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教学目标】1. 知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规律。2. 掌握速度公式的推导,并能够应用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式。3. 能识别不同形式的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教学重点】1. 推导和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2. 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的运用。【教学难点】对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公式物理意义的理解。课时安排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什么是瞬时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瞬时速度有什么不同?瞬时速度是指物体在运动中的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匀速直线运动中的瞬时速度是不变的,匀变速直线运动中的瞬时速度是时刻改变的。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是怎么样的呢?如图1,一条平行与时间轴的直线,表示物体的速度不随时间变化上节课做了实验,得出了小车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图像又是怎么样的呢?大家画出的图像多如图2所示:0 图1 t/sv/(m.s-1)v0 图2 t t/sv/(m.s-1)vv00 图3 tt t/sv/(m.s-1)v4v3v2v1v0图2: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在图像上无论t取多大,对应的速度变化量v与t之比都是一样的,即物体在任一时间间隔内的平均加速度均相等(也即直线上各点的斜率相等)。我们把物体沿一条直线,且加速度不变的运动,叫匀变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v-t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匀加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增加匀减速直线运动:速度随时间均匀减少练习:A、B、C、D四个物体在一条直线上运动,它们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所示,请回答以下问题:(1)哪个物体的加速度为零而速度不为零?(2)哪一时刻两物体的速度相同而加速度不同?(3)同一时刻,哪两个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相同但速度不相同?(4)同一时刻,哪一物体的加速度比另一物体小,但速度比另一物体大?0 图4 t/sv/(m.s-1)v0 t/sv/(m.s-1)vABCD讨论:当Vt图像是曲线时,物体运动的加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图4)1. 相同的时间间隔t内增加的速度v不同,所以不同时间段内平均加速度不同。2. 曲线上某点的斜率就是对应时刻的瞬时加速度。(如果t取得极短,那么曲线可看作直线,物体在这非常短的时间内做匀变速运动,此时,用极短时间内的匀加速运动的加速度代替某时刻的瞬时加速度),所以图像是曲线,说明物体的运动是瞬时加速度不断变化的变速运动。3、斜率为正,加速度为正,物体加速运动,斜率为负,加速度为负,物体减速运动。三、速度与时间的函数关系(图2)由图2我们看到,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故由一次函数方程“y=kx+b”得“v=at+v0”(由以上分析,直线的斜率k代表加速度a),即:v= v0+ at。或者,如果已知开始计时(t=0)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0,t时刻的瞬时速度为V,那么由a=v/t=(v-v0)/(t-0)得v= v0+ at。这就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 对速度公式的理解和计算:1. 由于a在数值上等于单位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所以at就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再加上运动开始时物体的速度v0,就得到t时刻物体的速度。2. v0为开始计时时刻的速度,v是经过t后的瞬时速度。3. 规定正方向,用正负号代入,由于v、 v0、a都是矢量,故在运算时要规定正方向,确定各物理量的正负号之后再代入公式,一般以v0为正方向,匀加a0,匀减a0,说明与v0同向,v0,说明与v0反向解题时要画运动过程示意图,要在图上标出正方向与各物理量的符号及方向。4. v= v0+ at不仅适用于匀加速,也适用于匀减速。让学生自己阅读书上2个例题解题规范:1. 画出简单的物理模型2. 列出已知量(注意符号),列出所用公式3. 代入数据,计算4. 验证合理性两个重要推论:(只适用与匀变速直线运动)1. 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等于此段时间初速度与未速度的平均值,即: V平均=(v+v0)/2 (非匀变速直线运动不适用)用类比法证明:一共有7根柱子,长度分别为:3米、4米、5米、6米、7米、8米,9米,即柱子的高度是均匀增加的,求这些柱子的平均高度是多少?(算法:全部相加除以7即得,与第1根和最后一根的平均高度相同)。2. 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即Vt/2= V平均=(v+v0)/2=s/t,证明:如下图,前t/2阶段,初速度为Vo,未速度为Vt/2 加速度为a,时间为t/2,故有 Vt/2 =Vo+a.t/2,后t/2阶段:v= Vt/2+ at/2,两式相减即得结果。Vo Vt/2 vO t/2 t 例题讲解例1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已知加速度为2m/s2,那么()A在任意时间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等于初速度的2倍B在任意时间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C在任意一秒内,物体的末速度一定比初速度大2m/sD第ns的初速度一定比第(n-1)s的末速度大2m/s解析:由速度公式vt=v0+at可知,在任意时间t内,v 为任意值,所以A错;在一定时间t内的速度增量v=v -v0=at,它的大小既与a有关,又与t有关,当t为任意值时,v也为任意值,因此B错;当t=1s,a=2m/s2时,v=2m/s,即末速度比初速度大2m/s,所以C正确;由于第ns初和第(n-1)s末是同一时刻,同一时刻对应的速度是相同的,因此,D错。答案:C拓展:学习物理公式,不仅要理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意义,还要明确它们之间的约束关系;对时间、时刻和物体的运动过程,大脑中要有清晰的物理图景。例2 一质点从静止开始以1m/s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经5s后作匀速直线运动,最后2s内速度均匀的减少到零,则质点匀速运动的速度是多大?匀减速运动时的加速度是多大?解析:质点的运动过程包括加速匀速减速三个阶段,如上图所示,AB段为加速阶段,BC为匀速阶段,CD为减速阶段,匀速运动的速度即为加速阶段的末速度v 。故v =v0+at=0+15=5m/s,而质点作减速运动的初速度即为匀速运动的速度,即:vB=v =5m/s。在CD段的减速运动过程中:末速度vD=0,由v =v0+at得a=(vD-vC)/t=(0-5)/2=-2.5(m/s2),负号表示a的方向与初速度方向相反。拓展:解题时要正确分析题意,画出物体运动过程的草图,展示物体的运动过程,再运用相应的物理公式来求解;对于分段运动,一定要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如前一段的末速度大小等于后一段初速度的大小。巩固练习:1. 已知物体的初速度是18km/h,加速度是0.5m/s2,问经过20s后物体的速度大小是多少?2. 一辆汽车刹车后做匀减速直线运动,初速度大小为15m/s,加速度大小为3 m/s2,求(1)第6秒未的瞬时速度。 (2)汽车未速度为零时所需的时间。3. 一物体由静止开始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它在第5s内的平均速度为18m/s,则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多大?10秒未的速度多大?小结: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1. 公式;vt=v0+at 从此式可以推导出:t=(vt-v0)/a2. 当初速度v0为零时,这个公式变为v =at。3. 物体做匀加速运动,a取正值;物体做匀减速运动,a取负值。二、匀变速直线运动图像(vt图)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2. 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直线向上倾斜,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直线向下倾斜。3. 过原点的直线表示物体的初速度为零。4. 从图像上可直接求出任何时刻的速度、达到任意速度所需的时间。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速度的特殊规律1. 某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为该段时间初、未时刻瞬时速度的平均值,2. 某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该段时间的平均速度。2.4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与位移的关系【教学目标】1. 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2.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教学重点】1.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及其应用。2. 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及其应用。【教学难点】1. v-t图象中图线与t轴所夹的面积表示物体在这段时间内运动的位移。2. 微元法推导位移公式。【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教师活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知道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等于物体的位移;并推导出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公式。这节课我们继续探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二、进行新课1.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教师活动:我们分别学习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速度与时间的关系,有时还要知道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请同学们做下面的问题:“射击时,火药在枪筒中燃烧,燃气膨胀,推动弹头加速运动。我们把子弹在枪筒中的运动看作匀加速直线运动,假设子弹的加速度是a=5x103m/s2,枪筒长x=0.64m,计算子弹射出枪口时的速度。并推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式。学生活动:学生做题并推导出物体的位移与速度的关系:点评:培养学生在解答题目时简化问题的能力和推导能力;在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的问题时,如果已知量和未知量都不涉及时间,应用公式 求解,往往会使问题变得简单,方便。 教师总结: 是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教师活动:投影课堂练习(见“实例探究”),适当加入学生的讨论。学生活动:学生完成课堂练习。点评:在应用中加深对规律的理解。三、课堂总结、点评通过两节课的学习,掌握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三个基本公式, ,这是解答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三个重要公式,同学们要理解公式的含义,灵活选择应用。在利用公式求解时,一定要注意公式的矢量性问题。一般情况下,以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当a与v0方向相同时,a为正值,公式即反映了匀加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当a与v0方向相反对,a为负值,公式反映了匀减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和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代入公式求解时,与正方向相同的代人正值,与正方向相反的物理量应代入负值。四、实例探究1. 公式的基本应用例1一辆汽车以10m/s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经过6秒(汽车未停下)。汽车行驶了102m。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多少?分析:汽车一直作匀减速运动,其位移可由多种不同方法求解。解法1:由得 m/s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20m/s解法2: 整个过程的平均速度,而,得又 m/s,解得 m/s所以,汽车开始减速时的速度是20m/s点拨:运动学公式较多,故同一个题目往往有不同求解方法;为确定解题结果是否正确,用不同方法求解是一有效措施。2. 关于刹车时的误解问题例2 在平直公路上,一汽车的速度为15ms。,从某时刻开始刹车,在阻力作用下,汽车以2m/s2的加速度运动,问刹车后10s末车离开始刹车点多远?读题指导:车做减速运动,是否运动了10s,这是本题必须考虑的。分析: 初速度 v0=15ms,a = -2ms2,分析知车运动 7 .5s就会停下,在后 2 .5s内,车停止不动。解:设车实际运动时间为t,v =0,a= - 2ms2由知运动时间s说明刹车后7 .5s汽车停止运动。由得所以车的位移m点评:计算题求解,一般应该先用字母代表物理量进行运算,得出用已知量表达未知量的关系式,然后再把数值代入式中,求出未知量的值。这样做能够清楚地看出未知量与已知量的关系,计算也比较简便。3. 关于先加速后减速问题(图像的巧妙应用)例3从车站开出的汽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走了12s时,发现还有乘客没上来,于是立即做匀减速运动至停车。汽车从开出到停止总共历时20s,行进了50 m。求汽车的最大速度。分析:汽车先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达到最大速度后,立即改做匀减速运动,可以应用解析法,也可应用图像法。解法1:设最大速度为vm,由题意,可得方程组 整理得m/s解法2: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匀加速阶段和匀减速阶段平均速度相等,都等于,故全过程的平均速度等于,由平均速度公式得,解得m/s可见,用平均速度公式求解,非常简便快捷,以后大家要注意这种解法。解法3:应用图像法,做出运动全过程的v-t图像,如图所示,。v-t图线与t轴围成三角形的面积与位移等值,故,所以m/s六、词语点将(据意写词)。1看望;访问。 ( )2互相商量解决彼此间相关的问题。 ( )3竭力保持庄重。 ( )4洗澡,洗浴,比喻受润泽。 ( )5弯弯曲曲地延伸的样子。 ( )七、对号入座(选词填空)。 冷静 寂静 幽静 恬静 安静蒙娜丽莎脸上流露出( )的微笑。2贝多芬在一条( )的小路上散步。3同学们( )地坐在教室里。4四周一片( ),听不到一点声响。5越是在紧张时刻,越要保持头脑的( )。八、句子工厂。1世界上有多少人能亲睹她的风采呢?(陈述句)_2达芬奇的“蒙娜丽莎”是全人类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缩写句子)_3我在她面前只停留了短短的几分钟。她已经成了我灵魂的一部分。(用关联词连成一句话)_4她的光辉照耀着每一个有幸看到她的人。“把”字句:_“被”字句:_九、要点梳理(课文回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传神的语言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