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一、 母系社会以女为贵的社会现实(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二)姓氏女部字(三)亲属称谓制度(四)主事女权制二、 母系社会以女为贵成因(一) 族外群婚的社会风俗(二) 女性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三) 劳作分工三、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一)被物化的女性(二)婚姻与家庭的附属品(三)封建女性的“空余恨”四、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成因(一)社会分工(二)封建礼教的约束五、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发展7从文学作品中论中国女性地位的发展摘要: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发生变化,在中国两千年的文学史,女性实际上处于历史的盲点。从母系氏族的地位尊贵,然后经历了封建社会的男尊女卑,到近代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中国女性的地位发展漫长而曲折。本文就以时代的发展为主要线路,通过对中国中队文学作品的研读,从时代现状和成因上探究中国女性的地位变化。关键词:母系氏族,以女为贵,女权制,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物化,附属品,封建礼教,自我意识,觉醒在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国女性地位的发展可谓是曲曲折折颇不平坦,女性所扮演的角色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从我国众多的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我国两性地位从最早的母系氏族第一次得到明确确立,女性成为这长达五十万年漫长时期的绝对主导者,到夏商初立,奴隶社会开始想封建社会过渡,女性地位呈直线下降,逐渐沦为中国男性的附属品,一直到我国五四运动后,随着社会的发展,女性自我意识逐渐觉醒,这中间经历了一个相当漫长而又坎坷的阶段。一、 母系社会以女为贵的社会现实母系氏族,是指建立在母系血缘关系上的社会组织。在这个人类早期社会中,中国女性的地位不同于以后的男尊女卑,作为其社会重要的生产和发明者,在经济生活中备受尊敬,并取得了十分重要的主导和支配地位。(一)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我国著名纪传体史书公羊传中就有这么一句话“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充分表现了我国早期社会母系氏族以女为尊的社会现实。而在史记中,这样的现实体现的更为具体。如史记殷本纪说:三人行路,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是为殷商先祖。说的是三个人在一起走路,看见玄鸟的卵从天空掉落下来,简狄将它捡起来吞下,因此怀孕生下了契,即殷商先祖。虽然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但这句话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母系氏族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现实。即使男女结合生子,子女也只能确认生母,而不知其父。因此母系氏族所生子女都从母亲居住,由母亲抚养,并属于母亲所在的氏族,子女的血统世系也都按照母系计算,直接导致女性成为氏族的根和重要继承人。这些在我国史记的其他部分文章里也同样有所体现。如史记周本纪说:周始祖后稷名弃,其母出野,见巨人迹,必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史记秦本纪也说:玄鸟损卵,女脩吞之,生子大业,即秦之先祖。所谓“无父”,“感天而生”,实际是母系制婚姻形态的反映。(二)姓氏女部字姓氏是人对自我最基本的认知。一个人从他的姓氏上可以很容易看出他的家族传承,而说文女部也将“姓”作为首批训释对象。说文:“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子,故曰天子。因生以为姓,从女生,女亦声。”在说文中,除“姓”字外,以“女”为部首的姓氏就有“姜”、“姬”、“姞”、“嬴”、“姚”、“妫”、“妘”、“妞”、“娸”等。“姜”是因为神农氏的母亲居住在姜水因此得姓;“姬”是黄帝的母亲居住在姬水所以得姓;“姞”是黄帝之后的姓;“嬴”是黄帝少昊的姓。其他几个也都是古老的姓氏。因此我们不难看出,最古老的姓氏大多都是女部里的字,这就很好地体现出当时的社会环境。在母系氏族,氏族的祖先都是女性,血统由母祖传给母亲,母亲传给女儿,再由女儿传给孙女,依次类推,长久绵延。(三)亲属称谓制度古代文献关于亲属称谓制度的记载中,也保留了母系氏族制的痕迹。尔雅释亲:“男子谓姊妹之子为出,女子谓晜弟之子为侄,谓出之子为离孙,谓侄之子为归孙”。母系氏族实行族外婚,一个氏族可以同其他许多氏族通婚,或在两个氏族之间通婚。尔雅中所说的就属于后者。因姊妹之子必须离开自己的氏族到对方氏族中去婚配,故曰出。出之子,不生于己族,但是以辈份而论为孙,故曰离孙。因兄弟婚配至对方氏族,与对方氏族女子所生之子,又要回到兄弟的氏族来婚配,故曰侄。侄之子又生于己族,所以称归孙。可见不是“根”的男性在氏族中并不被视为继承人,因而在通婚过程中“被”离开氏族,而非后来社会所说的“女子远嫁”。(四)主事女权制古代文献中对我国各民族妇女在生产和生活中占重要地位的记载有很多。如台湾高山族,“番族以女承家务,凡家务悉以女主之,故女作而男随焉。番妇耕稼备尝辛苦,或襁褓负于扶犁,男则仅供馌饷”。一个“主”一个“随”,充分体现了母系氏族男女的明确分工和家庭地位。和现代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夫唱妇随”不同,母系氏族完全颠覆了后来社会的两性观念和地位。再结合獠人的产翁习俗看,妇女在生产上占主要地位更是明显。“南方獠妇,生子便起,其夫卧床褥,饮食皆乳妇,稍不保护,生疾亦如孕妇,妻反无所苦,炊爨樵苏自若”。女性地位之尊贵更是从“反无所苦”和“自若”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据张庆长黎歧纪闻说:“黎妇多在外耕作,男夫看婴儿养牲畜而已。遇有事,妇人主人之,男不敢预也”。可见在当时,所有的主事权利几乎都握在女性的手中,女权制在母系氏族社会发展繁盛。二、 母系社会以女为贵成因母系社会以女为贵。氏族不仅按母系血统计算世系,更将女性视为“根根”,认为“无男不愁儿,无女水不流”,生女重于生男。作为母系亲族的纳西族人更是把女儿的出生视为值得庆贺的大事。那么这又是为什么呢?(一)族外群婚的社会风俗从我国许多古代社会风俗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中残留的母系氏族族外群婚制的痕迹。而这些群婚又多是以野合的形式进行。如周礼地官司徒下中所说:“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贵州通志卷七:“花苗每岁孟春,会男女于野,谓之跳月。择平壤地为月场,鲜花艳装男吹芦笙,女振响铃,旋跃歌舞,谑浪终日,暮挈所私以归,比晓乃散”。描写的都是古代男女在群婚制的影响下郊外野合的场景。这说明族外群婚制在我国母系氏族时期曾普遍存在,并作为主要的婚配方式。这种婚配的特点是,以集体方式进行,没有一定的场所,多在野外结合,亦无固定的配偶,年龄和辈份的限制也不严格。这样就导致了一位女性能同时与多位男性发生关系,致使产下的子女不能确定其生父,因而就有了公羊传中所说的“圣人皆无父,感天而生”的说法。在这种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社会环境下,子女所能确定的氏族也只能是母亲所在的氏族,因而母系血统的传承变得尤为重要。而以女性作为其继承人的母系氏族自然就是以女为贵了。(二)女性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 从古代到现代,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能够生儿育女的永远都只有女性。女性在生育上的特殊作用,直接导致了其在母系氏族中的重要地位。在前面提到的史记中,不管是简狄还是后稷之母,甚至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女娲,其女性所独有的生育作用不言而喻。而女性的地位也因区别于男性的这一独特性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三)劳作分工妇女在氏族里居于领导地位,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重要特征。妇女的地位不仅取决于氏族的母系血统,也取决于她们在社会经济生活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农业还未成熟的母系氏族时期,采摘与狩猎是人类食物的两大主要来源。前者主要是女性劳动力承担,而后者则以男性劳动力为主。因为当时的采集经济比渔猎经济收获稳定,女性又是后来农业、畜牧业、制陶业、纺织业的主要发明者,给人类提供了较渔猎远为丰富的衣食资源,致使女性成为了母系氏族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主导,加之其独有的生育作用和族外群婚的社会风俗,让女性最终在母系社会中确定了其权威性和崇高地位。三、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五十万年的母系氏族时期过去后,女性的地位随着封建社会的建立以及逐渐的繁荣昌盛开始慢慢地下降,一直到先秦,封建社会的如日中天,以女为贵的社会现实开始快速地向男性主导倾斜,到汉唐,就真正进入一个男尊女卑,天经地义的时代。(一) 被物化的女性封建社会的如日中天从根本上淹没了爱情和婚姻的美好意义,女性受到的严重迫害不仅来自身体,更多的是来自尊严和人格。封建礼教对女性的歧视和压迫,使女性地位一度跌入低谷,颇不平等的男女地位,甚至令其与“书”“马”等死物相提并论,将女性汉武尊严地物化。在逊志堂杂钞庚集中有那么一则故事:嘉靖中,朱吉士大韶性好藏书,尤爱宋时镂版,访得吴门故家有宋椠袁宏后汉记,系陆放翁、刘须溪、谢叠山三先生手评,饰以古锦玉签,遂以美婢易之,盖非此不能得也。婢临行,题诗于壁曰:“无端刘爱出深闺,尤胜前人换马时。他日相逢莫惆怅,春风吹尽道旁枝。”吉士见诗惋惜,未几捐馆。在这则故事中,朱吉士以妾易书,将自己的枕边人与书等同。且不说他是否爱书如命,对其以学为重的精神是否值得赞扬,但这样随随便便,不问当事人的意愿就将一个活生生的人与他人进行交换,实际上就是对其尊严和人格的践踏。在这件事中,朱吉士的“易”似乎变得理所当然,他不需要寻求同意,就自然而然地将妾出卖,而妾侍的不愿也显得那么无力与苍白,这无疑反映出当时的一种社会现状:女性对男性的依赖性强,且社会地位低下,无任何自主权利。被物化的的女性朱吉士之妾也并不是特例,至少在西汉以来,就已经有了“爱妾换马”的做法或传说。而在乐府诗集载有的爱妾换马诗就有多首,则更是反映了众多文人对这种题材的偏爱以及当时社会女性被物化的普遍性。如梁庾肩吾所作爱妾换马诗曰:渥水愁腾驹,湘川实应图。来从西北道,去逐东南隅。琴声悲玉匣,山路泣蘼芜。似鹿将含笑,千金会不俱。将女性真正推入男尊女卑天经地义的时代。(二) 婚姻与家庭的附属品在封建时代,中国女性几乎丧失了全部的经济能力。她们的生活来源,自身供给包括所有的衣食住行等花费大部分都来自于男人,这其中又有绝大部分来自于她们的丈夫。这种状况,就直接地导致男性在婚姻与家庭关系中绝对的主导地位,而女性则逐渐沦为婚姻与家庭的附属品。对此,中国的许多文学作品都有详细的,直接的或间接的描写。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说文又部训“取”为“捕取也。从又从耳。周礼:获者取左耳。”而“取”的引申义就是“以武力获取”。“取妇”也其实就是以武力获取妻子的意思。由此可见,在古代,妻子就像是猎物一样,由男性武力取得,在婚姻中处于被动和较为低下的地位。那么与之相对的“嫁”字呢?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嫁”,在说文解字中被训释为“女适人也”。“适”就是到的意思,就是女子由自己家出去,到夫家去做人家的妻子。很明显,女子“嫁”到夫家,就是要从此以夫家为自己的家,在生活上和经济上完全依赖于自己的丈夫。那么,在这样的婚姻与家庭中,几乎完全丧失经济能力的女性和一件附属品又有什么区别呢?除了和婚姻最具关系的男“婚”女“嫁”外,还有“妻”“妇”更是直接地写出了婚姻对女性的要求:服从。且进一步地限制了妻子的活动范围和主要任务:在家里做“服事人”“洒扫”等家务劳动。不仅如此,说文解字中一些女部的亲属称谓,在伦理观念上对女性尊严的践踏和绝对服从的要求表现得更为详尽。女性的容貌要“媄、姝、好”,身形要“嫣、媱、嬛”,而品德行为则要“婉、娓、如”。什么叫“婉、娓、如”呢?说文女部训释是“婉,顺也”,“娓,顺也”,“如,随也”。也就是说,女性最好的品德就是要顺从,对父顺,对夫顺,没有任何自主决策的权利。在婚姻与家庭中,女性的地位无疑是低下的,在各方面总是处于被动,是男性的附属。(三) 封建女性的“空余恨”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在封建社会,对于没有任何经济能力的中国女性来说,“嫁对郎”就变得尤为重要。一场爱情,一次婚姻,就寄托了她们全部的希望,更有可能改变她们的一生。但人性的黑暗和一夫多妻的社会现实,往往让众多女性如桃花扇沉江中所说“寒涛东卷,万事付空烟”“ 走江边,满腔愤恨向谁言”,只剩下一腔的空余恨。典型的写情佳作孔雀东南飞就是如此。刘兰芝和焦仲卿再恩爱,再举案齐眉,相敬如宾,迫于焦母的巨大压力,“新妇”也仍“被驱谴”。她洒扫女红无不精通,又光彩照人,本应拥有古代女子期待中的相夫教子的美好人生,但无辜被遣,回娘家后又不得善待,还差点被嫁作人妾。苦苦争取,最后不也还是携怨投河,无奈地用生命抗争,用殉情来向命运和封建礼教妥协。事以至此,不说她“嫁错郎”,但这场婚姻无疑是一场失败的婚姻。封建社会的女子,用一辈子的幸福来换一生的安稳。就像是一次豪赌,嬴则生,输则死。没有重来,也不得后悔。正如十赌九输。在儒家文化“唯小人与女子难养也,近则不逊,远则怨”的轻视女性和一夫多妻制的大环境下,这场豪赌又有多少女性能真正的成为赢家?京都美妓杜十娘,“浑身雅艳,遍体娇香”,声音“每闻绝调,辄不禁神魂之飞动,使多少公子王孙,一个个情迷意荡”,且道德高尚,又贤良多情,与李甲“真情相好”,到头来不也是与承载了她对未来夫妻生活的所有向往的千金宝箱一起怒沉于滚滚江涛,只叹道“妾椟中有玉,恨郎眼内无珠”啊!认错人,爱错人,用一生赌这一次,得到的短暂的幸福,不过是男性垂怜时的随手一抛,到最后,他活着,继续用轻视的眼神与其他的女性赌她一生,而你却只留下满腔的空余恨。四、 封建社会男尊女卑成因(一) 社会分工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的生产能力的重要性超过了人类本身生产的重要性,而生产物质需要更强的劳动力。母系氏族的消亡也就意味着以采摘为主要经济来源的时代已经过去,伴着封建社会的建立和逐渐成熟,农业的发展使男性劳动力成为经济生产的主要劳动力。而处于封建思想的束缚,众多女性又多在家中赋闲或是从事一些收入较少的行业如纺织、刺绣等,致使男性和女性在经济地位上发生转换。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分工,母系社会因此被父系社会所最终取代。男性社会地位的提高,相对应的是女性地位的下降,这直接导致了封建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现实。(二) 封建礼教的约束孔孟之道一直以来都被所有的中国人所奉行。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开始进入人们的观念,女子被要求读女则女戒,并要严格奉行三从四德,即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的伦理观念。在儒家文化和封建礼教的约束下,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变得十分低下,她们的尊严和人格受到了严重的压迫,几乎丧失作为人的自主和自尊。孟子说:“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汝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于是,女性在婚姻中只懂得了服从。不但男性在婚姻上占据着绝对的主导地位,更为严重的是,男尊女卑、一夫多妻的社会现实更是让女性本身被物化,直接地导致了苏轼以妾易马的事情的发生。这是对女性尊严的严重践踏,却在封建礼教的约束下变得天经地义以及理所当然。在封建社会,中国女性没有独立的人格精神,她们被“政权、族权、神权、夫权”四大绳索捆绑着,又被男尊女卑、三从四德等戒律禁锢着思想,成为封建宗法制的一种没有人格的机器。她们无论怎样努力,都只是社会和家庭的附属品。五、 女性自我意识觉醒的发展当中国历史的长河不断前行,并逐渐将封建时代淹没在属于曾经的滔滔江水里的时候,随着西方科学民主新思想的涌入,我国开始进入了近代的社会主义时代。五四时期,中国迎来了历史上第一个女性主义高峰。这时期的女性思想,不仅传承了近代的女权运动,使女性对其社会、家庭地位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初步唤醒了处于封建父权压迫下的中国妇女寻求独立人格的意识,而且直接培养了鲁迅,周作人等五四女性解放的同谋者和女性作家写作的滥觞。五四及以后的作家作品中的女性都受新思想的影响,不断从封建家庭中走出来,追求自身的独立和解放。 有着先进女性观点的鲁迅,对女性的解放问题有着长期、深入地思考,对女性的不幸遭遇和在社会中的悲惨处境给予充分的揭示其中,受到良好教育和个性解放思想影响的子君便是他唯一一篇爱情小说伤逝中追求独立人格的女性形象。子君受过资产阶级启蒙教育,有着反封建礼教,追求个性解放的觉悟。由于这种先进思想的驱动,使她能够很容易接受涓生与她交谈的事物“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易卜生,谈泰戈尔,谈雪莱”也正是这些新思想、新偶像促使子君反思自己的人生价值,要求独立,离开束缚她的封建家庭,成为一个摔门而走的娜拉。 鲁迅在倡导女性解放时,强调的不是参政权、教育权而是经济权。在娜拉问题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时,鲁迅就写下了娜拉走后怎样来说明:从事理上推想,娜拉或者也实在只有两条路:不是堕落,就是回来所以为娜拉计,钱高雅的说吧,就是经济,是最要紧的了。自由固不是钱所能买到的,但能够为钱卖掉。 经济独立是女子寻求自由获得人格独立的首要因素。从子君结局也可以看出鲁迅意识中女性经济独立的重要。他在关于妇女解放中进一步说:“俗话说受人一饭,听人使唤所有一切女子,倘不得到和男子同等的经济权,我认为所有好名目,就都是空话。 ” 而女作家在反映女性生存与独立时,大多则以精神层面讲述女性在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中执着于女性的精神追求从而达到人格的独立。丁玲笔下的沙菲就是个性独立与精神追求的代表。沙菲以自我保护的胜利反抗了异化的爱情,保住了女性的尊严。她追求在完整意义上的女性存在价值,充分理解人,特别是对劣势女人的理解和尊重。沙菲喊出了女性自己的声音,将女性思想追求呈现出来,大胆的反叛男权文化对女性思想的抹杀和忽视。沙菲的选择就是丁玲最终对女性的自我理解。丁玲说:“我感到寂寞,苦闷,我要倾诉,我要呐喊,我没有别的办法,我拿起笔,书写我对旧中国封建社会愤懑与反抗。” 丁玲及其笔下的沙菲都有较高的精神追求,想使女性真正被尊重,实现人格独立。但在当时社会,最终仍然是陷入了“觉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处境。无论鲁迅笔下的子君,因经济不独立而被迫走回封建家庭,还是丁玲笔下有着较高精神追求却找不到出路的沙菲,她们都未真正获得人格独立。伴随着对女性独立人格的思索,历史进入五六十年代。此时,在继承五四思想的基础上,女性更进一步认识自己,执着于真正独立的探索。杨沫的青春之歌塑造了林道静这一女性形象,她在经历了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济宁市2024-2025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模拟试卷
- 集安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期末模拟试卷
- 电脑操作系统版本与课件播放
- 电脑基础知识培训班课件
- 电脑培训知识点总结课件
- 电能表检定规程培训课件
- ps考试画图题及答案
- mysql数据库考试试题及答案
- 电缆基本知识培训内容课件
- 电磁吊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关键工序卡控管理实施细则
- 《甲状腺危象》课件
- 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及其破裂出血演示课件
- 中式茶馆项目商业计划书
- 专业化妆师色彩搭配培训课件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课件
- 二年级数学下册口算天天练
- 有机化学课件(李景宁主编)第1章-绪论
- 麻醉术前风险评估记录单
- 全友导购员培训资料(机密)
- 白话译文《渔樵问对》(全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