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谏太宗十思疏_第1页
23 谏太宗十思疏_第2页
23 谏太宗十思疏_第3页
23 谏太宗十思疏_第4页
23 谏太宗十思疏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谏太宗十思疏魏 徵教学目的1、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对比论证的方法2、掌握“安”“信”“求”“治”等多义词的用法3、掌握“以”“所”“哉”等虚词的用法4、领会突出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语言形象,说理有力的特点5、背诵课文,了解作家作品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掌握本文的主要观点教学难点对比和比喻论证的方法;排比手法在文中的作用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总56课时)教学要点1、 介绍作品背景及文体知识。2、 疏通文字障碍,以诵读为主,初步了解文章大意。教学内容及步骤:一、解题、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1、解题:谏,劝谏;太宗,李世民,唐朝第二个皇帝,是我国历史上最有成就的开明君主之一,在他统治时期,出现了安定富强的政治局面,史称“贞观之治”;十思是本文内容,即十条值得深思的情况;疏奏疏,古代臣下向君主议事进言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2、作者与作品:魏徵,字玄成,唐朝下曲阳人。隋末,因避乱而出家做道士,后参加李密反隋的起义军,李密失败后降唐,太宗时拜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世人称魏郑公。死后赠司空,谥文贞。唐太宗曾赐手诏,赞魏征道:“昔晋武帝灭吴之后,志意骄怠,何曾(人名)位极台司,不能直谏,乃私语于孙,自矜明智,此不忠之大者也。得公之谏,朕知过矣。当置之几案,以比弦韦(自警)。”魏征死后,太宗又对侍臣说:“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征没,朕亡一镜矣!”。魏征从政十六七年,上书言事二百多次,达十万言,起奏疏收在魏郑公谏录、贞观政要中。3、写作背景:隋朝在农民起义中覆灭,给唐朝统治者敲响了警钟。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说:“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唐朝初年,为了缓和阶级矛盾,积极纳谏。太宗起初听不进魏征直谏,发誓要杀他,后来他悟出这是为了国家长治久安,便越听越爱听。这篇奏疏是魏征贞观十一年写各哦唐太宗的。当时,经过战争后的修养生息,经济得到了发展,人民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对外战争连年胜利,边防巩固,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四处游玩,劳民伤财,就在魏征呈上此文的当年,太宗先下令修飞仙宫,后来又诏令修建老君庙、宣尼庙。二月巡游洛阳宫,六月巡游明德宫,十月猎于洛阳苑,十一月又巡游怀州,狩于济源,为此民怨沸腾。魏征“频上四疏,以陈得失”(此为第二疏),太宗猛醒,还写了答魏征手诏称赞他。二、通读全文,正音,了解大概内容。1、 注意加点字的读音。求木之长 浚 塞源 载舟 壅蔽 黜恶 谬赏 2、对照注释,粗通文章,自读五分钟。要求:把解释、翻译困难的句子找出来。(质疑)3、同学间互相商量,把疑难问题解决,如有解释、翻译不当的地方,老师及时纠正;个别较难翻译,同学间解释不当的地方,老师重点讲析。4、注意句子:(1) 振之以威怒:即“以威怒振之”。“振”通“震”,威吓。译为:用威风怒气来吓唬人们。(2) 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欲,喜好的东西,动词作名词。译为:如果见到能引起自己喜欢的东西,就想到知足来自我克制。以下“九思”句式相同。三、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二2、 熟读课文第二课时(总57课时)教学要点:研读一、二段教学内容及步骤:一、全班齐读课文二、研习课文一、二段 1、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读完后,请一名学生朗读,注意其音准情况,教师再强调其中重要的词语。(1)臣闻求木之长者:课文注为“音zhng 生长”,但根据对举的下句“欲流之远者”中“远”字的词性,此处应该也可读做“chng”。(2)塞源而欲流长也:此字有“sissi”三种读音,应该查字典弄清楚。根据意义及用法,文中应读做“si”。 2、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学生读毕。请两名学生分别口头翻译一、二段。教师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强调重要词语:(1)“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物,在此借代帝王;域中之大,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2)“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元,意为第一,首,也为第一解,元首,指代帝王;景,意为大,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大路。(3)“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克,能够。(4)“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吴越,指代敌国,此处典故出自勾践灭吴;行路,指代陌生人,形同陌路。(5)“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前两句为倒装句;貌,为名词作状语,表面上。(6)“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3、分析文意。第一段用了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时,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第二段同样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三、练习背诵:背诵前,先归纳板书:求木之长 固其根本欲流之远 浚其泉源 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国之安 积其德义善始者实繁 竭诚以待下 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克终者盖寡 纵情以傲物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四、布置作业:1、 完成课后练习一(1)(2)题;2、 熟读、翻译第三段。第三课时(总58课时)教学要点:1、研读第三段2、总结全文教学内容及步骤“一、检查背诵。先回顾一、二段的板书,熟悉课文的脉络,然后背诵。背诵完毕,教师强调:文章第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 二、研习第三段。1、 自读第三段,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正确。2、 请学生朗读这一段,注意其停顿是否正确,并且翻译这一段。重点词语: 谦冲,谦虚;满溢,骄傲自满;正身,端正自己(的行为);此处可以结合治身的准则来进行德育渗透:谦受益,满招损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人先正己 等等古代治身良训。3、分析段意:(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如果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十思”的内容:思知足思知止思谦虚思容纳思节制思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赏罚公正;)(2)“十思”的意义: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三、细读课文,把握全文思路,并品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的特点。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读出意蕴,读出情感,也读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