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1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2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3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4页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教学大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课程教学大纲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课程名称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课程编号B英文名称MEDIA CULTURE & SOCIAL LIFE 课程类型通识选修课总学时32课内学时32课外学时0实验学时0学分2先修课程无适用对象全校本科生开课学院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课程负责人苏新力课程简介(200字左右) 本课程力图从理论和方法、时间与应用两个层面系统讲述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总体原则和方法,从理论方面来探讨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某些规律和特征。课程还将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使本科生能够认识媒介文化的具体运作逻辑和构成方式,从面提高解析各类大众文化和电子文化现象的能力,引导本科生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拓宽视野。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通过对具体的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现象进行评价和分析,揭示其中所体现的新闻传播活动规律、以及媒介与社会互动的规律和特征,引导学生分析媒介生态、了解媒介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引导本科生认识复杂的文化现象,培养理论洞察力和批判能力。1、从理论和方法层面来探讨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的某些规律和特征,研究新问题、新现象,引导学生探讨其客观规律,培养学生对媒介文化、媒介生态的思考能力;2、通过对具体个案的描述和分析、揭示媒介文化的形成机制,使本科生能够认识媒介文化的具体运作逻辑和构成方式,从面提高解析各类大众文化和电子文化现象的能力。三、学时分配以表格方式说明各章节的学时分配,表格如下: 教学课时分配周次教学内容教学形式及课时分配课时合计讲课实验实践321绪论222-4第一章665-8第二章88 9 第三章2210-11第四章44 12第五章2213-14第六章4415-16第七章44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 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概述本章教学目的: 1.掌握媒介文化的内涵和外延2.了解媒介文化的特征与功能3.了解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的互动关系 本章主要内容:1. 媒介与媒介社会2. 媒介文化的内涵与外延3. 媒介文化的特征4.媒介文化的社会功能本章重点、难点:1. 媒介文化的内涵与外延2. 媒介文化的社会功能本章参考文献:1.陈默,媒介文化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大学出版社,2016年8月。2. (英)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13年12月。本章思考题: 1.简述媒介文化的定义。2简述媒介文化的社会功能。第一节 媒介与媒介社会一、社会环境中的大众传播媒介(一)社会环境决定大众媒介的制度(二)社会环境决定大众媒介的发展水平(三)社会环境决定大众媒介的职业理念和经营方式二、媒介传播活动的构成(一)传播者(二)传播媒体(三)传播内容(四)受众(五)传播效果三、媒介活动要素之间的关系(一)相互作用(二)相互调节第二节 媒介文化的内涵与外延一、 媒介文化的定义(一)媒介文化是指因大众媒介的社会影响而产生的一种文化形态,是显现在大众传播活动中的社会文化现象。(二)媒介文化以不同的媒介形态分为电影文化、电视文化、网络文化等不同的文化类型,属于大众文化的范畴。二、媒介文化的特征(一)技术性(二)商业性(三)娱乐性(四)模式化与机械复制第三节 媒介文化的社会功能一、媒介文化具有广泛推行社会价值规范与建构社会价值意识的社会功能二、媒介文化是现代社会总体文化系统中由大众媒介所建构的一个亚文化系统,但其发展趋势正在从边缘文化形态进入当代社会的主流文化体系。第二章 影视文化与社会生活本章教学目的: 1. 掌握大众意识形态2. 了解电影、电视的媒介社会学评价层面。本章主要内容:1. 中西影视发展概述2. 影视文化的社会学分析本章重点、难点:1. 影视文化的社会学分析本章参考文献:1.(美)詹姆斯罗尔,媒介、传播、文化一个全球性的传播,商务印书馆,2012年12月。2. 刘彤、杨嫦君,影视文化生态与传播范式:现象、案例与思考,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2月。本章思考题: 1.理解好莱坞与文化帝国主义2.理解肥皂剧所包含的大众意识形态第一节 中西影视发展概述一、电影发展简史(一)西方电影发展脉络(二)中国电影发展脉络(三)蒙太奇二、电视发展简史(一)西方电视发展脉络(二)中国电视发展脉络三、影视媒介文化的特征(一)综合性(二)类型化(三)电视的日常生活性第二节 好莱坞模式与电影产业一、 好莱坞的电影发展简史二、好莱坞的制片制度(一)大制片厂制(二)明星制(三)对市场的密切关注三、好莱坞电影的类型化(一)西部片(二)歌舞片(三)强盗片(四)科幻片四、好莱坞与文化帝国主义(一)文化帝国主义(二)媒介帝国主义(三)好莱坞的文化输出与媒介帝国主义第三节 肥皂剧的大众意识形态一、 肥皂剧(一) 文本特点(二) 制作流程二、肥皂剧与大众意识形态(一)贴近日常生活(二)女权主义与父权制意识形态(三)接受心理第三章 流行小说与社会生活本章教学目的: 1. 掌握流行小说的基础知识2. 掌握流行小说的媒介社会学评价层面。本章主要内容:1. 流行小说概述2. 言情小说与社会生活3. 武侠小说经典化本章重点、难点:1. 武侠小说与中国人的江湖情结本章参考文献:1.向荣,消费社会与当代小说的文化变奏,四川人民出版社,2015年1月2.孔庆东,江湖侠客情,中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1月。本章思考题: 1.以金庸作品为例,评说中国人的江湖情结。第一节 流行小说概述一、 中国流行小说发展脉络二、西方流行小说发展脉络 第二节 言情小说一、浪漫小说与言情小说二、言情小说的创作法则(一)环境:真空与现实的交错(二)情结:模式化与曲折性三、言情小说的意识形态(一)女权主义:复制父权制(二)拉德韦:抵抗父权制第三节 武侠小说一、 武侠小说简史二、武侠江湖的构成要素及组合(一)武(二)侠(三)情(四)武侠的江湖世界第四章 流行音乐与社会文化本章主要内容:1. 掌握流行音乐的基础知识2. 掌握流行音乐的媒介社会学评价层面。本章重点、难点:1. 流行音乐与消费主义本章参考文献:1.陈倩,西方流行音乐发展概况,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年1月2.托尔格,流行音乐,商务印书馆,1997年9月。本章思考题: 1.分析流行音乐在现代消费社会的特点2.自选某一位流行歌星或某一流行音乐乐队做具体分析,研究其流行的内在和外在原因。第一节 流行音乐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流行音乐 流行音乐是随着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和城市化的兴起以及大众传播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音乐形式,它具有通俗性、娱乐性、商业化等大众文化的一般特点。二、资方流行音乐简史(一)爵士乐(二)摇滚乐(三)乡村音乐(四)其它流行音乐三、中国流行音乐简史(一)20世纪20年代末40年代(二)20世纪70年代末第二节 流行音乐与消费主义一、MTV:视觉拼贴(一)视觉拼贴:意义的放弃或丧失(二)声画配合:意义增殖的可能二、演唱会(一)形体(二)服装(三)行为姿态(四)舞台效果第五章 网络文化与社会生活本章教学目的: 1. 掌握网络文化的基础知识2. 掌握网络文化的媒介社会学评价层面。本章主要内容:1. 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社会的崛起2.网络文化与公共领域本章重点、难点:1. 网络文化与公共领域本章参考文献:1.郭良,网络创世纪:从阿帕网到互联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年。2.刘文富,网络政治:网络社会与国家治理,商务印书馆,2002年。本章思考题: 1.结合“虚拟社区”和“虚拟身份”的概念思考互联网在社会层面和个人身份层面的重要后果。2.讨论网络狂欢的力量来自何处,是出于网络自身的自由,还是媒介文化的本性,还是后现代状态下所有文化的共同特征。第一节 互联网的发展与网络社会的崛起一、互联网的历史(一)阿帕网(二)网络浏览器与互联网的兴衰二、互联网的基本特征(一)人与人的互联(二)作为交流工具的互联网(三)开放性及其挑战三、网络社会的崛起第二节 网络与公共领域一、公共领域与当代民主(一)公共领域的定义(二)政治自由的关键在于存在一个积极主动的市民社会二、互联网空间(一)大众媒体的商业化、与政治集团的联系,以及权力的严重不均窒息了公共领域的活力。(二)互联网为网民提供了自由表达意见的空间,这是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优势。(三)互联网文化给公共领域的复活带来了希望。三、各种批评观点(一)互联网是一种技术,技术本身是不会完成公共领域的恢复的。(二)数字鸿沟(三)公民利用互联网取得民主,最后结果取决于公民和政府的力量博弈 。第六章 广告文化与社会生活本章教学目的: 1.了解广告文化的基础知识。2.掌握广告文化的媒介社会学分析层面。本章主要内容:1. 广告文化发展简史。2. 广告创造意义。3.广告文化背后的权利与意识形态本章重点、难点:1. 广告如何创造意义本章参考文献:1.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译林出版社,2000年。2.苏特杰哈利,广告符码:消费社会中的政治经济学和拜物现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本章思考题: 1.简要阐述广告的发展与大众传播技术的关系2. 自选案例,分析广告中的意识形态是如何作为一种“虚假意识”存在的。第一节 广告简史一、广告的基础知识(一)广告的定义(二)广义的广告与侠义的广告二、广告简史(一)古代广告(二)近代广告 第二节 广告如何制造意义一、虚假需要与异化(一)广告是生产商从来为销售产品制造出足够的消费市场的一种武器。(二)虚拟需要二、符号价值(一)符号价值是在品牌有形资产基础上创造的一种无形资产价值。(二) 认识通过符号的中介来把握世界。(三)广告合理化的即是4在于广告的符号意义。三、作为拜物教的当代广告(一)拜物教 fetishism(二)广告的力量源于商品的生产过程被掩盖而带来的意义缺失。第三节 广告文化背后的权利与意识形态一、 广告的双重言说(一) 表面意义和深层意义(二) 广告主的运作是把商业利益扮演成公共利益二、性别(一)性别是广告最常用的符码(二)广告迎合文化中的一些陈腐观念和不平等权利关系,制造各种幸福生活的谎言和神话。三、阶层区分(一)广告从以产品中心到以情境为中心,从强调产品功能到强调产品所包含的社会意义都与消费社会的到来有关。(二)广告对消费伦理的宣传和对身份、地位、阶层意识的依赖,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社会和道德问题。第七章 视觉文化与社会生活本章教学目的: 1. 了解视觉文化的基础知识2. 了解视觉文化的媒介社会学分析层面本章主要内容:1. 视觉文化的定义2.视觉的政治3.视觉的消费本章重点、难点:1.视觉的消费本章参考文献:1.马尔科姆巴纳德,理解视觉文化的方法,商务印书馆,2005年。2.吴琼,视觉文化的奇观:视觉文化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本章思考题: 1.理解视觉消费的各种因素。2.搜集某一方面的视觉文化现象,比如关于网络自拍照问题进行分析。第一节 视觉文化一、视觉文化的定义(一)强调图像、语言的二元结构(二)偏重历史的构建(三)着意于符号表意实践二、视觉文化研究的路径(一)美学研究路径(二)历史研究路径(三)社会学研究路径第二节 视觉的政治一、看的方式(一)瞥视(二)凝视(三)扫视(四)瞟二、福柯的全景式凝视三、性别凝视四、“男色”消费第三节 视觉的消费一、 视觉、消费与炫耀性消费二、视觉快感与大众欲望三、视觉争夺与注意力经济四、视觉文化的霸权五、实验、实践内容 无六、考核方式及要求考核要求:侧重考核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分析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各种现象。考核方式:本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20%)和期末考核(80%)构成,都以百分制计算,总成绩不超过100分。平时考核由考勤、课堂表现、平时作业和期中小组讨论专题组成。期末考试采取实际操作,以对指定的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相关现象的评价分析文字为考核形式。七、推荐教材及教学参考书(英) 尼克史蒂文森,认识媒介文化社会理论与大众传播,商务印书馆,2013年,标准书号:8。媒介社会学:信息化时代媒介现象的社会学解读,张宁著,中山大学出版社,2010年,标准书号:2。八、说明本大纲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运用新兴的科学方法论,力图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体系,较准确、全面地概括媒介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期望能较好地体现以下几个特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