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航大学语文考核要求1、结合作品分析诗经语言特色。(20分)2、举例论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征。(20分)3、苏轼是怎样“以诗为词”的?(20分)4、试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20分)5、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戏剧结构各有什么特点?(20分)1、结合作品分析诗经语言特色。(20分)(1)诗经的基本句式是四言,间或杂有二言直至九言的各种句式但杂言句式所占比例很低,只有个别诗是以杂言为主的,如伐檀。以四言句为主干,可以由此推想当时演唱诗经的音乐旋律,是比较平稳和比较简单的。至汉代以后,四言诗虽断断续续一直有人写,但已不再是一种重要的诗型了。反而在辞赋、颂、赞、诔、箴、铭等特殊的韵文文体中,运用得很普遍。例如:在国风、关雎中的句式均以二节拍的四言句为主,形成一种自然的音乐美。当然,除为主之外,也出现二言、三言、五言、六言乃至七言。多节拍的变奏,增添了诗歌的韵律美。(2)章的复沓重叠这主要是由于当时的诗就是歌这一根本特点决定的。歌起于民间,为口头创作,辞章复沓便于记忆、歌咏,也适宜于反复抒情。民歌的这种形式形成了乐章的基本格局,所以诗经中虽然有的不是词义相近的复沓重叠,而是较长篇幅的叙事抒情,也要分章,就是为适合于配乐歌唱。诗经中所采用的叠章形式,即重复的几章间,意义和字面都只有少量改变,造成一唱三叹的效果。这是歌谣的一种特点,可以借此强化感情的抒发,所以在国风和小雅的民歌中使用最普遍,颂和大雅,以及小雅的政治诗中几乎没有。典型的例子,如周南芣芑:采采芣芑,薄言采之。采采芣芑,薄言有之。采采芣芑,薄言掇之。采采芣芑,薄言捋之。采采芣芑,薄言袺之。采采芣芑,薄言襭之。全篇三章十二句,只变动了六个动词,不但写出采摘的过程,而且通过不断重复的韵律,表现出生动活泼的气氛,似乎有一种合唱、轮唱的味道。(3)大量使用双声、叠韵、叠字的语汇在古汉语的规则中,这类词汇大抵是形容词性质,所以也有助于表达曲折幽隐的感情,描绘清新美丽的自然。诗经用韵非常自由,所以押韵的方式很多。(4)诗经语言中“赋”的运用赋主要是直叙其情事,白描其物象,如七月中第二章写女奴采桑:“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就全是赋笔,无论是对季节风物、女奴的行动及其心理的描写陈述,都是“直陈其事”。 “赋”,用朱熹诗集传的解释为“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这包括一般陈述和铺排陈述两种情况。大体在国风中,除七月等个别例子,用铺排陈述的较少;大、小雅中,尤其是史诗,铺陈的场面较多。汉代辞赋的基本特征就是大量铺陈。虽然从诗经到汉赋还间隔许多环节,但说其原始的因素源于诗经,也未尝不可。(5)诗经语言中“比”的运用比就是譬喻,如硕鼠中把不劳而获的统治者比喻为肥大的老鼠。又如邶风柏舟中说:“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以不是石头可转,不是席子可卷,比喻坚贞不移的心志“比”,用朱熹的解释为“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诗经中用比喻的地方很多,手法也富于变化。如氓用桑树从繁茂到凋落的变化来比喻爱情的盛衰;鹤鸣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硕人连续用“葇荑”喻美人之手,“凝脂”喻美人之肤,“瓠犀”喻美人之齿,等等,都是诗经中用“比”的佳例。(6)诗经语言中“兴”的运用“赋”和“比”都是一切诗歌中最基本的表现手法,而“兴”则成为了诗经乃至中国诗歌中比较独特的手法。“兴”字的本义是“起”。诗经中的“兴”,用朱熹的解释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进一步,“兴”又兼有了比喻、象征、烘托等较有实在意义的用法。但正因为“兴”原本是思绪无端地飘移和联想而产生的,所以即使有了比较实在的意义,也不是那么固定僵板,而是虚灵微妙的。如关雎开头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以兴起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但关雎和鸣,也可以比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的和谐恩爱,只是它的喻意不那么明白确定。又如桃夭一诗,开头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写出了春天桃花开放时的美丽氛围,可以说是写实之笔,但也可以理解为对新娘美貌的暗喻,又可说这是在烘托结婚时的热烈气氛。蒹葭里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绘在一个秋日的清晨,诗人来到河边,为的是追寻那思慕的人儿,而芦苇丛却呈现出冷寂与落寞的气氛。君子于役里的“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以傍晚牛羊归家的情景为背景,渲染妻子对远征在外的丈夫的思念。由于“兴”是这样一种微妙的、可以自由运用的手法,后代喜欢诗歌的含蓄委婉韵致的诗人,对此也就特别有兴趣,各自逞技弄巧,翻陈出新,不一而足,构成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特殊味道。2、举例论析古诗十九首的抒情特征。(20分)(1)情真方能动人,作为抒情诗而言,情真乃是它的第一生命。古诗十九首之最动人处,就在于它的直率之情。古诗十九首里面那些人生的感慨、生命的叹息,都是赤裸裸的展现,没有丝毫的约束与刻意的遮掩。“何不策高足,先居要路津”(今日良宴会)“无为守贫贱,坎坷常苦辛”(今日良宴会)“奄忽随物化,荣名以为宝”(回车驾言迈)“盛衰各有时,立身苦不早”(回车驾言迈)“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青青河畔草)在上述诗句中,荣名、利禄、女色都被儒家视为道德的对立面,在道德和利益的取舍之中,儒家教义当然都毫不犹豫地选择道德。尤其经过汉代历朝大儒的发展,言利与女色无疑已意味着卑鄙无耻。而到了汉代,已有内外之分,在内室,可以为所欲为,于外便讳莫如深,更别说如上的言辞出现在诗歌当中,因而后人对于这些诗都是不敢正视的。至于其他“言利”的诗行也被历代诗评者以“诡诗”搪塞。其实,这样的误读是在所难免的,文人从小在儒家文化为主导的传统文化熏陶下长大,固有的文化积淀、价值观念、知识构成、生活体验等,使他们很难跳出那个圈子,做出正确的判断。实际上,那些士大夫所不敢正视处,也正是诗的价值所在,人们读到的是源自内心的真正自然的呼喊,而非呆板、迂腐的故作清高。(2)哲理与诗情似同根双花,须相得益彰,才能既深刻又动人。没有哲理,诗情则可能流于浮华,飘忽不定;而缺少诗情,则哲理又会干燥空洞,难以深入人心。所以表达哲理最好用诗的语言,而写诗亦应有哲理的底蕴。古诗十九首其情动人,还在于其有内在深层哲思的支撑,这些哲思便是对人生无常的慨叹和对永恒意义的叩问。思考死亡是哲学也是文学的永恒话题。古诗十九首中的士人不但有着直面死亡的勇气,而且不断思考着死亡。然而,他们的调子是悲观的,他们无奈地发现了死多生少、哀多乐少的生命真相,却无法超越,因而诗中每每弥漫着一种难以言说的悲凉之感,这样深刻的悲叹表现出强烈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对于生存的渴望,感到了生命的短促,希望生命永远不枯萎,这便形成了游仙诗的传统;而另一个层次便是对生死的超越,即寻求永恒的意义。“白露沾野草,时节忽复易”(明月皎夜光)“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东城高且长)“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回车驾言迈)“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青青陵上柏)“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今日良宴会)“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3)读古诗十九首一直难以释怀的是:古人竟有那么大的生命悲情,以至于感觉字里行间写着一个大大的“悲”字,羁旅孤独,飘泊无依,相思无尽,坎坷太多,人生无常,岁月忽逝。怨恨、悲愤、哀痛、无奈、心乱如麻,可以说是一声声叹息堆成了一首首诗。十九首之中有十首为游子思妇互致之诗,爱情是其一大主题,有评论者称这是久遭压抑而生发的性爱的追求,这似乎小觑了古人。“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行行重行行)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涉江采芙蓉)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迢迢牵牛星)不论从诗境本身还是联系当时的社会和思想状态,宁将其解为诗人对精神理解的渴望,无奈千年之下的我们还是不能理解其中所表达的深沉的悲叹。3、苏轼是怎样“以诗为词”的?(20分)(1)以诗境入词境。唐诗在构建意境方面已经达到了成熟、完美、至善的地步,苏轼创造性地取诗之“长”而补词之“短”,把唐诗美好的诗境变为宋词美好的词境。如:他的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他的定风波中“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等,词中不再仅仅是花前月下的胜景、深闺寂寞的惆怅,还有田园牧歌的美好,还有仕途失意的苦闷。用词句表现诗情画意,用词的语言来表现封建士大夫阶层的情感、志趣、抱负,把词的题材取向从应歌回归到表现自我上来,并从现实中撷取创作题材,因此苏词中的取材十分广泛。这就与诗的题材取向取得了一致,用能写诗的内容来写词,使词的意境如诗的意境一样的辽远、开阔。这是苏轼“以诗为词”的首要表现。可以说这一点是从前的词所不能企及的。(2)以诗风入词风在苏轼之前,无论是花间词派的“婉丽绮靡”,还是“一冯二主”的亡国之音,其实风格都大同小异,都没有摆脱“香软”、“婉约”的限制。苏轼却有所不同,他既是词人,也是诗人。所以他不自觉地继承了前代诗文化沉淀下来的“黄金”,如太白诗风的“浪漫飘逸”、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摩诘诗风的“洒脱自然”、陶潜诗风的“恬淡悠远”,都为苏轼词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借鉴。在继承诗风的同时,诗风入词风也就顺理成章了。然而,苏轼在词上的发挥却比诗更淋漓尽致些。我们在他的许多词作中都能找到前代诗歌的影子。(3)以诗格入词格词是唐代音乐燕乐的产物,起源于敦煌曲子词。它始终是一种音乐的附属物。苏轼突破了音乐对词体的束缚,把它由一种依赖音乐传播的歌词变成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促进了词体的解放。由“歌者之词”变成“封建士大夫之词”,完全可以自由的抒发词人的心胸。 4、试论朱自清散文的特色。(20分)(1)朱自清散文给人一种难以忘怀的亲切感。例如,朱自清的背影只有一千五百多字,既没有深奥的哲理,更没有华丽的文词,却那么动人,使人读后久久不能忘怀。原因在于作者是以最诚挚的态度抒写人生中平凡的一幕! 首先,主要是作者能够依据自己的生活感受,敏锐地提取具有典型意义的“细端末节”,以极其简练的白描写法,透过对背影的描写,由表及里地展示了父亲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这一形象栩栩如生地跃出纸面。其次,“背影”的动人处还在于作者倾注于形象中的感情力量。朱自清成功的散文创作,当然不止背影,他的给亡妇、儿女等,同样以肺腑之言感染着无数读者;他的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写景抒情中不忘自我,而荷塘月色更是以不忘社会的独特心境贯穿始终,即如春和绿这样的景色描述文章也能给读者深深感受到一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怀。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读他的作品就像跟他面对面坐着,听他亲亲切切的谈话。(2)朱自清散文是情景交融的意境刻画。朱自清原是一位诗人,所写散文自然不失其诗人本色。荷塘月色是他抒情散文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写于1927年7月他在北京清华大学执教时期。清华园是一个平常的荷塘,然而,朱自清却能够把一个月夜死荷塘写得那样的饶有生意,不愧为现代语言大师;我们在这短短的荷塘月色里,看不到什么宏伟的结构和华赡的文字,作者只凭着一时的感受,委婉细致地写来,却十分迷人。作品中的景,重点自然是“荷塘月色”。作者以缜密细致的笔触,把“荷塘”和“月光”表现得出神入化。而作者的感情则完全融会在景物之中,手法高明,方式多样,有时甚至不着一点痕迹。这种不同于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是需要我们潜心观察,悉心体会的。(3)朱自清散文文质并茂、富有情致。朱自清的散文大多篇幅长,构思更见匠心,背影的出奇制胜便是如此。荷塘月色意在写心中“颇不宁静”,一路写来却又处处见“静”。 春从多侧面细描春之生机,而把文眼(“一年之计在于春” )置于描叙之中,毫无斧凿之痕。朱自清的散文,清幽细密的语言艺术,有口皆碑。在质朴中见风华,其人如是,其文也如此。5、曹禺的雷雨和日出戏剧结构各有什么特点?(20分)雷雨是属于锁闭式结构。时间集中,从第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船舶建造规范讲解
- 汽车行业质量管理体系审核题库
- 企业员工职业道德培训教材及考核标准
- 工程质量监督与责任划分制度
- 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及品质深度解析
- 企业文化落地执行方案设计
- 医院安全员培训会议课件
- 仓库库存盘点标准流程模板
- 厨房膳食安全培训课件
- 建筑工程项目预算编制案例
-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应用题专项水平练习题
- 汉谟拉比法典中文版
- 物业和洗浴合作协议书模板
- 人教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全册教案
- 发挥智库作用
- 《小王子》读书分享成品课件
- 中国消化内镜诊疗镇静麻醉的专家共识
- 医疗废物管理分类及处理
- 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设计 课件 主题3、4 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
- 陕西省西安市庆安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化学试题(解析版)
- 高血压老年人用药安全指导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