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doc_第1页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doc_第2页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doc_第3页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doc_第4页
《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声现象全章复习与巩固(基础) 含答案凯里市万潮中学理化生组一、选择1. 下列哪一种情况声音不能传播( )A在空气中 B在水中 C在地面以下 D在太空中2. 我们生活在声音的海洋里,鸟语、流水、琴声我们能把这些声音分辨出来,主要是依据声音的( )A响度 B音调 C频率 D音色*3.(多选)下列现象中利用了回声的是 ( )A船只利用声呐系统探测鱼群 B雷雨天时,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C蝙蝠用超声波捕捉蚊虫 D录音棚内用软塑料隔音4. 如图为我国第一个全女子现代民乐组合-“女子十二乐坊”。她们使用的乐器古筝、二胡、三弦、竹笛、古琴、葫芦丝在实际演奏的过程中,这些乐器所发出声音的什么特性肯定是不相同的()A响度 B音调 C音色 D可能都相同5. 关于声音,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我们能区分出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是因为它们发出声音的音调不同B我们无法听到蝴蝶飞过的声音,是因为它发出声音的响度太小C敲锣时用力越大,它发出声音的响度越大D歌唱演员引吭高歌,其中的“高”是指音调高*6. (多选)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可行的控制噪声的办法是 ( )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B在机器上安装消音器C在城市中穿过住宅区的快速路两旁建设隔音墙,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D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设备7.清晨,小鸟清脆的叫声让我们心情舒畅。关于小鸟的叫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小鸟的叫声是由它的发声器官振动产生的B小鸟的叫声只能在空气中传播C口技演员主要模仿的是小鸟叫声的响度D推开窗户后听到小鸟的叫声变大,是因为音调变高了8. 用超声波洗镜器清洗眼镜是利用超声波()A具有能量 B穿透能力强 C传播距离远 D遇到障碍物能反射9. 设想一人以和声速相同的速度离开一正在唱歌的演员,则此人离开后()A始终能听到刚离开时所听到的歌声 B能听到演员继续歌唱的歌声C所听到的歌声音调高低始终不变 D不能听到演员的歌声10. 今年5月,世博会在我国上海顺利举行,为向全世界充分展示“城市,我们的美好生活”这一主题,上海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A绿化居住环境 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音污染 D减少大气污染二、填空11. 吹笛子发出的声音是_振动引起的(填“人嘴”、 “笛子”或“笛子中的空气”)。12. 我国古书梦溪笔谈中记载: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_能够传声,且比空气传声的快。13.(2011 金平区)东林书院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表明_、_、_都可以发声。在空气中声音以_的形式传播。在同种介质中声速与_有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_m/s; 不同介质声速一般_。14. 小俞对着山崖大喊一声,经过2s听到回声,那么小俞与山崖之间的距离大约是_m(空气中声速取340m/s)。这种方法_(选填“能”或“不能”)用来测量地月之间的距离。15. 许多青少年在“变声期”往往感觉到自己说话的声音“变粗”,这里的“粗”指的是声音的_发生变化(选填“响度”、“音调”或“音色”)。16. 为了安全,列车进入隧道前必须鸣笛,若列车速度为72km/h,司机在鸣笛2s后听到从隧道口山崖反射的回声,则鸣笛时列车距隧道口多少米?(已知声音在空气中的速度是340m/s)17. 如图(包括对应的描述)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_。三、综合应用与实验探究18. 现给你如下器材:钢尺、木梳、音叉、乒乓球、细线、橡皮筋、鼓、纸张、小锤。请你任选器材,设计两个有关声现象的实验。19. 在四个相同的玻璃瓶里装不同高度的水,如图所示,当你用嘴贴着瓶口吹气时,你听到声音的_(填“音调”、“响度”或“音色”)有高有低,这是靠瓶内_振动发声(填“空气”或“水”)。20. (2011 金平区)如图甲所示,用竖直悬挂的泡沫塑料球接触发声的音叉时,泡沫塑料球被弹起,这个现象说明声音是由物体_产生的;为了便于完成该实验使用了_法;如图乙所示,敲击右边的音叉,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个现象说明_能传声。声音的响度越大,小球被弹开的幅度越大,说明响度与_有关。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1.【答案】D2.【答案】D【解析】响度是声音的大小;音调是声音的高低;不同的发声体由于材料、结构不同,发出声音的音色也就不同,这样我们就可以通过音色的不同去分辨不同的发声体。3.【答案】AC【解析】利用声纳探测鱼群是回声的利用。故A说法正确;先看到闪电后听见雷声是因为光的传播速度比声音传播的快,故B说法不正确;蝙蝠利用超声波捕虫是利用了回声,C选项正确。录音棚内用软泡沫塑料隔音是因为泡沫塑料是多孔的,隔音性能好,可以吸声或减少声音的反射,故D不符合题意。4.【答案】C【解析】不同的乐器是演奏相同的乐曲,音调相同,响度也可能相同。但是由于不同乐器结构材料不同,发出声音的特色不同,音色不同。5.【答案】C【解析】不同的物体结构材料不同,所以音色不同,区分小提琴和二胡的声音根据音色,所以A错误;人耳的听觉频率是20HZ20000HZ,蝴蝶飞过的振动频率低于20HZ,所以人听不到,B错误;敲锣时用力越大振幅越大,响度越大,所以C正确;“引吭高歌”中的“高”指的是响度,D错误。6.【答案】BC【解析】在噪声的产生处可以减弱噪声,但是不让产生噪声的声源振动方法不可行,A不符合题意;机器上装消音器可以在声源处减弱噪声B符合题意;在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道路两旁植树种花都可以在声音的传播途中减弱噪声,办法可行,C符合题意;工地没有大型机械工作无法进行,D不符合题意。7.【答案】A【解析】小鸟的发声器官振动会发出声音,A符合题意;声音可以在气体中传播,也可以在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B不符合题意;口技演员主要模仿的是小鸟叫声的音色,说法错误,C不符合题意;推开窗户后听到小鸟的叫声变大,是因为响度变大了,D不符合题意。8.【答案】A9.【答案】A【解析】因为人和声音的速度相同,除去刚离开时的声音传入耳朵,其它声音不会传播进耳朵;故人始终能听到刚离开时所听到的歌声。10.【答案】C【解析】上海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在城区汽车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可以让石块结合的更紧密,减轻石块间的振动,从而减弱车子的振动,减弱噪音;住宅区道路两旁安装隔音板,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选C。二、填空11.【答案】笛子中的空气【解析】笛子是管乐器,管乐器的发声是管内空气柱的振动。12.【答案】固体(大地)【解析】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其原因是利用固体(大地)能够传声,且传播速度比空气传播快得多。13.【答案】气体;液体;固体;声波;温度;340;不同【解析】因为气体、液体和固体的振动都可以发声,所以我们可以听到“风声、雨声、读书声”;声音在空气中是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种类和温度有关,在15的空气中的传播速度是340m/s。14. 【答案】340;不能【解析】根据题意2s钟是声音来回传播的时间,那么声音从小俞到山崖传播的时间为11s,根据速度公式得s=vt=340m/s1s=340m,不能用这种方法测地月之间的距离,因为真空不能传播声音。15.【答案】音调【解析】青少年在“变声期”,男生的声带变厚变长,发声时声带的振动频率就小了,发出的声音就变“粗”了,所以男生的“变声期”是音调发生了变化。16.【答案与解析】解:已知:2s内列车前进的距离为:列车鸣笛后2s时间内声音传播的路程为:列车鸣笛时距隧道口的距离:答:列车鸣笛时距隧道口距离为360m。17.【答案】振动三、综合应用与实验探究18.【答案】(1)所选器材:钢尺、木梳实验步骤:用钢尺快速地刮木梳齿用钢尺缓慢地刮木梳齿,观察两次响度变化实验现象:快速刮时声音大,缓慢刮时声音小结论:声音的响度与发声体的振幅有关(2)所选器材:音叉、细线、乒乓球、小锤实验步骤:用小锤轻敲音叉用吊着细线的乒乓球接近音叉,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情况实验现象:乒乓球被弹起结论: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19.【答案】音调;空气【解析】向装着不同高度的水的瓶内吹气,瓶内的空气柱会振动发声,由于瓶内空气柱的高度不同,所以空气柱的振动频率不同,音调也就不同。20. 【答案】振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