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020年).doc_第1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020年).doc_第2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020年).doc_第3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020年).doc_第4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2020年).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2006 20202006 2020 年 年 年 年 年 年 大纲说明大纲说明大纲说明大纲说明大纲说明大纲说明 送 送 送 送 送 送审审审审审审稿 稿 稿 稿 稿 稿 长沙市人民政府长沙市人民政府 二二 OO 九年五月九年五月 i 目目 录录 1 引言引言 1 1 1 规划修编背景 1 1 2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2 1 3 本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3 1 4 规划修编指导思想与原则 3 1 5 规划基数 4 2 区域概况区域概况 6 2 1 区位条件 6 2 2 自然概况 7 2 3 历史文化 8 2 4 经济社会 9 2 5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10 3 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2 3 1 中心城区目前规模偏小 有待快速扩展 12 3 2 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12 3 3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 13 3 4 城乡 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 13 4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15 4 1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15 4 2 主要经济发展目标 16 4 3 人口和城镇化率 18 5 土地利用功能分区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22 5 1 土地利用生态保护度评价 22 5 2 土地利用适宜开发度评价 23 5 3 土地利用开发度 保护度关联分析 25 5 4 土地利用功能区划分 26 6 建设用地需求分析建设用地需求分析 28 6 1 建设用地总规模 28 6 2 新增建设用地规模预测 35 6 3 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 36 ii 7 耕地补充分析耕地补充分析 39 7 1 耕地补充潜力分析 39 7 2 耕地补充预测 42 8 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 43 8 1 耕地保有量 43 8 2 基本农田保护 46 9 土地利用生态格局土地利用生态格局 47 9 1 生态控制区 47 9 2 关键节点 47 9 3 区域景观格局 48 10 中心城区规模与布局中心城区规模与布局 50 10 1 中心城区发展规模 50 10 2 中心城区主要扩展方向 53 10 3 中心城区扩展范围 53 11 规划指标分解规划指标分解 56 11 1 湖南省下达给长沙市的指标 56 11 2 指标分解内容 56 11 3 指标分解结果 57 12 关于规划修编过程关于规划修编过程 59 12 1 规划修编工作流程 59 12 2 规划修编组织 60 12 3 规划修编前期研究 62 12 4 规划大纲编制 63 13 关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关于近期基础设施建设主要项目 65 13 1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65 13 2 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66 13 3 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67 附表附表 68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 1 引言引言 党中央 国务院高度重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以下简称规划修编 和 土地管理工作 胡锦涛总书记 温家宝总理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对规划修编工作 提出了明确要求 并做出了一系列重要批示 国家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 国务 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 国发 2004 28 号 关于开展土地 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和修编前期调研工作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4 133 号 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土资源部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意见 的通知 国办发 2005 32 号 关于做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前期工作 中 四查清 四对照 工作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5 182 号 国务 院关于加强土地调控有关问题的通知 国发 2006 31 号 报国务院审批 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大纲评审办法 国土资发 2006 54 号 国务 院关于促进节约集约用地的通知 国发 2008 3 号 国务院关于印发全国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纲要 2006 2020 年 的通知 国发 2008 33 号 国土 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 局指导意见 试行 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9 10 号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 审查办法 国土资发 2009 43 号 等文件 湖南省对规划修编工作也十分重视 下发了 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国务院办公厅国办发 2005 32 号文件 的通知 湘政办发 2005 30 号 等文件 对规划修编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 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 国土资源部和湖南省对规划修编工作的一系列指示精神 长沙市人民政府组织开展了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形成了 长沙 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 以下简称 大纲 现对大纲 中若干问题给予说明 1 1 规划修编背景规划修编背景 国家中部崛起战略 泛珠江三角洲区域协同发展战略 湖南省 3 5 城 市群发展战略的实施 特别是 2007 年 12 月长株潭城市群获批国家资源节约型 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下简称 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长沙 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确定了率先在全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成为区 域性现代化中心城区的目标 经济社会发展步入快车道 要实现这些目标 各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2 用途建设用地需求都将显著增加 同时 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发展现代农 业 必须保证足够的农用地 特别是耕地 这将导致长沙市土地资源相对不足 的约束性进一步加大 如何解决日益尖锐的土地供需矛盾 保障长沙市全面协 调可持续发展 是现阶段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 为了适应党的 十七大 以来的新形势 新要求和国家 湖南省一系列战略政策 调整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统筹协调各用途用地 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 利用 进一步严格土地管理 加强耕地保护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宏 观调控作用 有必要进行新一轮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 1 2 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上一轮规划实施情况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1997 2010 年 经国务院批准实施以来 在 经济社会发展用地需求快速增长 土地供给约束日益加大的形式下 坚持最严 格的土地管理制度 强化规划的控制和引导作用 妥善处理保障发展和保护资 源的关系 土地利用和管理取得了一定成效 强化了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的 保护 2005 年长沙市耕地保有量 284503 08 公顷 在长沙市工业化 城镇化快 速发展的九年间 耕地面积仅有小幅减少 基本农田保护面积稳定在 248000 00 公顷 基本农田建设和保护日益严格规范 推进了建设用地节约和集约利用 建设用地产出率由 1997 年的 42 48 万元 公顷增加到 2005 年的 94 97 万元 公顷 提高了 123 56 规范了土地整理复垦开发 1997 2005 年 长沙市土地整理 补充耕地 417 22 公顷 土地复垦补充耕地 45 46 公顷 未利用地开发补充耕地 1957 44 公顷 低坡园林地开发补充耕地 3459 72 公顷 改变了规划实施前基本 只占不补的局面 缓解了耕地数量急剧下降的趋势 有效缓解了土地供需矛盾 促进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注意妥善处理土地利用与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的关系 1997 2005 年 全市累计实现生态退耕面积约 3520 75 公顷 土地退化 趋势得到一定程度的遏制 一方面 规划实施的十年来 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果及其带来的 用地需求远远超出规划编制时候的预计 另一方面 长沙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 新增建设用地布局方向发生变化 因此 上一轮规划实施的难度越来越大 主 要表现为新增建设用地等主要规划指标提前用完 部分重点发展区域建设受到 基本农田的制约 市内无法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等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3 1 3 本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本轮规划的目标与任务 规划的总体目标是在保护全市耕地资源的基础上 统筹供给 需求 利用 的关系 通过控制总量 优化结构 科学布局 盘活存量 挖掘潜力 提高土 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妥善处理保护资源 保障发展与建设生态的关系 不断提高土地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能力 促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 基于上述目标 规划重点完成以下任务 严格保护耕地与基本农田 加强基本农田质量建设 围绕长沙市功能定位 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统筹安排各用途用地 调整土地利用布局 加强用地存量挖潜 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资源 保障重点区域和重点项 目的合理用地 加强生态建设 环境整治及历史文物保护 1 4 规划修编指导思想与原则规划修编指导思想与原则 1 4 1 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规划修编的指导思想 按照国家 湖南省对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部署和对土地管理的 要求 并根据长沙市土地资源和土地利用状况 规划修编遵循以下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规划期内土地资源保护和利用 实现长沙市经济社会 全面 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执行 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 切实保护耕地 的基本国策 深入贯彻党的 十七大 精神 立足中部崛起战略 积极推进长株潭城 市群建设 服务于建设国家级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示范区的目标 1 4 2 规划修编的原则规划修编的原则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 大纲 提出了本轮规划修编必须坚持的 4 项原则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4 即 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 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大力推进土地资源节约和集约利用 提高土地利用综合效益 统筹城乡 区域土地利用 提高土地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保障能力 促进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建设相协调 1 5 规划基数规划基数 1 5 1 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下发的 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市县乡级土地利用 总体规划规划基数转换与各类用地布局指导意见 试行 的通知 国土资发 2009 10 号 明确指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中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为通过 土地利用变更调查或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得到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因此 长 沙市土地利用现状数据采用 2005 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本轮规划范围为长沙市行政管辖区域 即芙蓉区 开福区 雨花区 天心 区 岳麓区 望城县 长沙县 宁乡县 浏阳市 总面积 1181946 29 公顷 2008 年 6 月 根据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望城县含浦等三个镇划归岳麓 区管辖的通知 湘民行发 2008 2 号 将望城县含浦 坪塘 莲花 3 个镇 成建制划归岳麓区管辖 望城县的雷锋镇委托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 2008 年 9 月 长沙市人民政府又下发了 长沙市人民政府关于将望城县雨敞坪 镇划归岳麓区管辖的通知 长政函 2008 107 号 将望城县雨敞坪镇成建制 划归岳麓区管辖 行政区划调整后 望城县 含雷锋镇 辖 12 个镇 3 个乡 总面积 969 54 平方公里 岳麓区辖 10 个街道 5 个镇 1 个乡 总面积 530 85 平方公里 为便于土地利用规划管理 强化土地利用空间管制 本轮规划根据行政区 划调整情况 对 2005 年岳麓区和望城县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也相应地进行了调 整 调整后各区 县 市 的土地利用变更数据参见附表 1 对于土地利用变化的分析采用 1997 2005 年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附表 2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5 1 5 2 经济数据经济数据 本轮规划的经济数据来源于 长沙市统计年鉴 附表 3 其中 2005 年 长沙市 GDP 1519 90 亿元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881 44 亿元 工业总产值 1300 62 亿元 1 5 3 人口数据人口数据 本轮规划的人口数据来源于 长沙市统计年鉴 中的户籍人口数据和长沙 市公安局提供的暂住人口数据 附表 4 2005 年长沙市总人口 722 35 万人 其中户籍人口 620 92 万人 暂住人口 101 43 万人 城镇化水平数据来源于长沙 市统计年鉴 2005 年长沙市城镇化率 53 87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6 图图 2 1 长沙市区位图长沙市区位图 2 区域概况区域概况 长沙市是湖南省省会 全省政治 经济 文化 科教 信息 交通和商贸 中心 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 2005 年 长沙市辖芙蓉 天心 岳麓 开福 雨花五区 长沙 望城 宁乡三县和浏阳 市 东西长约 230 公里 南北宽约 88 公里 幅员 11820 平方公里 2 1 区位条件区位条件 长沙市位于湘中偏东北 湘江下游 洞庭湖以南 东经 111 53 114 15 北纬 27 51 28 41 之间 东临江西省宜春 萍乡两市 南接株洲 湘潭两市 西连娄底 益阳两市 北抵岳阳 益阳两市 长沙市水 陆 空交通 网络齐全 铁路有京广 洛 湛 焦柳铁路贯穿南北 湘 黔 浙赣 石长铁路连接东 西 公路四通八达 京珠 长永 长益 长潭高速贯穿 全境 内河航运便利 经过 湘江 洞庭湖可以通江达海 黄花国际机场是中南地区最 大的空港之一 长沙市还是 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东经济圈和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核心的华南 经济圈的结合部 是华东经济圈沿长江向内陆辐射 华南经济圈沿京广铁路向 内陆腹地扩展的必经之地 又位于上海 广州 重庆 武汉四大全国性商贸中 心聚辐的交错地带 东南西北四大城市的辐射作用可在长沙地区产生叠加效应 使之成为支撑沿海 沿江开放地区的后方基地和促进内地开发的先导城市 长 沙市在全国 东靠西移 南北对流 的战略布局中 发挥着承东启西 联南接北 的枢纽作用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7 2 2 自然概况自然概况 1 地貌 地貌 长沙市处于湘中丘陵向滨湖平原过渡地带 地势起伏较大 东 西两端山 地环绕 中部渐趋低平 南部丘岗起伏 向北倾斜 逐渐平坦开阔 市域内最 高处大围山主峰七星岭海拔 1607 90 米 西部雪峰山余脉东伸 最高处沩山瓦 子寨海拔 1071 80 米 中部湘江斜贯 最低处乔口湛湖海拔 23 50 米 境内最大 高差 1584 40 米 区内地貌类型多样 山地 丘陵 岗地 平原比例分别为 30 70 19 30 28 60 21 40 图图 2 2 长沙市地形概况长沙市地形概况 2 土壤 土壤 市域范围内土地的母岩主要有花岗岩 变质岩 灰岩 砂砾岩 红岩和第 四纪松散堆积物七大类 发育成以红壤 水稻土为主的十个土类 二百一十六 个土种 土壤大多土层深厚 适种性广 3 气候 气候 长沙靠近北回归线 位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 四季分明 冬冷夏热 雨量充沛 雨热同季 土地肥沃 江河密布 作物生长期长 是著名的鱼米之 乡 年平均气温 16 8 17 3 C 年平均无霜期 275 天 年积温 5457 C 年日照时 数 1555 1750 小时 年降水量 1300 1600 毫米 农作物活跃生长期 4 9 月集中了 全年 63 3 的日照 64 5 的热量和 65 0 的降水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8 4 水系 水系 市域内河流水系大多属湘江流域 湘江自湘潭流经长沙县西南边境 然后 由南向北纵贯市区 经望城县乔口出境 经过市境的长度有 74 00 公里 支流 呈树枝状分布 其中较大的一级支流有浏阳河 捞刀河 靳江河 沩水河 八 曲河 长沙水资源丰富 总蓄水量 30 亿立方米 灌溉条件较好 5 矿产资源 矿产资源 长沙市矿产资源丰富 已有大型矿床 10 处 小型矿床 16 处 矿点 300 多 处 矿产资源种类繁多 尤以非金属矿独具特色 已查明的有铁 锰 钒 铜 铅 锌 硫 磷 海泡石 重晶石 菊花石 煤等 50 余种 其中菊花石在全国 独一无二 海泡石储量居全国首位 永和磷矿生产规模居全省第一 6 旅游资源 旅游资源 长沙市风景秀丽 自然环境优美 旅游资源丰富 城内岳麓山巍峨西峙 浏阳河逶迤东来 湘江水穿城而过 橘子洲静卧江心 融山 水 洲 城于一 体 城外有大围山国家森林公园 灰汤温泉国际旅游度假区等旅游胜地 是休 闲 旅游 观光的绝好去处 2 3 历史文化历史文化 长沙之名始于西周 距今约有 3000 多年历史 长沙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 文化名城 素有 屈贾之乡 楚汉名城 的美称 历史源远流长 文化绚丽多彩 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 24 座历史文化名城和第一批对外开放的旅游城市之一 长 沙境内遗存丰富 现已发掘春秋古墓 300 余座 战国古墓 1800 余座 汉墓 8000 余座 保护完好的出土文物 2 万多件 全市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7 处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38 处 长沙曾有 革命摇篮 的赞誉 黄兴 蔡锷等资产阶级 民主革命家以及后来的一代伟人毛泽东 蔡和森 刘少奇等都在长沙度过了 风 华正茂 的 峥嵘岁月 长沙是维新运动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策源地之一 五四 运动后成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活动的发祥地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 特色鲜明 的湖湘文化在长沙得到继承和发展 近年来 文化湘军 异军突起 广电 出版 报业 娱乐四大文化产业享誉中外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9 2 4 经济社会经济社会 1 经济发展状况 经济发展状况 改革开放 20 多年以来 长沙市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 省会经济的首位度 进一步提高 表 2 1 2005 年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 GDP 为 1519 90 亿元 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881 44 亿元 按户籍人 口计算 人均 GDP 达 24478 00 元 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三 二 一 产业排 序逐步形成并不断提升 一 二 三三次产业的比例为 7 4 43 1 49 5 表表 2 1 长沙市长沙市 GDP 变化情况 变化情况 2001 2005 年 年 年年 份份2001 年年2002 年年2003 年年2004 年年2005 年年 长沙市长沙市 GDP 亿元 亿元 728 08 812 85929 491133 881519 90 湖南省湖南省 GDP 亿元 亿元 3983 004340 944633 735612 266473 61 占湖南省比重占湖南省比重 18 2818 7320 0620 2023 48 自 兴工强市 战略深入实施以来 长沙工业经济大步迈进 实现了总量 效益 投入三个翻番 目前长沙已拥有长沙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长沙经济技 术开发区两个国家级开发区 初步形成了电子信息 机械制造 烟草食品 新 材料 生物医药等支柱产业 涌现了一批名牌产品 与此同时 长沙第三产业 优势逐渐提升 商贸繁荣 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进入全国 十强 保险市场 信托投资 期货交易 证券交易 外汇交易等日趋活跃 与国际金融接轨率也 日益提高 第二 三产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四大产业带初具规模 农村经济生机勃发 区县 市 经济竞相发展 四县 市 跻身全省 十强 内五区被誉为湖南 五小虎 2 社会发展状况 社会发展状况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5 年 全市从业人员达 358 81 万人 同比 增加 2 78 万人 其中城镇就业人员达 126 48 万人 同比增加 2 07 万人 年末 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3 80 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 12434 元和 4735 元 同比增长 12 80 和 13 30 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 9660 元和 4166 元 同比增长 7 00 和 14 25 恩格尔系数分别为 33 40 和 42 60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0 教育科技发达 现有普通高等院校 37 所 在校学生 27 万人 科研开发机 构 97 个 各类科技人员 27 万多人 特别是在系统工程 信息工程 生物工程 材料工程等方面拥有一批高尖人才 专利申请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列 杂交水 稻 银河巨型计算机 试管婴儿 遗传工程 磁悬浮列车等技术均达国际领先 水平 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 长沙市已建立以养老和失业保险为重点的多层次 的社会保障制度 养老 失业 医疗 工伤 生育保险正逐步扩大到城镇所有 从业人员 积极实施再就业工程 国有企业 100 的下岗职工进入再就业服务中 心 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 49 00 并建立了市 区 县 市 职业介绍服务中 心 住房制度改革不断深化 全面实行了住房公积金制度 公房租金改革和住 房货币化正稳步推进 2 5 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土地利用现状与特点 2 5 1 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现状 根据 2005 年长沙市土地利用变更数据 全市土地总面积 1181946 29 公顷 农用地面积 1001566 51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84 74 建设用地面积 134257 0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11 36 未利用地 46122 69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 3 90 1 农用地 农用地 农用地中 耕地 284503 0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24 07 园地面积 30474 2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2 58 林地面积 591582 96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50 05 牧草地面积 13 2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0 001 其他农用地 94993 02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8 04 2 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中 城镇用地 23615 80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2 00 农村居民点 用地 80222 2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6 79 独立工矿用地 12485 81 公顷 占土 地总面积 1 06 特殊用地 1485 07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0 13 交通设施用地 面积 7883 88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0 67 水利设施用地面积 8564 26 公顷 占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1 土地总面积 0 72 3 未利用地 未利用地 未利用中 未利用土地面积 15366 94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1 30 其它土 地面积 30755 75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 2 60 2 5 2 土地利用特点土地利用特点 长沙市土地利用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农村居民点占建设用地比重较高 长沙市城乡用地所包含的各地类中 农村居民点用地面积占城乡用地的比重较大 1997 2005 年期间虽然不断减少 但至 2005 年其比重仍然占 69 从中心城市向外延伸 农村居民点用地所占建 设用地比重不断上升 2 城镇用地规模增长迅速 城镇用地面积有大幅度增加 农村居民点用 地减少速度缓慢 1997 2005 年间 长沙市城镇用地共增加 2112 81 公顷 同时 期长沙市农村居民点用地减少 262 46 公顷 3 中心城市发展布局已现雏形 城市用地沿湘江伸展 主城位于河东 东西并驾 城市用地布局松散 中心城市呈明显的圈层式扩展 外围组团还未 完全形成 4 土地利用空间差异明显 以湘江为核心 土地利用由中心向东西两侧 呈现明显的空间差异 中心地区呈现明显的城市土地利用特征 两侧土地受人 类活动影响较小 呈现相对显著的农村土地利用特征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2 3 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3 1 中心城区目前规模偏小 有待快速扩展中心城区目前规模偏小 有待快速扩展 长沙市的发展目标是到 2020 年成为人口超 1000 万 GDP 近 10000 亿元的 区域性中心城市 成为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主 导城市 中部崛起战略的重要支点和泛珠三角区域的重要增长极 但是 长沙 市目前的城市发展空间偏小 严重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 按照国 务院 2003 年批准的 长沙市城市总体规划 2003 2020 年 2010 年长沙市主 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212 平方公里 2020 年长沙市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253 平方 公里 随着各项城市建设的开展 原本在中心城区控制范围线以外的工业组团 住宅区 镇区的面积不断扩大 逐步与中心城区范围内的建成区连成一片 事 实上已经成为了中心城区的有机组成部分 据 2005 年土地利用现状数据 长沙 市中心城区建设用地面积已经达 318 10 平方公里 已突破了 长沙市城市总体 规划 2003 2020 年 规划的主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偏小的城市规模已经影响到长沙市城市功能的完善和城市品质的提升 并 制约长沙市带动全省发展能力的提高 因此 长沙市中心城区的规模在本轮土 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应适度扩大 为保护长沙市城市的生态环境和景观风貌 长 沙市中心城区内的工业应逐步整合 应按照产业优化的目标将工业发展空间转 移到城市外围的工业发展组团 3 2 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土地资源供求矛盾日益尖锐 区域经济发展与产业结构变动对土地利用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20 世纪 90 年代初至今 长沙市经济实力增强与经济结构升级明显 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 扩大 由于目前所处的发展阶段和城市功能定位需求 长沙市经济增长和社会 发展目标 宜居城市 的实现仍将需要大量的土地投入 规划期内 长沙市大力发展 先进制造业 的产业战略将会对独立工矿用地 产生大量的需求 产业结构的升级和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 对城镇建设用地 的需求将更加旺盛 以人为本的宜居城市建设将驱动居住用地 绿地 公共设 施和基础设施用地继续扩大 历史文化名城地位的强化 也将带动历史文化风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3 貌保护区和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 因此 规划期内长沙市作为湖南省经济发展 的引擎 其经济飞速增长和社会发展目标 宜居城市 的实现需要大量的土地 资源作为保障 但是 长沙市后备资源不足 市内无法实现耕地动态平衡 如 何协调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与保护耕地的关系 既能提供一定数量的建设用地以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有足够的耕地数量以确保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 成为土地利用规划与管理中迫切需要解决的头等大事 3 3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难度进一步加大 目前 长沙市的耕地质量并不乐观 水土流失造成部分耕地养分失调 有 机质含量下降 影响土地农业生产能力 近年来 工业发展和城镇建设的速度 加快 建设占用的耕地大多是城镇周围和交通沿线质量高 长期投入积累多 设施好的良田 而由于后备资源的限制 补充的耕地是一些耕作层浅薄 土壤 养分含量低 排灌设施不配套 漏水漏肥 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的劣质田 同 时 随着工业化 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工业 城镇排放的废水 废气 废渣和 畜禽粪便污染源增多 加上农药 化肥 农膜的不合理使用 耕地污染有加重 的趋势 本轮规划期内 长沙市新增建设用地将不可避免地占用部分耕地 但长沙 耕地后备资源较少 加之上一轮规划期内经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消耗掉部分耕地 后备资源 在现有条件下长沙市补充耕地的潜力极为有限 随着城镇建设和各 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开展 城镇建设重点发展区域内已经不具备保护基本农田的 条件 该区域内的基本农田势必要调整到其它保护条件较好的区域 长沙市中 心城区以外的长沙县 望城县 宁乡县 浏阳市本身的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已经 很重 在上述四县 市 中补划市区调出的基本农田存在极大的困难乃至几乎 没有可能 3 4 城乡 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城乡 区域土地利用尚需加大统筹力度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 长沙市不同区 县 市 的区位条件 自然条件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有不同 土地资源与土地利用方式也存在差异 这就决定 了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发展优势 为所在大区域的贡献方式也不同 如何利用 自身的自然条件 基础设施在现有经济发展基础上更好地发展是区域发展要解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4 决的重要课题 长沙市位于低山丘陵地区 区域发展受自然因素影响较为明显 在长沙市中部地区 地势平坦 河网密布 交通网络发达 沿湘江两岸的核心 区域 有明显的城市土地利用特征 反观宁乡县 浏阳市 离中心城区较远 受中心城区城镇化 工业化的影响相对较小 与中部区域的土地利用方式存在 显著的差异 因此 规划期间 要依据长沙市的发展定位 充分考虑各区域的 发展优势 统筹安排土地利用 使长沙市更加健康 和谐发展 同时 长沙市 还应该加强与周边地区的分工与协作 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和地区之间恶性竞 争现象的出现 其中防止基础设施重复建设是区域土地利用中需要优先解决的 问题 边远地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 长沙市东西两翼远离城镇的广大农 村地区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相对滞后和自然条件的制约 其基础设施条 件远远落后于中心城区周边的农村地区 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已经成为该区域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城乡协调发展的主要障碍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5 4 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战略与目标 4 1 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长沙市未来的发展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和诸多有利条件 实现超常规跨越 式发展的可行性较大 但同时也面临着自身规模与实力不够强和外部竞争更加 激烈的严峻挑战 规划期间 长沙市牢牢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条件 加大 城市发展步伐 力争规划期末发展成为总人口突破 1000 万 GDP 近 10000 亿 元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长沙市在规划期内重点实施四大战略举措 坚持产业协 调发展 建设区域文化产业中心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营造宜居山水名市 1 坚持产业协调发展 坚持产业协调发展 转变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 调整经济结构 以增强城市综合实力和产 业竞争力为核心 着力整合资源优势和各种要素 强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并以 工业的大发展 带动第三产业 提升第一产业 实现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狠抓 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 提升长沙的经济集聚与辐射功能 继续发挥科教 人才 优势 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转化应用能力 提高地区竞争力 2 建设区域文化产业中心 建设区域文化产业中心 充分挖掘深厚灿烂的历史文化资源 加大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开发力度 发挥日益凸现的文化优势 推进文化与经济的深度融合 着力建设历史文化与 现代文化交相辉映 娱乐文化与创业文化共同发展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比翼 齐飞的文化名城 力争使长沙的文化产业在规模和财富创造力上显示出强劲的 增长实力 让城市文化凸显个性魅力 从而引领和提升城市的发展 3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促进城乡统筹发展 坚持城乡协调发展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 把城市发展和农村发展紧密结 合起来 把城市经济和县域经济紧密结合起来 把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紧 密结合起来 实行以城带乡 以工促农 建立起良性互动 共同发展的新型城 乡关系 加快推进城乡统筹 实现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6 4 营造宜居山水名市 营造宜居山水名市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 大力加强城乡生态环境建设 创建舒适优美的工作 和居住环境 完善城市功能 提升城市品质 发挥长沙融山水洲城于一体的优 势 增强长沙山水名城特色 加大景观和生态环境建设力度 创建山水相映 环境优美 全国一流的生态城市 4 2 主要经济发展目标主要经济发展目标 长沙市经济发展目标 是在对长沙市主要经济指标过去发展轨迹分析的基 础上 分别通过建立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和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对规划目标 年 GDP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工业总产值等指标进行预测而获得的 1 GDP 预测预测 分析 1996 2005 年各年份与长沙市 GDP 数据之间的关系 发现两者有斜率 逐渐放缓的曲线趋势 因此选择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对数曲线模型预测目标年长沙市 GDP 根据长沙市经济发展情况以及经济发展 的一般规律 在经历了较长时期的高速增长后 增长速度将放慢 进入次高增 长阶段 三次曲线回归模型能够较准确地显示长沙市 GDP 的变化趋势 因此 采用三次曲线回归模型 Y b0 b1 t b2 t2 b3 t3 预测 2010 年和 2020 年长沙 市 GDP 模型中 Y 为目标年的 GDP t 为年份减去 1995 b0为常数项 b1 b2 b3为回归系数 根据 1978 2005 年长沙市 GDP 数据 附表 3 通过拟 合分析得出 b0 b1 b2 b3 建立以下三次曲线回归模型 拟合度为 96 30 Y 733 5770 170 55515 t 29 873292 t2 0 340792 t3 根据三次曲线回归模型得到 2010 年长沙市 GDP 为 3746 57 亿元 2020 年长沙市 GDP 为 9815 63 亿元 2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测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预测 分析 1996 2005 年各年份与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之间的关系 发现两者之间同样有斜率逐渐放缓的曲线趋势 因此选择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对数曲线模型预测目标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7 额 但是 三次曲线回归模型最能显示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变化 趋势 因此采用三次曲线回归模型 Y b0 b1 t b2 t2 b3 t3 预测 2010 年和 2020 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 模型中 Y 为目标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 投资总额 t 为年份减去 1995 b0为常数项 b1 b2 b3为回归系数 根据 1996 2005 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数据 附表 4 通过拟合分析得 出 b0 b1 b2 b3 建立以下三次曲线回归模型 拟合度为 99 90 Y 376 9 183 34 t 29 965 t2 0 5822 t3 根据三次曲线回归模型得到 2010 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2404 00 亿元 2020 年长沙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为 5424 65 亿元 3 工业总产值 工业总产值 分析 1996 2005 年各年份与长沙市工业总产值之间的关系 发现两者之间 同样有斜率逐渐放缓的曲线趋势 因此选择二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三次多项式 回归模型 对数曲线模型预测目标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 随着长沙市新型工业 化战略的实施 长沙市工业将获得长足的发展 工业总产值将不断增长 三次 多项式回归模型将最能反映长沙市工业总产值发展的实际情况 因此 采用三 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Y b0 b1 t b2 t2 b3 t3 预测 2010 年和 2020 年长沙市工 业总产值 模型中 Y 为目标年的工业总产值 t 为年份减去 1995 b0为常数项 b1 b2为回归系数 根据 1996 2005 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数据 附表 5 通过 拟合分析得出 b0 b1 b2 建立以下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 拟合度为 97 50 Y 1191 47297 381 39888 t 48 90784 t2 0 70272 t3 根据三次多项式回归模型得出 2010 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为 4103 08 亿元 2020 年长沙市工业总产值为 11243 93 亿元 表 4 1 1990 2005 年 15 年间 长沙市 GDP 年均增长速度明显高于全国 全省的平 均增长速度 规划期内 长沙市作为 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中 部崛起的支撑点和湖南省 3 5 城市群的 极核 其发展速度将更快 表表 4 1 长沙市经济发展目标预测长沙市经济发展目标预测 单位 亿元 年份年份GDP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工业总产值工业总产值 2005 年1519 90 881 42 1300 62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8 2010 年3746 57 2404 00 4103 08 2020 年9815 63 5424 65 11243 93 4 3 人口和城镇化人口和城镇化率率 4 3 1 人口预测人口预测 根据长沙市人口统计资料 通过分析全市户籍人口及暂住人口历年变化特 征以及长沙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 对规划期内人口规模进行预测 2007 年 12 月 长株潭城市群 两型社会 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批 准 2008 年 6 月 长沙大河西 两型社会 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导区的设立 长沙市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按照我国深圳 上海浦东 天津滨海的发 展经历 加之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 将有越来越多的人口从其它区域迁入长沙 长沙市将有一个较长时期的人口增长高峰 1 户籍人口预测 户籍人口预测 对户籍人口采取年平均增长模型 人口自然增长法进行预测 年平均增长模型 模型中为规划目标年人口数 0 1 n n PPK n P 为规划基期年人口数 为规划期人口年均增长率 n 为时间间隔 0 PK 根据 1996 2005 年长沙市户籍人口数据 附表 6 可求得户籍人口的年平 均综合增长率为 10 33 综合考虑 长沙市将快速发展 户籍人口的年平均综 合增长率将有所提高 预计规划期内户籍人口年平均综合增长率为 17 80 以 2005 年人口数据为基期 可得到 2010 年长沙市户籍总人口为 678 18 万人 2020 年户籍总人口为 809 04 人 人口自然增长法 模型中为规划目标年人口 0 0 1 t t n PPKG n P 数 为规划基期年人口数 为规划期人口年均增长率 n 为时间间隔 0 PK 为人口机械增长数 迁入与迁出人口之间的差值 G 上轮规划 9 年期间 长沙市自然增长率维持在 2 6 之间 处于较低水平 年机械增长人口在 2 0 6 0 万之间 年均机械增长人口 4 16 万人 随着长沙市新 一轮人口生育高峰的到来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外来人口吸纳力的加强 本轮规 划期间 长沙市自然增长率和年均机械增长人口都将上升 预测规划期内 2006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19 2010 年人口年均自然增长率可达 6 50 年均机械人口可达 5 20 万人 2011 2020 年年均自然增长率基本保持不变 仍然在 6 50 年均机械人口将略有提 高可达 6 85 万人 则到 2010 年长沙市年户籍总人口为 667 36 万人 2020 年户 籍总人口为 780 53 万人 年平均增长模型和人口自然增长法分别长沙市户籍人口综合增长率和自然 变化率两方面预测了目标年的户籍人口 预测结果均能反映长沙市户籍人口的 变化趋势 因此 将以上两种模型预测的户籍人口数据取平均值为目标年长沙 市户籍人口数据 由此可预测出长沙市 2010 年户籍总人口为 672 77 万人 2020 年户籍总人口为 794 79 万人 表表 4 2 长沙市户籍人口预测结果长沙市户籍人口预测结果 单位 万人 模型模型2010 年户籍人口年户籍人口2020 年户籍人口年户籍人口 年平均增长率法678 18809 04 人口自然增长法667 36780 53 平均值672 77794 79 2 暂住人口预测 暂住人口预测 对暂住人口分别采用 Logistic 模型 Y 1 1 u b0 b1t 和综合增长模型 Pn P0 1 P n 进行预测 Logistic 模型 Y 1 1 u b0 b1t 模型中 Y 为目标年的暂住人口数 t 为年份减去 1995 u 为常数项 b0 b1为回归系数 根据 1996 2005 年长沙市 暂住人口数据 通过拟合分析得出 b0 b1 建立以下 Logistic 模型 拟合度为 98 60 Y 1 1 500 0 045 0 86t 根据 Logistic 模型得出 2010 年长沙市暂住人口为 149 59 万人 2020 年长 沙市暂住人口为 329 30 万人 综合增长模型 Pn P0 1 P n 模型中 Pn为目标年的暂住人口 P0为 基期年的暂住人口 P 为暂住人口综合增长率 n 为目标年年份减去基期年年份 根据 1996 2005 年长沙市暂住人口数据得到长沙市暂住人口综合增长率约 为 7 50 随着长沙市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 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2006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20 2020 年暂住人口仍将保持旺盛的增长势头 综合增长率仍保持较高水平 预计 在 8 00 以上 按照上述分析结果 预计 2010 2020 年暂住人口综合增长率在 8 30 通过综合增长模型预测 2010 年长沙市暂住人口为 151 12 万人 2020 年长沙市暂住人口为 335 42 万人 Logistic 模型和综合增长模型根据历年长沙市暂住人口数据变化情况以及综 合增长率两个方面预测了长沙市目标年的暂住人口 预测结果均能反映长沙市 暂住人口的发展趋势 因此将以上两种模型预测的暂住人口数据取平均值为目 标年长沙市暂住人口规模 得到 2010 年长沙市暂住人口约 150 35 万人 2020 年长沙市暂住人口约 332 36 万人 2006 2020 年长沙市暂住人口共增长 230 93 万人 3 总人口 总人口 长沙市总人口为户籍人口和暂住人口之和 因此 根据 2010 年和 2020 年 长沙市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数据 得到 2010 年和 2020 年长沙市总人口分别为 823 13 万人和 1127 15 万人 表 4 3 4 3 2 城镇化率预测城镇化率预测 对长沙市城镇化率分别采用年平均增长模型和 Logistic 模型进行预测 年平均增长模型 Pn P0 n P 模型中 Pn为规划目标年的城镇化率 P0为基期年的城镇化率 P 为城镇化率年平均增长值 n 为时间间隔 2005 年长沙市城镇化率为 53 87 通过分析 2001 2005 年长沙市城镇化率 数据 附表 5 发现长沙市近几年的城镇化率增长速度基本稳定 维持在 1 50 个百分点以上 2002 年以后长沙市城镇化率大概以年均 1 70 个百分点的速度上 升 现阶段长沙市经济仍然保持平稳的发展势头 预计 2006 2010 年城镇化率 增长速度仍保持稳定 按照年均 1 70 个百分点的增长速度预测 2010 年长沙市 城镇化率 则得到 2010 年长沙市城镇化率达到 53 87 1 70 5 62 37 而 2011 2020 年随着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 城镇化率年均增长速度也将逐步趋缓 预计平均每年增长约 1 36 个百分点 到 2020 年长沙市城镇化率达到 62 37 1 36 10 75 97 Logistic 模型 U 1 1 u b0 b1t 模型中 U 为目标年的城镇化率 t 为 长沙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2006 2020 年 大纲说明 21 年份减去 2000 u 为常数项 b0 b1为回归系数 根据 2001 2005 年长沙市城 镇化率数据拟合分析得出 b0 b1 建立以下 Logistic 模型 拟合度为 97 20 Y 1 1 78 0 0128 0 88898t 根据 Logistic 模型得到 2010 年长沙市城镇化率为 59 52 2020 年长沙市 城镇化率为 71 13 年平均增长模型和 Logistic 模型分别从历年城镇化率的年均增长率及变化 特征两个角度 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