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_第1页
近代史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_第2页
近代史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_第3页
近代史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_第4页
近代史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欧奇灿欧奇灿 5 35 3 二班二班 学号学号 201680075201680075 摘摘 要要 中国近代史 是一部侵略史 一部屈辱史 也是一部抗争史 一 部奋斗史 更是一部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史 在这 100 多年里 中国人 民经历了多次国家与民族的意识觉醒 不同阶级的意识觉醒虽然有所区别 但都使中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情怀更加深沉 客观上都推进了中国历史进程 成为了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 关键词 关键词 国家与民族意识 清政府与官僚 先进知识分子和团体 人民群 众 前前 言言 国家意识 定义指生活在同一国家的居民在长期共同的生活 生产 斗争中形成 的对整个国家认知 认同等情感与心理的总和 是公民对国家的认同 认知意识 是 社会个体基于对自己祖国的历史 文化 国情等的认识和理解 而逐渐积淀而成的一 种国家主人翁责任感 自豪感和归属感 民族意识即民族共同心理素质 民族特征之 一 亦称 民族性格 指各民族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凝结起来的表现在民族文化特点上 的心理状态 1 因此 国家意识不能简单等同于民族意识 但此文简单混为一谈 通 称为国家与民族意识 指对中国与中华民族的观念 立场等 从时间上看 在近代中国的百余年间 中华民族经历了四次民族意识觉醒的历程 即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 开眼看世界 中日甲午战争后民族意识的初步觉醒 五四运动期间民族觉醒意识的升华 抗日战争期间民族意识的全面高涨 2 此文不以 时间为主线 而以不同阶级 或言不同身份的的中国人民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为主 线浅谈中国近代史中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1 1 清政府与官僚清政府与官僚 大清帝国为什么会迅速走向衰亡 史学家众说纷纭 其中有一个说法就是清政府腐 败无能 某种意义上确实是 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 清政府毕竟管理着国家事务 国 家处于什么状态总会有明眼人看得出来 所谓 近水楼台先得月 当很多国人还蒙 在鼓里的时候 他们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 算是国家与民族意识大觉醒的前奏 1 11 1 皇帝皇帝 晚清皇帝其实是很可怜的 内忧外患不断 历史上的老祖宗们遗留下一堆棘手问 题如 国库空空 的问题都一直让他们焦头烂额 这几个皇帝本身能力不足以救国救 民固然不错 但是某种意义上 他们是比较早意识到国家问题的人的 因为作为封建 地主中的 老大 一旦国家出了问题 他们的损失的利益是最大的 值得一提的是 清朝是满人政府 但从康熙乾隆时起 中国认同 便已然 制 度化 康熙晚年 其整个国家统治范围内的某种 中国 危机意识已经出现 这从 其 海外如西洋等国 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害 可见一斑 到乾隆朝时 此种表明其 整个国家认同含义的 中国 概念之使用已经制度化 乾隆本人明确规定 夫对远 人颂述朝廷 或称天朝 或称中国 乃一定之理 3 因此 清朝历代皇帝对领土问题都比较较真 虽然晚清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割出了不少领土 但细究历史就发现 当时的皇帝没有多少世界意识 尤其没有 契 约意识 所以条约签得很随意 例如 南京条约 道光皇帝只是抱着打发入侵着 让他们赶紧走人的心态 而且确实也没有办法 抵抗了两年 却几乎没有阻挡英国人 半步 直让英国打到南京 南粮北运的咽喉 不得不签 4 再比如说光绪 中日甲午战争中 光绪帝极力主战 反对妥协 但终因朝廷腐败 而以清朝战败告终 痛定思痛 他极力支持维新派变法以图强 光绪二十四年 1898 年 光绪帝实行 戊戌变法 但却受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 晚清皇帝大多其实工作很勤勉 也很负责任 对国家很有责任感 甚至堪称劳模 他们也意识到国家和民族的危机 并作出了努力 但无奈大势已去 无力回天 同时 呢 他们作为统治者 更多的是要维护统治 国家 只是维护统治的一种 工具 更谈不上 民族 并不算真正意义的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 1 21 2 名臣名臣 受到鸦片战争失败的强烈刺激 中国官吏中少数有识之士 开始注意了解国际形 势 研究外国史地 寻找救国道路和御敌方法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他被道光皇帝派到广东领导查禁鸦片和 抗英斗争时 就组织人翻译西方书籍 后来他把自己收集的资料和 四洲志 书稿交 给魏源 魏源在 1843 年编成 海国图志 提出了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主张学习外 国先进军事与科学技术 富国强兵 5 真正在朝廷兴起 师夷长技 的浪潮 洋务运动是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过程中 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 目的是挽救清政府统治危机 李鸿章就是 洋务派 官员 中的一个代表 李鸿章是一个褒贬不一的历史风云人物 最让人诟病的是他代表清政 府签订了数十条不平等条约 但他也很无奈 如签订 马关条约 回国后 他背上战 败罪责 卖国罪责 被撤职 被唾骂 饱受屈辱 实际上 李鸿章也在外交上做出了 努力 比如以身涉险 逼 日本减少条约中的赔款金额 19 世纪 70 年代李鸿章综观 世界各国的发展 痛感中国之积弱不振 原因在于 患贫 得出 富强相因 必先富而 后能强 的认识 将洋务运动的重点转向 求富 同治十一年底 他首创中国近代最大 的民用企业 轮船招商局 而且 无论是日吞琉球 还是法占越南 李鸿章都深切 意识到 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 因此 从七十年代起 他就开始提出 海防论 积极倡 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4 纵观其行为种种 不说他有多爱国 起码他因签订不平等条 约感到屈辱 并为富国强国做出了努力 便不能否认他的国家与民族意识已经觉醒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清政府的官僚机构中的有识之士只是少数 只有少数人有 着国家与民族意识 更多的是 吃着手中的瓜 并且希望 手中的瓜吃不完 而 且 像 海国图志 这些有关西方的书籍 直到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后才逐渐被注意 而那少数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 实际上也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利益 与真正意义 上的国家与民族脱节 结果埋没于历史大潮 只是掀起了朵朵小浪花 2 2 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团体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团体 鸦片战争以后 中国还只是少数人朦朦胧胧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而中日甲 午战争之后 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问题的时候 封建帝制穷途末路 救亡图存成了 社会的主旋律 中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才开始普遍觉醒 而且是真正不带多少个人 或某个团体利益的觉醒 此时此刻的国家与意识的觉醒 源于国家与民族的危机感 严复于 1898 年译著 的 天演论 对中国人无疑是振聋发聩的警世钟 5 不少先进知识分子和爱国团体意 识到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不能救中国 转而从政治制度方面寻求救国救民的出路 从 而演化出改良派和革命派两个派系 谱写了近代历史浓墨厚彩的篇章 2 12 1 改良派改良派 站在救亡图存和变法维新前列的 是以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严复等为主要 代表人物的资产阶级维新派 即改良派 他们突破洋务派 中体西用 思想的局限 不但要求学习西方科学技术 还主张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 在特定的历史 条件下 资产阶级的改良思想迅速传播开来 形成变法维新浪潮 让昙花一现的百日 维新隆重登上历史舞台 改良派传播维新思想的过程 实际上是推动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过程 那个时 候起 各种著书立说 学会学堂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中国大地 5 有 近代第一大才 子 之称的梁启超主笔的上海 时务报 更是成为全国有志于救国救民的仁人志士的 必读之物 4 因而 改良派的目的是宣传表法思想 培养变法骨干 组织变法力量 但它更加意义深远的影响 或许是其宣传新思想的同时 大力推动了国人国家与民族 意识的觉醒 由于种种原因 改良派领导的戊戌变法以失败告终 但是维新派在民族危机时刻 高举救亡图存旗帜 给中国带来了一场思想启蒙 其政治实践和思想主张 贯穿着强 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更为重要的是 推动了中国的觉醒 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 虽 然代表的更多的也是中国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主张 不算全面彻底 却依然是国人国 家与民族意识真正开始觉醒的开端 2 22 2 革命派革命派 维新变法失败以后 民族危机加深 社会矛盾激化 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 实 现民族复兴的愿望越来越深切 促使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历史舞台 改良派主张用温和的手段改良国体以救国 而革命派则主张用武力手段终结帝制 根 本上改变国家制度 而最终 革命派确实通过辛亥革命完成了终结帝制的历史任务 1905 年 孙中山 黄兴等人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以 民报 为机关报 确立了民主革命纲领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后来孙中山将 其阐释为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即 三民主义 在孙中山等革命派的 努力下 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民主共和思想流传广远 促使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的 大觉醒 甚至推动了亚洲的民族解放运动 5 即使辛亥革命果实被窃取最终还是以失 败告终 它依然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无数革命志士依然在强烈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 鼓舞下 驱使下 前仆后继 顽强斗争 可以很肯定地说 无论是改良派还是革命派 他们的目的都是简单而纯粹的 他 们所做的努力 所进行的探索 毫无疑问都推动了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的大觉醒 但 是遗憾的是 他们都犯了同一个错误 就是脱离了群众 忽视了广大人民群众在国家 中的地位 这也导致了那时的国人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依然不全面 不彻底 3 3 人民群众人民群众 马克思说 人民群众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 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历史证 明 这个说法是站得住脚的 总结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教训 也可以略见一斑 一 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 但是成千上万的人的力量足以移山填海 由无产阶级领导的新 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重要原因正是得益于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展示了国人 国家与民族意识空前觉醒的足以改变历史的伟大力量 3 1 五四青年 中国的先进分子历经千辛万苦 向西方学习技术 学习制度 却在实践中一而再 再而三的碰壁辛亥革命的失败和北洋军阀的建立 更是让中国又陷入水深火热之中 一些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转变了思路 认为必须改造国民性 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 缚中解放 改变国人对于国事 若观对岸之火 熟视而无所容心 的态度 因而掀起 了浩浩荡荡的新文化运动 其主要代表人物包括赫赫有名的陈独秀 胡适 鲁迅 李 大钊等 5 首先受到新文化冲击的是青年 尤其是正在接受教育的青年学生 他们爱国热情 和民族危机意识强盛 也敢于接受 德先生 赛先生 这些新鲜事物和观念 因 此 新青年 杂志和北京大学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这股新文化浪潮为五四 运动乃至新民主主义革命都培养了骨干力量 也打好了一定的群众基础 真正让学生青年登上历史舞台的是因 巴黎和会 外交失败引起的五四运动 实 际上学生因为其本身属性 所起的直接作用并不是非常大 但是 他们的血性与爱国 热情 唤起了国人压抑已久的国家与民族意识 社会各界的人民纷纷声援 学生罢课 商人罢市 工人罢工 运动迅速遍及全国 五四运动最终也取得了胜利 五四运动作为一场真正的群众运动 可以说是国人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成熟时 期 正是这个时候 中国的工人阶级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也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 的曙光 3 2 农民翻身做主 一直以来 社会变革中很少出现农民的身影 尤其近代历史中 太平天国农民起 义也只是风光了一把 而且某种意义上也硬生生消耗了国家力量 到了五四运动时期 依然几乎没有农民的身影 农民阶级在长期的封建地主的统治中 无论如何重农抑商 农民一直摆脱不了被剥削 被压榨的命运 农民生性淳朴 热爱土地 知根知足 他 们的生活目标大多也是生活温饱罢了 在加上他们的知识观念跟不上时代 力量也不 被重视 所以在近代史中农民阶级常常脱离斗争中心 然而 缺乏广大农民基础的国家与民族意识的觉醒 称不上空前 而引领农民走 上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之路的 正是中国共产党 中国共产党围绕城市展开的革命接连失败 让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共产党人意识到 农民阶级在土地革命斗争中的重要性 因而广泛发动群众 主要是一直处于社会底层 的劳动人民 十多年国共内战中共产党积累的群众基础 也为七七事变日本全面侵华 后全民族抗战奠定了基础 此后农民阶级的活动非常活跃 是共产党发动抗日战争 建设敌后根据地的重要支持力量 抗战时期 包括农民阶级在内的社会各阶级 无论 海内海外 无论男女老少 其命运都与国家与民族紧密相连 老百姓的国家与民族意 识从未如此强烈 全国人民的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盛状空前 这种空前的意识觉醒一直到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农民翻身做主 才稍微收敛 得民心者得天下 人民群众的力量是伟大的 国家与民族意识觉醒的人民群众的 力量更加伟大 他们合力改变了历史进程 为屈辱的近代历史画上句号 同时展开了 新时代的篇章 总结总结 回顾历史 深重的国家与民族危机深刻地教育了中国人民 促使他们反 思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