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语文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_第1页
上海语文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_第2页
上海语文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_第3页
上海语文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_第4页
上海语文高三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学业水平考试模拟卷(试卷满分150分)一、 现代文阅读(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14题。(8分)一家儿童玩具店购进许多新奇玩具,把它们很讲究地摆放在柜台里。出人意料的是,儿童们来到商店却全然不顾,选择去附近其他玩具店买。后来老板发现了问题( )原来,大人容易看到的地方,对于小孩子来说,却是一个死角。于是,店老板一面用膝盖在地板上行走、观“ ”,一面按照小孩子的视线高度,把玩具重新摆放一遍。而后,这家儿童玩具店的生意便空前兴隆起来。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同是这座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一部红楼梦,“单是命意,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史”(鲁迅语)1、第段的“( )”处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逗号 B.破折号 C.冒号 D.顿号2、第段的“ ”处用字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册 B.测 C.侧 D.恻3、“宫闱秘事”中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Wi m B.Wi m C.Wi b D.Wi b4、结合文章,说说第段中一系列例子的作用。(2分) (二)、阅读下文,完成57题。(9分)文言实中国文化的根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从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实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 ”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5、第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 。(2分)6、根据上下文,下列词语填入第段“ ”处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融合 B.融入 C.融化 D.熔合7、在作者看来,画线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4分) (三)、阅读下文,完成811题。(13分)故都的秋(节选)郁达夫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8、第一段的“秋意”在文中真正的含义是 。(2分)9、对所选文段分析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在这三段文字中,作者从不同的侧面向我们展示了北国的秋景,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秋天的热爱之情。B文中一一对应地表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虽然各自互有渗透,但还是各有侧重的。C.在写北国之秋的时候,作者时不时地提及南方的秋天,每一节都将故都之秋和南国之秋进行对比,更加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古都秋天的喜爱。D三段文字中,每一段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使得行文活泼而不呆板。10、对第一段画线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A.蓝色、白色称为冷色,与作者闲适而稍显悲凉的心态最相吻合。B紫黑色,虽然也属冷色,但带悲凉、绝望的情调,作者悲而不哀。C.红色称暖色,表现热烈激情,最符合作者的心态。D秋草,枯黄衰败之色,用它作陪衬,能恰当地表现出秋的悲凉。11、上文写了哪两种声音?请概括并加以分析。(5分) 二文言诗文阅读(共30分)(四)默写。(5分)12、(1)多情自古伤离别, 。(柳永雨霖铃)(2)位卑则足羞, 。(韩愈师说)(3) ,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4)遥怜小儿女, 。(杜甫月夜)(5) ,山顶千门次第开。(杜牧过华清宫)(五)、阅读下列作品,完成第1315题。(7分)踏莎行欧阳修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注)辔: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13、 “踏莎行”是这篇作品的 。(1分)14、 对作品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上片写词人所见所感,因为战乱,词人远离家乡,尽管看到春日美景,仍离愁难解。B.下片写行人想象思妇登楼远望的情形,但行人远在春山之外,望而不见,更添愁情。C.全词的意象具有绵密、蝉联、链接的特点,表现的情感是细腻动人的,“递进层深”。D.作者认为宋词的意象具有绵密的特点,与词人的性格有关,与幽深的情怀也有关。15、 画线句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情感,请加以分析。(3分) (6) 阅读下文,完成第1618题。(10分)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16、 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4分)(1) 沛公则置车骑 (2)道芷阳间行 (3) 再拜献大王足下 (4)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17、 下列选项中的“乃”字与例句中的“乃”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例句:度我至军中,公乃入A.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尔其勿忘乃父之志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D.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壁18、 下列句子不是被动句的一项是 ( )(2分)A. 故观于海者难为水(诸子喻山水) B.使归就戮于秦(秦晋殽之战)C.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 D.甘受诟厉(病梅馆记)(7) 阅读下文,完成第1921题。(8分)泗水之滨多美石。孟尝君为薛公,使使者求之以币。泗滨之人问曰:“君用是奚为哉?”使者对曰:“吾君封于薛,将崇宗庙之祀,制雅乐焉,微君之石,无以为之磬,使隶人敬请于下执事,惟君图之。”泗滨人大喜、告于其父老,斋戒肃使者,以车十乘致石于孟尝君。孟尝君馆泗滨人而置石于外朝。他日下宫之磶阙,孟尝君命以其石为之。泗滨人辞诸孟尝君曰:“下邑之石,天生而地成之。昔日禹平水土,命后夔取而荐之郊庙,以谐八音,众声依之,任土作贡,定为方物,要之明神,不敢亵也。君命使者来求于下邑曰:以崇宗庙之祀。下邑之人畏君之威,不敢不供,斋戒肃使者致于君。君以置诸外朝,未有定命,不敢以请。今闻诸馆人曰:将以为下宫之磶。臣实不敢闻。”弗谢而走。诸侯之客闻之皆去。于是秦与楚合谋伐齐。孟尝君大恐,命驾趋谢客,亲御泗滨人,迎石登诸庙,以为磬,诸侯之客闻之皆来,秦楚之兵亦解。君子曰:“国君之举不可以不慎也,如是哉!孟尝君失信于一石,天下之人疾之,而况得罪于贤士哉!虽然,孟尝君亦能补过者也,齐国复强不亦宜乎?” (郁离子尚诚篇)【注】磬:古代用美石或玉雕成的石制乐器。磶 (x) 阙:磶,承柱的圆石墩。阙,通“缺”,空缺。后夔,人名,相传为舜掌乐之官。方物,可贡的地方特产。19、 对“使使者求之以币”句式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 倒装句 B.判断句 C.省略句 D.被动句20、 下列表现手法中,本文运用的一种是 ( )(3分)A. 借事寓理 B.托物言志 C.咏物抒情 D.对比手法21. 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评价孟尝君。(3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字,做赏析评析1922题。(18分)秤王振东“师傅,您就按我说的修,我这生意能不能赚钱全仗您修的秤了!”侯三面对修秤师傅,脸笑成了一朵花,腰弓成了一架桥。“我修秤三十多年,还从未修过这样的秤,你这不是为难我吗?”修秤师傅显得很无奈。“师傅,您如果按我说的修,我再给您加十个钱。”侯三乞求道。“好吧。”修秤师傅犹豫了一下,最后还是答应了。侯三在赊店古镇的万成街上开了个油馍铺,生意不错,但他还嫌赚的钱少,就动起了歪脑筋:如果修一杆一斤短六钱的秤,卖一百斤油馍能多赚四斤油馍钱,自己一天至少卖二百斤油馍,就能赚八斤油馍钱,一个月就是二百四十斤油馍钱,日积月累,这钱也不是个小数目。于是,他就找到了修秤师傅,乞求师傅给他修杆一斤短六钱的秤。三天后,侯三喜滋滋地取回新修的秤,瞒着妻子悄悄地试了试,果真一斤短六钱。侯三窃喜,就着猪头肉,抿了二两赊店老酒。说来也怪,侯三用了一斤短六钱的秤,非但没有吓跑食客,还引来相邻几条街上的居民来买油馍。侯三见状,生意做得越发卖劲,油馍炸得越来越好。一传十,十传百,侯三的油馍铺名声大噪,吸引了镇上三粉、竹木、骡马等市场上的许多客商来吃油馍。侯三和妻子见食客太多,就扩大了门面,又雇了三个伙计,生意越做越红火。几年下来,侯三手里攒了一笔数目不小的钱。也许是劳累过度的缘故,侯三的妻子染上了重病,侯三虽四处寻医问药,但所到之处,大夫都说他妻子已病入膏肓,无法救治,让他尽早准备后事。妻子从大夫和丈夫的言谈举止和表情上看,猜到自己将不久于人世,就把侯三叫到床前,缓缓地说:“当家的,我这病恐怕是治不好了,我走后,你要好好经营咱的油馍铺。这几年,你知道咱这生意为啥恁好吗?”侯三见妻子病成这样还惦记着生意,十分感动,紧握妻子的手,愧疚就写在了脸上:“老婆,实在对不住,我原来想着你一个妇道人家,头发长,见识短,说了怕你坏事,有件事就一直瞒着你。那年,咱不是修了杆秤吗?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正是用了这杆秤,咱的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妻子听后,并未感到惊讶,相反倒很平静。她摸摸索索地从枕边摸出一个红布包,递给侯三,“你看看这是啥?”侯三倒有点儿惊异,不知道妻子这葫芦里卖的啥药,接过红布包,感觉沉甸甸的,心说莫不是妻子藏的私房钱,这会儿有病快不中了,就拿了出来。侯三急不可待地解开布包,不禁大吃一惊,包里竟是一个新秤锤。看到丈夫愣在那儿,妻子提了提气,说道:“有件事我也一直瞒着你,那时给你说,你也听不进去。这秤锤就是你修的那杆一斤短六钱的秤锤,咱使的那杆秤,是我叫修秤师傅给咱修的一斤涨六钱的秤”“咋能这样?”侯三惊叫道。妻子一阵咳嗽,等喘匀了气,接着说:“我了解你的心性,所以当年你修了新秤后,我悄悄嘱托修秤师傅又修了一个一斤涨六钱的秤锤,为这我还给他加了二十个钱。你验秤时,用的是一斤短六钱的秤锤,等你不在时,我悄悄地换上了一斤涨六钱的秤锤。这一换,就换到了现在。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正是咱家的油馍秤头儿足,人们才愿意上咱家来买油馍,生意才越做越红火的呀!”侯三惊得说不出话,好久,才抱着妻子的头,泪珠子碎在了妻子憔悴的脸上。妻子过世后,侯三把那个秤锤用新布包好,他要把它当成传家宝,世世代代传下去。(有删改)22 小说为什么以侯三央求修秤师傅按自己的要求修秤进行开头?(6分)23这篇小说在情节安排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6分)24侯三的妻子虽在小说的后半部分才出场,但她却是小说中举足轻重的人物。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概括侯三妻子的形象。(8分)25“其实人人心里都有一杆秤”这句话的意蕴很丰富,给人以许多启迪。请结合文本和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10分)3、 作文(70)26请以“后天的努力”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不要写成诗歌(2)不得透露个人信息(3)不少于700字。语文学业水平模拟考试答案答案:一、(8分)1、2分 C2、2分 B3、2分 A4、2分 第二段作者列举的一系列例子是为了证明“由此可见,观察事物的角度,确实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课题。”即为了说明观察事物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同。二、(9分)5、2分 中国古代所有重要典籍。6、3分 B7、4分 国人语言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令人失望,文言传统断裂。三、13分8、2分 清秋的平和、宁静9、3分 A10、3分 C11、5分 本文写了“青天下驯鸽的飞声”“秋蝉的哀弱的残声”这两种声音,通过这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四、5分12、(1)更那堪冷落清秋节(2)官盛则近谀(3)山气日夕佳(4)未解忆长安(5)长安回望绣成堆五、7分13、1分 词牌名14、3分 A15、3分 这两句不但写出楼头思妇凝目远望,神驰天外的情景而且透出她的一往情深,正越过春山的阻隔,一直伴随着渐行渐远的征人飞向天涯、行者不仅想象到居者登高怀远,而且深入到对方心灵对自己的追踪,如此写来,情意深长而又哀婉欲绝。六、8分16、4分(1)放弃,丢下 (2)取道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