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研政治冲刺:考研政治理论辅导9主体在认识中的作用认识中的反映与信息、选择、重构的关系认识的内容虽然是客观的,但认识的形式却是主观的,这就决定了人们的认识不可能与客观对象完全相等,而是经过了一个能动的加工过程。这一过程就是人类选择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辩证过程。(单选第3题考查过)(多选题第题考查过)1.人们的认识不是一个简单的照像或摄像的过程不是把所有的对象都不加区别地反映进来,而是经过了人类能动的选择过程,在人类的视野中选择出那些所需要认识的对象,并专注地加以观察和认识,而对其他的对象则可以说是熟视无睹。2.人类的认识过程还是一个信息重构的过程人类最初所获得的是感性认识,但人类的认识不会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人们会对感性认识的材料进行加工制作,也就是一个将信息重新构建的过程,经过这种在大脑内部所进行的抽象和重构的过程,人们就能够获得理性认识,达到对事物本质规律的认识(2000年理科多选题第题考查过)(理科辨析题第31题考查过)(单项选择题第2题考查过)。3.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又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其特点主要有:(1)坚持以反映论为基础,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一种唯物主义认识论,它在承认和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前提下,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过程,从而与唯心主义先验论划清了界线。(2)坚持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线。马克思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是至上性和非至上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认识能力的至上性就是指无限性。认识能力的非至上性就是指有限性。在每一个时代人们的认识能力总是相对的、有限的,因而是非至上的;值随着人类实践的无限发展人们的认识能力又具有无限性和绝对性,因而又是至上的。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能力的不断发展,人们最终可以达到对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95年文科多选题第题考查过)。因此,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永远不可认识之物。人类在社会实践中所取得的成果,是对不可知论最有力的驳斥,这一成果充分地表明,世界的本质规律不是不可知的,而是可知的(94年理科辨析题第23题考查过)。(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从而与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划清了界限。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揭示出入的认识所具有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特征,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了认识主体的能动性和物质的客观性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而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就是以实践为中介而实现的。人类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就是主体获取并加工、处理客体信息的过程,这就需要发挥人的信息选择机制和信息重构机制的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重要表现。选择、重构是主体能动地反映客体的具体环节,它不是否定反映,而是进一步说明了如何进行反映。从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到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虽然都坚持反映论,但是它们往往把人的认识过程,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认识过程,没有提出能动的反映论。区分一种认识论是不是能动的反映论,关键性的标准有两个:是否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之上才能深刻正确地理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是否坚持了认识上的辩证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坚持了认识上的辩证法。而旧唯物主义认识论往往把人的认识看成是消极的、被动的认识过程,没有真正坚持认识的辩证法。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与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实践和认识作为矛盾的双方,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一方面二者相互区别,实践过程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具有客观现实性,而认识活动则是一种主观思维的活动,是第二性的。当然,二者又有密切的联系。一方面实践决定认识,这种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实践决定认识的产生,实践是认识的。人的认识来自于实践,实践出真知,先有实践,后有认识,一切认识最终都来自于人的实践活动。如果认为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而产生,就容易导致唯心主义先验论。人们通过实践活动获得的认识主要有两种: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亲身实践获得的经验,间接经验是指人们通过他人或书本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直接经验是认识的源,间接经验是认识的流.任何间接经验最终都来自于直接经验(95年文科单选题第3题考查过)。因为虽然直接经验是一切知识的,但是由于人们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因而人们不可能事事都通过亲身实践来获得知识和经验。学习别人的直接经验和书本知识是一条捷径,但是自己所获得的别人的直接经验对自己而言,就转化为间接经验了。可见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划分并不是按照认识水平的不同而进行的,而是按照认识主体获得知识和经验的途径不同而划分的(单项选择题第3题考查过)(多选题第题考查过)。(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这主要表现在:实践的需要推动着认识的发展。认识作为实践的反映,必然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人们在实践中的需要、要求就会为认识的发展提出新的课题。人们在实践中创造的设备、仪器又为认识的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实践过程还进一步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这些都能成为认识进一步发展的动力。(3)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世界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目的。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通过指导实践达到对世界的改造,才能真正实现认识的目的。实践决定认识,但认识本身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它也能够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尤其是科学的理论,能够对人们的实践活动提供正确的指导,极大地推动人类实践的发展。当然错误的、反动的理论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起到阻碍作用,影响人类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人们在实践活动中遭受挫折和失败(95年文科单选题第5题考查过)。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在中国传统哲学中也十分重视实践和认识问题的讨论,不过是用知行的关系来表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在知行关系中,知就相当于认识,行就相当于实践。中国古代思想家们在知行问题的探讨中,曾经提出过不少深刻的见解,主要表现在:(1)知和行相互作用。朱熹说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愈明。王夫之则概括为: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2)知和行相互依赖。王夫之提出知行终始不相离.王守仁提出知行合一,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3)强调知的作用。知先行后,行为知功.苟子说知明则行无过矣.礼记大学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齐天下)之首。孙中山提出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4)强调行的作用。行而后知,行以验知。孔子提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苟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甘南隔热挤塑板施工方案
- 顶棚筒灯施工方案
- 大理木结构施工方案
- 潮州布袋风管施工方案
- 2022民法典故事会初中征文范文600字
- 数码显示管课件
- 病毒性肝炎疫苗接种与血液传播阻断
- 施工现场围蔽专项方案
- 玻璃厂厂房建设规划管理规章
- 机械安全试题(附答案)
- 供应链管理师二级练习卷含答案
- 《公路边坡网锚喷植被混凝土生态防护技术指南》
- 主要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制模版(三篇)
- 2023部编新人教版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竞选竞选大学心理委员参考课件
- 2024年数控车工技能竞赛理论考试题库500题(含答案)
- 2024年秋季新统编版七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GB/T 37977.46-2024静电学第4-6 部分:特定应用中的标准试验方法腕带
- GB/T 18216.7-2024交流1 000 V 和直流1 500 V 及以下低压配电系统电气安全防护措施的试验、测量或监控设备第7部分:相序
- 《矿物岩石学》全套教学课件
- 部编《语文》三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及教学反思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