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策略研究_第1页
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策略研究_第2页
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策略研究_第3页
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策略研究_第4页
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策略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语文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有机融合策略研究作者:何宇【内容摘要】预设与生成是精彩的课堂教学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因此,必须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预设和生成在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中,在师生真诚对话中,在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性体验中,在拓展创造中有机融合,才能使课堂焕发生命活力。【关键词】预设生成语文有机融合课程改革实施以来,通过自研自修、理论测试等方式,广大教师已经储备了丰富的课改理论信息。但是,随着课程改革进程的不断深入,使得停留在这个层面上的理论失去了它应有的生命价值。在课堂教学中“穿新鞋走老路”,嘴上喊着搞改革,心里唱着老调歌。教师的教学行为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和课改前没有两样。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执行教案。把课堂教学看作是展示自己完美教案的过程,学生只好钻教师提前设计的“套子”,忽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不利于培养具有自主性的学生,严重制约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能力养成。第二,冷落生成。由于教师在执行教案,所以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再创造的空间,就更谈不上有创意地发挥了。冷落了学生的大量生成资源,熄灭了学生创新的火花。对于学生个性的张扬、独特体验的尊重只是一句空话。新课程标准所倡导的学生学习方式是自主的、合作的、探究的,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础,以合作学习为途径,以探究学习为目的。在这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应作为一种活生生的力量,带着自己的知识、经验、思考、灵感、兴致参与课堂活动,从而使课堂教学呈现出丰富性、多变性和生成性。教学的过程也应成为师生互相“抛接球”的过程。布卢姆说过:“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成果,教学也就不成为一种艺术了。”预设与生成是语文课堂教学中“静”与“动”的对立与统一。课前预设是教学规划实施的蓝本,动态生成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作。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低效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是呆板的,颓废的。预设与生成是手心与手背,具有不可偏废的同等价值。因此,在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让预设和生成有机融合,使师生在“动态生成”的课堂中得到共同提高,是摆在每一位语文教师面前的现实课题。1、让预设和生成在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融合教师要努力构建一种开放、和谐、愉快的,使学生的主体意识得到真正凸现的新型的学习环境,为学生创造一个学习知识的平台,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从而让学生能在课堂上不断生成促进课堂发展的教学资源。如特级教师于漪在教宇宙里有些什么时,课文中有一句话:“宇宙里有几千万万颗星星。”这时,一个学生提出了问题:“老师,万万等于多少?”大家都笑起来,有一个学生说:“万万不等于亿吗?”在大家的笑声中,提出问题的学生只好灰溜溜的坐下了。于漪老师觉得他的积极性受到了打击,于是她问:“既然万万等于亿,那么这里为什么不说宇宙里有几千亿颗星星呢?”这一问,学生都哑了。过了一会儿,一个学生站起来说:“不用万万有两个好处,第一,用“万万”听起来响亮,“亿”却听不清楚,第二,“万万”好象比“亿”多。这时,学生们又笑了。于漪老师当场给予了肯定,并表扬说:“你实际上发现了汉语修辞中的一个规律,字的重叠可以产生两个效果,一是听得清楚,二是强调数量多。这时,学生们都用钦佩的目光看着那个学生,于漪老师又接着说:大家想一想,我们今天学到的这个新知识,是谁给予我们的?这时,大家才将目光集中到第一个提出问题的同学。这个学生十分高兴,这对于他以后敢于大胆提出问题,引导其他同学积极质疑,起到了很好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在这堂课上,于漪老师以其睿智的眼光敏锐地发现这一动态的教学资源,并及时营造宽松平等的教学环境,因势利导,创造性的组织起适合学生参与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既让学生学到了新的知识,更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培养了学生敢于提问的精神,使原本尴尬的课堂又焕发出勃勃生机,收到了不可预约的精彩。2、让预设和生成在师生真诚对话中融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学生、教师和文本之间跨越时空的对话应当是放飞心情,感悟生命的历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关于文本的对话应当是平等、互动的过程。目前教学中,仍有不少教师强调接受学习,主要表现在课堂教学中,繁琐的提问,学生死记硬背;老师全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老师居高临下,维护着“师道尊严”,学生唯命是从。由此师生关系成为一种讲授与听讲,主动与被动的不对等关系,学生很少有自主权,自我意识不强。而新课标强调要构建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双方彼此敞开心扉,真诚对话,相互接纳。老师不再是传授知识的权威,而是学生学习的伙伴,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和学生只有建立起这种平等的关系,学生的心灵才能畅通,思维才会活跃,教学生成才更具魅力。例:笔者在执教羚羊木雕一文时,将学生分组围绕“父母对我的批评是否正确”展开辩论,即“亲情”和“友情”冲突时,你向着哪一方。在辩论中,突然,反方的一位同学向老师发问:试问老师,假设你的孩子将你已许诺给他的贵重礼物送给好友,你会忍心批评他、伤害他的自尊心,破坏同学间纯真的友情吗?(这是备课万万不曾想到的突发问题,显然这位同学重友情,轻亲情,但很机智,无疑将老师视为家长这一角色看待,观察老师的态度,以寻求支持。)笔者略加思考后,便这样说:“我是老师,也是家长,和所有家长一样,不是处理任何问题都是妥当的,也是在不断地提高认识的过程中加以完善的,那么请同学们为老师提些建议,怎样处理才更妥当呢?”(想不到,这时的学生发言更活跃了,以下几位同学的看法颇令人回味)生:“礼物不是因为金钱才贵重,而是因为凝结友情才贵重,希望做父母的能认识这一点。”生:“物品失去可以再买回,但自尊心和友情的损害,这是买不到的,所以做父母的也不能不加思考的一味责怪孩子的不是。”生:“相反父母如能维护孩子友情,不去伤害它,比你送孩子礼物,更能使他欢心,因此父母不怪孩子,就会更好些。“从大部分学生的发言中,觉察出学生总是站在自己的立场,喜欢给家长挑刺,在处理“亲情”与“友情”关系上,有些偏颇。对此,老师便不动声色地引用文中的一句话:“这能全怪我吗?”老师便以家长的身份和学生平等对话,互相探讨。随后,学生便从文中“我”的身上以及结自身的经历,认识到同龄身上的普遍存在的一些缺点,如意气用事,不懂得尊重父母等。在掂量亲情与友情的天平上,学生各有见地,他们与老师真诚的沟通,交流意见和看法,使两者收获颇丰。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的发问,促成了师生互动,在互动中,老师不是力霸课堂,主宰方向,而是以尊重、真诚、探求的态度看待问题、观照学生。因此,学生不再感到压力,而是心驰神往,激情满怀,积极而富有创意地投入到课堂活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畅所欲言、灵气飞扬、魅力四射的课堂。教育家叶澜指出,“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气息。”老师只有摒弃“唯我独尊”的教学观念,多营造些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才更有利于学生愉快地学习,自由地思维,果敢地发言、交流等,为教学生成增添魅力。3、让预设和生成在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性体验中融合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更多的是从原来的传授知识、技能转变为教会学生一种甚至是几种学习方法。教师要从单纯的传授者转变为引导者,这是新课程改革中的一个重点,一个难点,更是一个亮点。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文章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积极的思维方式。下面是我校教师在上公开课行道树时的教学片段:教师用多媒体展示几张行道树的图片,并出示一个问题,即()的行道树,让学生结合文章内容填空。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习行道树这篇文章,请大家结合文章的内容做好这一道填空题,并大胆输出你的理由。(给学生五分钟左右的时间阅读文章)(给学生阅读的时间,是要学生能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从而达到整体把握的效果)生1:我认为可以用“痛苦”这一个词语来填空。师:请说说你的理由。生1:文章写到了行道树离开了自己的家乡,感到孤独,同时自己制造清新,却不被人们珍惜,所以我觉得是痛苦的。师:有道理,你很好的抓住了文章的一些内容,确实证明了行道树的痛苦。生2:我觉得可以填“奉献”这个词语。我的理由是行道树虽然痛苦,孤独,但仍然在固执的制造清新,制造清新是为了人们,自己却得不到好处,所以行道树是在奉献。同时我还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在这里为什么要用“固执”这个贬义词,而不是用“执着”这些褒义词。师:你的理由很充分,而且提出了一个很深刻的问题,说明你在阅读的时候对课文是有一定的研究的。你是一个善于发现问题的好学生,不知道哪位同学愿意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生3:我以为“固执”用在这里是有一定的道理的。它就是执着的意思,但我觉得要对自己表达执着这一个意思,用固执比较好,如果是对他人的评价,则用执着比较好。可见,对象不同,就要用不同的词语。生4:对,而且这也体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谦虚嘛。(众生笑)师:这两位同学的分析很有见地,还涉及到了我们的传统美德。我个人再补充一点,我觉得用固执更能体现行道树的奉献精神,所谓“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生5:我觉得我们没有必要到外面去找词语,其实文章最后一句就是我们这道题目的最好答案。那就是忧愁而快乐的行道树。师:那你为什么要说它是最好的答案呢?生5:我觉得“忧愁而快乐”这个短语很好的体现了前面两个同学所说的两个方面。行道树离开家乡,忍受孤独,制造清新却不被珍惜说明很痛苦,很忧愁。但文章或作者的用意应该是侧重在快乐的,所以用了一个“而”字,行道树快乐的原因就在于奉献。在文章中说事业是神圣的,我们有最自豪的时刻,我们固执的制造清新,都表明了快乐。所以我认为是最好的,如果我是行道树,我就要大声的说,“我奉献,所以我快乐。”(师鼓掌,众生鼓掌)师:非常精彩的发言呀,文章把握的很到位。这一课堂实录片段的精彩在于教师很好的引导学生自主的探究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所蕴涵的问题。教师只应该是教学过程的调控者,教学智慧的归纳者,教育情境的诱发者,教学秩序的维护者,教学流向的引导者。教师的主角意识越明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越被动。教师要善于抛砖引玉,而不要越俎代庖。教师越是要把学生往自己预定的思路上引,就越是忽视了课堂的随机性。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是灵动的,学习是能动的,课堂是学生展示个性的舞台,所以教师教学模式绝不能是单一、固定、僵化的。教学设计应该具有较强的兼容性,能随时应付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有适当调控的余地。教师要善于“抓大放小”,在把握课堂的导向同时,要尊重学生的独特见解和个性体验。4、让预设和生成在拓展创造中有机融合语文课程应当开放和充满活力,这就要求我们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不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语文素养。在学习桃花源记一文时,学生们都知道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村是一个和平安定的理想社会,那里没有人剥削人,没有人压迫人,人们安居乐业,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但对当时黑暗的社会现实,作者并没有明确的交代,许多学生在学习中也不注意这个问题。在教学过程中,笔者提出了这个问题,要求学生认真从课文中找答案。学生通过合作交流,认真探讨,得出了自己的观点,从而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使思维在争辩中得以激活。大部份学生都懂得从“渔人”的行为来分析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的学生认为“渔人”撞了大运,无意中发现了桃花源村,但却“停数日,辞去”。从“辞去”可以想象到是他自己主动要求离开的,而且态度坚决。他居然不想留下来隐居村中,却要重新回到现实生活中来受罪,实是愚蠢透了。有的学生分析的更是有理有据,他们认为“渔人”言而无信,做人应当以诚信为本,村中人对“渔人”是善良真诚的,他们主动地、毫无保留地向“渔人”介绍了隐居桃源五六百年的生活经历,热情诚恳地设宴款待他,对他没有提任何要求,只在分手送别之际希望他“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既谦虚地表示他们的生活经历很平凡,不值得对外面的人夸耀,也用此委婉的语气诚恳地表明自己不愿也不屑与世俗交往的心情。当此之际,“渔人”的承诺必定是“当然、当然”,“一定,一定”。可是“渔人”一出桃花源,立刻就“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不但“为外人道”了,弄得满城风雨,路人皆知,连远在南阳的人都知道了这件事,而且还主动带上太守的一班人马“寻向所志”,差点儿把桃花源人宁静、平和、美好的生活彻底打破。由此可见“渔人”是个不守信用、违背诺言、出尔反尔的小人看到学生们全身心投入讨论,笔者很是高兴,等教室静下来后,笔者及时进行总结:“很明显,作品中没有明确交代当时社会的黑暗,这并不是作者的疏忽,而是给读者留下一个思考和想象的艺术空间,这就是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为读者提供了思索、回味的自由天地,人们通过渔人的行为,认识到当时社会腐朽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