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下(苏)总.doc_第1页
四年级科学下(苏)总.doc_第2页
四年级科学下(苏)总.doc_第3页
四年级科学下(苏)总.doc_第4页
四年级科学下(苏)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单元骨骼与肌肉1、骨骼教学目标: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对照模型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内骨骼的分布与构成,会拼装一个完整的人体骨骼模型; 能够通过看、摸、敲、掂等多种方法观察动物的骨头,进而了解人体骨头的内部结构。教学重点,难点:知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的体内一共有206块骨头;知道组成骨骼的骨是有生命的,骨可以生长,骨中间的软物质叫骨髓,骨髓能够制造血细胞; 知道人体的骨骼具有塑造体形、支持躯干、运动、保护内脏器官、制造血细胞、储存身体所需的某些物质等多方面的作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制作人体骨骼模型,激发学生关注人体结构、研究人体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骨骼对于人体的重要作用 意识到借助于合适的工具和技术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人体内部的结构与组成;教学准备:1课前学生把活动记录上的人体骨骼图贴在硬纸板上,剪下来,上课时带到科学教室。 2利用学校食堂安排吃鸡腿的时候收集煮熟的、结构比较完整的鸡腿骨,清洗后以备上课观察之用;另外找一些形体较小的石块,准备放大镜、锤子等观察工具; 3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些无肉的猪骨头供学生观察用; 4放大的人体骨骼的教学挂图; 5人体各部分的X光图片;教学课时: 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观察图片,揭示课题 1提问:同学们见过建筑工人是如何造房子的吗?建筑工人为什么预先要搭建钢筋框架呢?(电子幻灯片出示建筑工地的钢筋框架) 2(电子幻灯片出示竣工后的大楼)提问:大楼建成了,原来的钢筋框架怎么不见了? 3谈话:与钢筋框架一样,人体内部也有一个框架,但不是由钢铁建成的,而是由骨骼构成的。(揭示课题:骨骼) 4提问:关于骨骼,你们想知道些什么? 5归纳学生想研究的问题,布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二、探究:人体骨骼系统的构成 1谈话:骨骼隐藏在我们身体的内部,难以直接用眼睛观察,你觉得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研究我们的骨骼? 2学生交流方法。 3实践活动:摸一摸我们的骨头,你可以感知到些什么? 4学生汇报、交流 5提问:你知道我们的身体里有多少块骨头吗?你能摸到多少块? 6布置任务:把我们全身的骨头分成四部分头、躯干、手臂、大腿。分组各摸一个部分,看能摸出几块骨头。比一比,看哪个小组分得清、摸出得多。 (学生分组活动:摸骨数骨) 7汇报交流活动情况,对照活动记录里的骨骼图,了解骨骼的分布。 8提问:大家摸出自己的手上共有几块骨头?(观看人体骨骼的X光照片) 9小结:人们肉眼看不到身体内部骨骼的结构,但X光却可以。一只手上竟然有27块骨头呢! 10读一读:人体的骨头共有206块,它们共同组成了人体的支架骨骼。 11补充:人体内骨骼系统中的数量由年龄决定。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有275块骨,而一个成年人的身体里却只有206块骨。因为,婴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一些骨会合并在一起。例如,婴儿刚出生时,其头盖骨分为许多块独立的骨,随着人体不断地生长发育,独立的骨合并在一起,形成了较大的头盖骨。 12动手做:拼装人体骨骼的模型图片; 13出示人体骨骼教学挂图,比一比:你拼对了吗? 14小结:骨骼是人体的支架,成年人一般共有206块骨头。这些骨头是有规律的组合在一起的。 【说明】 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身边的学习资料。骨骼图资料:见现代汉语词典“骨骼”词条。 三、体验:人体骨骼系统的作用 1谈话:人体的骨骼具有什么作用呢? 2学生交流讨论。 3组织活动:体验人的骨骼有什么作用。 1)队列训练运动; 2)站姿训练塑造体形、支持躯干; 3)呵护“小娃娃”保护内脏器官。 4学生汇报活动体验。 5拓展:像肋骨一样保护内脏器官的骨头还有哪些? (颅骨保护着脑髓和感觉器官;胸骨和肋骨保护和支持着心、大血管、肺等重要器官;盆骨等保护和支持着消化、泌尿、生殖器官) 6小结:人的骨骼具有运动、支持躯体、塑造体形、保护内脏器官等多种作用。 【说明】学生在不同的活动中能够体验到骨骼的不同作用,但他们在交流体验时往往周旋于事实本身而缺乏一定的概括能力,教师要善于倾听学生的发言,把握交流中的闪光点,引导学生概括出人体骨骼具有的多种作用。 7提问:如果人体的骨骼受伤了,会给人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8安全教育。 四了解人体的骨骼系统 1活动:分组组装人体骨骼模型,说说人体的骨骼由哪几部分组成。 2思考:人体的骨骼系统有什么作用? 五、探索:了解骨头的特点 1探索活动:发现骨头的特点。 1)各组学生从老师处领取一根煮熟的鸡腿骨和一块石头和相关观察工具; 2)用放大镜观察石头和鸡腿骨; 3)用锤子轻轻敲打石头和鸡腿骨的表面; 4)掂一掂这两样物品,感觉一下各自的重量; 5)洗干净手,把观察的结果记录下来。 2学生汇报交流 3思考讨论:根据观察结果,你认为骨和石头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4活动:说说动物的骨头是什么样子的。(建议用多种方法描述骨头的特点) 六、观察:了解骨头的结构 1讲述:在希腊文中,“骨骼”的原意是“一个死亡了的身体”。其实,骨骼中的骨都是由活细胞构成的,骨是有生命的。 2观察活动:提供猪的腿骨解剖实物,观察骨头的结构图,说说骨头是由哪些部分构成的。 3讲解骨头的结构组成:骨密质内有一些细小的导管,将骨表面的血管和神经与骨中的活细胞连接起来。骨头中间有一种软组织叫骨髓,它能制造血细胞。 4提问:你还可以提供哪些证据来说明骨头是有生命的吗?七、巩固拓展 1谈话:通过两节课的学习,你对人体的骨骼有了哪些了解? 2补充:了解人体内的另一种骨头软骨。 1)摸一摸鼻子尖,感觉到了什么? 2)鼻尖中含有软骨。3)讲述:在人的成长过程中,软骨会发生变化。婴儿的骨骼大部分都是软骨,随着人体的生长发育,大部分的软骨会被硬骨所代替。 (观察不同年龄的孩子的手的X光照片) 4)讲述:当人停止发育后,大部分的软骨被骨组织完全代替。当然,还存在少部分软骨,除了鼻尖的软骨外,在我们的膝盖处还有软骨。 附录:X射线,看透你的身体 通过拍X光片,可以清晰地看到骨头是否健康或者断裂。 与可见光一样,X射线也是一种含有能量的光波。这种光波能够穿过一些活组织,但却穿不过骨头。在拍X光片时,要用一块铅板挡住身体的其余部分,因为铅是一种高密度的金属,能够吸收X射线,这样能使你在拍片中免受不必要的照射。 穿过皮肤和其他身体组织的X射线投射到胶片上。当光照射到骨上,X射线被骨吸收,由于被骨吸收的X射线没有到达胶卷的底片上,当胶卷洗出来以后,上面清晰的白色部分就表示骨头。X射线也有缺陷。首先,X射线不能用来观察皮肤、肌肉、结缔组织和内部器官的损伤情况;其次,X射线中的能量会损伤人体细胞,而这就是让你尽量避免照射不必要的X射线的原因。教学反馈:板书设计:2、关节教学目标:能够通过活动找出人体上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 能够通过多种活动体验、比较人体上各种关节的多种连接方式; 能够借助于模型、实物等了解几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工作方式及原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知道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知道有了关节,骨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运动; 认识铰链关节、旋转关节、鞍状关节、球状关节等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到关节在人体各种运动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认识到人体各部分的结构与功能是紧密联系并相互适应的; 感受人体关节的神奇与巧妙,激发研究人体的兴趣。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准备一些方便用来固定手指、手臂、下肢等部位的木棒、胶带等物品; 2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的模型及生活中具有相似结构特点的某些物品,如铰链关节铰链、旋转关节旋转式门锁等; 3课前去菜场购买部分猪蹄、去肉排骨等作为观察关节连接的材料; 4学生课前吃鸡、鸭、排骨等的时候注意观察动物的骨头与骨头之间是如何连接的。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 认识关节1投影出示机器人行走、工作的视频,观察:机器人行动起来与我们有什么不同?你知道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 2学生交流介绍。 3提问:人可以灵活地做各种动作跟我们身上的哪部分结构有很大的关系呢?(揭示课题:关节) 4谈话:关于关节,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认识关节,体验关节的作用 1讲解:什么是关节?(骨头与骨头相连的地方叫关节) 2讲述:人体的支架骨骼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人体由许多块小骨组成,而不是一块块的大骨,每两块小骨之间由关节相连。 3介绍:关节可以分为固定关节和活动关节两种。身体内的某些关节以某种方式连结后,骨的活动性较小,或是不能运动。我们把这些骨的连接叫做固定关节。头盖骨的骨就是由固定关节连结的,连接肋骨和胸骨的也是固定关节。人体内的大多数关节都是活动关节。活动关节使人体能够进行大幅度的运动。 4小组活动:活动一下身体,找一找身上有哪些是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在人体图上标出来。 5汇报交流,实践体验。 6小结并设疑:这些可以自由活动的关节有什么作用呢?你能想办法设计实验验证一下吗? 7谈话:如果这些自由活动的关节不能够自由活动了,会出现什么样的情况呢?分组实验活动,体验一下,关节绑住之后做这些动作跟原来比较有什么不一样? 1)绑住食指关节写字、穿回形针项链、把豆子放进小口瓶; 2)绑住肘关节系鞋带、拉拉链、写字; 3)绑住膝关节走路、下蹲。 8汇报实验结果,交流试验体验。 9小结:如果没 有关节,人体就会像木板一样僵硬。 体验关节作用1活动:按要求做各种动作,比较一下,身上的关节所能够做的动作有什么不同。 2学生交流汇报 3预测:里面的骨头是怎么连接的? 4谈话:你的预测正确吗?请阅读资料:四种常见的自由活动关节。 5学生交流讨论。 6出示猪蹄、排骨等实物,指导学生观察骨与骨之间是如何连接的。 7完成下列各项活动: 1)转动你的胳膊; 2)推开门; 3)从桌子上拿起一本书; 4)大幅度甩手; 5)转动你的头; 6)跪下。 列出完成每一项动作所涉及到的关节的类型。8对号入座找一找身上还有哪些部位的关节分别是这四种常见关节类型。 9小结:不同的活动关节使人体能以多种方式运动。四、总结拓展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对关节有了哪些了解? 2思考:关节还有什么作用? 3活动体验:将你的脚尖踮起,然后迅速将脚跟落下。比较一下,在身体挺直和膝关节弯曲两种状态下,做这个活动你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附录:主要的四肢关节 肩关节由关节囊包围肱骨头与肩胛骨的关节盂而成。因肱骨头的关节面大,呈半球形,肩胛骨关节盂小而且浅,加上关节囊松而薄,所以,肩关节活动灵活,是全身易脱位的关节之一。 肘关节是一个复关节,由三个关节共居同一关节囊而成。肱尺关节是肘关节的主关节,由肱骨滑车与尺骨滑车切迹构成。可展伸140。 肱桡关节:由肱骨小头和桡骨的关节凹构成。只能作屈伸和回旋运动。桡尺近侧关节:由桡骨环状关节面与尺骨上端的桡切迹构成。伸肱时,前臂与上臂不在一条直线上,前臂与上臂之间形成一开向外侧的角度,这个角叫提携角(男性约为165,女性约为135)。桡腕关节由桡骨的腕关节面与舟、月和三角骨构成,可做屈伸、内收、外展和环转运动。桡腕关节与腕间关节共同活动的范围是:屈最大,约90,伸45,内收40,外展20,环转度极小。 腕掌关节由下排腕骨与掌骨构成。除拇指腕掌、小指拇掌关节能作屈伸、收展、对掌及环转(仅拇指腕掌关节有)等运动外,余三个腕掌关节基本不动。 髋关节由髋臼和股骨头组成。由于髋臼较深能容纳股骨头的2/3,而且髋关节囊及其周围的肌肉又比较强厚,因此,稳固性比肩关节大。髋关节脱位也仅次于肘关节和肩关节。 膝关节由股骨下端的关节面,胫骨上端的关节面和髌骨关节面构成。滑膜腔被两条交叉韧带分割。前、后两条交叉韧带尚有防止胫骨前、后移位的作用。膝关节内有月牙状的关节盘,叫半月板,其内侧大,外侧小。当膝关节半屈于内旋或外旋位时,突然的强力伸膝运动,可使半月板损伤。膝关节囊坚韧,关节囊的前壁有髌骨和髌韧带;两侧有胫、腓侧副韧带;后方有斜韧带加强。 踝关节由胫骨下端及内踝、腓骨外踝与距骨构成,属于滑车关节。踝关节负重最大,关节面较小,但踝关节囊有韧带加强,内侧韧带从内侧将内踝、足舟骨、距骨和跟骨连结起来;在外侧有距腓前、后韧带和跟腓韧带连结腓骨、距骨和跟骨。因踝关节周围韧带强而有力,以致在踝扭伤时,即使内外踝发生了骨折,韧带尚未受损。教学反馈:板书设计:3、肌肉教学目标:能够借助于直接摸、看图片等多种方法了解人体肌肉的分布;能够借助于手臂活动模型了解肌肉的工作方式。重点难点:知道人体内大约有600多块肌肉,约占体重的40%左右;知道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它们具有不同的特点与功能;知道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实现的;了解手臂是如何运动的,附着在骨头上的肌肉总是成对在一起工作,一个收缩,另一个就舒张。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自己制作手臂活动模型,激发学生对人体运动研究的兴趣;通过多种活动体验到人体肌肉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了解人体内的骨骼、肌肉以及身体其他部分相互作用才能够完成各种运动,意识到合作的重要性。教学准备:1课前去菜场购买一个完整的鸡翅膀解剖后供学生观察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用;2人体肌肉的教学挂图;3手臂活动模型;4人体肌肉的相关电教资料片。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交流谈话,揭示课题1谈话:你们有没有手和脚被冻麻的经历?那个时候你能拿住东西、做出你想做的动作吗?为什么?2讲述:仅靠骨骼还不能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要使我们的身体动起来,必须有肌肉的参与。(揭示课题:肌肉)二、了解肌肉的分布及类型1提问:我们身上哪些地方有肌肉呢?2学生交流。3利用电教资料介绍:肌肉的类型。人体内有三类肌肉:骨骼肌、平滑肌和心肌。三种肌肉的特点。4观察人体肌肉挂图,了解人体的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四肢肌。【说明】科学教材上没有涉及到肌肉的作用、肌肉的类型这几方面知识的介绍,这是教者增添的部分内容。作为知识的介绍,本人认为这些内容对学生正确建构有关肌肉的科学概念是有帮助的。5小结:我们的身体上有600多块肌肉,肌肉约占体重的40%。人体的各种动作都是由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带动骨、关节而实现的。6活动:摸摸自己的身体,哪里的肌肉最多?哪里的肌肉最少?三、观察体验:肌肉是如何工作的1探索活动:肌肉在运动中所起的作用(1)用大拇指和食指捏住一个晒衣服的弹性夹子,在2分钟内以尽可能快的速度来回夹紧、松开夹子。数一数在肌肉疲劳之前你能夹几下。(2)休息一会儿,然后重复第1步的动作。(3)思考、预测:如果你用另一只手重复第1步和第2步的动作,那么会发生怎样的情况呢?检验一下你的预测。2预测:肌肉是如何工作的?3活动体验:(1)站直后向前弯腰。用手摸后背下部和肚子及大腿的前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2)左手掌心向上,用指敲桌面。用另外一只手摸手臂的前部和手臂的后部,感觉肌肉有什么不同?再把手翻过来使劲压,胳膊各部分有什么感觉?4学生交流体验。5教师相机出示手臂活动模型,并观察教学插图,讲解肌肉是如何工作的。6学生阅读资料。7利用视频观察解剖好的鸡翅膀,模拟手臂肌肉的工作方式。8小结:手臂上的肌肉通过收缩或者变短、变厚来完成它们的工作。当收到来自于神经系统的指令后,肌肉细胞会收缩。因为肌肉细胞只能够收缩而不能够伸展,所以骨骼肌必须成对地工作。当一块肌肉收缩时,与它成对工作的那一块肌肉会恢复到原来的长度。五、总结拓展1谈话: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与研究,你有哪些收获?对人体的肌肉有了哪些新的认识?2游戏:谁是木头人?讨论:当我们不运动时,身体的哪些肌肉仍在工作?3作业:(1)做一个手臂活动的模型;(2)选用其他材料做一个其他的人体运动模型。教学反馈:板书设计:4.骨骼、肌肉的保健教学目标:能够联系实际说出体育运动和合理膳食对保持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能够根据教材指导开展合适的运动保持骨骼和肌肉的健康;能够在运动过程中进行积极的预防并在出现意外受伤时进行初步的救护。重点与难点:知道坚持体育锻炼和保持膳食平衡可以增进骨骼与肌肉的健康;知道不同的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一样;知道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运动前做一些准备活动等可以预防骨骼和肌肉在运动中受伤。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训练正确的运动方式,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增进学生自我保健和自我防护的意识。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准备:1体操、游泳、健美操等各种体育运动项目比赛过程的录像;2武术、太极拳等传统体育项目的相关资料介绍;3“食物金字塔”等电教资料;4部分体育运动防护用品;5各种防护知识资料介绍。教学过程设计一、设置情境,揭示课题1律动:播放健康歌,跟着音乐跳起来。2讨论: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主要锻炼了身体的哪些部分?3谈话:骨骼和肌肉执行着人体所必需的很多功能,因此保持它们的健康十分重要。(揭示课题:骨骼、肌肉的保健)4提问:那么,怎样才能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呢?二、了解体育运动对骨骼、肌肉的影响1谈话: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要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必须合理地参加一些运动。2提问:经常参加体育运动有哪些好处?(视频资料:人们参加晨练、同学们在学校参加锻炼的活动镜头)3学生交流介绍。4小结:体育运动可以增强我们的骨骼和肌肉,使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经常运动可以改善人体的柔软性、增强心肌和肺活量,使人更有耐力,可以使肌肉发达、体力充沛。5谈话:各种体育运动对增强体力、柔软性和耐力的效果不完全一样。(自由阅读教材11页资料)6思考、比较、讨论:(1)要想提高自己的耐力,你可以选择哪些运动项目进行训练?(2)要增强身体的柔软性,可以参加哪些运动?(3)要提高体力,可以推荐参加哪些运动?(4)哪一项体育运动对增强身体各方面能力效果比较好?7交流:平时你最喜欢参加哪些体育运动?你知道这些体育运动对你身体的哪一个方面有好处吗?8同桌一起对做一节广播体操,并讨论:这些动作对锻炼身体的哪一部分肌肉、关节特别有用?9交流、小结:做广播体操不仅能使全身大肌肉群、大关节、韧带等得到充分的锻炼,还能锻炼人体身体内部器官,改善人体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达到增强全身健康的目的。10拓展:武术是我国特有的一项民族传统体育,其内容繁多,门派林立,表现形式多样,具有极大的健身价值。(视频资料:武术的健身价值)三、了解运动中的安全要求1谈话:我们平时经常可以看到一些人发生骨折、扭伤、脱臼、肌肉拉伤等损伤。身边的案例:某位学生在参加体育运动时受了伤。提问:如何在运动中注意安全、避免受伤?2交流运动中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1)穿戴适当的防护性装备;(2)运动前做一下准备活动;(3)遵守合理的运动规则;(4)选择安全的运动场所等。3活动指导:溜冰时必须穿戴哪些防护性装备?(请一生当模特,出示相关护膝、护腕、手套、头盔等,体会这些装备在活动中的防护作用)4总结:赛前做热身运动后,关节就会变得柔软、灵活,这样就可以帮助避免扭伤和脱臼。此外,在活动中穿戴适当的安全装备也是很重要的。头盔、护膝、垫肩、手套都可以帮助你避免受伤。同时,你还应该穿适合运动的鞋子。另外,运动前应该留意你周围的环境,如果你在特定的马路或者跑道上滑冰、跑步或者骑自行车,你就不大可能被一辆小汽车或其他人卷入到事故中去了。5拓展:一旦在运动时受了伤,应该如何处理呢?(1)骨骼、关节受伤如何处理?(如果你确实受了伤,一定要采取正确的急救措施:将一块冰敷在受伤的部位并高高地抬起,这样能把疼痛和肿胀降低到最低程度。当你受伤后,一定要把受伤情况告诉家长、老师或者其他长辈。如果老师、医生或者护士给你医疗指示,你一定要配合他们,遵照他们所说的去做。若伤口没有痊愈,不要马上就参加运动,给骨头和关节充分愈合的时间,这样你就能够避免旧伤复发。)(2)如何避免肌肉受伤?(不要让肌肉过于疲劳,运动量不要突然增大,要循序渐进。)(3)防护知识介绍。四、了解营养对骨骼、肌肉的影响1谈话:另外,食物营养对人体骨骼、肌肉的健康也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离不开四大营养素:蛋白质、矿物质(尤其是钙及各种微量元素)、脂肪酸(尤其是必需脂肪酸)以及维生素(如维生素A、D、C)。为了使肌肉和骨骼保持正常工作,平时需要多吃些蛋白质含量高、含钙量高的食品。2讨论、交流:你知道哪些食物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钙吗?(具体见附录)3拓展:营养与健康。蛋白质是构成及修补人体肌肉、骨骼及各部位组织的基本物质,缺乏蛋白质会导致发育迟缓,骨骼和肌肉也会萎缩。肉类、海鲜和牛奶等动物性食品是完整的蛋白质来源,植物性来源则可以从豆类、谷类及核果类中获得。钙质则是制造骨骼的原料,可以促进生长并增加骨头密度。所以每天喝两杯牛奶,是累积骨本的好方法。维生素D是另一个令骨头强健的营养素,除了可以由牛奶和鱼肝油、动物肝脏等食物中获得外,每天晒1015分钟太阳,人体便可以自行制造维生素D。【说明】教师课前可以准备部分课外补充阅读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一些营养与人体骨肌肉保健方面的知识。五、拓展延伸1总结:如何保持骨骼、肌肉的健康?(合理锻炼、丰富营养、注意安全)2延伸:身边的科学说出你和家人锻炼身体的五种方法,然后与家人讨论对每一项活动应该采取的安全措施。把它们都列出来。思考:如何将这些安全措施付诸实践呢?教学反馈:板书设计:第二单元 养蚕单元概要分析 去年春天,孩子们种植了一种植物,亲历了植物生长的完整周期,已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奇与伟大,体验到了长期种植与观察活动的辛苦与快乐。今年的养蚕活动一定会使他们更加兴奋,更加投入。 蚕是孩子们容易亲近的小生命,也是孩子们容易饲养的小动物,更是能使孩子们着迷的奇妙的小动物。学生在养蚕活动中能观察到一个生命的完整周期,获得知识、情感、态度、方法等各方面的收益。本单元依据蚕的发育过程来建构教学内容,并在养蚕活动结束后,以交流会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养蚕的经历,让养蚕成为学生终身难忘的体验过程、发展过程和成长过程。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5知道在探究过程的各个环节,需要探究者之间的相互合作、交流与分享。 。 21提出问题 能提出与科学有关的问题. 能从问题中筛选出自己能够研究的问题。 22收集证据 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 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科学知识: L 2饲养小动物、了解动物生长的大致过程。 33认识昆虫身体的基本结构。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学习有毅力,愿意参与中长期科学探究活动。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32珍爱动植物的生命。 遵循蚕的发育过程(也是养蚕的过程),教材紧扣养蚕过程的几个关键期,即动员与饲养、观察与测量、收获与抽丝、经验交流,展开教学指导活动,使学生乐意养蚕,要把蚕养好,在养蚕中锻炼成长,在养蚕中了解生命,增长学生见闻和相关知识,发挥饲养活动的育人价值。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由以下四个方面建构而成。 第一方面,引发并指导学生展开养蚕活动,即第一课“我们来养蚕”。该课以课题激发学生的养蚕热情,指导学生观察、了解蚕的卵以及幼蚕,为学生有蚕可养和整个饲养活动的顺利开展奠定基础。 第二方面,引导学生观察、记录蚕的发育过程并开展一些观察实验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发育过程,即第二课“给蚕宝宝记日记”。本课内容贯穿养蚕活动的全过程,时间跨度为一个多月。要求孩子们不仅要亲手照料蚕宝宝的“饮食起居”,还要详细观察和记录下它们的进食、眠起、蜕皮、羽化、繁殖的全过程。本课还鼓励孩子们在养蚕过程中自选课题,开展一些探究性活动,如,“怎样识别蚕的雌雄”、“吃桑叶的蚕和吃饲料的蚕哪个长得好”、“没有茧的蛹能羽化成蛾吗”等。 第三方面,介绍我国古代的养蚕业,指导学生抽丝,即第三课“我们来抽丝”。它是养蚕活动的高潮。学生们将亲自缫丝,并测量丝的长度,了解到我国的桑蚕业历史悠久。 第四方面,交流养蚕中的发现,即第四课“养蚕经验交流会”。它是养蚕活动的总结课。学生们将通过整理记录、汇报发现,概括出蚕一生变化的主要阶段,并尝试和蝴蝶的一生进行比较,形成“昆虫”和“变态”的概念。 本单元特别强调的是“养”,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创造条件,保证让每个学生都有蚕养,绝不能“在黑板上养蚕”。只有这样,学生们才会获得鲜活生动、细节丰富的第一手资料这是任何图片、文字都无法替代的。 教师也一定要亲自参与养蚕活动,这样既便于指导和帮助学生,又可与学生们共同经历养蚕过程中点点滴滴的情感体验。而且教师最好能多养一些,以便给学生补蚕。 应该说,本单元的教学实施有一定的难度一是蚕卵和桑叶等实物材料对有些地区来说不易获得;二是养蚕技术对大部分师生来说尚属空白;三是养蚕活动时间跨度大,教学内容需要经常穿插在其他单元的教学中,显得比较散碎。但是,这些困难都是可以克服的。蚕卵和人工合成饲料可从教具公司购得;养蚕经验可以慢慢积累;如果师生养蚕都没成功,也可选择当地常见昆虫的幼虫来养养什么并不重要,不能从卵开始养也没关系,关键是要让孩子们亲历一次“养”的过程,有观察、有记录,看到变态就算基本达到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了。1 我们来养蚕 教学目标 1、提出有关养蚕的问题。2、观察蚕卵和蚁蚕。3、能够用语言和图画描述蚕卵和蚁蚕。4、能够对蚁蚕的长度做定量测量,并记录下来。 科学知识1、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2、知道蚕卵能孵出幼虫,刚出壳的小蚕叫蚁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初步领略生命的神奇与伟大。2、 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 教学重点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学难点 知道养蚕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项。 教法学法 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 蚕卵,蚁蚕,放大镜,羽毛,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师出示一块丝绸,谈话:这是什么材料?丝绸是用什么织成的?(蚕丝)蚕丝是从哪里来的?(蚕吐的) 2、询问:你们养过蚕吗? 3、谈话: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交流如何养蚕。 二、学习新课 1、师生谈话 (1)、提问:关于养蚕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讨论:蚕和我们人类一样,也共同拥有宝贵的生命。那么在蚕宝宝出生前,要做好哪些准备?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成为称职的“蚕妈妈”?(引导学生从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为蚕宝宝做考虑) 教学过程 备注 (3)、提问:还有哪些问题需要研究? 2、认识蚕卵。 (1)、仔细观察蚕卵(提示用尺子测量直径,用放大镜观察蚕卵的形态)(提醒蚕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轻拿轻放)(2)、启发学生运用多种感官对蚕卵进行观察,并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描述蚕卵。 (3)、谈话:把我们刚才观察蚕宝宝的过程记录下来,就成为蚕宝宝的第一篇日记。 3、认识蚁蚕 (1)、提问:刚刚孵化出来的蚕是什么样的? (2)、看书上第15页)你认为这时候的蚕像什么?你知道这时候的蚕叫什么名字? (3)、分组观察蚁蚕(或看有关蚁蚕的图片或音像资料)(4)、用语言描述蚁蚕。 (5)、养过蚕的同学介绍蚁蚕的有趣事情。 三、总结 1、讨论:用哪些方法记录蚕宝宝的成长过程?启发学生可以通过画像、拍照、录像、文字记录等方法为蚕宝宝做好成长记录。 2、谈话:鼓励学生坚持为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反馈:板书设计:2 给蚕宝宝记日记 教学目标 1、学会养蚕。2、能够较长时间观察、描述蚕的生长和变化。3、能够预测、比较和讨论蚕的整个生长期的外观变化。4、能通过图画和文字表述,交流观察结果。5、能够自主地探究关于蚕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科学知识1、知道幼虫期需要食物、空气、空间等生活和成长的必要条件。2、知道幼虫形成了蛹,蚕蛾是从蚕蛹里羽化出来的。3、知道蚕的成虫蚕蛾从蛹里孵化出来后,不再吃食物也不再长大。4、知道雌雄蚕蛾交尾后,雌蚕蛾产卵,卵孵化出下一代幼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进一步感受到生命的神奇和伟大。2、更加关注生命、亲近生命、珍爱生命。3、珍视在整个养蚕期搜集的科学信息。4、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5、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了解蚕在每一个阶段的生长变化。 教学难点 养成把养蚕活动坚持到底的科学态度。 教法学法 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 蚕的生长过程的教学碟片、蚕的一生标本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你们的蚕宝宝怎么样了?我们在饲养蚕宝宝的同时还要为它们记好成长日记。(板书课题) 二、学习新课 1、交流观察记录 (1)了解蚕宝宝吃什么提问:蚕宝宝吃什么?如果没有桑叶,你用什么代替桑叶? (2)实验:比较吃桑叶和莴笋叶的蚕哪个长的好。预先布置学生开展此实验。 (3)了解蚕是怎样蜕皮的谈话:蚕生长一段时间后,会有几天不吃不喝,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呢?请了解的学生介绍:怎么蜕,从哪里开始蜕皮,一生蜕皮几次皮?蜕皮后蚕宝宝有什么变化? (4)了解蚕吐丝谈话:经过四次蜕皮以后蚕开始吐丝了,你见过吗? (5)观察蚕茧和蛹观察蚕茧是什么样的?称一称一只茧有多重?量一量蚕茧的长度和宽度。剪开一个茧子观察,再用手碰一碰 (6)观察蚕蛾讨论:剪开的茧子能活吗?(做好观察记录(7)提问:蚕茧过几天后又发生什么变化? (8)同学介绍蚕蛾及产卵。 (9)强调为保证交配成功可以将几家的蛹放一起。 2、归纳蚕的一生 (1)蚕的一生分为几个阶段? (2)小结并板书三、布置作业记好观察日记,过段时间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2、给蚕宝宝记日记卵蚕蛹蚕蛾 (幼虫) (成虫) 教学反馈:板书设计:3 我 们 来 抽 丝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的贡献。2、学习抽丝的基本方法,掌握抽丝的一般技术。3、测量一根丝的长度。 科学知识1、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饰业的贡献。2、学会缫丝的方法。 情感、价值观、体验1、感受生命创造的奇迹。2、为祖国灿烂的古代蚕业文明而自豪。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学会缫丝的方法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学会缫丝的方法 教法学法 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 1、有关养蚕和真丝织物图片。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欣赏真丝织物教师课件投影、学生欣赏。 2、学生展示。利用实物展台,学生展示自带织物。 3、揭题:我们知道美观大方、华丽高贵的真丝织品是用蚕丝纺织而成的,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得到蚕丝呢? 二、学习新课 1、指导学生了解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 (1)提问在古代,只有中国是种桑、养蚕的国家,你知道我国养蚕抽丝的传说和历史吗? (2)小组内交流 学生把课前搜集到的相关资料先在小组内交流,再剪贴成一张学习小报。 (3)集体交流 (4)小结教师讲评各组交流成果,说明华丽的真丝织物是用蚕丝织成的。 2、 指导学生进行抽丝活动 (1)谈话通过本单元前两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蚕吐丝结成茧,蚕茧又是怎样加工成蚕丝的呢? (2)阅读22页课文 (3)讨论开展抽丝活动需要的材料、活动步骤、小组分工、结果预测、注意的问题等 (4)交流抽丝方法先把蚕茧表面的乱丝摘掉。接着把蚕茧放在开水浸泡10-15分钟,同时加入配好的小苏打再用小炊帚轻轻搅动,找出丝头,接着抽丝、测量、缠绕在线板上。最后记录测量结果。 (5)教师带领学生分组活动 (6)汇报测量结果 (7)师生小结蚕丝是最长的天然动物性蛋白纤维,最长达3000米,是高级的纺织原料,被称为“纤维皇后”。 三、巩固总结 1、讨论: (1)我国养蚕抽丝的历史及对人类服业的贡献有哪些?(2)你是通过哪些方法知道的? 2、 说一说抽丝的方法,你认为抽丝技术的关键是什么?四、布置作业 1、课后探究对蚕茧抽丝的最佳时机是什么? 2、查阅资料:蚕和蚕丝的其他用途。 附活动记录表:抽丝活动记录表班级 第 小组 年 月 日活动材料 活动步骤 活动分工 注意事项 结果预测 实际长度(米) 教学反馈:板书设计:4 养蚕经验交流会 教学目标 1、讨论蚕一生的变化;2、能通过图画和文字整理、表述、交流观察结果。 知识与技能:1、知道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要经过变态;2、知道昆虫的外形特征。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视在整个养蚕期间的科学信息;2、体验养蚕及研究蚕的乐趣;3、为自己长时间观察研究获得的成果而自豪;4、能正确看待昆虫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重点 交流养蚕经验,了解蚕及其他昆虫的一生变化。 教学难点 能将自己的养蚕记录进行整理、分析。 教法学法 观察法、谈话法、小组学习法、 教学准备 教师:有关蚕及其他昆虫一生的标本、图片或录像。学生:各种养蚕的记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谈话:同学们,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你们养的蚕宝宝都变成什么了呀?在这期间一定是收获不小,积累了不少经验吧?今天我们就来开个养蚕经验交流会。 二、学习新课 1共同交流蚕一生的变化过程。 (1)提问:在这一个多月的养蚕活动中,你们一定发现了许多有趣的现象,谁能给大家说说蚕都经过了哪些变化?(2)学生翻看自己的观察活动的记录,分组讨论。 (3)师生交流养蚕的发现。 (4)教师将学生的发现有重点的记录。 (5)讨论:通过大家这段时间的养蚕活动,你们发现蚕的一生要经过几次变化? 2指导学生把蚕的一生画下来。 (1)谈话:我们知道蚕的一生要经过多次的变化,在养蚕的过程中,我们很多同学也写了养蚕日记,那么谁能用个比较简单明了的方式说明蚕的一生变化呢? (2)看书第28页上图,书上是用什么方式来记录的? (3)讨论:那你还能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说明蚕的一生?(4)学生分组讨论。 (5)学生把蚕的一生用图画画下来,要求标明哪个阶段比较有代表性。 (6)展示学生有创意的记录形式。 3比较蚕蛾与蝴蝶有哪些相同和不同指出,形成昆虫概念。 (1)谈话:在我们养蚕的这段时间,全班有的同学是从蚕卵一直养到产卵结束,经历了蚕的一生过程,有了很多发现,但有些同学没能完整的饲养成功,谁能说说自己这段时间养蚕的一些心得和体会? (2)学生自由讨论,汇报。 (3)讲解:我们在养蚕中发现蚕最有意思的是会结个茧,出茧后于之前完全两样,这种变化过程科学上叫做“变态”。 (4)提问:你还见过哪些动物有这样的变化? (5)对照书上24页下图说说蝴蝶一生有哪些变化? (6)讨论:蚕和蝴蝶的一生很相似,蚕蛾和蝴蝶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7)小组讨论,进行比较。 (8)根据学生对蚕蛾和蝴蝶的比较,总结昆虫的特征,形成昆虫的概念。 三、巩固应用出示各种虫子的图片,判断:哪些虫子属于昆虫?说说理由。 四、布置作业:查阅资料:昆虫对人类有哪些作用? 教学反馈:板书设计: 4、养蚕经验交流会卵蚕蛹蚕蛾 (幼虫) (成虫 )第三单元 物体的运动 单元概要分析 本单元与紧接其后的“无处不在的力”单元,共同引导学生形成对力的初步认识。本单元依据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中关于位置与移动的要求,从认识运动的普遍性和相对性出发,围绕运动的速度和方式展开。它通过一系列的分辨活动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运动以及影响运动速度的一些要素、运动方式的特点,学习使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进行科学探究,以及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定量观察。 本单元涉及到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有: 科学探究: 12知道在科学探究中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要以收集到的事实证据为基础,证据的收集可以有观察、实验等多种方法。 14知道在科学探究中,要运用理性思维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整理加工,并在此基础上形成种种解释。 16知道探究过程与探究结论应该允许别人的质疑,结论应该是可以重复验证的。 22能针对问题,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收集证据;尊重事实,对收集到的证据能做好原始记录,并注意保留且不随便涂改原始数据;能对收集到的证据用文字、图表等方式来呈现;能根据需要,从更多渠道查阅有关资料。 24能条理清晰地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为自己的观点辩护,阐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能对研究过程和结果、对证据与解释之间的逻辑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论,并与他人交流;能倾听和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观点、评议或质疑,并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探究。 科学知识: 11根据一个指定物体描述另一个物体的位置(前后、左右、远近等)。 12知道描述物体的运动需要位置、方向和快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3在学习和解决问题中注重证据。 15愿意合作与交流。 23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本单元选取了力学中学生可直观感受的“运动”内容展开教学,引导学生探究一些运动的现象及组成要素。整个单元内容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识别运动、描述运动及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其中识别运动是整个单元的总起,在此基础上,展开对运动的描述和不同运动方式的介绍,而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则是对某一运动具体问题的探究。 在学习本课之前,孩子们对运动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但只是停留在明显看得出位移的那类运动上,例如飞翔的小鸟、行驶的汽车等,对于位置相对固定的物体,比如房屋、大树等孩子们会认为它们是静止的。在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时,他们会不由自主地选择邻近的静止物体与之比较,这表明参照物已经进入孩子的思维过程中,但是他们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参照物。通过本课教学,我们要让孩子们在判断物体是否运动时用参照物作为判断标准,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待物体的运动状况,学会辩证地看问题。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识别运动。即本单元教材的第一课“一切都在运动中”。教材从两幅充满运动物体的对比图片入手,在学生描述运动物体之后,重点说明“如何知道它运动了没有”,使其逐渐建立“判断物体是否在运动的标志是这一物体相对于另外一个物体的位置有没有发生变化”的概念。在该课中,理解参照物这一概念对学生来说是个难点,教材呈现了多个活动的例子帮助学生来理解参照物的概念,让学生感受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第二方面,学习描述运动。它包括本单元的第二课“运动的快慢”和第三课“运动的方式”。 第二课“运动的快慢”。从讨论学生熟悉的几种运动的行驶快慢和110米栏比赛,使学生意识到物体运动的快慢需要用一定的距离中所用时间的多少来进行描述。接下来的速度排序活动、测量走路速度的活动和阅读有关风的方向的资料,使学生认识到运动速度是由时间、距离及方向等几个要素来描述的。 第三课“运动的方式”。按不同的维度对运动的方式可以有不同的分法。教材是让学生在按照运动轨迹进行画图的基础上将其分成两类,即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此处重点不在于分类,而在于能描述这几种不同的运动方式的特点。当然,对于振动是直线运动中的一种特例,摆动是曲线运动中的一种特例可以对学生做一些介绍,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分析更多物体的运动属于哪种运动方式,有什么特点,从而认识到在一种物体运动过程中可能有多种运动方式的存在。 第三方面,探究影响小车运动速度的重要因素和摆。它包括本单元的第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