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3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徽州的民风民俗徽州,简称“徽”,位于新安江上游,古称歙州,又名新安,宋徽宗宣和三年(公元1121年),改歙州为徽州,从此历宋元明清四代,统一府六县(歙县、黟县、休宁、婺源、绩溪、祁门),辖境为今黄山市、绩溪县及江西婺源县,行政版图相对稳定。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余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徽文化也成为中外学者重点研究的中华三大地域文化之一。1987年,国务院批准改徽州地区为黄山市。徽州不止是一个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文化概念。 溯源追本,徽州脱胎于隋文帝开皇九年(589)所置的歙州。自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改歙州为徽州,除元末曾改称兴安府(13571367),直到辛亥革命后废府留县的790年间,徽州之名前后沿用长达780年之久,所辖六县也一直没有变动,这对徽州孕育出相对统一的文化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为徽商的崛起提供了便利。徽州是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重地,“安徽”便是取安庆府之“安”、徽州府之“徽”作为省名。古徽州是徽商的发祥地,明清时期徽商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有“无徽不成镇”、“徽商遍天下”之说。以徽商、徽剧、徽菜、徽雕和新安理学、新安医学、新安画派、徽派篆刻、徽派建筑、徽派盆景等文化艺术形式共同构成的徽学,更是博大精深。节令习俗【安苗节】传统节令。农历六月初六日为安苗节。旧时,农家以当日阴晴占卜秋收旱涝,上田边焚香、烧纸,在田里插小红旗,祭祀谷神,祈求丰收,谓之安苗。是日,晾晒书画、衣服,部分地方盛行迎神赛会。此俗今已不存。 【八月十三磨豆腐】节令习俗。又称靖阳节。屯溪黎阳旧俗。时间为农历八月初一日至十三日。初一日晚,黎阳乡所属十一个菩萨会各组织打仗鼓。十一日下午,各菩萨会抬着神像,由游锣、蜈蚣旗、三角旗、三眼铳、亮伞、仗鼓前呼后拥,轮番出游。十二日晚,所有菩萨按先锋、任元帅、程元帅、赵元帅、钱将军、二相公、八大帝、九相公、新关帝、老关帝、汪公秩序列队,至小龙山祭坛集中,行祭拜礼,烧纸马等。礼毕,游坛一圈,各自返回。八月十三日上午,所有神像绕乡游一圈。下午集中至汪公庙前戏台下,将汪公和新、老关帝置当中,其余各神骑马,由先锋带头,绕场跑三圈。九相公跑九圈,每跑一圈,换袍甲一件,俗称跑马磨豆腐。跑马时燃炮鸣鼓。 【重阳节】传统节日。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也称重九节。旧时,文人学士于是日结伴登高,饮茱萸酒,持蟹赏菊,吟歌赋诗,以赏秋景。民间吃重阳踝(米粑或糯米圆子)。建国后,学校师生和城市居民多选定这一日成群结队到郊外登高秋游,进行野餐。 【重阳庙会】传统庙会。休宁县临溪镇传统庙会。前后举办三天,农历九月初九日为正日。相传临溪本无庙会,邻近榆村年年在九月里替周宣灵王(简称周王菩萨)做庙会,非常热闹。榆村有女嫁与临溪某富户,因嫌临溪九月无庙会,回娘家后不愿归返夫门。父母无奈,只好答应女儿九月重阳日将周王菩萨借给临溪人供奉一天。临溪从此才有了庙会。九月初八日,临溪组成200人的仪仗队到榆村黄坑寺周王菩萨,四面金锣开道,16面仗鼓助威,绣着二十八宿和龙凤呈祥图案的三角旗随风招展;三孔三管的礼铳队不时朝天鸣放,响声震天动地;周王菩萨坐在八人抬八人轿里,头顶华盖高悬,左右力士护卫;轿后又是数不尽的红旗阵、鼓乐队。九日,四乡八镇的善男信女群结队赶来朝拜周王菩萨,并带来各种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进行交易。庙会期间,搭台唱戏,从日落唱到日出,通宵达旦,煞是热闹。建国后,庙会改变了性质,成为地地道道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产品的交流会。 【春节】传统节日。俗称 过年。一般从腊八(农历十二月初八日)开始,家家户户扫除,吃腊八粥。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为小年,是夜,各家烧香点烛,拜送灶神上天呈善事。同日,张挂祖宗画像,迎祖过年。除夕,各家张贴春联,接灶神下界保平安。全家团聚吃年饭,然后守岁至夜12时,鸣放爆竹迎接新年。正月初一为春节,清, 家老小依长幼次序先向祖宗画像拜年,接着吃利市茶、长寿面,男子出行拜谒宗祠。当天,人们见面互祝吉利,恭贺新年。初二,开始互相上门拜年,走亲访友。十五为元宵节,家家吃汤圆(元宵),晚间举行灯会,开展民间游艺活动。到正月十八日,过年基本结束。1949以后,拜祖敬神和拜谒宗等习俗逐步消失,兴趣开展体育比赛、文艺演出、慰问烈军属和离退休老干部、老教师等活动。 【打老虎】节令习俗。农历二月初二日,黟县每家用米粉做一只猪脚,又做些铜钱大小的馃,俗称老虎馃,蒸熟,用一个红漆茶盘装着。中午或晚上,点起蜡烛,焚烧香纸,祭拜神明,焚烧一张勇士打虎的纸画,再用一个生鸡蛋对着墙上一砸,口中念道:上不打天,下不打地,单打白虎连历历(连历历为黟县方言,指白虎被打痛时脚摔抖状)。打后放一串鞭炮,表示把白虎星赶跑了,然后全家人吃老虎馃避邪。 【灯彩】民间游艺。徽州灯彩分为花灯、布龙灯、板龙灯、马灯、狮子灯数种。花灯用篾扎成,糊以彩纸。主灯有桃花灯、花船灯、鹬蚌灯,伴之走马灯、宝莲灯、宫灯及扎成花篮、动物、蔬菜、瓜果等各种式样的提灯。桃花灯由男子青年扮演丑旦两个角色,旦扶桃花灯,丑持折扇,对唱民间小调,边唱边演。花船灯又叫荡花船,由男女扮夫妻两人,妻坐船,夫掌舵,表演划船、摇翁,女扮蚌精,表演渔翁捕蚌动作。各种花灯,均有乐队伴奏。布龙灯用篾扎成龙头、龙尾和龙身圆筒,龙身由七或十二节连成,罩之红布,布面画或剪贴鳞片成龙形。游灯时燃烛其中,随龙珠引导起舞。板龙灯以竹骨彩纸制成龙头龙尾,龙头长达2.3米,高2.66 米左右,前额高耸,眼似铜铃,嘴巴突出,口含龙珠;龙尾约2米长0.3米宽,按各地习俗制成鱼尾、虎尾和龙尾三种。龙身由几十节或百余节1.6米长0.3 米宽的长方形木架子活楔相连,每节木架上装一对花篮灯或灯笼,每节由一人扛着走舞动。龙灯前有牌灯、挂灯引路,后有鼓伴奏。游灯时鞭炮齐放,烟火缤纷,锣鼓震天,一片欢腾。马灯用篾扎成马形的前、后身两段,再糊以色纸。游灯时以一人操作,前段缚于人身前,后段缚于人身后,在音乐伴奏下边舞边唱。狮子灯为用篾扎成狮头狮尾,以布罩之成狮形,藏两人于其中舞动,另一人持彩球引导,逗其做抢球、扑球、含球、抓痒、打滚、跳跃等动作。舞狮时配有锣鼓助兴和音乐伴奏。 【地方会】传统庙会。农历九月初一至十月初一日在黟县城中举行。九月初一日,黟县城南门周、侯等姓的罗汉扫街上街游行,继之南门头的地方王夜间出巡。逢三、四、八、十日的白天,四乡地方全部集中城区出会,旧称出地方。整个会期,举行踩高跷、抬阁、演地戏,扮总甲、解差、罗汉等文艺表演,四乡的健壮青年还进行掷叉等武术表演。 【东源港庙会】传统庙会。农历正月初六在淳安县东北东源举行。传由纪念东汉方储诞辰而成。会期10天。日夜演戏,商贩云集。 【冬至节】传统节日。系阴节,旧时多于这天备酒祭奠祖先,上坟挂标压土。徽俗重宗法,有冬至大如年之说。届时各名门望族备鼓乐开门祭祖,族长主祭,有名望者郎读祭文,祭祀秩序肃然。午时,在祠堂设宴,凡族中有功名者均赴宴,族长作陪,俗称冬至酒。有祠产的氏族,备有大量猪肉等食物,按户丁分发,每丁一份。 【端午节】传统节日。农历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也称端阳节、天中节。从初一日起家家门前、屋檐悬挂菖蒲、艾蒿、大蒜、绿豆糕、炒蚕豆,午时烧苍术、白芷,饮雄黄酒,并将雄黄酒洒在室内,以驱五毒。孩子们挂起银链锁,带上银项圈,佩带端午锦(小老虎、小布猴等形状的彩色香囊),着老虎鞋、红布肚兜等物。并用雄黄酒在孩子额头画王字,以驱瘟、解毒、防病。各县举行跳钟馗以驱恶,沿河城镇均举行划龙舟比赛,还有以竹或木制神船旱游以禳灾的习俗。农村有吃裹粽的习惯。 【段莘十八】节令盛会。是婺源县段莘村汪姓新春祈求先祖保人丁、贺太平的祭祖大典。庆典活动从农历正月十三夜开始,请来戏班演戏,持续到二十三日结束,共 10天。每天演戏二十出,节目文武戏搭配,且规定两天演保寿保痘的人丁戏;保老人多福多寿日,不演杀人戏;保佑婴孩出痘出麻顺利日,不演花脸戏。期间的元宵节要举行灯会,并将社公菩萨抬出庙堂观灯。十八日起,连续三天在汪氏宗祠崇义堂隆重举行祭祖仪式。场面威严肃穆,上堂正中安放先祖汪华座像,座像下覆盖虎皮毯的太师椅上摆汪华位牌,厅堂悬挂各式玛瑙宫灯,两廊道边矗立锡制銮驾,有百叶凉伞、刀矛锤钺12件兵器和回避肃静高脚牌等,厅堂内摆满各户奉献的祭品,祭品着色陈列。祭品中最突出的是四头重约500斤的祭猪,最重的头插金花脚戴金镯,次重的插银花戴银镯,较轻的戴翡翠花镯。祭猪饲养在上年中秋由抓阄确定的四户家中,从祠产拨出租谷专养,出栏前要煮鸡蛋、包粽子、做糕饼撑饱肚子,以增加重量。每年段莘村做十八,四乡亲朋云集,隆重热闹。 【二月二】传统节令。农历二月初二日是土地爷生日,古徽州称龙抬头日。在农村,这天农民忌下地,妇女忌拿针线。清闲过了这一天,意味着春即将开始,进入繁忙的劳作。城镇大小商店这天正式开始营业。绩溪县风俗,要在这天包扎一升糯米一只的粽子煮熟,供奉土地。并用冻米、黄豆、稻草心(切成小段)炒熟后混和,祭祀土地神。并将豆料撒在神座上,口念坛里虫,罐里虫,田里虫,屋里虫都炒杀,留下一位马面菩萨(蚕)的词句,祈祷丰年。 【方储忌辰庙会】传统庙会。三月三日为东汉著名学者方储忌辰。每年此时,淳安县茶园镇、东源进贤渡举行纪念活动,有列队出巡、高跷、十番锣鼓、昆曲演唱等表演活动。届时,乡民会集,热闹非凡。 【放水灯】节令习俗。每年阴历七月半举行,以驱除落水鬼和祭祀祠牵头,水灯用纸篾扎成,形似喇叭。是夜,从村子河流上游放灯于水面,喇叭朝上,内插一点燃的蜡烛。水灯满河,缓缓漂移,烛光点点,若水天星斗。 【放焰口】节令习俗。焰口原是古印度传说中的饿鬼,其身形焦枯,口内燃火,咽细如针,故称焰口。为给饿鬼施食而施行的经咒和念诵仪式,称放焰口。旧时中元节,徽州城乡均流行放焰口,以休宁五城的放焰口较有特色。旧时五城横街街面狭窄,一面临河,常有人被挤下河淹死。人以为这段河龌龊,落水鬼多,于是在横街下桥头上下立了三根高约2米的阿弥陀佛石柱以消灾。并于每年阴历七月半在上桥头放焰口,族祠按户头安排人员夜间在街头巷尾河边,特别是上、下桥两岸烧纸化钱,泼粥施食,施舍落水鬼,祈祷人间平安。每12年大放焰口一次,凡鬼皆祭。届时,在上桥头搭台设坛,用色纸、竹篾等扎糊成72样鬼形供于祭坛,延请法师做法事两天两夜,然后吹吹打打送到五猖殿焚烧超度。此俗今废。 【关帝会】传统庙会。休宁县城小北门城楼原有关帝庙,每年立夏日和冬至日前后,举行两次庙会。立夏日出会时,由两名彪形大汉扛着关帝使用的200余斤重的青龙偃月刀在前开路,关帝全身新装坐在雕镂彩饰八人大轿上,关平、周仓各由四人扛抬,一男孩身背关帝印信。一路上旌旗凉伞飘扬,鼓乐喧天,爆竹礼铳齐鸣,游遍全城,回至关帝庙前神台落座。关帝回驾,庙前表演得胜鼓迎接。会期演戏娱神,剧目多为三国演义故事。冬至时,只演戏,不出游。 【观音会】传统庙会。绩溪县湖村每逢闰年清明节前后举行观音会,会期七天。会前,由斋官带领迎神队伍至歙县小南海或潜口佛寺接观音。届时,全村男丁鼓乐鸣爆,放三门铳,旗幡蔽日,扛抬阁,转秋千,迎神于五里长亭。观音会场设在章氏宗祠内,正厅是观音神座,祠门内以及大厅两侧回廊上下,全是四大金刚、十八罗汉、二十四诸天的纸扎造像,并张挂写有座上莲花,占断西湖三月景;瓶中杨柳,分来南海一枝春和紫竹林中观自在;白莲座上见如来等联语的观音幡。每天许多还愿妇女前来替观音娘娘穿上亲手刺绣的花鞋,另一些妇女又偷偷地从娘娘足上偷走绣鞋。湖村乡风,久不生育的妇女,只要从观音的脚上悄悄地脱下一只绣花鞋,回家置于枕下,不久就会怀孕。一旦应验之后,就得在来年观音会前精制一双绣花鞋来谢观音。故每届观音会,送鞋偷鞋循环往复。会期,还要邀请徽班演戏,开展抬阁、转秋千等民间文娱活动。会众每天都要把观音菩萨从会场抬到戏场,请观音看戏。 【滚车】节令习俗。流行于黄山区仙源、甘棠等地。农历七月十九日、二十一日、二十三日、二十四日四天为当地的滚车节。车由坚硬的木材制成,形如马车轮子,高1丈5尺左右,外圈厚5寸,辐固定在处圈与腰鼓形中轴之间。外圈内侧两根辐之间,钉上两片盘形铁片或铜片,滚车人手推腰鼓形中轴,使其滚动,铁片在滚动时上下移动,碰击作响。几辆车同时滚动,响声很大,很远都能听到。另有车公庙,塑有车公菩萨,滚车平时单放在庙内。七月十九日称落地车,车从车公庙中滚出,只在大街上滚一趟即返回庙中。正式滚车是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日三天,二十四日是高潮,必须滚遍全村大小道路和大注广场。滚的花样也很多,如使其左右摇摆,谓之绕车,在广场上,使车大幅度两面摆动,谓之漂反车。俗传车轮滚动,大地作响,可驱散邪怪恶鬼,达到避邪保安的作用。此俗今已不存。 【火把会】传统庙会。绩溪县上庄村胡族每隔10年举行一次火把会,会期在农历六月中旬,又称六月会。会前三个月,每户上山选择一株碗口粗的杉、柏树料制作火把;另选三根长杉树木料搭成鸣放爆竹的三脚架。选择火把树料不分公私山场,只要合用,均可砍伐,山主不阻拦。树料晒干,用松明制成楔子嵌入,以便易燃、火旺,寓意兴旺。会期分净街、食素、拜佛、演戏、做斋、收信、送信、跑旗、祭旗、祭神、赛王、送神、追僧、送舟、开荤等过程,历时十天十夜。夜里,数百支火把同时点燃,绕村游行,鸣锣燃爆。最后一次火把会于1939年农历六月十一日至二十日举行。 【喊年】拜年习俗。祁门县溶口李家村一带,每年农历正月初一、初二日两天,由村中年事最大者为领班,组织青年及男童,排成长蛇阵,挨家喊拜年,俗称喊年 。每至一户,由领班者高喊被拜年的当事人名字并加上称谓,或者说向宝厅拜年,或者以称谓喊拜。受拜者旋即应声说:多谢大家来了!喊年者复齐声: 应该来的!假如某家刚过丧事不久,即在大门口贴上蓝纸制字,表示大家不要喊年。 【花朝会】迎神赛会。绩溪县登源乡是唐初越国公汪华的故里,相传农历二月十五日是汪华的生日,登源乡仁里、梧村、南观等11个村轮流举办花朝会纪念。届时搭花台,演对台戏。清光绪末年,仁里、梧村所搭花台,用几百匹布扎成,正台上中下三层,彩壁画屏,字花栏;两侧凉亭台阁,彩绘油漆。请来彩庆、长春 两个徽班唱对台戏,剧目有万花开台、黄鹤楼、八达岭、白蛇传等,从花朝之日,一直演到月底。1926年,南观村轮会,聘请新阳春、 舞徊两徽班唱对台戏。此后,花朝会停办。 【花朝节】传统节令。农历二月初二日为百花生日,故称花朝节。文人陈设百花,举行文昌会,比赛诗文。院内栽花种树的,则用红纸做成小三角旗遍插其上,以示喜庆。 【还枷锁】节令风俗。小孩患重病,向城隍菩萨许下愿,要在中元节发还,有还一年或三年的不等。农历七月十四日,把还枷锁的小孩,穿上黑领白衫,假扮成犯人模样(后演变成台上的小生、花衫样的装饰),由大人陪着到城隆庙,奉献上三碗或六碗供礼,虔诚地祀拜。然后把小孩颈上的枷锁好,回家在灶司爷前解开。十五日复在灶司爷前锁好,去城隍庙向城隍菩萨报到。经过祀拜,再尾随跳无常的城隍菩萨上街,等城隍菩萨回庙,在它面前解开,算是罪行已得恕免。 【祭灶】节令习俗。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小年这天,家家户户祭灶,俗称拜灶师菩萨。菩萨座安在灶门上方,新的灶神像(纸印,又称灶马),帖上新的灶神座对联: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傍晚在灶台上供上12个寿桃馃,代表一年12个月。祭完灶,到室外烧化旧的灶神像,表示送灶神上天。 【立夏节】传统节令。立夏日,城乡均有吃苧叶馃、鸡蛋、蚕豆、豌豆及秤人的风俗。苧叶馃用野苧叶捣汁和糯米粉加糖蒸制而成,俗称苧叶有清凉解毒的作用,吃了可以防止生疖长痱。苧叶馃又称立夏苧,有吃了立夏馃,农事急如火之谚。吃鸡蛋时,要将鸡蛋从门槛上滚下,让孩子拾起来吃,意思是孩子象蛋一样经得起摔打,易长易胖,不赖夏。用嫩蚕豆或豌豆和鲜笋、肉煮糯米饭吃,谓之尝新,以盼好年岁。秤人是看一个夏季后,体重增加或减少了多少,是否赖夏。秤人忌讳100斤,一百太满,满遭损,掌秤人遇到体重恰好100斤的,要多报或少报。 【年忌】节令习俗。徽俗过年有各种忌讳,一忌说坏话;二忌打碎杯碗器皿;三忌损坏衣物;四忌扫地;五忌向门外泼水;六忌打骂儿童;七忌服药;八忌用白、蓝、绿、青、黄等色。犯忌为不吉,本年就会有破财、生病及其它灾祸。 【揩屁股】年俗。吃过年夜饭,孩子们各自悄悄地拿一张小草纸,趁小伙伴不注意,猛然揩其嘴唇,谓之揩屁股。意思是把各自在一年中说过的不吉利的话,统统抹掉。 【亮船会】传统庙会。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渔梁坝练江上举行,时间稍迟于献彩会。亮船以两只木船并联成一对,卸去船篷。用竹木制架,外包纱布,扎成各种亭、塔、楼、阁、牌坊等,内燃蜡烛,置于船上。亮船共六对十二只,排成队邀游。亮船后面是乐船,锣鼓笙歌伴奏。岸上同时举行亮灯游行,各种菩萨或坐亮轿,或骑亮狮、亮象、数量达几百只。 【摸秋】节令习俗。中秋之夜,任何人都可无偿地去地里采摘一些瓜果、玉米之类,通村不禁,也不认作是偷。所摸之物只能用手拿回,不得以篮、袋去装,意思是讨个预兆,看看运气。对于成熟的青豆、冬瓜之类长毛的蔬果,无人去摸,摸着了即意味着倒霉。有的摸个冬瓜,画成孩子脸,穿上衣衫,塞到新婚夫妇被窝里,而后向主人道喜,恭贺添丁,博主人家欢心,取偿月饼、果点。 【清明节】传统节日。农历冬至百六是清明(指冬至后106天),按公历为每年4月5日左右。这天,家家都要带上祭品去祖先坟上扫墓,除草培土,用竹系上纸钱,插于坟头,俗称挂钱。扫墓是, 坟前置祭品,焚香叩拜,祭祀亲人。如寻坟不得或路远,可以在山边道旁烧纸挂钱,以示纪念,叫寄钱。清明前后,歙俗农户都要采摘嫩艾叶拌肉、笋、豆腐、菠菜等为馅,做粘粉艾叶饺。俗称:吃了清明饺,种子田里地里插;吃了艾叶饺,一年四季百病消。其它是俗则吃清明馃。清明前一日为寒食节,是日一般不扫墓。民间还有老坟用白纸,新坟是红纸和新坟不过社的习俗。 【赛龙舟】民间游艺活动。每年端午节,凡沿河城镇均举行赛龙舟,尤以屯溪赛龙舟为盛。屯溪每年农历五月初一日,便有龙船出水,逐日增加,端午日多达六艘。龙船是利用民船在其前后装上龙头龙尾,中间安上跳水架而成。赛龙舟前先举行跳水比赛,俗称打漂,凡有一定跳水技巧者都可参加。龙船先在长干塝、渔埠头一带江面游弋。过了中午,都集中在屯溪桥下跳水,随后进行赛龙舟。届时彩旗招展,金鼓齐鸣,沿江两岸,观众云集,气氛热烈。 【赛琼碗】节令习俗。绩溪县胡家、西坑村等一带,农历正月十五至十八纪念汪华,举行祭神烹饪比赛,俗称赛琼碗(琼碗意即盛佳肴的碗)。十五日,神庙张灯结彩,夜晚闹花灯;十六日,送汪公(汪华)、太子(天王太子)两神入庙,击鼓鸣炮,摆设琼碗;十七日,两神出巡赛会,上供祭祀,赛琼碗;十八日,撤琼碗,两神回宫。琼碗摆在神庙正殿案桌上,共24行,每行12只。两端排列24对白锡镂花烛台,插大红烛,昼夜通明。案桌上摆清茶、美酒、果品、糕点、三牲(猪头、全鸡、全鱼)。每碗一律选用景德镇产大号插花饰金高级细瓷碗,佳肴以山珍海味和土产为原料,讲究形、色、味。每碗佳肴都有名称,如凤凰展翅 、鱼跃龙门、蟠桃献寿等,菜名一般用蜂蜜作粘剂写成,或有黑、白、黄三色芝麻拼成。 【上九会】传统庙会。农历正月初九日为唐朝忠烈张巡和许远殉难日,徽州区岩寺镇每年于此日举行庙会,以表纪念,俗称上九会。会期三天,初八日开始,初十日结束。初八日夜,大王菩萨上阁(又叫歇饭店),高举纸扎张巡、许远像,敲锣打鼓放爆竹,将菩萨送至岩寺下街大夫祠过夜。第二天开始游神,两位菩萨手持秋叶刀立于龙舟之上,由道士牵引龙头,向前缓缓而行。前有金鼓银锣、大小钹和龙凤飞虎旗开道, 后有五彩刀旗和杏黄帅座伞帐压阵。沿途鸣放助威火铳,撒利市纸。三遍游神结束,大王菩萨设座广惠祠,众善男信女打着堂名灯笼,前往顶礼膜拜,祈求福祉。庙会期间,各地商贩亦前来赶会,摆摊设点,各种农副土特产品和农具、日用百货应有尽有。现上九会已失去原来纪念张巡、许远的意义,取消了游神活动,成为每年一度的物资贸易交流会,届时万商云集,百货充斥。 【神船游街】民间游艺活动。祁门县城盛行端午节神船游街,相传始于1109年,祁门县尉史东提倡,以祈神防疫。神船用竹子扎成,长约12米,宽1米。船头为龙首形,高2米,直径1.5米;船尾高1.5米,直径1米。船头船尾均用篾作骨,外糊厚纸,漆桐油,呈赭红色。船上坐着12个由人扮成的太阳神、土地神、判官、小鬼等,各着彩衣,戴纸帽,人称儿郎。船由30多位壮夫抬着,船后有10余人,手执鞭子,吆喝驱赶神船前进。端午节早上8时,神船由双忠庙出发,经平政桥,进入城内,周游全城。神船在街市经过时,店铺均燃放爆竹,焚香膜拜。船上配有锣鼓,船稍停,儿郎们便奏唝罗曲(相传为方岳所撰)。神船游行时,赵、马、温、关四大将军纸扎神像为其前导,神像各高3米,威武庄严;张巡、许远、史东和痘娘娘等塑像殿后,每座塑像均用四人大轿抬着,前有伞盖。后有香盘,前呼后拥,煞是热闹。整个游街仪式人上午8时起,一直闹到中午12时,始将神船推入三元门外的阊河里,任其漂流而去。 【蓑衣箬帽会】迎神赛会。旌德县城南梓山,有座东岳庙,每年农历三月二十八日,城镇居民在此举行迎神赛会。凡城区及附近各门望族均出菩萨参加赛会,届时各族抬着各种菩萨,香花灯烛,鸣铳放爆,旗锣开道,云集会场。赛会期间,表演各种戏剧。四乡村民及邻县农民纷至沓来观看赛会,并带来自己生产的农副产品、手工制品、瓜秧果苗等进行交易,各自换取所需物质。时值春耕季节,春雨霏霏,蓑衣箬帽成了畅销品,每年蓑衣、箬帽的交易额都很大,遂习称蓑衣箬帽会。 1949年以后,迎神赛会被物资交流会所取代,会期三天(农历二十七至二十九日)。慕名赴会者除皖南各市县外,沪、苏、浙、赣等省的商贾也前来摆摊设点。耕牛市场和文化娱乐市场也热闹非凡。 【太子会】屯溪传统庙会。相传古有太子,生性仁慈,世德之,后因狩猎,马失前蹄身亡。世人塑像造庙,供为太子菩萨,每年举行庙会纪念。屯溪太子庙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四日举行。太子庙位于河街(今滨江西路),太子菩萨出游时,先是一个直径两米许的木轮,车辐上辍以铜铃和彩色纸条,选两位大力者,轮番向前滚动开路。三眼铳、旗、锣、伞、鼓,另地戏跟着前进,金鼓齐振,鞭炮争鸣。接羊是仪仗,金瓜、月斧、掌扇等均为锡铸,每件双副,每人肩荷一件,并列而行。继之为四人抬香亭,亭后为四个少年手执锡制提炉,缓步从行,炉中焚檀香,烟云氤氲,香气袭人。太子菩萨为童子模样,头戴紫金冠,身穿杏黄袍,足登粉底靴,骑王白绒假马。假马固定在一座方台中央,四人抬着跟在少年之后徐行。殿后是笛、笙、箫、唢呐,一齐鸣奏,伴以小锣小鼓,音调和谐,悠扬悦耳。出游路线从河街转上正街(今老街),上自镇海桥东端,下到江西会馆(今老街牌坊处)为止。游罢回到太子庙,把太子菩萨神像请下马来,奉入神龛。庙无陪神,将假马置于右侧作为陪衬。 【桃溪梅花灯】民间游艺。婺源县桃溪村旧时秀才中举或登进士第后及春节期间,均要舞梅花灯庆贺。梅花灯的龙头与龙尾以竹骨扎成,裱糊彩纸,龙身由13节木板活楔相连,木板上穿插梅花枝和柳枝,将枝头编成花篮、灯笼、宝塔、动物等各种造型,内燃点蜡烛,构成灯火映翠柏、梅花朵朵开的精彩画面,高雅之至。游舞时,鞭炮齐放,锣鼓震天,前有挂灯引路,后有乐队伴奏。 【桃源庙会】传统庙会。农历十月十五日在淳安县樟树乡札源村举行。源于祀奉唐越国公汪华九子。是日,村民将各家平时轮流供奉的九相公像捧至庙中,受人瞻拜。庙外商贩云集,交流物资,十分热闹。 【玩堕镖】节令习俗。端午游乐活动。盛行休宁县五城镇。五城有一支专替店家、客商承运货物的竹排队,龙排队都行一次玩镖活动。届时,在五城一面临河的横街,龙排队将两节竹排并列连接,排首放置一条木雕龙头,中部搭起架子,挂起彩旗,敲锣打鼓。沿河挤满了人群,龙排队办事员拿着堕镖叫卖。在竹筷的方端系一段红线,红线一头连着一个方孔钱为堕镖,买者不必先付钱,只需记个帐就可先拿一扎或几扎,一扎20支,每扎一块银元。然后将镖投入水中,由排上青年从架上腾空跃入水中寻捞堕镖。抬镖者凭镖数向买镖人取银两。整个活动气氛热烈,锣鼓声、喊叫声、水击声交织成一片。 【乌龙王庙会】传统庙会。流行于淳安县茶园镇。每年农历正月十八日祭乌龙王。每年一小祭,十五年一大祭。庙会日,观者数以千计。 【嬉灯】民间游艺活动。徽州区岩寺镇每年农历正月初七日至十王日嬉灯。岩寺灯火扎工精细,花样繁多,色彩绚丽。永兴村的梅朵灯,用树桩做成形态各异的灯座,然后按其枝杆疏密,点缀朵朵红梅,入夜点上蜡烛,游嬉街头,呈现梅花争妍,春色满园的景色。广惠村的蟠桃灯,采用新鲜的冬青树枝,配上数量不等的蟠桃,夜晚远视,如同王母娘娘的蟠桃盛会。龙井村的刀板灯,在尺余见方的灯面上描绘戏剧人物、飞禽走兽、花卉山水,有的则写上灯谜。游嬉时伴以江南丝竹,令人心旷神怡。沿街店铺的花样灯,更是形形色色,名目繁多,有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丹凤朝阳、八仙过海、骏马轻骑等。尤为注目是大型龙凤呈祥、水漫金山、武松打虎、大闹天宫等折子戏灯,场面宏大,结构复杂,用料考究。岩寺嬉灯接一户一灯或按丁(男)出灯,扎灯和嬉灯开支自理,各街村有正副灯头负责筹备嬉灯。岩寺镇灯虽是春节一年一度,如遇特大喜庆也破例举行。如清光绪皇帝登基、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东岳庙开光、日本投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等。 【下元节】传统节日。农历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是祭拜祖先亡灵的节日。民间折红绿纸为仙衣,折锡箔为银锭,装入白纸糊的袋中,正面写谨言冥宝一封、彩衣一身上献某某受纳,下书子孙某某百拜,背面写某年、某月、某日谨封,俗称金银包,叩拜后焚化。 【献彩会】传统庙会。农历闰年九月或十月在歙县城举行,会期六七天。届时抬10个菩萨嬉游,沿街主要商店摆出各种造型的戏剧人物塑像和从事碾米、舂米、筛米的各种劳动群众塑像,各店堂张灯结彩,异彩竞献,故曰献彩会。 【压岁钱】节令习俗。农历除夕,年饭后,孩子们向长辈辞岁,长辈都要用红纸包钱给孩子们,俗称压岁钱。 【岩前香灯】民间游艺。婺源县岩前村盛行中秋之夜游舞人物香灯。香灯以木架、芭蕉、南瓜、莲梗等构成人物框架,然后根据人物造型需要在芭蕉、南瓜等处,分单、双、撮插上特制的长香,每个人插香数少则几百支,多;达上千支,多塑造三国演义、水浒、杨家将、白蛇传等历史传说故事中的人物。如:诸葛亮手摇羽扇,神态自如;鲁肃玉带缠腰,帽翘颤抖;青蛇手持龙泉怒对法海;许仙与白娘子情意绵绵;关公送皇嫂等,造型副真,发惟妙惟肖。晚饭过后,锣鸣三响,村民出动点燃香灯。游舞时,前有普天同庆虎头牌开路,一座座人物香灯衔尾跟随,后有十番锣鼓个伴,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后有十番锣鼓相伴,沿着村道缓步游行舞动,令观者目不暇接、拍手称好。 【飏灯会】民间游艺活动。盛行于绩溪县东乡。元霄节时燃放。飏灯据说由诸葛亮发明,又称孔明灯。由一只大灯和若干小灯组成,大灯上糊扎着用铁丝、篾片制成蜘蛛网状的灯络,用来盛放燃料,小灯即简易小灯笼,里面插上蜡烛,等距离系在细绳子上,挂在大灯之下。放时灯络上置放松明片、废橡胶和猪油夹棉纱捣成的团子,将燃料点火,使浓烟熏入灯肚,大灯依靠浓烟熏腾,牵引小灯升空。1984年元霄节,绩溪县荆州乡沙坝、庄子村,用160张纸糊成两盏大,高6米,各牵引80只小灯,同时燃放。一保飘落浙江境内35公里的新溪坑,另一只不知去向。飏灯易发火灾,放飏灯有遍地积雪始放的不成文规约,并非年年元霄节都能放。 【浴佛节】传统节日。农历四月初八日为浴佛节。是日,各寺院举行法事,诵经燃香。这天各家要吃乌米饭,并用乌饭供佛。有新嫁女的人家,要给出嫁女儿送乌米饭,顺带捎送两只鸡雏,以借助佛力的保佑,让新嫁女早生贵子。 【元霄节】传统节日。农历正月十五日为元霄节,又称上元节、灯节。是日,家家户户吃元霄,元霄是用芝麻糖、豆沙或猪肉为馅,外用糯米粉包成圆团形,入锅煮熟而食,又名汤圆。晚上送祖宗,在祖容前摆上酒菜,焚香祭拜,完毕将祖容取下,卷收入匣。是日,各县乡镇均有闹花灯活动,并有采莲船、蚌壳精、抬阁、舞龙、凤舞、地戏等游艺。旌德县庙首等地,元霄之夜新婚夫妇有骑麒麟进房就寝之俗。 【中秋节】传统节日。农历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是日,早上吃月饼、鸡蛋,晚上全家聚宴,谓之团圆。家人有外地工作未能回乡过节的,也要为他安排虚席,置怀筷,青示合家团圆。宴毕祭月,在庭院或堂前天井设一供桌,摆上月饼、石榴、红柿、桂花糖包等食品,点上红烛,焚香叩拜,而后品茗赏月。长辈常边赏月,边向孩子们讲述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神话故事。人们可以至庄嫁地里自由采摘瓜果,俗称摸秋。有些地方扎稻草龙,周身插香,舞毕掷入河中,以祈丰年。至今仍保持吃团圆饭,吃月饼赏月的习俗。 【中元节】传统节日。农历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俗称七月半,又称鬼节。旧时,家家准备酒食,烧香点烛焚化纸钱,祭奠祖先。酒食须有面点,如油耙 、面脆、砸棚、风车等。砸棚表示砸开地狱之门,让亡人迅速离开受苦之处。城乡均做盂兰会,超度冤魂孤鬼。届时,煮一大锅稀粥,用桶担着,另一个敲锣引导,将粥泼在三岔路口,施舍给孤魂野鬼,名泼出巡、放水灯、放焰口、还枷锁、演目戏等各种活动,歙县三阳坑一带还有祭拜明太祖母亲的习俗。以上旧俗今均不存,仅有少数人家至时在家门口燃香烧纸。 【周灵王香会】传统庙会。农历九月十二日在淳安县百庙畈毛家村举行。传为纪念周灵王而设。是日,四方香客会集,演戏三天。烧香瞻拜者,多为求子许愿、得子还愿。 【坐庙】节令习俗。徽州盛行中秋前一夜坐庙,此庙专指越国公汪华庙,绩溪县登源村为汪华故里,故又以绩溪县为盛,以登源村为最。中秋节前一天晚上,家家户户携香、烛、果品至越国公庙,在越国公塑像前烧香、点烛、供果品,向汪王祈求保佑丰收,祈祷人丁兴旺,年轻的姑娘则默默地要求汪王能赐一个如意郎君。如果谁的心愿得以实现,来年坐庙,要供奉更丰盛的祭品。跪拜毕,坐在庙前赏月,也可在庙四周散步,年轻的恋人则可借此时说些悄悄话。但有一条规矩:不至天明不能散去。生活习俗【八碗八】饮食习俗。即在每张餐桌上摆徽州土特产和八碗徽州传统菜。八盘土特产分四咸四甜,四咸盘通常为透明似玉的皮蛋瓣、鲜美可口的鸡什丁、金黄喷香的花生米、乌黑发亮的瓜子;四甜盘分别装的是苹果瓣、密桔瓣、甘蔗段和荸荠肉,苹果盘和桔瓣盘造型宛如两朵盛开的梅花,甘蔗段和荸荠盘造型则是两座七层宝塔。八盘是宾主谈心、叙情的下酒菜。八碗传统徽菜依次序为清炖鸡、炒肉片、徽州圆子、红烧肉、密枣白糖、炖白木耳、小炒、肉皮肚、红烧鱼,八碗看似平常,但佐料、做工都极讲究。游子有句口头禅:吃千吃万,不如徽州八碗八!【比甲】服饰习俗。有大襟、琵琶襟两种,琵琶襟的襟口为形,似半个琵琶,显得别致、美观。比甲发展成马甲,并派生出对襟的单、棉背心,俗称背褡。【柏枝】徽州礼俗中的吉祥物。人们在给亲朋好友的婚嫁、寿辰、生诞、年节、新屋下架等吉庆喜事送礼时,总要折几枝柏树枝放在礼箩中。柏枝具有避邪驱恶、吉庆之兆及长寿标志等象征意义。同时柏与伯爵之伯相通,含高官发达的寓意。【蚕祭】行业旧俗。绩溪县岭北每年当春蚕喂养伊始,家家户户设蚕神之位,用糯米蒸制成形同蚕茧的粉馃供奉在蚕神之位前,每日虔诚地烧三柱香,以祈望蚕花娘娘保佑各家养好蚕。一旦家中蚕缺桑叶或蚕发病,便烧香祈祷,望蚕花娘娘保佑。蚕上簇做茧后,各户都要选一对雌雄蚕蛾放在麦秸编织成的蒲坛上,拿到河边祭祀,并虔诚地念道:蚕花娘娘,今年送你归,明年接你来,保佑我养好蚕然后把麦秸蒲坛放在河面上随水流去。【长袍马褂】男子服饰习俗。长袍马褂均为盘领、窄袖,马褂是对襟,大都有马蹄袖,长袍为大襟。马褂以直贡呢、黑花绸缎为多,与蓝色、朱青色、灰色长袍配套,显得庄重大方。也有马褂、长袍相连的两部形式,这种形式的长袍只下半截,连扣在马褂的内下摆,酷似战国时流行的深衣。夏季流行斜襟道袖式直缀,是一种宽袍大袖式的长袍,令人有飘逸、洒脱、清爽、舒适之感。【朝北居】建筑风俗。五行说称:商属金,南方属火,火克金,不吉利。徽州明、清时期商人多,商人家门向大部分不朝南,形成朝北居。徽州至今存留数以万计大门朝北的古民居,绩溪县石家村全村宅居大门几乎全部朝北。【吃饼封山】护林民俗。封山前,由宗祠或生产队垫钱,每人发半斤封山护林饼。以后发现谁私自上山砍柴挖笋,这笔钱就由谁出。有句护林民谣:吃了封山饼,记住护森林。若要乱砍树,要拖家中猪。【吃乌饭】饮食习俗。乌饭又称乌饭团、青精饭、乌精饭、南烛饭,是用乌饭树叶汁浸黑的米蒸成的饭团。乌饭团乌黑发亮,清香扑鼻,别有风味。乌饭主要在浴佛节这天食用和供佛。参见浴佛节。【吃新食】生产收获习俗。每年大暑前后、新谷登场时,农刻家家抢先蒸新米饭或做新米粉馃吃, 谓之吃新食。有的人家还将新米饭和米馃,供献五谷神和祖先,祷祝年年五谷丰登。到了农历七月十五日中元节,如稻谷尚未成熟,农家便在田间摘几株稻穗,放在饭甑里和上年陈米同蒸,表示已经开始吃新食。今农村吃新食习俗仍存,但不供献五谷神了。【打锣封山】护林民俗。每年冬令,村或联乡定人鸣锣,中中呼唤所封山场的地名,串村走户,昭示禁戒规约。此后,家家户户,互相告诫,不得犯禁。鸣锣同时,在各要道路口和山界立木碑、石碑,以标明禁山范围。犯禁者,除罚款外,还须持锣串村敲打。承认错误。检举者可得罚款的半数,另一半用于公益。走火烧山,失火者要付给灭火者工资并保证火场的还林更新。另有砍一(株)罚三(元)栽(五)棵及出义务工(修桥、修路等)惩措施。【东瓶西镜】民居陈设习俗。徽州民居厅堂的长条桌上,往往东摆瓷瓶,西放明镜,取瓶镜平静的谐音。以物寓意,祈求家庭和睦,平平安安。【端午锦】服饰习俗。端午节孩童前所佩锦囊。布制,有小老虎、小猴等多种形式,内装雄黄、白芷、花椒、蒜头、香末等,以避邪驱毒。【端午瓢】服饰习俗。为婴儿或一二岁小孩戴的红缎帽。兽头型,两边缀长命富贵四字。或前额当中缀银铸的大罗汉,两边各缀小罗汉四个,帽缨上吊一鹰爪或虎爪以避邪。又有一种似二片花瓣,中间绣花,四周缀圆形银片,围在头额边围。【工匠礼遇】礼俗。婺源习俗,工匠上门帮工,东家对工匠以礼相待,除请吃三餐酒饭以外,还要在下午四时左右加点心,点心多为面条、米粉馃等食物。凡建房、砌灶、安葬事,动工时要给工匠送红纸包(内装钱币);建房架梁竖住或上亲逝世下黄金(葬)之日,要给双份工钱。婴儿出生满月剃头,男子结婚理新郎发,也要给剃头师傅送红纸包。请裁缝做结婚服或做死后穿的寿衣,亦要送红纸包或给双份工钱。【官财丁】建筑习俗。徽州木工建房梁, 在梁上钉有棺材钉。如遇不明底细的人看见,必须会惊讶地高喊:棺材钉!这时房东即连口道谢。棺材钉同官、财、丁谐音,寓升官、发财、添丁之意,房东图的就是个口彩。【冠戴】服饰习俗。男子的冠戴主要有庆帽、毡帽、礼帽。庆帽圆顶有帽蒂,有的帽前沿钉一块玉饰,俗称西瓜皮帽。毡帽用毛毡制成,平顶长筒形,放下来可罩到头颈,半腰有一条开眼缝,平时折叠成火桶钵式戴在头上,俗称火桶钵帽。礼帽有毡、呢两种料制,铜盆式,俗称铜盆帽。老年人戴风帽,圆形平顶,脑后有披风。农民劳动戴自制的圆形平柄麦杆草帽。男婴出生头六天带六裥帽,圆形六个裥,无顶,每裥均有一块布,帽前沿钉小剪刀、筛尺等银饰品,中间一只棕毛扎的老虎。六天后改戴和尚帽,圆形束裥为顶,帽前沿钉有罗汉菩萨和长命富贵四块字饰。天气凉时戴狗头帽和后有披风的风帽等,帽上钉有八罗汉 和四块字的重八仙银饰。与帽子相衬的还要戴荷叶围、如意围、怀袋围、银项圈、银天官锁链及银手镯和甘草、鸡锁骨、贝壳连在一起的绳手镯、脚镯等。【馃模】用以做米馃的模具。大都用乌桕或杨木雕成。有狮子滚球、鲤鱼跳龙门、和合利市、八仙等形状,最多的是寿桃形,一般为尖嘴桃形,蒂的两边分披桃叶;也有雕成连体双桃,桃蒂被美化成寿星模样。型具内镂刻有蝙蝠、鹿、如意、双钱、元宝、花瓶、牡丹等图案,有的则镂刻诗句和山水图案。馃模的雕刻艺术来自民间工匠之手,朴素、简练、鲜明而饱满。【黄山茶道】饮茶礼规。黄山茶道讲究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场地一般选择在园林庭院、竹坞流泉边上。追求的是汤清、气清、心清,境雅、器雅、人雅。茶道器具有风炉、石鼎、瓷瓶、盛炭篮、涤器桶、铜火筋、茶洗、竹杓、茶秆、竹筅帚、竹茶匙、竹茶橐、茶壶、茶盏等。水以泉水为上,河水中,井水次。程序主要有:1、静气,排除杂念。2、烹汤,烹器须无异味,一般用瓦器、锡壶;火须旺炽无烟,文武相宜;汤分三沸,鱼目为一沸,缘边泉涌为二沸,奔涛溅沫为三沸。3、焚香,敬茶神陆羽。4、涤器,茶盏用白瓷,盏不洁则损茶味,洗涤后用干净布擦干备用。5、烫盏,祛荡寒气,盏热茶面聚乳,盏冷茶色不浮。6、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7、投茶,先茶后汤曰下投;汤半下茶,复以汤满曰中投;先汤后茶曰上投;茶以35克为宜。8、洗茶,用一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去尘祛冷,浸润张发。9、注汤,用三沸水,壶高水急,茶汤均匀,水至七分,盖少顷。10、敬茶,举案齐眉,以茶敬客,为茶之礼。11、闻香,约三分钟,盖揭一缝,香气溢出,泌入肺腑,茶以真香为上。12、观色,绿茶以青翠为胜,汤清叶绿,浑黄者次之。13、品味,轻啜一口于齿颊间,再徐饮慢品,俟甘津潮舌,才得茶之真味。茶品有活、甘、清、香之分,香而清、甘而活,方为名品。14、上食,奉上水果、干丝等食品,以佐品茶。15、论茶,或谈论,或吟诗,或作书作画,以助茶兴。罗愿有一首茶岩诗,是宋代黄山茶道的真实写照:岩下和经昨夜雷,风炉与鼎一时来。便将槐火煎岩溜,听作松风万壑回。【徽班行规】行业习俗。徽剧戏班供奉老郎神,老郎为戏剧祖师,相传即唐明皇。徽班逢演,每场必由一人皇帝装扮,笼着手踱至台前正中处,道几句开场白,而后退场,意即臣下不能僭越或代替皇帝老倌。依次,宰相装束者经袍袖遮脸走过场,几经演化成为戴面具,穿宰相服饰上场的跳加官,勿勿过场也演化成为舞蹈一番。四出正戏毕,另有一小戏杂出,如小放牛、探亲相骂等。徽班生、旦、净、丑诸行当,以丑为大,据说当年无人肯应此角,由皇上亲串。逢场丑角无论有无戏,均先往脸上涂一笔,诸伶方得开始化装扮成戏,谓之三花不上脸,小旦不梳头。旦角最小,扮演女人,便以女人待之,红旦亦然,绝无优待。鼓佬为尊,因鼓佬为演出的总司令,有鼓佬不到不开饭的规矩。鼓佬打过闹场,两只鼓签一放下,任何人不得碰。演戏用的假娃娃,尊称为老郎子,演员场上随剧情需要任意摆弄,出场则极敬重地俯置于箱底,任何人不得再碰。据说当年宫中演戏,后妃宫女都去观赏,把个襁褓皇子闷死在龙窝内,故有此俗。班子内部闹纷争,在戏班住处升堂审问处理,由大面演员坐堂,打板子则由伙夫掌板。伙夫睡门边,兼充守卫。班子演出期间不得跳槽,如果有演员跳槽影响戏班演出,必须追拿回班。如此演员回心转意,礼过祖师爷神位,扮戏,演戏,则平安无事。否则,一经拿获必严惩,须生割耳,旦角削鼻。点戏者给赏谓之打采,先拿钱向戏班兑成银牌,奖谁便当众当场将牌子插于该演员头上;如系奖大家,人人有份,则将牌子放在台板上;如演员获银牌失手滑落台板上,也算大家有份。【徽州朝奉】称谓习俗。朝奉本为官名,宋代朝官有朝奉大夫和翰奉郎。徽商同官府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些徽商便是由仕而贾的,这些人不愿人们称其老板,代之以朝奉相称。久而久之,在徽州,朝奉便成了有钱乡绅的习称。明末,世人通称徽商(不管是老板不是伙计)为徽州朝奉。初刻拍案惊奇卷 10韩秀才乘乱聘娇妻吴太守怜才主姻簿记载:原来徽州程朝奉,就是金朝奉的舅子,领着亲儿阿寿,打从徽州来,要与金朝奉合伙开当。徽州当地,孙子称祖父,也以朝朝、 老朝、老奉相称。徽州有个字谜:二人山下说诗(系)文,三炮打进四川城,十月十日来相会,三人骑牛一路行。谜底就是徽州朝奉。【烘篮】取暖用具。又名火篮。篮体用竹篾编成,内空外圆,装一个竹制拎把。圆口依口径尺寸配有活动的网状烘盖,多由铜丝或铅丝编成。另配有铜质或铁质火筷,插在手柄一侧。空圆体内置放陶质火钵,近代为轻便起见,也用白铁火钵替代制品。隆冬腊月,火钵里盛了炭火,铺些火灰,就可以用来温烤怕冻的双手或双脚,也可用来烘烤衣服和温炖茶饭。一些高级烘篮,又是富有装饰艺术的工艺品。这种烘篮编织得十分精致细巧,篮体的篾料纤细如丝,四周编出黑白两色的字或其它花色图案。拎把用藤皮缠绕,并烫烧成双色花样。底部和拎手嵌有黄色圆形铜柱,铜质烘盖被镂空编织成精美的装图案,铜质火筷上雕刻有饰纹。烘篮在民间还被作为一种福祉所归地吉祥物,绩溪、歙县一带农村,旧时嫁娶,嫁妆中少不了一对精致的烘篮;并在篮钵里置放一块木炭,剪贴上红喜字,寓示香火绵延,子孙百代。【火桶】取暖用具。又称烘桶。有名种不同的规格,常用的是一种直径为1尺5寸左右,用杉木围箍起来的圆形木桶,高度在1尺6寸左右,木桶沿安放一块活动的坐板,里面盛放火钵。这种火桶通常两人使用,一人坐在沿板上,一人坐在桶外把一双脚搁进去取暖。另一种大号火桶,直径在两尺以上,可围坐四人。一种小形火桶,形体象个h字,底圆直径不过1尺,高1尺5雨左右。底部装有盛火的钵,上端留有半月形的坐板,既可坐着烘温脚腿,也可以拎着随处流动。还有一种站桶,高约4.5尺,底大口小,呈圆形,中间偏下搁一根横木,可以抽动,上放站板。取暖时人在板上,火钵就置放在档板下。站桶只适合于孩童用。火桶有取暖、烘衣、做饭、烤尿片、温茶等多种用途,尤其是全家人围桶而坐,摆龙门阵、纳鞋底、抽旱烟、嗑瓜子,别有一番温馨。【祭门神】行业习俗。旧时徽州砖工建房上门拐时,宰杀公鸡,将鸡血淋门口,叫做祭门神。祭门神时,主祭人边淋鸡血,边念贺词:鸡血淋到东,恭贺东家添儿孙;鸡血淋到西,恭贺东家多添丁。众人在旁高声呼应,以求吉利。【接财神】行业习俗。徽州以农历正月五日为财神日,工商业者多在这天接财神。清晨在店堂门上贴上开门大吉,店堂贴黄金万两,秤上贴开秤大吉,斗上、钱柜上、帐本上贴日进斗金等红字条。焚香、放爆竹,接神,敬神,随后开始营业。头几名顾客,不论购置何物,加一、二、三成发货,稍后来的顾客,也适当多给。【开秧门】行业习俗。插秧开始称之开秧门。休宁县、屯溪区一些地方这天一早,由当家人去秧田选定门向,然后带泥拔出一块秧苗,置入茶盘,捧送回家放在供桌上,祭拜天地后,将带泥秧苗倒甩上阁板,以全部粘上为无灾无害生长良好的兆头。大家吃点心、面食之后下田,从已开的秧门处,拔秧莳田。歙县这天要设宴拜请田公、田母。朝拜时,先燃三根香插于田埂、然后虔城跪拜,并念祈祷歌:田公、田母、田伯伯,上丘不长禾,下丘不出蔷,保佑我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山东省淄博市张店区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化学试题(含答案)
- 高级会计网课课件
- 电焊知识干货培训总结课件
- 北京期末数学考试真题及答案
- 电焊工知识普及培训内容课件
- 北京安全b本考试真题及答案
- 爆破保管员复训考试题及答案
- 六年级考试题及答案
- 镗床考试题及答案
- 保安考试考哪几种题目及答案
- YY/T 1095-2015肌电生物反馈仪
- GB/T 328.13-2007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3部分:高分子防水卷材尺寸稳定性
- GB/T 2480-2022普通磨料碳化硅
- 茶叶实践报告3篇
- 细胞生物学实验课件:细胞组分的分级分离
- 胸腔穿刺术thoracentesis课件
- 合理选择影像检查方法课件
- 欣旺集团种禽养殖管理制度手册
- Q∕SY 05129-2017 输油气站消防设施及灭火器材配置管理规范
- 企业微信私域流量运营方案
- 中职学校《机械基础》第二学期全套电子教案(含教学进度计划)(配套教材:高教版中职统编)云天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