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轼一生,宦游四十余年,足迹半个中国,享年66岁。一生“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正如其诗所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苏轼因当年“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团练副使。何谓“乌台”,乌台是关押要犯的牢狱,有深井一般的牢房,窗小而阴湿,狱中有大树,栖数百只乌鸦,早晚呱呱地乱叫,扑动黑色的翅膀,“乌台”二字就源自于此,也是黑狱之意。这是一个鬼都不想去的地方。苏轼入狱,遭狱卒毒打,垢辱通宵,“乌台诗案”结束后,苏又被贬湖北黄州,乌台的折磨、贬所的荒远,一路上御史公卒的押解。苏轼从一个三州太守变为戴罪之臣,其辱何堪团练副使是什么官?相当于一个地方官助理,苏轼在任职期间,一是不得签书公事,二不许随便离开此地,没实权也没人权。苏轼这等饱学之士,享受如此待遇长达六年之久,即使在豁达,压抑的心情也是挥之不去。一天,一轮秋月洒进了他的住处,“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他离屋到庭中,写下了这八十余字的记承天寺夜游。元丰六年十月二十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夜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二人耳。“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文章首先交待了事情的时间和缘由,时间是“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之时。缘由是“月色入户,欣然起行。”这里“十月十二日夜”已见是深秋,况且是“夜”里,天气已有了一些凉意,既是写时间,也是交代环境;这里“月色入户,欣然起行。”是一个场景,也一种境界,特别是那个“入”字,动态极强。你想,在月光入户的那瞬间,屋里顿时明亮了,这月色是对人的亲密探访,是对作者无声的召唤,“思想深刻者,热爱生机盎然”,正是这一现象才激发了作者的情趣;也只有对生命充满热爱的人,才能不负生活赐予的美景而有此雅兴。那些追名逐利的人,那些心为形役的人,睡则睡了,月色清风与我何干。也只有像苏东坡这样的个体生命,才会“欣然起行”。“念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这里“念”字是一个思考的过程,可能是作者张三李四地想了一番;可能是作者想夜深了,结伴散步一时无适合的人;可能是心中有几分孤独与寂莫,暂无相投的人;可能是作者太清高,不屑与周围的人交往;可能是作者身份特殊(被贬流放)别人不愿和他接近,怕惹他、躲着他。总之,其思绪复杂,其情意泛滥,一个“念”字,其字里散发出浓浓的失落忧愁之情,喷涌着作者那种贬谪的凄凉和对人生的感慨。一个“亦”字,仿佛是在告诉我们“同是天涯沦落人”。一样的命运,一样的心事,自然是“相与步于中庭”,一切尽在不言中。“庭下如积水空明,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相与庭中”所见月下的美景,“庭下如积水空明”。这是一种清凉澄澈的境界,山因空而高,水因空而明,人因空而悟。那“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看似杂乱无序的景顿生烦乱复杂的情。结尾三句“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是啊,月亮和竹柏都是永恒、客观存在的,所缺少的倒是如他们这样具有闲情雅趣的人去注意、去欣赏。想来,的确也是,月色入户,非此一户,然因月色而起者有几;柏竹候人,无所挑剔,但等来的却只有他们两人耳。因为他们是闲人,虽说是有闲情雅趣的人,但也是闲置不被重用的人。月到门前方是“闲”,这“闲”虽说有独享月下清静的自豪和悠闲,但更多的是感慨命运不佳有志难酬的郁闷。“闲”看似一种轻松、旷达,实则是一种“不闲”的渴求,“劝君莫采撷,此物最相思。”一种凝重的壮志难酬之情寓于“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之字里行间。李老师开始导课,声音脆而有磁性。“先从题目看,你能从中读出哪些信息呢?”开场问题是个有想法的设计,哪些信息呢,我再读一遍标题。记是文体符号,承天寺是地点,夜是时间,游是事件。那么,这个提问,价值在什么地方,或者说,这个问题,要把学生引导到什么位置,我也在想?如果,只是罗列一下以上要素,感觉意义不大。不过,作为开场的第一个问题,简单点是有必要的,课堂,首先要诱出学生的手臂。“应该是记叙文。地点,时间,事情。记的是游览承天寺的场景。”“那么,苏轼的心情又如何呢?我们齐读课文。”果然,学生是这样回答的。但是“记叙文”的说法是否准确?李老师恐怕还没想过这个“记”吧。语文教学,需要准确的告知,一点马虎都不可以。这个教学开场,利落简洁的,遗憾的是,标题的信息,老师是让一个学生一气说完了,这样,课堂就失却了激发,减弱了群体发言的热度。有经验的老师,应该把问题的答案分解成多个,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到发言中。“你来说,哦,时间。”“你说,哦,还有地点。”“你呢,你认为还有事件。真好。”如果是这样,教学就有了全场共同参与的感觉。课堂,永远是我们的,而不是我的或者你的。这个问题,可不可以这样设计:“读标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这样,问题就走入学生自己的心里,他要找出属于自己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要夜游?比如,和谁一起游?比如,这次夜游给作者带来怎么样的思考?他为什么要写下这篇文章?问题不是填空,问题要形成对话,和文本,和作者,和自己。我有点隐隐的担忧,这堂课,老师可能会放不开。他会很拘谨于自己的教学设计,刻板于程序化的推进,教学,更多的在走向教师的“教”。可是,让我惊讶的是,至少在李老师的教学表情上,我看不到他的慌张。“在文中找找哪个字或者哪个词可以直接看出作者心情?”一个女学生说是“欣然”,老师带着她解释了这个词,然后过渡到“乐”字。就是年轻,缺乏经验的教学,往往喜欢快点走到自己要的点上,不等其他同学思考,不给其他同学辨别,李老师就快速转到了他要的“乐”字。姑且不说这“欣然”这“乐”是否就是那晚的心情,这样的教学牵扯的痕迹太浓,学生主动学习的地位就丧失了。“欣然“是学生回答的,“乐”是老师要的,为什么要坚持用“乐”字来表述呢?完全可以让学生找到“欣然”所在,读出“欣然”文句后,再转移到老师预设的“乐”上。当然,用“乐”字来说明苏轼夜游承天寺的心情,还是很值得商榷的。苏轼的思想横跨儒释道三家,这就使得他的处世态度有极大的包容性,单一的“乐”字欠缺了对苏轼思想的多元解释,那失意的苦闷,心灵急于释放,那对世俗世界的鄙弃,那郁郁不得志的悲凉等等,我们该怎么样读出?或许,李老师想从“乐”出发,到“不乐”到“装乐”再到寻找心灵的“真乐”吧。我等待着,李老师要引着学生走向怎么样的苏轼,李老师会有怎么样的突围?我还在思考,语文课堂问题的指向尽量不要单一,要让学生达成有思辨性的思考。这个问题,就可以再多给学生回答几次,找到不同类型的答案,课堂就丰富了,就厚实了。苏轼的心情,你认为文中哪个词写得最贴切?学生阅读以后,会说“欣然”,会说“乐”,也可能会说文章中很重要的一个词“闲”思维要有交锋,才是阅读。思维要有碰撞,才是课堂。“再读,找我们班朗读最好的。”一个男生站起来读,声音还真不错。可是,为什么要找班级里朗读最好的学生呢?我现在就特别爱叫朗读最不好的学生,我想看到他的成长!我想让他知道,课堂属于他,进步属于他。尤其公开课,我们特别希望对答如流,我们特别希望行云流水,以前我也这样期待。现在不会了,教学,是面向群体的,它不能让任何一个学生有被抛弃的感觉。读得结结巴巴不要紧,我们不是表演,而是推动他们进步。走一步,再走一步,这就是学习,这就是教学。“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心情很快乐?”女生说:“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男生说是庭下月色。“苏轼没有睡觉,找朋友,找朋友的时候能不能看出心情快乐呢?”“能不能找个词来说呢?”女生说到了“相与”“遂至”老师开始和学生一对一地对话,课堂孤独了起来。“怀民亦未寝,亦字”教学还是纠结了。男生读“怀民亦未寝“,女生读“怀民未寝”。教学推进太快,但学什么指向模糊,仿佛不是在谈“乐”,哦,我确定不是在谈“乐”。耳边都是李老师絮絮叨叨的暗示和提醒,一会是心理,一会是修辞方法,老师的教学掌控是通过自己碎碎的文本暗示去走的。问题在哪里,教师还没有真正把“乐”研讨成并提炼成课堂教学的主问题。教学没有顺着“乐”字开花,塑成一棵大树,支撑在课堂的中央。教学是以游击战的布局呈现的,李老师怎么紧扣“乐”去组织教学,还有那些句子真的是“乐”吗?我听着,还是觉得勉强。“那景色是怎么样的呢?”学生开始一句一句地零零碎碎地回答,教学的主问题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一个比喻,月光像积水一样,“既然无水,何来水中藻荇呢?”教师的语言始终都是这样的,一点点地牵扯出,我们都曾这样教学过。“盖竹柏影也。盖,原来是,前面如果加感叹词,会是什么呢?”学生加了“噫”“唉”“啊”,读读,去感受恍然大悟的感受。这个环节显然薄了,这是文章中最美的景色,苏轼在为我们创设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作者用比喻写出了月色的清澈透明,创设了一种清冷皎洁的意境,这里,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李老师,还可以引导学生透过字词去品读去感受。月色不解,那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等就无处可寻。果然,李老师转到了这样一问:“作为一篇游记,写了事写了景后,还要写什么?”“心理的感受。”学生回答。“那我们把文中写感受的句子读读。”课堂又以这样的步骤实实在在地推动。应该说,这年轻的老师教得很语文,一板一眼扎扎实实,就是走得快,少了一份从容,少了一份耐心。这也难怪,才两年啊,我们那个时候,又何曾有他的利落和勇气?“何夜无月?如吾两人者耳。”老师说:“我觉得在两个问句和但之间还少一个疑问,你们觉得是什么呢?”学生开始讨论。这个时候,我还在想那个“乐”字。我担心,李老师忘记了他最早的“乐”。“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无两人者耳。”PPT“应该是哪个人没有朋友。”学生说。“为什么没有人欣赏到这样的景色?”学生说。教师总不能顺着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走入文本。仿佛你说你的,我等我的,等到我要的,才高兴地牵手。教学,要把每个孩子的回答看做珍宝。然后是相关的文本背景,学生明白了苏轼被弹劾以及“乌台诗案”等。老师又问学生苏轼他们两人的心情,怎么又是心情呢?教学一直在绕了,这个时候,应该问:“是真的乐吗?”要凿开“乐”字,寻找复杂的内心了。课堂最终要走向学的课堂。我听着老师大段大段的介绍,想到自己最初的课堂。很相似,喜欢自己说,喜欢自己大段说,没有给学生充分的阅读和思考的时间。这堂课,读得太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离体培养体系的建立
- 福田自卸车知识培训课件
- 福瑞达产品知识培训
- 福建风土人情概述
- 福建智能充电桩知识培训课件
- 阿凡提考试题及答案
- wps考试50道题及答案
- 福建互联网知识付费培训课件
- Louisianin-D-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届人教版(2019)高中英语一轮话题复习高考题型通关练课件:话题18 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文学简史、经典演讲、文学名著等
-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预防护理课件
- 外科护理学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2023年官方全国性模拟飞行竞赛规则(大众和青少年)
- 计数型MSA分析表格
- 枢纽经济: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
- 辽宁2022年国家开发银行辽宁分行校园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
- 办公家具供货安装及售后服务方案
- 职业卫生档案与职工个人职业健康监护档案模板
- 质量问题责任划分及处理对照表
- 积极心理学全套课件
- 特种设备日常检查记录表(压力容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