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教版2020届九年级下学期语文中考模拟试卷D卷姓名:_ 班级:_ 成绩:_一、 选择题 (共1题;共2分)1. (2分)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 月亮是古诗文中经常描写到的自然景物,古代它的别称有半轮、银钩、婵娟、玉盘等。B . 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中,乡试、会试、殿试考中者分别称作“举人”“贡士”“进士”。殿试是皇帝主持的考试,前三名分别称作“状元”“探花”“榜眼”。C . 明清四大古典小说是水浒传三国演义儒林外史红楼梦。D . 成语“气象万千”“醉翁之意不在酒”分别出自唐代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北宋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二、 句子默写 (共1题;共10分)2. (10分)(2014聊城)按要求填空。(1)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_ , _。(郭沫若天上的街市)(2)_ , 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3)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辛弃疾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4)_ , 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5)春望一诗中,运用拟人手法表现诗人对国事忧伤、对家人思念的两句诗是_ , _。(6)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景物的句子是_ , _。(7)花无语,人有情,花草香里说人性。莲里有周敦颐“出淤泥而不染,_”的高洁;梅中有陆游“_ , 只有香如故”的坚守;落英间有龚自珍“_ , 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奉献。(8)写出两句关于“担当”的诗句。(连续的两句)_ , _。三、 字词书写 (共1题;共7分)3. (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_知识、重视学习的今天,倡导和推广亲子阅读、家庭阅读乃至全民阅读已成为共识。然而,家庭阅读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怎么选择适合的图书,如何和孩子交流?都是家长需要考虑的问题。希望每一位父母都能悦享围炉夜话的亲子阅读空间,让它成为思想的会客厅、心灵的阅读所、亲情的避风港如果每个家庭都书香萦绕,我们的梦想“书香社会”,指日可待。(1)根据语境,选择最恰当的词语填入横线处。 A . 崇尚B . 推崇 在_知识、重视学习的今天,倡导和推广亲子阅读、家庭阅读乃至全民阅读已成为共识。(2)文段中画线的标点,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 B . C . D . 四、 诗歌鉴赏 (共1题;共7分)4. (7分)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甲)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乙)登高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1)这两首都是律诗,但甲诗是_律,乙诗是_律。 (2)两首诗的内容相同,都是写秋天的景色,但诗人的心境不同,所以整首诗的感情基调也不同,甲诗的整体基调是_,乙诗的整体基调是_。 (3)对甲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却下笔说是“空山”,这就造成了前后矛盾。B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描绘了一幅优美的画面: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C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两句描绘了一幅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D . 这首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4)对乙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这首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慷慨激越,动人心弦。B .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两句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写景的同时,更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C .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秋之绪。D .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句点明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增多,于是便终日借酒浇愁,对生活失去信心。(5)乙诗中成为千古名句的是:_。 (6)两首诗你更喜欢哪一首?请简述理由。 五、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3分)5. (13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乙)仪与苏秦皆以纵横之术游诸侯,致位富贵,天下争慕效之。又有魏人公孙衍者,号曰犀首,亦以谈说显名。其馀苏代、苏厉、周最、楼缓之徒,纷纭遍于天下,务以辩诈相高,不可胜纪。而仪、秦、衍最著。孟子论之曰:或谓:“张仪、公孙衍,岂不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恶足以为大丈夫哉?君子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正道,得志则与民由之,不得志则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诎,是之谓大丈夫。”扬子法言曰:或问:“仪、秦学乎鬼谷术而习乎纵横言,安中国者各十馀年,是夫?”曰:“诈人也。圣人恶诸。”曰:“孔子读而仪、秦行,何如也?”曰:“甚矣凤鸣而鸷翰也!”“然则子贡不为欤?”曰:“乱而不解,子贡耻诸。说而不富贵,仪、秦耻诸。”或曰:“仪、秦其才矣乎,迹不蹈已?”曰:“昔在任人,帝而难之,不以才矣。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注:凤鸣而鸷翰:凤鸣,指凤凰打鸣、吟唱。鸷:凶猛的鸟,翰:指鸟的羽毛。资治通鉴周纪三周赧王五年(1)解释下列句中的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必敬必戒 _富贵不能淫 _是恶足以为_圣人恶诸_(2)翻译下列句子。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才乎才,非吾徒之才也。(3)(甲)文中“岂不诚大丈夫哉?”在(乙)文中表述为“岂不大丈夫哉!”,你觉得哪一句的表达效果更 强烈,为什么? (4)孟子认为大丈夫应该有哪些标准?(摘要原文即可) (5)近日网上流传着这样一则微信,你觉得有没有道理;根据甲文请你谈谈你的理解和看法。 六、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30分)6. (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火车上的故事尤金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四人同室的软卧票。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铁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框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攀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一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领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题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 ”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竟若无其事,好像 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著.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 。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 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1)通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故事情节老编辑的情感、态度中年妇女走进车厢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_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了别一边去,脸色更难看了中年妇女忘带身份证件毫不客气地提出投诉_(2)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说说第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请一分为二,各用两个四字词语概括评价文中的中年妇女。 优点:_、_缺点:_、_(4)阅读第段,结合上下文合理推测,并在横线上补写几句话,再现“我”看着发生在眼前的一切时的心理反应和感悟。(30字以内) (5)文章结尾处作者表示“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你认为作者能从这堂课上学到什么(至少三点)? 7. (12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为什么我们常说“俗话说得好”人常说:“俗话说得好。”这不仅仅是引用或生发某一句俗话时所使用的语辞和套话,同时也是对俗话本身的一种价值判断与中肯评价。俗话亦称俗谚、谚语。它该是传統文化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言简意深,直指人心,是民间智慧的结晶。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真。韩非子有言:“古无虚谚。”由于谚语是我们的先民通过口耳相传源远流长传承下来的,真实是它的生命力之所在。不然,進会将一句套话、假话抑或虚与委蛇的话,一代又一代“义务”地接力传递下来呢?谚语之天然本真,诚如唐诗所谓“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完全是通过不加修饰地自然呈现出来的。俗谚是真言,也是箴言,但箴言首先必须是真言。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善,有道是,“知行合一是善”善是人心的指归。谚语的善,在于它的益世功能和实用价值。千百年来,谚语保留着许多对生产生活颇有用处,对世道人心颇有教益的东西。譬如,“惊蛰百虫动,走马快耕田”(生产),“凡人败德坏名,钱财占了八分”(警世),等等。谚语虽是黎民百姓的家常话,但在家长里短中却包含着生活哲理与人生哲学。谚语的内容内涵,几乎都是向上向善的;纵使伤时骂世,也是从反面来隐喻劝善的。古往今来,谚语始终“自觉地”承担着一种社会教化功能,如知时节的春雨,润物细无声。即使是从未上过学的人之父母,亦可用谚语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谚语是人世间最宝贵的“经验之谈”。俗话说得好,好就好在它的美。俗话说:“养儿不用屙金尿银,但能见景生情。”生活中常见的这种其乐融融的骨肉亲情,体现的即是天伦之乐,人伦之美。俗话又说:“人是正月正,景是九月九。”老百姓讲究,宁穷一年,不穷一天,“正月正乃大年初一,这一天,每一个人都有钱有闲有精神!“九月九”已入深秋时节,天高云淡,凉爽宜人,橙黄橘绿,美景无限。此类俗谚,既是景语,亦是情语,情景交融,美美与共。可以说,所有的谚语都似比喻,所有的比喻都是诗文。诗意是美,隽永是美,幽默是美, 思想是美,物我交融、情景合一是真美,朴素自然、俗中见雅是大美。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俗话所关注的从来是大地和人民,所深入的永远是生活与心灵。它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它朴实,深刻,精辟!形式上的大白话、大实话,内容上的乡土气、泥土味,正是它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的真谛所在;也是它称之为文化、融心化人的根本所在。(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文章开门见山,先提出“俗话说得好”的观点,接着先后从俗语具有的“真”、“善”“美”等特点来说理,结尾重述观点,结构严谨。B . 文章善于运用引用材料的方法来论证观点,如名人名言、诗文诗句、日常的俗语,这样,既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又加强了论述的力度。C . 因为俗语通俗易懂,父母可以用来教育子女,引导他们知行合一,崇善向上,长大成人,故而,很多俗语都可以作为人性向善的向导。D . 文章告诉我们,俗语(俗谚)是民间智慧的结晶。所以,俗语作为民族文化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核心部分,是中华民族独有的传统文化。(2)根据文意,下列对俗语(谚话)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舌尖儿上挂着上帝,心窝儿里藏着魔鬼”(西谚)说的口是心非、言清行浊的恶人恶行,这俗语不能证明俗话“好在它的善”。B . 俗话“千两纹银万两金,难抵父母在世恩”说的人生事也是世俗事,是俗语真诚与真实的体现,所以俗语是真言,也是箴言。C . “粗布衣裳家常饭,吃不俗,穿不烂”这句俗语,可谓是俗语“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名副其实的活的哲学。D . “春捂秋冻”、“吃饭先喝汤,到老不受伤”、“花开在春天,人学在少年”等谚语对生活、对世道人心起到教益之用。(3)为什么俗语(谚语)能够“深入人心、流布广远”?结合选文,说说你的理解。 七、 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12分)8. (12分)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们为什么要读书(有删节)胡适从前有一位大哲学家做了一篇读书乐,说到读书的好处,他说:“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意思就是说,读了书可以做大官,获厚禄,可以不至于住茅草房子,可以娶得年轻的漂亮太太。诸位听了笑起来,足见诸位对于这位哲学家所说的话不十分满意,现在我就讲所以要读书的别的原因。第一,因为书是代表人类老祖宗传给我们的知识的遗产,我们接受了这遗产,以此为基础,可以继续发扬光大,更在这基础之上,建立更高深更伟大的知识。人类之所以与别的动物不同,就是因为人有语言文字,可以把知识传给别人,又传至后人,再加以印刷术的发明,许多书报便印了出来。所以人最大的贡献就是能累积过去的知识和经验,使后人可以节省很多脑力。非洲野蛮人在山野中遇见鹿,他们就画了一个人和一只鹿以代信,给后面的人叫他们勿追。(A)但是把知识和经验遗给儿孙有什么用处呢?这是有用处的,因为这是前人很好的教训。现在学校里各种教科书,如物理、化学、历史等等,都是根据几千年来进步的知识编纂成书的,一年、两年,或者三年教完一科。自小学,中学,而至大学毕业,这十六年所受的教育,都是代表我们老祖宗几千年来得来的知识学问和经验,所谓进化,就是叫人节省劳力。蜜蜂虽能筑巢,能发明,但传下来就只有这一点知识,没有继续去改革改良,以应付环境,没有做格外进一步的工作。人呢,达不到目的,就再去求进步,而以前人的知识学问和经验作参考。如果每样东西,要个人从头学起,而不去利用过去的知识,那不是太麻烦了吗?所以人有了这知识的遗产,就可以自己去成家立业,就可以缩短工作,使有余力做别的事。第二点稍复杂,就是为读书而读书,为求过去的知识而读书。不错,知识可以从书本中得来,但读书不是那么容易的一件事情,不读书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好比戴了眼镜,小的可以放大,模糊的可以看得清楚,远的可以变近,所以读书要“戴眼镜”。不读书,学问不能进去,读书没有门径,学问也不能进去。(B)我十二岁时,各种小说都看得懂,到了三十年以后,再回头看,很多不懂。讲到诗经,从前以为讲的是男女爱情、文王后妃一类的事,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 , 觉得完全不同。现在才知道诗经和民间歌谣很有关系。对于民间歌谣的研究,近来很有进步,北平有歌谣周刊,歌谣丛书,关于各地歌谣收罗很广。我们如果能把歌谣的文章,社会学,人类学,研究一下,就可以知道幼稚时代的环境和生活很有趣味,例如诗经里有一段说:“白茅包之,有女怀春,吉士诱之。”在从前眼光看来,觉得完全讲不通,现在才知道当时野蛮人社会有一种风俗,就是男子向女子求婚,要打野兽送到女家,若不收,便是不答应。还有诗经里“窈窕淑女”一节,从比较民族学眼光看来,我们可以知道当时社会的人,吃饭时可以打鼓弹琴,丝毫没有受礼教的束辉。再从文法方面来观察,像诗经里“之子于归”、“黄鸟于飞”、“凤凰于飞”的“于”字,此外,诗经里又有几百个“维”字,这些都是有作用无意义的虚字,但以前的人却从未注意及此。总之,书是越看越有意义,多读书是为了要读更多的书,最大的毛病就在怕读书,怕书难读。越难读的书我们越要征服它们,这才是我们的“读书乐”。(1) 文章开头引述大哲学家提到读书好处的文字有什么作用? (2)下面文字作为论据,它应该放在文中A处还是B处?为什么? 曾子固说过:“(读)经而已,不足以致(致:达到、实现)经”,所以他对于本草纲目、内经、小说,无所不读,这样对于经才可以明白一些,所谓“致已知而后读”,读书无非扩充知识而已。(3)文中“从前是戴了一副黑眼镜去看,现在换了一副眼镜,觉得完全不同。”加下划线的“黑眼睛”和“换了一副眼镜”分别指的是什么? (4)比较本文与下面三篇议论文的语言特色,根据要求完成相关表格的填写。(表格第一栏仅填写一项字母序号) A最后一次演讲 B敬业与乐业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与本文语言特色最接近的课文 本文与你所选课文的共同语言特色 抄录本文中能体现其语言特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比亚迪售后外包合同范本
- 房地产代理公司合同协议
- 房租及水电租赁合同范本
- 开设建筑分公司合同范本
- 【正版授权】 IEC 60645-7:2025 EN Electroacoustics - Audiometric equipment - Part 7: Instruments for the measurement of auditory evoked potentials
- 【正版授权】 IEC TS 61169-1-7:2025 EN Radio-frequency connectors - Part 1-7: Electrical test methods - Uncertainty specification of frequency domain test for insertion loss
- 新解读《GB-T 30696-2014硬质酚醛泡沫制品 游离苯酚的测定》
- 重庆应急救护知识培训课件
- 重庆山火新闻课件
- 新解读《GB-T 8892-2014压力表用铜合金管》
- 云南贵金属新材料控股集团笔试
- 小学四年级美术社团活动计划
- 单项工程玻璃面积大于3000小于5000的允许损耗率
- 中耳炎病人的护理
- 同济大学浙江学院《通信原理实验》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知识竞赛考试题库200题(含答案)
- 配电作业专业技能实操-登杆更换台架边相跌落式熔断器
- 影片备案报告范文
- Unit 2 We are family Section A 1a-1d 课件【人教新目标(2024)七年级上册】-1
- (完整版)国际疾病分类ICD-10-培训
- 全运会转播制作标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