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苏武牧羊.doc_第1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苏武牧羊.doc_第2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苏武牧羊.doc_第3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苏武牧羊.doc_第4页
语文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苏武牧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武牧羊教学设计【设计思想】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应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继承我国语文教育的优良传统,汲取当代语文教育科学理论的精髓,借鉴国外母语教育改革的经验,遵循语文教育的规律,努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创造力和凝聚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发挥积极的作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苏武牧羊以语文课程标准为指导思想,本课时的教学旨在通过诵读诗文,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蕴含的思想感情,并通过想象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心中具体化形象化,以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的目的。【教材分析】苏武牧羊是北师大版语文教材第十二册第三单元拓展阅读的第一篇课文。本单元主题为“英雄”。讲读课文共有3篇,分别是现代诗你,浪花的一滴水,叙事文金色的鱼钩,人物传记白衣天使;拓展阅读有歌词苏武牧羊和报告文学南沙卫士两篇。下面就本篇课文内容及其在整个教学中的地位进行分析,以达到把握教材内容、顺利指导教学的目的。一、课标要求: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教师教学用书在教学要点中同样提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英雄的高尚行为,体会英雄的高尚人格。”根据以上要求,苏武牧羊这篇课文的教学就应该在扫清字词障碍的基础上,了解苏武为了捍卫祖国和民族的气节而勇于牺牲自我的感人故事,通过自由读、小组读、全班齐读、学生诵读、学唱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感受歌词的荡气回肠,体会诗歌情景交融的写法。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二、内容与地位:本单元内容以“英雄”为主题,展现了古今中外、个人、集体等不同的英雄形象,为学生展现了丰富、深邃、崇高的精神世界,对引导学生了解英雄,崇尚英雄,学习英雄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苏武牧羊是一首歌词,歌曲产生于辛亥革命以后,曾流传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是一首著名的学堂乐歌,也是一首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作者是北京的一位国文教员蒋荫堂。写的是苏武历尽十九年苦难,信念不改,大节不亏的事。歌词既写出了苏武十九年的生活之苦,精神之苦,又写出苏武十九年不肯变节,不向匈奴低头的高尚气节。内容荡气回肠,动人心魄。歌词虽然采用了古代题材,却寄托了当时人们的爱国情怀,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捍卫祖国和民族的尊严而勇于牺牲自我。苏武是一个个体形象,但他又不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在他身上映射着时代的烙印,民族精神的光辉。他的爱国精神与英雄气节为所有爱国志士所景仰,这是这首歌曲能够代代相传的主要原因。编者的目的在以本单元前面三篇文章的学习为基础,通过对苏武牧羊的自主阅读,在理解人物、故事情节的基础上,进一步使“英雄”的含义及形象由抽象到形象,达到具体化、现实化,实现了解英雄、崇尚英雄的目的。因此,学习苏武牧羊是对本单元“英雄主题”的补充和深化。为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打下基础。三、联系与区别:分析本单元文章的内容,有个人英雄形象:雷锋、老班长、南丁格尔、苏武;也有集体英雄南沙卫士。从体裁分析,有现代诗歌、小说、人物传记、歌词、报告文学。但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古今中外的英雄们为学生展现了丰富、深邃、崇高的精神世界。苏武牧羊的歌词身份使其与白衣天使、金色的鱼钩、南沙卫士三篇选文有明显的区别而更趋向于诗歌。歌词虽然短小精悍,但是包含的内容却极其丰富苏武留胡的背景、留胡十九年的经历、最终回汉的欣慰等。因此,要理解歌词,就需要学生在课外查阅历史背景、地理环境、故事人物等的相关资料,作为诗歌内容的补充。这些都是本篇拓展阅读课文不同于其他课文的地方。只有这样,才能在拓展阅读教学中使学生的自主性和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学情分析】一、学生语文素养水平与歌词内容的差距。就六年级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本首歌词的相关知识对学生来说都比较陌生。1、历史知识:西汉王朝、匈奴、西汉与匈奴的关系、苏武对学生来说都是非常陌生而遥远的,要想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苏武,首先就要让学生在课前对这段历史背景、及相关人物有所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知识和情感上的准备。2、地理知识:“北海”对学生来说是陌生的,西汉时北海的环境和其历史地位就更不用说了,所以,有必要让学生对北海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进行了解。3、语言知识:“旄节”“社稷”“笳声”“拱服”等词语学生比较陌生,特别是“旄节”“社稷”的特殊意义,都需要学生在课前有所了解,这样,才能帮助学生理解苏武的爱国情节。4、环境体验:“雪地”“冰天”“北风”“雁群”,寒沙衰草,凄凉冷月的荒漠环境对学生来说是无法体会的,更不用说苏武手执羊鞭,穿行于大漠飞雪之中的生活了。这些对学生理解苏武所承受的精神折磨造成了很大障碍,所以,只有课前布置学生查阅资料或听家长讲解,才能让学生得到直观感受,对走进文本,走进苏武会有帮助作用。二、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策略。基于学生语文素养水平的限制,教学中可能会遇到两个难点。第一、学生对“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夜在塞上时听笳声,入耳痛心酸。”“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三个场景的描述可能不够全面,有可能远离人物当时的背景而变成主观臆想。特别是“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的想象可能会变成现代离别生活的简单假设。第二、在苏武形象的概括方面可能会出现简单化、概念化倾向。其根本原因仍然是因为对背景的模糊认识。所以,为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课堂上需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合作意识,通过积极交流使学生的知识系统化、完整化,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完善学生的认识。教师通过学生发言做及时的补充。学生在教学中会主要出现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的学习模式。【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理解“旄节、社稷、节、拱服”的意思,会写“社稷、旄、拱服”等词语。2.能够根据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课文的意思。过程与方法:1、抓住关键词语来体会人物的思想品格。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情感与价值:1、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2、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了解苏武形象,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点:通过诵读,吟唱这首北方民间歌曲,将愤怒、激昂、崇敬之情展现出来,体会苏武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难点:把握歌词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这一写作特点。【教学策略与手段】1、苏武牧羊本课教学采用教师讲授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授课方式,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分组互动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2、根据诗歌教学的三原则:一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初步感知诗意;二、通过充分想象,感知诗歌意境;三、通过分析诗歌结构和艺术手法,理解创作意图。这首诗歌重点是通过环境渲染来表现人物,所以从想象入手,通过情景再现,使人物形象具体化。3、多种形式的朗读是本节教学采用的主要手段,利于学生掌握诗歌的感情基调,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课前准备】学生:1、查阅历史(西汉)、地理(北海)、苏武生平等相关资料。2、读苏武牧羊的故事,了解故事梗概。教师:1、苏武牧羊教学ppt;2、民歌苏武牧羊mp3;3、苏武牧羊图及题诗;4、文天祥及其过零丁洋资料。【计划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苏武牧羊的故事我们都很熟悉,我们知道奉命出使匈奴的汉朝使者苏武,被匈奴单于囚禁于冰窟逼降。苏武饮雪吞毡,坚决不从。匈奴贵族多方威胁诱降没有成功,又把他迁到北海边牧羊。苏武19年终不屈服。汉始元六年才被遣回朝。苏武牧羊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为捍卫祖国和民族的气节而勇于牺牲自我。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以苏武牧羊为题材的一首民歌,这首歌产生于辛亥革命以后,相传是北京的高中教师蒋荫棠所作,曾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广为流传,是以一首家喻户晓的爱国歌曲。(教师板书课题)二、新授。1、初读课文(指名读),注意读准字音,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师正音,讲解重点词语的意思,幻灯片演示。)“旄”、“笳”的读音要读准。“匈”字的写法不要丢掉一竖。节:国家派出的使者以所持旄节为凭信。旄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上面有牦牛尾装饰。旄节意思为旗帜,象征国家的主权尊严。“节不辱”是不使旄节受辱的意思,也就是维护国家尊严,不使国家受辱。节也可以引申为气节、节操的意思,所以这句话也可以理解为:苏武虽然滞留在匈奴,却不辱气节。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年中有五个月封冻,冰层有90厘米,冬季气温平均-38社稷:社、指土地之神,稷,指长谷物的土地之神。在古代农业社会,社稷指国家。汉社稷指汉朝,那时以朝廷作为国家的代表。还:回来,回国笳:北方独有的一种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其音凄怆。红妆:指女人,这里指苏武的妻子。帏:做遮挡用的布,床有床帏。大节:民族大节、气节。亏:缺失。拱服汉德威:拱、两手胸前相抱,表示恭敬。服,服从。德,指恩惠,威,指威力。德威从两方面显示国家的统治力量。2、全班齐读课文,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思考一: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歌词,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概括,指名回答)讲述的是西汉使节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十九年间克服种种困难,顽强不屈的故事。歌词取材于历史故事,歌颂了苏武不辱使命,气节坚定的可贵品质。思考二:刚才这位同学概括的非常准确,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再把歌词读一遍,看看这首歌词从结构上分析可以分为几部分?(学生讨论完成)从结构上讲,本课分为两部分。(1)第一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在北海边经受的身体上的非人折磨和他坚定的态度。(2)第二部分讲述的是苏武心灵上受到的残酷的折磨和他坚贞不屈的态度。3、研读课文,体会情感,理解第一节。思考一:刚才我们对课文进行了整体感知,现在请同学们轻声把歌词自由读一遍,体会一下,课文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动,哪些内容让你崇敬?并能够边读边做批注。(分小组讨论,汇报交流,教师指导。)思考二:请一位同学饱含着你对歌词感情的理解读一下第一小节?(在朗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以“身临其境”为基础,首先使学生感觉到苏武经受的折磨是常人所难以忍受的,再了解此时苏武的坚定态度,学生才能产生对苏武的崇敬之情。教师指名平时朗读课文较好同学读,起到示范作用,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读完教师点评提问:刚才这位同学的朗读使我们如同身临其境,那么“雪地又冰天,穷愁十九年。渴饮雪,饥吞毡,牧羊北海边。”是一个怎样的情景呢?哪位同学用流利的语言来说一下自己的理解。(指名回答,教师点评)思考三:苏武生活的环境确实艰苦,那么“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这句中的两个“难”怎样理解呢?(学生回答,教师板书)思考四:想象一下,苏武还会遭受哪些“难”呢?(小组讨论,自由发言,教师注意强调人物所处环境,结合历史背景做点拨。)思考五:现在谁来给我说一下你看到的苏武是什么样子的?(教师根据学生发言概括总结:高大、威武、临危不惧、浩然正气等)教师小节:同学们的概括给我们再现了一个大义凛然坚强不屈的英雄形象,那我们就带着对英雄的崇敬高声读第一节,体会一下苏武的英雄气概4、理解课文,深化情感,理解第二小节。思考一:指名读第二小节(要读得字正腔圆,感情真挚)。现在,老师请你们用心默读“转眼北风吹,雁群汉关飞。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三更同入梦,两地谁梦谁。”这几句,想一想,你能从中看到几幅画面?(提示:情景一秋风萧瑟,北雁南飞。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情景二梦回故乡,倾诉衷肠。情景三梦中惊醒,痴心不改。)(学生分小组讨论,要求各抒己见,教师巡回指导,强调苏武坚定的信念。幻灯片显示苏武牧羊图,及三个情景画面)思考二:下面请哪位同学给我们重点描述一下“白发娘,望儿归,红妆守空帏”是怎样的情景,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说你你的想法。(强调情景,加深理解)思考三:那么我们怎样理解“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这句表明了苏武的铮铮铁骨和浩然正气、及其坚定的信念,是全文的中心。5、理解诗歌的艺术手法。分小组讨论:通过诗歌的学习,作者是怎样刻画苏武这一人物形象的呢?教师总结1、借助环境的渲染烘托,表现人物思想性格特点。2、对比手法的应用。(“历尽难中难,心如铁石坚。”“任海枯石烂,大节不稍亏。”)三、小结。本文主要写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由于某种原因被匈奴扣留,牧羊十九年,历经磨难,坚决不从。高度赞扬了他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四、拓展探究。(幻灯展示)1、走进文天祥。教师:同学们,时势造英雄。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像苏武这样的民族英雄有很多很多,他们像璀璨的群星,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现在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民族英雄,他在民族大义面前,有着怎样的表现。(幻灯演示文天祥资料)讨论:读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说说苏武和文天祥在民族气节方面的异同。(指名学生发言,教师指正。)2、学唱民歌苏武牧羊。最后我们用歌声来结束本节课的学习吧!(放苏武牧羊歌曲,学生学唱)五、作业布置。写读后感,说说苏武牧羊故事为什么能够代代相传。【教学反思】1、苏武牧羊的教学中,背景资料作为教学必备的材料,必须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保证课堂教学过程的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前置预习作业的布置必须要有目的性和可操作性,要求不能太高也不能流于形式。2、整堂课教学容量大,学生互动多,教师必须时刻关注学生思维动向,及时引导,尤其是想象部分,引导要到位,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评价,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为概括文章主题和理解苏武形象扫清障碍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读10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把课文读通读顺。2用加小标题的方式理解课文脉络。教学重点:学习生字新词。教学难点:理清课文脉络教学准备:小黑板、苏武牧羊歌曲教学过程:一、导入:欣赏歌曲苏武牧羊这是一首广为流传的民歌,歌曲里歌唱的苏武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汉武帝时,苏武奉命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十九年,正如歌曲所唱,苏武历尽艰辛,持节不屈,成为中华民族历史上光耀千古的英雄。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苏武,走进他充满血泪而又辉煌无比的人生。(板书课题:苏武牧羊)二、预习检查,初读课文1学生分小组在课前预习基础上自由读课文,疏通字词。(1)字会认的字:匈、(单)、郎、刑、玷、污、窖、毡、羔、昭会写的字:匈、奴、臣、郎、污、羔、忠、贞要求:读准字音;会写的字,上下结构的字要注意下下紧凑,下面稍大;左右结构的字,要注意左右的宽窄。(2)词匈奴单于旌节旷无人烟2想想课文主要说了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三、精读课文,理解感悟1苏武是怎样的一个人?把描写苏武言行的句子找出来细读书,指名读、分组读、齐读,体会苏武的品格。2结合自己找出的句子,说说自己的感悟,鼓励学生说出自己的独特的理解。(把找出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理解,教师适时指导点拨)重点句子、词语的指导:(1)“我身为汉朝使者,让我投降,就是玷污了我的使命,绝对办不到。”(2)渴了,就用手接着从门缝里飘落进来的雪花止渴,饿了,就撕下身上的羊皮毡片充饥。(在行动上感司苏武为守节而表现的贫贱不能移的民族气节和坚强的意志)(3)苏武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汉朝的使臣,念念不忘没有完成的使命,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带着旌节返回到故乡。3拟小标题,理清脉络本文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下面请同学们给文章的情节添加小标题,以此把握文章的脉络。(1)学生各自提出自己概括的小标题(2)全班进行讨论筛选,评选出最佳小标题。要求:小标题要准确概括情节变化,并尽量展现人物性格特点,同时注意语言的通顺凝练。板书计划:苏武牧羊1互派使者,释放使臣。2出使匈奴,祸及汉使。3含雪吞毡,矢志不渝。4北海牧羊,忠贞如一。5汉匈和好,请还苏武。6历尽艰难,发白归汉。第二课时教学目标:精读课文,体会文中的人格特征与魅力,学习文章塑造人物和艺术手法。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性格教学难点:总结文章的表现手法教学准备:学生课前收集的资料教学过程:一、导入让学生讲苏武牧羊的故事。让学生思考苏武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过渡)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苏武牧羊。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本文讲的是汉朝苏武出使匈奴,面对威胁利诱坚守节操,历尽艰辛而不辱使命的事迹,生动刻画了一个“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爱国志士的光辉形象。作者是怎样写这个人物的呢?二、明确教学目标1分析人物性格,重点剖析苏武的性格特征,体会苏武的人格魅力。2体会苏武身上表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爱国情感。三、分析人物,总结手法1学生初步总结苏武的人物性格。威武不屈、贫贱不移、忠贞不渝、坚忍不拔2教师引导学生从细节描写入手,深入挖掘人物的性格特征。3学生讨论:文章并不具体描述苏武的每一事迹,而是有详有略,详略得当。对单于劝降和北海牧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