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先秦).doc_第1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先秦).doc_第2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先秦).doc_第3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先秦).doc_第4页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先秦).doc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中国古代史新教材图文资料的释读与应用(先秦)高中中国古代史(试验修订本)先秦部分共有历史地图6幅、历史图片24幅、文字史料8则。 【例1】图1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饰品图2春秋时期的铁锸和穿有鼻环的牛尊(上)图3战国时期的铁口犁(下)图文释读图1出土于距今约18000年的山顶洞人遗址,说明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的山顶洞人已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会制造骨针、缝衣御寒,有了爱美的观念,反映了先进的工艺水平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图2中的春秋时期的铁锸,凹形弧刃,是插地起土的农具;穿有鼻环的牛尊虽为器物,却是牛耕使用的反映。表明了春秋时期我国出现了铁农具和使用牛耕。图3铁口犁1951年出土于河南辉县。从图2与图3的比较可知,春秋时期的铁锸笨重、粗糙,战国铁口犁比较光滑、锋利。说明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即铁农具比春秋时期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也标志着铁器时代的到来和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图1说明了山顶洞人在工具制造和思想观念上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图2说明了春秋时期我国已经开始使用_和_,它们的使用有什么意义? 比较图3和图2,说明战国时期的生产工具比春秋时期又有了哪些进步? 2参考答案已经掌握了磨光钻孔技术,会缝制衣服、磨制石器;有了爱美的观念和羞耻心理。铁农具牛耕;铁器和牛耕的使用,有利于土地的开垦和水利的兴修,使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促使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分封制的崩溃。牛耕的运用,也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战国铁农具在冶铸技术上有了新的进步,春秋时期的铁锸笨重、粗糙,战国时期的铁口犁比较光滑、锋利。 【例2】“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义理必归文字。”通鉴外传 图文释读传说仓颉是黄帝的史臣,黄帝令他造出文字,使天下有文字记载当时的大事和道理。该史料正是这一传说的反映。据说,仓颉上观天空日月星辰之变,下察地上龟迹鸟羽及山川之形,制出了象形文字。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传说中的黄帝生活在我国的什么时期?你是怎样看待“仓颉造字”的? 我国比较成熟的文字出现于什么时期? 汉字有哪几种构字方法?图文释读 传说中的黄帝生活在我国原始社会晚期,距今约四五千年。“仓颉造字”是一种历史的传说。汉字是我们祖先智慧的结晶,是劳动人民在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创造的,它不可能只是仓颉一个人造的。即使真有仓颉其人,他最多也只是起了搜集或整理原始文字的作用。商朝时期,如甲骨文。有六种构字方法,即“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 【例3】材料一“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史记 材料二甲骨文中有关奴隶的字:图文释读 材料一引自史记殷本纪,其大意是:商纣加倍榨取百姓的钱财、粮食,装满了自己的库房,日以继夜过着花天酒地的淫逸生活。材料反映了商纣王的暴政荒淫。 材料二既表明了当时奴隶的悲惨处境,也说明当时已经出现了比较成熟的文字。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 材料一反映了谁的怎样一种生活?为残害人民他还创设了一种什么刑法? 材料二的两个字形象地说明了什么问题? 甲骨文大量出现说明了什么?有何价值? 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它反映了奴隶社会怎样的社会状况?2参考答案 商纣王终日过着饮酒作乐、腐朽淫逸的生活。炮烙之刑。商朝的农业奴隶称为“众”,甲骨文中作日下三人形,形象地说明了奴隶们赤身露体在太阳下耕作;家内奴隶称“臣”,甲骨文字形作一只竖立的眼睛,表示他们对主人的俯首顺目。甲骨文的大量出现,说明商朝时期我国中原地区已有了相当高的文明。众多的甲骨文,为研究商代历史和古文字提供了丰富资料。奴隶主贵族建立了国家机器,对奴隶实行残酷的统治,奴隶处于被统治、被压迫和剥削的地位。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的矛盾是奴隶社会的主要矛盾。 【例4】“七月亨葵及菽。八月剥枣,十月获稻。九月筑场圃,十月纳禾稼。黍稷重穇,禾麻菽麦。”诗经 图文释读该材料选自诗经豳风七月,反映了西周时期各个季节农业生产的情况和种植的主要农作物品种:葵、菽、稻、黍、稷、麦等。图文应用 1问题设计材料中记载的是什么时期农业生产的情况?当时已经种植了哪几种粮食作物? 这一时期农业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相传诗经的编订者是谁?诗经在史学和文学上各有什么价值?2参考答案 西周时期;菽、稻、黍、稷、麦等,后来习称为“五谷”。农作物品种增多,“五谷”在当时都已种植;耕作技术提高;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孔子;诗经对我们了解和研究西周、春秋时期的政治和社会经济生活有很大的参考价值。诗经对后世有重要影响,它的人文精神和现实主义的创作态度,在世界文学史上永放光芒。 【例5】图1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图2西周铜器铭文图文释读二里头遗址是中国青铜时代的遗址,位于河南堰师,二里头文化的地域与距今年代和史籍上记载的夏朝相符。该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有20多种符号,它可能是一种原始的文字。 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西周早期开始,礼器上普遍铸有长篇铭文,西周后期铭文更多,如周宣王时的毛公鼎。西周铜器铭文记录了当时贵族分封、祭祀和战争等重大政治活动,成为展示周代文化的载体和今天我们研究周代历史社会的主要资料。铭文排列整齐,笔力流畅,具有一定的书法价值。同时,它也反映了青铜铸造水平的提高。 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你认为二里头遗址出土的陶器上的符号是一种怎样的文字?为什么?这种文字约出现于什么时候? 什么是铭文?西周的铭文是一种怎样的文字?为什么?它有什么历史价值? 你知道文字的产生对中国历史发展有何意义吗?2参考答案 是我国的一种原始文字;因为其中的多数已近似甲骨文,而且有的可以识读;它大约产生于我国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铭文又称“金文”“钟鼎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西周的铭文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因为它与甲骨文在时间上几乎同时产生。西周又出现了许多长篇铭文,记录了周代一些重大政治活动。这些铭文成为研究周代历史和古文字的重要资料,同时又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文字的产生,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促进了社会的文明进步。正是文字的产生,历代的文明才能通过文字的载体而世代流传。中国历史从未中断过、悠久文明连绵不断,都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例6】图1商代人面纹方鼎(左)图2商代大型青铜铸像(右)图文释读图1商代人面纹方鼎1959年出土于湖南宁乡,鼎腹四面各饰一半浮雕人面,鼎足上部铸饕餮纹,下部铸四道弦纹,鼎四角及鼎足上部饰有扉棱。鼎腹内壁铸铭文“禾大”二字,故称“禾大方鼎”。这是我国已知惟一一件用四个人面作为装饰的青铜器,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图2青铜铸像1986年出土于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人物粗眉大眼,威武肃穆,头戴华冠,身着云龙纹左衽长袍,足佩脚躅,神气活现地立于兽面纹的方座上,形象夸张,极富地方特色,是难得的研究蜀人体质与服饰的资料。反映了当时青铜造型艺术的高超水平。 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图1说明了商代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了怎样的水平? 图2出土于何处?它主要体现了商代青铜铸造艺术哪一方面的成就? 商朝青铜器中著名的代表作还有哪些? 2.参考答案形制雄伟,工艺精湛,出现了平雕和浮雕两种技术。四川广汉三星堆;青铜造型艺术有较大发展。司母戊鼎、四羊方尊。 【例7】(楚庄王)遂至洛,观兵于周郊。周定王使王孙满劳楚王。楚王问鼎小大轻重,对曰:“在德不在鼎。”庄王曰:“子无阻九鼎,楚国折钩之喙,足以为九鼎。”史记 图文释读该材料出自史记楚世家。晋楚城濮之战后,公元前606年,楚庄王率军至周都洛邑郊外示威,周王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庄王竟问鼎之大小轻重,意欲移鼎于楚。鼎是王位的象征,这表明楚庄王有替代周王号令天下的野心。周王使者态度强硬,楚王只好退出周郊,但楚国北上争霸的行为并没有中止。此段材料就是对这一历史事件的记载。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 文中的“九鼎”铸于何时?有何象征意义? “楚王问鼎”发生在怎样的历史背景下?楚王的真实意图是什么? 后来汉语中的“问鼎”“定鼎”是何含义? 2.参考答案夏朝时,禹铸九鼎;九鼎象征九州,体现王权的集中和至高无上,反映国家统一和民族昌盛。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威胁周王,试图取而代之,当霸主、令诸侯。后来,人们把欲夺取(觊觎)政权称之为“问鼎”,把已经建立政权的称之为“定鼎”。 【例8】图1河南新郑出土的春秋莲鹤方壶(左)图2嵌错赏功宴乐铜壶(右)图3湖北随县出土的编钟图文释读 图1莲鹤方壶,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为春秋中期青铜器中的珍品。呈椭方形,器身饰相缠绕的蟠龙,盖顶作镂空莲瓣,中立一鹤。此器造型华丽,纹饰繁复,设计精巧。铸造技术高强。 图2嵌错赏功宴乐铜壶,1965年于四川成都出土。此壶以壶肩两环耳为标志分为两面,两面的图像对称。每面有三层图画。第一层是竞射和采桑图;第二层是宴乐舞图和弋射、习射图;第三层为攻防和水战图。在整个壶面上刻画了200多个人物的形象,各具特色,表现出精湛的艺术技巧。商周的青铜器,都是图案装饰,而到了战国时期,青铜器的装饰不少是画像,这在艺术创作的形式和题材上是个显著进步。 图3编钟于1978年出土于湖北随县,为战国时期的一种打击乐器。全套编钟共有钮钟、甬钟等65个组件,重达2500多公斤;钟架由245个构件组成。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数量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一套编钟。它音乐性能保存完好,音色优美,音域宽广,能演奏古今中外的乐曲。对研究战国历史、绘画、音乐和冶铸技术具有极高的价值。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 图1是什么时期的青铜器皿?当时青铜铸造工艺有了哪些新的发展? 图2的青铜器是什么时期的?出土于何处?其的艺术技巧表现在哪里?反映了什么? 图3的编钟是什么时候的青铜器?它的用途是什么?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上述青铜器的出土有什么价值? 2.参考答案春秋中期;出现了金银错新技术和雕铸艺术的新发展。战国时期;四川成都;青铜器的装饰从过去的图案花纹发展为完整画面:壶身刻画着宴乐、采桑、狩猎、攻战等多种场面,画面形象生动;反映了当时的绘画艺术达到了很高水平。战国;演奏乐曲;反映了当时我国音乐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对研究战国历史、绘画、音乐和冶铸技术等都有极高的价值。 【例9】春秋战国时期水利工程图图文释读该图包含的主要的知识信息有:春秋战国时期修建的主要水利工程(芍陂、都江堰、郑国渠和西门豹渠)及其位置;战国时期的主要诸侯国(齐、楚、燕、韩、赵、魏、秦)及其争霸格局;隋唐以前,我国主要水系(河水即黄河、淮水和江水即长江等)分布;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经济区和游牧经济区的大致分界线。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 (1)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是中华民族及其文明的发祥地,据考古发现,在远古时期,黄河流域就生活着_人、_人和_人;而长江流域的_是已知我国最早的远古居民。 (2)隋唐以前,黄河和长江分别称为_和_。由于水患严重,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此进行了长期斗争。如传说中的_用疏导的办法治理黄河;战国时期的_在四川修建了_,使四川平原成为“_”;韩国水工_在秦兴建了郑国渠,使_成为沃野。 (3)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投入巨资先后在黄河流域修建了_、_等水利工程,在长江流域修建了_和_等水利枢纽工程,在发电、灌溉、防洪抗洪和环境保护等方面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由(3)可知,我国政府在整治江水河水、兴修水利工程上,行使了哪些国家职能?其经济意义何在? (5)我国劳动人民治理江河、兴修水利的史实,说明了一个怎样的哲学道理? 2.参考答案(1)蓝田北京山顶洞元谋人(2)河水江水禹李冰都江堰天府之国郑国关中平原(3)刘家峡黄河小浪底葛洲坝三峡大坝(4)行使了组织和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搞好社会公共服务的职能。利用水力资源进行灌溉、发电,具有直接的经济效益;防洪抗洪,减少了洪涝灾害造成的损失,具有明显的间接经济效益;这就很好地将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了。(5)既要尊重客观规律,又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例10】材料一“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气扬。”史记 材料二“(商鞅变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图文释读 材料一引自史记战国策齐策,记述了齐都临淄商业繁荣的景象,虽有些夸张,但比较形象的勾勒出战国时期繁华都市的社会生活情况。 材料二引自史记商君列传,记述了商鞅新法推行后,秦民拥护变法,秦国出现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的社会景象。描写虽有夸张和溢美,但比较客观地反映了商鞅变法是符合民意和历史潮流的,是有显著成效和积极意义的。 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材料一中的临淄是什么时期哪国的都城? 材料一反映了怎样的史实? 你认为出现材料一这种情况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中的“民”是指什么人? 商鞅变法的性质是什么?取得了怎样的效果? 你是怎样看待史记作者对上述历史现象的评论的? 2.参考答案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商业的发达和城市的繁荣。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新兴的地主。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使秦国逐步强盛起来,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的措施在秦国继续施行,他主张的法家思想也成为秦国占统治地位的政治思想。作者对临淄城市商业的繁荣和商鞅变法的显著效果是持歌颂和赞美的态度,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作者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对上述现象的描写是溢美和夸张的。因此,我们应该用辩证的和历史的眼光去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上述历史现象。 【例11】杏坛图文释读 “杏坛”,位于今山东曲阜孔庙。现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相传孔子曾在这个杏树围绕的地方讲学,后人建亭植杏,纪念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宋天禧二年(1018年),孔子四十五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将正殿后移扩建,以正殿旧址“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金代始在坛上建亭,蒙古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现存建筑为明隆庆遗物,高12.05米,阔7.34米,平面正方形,四面敞开,每面3间。杏坛十字结脊,黄瓦朱栏,雕梁画栋,彩绘精美华丽,坛前置有精雕石刻香炉,坛侧杏树,每当初春,红花摇拽。乾隆皇帝曾为之赋诗:“重来又值灿开时,几树东风簇绛枝,岂是人间凡卉比,文明终古共春熙。” 图文应用1.问题设计给照片写一个简要说明(限100字以内)。2.参考答案“杏坛”位于今山东曲阜孔庙。相传孔子曾经在这里聚徒讲学,它是为纪念伟大教育家孔子而建,现为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孔子对推动我国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后来,人们以“杏坛”喻指教育界。 【例12】材料一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论语 材料二“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图文释读 材料一引自论语阳货,记述了子张与孔子关于仁的对话。孔子说:“能在天下推行五种品德,就是仁了。”“哪五种呢?”即:“庄重、宽厚、诚实、勤敏、慈惠。庄重就不会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拥护,诚实就会受到重用,勤敏就会获得成功,慈惠就会用恩德使用人。”这段对话,反映了孔子“仁”的学说的部分内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