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1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2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3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4页
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l文艺心理学复习资料第一章 文学艺术家的个性心理结构一、阿尔波特的人格特征论,个人特质、群体特质。个人特质分为:枢纽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二、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形成于“四根说”的基础之上。三、巴甫洛夫,脑神经说:直接刺激(语言艺术)、语言刺激(理智型)四、弗洛伊德:1、意识层次:意识、前意识、潜意识。2、人格学说:超我、自我、本我。3,、梦的解析论梦(理解记忆)4、精神分析方法(自由联想、梦的解析、抗拒分析、领悟)(加罪情结)五、荣格:1、心理类型说:内倾、外倾。2、人格有三种基本成分:自我(意识)、个人潜意识、集体潜意识。3、人格面具:是对社会要求所呈现的公开面孔。用于描述一个人公开的自身,是心灵的一部分,相当于公开的自我,自身通过其人格面具为他人所认识。4、阴影:处于人格的最内层,阴影中所蕴涵的人的基本动物性比任何其他原型蕴涵的都多,是人心灵中最黑暗最深入的部分。5、阿尼玛:男人内在的女性存在的原型意象,她既是男人内在的一种原型女性形象,也是男人对女人的个人情结,既是男人向上的动力,也是堕落的诱惑力。在男人的感情、反应和冲动中发挥某种既定作用,男人总会在某个现实的女性形象那里,看到自己内在的阿尼玛和心灵的投影。(阿尼姆斯则相反)6、原型:是人类原始经验的集结。原型从本质上完全属于无意识的存在,我们无从认识它本身。第二章 文学创作的心理过程一、柏拉图,迷狂说、灵感说,“诗人是一种轻飘的长着羽翼的神明的东西,不得到灵感、不失去平常的理智而陷入迷狂,就没有能力创造,就不能作诗。”灵感源泉:神灵附体 灵感表现:迷狂 灵感获得过程:灵魂回忆二、弗洛伊德,白日梦说。三、虚静说1、老庄提出“虚静”的人生哲学。2、“虚静”是一种摒弃私欲杂念的创作心境,亦是一种自由的心境。虚静不仅是创作的心理前提,而且是激发想象、生发艺术境界的心理条件。3、虚静的方法: “心斋”,排除创作主体心中的功利物欲。 “坐忘”,约束创作活动中的知性分析活动。 简言之,“以无生有”、“以静制动”、“以虚求实”即是虚静的方法。4虚静的作用: 虚心接纳万境。 凝观照神本质。 静气开发智慧。四、格式塔心理学(对似动现象的研究基础之上)1、代表人物:惠特海默、苛勒、考夫卡2、格式塔研究对象格式塔既研究经验,也研究行为。苛勒认为直接经验有两类:客观的经验,这是可证的,彼此取得一致的经验; 主观经验,个人的情感过程、思维过程等。格式塔研究的行为是有意义的整体行为,整体的行为具有目的性,如学生听课。地理环境:指外界实际存在的环境。行为环境:指个人心目中的环境。3、知觉组织原则(惠特海默): 类似原则(相似律)简单原则(求简律)接近原则(就近律)连续原则(连续律)封闭原则(闭合律)图形和背景4、格式塔与艺术:表现性,即“格式塔质”:“通过塑造可见的艺术形式而表现出来的情感倾向或内在意蕴。”视觉艺术中的运动,即“异质同构”:每一个视觉基本上都包含有一种“力”,这种力有方向有大小,心理学家称之为“知觉力”,正由于各种各样的视觉元素所显现的这种“力”使艺术家运用视觉语言传达意义成为可能。五、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的、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六、创作构思的心理发生过程1、过程(理解记忆)开始(刺激模式的获得,客体:唤情结构,主体:心理图式的不同)孕育(遗忘,无意识的思维活动)完成(艺术创造的物化阶段)2、静态唤情结构:由色彩、线条、块面、声音、静态关系等因素构成,也称之为“材料感情”。3、动态唤情结构:以表情、动作为核心的动态因素依据一定的方式组合起来的唤情特性。第三章、文学作品的心理特性一、作品的艺术生命特征“这就是它的生动性、不可侵犯性、统一性、有机性、节奏性和不断生长性。这些特征也就是一种生命的形式所应具有的基本特征。”苏珊朗格艺术问题二、不同类型作品的不同特征(荣格)1、心理型作品。荣格认为心理型的作品是从生活的外表中撷取素材表现人的意识和情感,是读者容易理解的作品,是靠读者明晰表现主体的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者的任务是解释和阐发意识的内涵,提示生活的经验,表现人生中不可避免的喜怒哀乐。(安娜卡列尼娜) 幻觉型作品。荣格认为幻觉型作品则与心理型作品恰恰相反,其为艺术表现提供素材经验,不再是人们所熟悉的了,这种经验来自人类心灵深处某种陌生的东西,它仿佛来自人类史前时代的深渊,又仿佛来自光明而黑暗对照的超人世界。幻觉型作品需要深层心理分析。(浮士德)三、心理时空 法国 柏格桑 提出空间时间和心理时间的概念。1、心理时间:是经过作家的想象对物理时间重新锻造的结果,包括对时序的重新锻造、时差的设置和对时值的重新锻造。2、心理空间:对物理空间的主观感知,对作家幻觉空间的摹写。四、心理逻辑:情感逻辑、意愿的逻辑、智慧的逻辑。五、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人物性格分析:在文学作品心理分析中,性格主要指人物较稳定的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体现为对现实的态度倾向、独特的情结意志。首先、把性格作为具备各种属性的整体,即作为个别人物来看,也就是就性格本身的丰富内容来看。其次、这种整体同时要呈现为某种特殊形式,因为性格应显现为得到定性的。第三、性格(作为本身整一的)跟这种定性(其实就是跟它本身)融汇在它的主体的自为存在里,因而成为本身坚定的性格。 1、关于性格的整体丰富性 关于阿喀琉斯,高贵的人格的多面性 2、关于性格的主导特征,黑格尔认为,人物性格“具有定性”,就是要有“特殊性和个性”,显出更大的明确性,应该有一个主要的方面,“作为基本的突出的性格特征”,即所谓“定性”。(朱丽叶,为爱痴狂) 3、关于性格的矛盾统一性,黑格尔认为,复杂性格处在种种矛盾冲突之中,“必须把它的特殊性和它的主体性融会在一起”,成为“本身坚定的统一体”。(摩西) 人物心理系统的动态构成 1、人物心理矛盾 人物的心理是充满着矛盾运动的生命张力场,人的欲求的矛盾和冲突带来人的心理矛盾。文学作品对人物内心冲突的刻画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丰富、奇特的心理世界。 2、人物心理流程 人的心理具有流动性,作品中人物也有其心理流程,优秀的文学作品能够艺术的展现出人物的心里流程。 3、人物的心理系统 凡是成功的人物形象,其心理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组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元素相互依存、相互交织、相互渗透、相互转化,形成一个既复杂又有序的整体。(红楼梦) 4、人物之间的心灵感应 人的心理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在交往中,人与人之间必然发生心灵的感应,使人的心理不断进行着与他人的交流,并随之变化、流动和更新。 人物之间心灵感应与渗透的三种形式:认同、反省、吸引关于哈姆雷特形象的心理分析(理解记忆)1、泰纳论哈姆雷特泰纳对哈姆雷特的分析重生平传记和历史文化因素,三因素说:种族、环境、时代。“哈姆雷特就是莎士比亚。”他不能支配自己的行动,而只能听凭机缘的摆布;他不能有计划的去杀人,而只能仓猝从事,过分活跃的想象由于积累了各种意象和热衷于专注的思考以致消耗了一切活力。你可以看到他是一个善于幻想而不善于活动的人,他沉醉在自己心迷幻影的冥想里面,他把想象的世界看得太清晰了,以至无法在现实的世界里担负起自己的使命。2、精神分析学中的哈姆雷特 俄狄浦斯情结男孩潜意识中被压抑的恋母恋父情结。哈姆雷特能够做所有事,但却对一位杀害掉他父亲,并且篡其王位、夺其母后的人无能为力。这人所做出的正是他自己已经潜抑良久的童年欲望之实现,于是对仇人的恨意被良心的自遣不安所取代,因为良心告诉他,自己其实比这杀父娶母的凶手好不了多少。弗洛伊德梦的解析3、神话原型中的哈姆雷特英国学者墨雷,1914年作哈姆雷特与俄瑞斯特斯的讲演中,将哈姆雷特称为一种“献身英雄”的原型。4、别林斯基评价哈姆雷特自恋情结与作品分析1、什么是自恋情结 希腊神话:纳西斯情结(水仙花情结) 1898,英 霭理士提出了自恋现象,并借此加以分析。 霭理士在性心理学中说广义的自恋包括一切性冲动经过抑制或禁锢后的变相的表现,这种表现有病态的也有常态的,如艺术与诗文的表现。 弗洛伊德论自恋,认为自恋型的力比多当然也是性本能的一种表现形式。 人首先将爱的力比多投向自己,随后健康发展,将其投向客体。母亲是最初的投注者,母亲或母亲的替代者因而成了最早的爱的客体。投向客体的爱遭受挫折,这种朝向外的爱则返回自我,这种现象称之为继发性自恋。 荷妮认为,自恋欲是指“喜爱个人的理想化影像。更确切地说:个人认为自己就是理想化的自我,而且羡慕它。”2、心理分析的范例:冯小青的自我恋 潘光旦,运用精神分析学的自恋说分析文学作品卓有成就,著有冯小青:一间影恋之研究。“影恋无他,自我恋之结晶体也。”潘光旦冯小青性心理变态揭示小青事传、小青之分析(自我恋,影恋,中滞,回流)“瘦影自怜春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自思自解自商量”3、自恋情结与人物分析林黛玉 葬花词 “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花落水流红,愁情万种”秋窗风雨夕 自哀自吟自赏自伤东方的自恋,不同于西方神话纳西斯的自恋。这是纯情的自恋、人格的自恋,并不排除异性的爱,是一种带有痴情的自我追求、自我欣赏和自我怜爱。屈原余光中水仙操吊屈原“把影子投在水上的,都患了洁癖”精神的自恋,离骚自恋的艺术表现4、自恋的诗性升华(常态的自恋)“对影成三人” 李白自卑情结“当一个人面对一个他无法适当应付的问题时,他表示绝对无法解决这个问题,此时出现的便是自卑情结。”阿德勒自卑与超越第四章 文学作品的心理分析一、文学作品语言特征:情境性、贴切性、独创性、曲指性。(详细分析)1、情境性,艺术活动中的所谓“情境”、“意境”或“意象”,就其性质而言,是一种浸透了情绪的形象,或一种深寓于形象之中情感。如刘勰说“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2、贴切性,是指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特征的认识、感觉和体验,其中既包含客观的尺度,又包含主观的尺度,与“准确性”不同,她是一种在一定范畴内犹疑、流动着的近似。 文学语言是高度艺术化的语言,是一个发现与再创造的心理旅程。文学作品蕴含作者丰富的知觉、情感、想象等心理体验,不与客观事物完全一致,符合心理时空、心理逻辑,就是“贴切。文学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是一种“模糊性的语言”。3、独创性,在个性心理学家看来,语言几乎是一个人个性的标志。4、曲指性,文学语言含蓄蕴藉,往往是言在此意在彼,话中有话,蕴含弦外之音。曹植的七步诗:“本是同根生,相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