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三策略.doc_第1页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三策略.doc_第2页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三策略.doc_第3页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三策略.doc_第4页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三策略.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审美能力三策略海安县海安镇丹凤小学 陈晓红文学是一种语言文字堆砌的美,而阅读的功能之一就是审美。语文新课标提出:语文教学要以优秀的文化熏陶和感染孩子们的情感,培养其审美情趣。因此,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从学生这一本体的特征出发,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引导孩子们进行审美的体验,丰富阅读的感受,实现有效的阅读教学。下面就以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为例,谈谈开展阅读审美教学的方式。 一、朗读口述,表达文本的形象美 形象美是指文学作品给人呈现的表层形象的美,通过阅读能带给人以感官上的享受,如图形、声音、景物等。对这样的形象进行审美阅读,能使读者走进文本情景,感受或气势磅礴或凄美婉约的文学形象,享受阅读的快乐。引导孩子们对文学作品的形象进行审美阅读的方式可以是朗读、口述等形式。 通过朗读,孩子们感受到文本的意境,体会文本的形象美。朗读的过程就是孩子们自主地审美的过程,他们以自己对文本的想象和理解,全身心地投入朗读。这样的过程其实不需要教师进行过度的分析,对语言过分的肢解,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多读、多体验。例如,在学习望月一课时,文本创设的如梦如幻的月夜,给人以一种朦胧的形象美。这种美,并不是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所能传递的。只有“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才能走进这样的美妙境地。教学时,笔者采用范读、抽读、齐读的方式,让学生走进了文本。在读的过程中,孩子们仿佛看到了皎洁的月光洒向天地之间,芦苇荡、树林、山川、江面都鼓上一层似雾又似纱的月光,仿佛看到了波光跳跃的江面、月下独行的江轮,获得了对文学作品独特的美的体验。对形象美的体验,还可以通过让学生以自己的语言口述文本中的内容来感受。这样的口述,是学生建立在对文本深入理解基础上的一种主动再创造,他们在对文学作品进行了感官的体验、思维的加工后,以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本身就是一种审美的过程。 二、还原情景,感受文本的形式美 文学作品的形式美,是作者行文布局的能力体现,在有限的字里行间,隐藏着文本深层的意蕴。这样的意蕴往往不是直接地以文字展现出来,这就是文本中模糊的“空白地带”,体现文本的延伸性。在文学作品的审美阅读中,进入这样的“空白地带”,通过大胆的想象、思维的发散,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是审美的目的,也是阅读快乐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通过必要的指导,让孩子们走进文本情景,还原文本情景,感受文学作品的形式之美。例如,在学习水这一课时,文本以“水”为线索,以“挑一担水的不易”“下一场雨的期盼”和“舀一勺水的珍贵”构建了文本的三个场景,以快乐的笔触展示了一个缺水乡村生活的艰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以电影蒙太奇的手法,展示三个镜头,引导孩子们的审美体验。孩子们在粗读课文的基础上,在头脑中想象“挑水”、“下雨”和“一勺水从头顶灌下”的三个情景,并用语言在课堂上表达出来。他们似乎看到了干涸的大地上忙碌的挑水人,满目的黄土色;天降甘霖,村民热闹的场景,万物如逢节日般生机盎然;“一勺水”抚摸着每一寸肌肤的愜意。这时,孩子们获得的是个性化的审美体验,与文本产生了全方位的接触和交流。 在这样的审美教学中,我们不仅要致力于对文字的审美,还要输入色彩、音乐、图画等要素,让孩子们获得多元的审美体验,构建生动活泼有灵性的审美课堂,还原真实的文本情景,提升孩子们的阅读审美能力。 三、想象共情,体验文本的情感美 文学作品是作者情感的表达,形式是传递情感的载体。优秀的文本之所以吸引人、感动人,最重要的是寄托于形象之中的情感。阅读过程中,审美快乐是透过形式达到的情感体验,这是读者不能释卷的根源。学生对文学的阅读审美不能停留在对形象形式的表面,更应该要引导他们以想象进入文本,在与文本交流共情中,获得情感美的体验。同时,这样的审美体验也不能以教师的体验取代孩子们的自主体验,以概念化的印证取代学生的个性化体验;要建立在学生主体的理念下,尊重学生的独特性体验,唤起他们的需求和自我意识,丰富他们的真实情感。 例如,教学爱如茉莉一文,对“这也叫爱这句话咽了回去”这一句,笔者抓住“咽”字做文章。 师:小朋友们,一句话怎么可以“咽”回去呢? 生:这里是使用了比喻的方法。 师:这样的比喻起到怎样的作用呢? 生:读起来感觉非常形象,好像把一句就要说出口的话硬生生地吞回到肚里去了。 针对文中茉莉花香“钻进丁我们的心中”的“钻”宇,笔者是这样引导的。 师:小朋友们,“钻”字是什么意思? 生:进入。 师:花香怎么会钻到心里呢?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生:这里的莱莉花香是暗指如淡淡茉莉花香般的感情。 师:能不能用“飘”字来代替“钻”字呢,花香应该是“飘”才合适啊? 生:如果用“飘”就没有感情的味道了。 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抓住文中的关键词语进行品读。孩子们读出了文章中深深的情感,体验到了文本传达出的情感,实现了审美阅读的升华。 总之,教学中的审美阅读活动,主体是学生,要丰富他们的阅读实践活动。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品读活动中,增加积累、丰富体验,培养阅读审美能力,实现高效的阅读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品读文本四策略海安县海安镇丹凤小学 孙美华 语文新课标在总目标上指出,要培养学生运用多种方法进行阅读,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重要途径。同时,阅读教学也是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的多向交流的活动。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活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不能以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和解读代替学生的活动,制约学生的思维。教师应是学生阅读的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教师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推动学生个性化阅读能力的提高,打造高效的阅读课堂呢? 一、巧抓文本关键词,引导个性化理解 个性化阅读不是不管不顾的阅读,不是完全放手让学生进行的自主阅读,特别是在学生阅读的起步阶段,更需要教师的帮扶,要有效地指导孩子们的阅读方法。指点孩子们进行个性化阅读,要引导他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字词,进行品读,在字斟句酌中,丰富对文字的个性化理解,提高个性化阅读的能力。例如,望月一文第二段“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一句,作者把静态的月亮和月光以动态化的形式展现出来,更加体现出夜的宁静、月光的美。教学时,我抓住“吐洒”这个关键词引导孩子们展开品读。师:小朋友们,你们读了这一段后,有什么感觉?生:太美了,在我的脑海中好像就有这么一幅美丽的月夜图!师:你觉得哪个词让你印象最深刻? 生:吐洒。 师:“吐洒”是动词,放在这一句里,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1:我好像看到月亮像一个美丽的仙子,把柔美的月光轻轻地播撒到大地上。 生2:作者在这里用了拟人的写法,把月亮写活了,好像月亮有生命了。 生3:我从这里得到启发,描写一样东西要把动态的写成静态的,静态的写成动态的,这样让人感觉更形象。 师:大好了,你们说得真好!在这一片段中,我引导孩子们抓住文本中的关键词,大胆地想象、品味,形成他们个性化的感悟。在这样的品读中,孩子们增加了对文字的理解,从阅读中获得了快乐的体验,发展了他们的语感,实现了阅读教学效率的提高。二、巧用文本关键段,引导个性化探究教师对学生阅读的指导还要抓住关键段落,让学生在对全文阅读的基础上,解读关键段在文章中的地位作用,品味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通过这样的指导,既培养孩子们对文本整体把握的能力,也提高他们对文章表达方法、写作技巧等的认识。教师要注意在方法指导的同时,引导孩子们自主地进行探究,丰富他们的阅读体验,培养他们问题探究的能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例如,莫高窟一文的2-4自然段是对莫高窟的集中描述,为我们展示了莫高窟的巨大成就以及对莫高窟被侵略者破坏后的遗憾。在品读教学中,我抓住这三段指导孩子们开展个性化品读。(1)首先阅读课文,特别是重点阅读描写飞天的排比句,产生对彩塑、壁画、藏经洞的形象感知,让孩子们想象莫高窟的辉煌成就。(2)以多媒体展示有关图片,在强烈的视觉冲击下,直观感受精妙的彩塑、瑰丽的壁画、栩栩如生的飞天,还有空洞洞的藏经洞。(3)畅谈想法。学了课文后,让孩子们结合自己的感悟,说说对莫高窟的想法。 有的学生赞叹莫高窟的成就,说:我国古人的智慧真是让我们佩服和感到无比的自豪;有的学生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说:侵略者自己没有就强抢,这跟强盗有什么区别,真是让人气愤,当时的政府真是没用;有的学生总结历史的教训,说:我们一定要把自己的祖国建设得更加强大,不能让祖国再受到他人的侵略了。在这样的过程中,孩子们获得了很丰富的阅读体验。在这一教学片断中,我从集中反映文本内容的关键段入手,通过有效的引导,帮助学生从整体上形成对文本的把握;同时,通过让学生大胆地谈谈自己的观点,提高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拓宽阅读理解的空间,促进学生个性的张扬。三、巧用文本意境处,引导个性化想象文本的意境是隐藏在文字背后的形象。优美、深远的意境是文章引人入胜,使读者欲罢不能的魅力所在。文本的意境不是从字面上就直接能看得出来的,需要读者有一定的语感基础,通过丰富的想象,在反复的品读中才能感悟到。对文本中这种深远的意境,教师要指导孩子们领悟的方法,引导他们在阅读中发挥想象,通过思维进入文本的意境,培养学生的语感。例如,槐乡五月一文,在文章第一段,给人描写了又香、又甜,而且是一片白茫茫的槐乡世界,展示了一种令人陶醉的意境。在阅读中,我是这样引导的:先让学生初读课文,获得对文章的初步了解;然后,引导学生从远到近感受文章描绘的槐乡世界:远看是白茫茫的一片,近看是一个个白色的花球、一支支槐花竟相开放的热闹情景;接着,引导孩子们用感官去感受槐乡的美:看到了满眼的白色世界,听到了蜜蜂的“嗡嗡”声,闻到了散发着清香的槐花、香喷喷的槐花饭。通过这样的感悟,学生不自觉地在头脑中构建了优美的槐乡情景,仿佛身临其中,获得了丰富的体验。透过字面,孩子们进入了文章创设的意境,获得了快乐的感受。在这一片段中,我对孩子们的阅读进行了引领,使他们学会如何在阅读中进入文本的意境,学会阅读,体验意境的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没有以自己的体验代替孩子们的独特体验,而是进行方法指导。因此,他们体验到的意境是建立在自己理解上的个性化的感受。四、巧用文本情感处,引导个性化对话文章最引人之处就在于它寄托了作者深深的感情。感情往往是一篇美文架构的主线。在阅读中,读者能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这是阅读快乐的源泉。教师要引导孩子们进入文本,与文本、作者进行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产生自己丰富的个性化的情感体验。这样,既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又让他们在快乐的情感交流中,提高阅读的兴趣,培养阅读的习惯。例如,将相和一文,以赵王、蔺相如和廉颇君臣将相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围绕他们之间的君臣和睦、团结一致、共御外侮的情节展开,感情色彩相当浓厚。为了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感受这样的情感,我进行了以下的引导。首先让孩子们阅读全文,形成整体感知;然后设问:在文中,最让你佩服的是谁,为什么呢?这样的问题引起了大家的思考。经过一定时间的准备后,学生开始回答。生:我最佩服的是蔺相如。虽然他是一位文官,读书人,但是他比将军更勇敢,不怕牺牲,有勇有谋,对外他维护了赵国的利益,对内他认识到将相团结的重要性,维护了与将军的团结,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生2:我还是喜欢廉颇。他手握军权,但是粗中有细,做事很有分寸,知错能改,这样的人很难得。生3:我觉得在文中,最厉害的应该是赵王。他在用人上,谁有本事就用谁,他能相信自己的臣子,是位难得的明君。师:小朋友们,你们都很有自己的想法,看问题的观点很独特。确实当时赵国在实力上不如秦国,但是正是因为依靠他们君臣将相的齐心协力,才使秦国不能轻易灭了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