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部分_热学[1]

收藏

预览图
编号:68134159    类型:共享资源    大小:643.50KB    格式:DOC    上传时间:2020-04-01 上传人:tkh****08 IP属地:河南
15
积分
关 键 词:
07 部分 热学
资源描述:
更多资源 尽在 第七部分 热学 热学知识在奥赛中的要求不以深度见长 但知识点却非常地多 考纲中罗列的知识点几乎和 整个力学 前五部分 的知识点数目相等 而且 由于高考要求对热学的要求逐年降低 本届尤其低得 离谱 连理想气体状态方程都没有了 这就客观上给奥赛培训增加了负担 因此 本部分只能采新授课的培训模式 将知识点和例题讲解及时地结合 争取让学员学一点 就领会一点 巩固一点 然后再层叠式地往前推进 一 分子动理论 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注意分子体积和分子所占据空间的区别 对于分子 单原子分子 间距的计算 气体和液体可直接用 对固体 则 3 分分分分分分分 与分子的空间排列 晶体的点阵 有关 例题 1 如图 6 1 所示 食盐 NaCl 的晶体是由钠离子 图中的白色圆点表示 和氯离子 图中的黑色圆点表示 组成 的 离子键两两垂直且键长相等 已知食盐的摩尔质量为 58 5 10 3kg mol 密度为 2 2 103kg m3 阿伏加德罗常数为 6 0 1023mol 1 求食盐晶体中两个距离最近的钠离子中心之间的 距离 解说 题意所求即图中任意一个小立方块的变长 设为 a 的倍 所以求 a 成为本题的焦点 2 由于一摩尔的氯化钠含有 NA个氯化钠分子 事实上也含有 2NA 个钠离子 或氯离子 所以每个钠离子占据空间为 v A mol N2 V 而由图不难看出 一个离子占据的空间就是小立方体的体积 a3 即 a3 最后 邻近钠离子之间的距离 l a A mol N2 V A mol N2 M 2 答案 3 97 10 10m 思考 本题还有没有其它思路 答案 每个离子都被八个小立方体均分 故一个小立方体含有 8 个离子 分子 所 8 1 2 1 以 此法普遍适用于空间点阵比较复杂的晶体结构 2 物质内的分子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固体分子在平衡位置附近做微小振动 振幅数量级为 0 1 少数可以脱离平衡位置运动 A 0 液体分子的运动则可以用 长时间的定居 振动 和短时间的迁移 来概括 这是由于液体分子 更多资源 尽在 间距较固体大的结果 气体分子基本 居无定所 不停地迁移 常温下 速率数量级为 102m s 无论是振动还是迁移 都具备两个特点 a 偶然无序 杂乱无章 和统计有序 分子数比 率和速率对应一定的规律 如麦克斯韦速率分布函数 如 图 6 2 所示 b 剧烈程度和温度相关 气体分子的三种速率 最可几速率 vP f v 其中 N 表示 v 到 v v 内分子数 N 表示分子总数 N N 极大时的速率 vP 平均速率 所有分子 RT2 m kT2 v 速率的算术平均值 方均根速率 v RT8 m kT8 2 v 与分子平均动能密切相关的一个速率 其中 R 为普适气体恒量 R 2 v RT3 m kT3 8 31J mol K k 为玻耳兹曼常量 k 1 38 10 23J K A N R 例题 2 证明理想气体的压强 P n 其中 n 为分子数密度 为气体分子平均动能 3 2 K K 证明 气体的压强即单位面积容器壁所承受的分子的 撞击力 这里可以设理想气体被封闭在一个边长为 a 的立 方体容器中 如图 6 3 所示 考查 yoz 平面的一个容器壁 P 2 a F 设想在 t 时间内 有 Nx个分子 设质量为 m 沿 x 方 向以恒定的速率 vx碰撞该容器壁 且碰后原速率弹回 则 根据动量定理 容器壁承受的压力 F t p t mv2N xx 在气体的实际状况中 如何寻求 Nx和 vx呢 考查某一个分子的运动 设它的速度为 v 它沿 x y z 三个方向分解后 满足 v2 2 x v 2 y v 2 z v 分子运动虽然是杂乱无章的 但仍具有 偶然无序和统计有序 的规律 即 3 2 v 2 x v 2 y v 2 z v 2 x v 这就解决了 vx的问题 另外 从速度的分解不难理解 每一个分子都有机会均等的碰撞 3 个 容器壁的可能 设 t 则 x v a 更多资源 尽在 Nx 3N总 na3 6 1 2 1 注意 这里的是指有 6 个容器壁需要碰撞 而它们被碰的几率是均等的 6 1 结合 式不难证明题设结论 思考 此题有没有更简便的处理方法 答案 有 命令 所有分子以相同的速率 v 沿 x x y y z z 这 6 个方向运动 这样造成的宏观效果和 杂乱无章 地运动时是一样的 则 Nx N总 na3 而且 vx 6 1 6 1 v 所以 P nm n 2 a F 2 xx at mv2N 2 x x 3 a v a mv2na 6 1 3 1 2 x v 3 2 K 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注意分子斥力和气体分子碰撞作用 力的区别 而且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 宏观上感受到的是其合 效果 分子力是保守力 分子间距改变时 分子力做的功可以用 分子势能的变化表示 分子势能 EP随分子间距的变化关系如图 6 4 所示 分子势能和动能的总和称为物体的内能 二 热现象和基本热力学定律 1 平衡态 状态参量 a 凡是与温度有关的现象均称为热现象 热学是研究热现象的科学 热学研究的对象都是 有大量分子组成的宏观物体 通称为热力学系统 简称系统 当系统的宏观性质不再随时间变 化时 这样的状态称为平衡态 b 系统处于平衡态时 所有宏观量都具有确定的值 这些确定的值称为状态参量 描述气 体的状态参量就是 P V 和 T c 热力学第零定律 温度存在定律 若两个热力学系统中的任何一个系统都和第三个热 力学系统处于热平衡状态 那么 这两个热力学系统也必定处于热平衡 这个定律反映出 处在 同一热平衡状态的所有的热力学系统都具有一个共同的宏观特征 这一特征是由这些互为热平衡 系统的状态所决定的一个数值相等的状态函数 这个状态函数被定义为温度 2 温度 a 温度即物体的冷热程度 温度的数值表示法称为温标 典型的温标有摄氏温标 t 华氏 温标 F F t 32 和热力学温标 T T 5 9t 273 15 更多资源 尽在 b 理想 气体温度的微观解释 kT i 为分子的自由度 平动自由度 t 转动 K 2 i 自由度 r 振动自由度 s 对单原子分子 i 3 刚性 忽略振动 s 0 但 r 2 双原 子分子 i 5 对于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多原子分子 i 6 能量按自由度是均分的 所以说 温度是物质分子平均动能的标志 c 热力学第三定律 热力学零度不可能达到 结合分子动理论的观点 2 和温度的微观解 释很好理解 3 热力学过程 a 热传递 热传递有三种方式 传导 对长 L 横截面积 S 的柱体 Q KS t L TT 21 对流和辐射 黑体表面辐射功率 J T4 b 热膨胀 线膨胀 l l0 t 例题 3 如图 6 5 所示 温度为 0 时 两根长度均为 L 的 均匀的不同金属棒 密度分别 为 1和 2 现膨胀系数分别为 1和 2 它们的一端粘合在一起并从 A 点悬挂在天花板上 恰好能水平静止 若温度升高到 t 仍需它们水平静止平衡 则悬点应该如何调整 解说 设 A 点距离粘合端 x 则 1 x 2 x 得 x 2 L 2 L 2 L 21 21 设膨胀后的长度分别为 L1和 L2 而且密度近似处理为不变 则同理有 1 x 2 x 得 x 2 L1 2 L2 2 LL 21 2211 另有线膨胀公式 有 L1 L 1 1t L2 L 1 2t 最后 设调整后的悬点为 B 则 x xAB 答案 新悬点和原来的悬点之间相距Lt 分分 21 2211 2 说明 如果考虑到密度变化的实际情况 1 1 2 2 此题仍然是可解的 但最后 1 L L 2 L L 的结果却复杂得多 c 系统由一个平衡态变化到另一个平衡态 即构成一个热力学过程 特殊的热力学过程有 等压过程 等温过程 等容过程 绝热过程和自由膨胀等 准静态过程 如果变化过程相对缓慢 则过程的每一个状态可视为平衡态 这样的过程也 称为准静态过程 循环 如果系统经过一系列的变化后 又回到原来的平衡态 我们成这个过程为循环 d 热力学第一定律 外界对系统所做的功 W 和系统从外界吸收热量 Q 之和 等于系统内能 的增量 E 即 E Q W 热力学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恒定律在热力学过程中的具体体现 e 热力学第二定律 克劳修斯表述 克劳修斯在 1850 年提出 热量总是自动的从高温 物体传到低温物体 不可能自动地由低温物体向高温物体传递 开尔文表述 开尔文在 1851 年 提出 不存在这样一种循环过程 系统从单一热源吸取热量 使之完全变为有用功而不产生其 更多资源 尽在 他影响 违背热力学第二定律并不违背能量守恒 它所展示的是热力学过程的不可逆性 即自发 的热力学过程只会朝着混乱程度 熵 增大的方向发展 三 理想气体 1 气体实验三定律 在压强不太大 温度不太低的条件下 气体的状态变化遵从以下三个实验定律 a 玻意耳 马略特定律 一定质量气体温度不变时 P1V1 P2V2或 PV 恒量 b 查理定律 一定质量气体体积不变时 或 恒量 1 1 T P 2 2 T P T P c 盖 吕萨克定律 一定质量气体压强不变时 或 恒量 1 1 T V 2 2 T V T V 例题 4 如图 6 6 所示 一端封闭 内径均匀的玻璃 管长 L 100cm 其中有一段长 L 15cm 的水银柱把一部 分空气封闭在管中 当管水平放置时 封闭气柱 A 长 LA 40cm 现把管缓慢旋转至竖直后 在把开口端向下插入水银 槽中 直至 A 端气柱长 37 5cm 为止 这时系统处于静 A L 止平衡 已知大气压强 P0 75cmHg 过程温度不变 试求 槽内水银进入管内的水银柱的长度 h 解说 在全过程中 只有 A 部分的气体质量是不变的 B 部分气体则只在管子竖直后质量才不变 所以有必要分过 程解本题 过程一 玻管旋转至竖直 A 部分气体 LA LA 40 50cm A A P P 1575 75 此时 B 端气柱长 LB L LA L 100 50 15 35cm 过程二 玻管出入水银槽 A 部分气体 可针对全程 也可针对过程二 60 80cmHg A P A A L L A P 5 37 50 B 部分气体 35 27 6cm B L B B P P B L LA 0 PP P B L 1580 75 最后 h L L A L B L 答案 19 9cm 2 理想气体 更多资源 尽在 宏观定义 严格遵守气体实验定律的气体 微观特征 a 分子本身的大小比起它们的间距可以忽略 分子不计重力势能 b 除了短 暂的碰撞过程外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可以忽略 意味着不计分子势能 c 分子间的碰撞完全 是弹性的 理想气体是一种理想模型 是实际气体在某些条件约束下的近似 如果这些条件不满足 我们称之为实际气体 如果条件满足不是很好 我们还可以用其它的模型去归纳 如范德瓦尔斯 气体 昂尼斯气体等 理想气体压强的微观解释 P n 其中 n 为分子数密度 n 3 2 K V N 3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 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 或 恒量 1 11 T VP 2 22 T VP T PV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可以由三个试验定律推出 也可以由理想气体的压强微观解释和温度微 观解释推导得出 例题 5 如图 6 7 所示 在标准大气压下 一端封闭的玻璃管长 96cm 内有 一段长 20cm 的水银柱 当温度为 27 且管口向上竖直放置时 被封闭的气柱长为 60cm 试问 当温度至少升高到多少度 水银柱才会从玻璃管中全部溢出 解说 首先应该明确的是 这是一个只有唯一解的问题还是一个存在范围讨 论的问题 如果是前一种可能 似乎应该这样解 即 1 11 T LP 2 22 T LP 300 602076 分分 得 T2 380K 2 T 9676 但是 仔细研究一下升温气体膨胀的全过程 就会发现 在某些区域 准静态 过程是不可能达成的 因此状态方程的应用失去意义 为了研究准静态过程是否可能达成 我们可以假定水银柱是受到某种制约而准静态膨胀的 这样 气柱的压强只受玻马定律制约 而与外界大气压 水银柱长没有关系 设为 P 而对于 一般的末状态 水银柱在管中剩下的长度设为 x 从初态到这个一般的末态 即 得 P 1 11 T LP T PL 300 602076 分分 T x96 P x96 T 2 19 隔离水银柱下面的液面分析 可知 P 76 x 时准静态过程能够达成 P 可以随升温而增 大 直至不等式取等号 而 P 76 x 时准静态过程无法达成 T 升高时 P 增大而 x 减小 水银自动溢出 所以 自动溢出的条件是 T x2 20 x 2 19 1 7296 考查函数 y x2 20 x 7296 发现 当 x 2 19 1 10cm 时 ymax 385 2K 而前面求出的 x 0 时 T 只有 380K 说明后阶段无须 更多资源 尽在 升温 即是自动溢出过程 参照图 6 8 理解 而 T ymax即是题意所求 答案 385 2K a 推论 1 此结论成功地突破了 质量一定 的条件约束 对解某些特殊 11 1 T P 22 2 T P 问题非常有效 b 克拉珀龙方程 原方程中 将 恒量 定量表达出来就成为 PV RT 其中为气体 的摩尔数 这个结论被成为克拉珀龙方程 它的优点是能使本来针对过程适用的方程可以应用到 某个单一的状态 c 推论 2 气体混合 或分开 时 这个推论很容 1 11 T VP 2 22 T VP n nn T VP T PV 易由克拉珀龙方程导出 例题 6 图 6 9 是一种测量低温用的气体温度计 它的下端是测温泡 A 上端是压力计 B 两者通过绝热毛细管相连 毛细管容积不计 操作时先把测 温计在室温 T0下充气至大气压 P0 然后加以密封 再将 A 浸入待测液体中 当 A 和待测液体达到热平衡后 B 的读数为 P 已知 A 和 B 的容积分别为 VA和 VB 试求待测液体的温度 解说 本题是 推论 2 的直接应用 0 BA0 T VV P A A T PV 0 B T PV 答案 TA BBA0 0A PV VV P TPV 例题 7 图 6 10 所示是一定质量理想气体状态变化所经历的 P T 图线 该图线是以 C 点为 圆心的圆 P 轴则 C 点的纵坐标 PC为单位 T 轴以 TC为单位 若已知在此过程中气体所经历的 最低温度为 T0 则在此过程中 气体密度的最大值 1和最小值 2之比 1 2应等于多少 解说 本题物理知识甚简 应用 推论 1 即可 11 1 T P 22 2 T P 2 1 12 21 TP TP 22 11 T P T P 此式表明 越大时 就越大 故本题归结为求的极 T P T P 大值和极小值 方法一 P 与 T 的关系服从圆的方程 参数方程为佳 T Tc rcos P PC rsin 引入 y 然后求这个函数的极值 T P cosrT sinrP C C 方法二 见图 6 11 从的几何意义可知 等于状态点 T P T P 到原点的连线与 T 轴夹角的正切值 求的极大和极小归结为求 T P 更多资源 尽在 这个正切值的极大和极小 很显然 当直线与圆周的两处相切时 出现了这样的极大和极小值 max min 而 tg C C T P sin tg 2 C 2 C PT r 0C 0C TT2 TT 注意 依题意 r TC T0 所以 tg max tgtg1 tgtg TT PTT2T TT TTT2P 0CC0CC 0CC0CC tg min tgtg1 tgtg TT PTT2T TT TTT2P 0CC0CC 0CC0CC 答案 TT PTT2T TT TTT2P 0CC0CC 0CC0CC TT PTT2T TT TTT2P 0CC0CC 0CC0CC d 道尔顿分压定律 当有 n 种混合气体混合在一个容器中时 它们产生的压强等于每一种 气体单独充在这个容器中时所产生的压强之和 即 P P1 P2 P3 Pn 4 理想气体的内能 做功与吸放热计算 a 理想气体的内能计算 由于不计分子势能 故 E N NkT NT RT 其中 N 为分子总数 K 2 i 2 i A N R 2 i 为气体的摩尔数 由于 对一定量的气体 内能是温度的单值函数 故内能的变化与过程完全 没有关系 b 理想气体的做功计算 气体在状态变化时 其压强完全可以是变化的 所以气体压力的功从定义角度寻求比较困 难 但我们可以从等压过程的功外推到变压过程的功 无限分割 代数累计 并最终得出 这样一个非常实用的结论 准静态过程理想气体的功 W 总是对应 P V 图象中的 面积 这个面 积的理解分三层意思 如果体积是缩小的 外界对气体做功 面积计为正 如果体积是增大的 气体对外界 做功 面积计为负 如果体积参量变化不是单调的 例如循环过程 则面积应计相应的差值 如图 6 3 所示 学员思考 气体膨胀是不是一定对外做功 c 吸放热的计算 初中所学的通式 Q cm T 仍适用 但值得注意的是 对固体和液体而言 比热容 c 基本 恒定 和材料相关 但对气体而言 c 会随着过程的不同而不同 对理想气体 我们一般引进 摩尔热容 C 从克拉珀龙方程知 我们关心气体的摩尔数更 更多资源 尽在 甚于关心气体的质量 物理意义 1 摩尔物质温度每升高 1K 所吸收的热量 摩尔热容和比热容 的关系 C cm 等容过程的摩尔热容称为 定容摩尔热容 用 CV表示 所以 Q CV T 等压过程的摩尔热容称为 定压摩尔热容 用 CP表示 所以 Q CP T 对于其它的复杂过程而言 摩尔热容的表达比较困难 因此 用直接的途径求热量不可取 这时 我们改用间接途径 即求得 E 和 W 后 再用热力学第一定律求 Q 从这个途径不难推 导出 CV R CP R R 即 CP CV R E CVT 2 i 2 i 例题 8 0 1mol 的单原子分子理想气体 经历如图 6 13 所示的 A B C A 循环 已知的 状态途中已经标示 试问 1 此循环过程中 气体所能达到的最高温度状态在何处 最高温度是多少 2 C A 过程中 气体的内能增量 做功情况 吸 放热情况怎样 解说 1 介绍玻马定律的 P V 图象 定性预计 Tmax的大概位置 直线 BC 上的某一点 定量计算 PV 的 极大值步骤如下 BC 的直线方程为 P V 2 2 1 y PV V2 2V 2 1 显然 当 V 2 时 y 极大 此时 P 1 代入克拉珀龙方程 1 105 2 10 3 0 1 8 31Tmax 解得 Tmax 240 7K 2 由克拉珀龙方程可以求得 TC 180 5K TB TA 60 2K E R T 0 1 8 31 60 2 180 5 150 0J 2 i 2 3 根据 面积 定式 W 0 5 105 2 10 3 100J 计算 Q 有两种选择 a Q CP T 0 1 8 31 60 2 180 5 250 0J 2 5 b Q E W 250 0J 答案 1 V 2 10 3时 Tmax为 240 7K 2 内能减少 150 0J 外界对气体做功 100J 气体向外界放热 250J 思考一 B C 过程气体吸放热的情况又怎样 解 由于 B C 过程一直是气体对外界做功 但内能却是先增后减 所以过程的吸放热情况 会复杂一些 由 E Q W 不难看出 TB到 Tmax阶段肯定是吸热 但在 Tmax到 TC阶段则无法定性判断 所以这里启用定量方法 在 Tmax到 TC阶段取一个极短过程 V V V 在此过程中 E R T PV P V 2 i 2 3 2 3V P 更多资源 尽在 由于 P V 2 有 P V 2 1 2 1 故 E 2 V V 2 3 又 W V P P P P V P V P V V 2 V 过程极短 的缘 2 1 2 1 2 1 故 所以 Q E W 5 2V V Q 0 时 气体开始放热 即 V 2 5 时开始吸热 转变体积 V 2 5 10 3m3 对应转变 压强 P 0 75 105Pa 转变温度 T 225 6K a 吸热阶段 E 0 1 8 31 225 6 180 5 56 2J 2 3 W 1 5 0 75 105 2 5 1 10 3 168 8J 2 1 Q E W 225 0J b 放热阶段 E 0 1 8 31 180 5 225 6 56 2J 2 3 W 0 5 0 75 105 3 2 5 10 3 31 3J 2 1 Q E W 24 9J 说明 如果针对 B C 全程计算 不难得出 Q 200 0J 那么 分出吸热 放热的细节是不是 没有必要呢 不能这样认为 因为热传递的过程具有不可逆性 所以这里的热量 总帐 对气体可能 是与 细帐 没有区别 但对外界而言 吸热必然是来自高温热源 而放热却是针对低温热源 它们 就象同一个公司的两个不同贸易伙伴 算清具体往来显然是必要的 答 从高温热源吸收 225 0J 的热量 向低温热源放出 24 9J 的热量 思考二 B C 过程吸热过程和放热过程的摩尔热容分别是多少 解答 解略 吸热过程 C1 49 9J mol K 放热过程 C2 5 54 J mol K 思考三 整个循环的效率是多少 解答 A B 过程吸热 Q CV T 0 1 8 31 180 5 60 2 150 0J B C 过程吸热 2 3 225J C A 过程只放热 所以全过程 从高温热源 的吸热总量为 375J 整个循环对外做的功就是 ABC 的面积 绝对值为 1 0 105 2 10 3 100J 2 1 所以 效率 26 7 从这个计算我们可以进一步领会区分吸热和放热的重要 分 Q W 375 100 性 例题 9 如图 6 14 所示 A 和 B 是两个圆筒形绝热容器 中间用细而短的管子连接 管中 有导热性能良好的阀门 K 而管子和阀门对外界却是绝热的 F 是带柄的绝热活塞 与容器 A 的 内表面紧密接触 不漏气 且不计摩擦 更多资源 尽在 开始时 K 关闭 F 处于 A 的左端 A 中有摩尔 温度为 T0的理想气体 B 中则为真空 现 向右推动 F 直到 A 中气体的体积与 B 的容积相等 在这个过程中 已知 F 对气体做功为 W 气体温度升为 T1 然后将 K 稍稍打开一点 使 A 中的气体缓慢向 B 扩散 同时让活塞 F 缓慢前 进 并保持 A 中活塞 F 附近气体的压强近似不变 不计活塞 阀门 容器的热容量 试问 在此 过程中 气体最后的温度 T2是多少 解说 为求温度 可以依据能量关系或状 态方程 但事实证明 仅用状态方程还不够 而 要用能量关系 摩尔热容 做功的寻求是必不可 少的 过程一 K 打开前 过程绝热 据热力学第 一定律 E W 又由 E CVT 知 E CV T1 T0 因此 CV TT W 01 而且在末态 P1 1 1 V RT 过程二 K 打开后 过程仍然绝热 而且等压 所以 W P1 V1 V1 其中 V1 为 A 容器最终的稳定容积 学员思考 此处求功时 V 只取 A 容器中气体体积改变而不取整个气体的体积改变 为什 么 因为 B 容器中气体为自由膨胀的缘故 为求 V1 引进盖 吕萨克定律 1 1 T V 2 11 T VV 从这两式可得 W P1V1 1 21 T TT2 而此过程的 E CV T CV T2 T1 注意 这里是寻求内能增量而非热量 所以 虽然是等压过程 却仍然用 CV而非 CP 最后 结合 式对后过程用热力学第一定律即可 答案 T2 T1 W TT R W TT R2 01 01 四 相变 相 热学系统中物理性质均匀的部分 系统按化学成分的多少和相的种类多少可以成为一元 二相系 如冰水混合物 和二元单相系 如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体 相变分气液相变 固液相变 和固气相变三大类 每一类中又有一些具体的分支 相变的共同热学特征是 相变伴随相变潜热 1 气液相变 分气化和液化 气化又有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 涉及的知识点有饱和气压 沸 点 汽化热 临界温度等 更多资源 尽在 a 蒸发 蒸发是液体表面进行的缓慢平和的气化现象 任何温度下都能进行 影响蒸发的 因素主要有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的温度 通风条件 从分子动理论的角度不难理解 蒸发 和液化必然总是同时进行着 当两者形成动态平衡时 液体上方的气体称为 饱和气 饱和气的压强称为饱和气压 PW 同一温度下 不同液体的 PW不同 挥发性大 的液体 PW大 但同种液体的 PW有唯一值 与气 液的体积比无关 与液体上方是否存在其它气 体无关 同一种液体 在不同的温度下 PW不同 温度升高 PW增大 函数 PW P0 式 RT L e 中 L 为汽化热 P0为常量 汽化热 L 单位质量的液体变为同温度的饱和气时所吸收的热量 它是相变潜热的一种 汽化热与内能改变的关系 L E PW V气 V液 E PWV气 b 沸腾 一种剧烈的汽化 指液体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 液体的汽化将不仅仅出现在表面 它的现象是液体内部或容器壁出现大量气泡 这些气泡又升到液体表面并破裂 液体沸腾时 液 体种类不变和外界压强不变时 温度不再改变 从气泡的动力学分析可知 液体沸腾的条件是液体的饱和气压等于外界压强 如在 1 标 准大气压下 水在 100 沸腾 就是因为在 100 时水的饱和气压时 760cmHg 沸点 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同一外界气压下 不同液体的沸点不同 同一种液体 在 不同的外界气压下 沸点不同 压强升高 沸点增大 c 液化 气体凝结成液体的现象 对饱和气 体积减小或温度降低时可实现液化 对非饱和 气 则须先使它变成饱和气 然后液化 常用的液化方法 保持温度不变 通过增大压强来减小气体的体积 保持体积不变 降低温度 例题 10 有一体积为 22 4L 的密闭容器 充有温度 T1 压强 3atm 的空气和饱和水汽 并 有少量的水 今保持温度 T1不变 将体积加倍 压强变为 2atm 这时容器底部的水恰好消失 将空气 饱和水汽都看成理想气体 试问 1 T1的值是多少 2 若保持温度 T1不变 体积 增为原来的 4 倍 容器内的压强又是多少 3 容器中水和空气的摩尔数各为多少 解说 容器中的气体分水汽和空气两部分 容器中压强与空气压强 水汽压强的关系服从 道尔顿分压定律 对水汽而言 第二过程已不再饱和 1 在 T1 3atm 状态 3 P1 PW P1为空气压强 在 T1 2atm 状态 2 P2 PW P2为空气压强 而对空气 P1V P22V 解以上三式得 P1 2atm P2 1atm PW 1atm 可得 T1 100 373K 2 此过程的空气和水汽质量都不再改变 故可整体用玻 马定律 2 2V P 4V 这里忽略了 少量的 水所占据的体积 3 在一过程的末态用克拉珀龙方程即可 答案 1 373K 2 1atm 3 均为 1 46mol 例题 11 如图 6 15 所示 在一个横截面积为 S 的封闭容器中 有一质量 M 的活塞把容器 隔成 两室 室中为饱和水蒸气 室中有质量为 m 的氮气 活塞可以在容器中无摩擦地 滑动 开始时 容器被水平地放置在地面上 活塞处于平衡 两室的温度均为 T0 373K 压强为 P0 现将整个容器缓慢地转到竖直位置 两室的温度仍为 T0 但 室中有少量水 更多资源 尽在 蒸气液化成水 已知水的汽化热为 L 水蒸气和氮气的摩尔质量分别为 1和 2 试求在整个 过程中 室内系统与外界交换的热量 解说 容器水平放置时 设水蒸气的体积为 V1 氮气的体积为 V2 直立时 设有体积为 V 的水蒸气液化成水 直立后水的饱和气在同温度下压强不变 故氮气的压强 P P0 S Mg 在直立过程 对氮气用玻 马定律 P0V2 P V2 V 结合以上两式可得 V V2 MgSP Mg 0 为解决 V2 对初态的氮气用克拉珀龙方程 P0V2 RT0 2 m 这样 V MgSP Mg 0 20 0 P mRT 所以 水蒸汽液化的质量 用克拉珀龙方程 为 m V 0 01 RT P 2 1 MgSP mMg 0 这部分水蒸气液化应放出热量 Q m L 2 1 MgSP mMgL 0 答案 向外界放热 2 1 MgSP mMgL 0 思考 解本题时 为什么没有考虑活塞对 室做的功 答 注意汽化热 L 的物理意义 它其中已经包含了气体膨胀 汽化 或收缩 液化 所引起 的做功因素 若再算做功 就属于重复计量了 再思考 中氮气与 外界 交换的热量是多少 答 氮气没有相变 就可直接用热力学第一定律 E 0 W RT0ln 2 m 2 2 V VV RT0ln 1 所以 Q E W RT0ln 1 吸热 2 m MgSP Mg 0 2 m MgSP Mg 0 2 湿度与露点 更多资源 尽在 a 空气的湿度 表示空气干湿程度的物理量 有两种定义方式 绝对湿度 空气中含有水 蒸气的压强 相对湿度 B 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压强跟该温度下水的饱和蒸气压的比值 即 B 100 相对湿度反映了空气中水蒸气离开饱和的程度 人体感知的正是相对湿度而非绝 W P P 对湿度 以 B 值为 60 70 比较适宜 在绝对湿度一定的情况下 气温升高 B 值减小 因此 夏天尽管绝对湿度较大 但白天仍感到空气比晚上干燥 b 露点 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刚好达到饱和的温度 露点的高低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的压强 即绝对湿度 密切相关 根据克拉珀龙方程 也就是与空气中水蒸气的量有关 夏天 空气中 水蒸气的量大 绝对湿度大 水蒸气的压强大 对应露点高 反之 冬天的露点低 3 固液相变 分熔解和凝固 a 熔解 物质从故态变成液态 晶体有一定的熔解温度 熔点 严格地说 只有晶体才称 得上是固体 非晶体则没有 大多数物质熔解时体积会膨胀 熔点会随压强的增大而升高 但 也有少数物质例外 如水 灰铸铁 锑 铋等 规律正好相反 压强对熔点的影响比较微弱 如冰的熔点是每增加一个大气压熔点降低 0 0075 熔解热 单位质量的晶体在溶解时所吸收的热量 从微观角度看 熔解热用于破坏晶体 的空间点阵 并最终转化为分子势能的增加 也就是内能的增加 至于体积改变所引起的做功 一般可以忽略不计 b 凝固 熔解的逆过程 熔解的规律逆过来都适用与凝固 4 固气相变 分升华和凝华 a 升华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 在常温常压下 碘化钾 樟脑 硫磷 干冰等都 有显著的升华现象 升华热 单位质量的物质在升华时所吸收的热量 从微观角度不难解释 升华热等于同种 物质的汽化热和熔解热之和 b 凝华 升华的逆过程 如打霜就是地面附近的水蒸气遇冷 0 以下 凝华的结果 凝华 热等于升华热 5 三相点和三相图 亦称 三态点 一般指各种稳定的纯物质处于固态 液态 气态三个相 态 平衡共存时 的状态 叫做该物质的 三相点 该点具有确定的温度和压强 清注意 两相点 如冰点和汽 点并不具备这样的特征 所以三相点这个固定温度适于作为温标的基点 现在都以水的三相点 的温度作为确定温标的固定点 附 几种物质的三相点数据 温度 K 压强 Pa 氢 13 847038 2 氘 18 6317062 4 氖 24 5743189 2 氮 63 1812530 2 二氧化碳 216 55517204 水 273 16610 5 更多资源 尽在 怎样理解三相点的存在呢 将相变的气化曲线 OK 即饱和气压随温度变化的曲线 对应函数 PW P0 溶解曲线 OL 压强随熔点变化的 RT L e 曲线 升华曲线 OS 压强随升华点变化的曲线 描绘在同一个 P t 坐标中 就构成 三相图 三 条曲线的交点就是三相点 如图 6 16 所示 在图中 为了表示三相点的精确位置 坐标的 标度并不是均匀的 所以坐标轴用虚线表示 OK OL 和 OS 事实上分别是水汽两相点 冰水两 相点和冰汽两相点 运动 的结果 也就是相应 两相的分界线 五 固体和液体 1 固体 晶体和非晶体 a 晶体和非晶体的根本区别是 是否具有固定的熔点 晶体又分为单晶体和多晶体 单晶体 如石英 云母 明矾 冰等 还具有规则的几何形状 物理性质上表现为各向异性 多晶体 如岩石 金属等 则和非晶体一样 无规则几何形状 各向同性 b 空间点阵 组成晶体的微观粒子所形成的规则排列 非晶体没有空间点阵 晶体之所以 具有固定的熔点 是因为发生相变时 吸收的热量全部用来破坏空间点阵结构 分子间距的改 变导致分子势能增大 而分子的平均动能则不变 2 液体的表面张力 a 表面张力 存在于液体表面的使表面收缩的力 表面张力的微观解释是 蒸发使表面分子 间距大于 r0 因此分子力体现为引力 表面张力系数 设想在液面作长为 L 的线段 则线段两边表面张力必垂直于这条线段 且于液面相切 各自的大小均为 f L 其中 称表面张力系数 b 浸润现象 液体与固体接触时 若接触角 见图 6 17 为锐角 称为浸润现象 反之 接触角为钝角 称 为不浸润 液体相对固体是否浸润取决于液体和固体的组 合关系 如水能浸润玻璃却不能浸润石蜡 水银能浸润锌 版却不能浸润玻璃 当 0 时 称为 完全浸润 当 时 称为 完全不浸润 从微观角度看 液体能否浸润固体取决于液体与固体 接触的 附着层 分子受液体分子力 内聚力 更大还是受固体分子力 附着力 更大 c 毛细现象 浸润管壁的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升高 不浸润管壁的液体在毛细管中液面降低 的现象 毛细现象的形成事实上是液体表面张力的合效果 更多资源 尽在 如果毛细管的为 r 液体的表面张力系数为 对管壁的浸润角为 不难求出毛细现象导 致的液面上升 或下降 量 h gr cos2 例题 12 如图 6 18 所示 在一个两端开口的 半径为 1mm 的长毛细管 中装满水 然后把它竖直地放在空间 认为水完全浸润毛细管 且水的表面张 力系数为 7 3 10 2N m 则留在管中的水柱应有多长 解说 由于有两个曲面 故曲面边缘的表面张力合力为 F 2 2 rcos 液柱的重力 G r2hg 解它们的平衡方程即可 0 答案 h 2 94 10 2m 第六部分 热学 完
内容简介:
-
温馨提示: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3.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提示  人人文库网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第07部分_热学[1]
链接地址:https://www.renrendoc.com/p-68134159.html

官方联系方式

2:不支持迅雷下载,请使用浏览器下载   
3:不支持QQ浏览器下载,请用其他浏览器   
4:下载后的文档和图纸-无水印   
5:文档经过压缩,下载后原文更清晰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网站客服QQ:2881952447     

copyright@ 2020-2024  renrendoc.com 人人文库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400-852-1180

备案号:蜀ICP备2022000484号-2       经营许可证: 川B2-20220663       公网安备川公网安备: 51019002004831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人人文库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