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33张).ppt_第1页
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33张).ppt_第2页
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33张).ppt_第3页
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33张).ppt_第4页
人教版必修3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课件(33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课 百家争鸣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百家争鸣 局面的形成 所谓 百家 是泛指 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 儒家 墨家 道家 法家等 所谓 争鸣 是指当时代表各阶级阶层 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 都希望按照本阶级 层 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 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做出解释 于是 他们著书立说 广收门徒 高谈阔论 互相辩难 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百家争鸣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 彼此吸收融合的局面 1 百家争鸣 的含义 2 原因 经济 政治 阶层变化 思想文化 铁农具和牛耕使用 井田制崩溃 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 小农经济形成 私营工商业勃然兴起 分封制宗法制和各种礼乐制遭到破坏 王室衰微 诸侯崛起 各种力量争锋较量 士 阶层日益活跃和受重用 奠定了人才基础 由 学在官府 到 学在民间 私学兴起 根本原因 社会大变革 春秋战国时期 思维拓展 从这一原因的分析中你得到哪些认识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3 主要派别及代表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道家 老子 庄子 墨家 墨子 法家 商鞅 韩非等 三教九流 亦作九流三教 泛指古代中国的宗教与各种学术流派 是古代中国对人的地位和职业名称划分的等级 也泛指社会上各种行业 各色人物 三教 儒教 道教 佛教 释教 九流 儒家 道家 阴阳家 法家 名家 墨家 纵横家 杂家 农家 三教九流 阴阳家 阴阳五行 解释天地运行 齐国的邹衍名家 代表人物公孙龙 白马非马 纵横家 著名的有苏秦 主张 合纵 即六国团结抗秦 张仪 主张 连横 即瓦解六国的团结 使之分别奉事秦国 这两类策士统称 纵横家 杂家 战国至秦汉间杂揉各学派思想的一部分学者 代表著作为 吕氏春秋 淮南子 农家 战国时反映农业生产和农民思想的学术流派 还有兵家 小说家等 补充资料 4 百家争鸣的影响 1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 推动历史的发展 儒家思想 孕育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思想 仁 和道德准则 礼 道家学说 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法家思想中变革精神成为历代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3 初步形成传统文化体系奠定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2 是中国学术 思想道德发展史上重要阶段 二 孔子和早期儒学 1 孔子 孔子 孔子 前551年 前479年 字仲尼 因父母曾为生子而祷于尼丘山 故名丘 春秋末期鲁国人 孔子年轻时做过几任小官 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事教育 55岁任鲁国司寇 后携弟子周游列国 最终返鲁 专心执教 尊称 万世师表 至圣 孔子的言行载于 论语 一书 论语 仁者爱人 1 樊迟问仁 子曰 爱人 2 夫仁者 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 勿施于人 3 能行五者 恭 宽 信 敏 惠 于天下 为仁矣 恭则不侮 宽则得众 信则人任焉 敏则有功 惠则足以使人 诵读经典 从诵读中你感悟到孔子的仁指什么 仁就是要爱人 要求人与之之间要相互爱护 融洽相处 实现 仁 要做到待人宽容 已所不欲 勿施于人 子曰 为政以德 譬如北辰 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论语 为政 子为政 焉用杀 子欲善而民善矣 论语 颜渊 仁体现在政治上 要求统治者怎么做 体贴民情 爱惜民力 以德教化 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礼 克己复礼 正名 名正言顺 贵贱有序 礼 实质是恢复西周时的等级名分制度 子曰 克己复礼为仁 非礼勿视 非礼勿听 非礼勿言 非礼勿动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 孔子对曰 君君 臣臣 父父 子子 礼崩乐坏 历史场景 场景 前509年 鲁定公即位 鲁国或有转机 孔子回到鲁国 前505年 孔子四十八岁 季孙氏的家臣阳虎发动政变 囚禁季孙氏 迫得他立誓屈服 然后放他 更挟持鲁君 做了鲁国的独裁者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 如果阳虎请孔子出仕 你认为孔子会不会去 说明理由 学以致用 不会去 因为阳虎以下犯上与孔子推崇的礼不符合 1 政治思想 a 仁 的学说 b 以德治民 民本思想 4 教育思想 有教无类 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 因材施教 5 文化贡献 整理古籍 六经 诗 书 礼 易 乐 春秋 c 克己复礼 保守 2 哲学思想 3 人性论 对鬼神敬而远之 把探讨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优先的位置 性相近 史书载 他率弟子周游列国时 曾在陈蔡两国交界处困饿七日 动荡的年代 他的 仁 的思想也处处碰壁 不被采纳 孔子的思想在当时为什么不受推崇 1 孔子主张维护奴隶制 显然不合时宜 2 诸侯争霸 讲究实力和暴力 着眼于利益 孔子 仁 的主张同样不能满足诸侯国君的需要 名言赏析 子曰 有教无类 子曰 温故而知新 可以为师矣 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 学而时习之 不亦乐乎 子曰 三人行 必有我师焉 子曰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是知也 子曰 敏而好学 不耻下问 子曰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则不复也 2 孟子 生平与地位 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 儒学重要奠基人 亚圣 孟子 是唐代经典 宋代四书之一 主要思想 仁政 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 核心 性本善说 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 民本 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 民贵君轻 倡导 养浩然之气 强调先义后利 舍生取义 要求人们应具有 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 的人格精神 评价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 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 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促进生产发展 具有进步意义 影响深远 孟子 政治 学说 人性论 价值观 3 荀子 生平与地位 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主要思想 施政用 仁义 和 王道 以德服人 荀子 提出 水能载舟 亦能覆舟 即 君舟民水 关系 人性论 主张 性恶论 主张礼法并用 哲学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等朴素唯物论 评价 荀子思想取诸百家 与孔孟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 基本上继承了儒家思想 同时又吸收法家思想 主张礼法并施 作为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荀子学说对中国哲学具有深远影响 学生依据表格自主归纳 孔子 孟子 荀子思想 爱人 仁政 王道 以德治民 民贵君轻 民水君舟 性相近 性善论 性恶论 奠定基础 体系完整 成为大宗 探究 利用课本第6页学思之窗探讨对人性的看法 p6学思之窗问题的答案 孔子 孟子 荀子对 人性 的看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都未能真正揭示人性的本质和内涵 人性从客观上说 是随着人的生存环境而变化的 从主观上说 是随着人生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 人有自然属性 还有社会属性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 生活于春秋时期 楚国人 曾任东周王室的图书馆馆长 但有关老子本人的记载留下得不多 这就给后人创造了一个巨大的想像空间 有关老子的传说不胜枚举 种种遐想赋予了老子众多的神秘色彩 老子对后世的影响主要是一本叫 道德经 的著作 他开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 老子简介 老君岩 宋代建于福建泉州清源山 老子 三 道家学派 道德经 又称 老子 全书只有5000多字 却几乎涉及了当今社会的所有问题 涵盖了很多妙义 这也就是几年前美国 纽约时报 将老子列为古今10大作家之首的原因所在 从1816年至今 出版的各种西文版的 道德经 已有250多种 如今几乎每年都有一 两种新的译本问世 在被译成外国文字发行量最大的世界文化名著中 道德经 排名第二 因此 虽然老子生活的时代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但老子和他的 道德经 一直活跃在许多人的身边 有关老子的研究几乎成了一个世界性话题 那么 道德经 到底讲了些什么呢 什么是 道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道德经 第四十二章 老子认为 道 是世界的根本 可以解释宇宙万物 是一成不变的 名言赏析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材料一 祸兮 福之所倚 福兮 祸之所伏 孰知其极 最后的结果 材料二 故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 万物作焉而不辞 生而不有 为而弗恃 功成而不居 注 所以 有与无相互产生 难与易相互形成 长与短相互衬托 高与低相互依存 音与声相互配合 前与后相互跟随 因此之故 圣人以无为的态度来处事 以不言的方法来教导 任由万物成长而不加以干涉 生养万物而不据为己有 养育万物而不仗恃己力 成就万物而不自居有功 a 认为 道 是世界的根本 b 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是老子思想的精华 c 政治上主张 无为而治 政治理想 小国寡民 主要思想 知人者智 知足不辱 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 将欲取之 天网恢恢 民不畏死 祸兮福之所倚 大直若屈 大巧若拙 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 九层之台 千里之行 道德经 中的名句 自知者明 美言不信 疏而不漏 福兮祸之所伏 始于足下 奈何以死惧之 必先予之 生于毫末 起于累土 考考你 庄子 生平与地位 宋国人 隐士 战国时期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世间万物是相对的 齐物观 万物在本质是相同的 齐一 逍遥观 采取旁观 超然态度 无所恃 达到逍遥 评价 道家代表没落的奴隶主的心态 是一种消极思想 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回避 天人不相胜 人为是对自然状态的破坏 人必须顺应自然 思想主张 1 法治观 依法治国 法 术 势相结合 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2 改革观 历史是向前发展的 注意变法改革3 集权观 提高君主的权力 四 法家 韩非子 战国末期 影响 韩非的主张 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为结束诸侯割据 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提供了理论依据 法家的集大成者 他的思想成为秦治理国家的指导思想 宋人有耕者 田中有株 兔走触株 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而守株 冀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 而身为宋国笑 今欲以先王之政 治当世之民 皆守株之类也 守株待兔 请思考 韩非子 守株待免 的故事反映了法家什么样的政治观点 认为事物是发展变化的 治理国家的政策 措施必须与时俱进 知识点拔 五 墨家 墨子 世之显学 儒 墨也 韩非子 显学 墨家和儒家在战国时并称 显学 墨家对儒家的批评及儒墨之争 揭开了 百家争鸣 的序幕 墨子 名翟 战国时期鲁国人 墨家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思想存于 墨子 相传早年曾 学儒者之业 受孔子之术 后来放弃儒学 自创墨家学派 五 墨家 墨子 材料一 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 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 当兼相爱 交相利 材料二 若使天下 视人之宝若其宝 谁窃 视人之身若其身 谁贱 视人之家若其家 谁乱 视人之国若其国 谁攻 墨子 兼爱中 材料三 战争 春则废民耕稼树艺 秋则废民获敛 百姓饥寒冻馁而死者 不可胜数 墨子 兼爱中 兼爱 非攻 非攻 五 墨家 墨子 墨子思想 1 兼爱 仁 与儒家不同 2 非攻 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 4 节用 节葬 反对铺张浪费 3 尚贤 选贤任能 尚力 生产劳动 五 墨家 墨子 墨子思想的地位 墨子思想代表下层劳动群众 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 曾一度成为当时的显学 被各派吸收征引 在战国以后就不被重视了 想一想 墨子的思想为什么能成为战国时期的显学呢 长期战乱 人民渴望和平 生产力的发展 劳动者地位的上升 二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及主张 孔子 老子 孟子 荀子 庄子 韩非子 墨子 儒家 儒家 儒家 道家 道家 法家 墨家 仁 德政 克己复礼 有教无类 仁政 民贵君轻 性本善 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人之性恶 天行有常 制天命而用之 道 无为而治 小国寡民 朴素辩证法 万物是相对的 齐物观 逍遥观 法治 集权 法 术 势结合 改革 兼爱 非攻 尚贤 某中学历史探究课上 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