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54)_第1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54)_第2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54)_第3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54)_第4页
新建MicrosoftWord文档(54)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有一年我自己搬家,由于家里的书实在太多,就请了一个工人来帮忙;这个工人倒是一个非常勤快的人,搬起书来极为迅捷,远远超过我对他的预期。可是,等到他高效地完成任务之后,我才发现我的痛苦才刚刚开始,看着原本井然有序的书群,现在变成了杂乱无章的书堆。到了这个时候,我才醒悟过来,我需要的并不是一位高效的搬运工,而是一位根据我的需要来帮我整理书籍的人,哪怕他搬运的时候慢一点,甚至慢很多也没有关系。但再仔细想想,自己这种想法也分外地可笑,当别人在搬书的时候,不就是用快与慢来评价他的吗?同样的道理,我们不就是用教学的好与坏来评价教师的吗?可我们又是否去问过学生,所谓的好教学是否对学生学习有真帮助呢?所谓的坏教学是否对学生学习有负帮助呢?“重视教学”vs“远离学生”我们往往喜欢伶牙俐齿的教师,讲起话来如行云流水,让人赞叹不已;我们往往喜欢思维敏捷的教师,讲起题来滔滔不绝,让人佩服不已;我们往往喜欢表情丰富的教师,上起课来如沐春风,让人开心不已。于是,我们就把大家对教师的喜好,转化成“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的标准,那就是口才一定要好,这样才讲得清楚;思维一定要快,这样才讲得深入;表情一定要丰富,这样才讲得有趣。一旦我们确定了“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的标准,于是在课堂上,教师就想方设法地表现自己的这些能力,让自己在课堂上口才表现得更好,思维表现得更深刻,表情表现得更丰富,从而证明自己是一位更好的“好教师”。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在不断地追问,究竟“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通过询问学生的真实感受,也通过观察优秀教师的具体做法,更主要是通过逻辑上的推理,我们认为一堂好课至少应该达到若干标准,比如这堂课一定要“学生有参与,师生有互动,时间有保障,内容有规范,教师有反思”等。如果课堂真的达到了这样的效果,我也认为这样的课是一堂好课;但是,真正可怕之处在于,教师按照这些好课堂标准,去执行自己的课。如何想办法让学生参与进来,如何设计师生互动环节,如何想办法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如何让教学内容不超标,等等,虽然最后教师把这些标准都做到了,但并不等于这是一堂好课。真正的一堂好课会自动散发出这些味道,但往课堂上喷洒了有这些味道的“香水”,反倒是破坏了课堂的自然味道。当我们过度地重视“什么样的教师是好教师”“什么样的课是一堂好课”的时候,我们就把眼光放在了教师身上,把眼光放在了课堂身上,却忽视了课堂中的学生,反而让我们离“课堂助学功能”越来越远。 课堂脱离学生就不可能好 课堂并不是证明教师优秀,而是帮助学生变得更加优秀。当一个孩子走得很快时,教他走路的这位教师可能要跟上他的步伐,这时候走得快是教师的一种优秀;当一个孩子走得很慢时,教他走路的这位教师也一定要慢慢地陪着他走,这时候走得慢就成为教师的另一种优秀。所以判断教师优秀与否,并不是教师自己走得快还是慢,而是教师是否帮助学生走得更快。如果一味地评价教师自己走得快还是慢,而脱离学生本身的成长实际,那么教师在教好部分学生的同时,可能错过了教好更多学生的机会,甚至会因为教师旨在表现自己的优秀,而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并不是满足学生爱好,而是帮助学生更有学习兴趣。学生肯定喜欢口才好的教师,喜欢思维敏捷的教师,也喜欢表情丰富的教师,还会喜欢长得漂亮或者帅气的教师;但教师的好口才、教师敏捷的思维、教师丰富的表情,都只是拿来满足学生对美好事物、人物的爱好。如果教师的口才、思维和表情并不用来帮助学生的学习,不让学生在学习上获得成就感,相信学生会越发地把教师当做明星来敬仰,但不会当做教师来学习。有人说,要是天下的教师都像“都教授”那样帅气,相信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再成为问题。我看未必如此,“都教授”可以满足学生对美好教师的爱好,但一旦“都教授”对学生开讲,真正判断“都教授”是否优秀并不是看他的长相,而是他对学生学习是否有实实在在的帮助;真正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并不是天天可以看见“都教授”,而是自己在学习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进步。 课堂并不是讲授学科知识,而是帮助学生学习学科知识。要让学生掌握知识,至少有两种方法,一是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的,二是告诉学生什么是错的。如果教师只是向学生讲授什么知识是对的,于学生而言,既然这个知识已经被证明是对的,那他也就不再去思考为什么是对的,只要记住就行了。如果教师告诉学生什么知识是错的,于学生而言,他既要去思考与“错的”相对应的“对的”是什么,同时还要提醒自己以后千万别犯类似的“错”。所以,当教师只在课堂上做教材的代言人,做正确知识的代言人时,教师讲的都是对的,但对学生的学习并不一定有实际价值;要让课堂对学生学习真正有帮助,不但要告诉学生什么知识是对的,还得告诉学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一旦涉及到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就意味着教师首先得理解学生,然后才可能理解“学生是如何理解知识”的。 越深入学生课堂才越深刻 课堂主要是拿来助学的,而不是拿来教学的。教师要让课堂发挥良好的助学功能,就必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是什么。虽然今天的教材和几十年前我们学习的教材相比,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仔细看看,核心知识还是没有什么大的变化。虽然这些核心知识没有什么变化,但学习这些核心知识的动机,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对几十年前的我们来说,学习知识是为了改变命运,所以我们更看重结果,为了结果愿意忍受过程中的煎熬。可是,今天的学生学习知识是为了满足自己当下的求知欲,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成就感,于是他们更看重对当下学习过程的参与和享受,对于学习的结果究竟是什么,他们没有我们那么功利,也不可能像我们那样坚守,更不要说对学习过程的忍受了。从某种程度来讲,今天学生的学习动机是内在的,是过程性的;而我们当时的学习动机是外在的,是功利性的。只不过因为他们和我们不同,我们就去指责他们眼光不够长远,就去指责他们不愿忍受学习过程的痛苦等。从这个角度来讲,当学生不再为外在的利益而学习时,教师对课堂过程的设计,对学生学习求知欲的满足,对学生成就感的照顾,都显得分外重要。 要了解学生学习需求,更需要了解学生。我们只需要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所以我们只需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甚至我们只需要保留学生的学习需求,从而尽可能去扼杀学生的“非学习需求”。可是,没有对学生的整体感知,怎么可能深入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呢?如果学生只剩下学习需求,作为一个人,又怎么可能是一个完整或者完善的人呢?所以,不论是为了深入地了解学习需求,还是为了培养一个完整的人,都必须全面地感知和接受学生本人,而不仅仅是他的学习需求。正如马斯洛所言,当人饿了时,并不是这个人的胃饿了,而是这个人饿了;并不只是他的胃有进食的需求,而是这个人有进食的需求。同样的道理,我们要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前提是我们得了解学生这个人。今天学生的爱好是什么,他们是如何规划和设计自己兴趣的;在班级中,他们以什么样的学生为荣,他们以什么样的教师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在学生群体中,他们共同的价值观是什么,又是用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自己价值观的。随着社会的变化,随着时代的变化,他们的兴趣与爱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