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夜宿山寺敕勒歌 教案_第1页
18 夜宿山寺敕勒歌 教案_第2页
18 夜宿山寺敕勒歌 教案_第3页
18 夜宿山寺敕勒歌 教案_第4页
18 夜宿山寺敕勒歌 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8 夜宿山寺敕勒歌 教案 18.古诗两首课时2课时备课人李旭辉单位岱岳区粥店过驾院小学课前预习及教学准备课前准备1.读1读一遍古诗,画出生字新词并认读。 2古诗要读准字音,读通顺。 2.想想一想,两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3.问提出自己不明白的问题,并试着找同伴解决。 4.搜搜集有关李白和了解乐府诗集的相关知识。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会认“宿、恐”等4个生字,会写“危、敢、惊”3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夜宿山寺,能简单表述古诗的大体意思。 3.通过朗读,体会诗人对寺院高楼的描写。 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夜宿山寺。 教学难点了解古诗大意。 教学过程修改建议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李白曾望月抒怀,留下了静夜思这首千古佳作,他也曾在另一个群星璀璨的夜晚写下了使人惊叹的诗行,那就是夜宿山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诗。 出示课题并板书夜宿山寺 二、初读感知1教师范读全诗,学生注意听不认识字的读音。 2学生借助拼音初读全诗,圈出生字,多读几遍。 三、检查生字认读情况1出示带拼音的生字百、尺、声、语。 请同学们自己先读一读。 2这些生字谁会读?指名认读,“开火车”读,重点指导“声”字的读音。 3去掉拼音,小组检查认读生字。 4猜字游戏老师手中拿了一个生字娃娃。 谁来猜猜,老师拿的是哪个生字娃娃? 四、将生字宝宝放回诗中,多读几遍。 1学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词高百尺、摘星辰、高声语3指名朗读全诗。 五、整体感知诗意1设计问题夜宿山寺是什么意思?(此处为空白点,让学生自己去理解。 )2.教师播放多媒体画面,创设情境,让学生边读边欣赏感悟,谈谈看了此画面后有什么感受。 (留空白,让学生畅所欲言,教师点拨强调一点,山上寺院里的楼很高。 )3.请学生打开书,再次读诗,体会诗人作诗时的感受。 (本环节意在使学生整体把握诗的内容。 ) 六、理解诗句1.学生探究、合作、体验 (1)让学生边读古诗边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遇到难以理解的词语、诗句,解决。 (2)让学生小组内交流。 (3)各小组汇报诗中关键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2.小组汇报。 (1)通过小组学习,知道哪句诗的意思了?(指名说) (2)在小组学习的过程中,你还有不懂的地方吗?(请学生质疑,请会的同学帮助解答,老师加以引导。 )(3)请四个同学每人说一句诗的意思。 (4)请同学们用一个字来形容诗中所描写的这座楼。 (高) (5)你从哪些句子看出楼很高,请你读给同学们听一听。 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 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 七、诵读欣赏,品读古诗1.通过学习,我们对这首诗有了更深的了解,你能加上动作、语气自己读读这首诗吗?注意要读出你自己的感受。 (学生采取个人诵读,合作诵读,分组诵读,加动作诵读等形式练习诵读古诗)2.教师配乐范读,然后引导学生配乐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首诗所描绘的意境,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画面。 (尊重学生,以学生评析为主,教师适当点拨、指导) 八、练习1.齐读古诗,加强记忆。 在朗读的基础上,教师播放音乐,全体学生起立,根据诗意加上动作背诵古诗。 2.利用课外资料,请同学们把已经查找好的李白的其他诗,读给大家听听。 九、总结诗人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山寺的高耸,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山上的这座楼好像有一百尺高,站在楼山就可以用手摘下月亮和星星。 我不敢在这儿大声说话,恐怕惊动了天上的仙人,全诗语言朴素自然,却十分生动形象。 这里,诗人发挥大胆想象,渲染山寺之奇高,从而将一座几乎不可想象的宏伟建筑展现在我们面前。 十、作业回家后请你把这首古诗背给你的爸爸妈妈听。 也可以把这首诗做成一幅画。 板书设计夜宿/山寺唐李白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 1、了解乐府;会认“勒”、“笼”、“苍”“茫”“见”5个字。 读懂诗句,能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风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 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激发热爱自然、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朗读背诵诗歌;对诗歌的理解。 教学过程修改建议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亲近敕勒大草原1.听歌赏景,激情导入。 播放腾格尔天堂,课件展示草原图片。 学生边听边看,感受草原的壮美。 师一曲天堂唱尽了游牧民族对家乡的热爱,令人心潮澎湃,一首敕勒歌写尽了北国草原壮丽富饶的风光,让人为之陶醉。 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敕勒歌。 (板书课题)2.了解乐府诗集的相关知识。 教师上课之前,同学们都积极地了解了有关乐府诗集的知识,下边请同学们把你收集的知识展示一下,和大家一起分享吧。 二、诵读诗歌,感受敕勒歌的韵律之美第一步读准读顺1.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老师引导学困生朗读,引导学生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风吹草低见牛羊”中的“见”读“xin”。 2.学生大声朗读诗歌,读准读通诗句。 组内互助,小组长听读,保证每位同学都能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第二步读出诗歌的韵律美教师指导读准读顺了诗歌,这只是诗歌朗读的初步朗读诗歌一定要注意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还要注意诗歌所表现的情感基调,这样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律美。 那么,敕勒川这首民歌,应该怎样来读? (1)学生自由朗读品味,交流朗读所要注意的事项。 教师引导明确敕勒歌,主要是对敕勒川这个大草原的歌颂,它是在辽远壮阔的大草原上纵情歌唱的歌,具有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粗犷、豪放,同时要读出敕勒人对家乡大草原的热爱与自豪的情感。 (多媒体投示) (2)学生按照要求,揣摩着朗读。 (3)教师放录音,学生听读、跟读,感受并把握诗歌的韵律。 (4)学生自由朗读。 可以大声朗读,也可低声吟唱,注意朗读要求模仿示范朗读,把诗歌读通、读出韵律。 (两分钟) (5)教师点读(学生3人,三个层次),教师引导学生点评,感受敕勒歌的音韵美。 三、吟诵远眺,赏析敕勒川的景色之美过渡语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了敕勒歌高亢、粗犷、豪放音韵之美,现在我们一起来赏析敕勒川为我们展现的景色之美。 第一步吟诵明确,理解意象。 问题1你在诗中都看到了什么?1学生抑扬顿挫自由吟诵诗歌,在文本上划出所写的景物;之后思考并在组内展开讨论交流写这些景物的作用,从而初步感受诗歌所展示的敕勒川的美景。 2学生展示学习成果,教师评价肯定。 学生思考简单交流,然后积极举手发言,教师评价肯定。 第二步诵读想象,赏析美景问题这些景物各有怎样的的色彩?共同构成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笔写出来或者画出来。 教师指导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我们要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多媒体出示)1学生闭目诵读,想象并赏析草原美景,之后讨论明确。 教师参与讨论活动,对学生的学习结果予以积极评价展示。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作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 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或大海上才能见到。 “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 “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阵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 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色彩斑斓的壮丽图景。 四揣摩理解,体会敕勒人的乡情之美。 过渡语(引导思考探究)敕勒歌这首诗通过阴山、天空、草原、牛羊等简单意象,为我们展现了敕勒川的多姿多彩、生机勃勃,壮丽富饶的美丽景色,那么在这些意象和美丽的画面中,抒发着敕勒族人怎样的情感呢?你是从哪些句子或词语中品出来的?教师指导(多媒体出示)从诗歌的意象下手,来揣摩蕴含的情感。 即这些“象”有何“意”?1.学生研读诗歌,思考,交流讨论探究,最后展示。 教师积极参与学生活动,或引导或点拨。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这首诗歌,通过大山、天空、草原、牛羊的意象,敕勒人歌颂了家乡大草原的壮阔雄伟、苍茫辽阔、美丽富饶,歌颂了悠闲富足恬静的美好生活,字里行间也流露出了敕勒人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五品读想象,感受敕勒诗的意境之美过渡语敕勒川壮丽富饶的草原美景,我们看完了;敕勒人对家乡炽烈的赞歌,我们听完了。 那么,同学们,你还知道有关敕勒歌的哪些知识?展示出来,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如何?学生展示发言,其余学生听,识记。 老师补充肯定。 引导思考这首诗歌蕴含了怎样的意境?接下来,我们一起来品读感受一下。 1.播放腾格尔演唱的敕勒川。 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敕勒川的独特的景物,之后品读诗歌,组内讨论探究,品味感受敕勒歌的意境。 教师巡视引导,及时纠正学生的不良学习习惯。 2.学生展示,教师评价明确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描绘了在一望无垠的大草原上,满眼的青翠,无边无际的天宇,如同毡帐一般笼盖草原,微风吹拂肥硕的牛羊从丰茂的草丛中显露出来,波澜壮阔的场面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形成了阔大恢宏的意境! 四、研读探究,品析敕勒歌的艺术之美过渡语仅仅用了27个字,这首诗就绘出了敕勒牧民悠闲富足、粗犷豪放的生活图景,抒发了敕勒人对家乡大草原的赞美,对大草原感激和热爱、崇敬和膜拜之情!让我们感受到了阔大恢宏的意境!探究那么,这首诗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做到的呢?教师指导阴山、天空、草地、牛羊等,这是意象的实写,全诗没有写人,但“见牛羊”句暗示了悠闲自得,纵情歌唱牧民的存在,还有那草原上一座座的白色的居住帐篷。 这是虚写。 虚实结合,为我们描绘了悠闲富足、宏伟壮丽的牧民生活画面。 五、教师小结(多媒体出示)烘托和比喻的手法的使用,间接(仰视)和直接(俯视)相结合的写法,使草原更加的雄伟壮阔,苍茫辽远;虚和实结合、动(点)与静(面)的有机结合,使得诗中有静有动,形成了一种动静结合的美,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