观的自然之景,而且巧妙融入了诗人的孤寂情绪。(1分)(意思对即可)渡荆门送别 李白唐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一、 重点掌握】1、诗歌四联内容:首联:叙事,直接扣题,交代了此行的地点和目的。颔联:写的是远景。颈联:写的是近景,通过两幅美丽的画面来形容江上的美景,第一幅是水中映月图,写夜间的风景;第二幅是天边云霞图,写黄昏的风景。尾联:抒情,抒发了作者的思乡之情。2、渡荆门送别主题: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这首诗是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诗人自己,诗歌融情于景。)3、这首诗中间两联描绘舟过荆门时所见景色,其中第二联中的“随”“入”两字用得好,历来被人称道。请简要分析“随”“入”字好在何处。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写出了诗人欣喜的心情。“入”字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3、品读全诗,展开联想和想像,描绘第二联所展现出的画面。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江水奔腾直泻,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或: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展现了一幅气势磅礴的万里长江图。)4、描绘“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所展现的画面。答:月亮倒映在平静开阔的江水之中,好像是从天上飞来的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构成了海市蜃楼的奇观。5、颈联变换视角,描写长江的近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请谈谈这联诗所描绘的意境。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在自然美景中融进了诗人初次见到平原时的新鲜、欣喜的感受和体验。5、诗歌第四联抒写了诗人对故乡无限依恋(对故乡思念)情感。【二、理解赏析】诗中写景的对偶句是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交待此行的目的的句子是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运用浪漫想象的诗句是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写江水奔腾直泻气势的句子是江入大荒流。【三、中考链接】(盐城06)1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字加以赏析。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化、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或:“入”字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从荆门往远处望去,仿佛流入荒漠辽远的原野,显得天空寥廓,境界高远。2诗中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抒发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深情。归园田居陶渊明东晋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一、重点掌握】1、诗歌内容:、句表明诗人不善于种田。、句写出诗人早出晚归,不辞劳苦。(体现农家生活艰辛)、句写出诗人对田园生活的喜爱和怡然自得。(体现全诗主旨)()2、归园田居主题:这首诗写的是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劳作之乐,表达了诗人不与污浊的现实同流合污的愿望。3、这首诗可分种豆的地点及劳动结果,劳作的辛苦与执着,自己的田园之乐三层意思。4、“但使愿无违”的“愿”具体指:作者接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5、为什么要着意写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6、赏析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并答题。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地点的一句是:种豆南山下 点明了作者耕种的时间的一句是: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表现作者晚归情趣的一句是:夕露沾我衣。表现作者归隐耕作目的诗句是:衣沾不足惜 但使愿无违。7、这首诗写的是田园劳作之作,从内容看诗人很不善种田,但是非常勤劳,分别指哪些内容。A不善种田:草盛豆苗稀B.不辞劳苦:晨兴理、带月归8、这首诗记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夏初。9、诗的但使愿无违意思是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根据你对诗人的了解和所学的其他作品,谈谈愿无违的含义。答案:要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而折腰强。【二、中考链接】1、这首诗流露了 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享受田园之乐的惬意、闲适 的 感情。2、“前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你如何看待他的归隐“遁世”?答:表明诗人宁可归隐田园,也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归隐遁世表现他无力抗争黑暗的社会而消极逃避现实。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宋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一、重点掌握】1、诗歌主要内容首联:首联第2句是全诗浓墨重彩的一笔。颔联从静态舒缓的景物描写中振起,转而为强烈的抒情。颈联:这句是诗人发出了最高亢最强烈的呐喊,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尾联,顾影自怜,以无限悲凉的身世之慨收束全篇。2、登岳阳楼主题:这首诗通过描写登岳阳楼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怅惘、痛苦与伤悲之情。3、(1)白头之因是:家国之恨,身世之愁。 (2)“风霜”: 一指秋色浓重;二指比喻严峻的政治形势。(双关语) (3)“老木沧波”: 既是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4、登岳阳楼中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之的句子是哪两句?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5、理解: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这句是写岳阳楼的美景并未给诗人增添喜悦反而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怅惘、痛苦与伤悲之情。【二、中考链接】1、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自然之景、家国之恨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2分)2、这首诗的诗眼是 悲 ;尾联“风霜”一词有深刻的双重含义,一指 秋色浓重 ,二指 比喻严峻的政治形势 。3、请你对“徙倚湖山欲暮时”一句中的“徙倚”一词进行简要评析。“徙倚”在山水之间,在这样美丽的岳阳楼畔,诗人却提不起观赏山水的雅兴,仅“徙倚”二字,就把诗人那满腔愁绪表现得淋漓尽致。4、请试对“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一句作简要赏析。这句是写岳阳楼的美景并未给诗人增添喜悦反而勾起了他满腹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抒发了诗人国破家亡的怅惘、痛苦与伤悲之情。八年级下册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一、重点掌握】1、诗歌四联内容首联:写作者被贬谪的地点和时间。颔联:运用了两个典故是:闻笛赋、烂柯人。颈联:“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和“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尾联:“长精神”三字,表现了诗人意志不衰,坚韧不拔的气概。2、酬乐天主题: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表达了无限的辛酸和愤懑不平。同时也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3、怀旧,烂柯人。颔联诗人运用了两个典故是:闻笛赋、烂柯人;这两典故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是:“闻笛赋”表达了诗人对受害好友的悼念。“烂柯人”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人事变迁的感叹。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1)“沉舟”和“病树”是比喻:久遭贬谪的诗人自己;“千帆”和“万木”比喻:在他贬谪之后那些仕途得意的新贵们。(2)原意是: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新意是(比喻义):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3)蕴含的哲理是: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 思想感情是:表现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5、“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沉舟之畔,会有群舟竞发,千帆齐扬!病树之后,会有姹紫嫣红,万树春光!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现常用它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二、理解赏析】1、这首诗感情浓郁,但前后基调不同,前四句低沉愤懑,后四句高昂乐观,前后形成鲜明对比。2、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通过引用典故来表现岁月流逝,人事全非,自己恍若隔世之人的句子是: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3、诗中表达诗人豁达的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或:喻含新事物不断涌现的理趣)的诗句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4、请描述“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所展现出的画面,并揭示诗句的含义。答放眼望去,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这样的景象:大江之上,沉舟之侧仍有千帆竞发,虽有病树但万木依旧争春。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三、中考链接】(2012贵州铜仁)13、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按要求答题。(6分)(1)诗歌首联“ 凄凉地 ”和“ 弃置身 ”这两个词写出了作者被贬谪、遭弃置的境遇,也表达了作者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心情。(2分)(2)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4分)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意思是说,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社会总是要向前发展的,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情感由先前的伤感低沉转变为慷慨激昂,表现了乐观的精神。(答“包含事物的新陈代谢的哲理”也对)1、题目中的“乐天”指的是(人名) 白居易;诗中的“沉舟”是指 沉没的船;全诗表达了诗人对自己被贬谪、遭弃置的无限辛酸和愤懑不平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的感情。2、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为人所称赞,请作简要分析。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社会在前进,前景无限美好,表现了作者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或:这两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