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理解与运用_第1页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_第2页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_第3页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_第4页
词语的理解与运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二、词语的理解与运用知识点的把握1.注意平时生活中对词语的理解和积累。2.抓住整个句子,由整体到局部把握词语的含义。3.明确关联词的搭配及其特点。4.解答成语题要理解结构类型、感情色彩以及出处等知识,并透彻理解其含义。5.根据具体语境,从感情色彩、语体色彩、文体色彩以及语意轻重、大小范围和虚实需要等,对同义词或近义词进行辨析。命题方向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一直是中考考查的必考内容。对“词语”这一考点,归纳起来,大致包括积累、理解和运用三个层面。从考查的内容来看,有课内外词语的积累,有在具体语境中对多义词、同义词、关联词语的辨析,有对词语(特别是成语)的准确理解和正确运用等。从考查的形式来看,仍以选择题和填空题为主。纵观各地中考试题的走势,可以预见,其内容将更趋丰富充实,也将更综合地考查我们运用词语的能力。第一,根据语境,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是各地中考试卷中的常考题。第二,对成语,现在延伸至熟语的考查,近年来有固本求新的态势,要注意对报刊上一些语句中词语的辨析。第三,对关联词语的考查,近年也有不少地区的试卷涉及,考查的重点是运用,这一点我们在复习中不能忽视。第四,对加点词含义的理解,这类题型在各地中考试题中比较常见,要引起注意。考试重点考点小结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的有意义的造句单位。词是语音、语意的结合体。学习现代汉语的词语,重在理解和运用。对初中语文教材基础篇目中(现代文)的重要词语必须做到会读、会写、会解释、会运用,并能揣摩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特殊含义或作用。1.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本义是指词的起源义,即词的最初意义,如“钢铁(金属元素)”。引申义是由词的本义引申出来的并经过推演发展而产生的意义,如“手无寸铁(指刀枪等)”。比喻义是由词的本义(或引申义)的比喻用法而形成的意义,如“铁证如山(比喻确定不移)”。注意比喻义不同于比喻句。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比喻句是在特定的上下文中间才应用的,是临时的。如“北京是祖国的心脏”里的“心脏”是比喻,“心脏”并没有转化出固定的“首都”这一新义。2.学会辨析同义词、反义词的运用凡是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词就叫同义词。如:演讲讲演、维他命维生素、玉米包米包谷棒子。同义词意义完全相同,在一般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亦称等义词。又如:优秀优良、企图打算、迎合逢迎阿谀奉承谄媚阿附等,意义基本相同,但并不完全相等,应用上也不能任意互换,彼此间有一定的细微差别,属近义词。意义完全相反或相对的词叫反义词。如:浪费节约、吝啬慷慨、谦虚骄傲。(1)同义词的辨析从构词成分上辨析:如“周密、严密、精密”,都含有“密”字,含有“事物的组织和结构紧密、完备”的意思,三个词的区别就在“周”“严”“精”上,结合这三个字的含义,就可辨明词义。从词义的轻重不同上辨析:如“请求”“恳求”都有“要求”的意思,区别主要在语意的轻重上。从词义的范围大小不同上辨析:如“事件”“事情”“事故”同义,但所指的范围大小不同。从词的使用上辨析:如“树”和“树木”,“书”和“书籍”,前者指具体的、个别的,后者则用于指概括的。又如“爱护”和“爱戴”意义相同,后者只用于人,一般指下级对上级。前者没有此限制,两个词不能互换。另外,要注意词的搭配对象。从词的感情色彩上辨析:如“结果”“成果”“后果”都有表示事物结局的意思,但三个词分属中、褒、贬的色彩。附录几个重点同义词:死死了(一般)老了(讳饰)长眠(敬仰)报销(轻蔑)永别(婉言)千古(庄重)牺牲就义献身(褒扬)看瞥瞅瞧瞄望注视环视扫视俯视仰视远望、远眺、遥望、展望、极目叫(龙)吟(虎)啸(狮)吼(马)嘶(猿)啼(犬)吠(鸟)鸣笑微笑哄堂大笑莞尔一笑开怀大笑嬉笑狂笑傻笑窃笑冷笑奸笑(2)反义词的运用恰当地运用反义词,可以形成鲜明的对比,把事物的特点表达得更充分,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如“笑的声音有大有小;有远有近;有高有低;有粗有细;有快有慢;有真有假;有聪明的,有笨拙的;有柔和的,有粗暴的;有爽朗的,有含羞的;有现实的,有浪漫的;有阴冷的笑,有热情的笑,如此等等。不一而足,这是笑的辩证法”。这段话运用一系列反义词,从不同的方面揭示笑的特点,语言简洁而又鲜明。巧妙地使用反义词,可以使语言精辟含蓄,寓意深刻,如“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正确地使用反义词,可以形成对比、映衬,达到正话反说的效果。如“实在标致极了”(实际上就是“反语”)。3.注意词的感情、语体色彩词语的感情色彩是指词语在反映客观事物时所传达出的态度和感情。包括褒义词、贬义词和中性词。带有喜爱、赞许意味的词语叫褒义词,如:忠诚、伟大、公正无私、奋不顾身等。带有憎恶、贬斥意味的词语叫贬义词,如:奸诈、诡计、渺小、贪生怕死、好高骛远等。可以用在好的方面,也可以用在坏的方面,表达的是客观冷静的态度的词语叫中性词,如:关系、复述、订阅、杳无音信、机不可失、一衣带水等。注意:贬词褒用和褒词贬用是考查的重点。词的语体色彩包括口头语体色彩和书面语体色彩。口头语词平实朴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如“虚脱休克、红药水红汞、肺结核痨病、紫药水龙胆紫”等几组词语,前者为口语词,后者为专业词。书面语词庄重典雅、确切严谨,如行业术语等。词的语体色彩,重在辨识词语的使用对象、场合及分寸,看看所使用的词语是否得体才是关键。4.正确使用成语成语是长期以来形成的定型化的固定短语。它有固定的结构、特定的含义,不能随便拆开或改变说法。(1)了解成语的来源:大多是从古代神话故事传说、古诗文、寓言中逐渐演化而来的。(2)辨析成语中的字音和字形:如“不求甚(不能写成“深”)解”“不省()人事”“杞()人忧天”等。(3)弄懂成语的意义:有的成语所表示的意思,与它的字面意义是一致的,只要了解它的字面意义及相互关系,就能理解其义,如“唯利是图”“发号施令”。有的成语的实际意义跟字面意义不一致,用的是比喻义或引申义,如“缘木求鱼”字面义是“爬到树上去求鱼”,其比喻义是“做事情的方向、方法不正确”。有的成语中的字,古今意义不一样,不能用今义去解释这个字,如“严惩不贷”中的“贷”是“饶恕”之义,不是“借贷”之义。(4)注意成语的感情色彩的变化:如“明哲保身”原来是指深明事理的人能保全自己,是褒义;现在则是指因为怕犯错误或怕得罪人而对原则问题不置可否的自由主义态度,是贬义。5.词语释义的方法(1)定义法:用简明通俗的语言对术语类词语注释或说明。如“自然力”就是可以用来代替人力的自然界的动力,如“风力”“水力”;“归省”就是回家看望父母。(2)比喻形容法:有些词不好下定义,就用形容和比喻加以说明。如“褴褛”形容衣衫破烂;“惊涛骇浪”比喻险恶的境遇或尖锐激烈的斗争。(3)合成法:先逐词解释,后综合概括。如,谨严:谨慎严密。肆虐:任意地干残暴的事。肆,任意地干;虐,残暴。(4)对换法:用熟悉的、已懂的词语来解释不懂的词,或用反义词加上否定词来解释。如,崎岖:不平坦。阑干:栏杆。(5)探源法:指出词的来源,说明它的原义,进而辨明它的引申义或比喻义,注意古今词义的差异。如,一鼓作气:(引义、原义略)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一下把事情干完。(6)意符法:就是利用形声字的意符来释词。如“门可罗雀”的“罗”字义符为“四”即“网”,其义为“门前可以张网捉雀”,形容门庭冷落。无论哪一种释词方法,都有它的局限性,最好是养成勤查字典、词典的习惯,这样既可以准确释义,又能正音辨形。6.词语的运用理解词语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使用词语,表情达意。(1)同义词的运用:一般提供一个特定的语境,配备一组同义(近义)词,要求将这些同义词选填在适当的位置上。要注意词语的细微差异和搭配对象。(2)词语的释义及辨误:要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解释某个词,或选出释义有误的一项,可借鉴上述释词方法予以订正。(3)选填恰当的关联词:要放在准确的位置上,注意虚词的搭配,防止滥用和残缺,充分利用选择题的题型特点,利用已知推断未知,选填好关联词语。(4)理解选用成语:要注意成语的本义、比喻义及其适用的对象、场合和习惯。(5)多义词的运用:要注意多义词的多义性特点,依据语境,准确辨析。(6)要注意“褒词贬用”和“贬词褒用”的作用。(7)在运用词语的过程中,不能生造词语,更不能随意拆成语,应遵循各类词的固有的使用习惯。(8)要辨明每个词语中的字的音、形、义,不要将词语中的字写错了、音读错了、义辨错了。7.注意与其他考点的兼容性,诸如同修改病句、仿写句子联系起来考查考试指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为中考必考内容。这部分内容丰富,考查角度多,复习时应多下工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掌握辨析同义词的一般方法,辨析同义词主要是留同存异。遇到词义相近的词,先筛选其词义相同的部分,然后对相异的部分进行比较,判断其“异”在何处,最后再考察语境,看一看应当选用哪个词。注意辨析同义词的一般规律,如根据词语搭配的对象不同来辨析。如“侵犯”可以和“主权”“利益”“领海”等搭配,“侵占”则与“土地”“财产”等搭配。又如根据词性和句法的功能不同来辨析。如“阻碍”和“障碍”都是阻挡、妨碍事物发展进行的意思。但“阻碍”是动词,在句中一般作谓语;“障碍”是名词,在句中一般作主语或宾语。再如,根据感情色彩、使用范围等等方面来辨析。第二,注意积累熟语(成语),在具体语境中恰当运用熟语(成语)。对有关熟语(成语)的考题,我们在答题过程中必须遵循两点:(1)切实明确熟语(成语)的含义,因为这是我们恰当运用它的前提;(2)充分考虑该熟语(成语)所处的语境,看其是否能帮助造句者准确地表情达意。第三,熟练掌握关联词语。中考试卷大都从两个方面命题:(1)在句子中填写关联词语;(2)判断在具体语境中关联词语运用是否恰当。做好关联词语类试题,我们应注意并思考五个问题:(1)关联是否明确(如“不管”“尽管”“不是就是”“不是而是”等);(2)搭配是否恰当(如“只要才”“只有就”等);(3)关联词语是否完整;(4)关联词语位置是否适当;(5)关联词语所表示的逻辑关系与分句间的意义是否一致。第四,对加点词语含义的理解,主要靠平时的积累,在备考期间以课文下面的重点注释为主。【例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区域优势,长江三角洲地区迅速融入世界大市场。(2)青少年要学会以合适的方式心中的烦恼。(3)霞光里的故园,在蓝天碧水的下更加妩媚动人。(4)依法个人所得税,是国家从宏观上调控贫富差距的重要手段。A.依托排遣映衬征收B.依赖排放陪衬征收C.依托排放陪衬征集D.依赖排遣映衬征集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依赖”是依靠别的人和事物而不能自立或自给,“依托”是依靠本身的条件。“排遣”是借某种事消除(寂寞和烦闷),“排放”是排出(废弃物)。“映衬”是“映照、衬托”的意思。“征收”是政府依法向人民或所属机构收取(公款、税款等)。答案:A【例2】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A.城市绿化必须因地制宜,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B.昨天下午的活动中,来自各班的同学推波助澜,使毕业联欢的气氛达到了高潮。C.今年以来,朝阳社区开展了许多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明荣知耻”专题文化活动。D.文明办网倡议书为我国姹紫嫣红的精神文明园地奉上了一枝鲜花,增添了一叶新绿。解析:B项中“推波助澜”,比喻促使或助长事物(多指坏的事物)的发展,显然与句意矛盾。答案:B【例3】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清晨,我走在校园中,一阵阵 的鸟鸣声,让我仿佛置身于美丽的大自然。(2)刑警队员们表示,一定要把这个案子查个 。(3)在这次保护消费者权益的活动中,市工商局清查并 了一批伪劣音像制品。(4)招聘会上,面对考官们略带挑剔的提问,王虹 ,对答如流。A.清晰水落石出烧毁滔滔不绝B.清脆山穷水尽烧毁胸有成竹C.清晰山穷水尽销毁滔滔不绝D.清脆水落石出销毁胸有成竹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清晰”是清楚,而“清脆”多指声音清楚悦耳;“水落石出”比喻真相大白,“山穷水尽”比喻陷入绝境;“销毁”是熔化毁掉;“胸有成竹”比喻做事之前已经有通盘考虑。答案:D历年真题1.在下面短文中横线上填写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006年4月,胡锦涛主席访问美国,向全世界传达了这样一种信息:国际 、国内 、两岸 是中国当前所要努力的方向,中国将按照自己的步伐、发展目标与需要,来进行有计划的改革。A.和平和谐和气B.和平和谐和解C.和平和气和解D.和气和谐和解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能力。“和平”是没有战争;“和谐”是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和解”是不再争执,归于和好。2.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 。(2)杭州作为旅游城市,以其 的人文景观和绚丽的自然风光吸引着国内外游客。(3)长城的城墙是黑灰色的,浓重中透着一种 。A.结果丰厚冷静B.后果丰厚冷峻C.后果丰富冷峻D.结果丰富冷静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后果”多指坏的结果,“丰富”指物资财富数量大,“冷峻”是“冷酷严峻、沉着严肃”的意思。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经过武警官兵多日奋力扑救,云南森林大火得到基本控制,因而不再生灵涂炭。B.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毅然放弃都市的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C.许多同学读完学生危机自救手册后恍然大悟;学会自救可以躲过许多灾难!D.扬州茱萸湾公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救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对词义的理解。A句中“生灵涂炭”形容政治混乱使人民处在极端困苦的环境中;B句中“见异思迁”指意志不坚定,喜爱不专一,多含贬义;D句中“栩栩如生”形容艺术形象生动活泼的样子。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大洪山的溶洞是大自然的造化,无不巧夺天工,令人赞叹不已。B.一时间,满天的大雾把什么都遮没了,就是远处的电线杆也躲得杳无音信。C.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D.这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宛若世外桃源,令人流连忘返。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运用能力。使用成语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成语的意义,二是符合语境。A项,“巧夺天工”指人工技巧极其精巧,不能指天然景观;B项,“杳无音信”多指人与人之间多年联系不上;C项,“自命不凡”多带贬义,显然与句意矛盾。5.下列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他在大会上的即兴讲话逻辑严密、语无伦次,博得了与会专家的一致好评。B.正因为他具有海誓山盟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就。C.它们发现自己陷入了峰回路转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蹦跳。D.学生的学习水平是参差不齐的,因此教师的教学要尽可能做到因材施教。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对成语的正确运用能力。A、C两项显然词义与句意自相矛盾,B项“海誓山盟”多指爱情。6.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1)塔里木河改道向北流入孔雀河汇入罗布泊,导致塔里木河下游 缺水。(2)罗布泊 后,周边生态环境马上发生变化,草本植物全部枯死。(3)号称千年不死的胡杨林啊,在忍受了20余年的干渴后终于变成了 的“木乃伊”。A.干旱B.干枯C.干涸答案:(1)A(2)C(3)B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干旱”是“土壤干燥”的意思;“干涸”多指河道、池塘无水;“干枯”指草木因缺水而失去生机。另外本题也可凭语感选择。7.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只要拥有一颗纯真的心,就可以(1)烦恼的枷锁,在欢乐的草坪上自由漫步;就可以 _ (2)失败的阴影,在胜利的阳光下大步前行;就可以(3)冷漠的坚冰,在热情的海洋里扬帆远航。A.驱散B.融化C.摆脱答案:(1)C(2)A(3)B解析:此题考查词语的搭配规律。词语运用时要注意符合约定俗成的搭配规律,符合具体的语境。8.依次填入下列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项是()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地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A.确信摧残诬蔑B.确信摧毁蔑视C.坚信摧残诬陷D.确定残杀诬蔑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对近义词的理解。“确信”是“确实地相信,坚信”的意思,比“坚信”“确定”语气更强烈;“摧残”指身心蒙受严重损失,用在此处确切;“污蔑”指捏造事实败坏别人的名誉。另外本题也可凭语感选择。9.以下一组词都表示“思考”的意思,填入下面语句的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摄影家挺喜欢这些门和窗,他们 着光和影,摄成称心满意的照片。A.斟酌B.推敲C.思索D.揣摩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词语的理解和运用,其难度在于A、B、C、D的四个选项都是同义词或近义词,因此,必须对这四个词语进行辨析。结合语境可知“光”“影”是自然之景,而备选的四个词都具有“思索”的意思,不同点是:A项侧重于“审视”,B项侧重于“理解”,C项侧重于“探求”,D项侧重于“体味”,故应选A项。10.根据句意,依次填入横线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清晨,在林间小路漫步,一阵阵 的鸟鸣声,使我的心情更加轻松愉快。(2)在科技月活动中,他设计的节水龙头,精巧耐用,受到了师生的交口 。(3)老舍作品的语言,“京味”浓郁,幽默风趣,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 。(4)乡亲们好奇地 着中央电视台“心连心”艺术团的演员,眼神里透着淳朴。A.清脆赞赏崇拜打量B.清脆称赞推崇打量C.清晰称赞崇拜端详D.清晰赞赏推崇端详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运用能力。词语的运用诉之于对词语的理解,只有理解了,才能运用,否则会让人啼笑皆非。由于此题为选择题,所以不需要对所有选项都深入理解,选出两项来理解即可。如“清脆”“清晰”,“清脆”指悦耳动听,“清晰”指清楚悦目,由此可选A、B两项;接着辨析“赞赏”“称赞”,两个词都含有“称赞”之义,但前者侧重于“赏”,后者只含有“赞”的意思,结合语境,应选择B项。同理,我们也可以对“崇拜”“推崇”“打量”“端详”进行辨析,其结论同样是选B项。1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恰当的一项是()(1)自然界某些转眼就 的活动,在石头上也留下了痕迹。(2)研究小行星为 太阳系起源和演化这一重大课题提供了许多宝贵的线索。(3)飞船进入 的轨道后,先绕着地球飞行,以观测它是否正常,能否向月球飞行。A.消亡探讨预备B.消逝探讨预定C.消逝探测预定D.消亡探测预备答案:B解析:根据选项,可以对“消亡”“消逝”进行辨析,确定B、C两项;再对“探讨”“探测”进行辨析,淘汰C项,或对“预定”“预备”进行辨析,淘汰C项。12.查词典,“疾()”有四个义项:疾病;痛苦;痛恨;“急速”或“猛烈”。依次判断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两个“疾”字的含义,完全准确的一项是()鲁迅在灯下奋笔疾书,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A.B.C.D.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在阅读中对词语的理解,这里列举了词典中词语的意义,让考生在分析理解的基础上选择答案,其难度不大。1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义相同的是()A.凯歌凯旋B.轻捷捷报C.修长修葺D.处决处所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义的理解能力。一般地说,同一词语在不同语境中表现出的意义也是不同的,故理解这个词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应结合其语境。如A项的“凯”字都是“胜利”的意思;B项前者是“快而灵活”之意,后者是“胜利、成功”之义;C项中,前者是“长”的意思,后者是“装修、整理”之义;D项中,前者是“处理”之义,后者是“特定的地方”之义。14.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他们(三个宇航员) 了登月器的着陆情况,发现一切正常。(2)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我们都要保持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_来发现事物的真相。(3)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 的,而且也参与躯体的组成,但是它们不能供应能量,跟一般食物不同。A.检验实践必须B.检查观察必须C.检验观察必需D.检查实践必需答案:D解析:此题要在辨析三组同义词的各自侧重点的基础上,根据句意来分析。如:第(2)句“不管是研究自然科学,还是研究人文科学”,强调的是“实践”,而不是“观察”;而第(3)句中“水和矿物质盐类,虽然也是生物体”所“必须需要”的,即重在强调意义是“需要”而不是强调条件。15.根据下面语境,为空格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其序号填在横线上。自然界的物体,多数呈曲线状。崇山峻岭,是(1)着的曲线;江河溪流,是(2)着的曲线;大海汪洋,是(3)着的曲线。A.流动B.屹立C.翻腾答案:(1)B(2)A(3)C解析:词语的运用要注意搭配得当和合乎语境。16.至少运用下面提供的一个成语,简要介绍你读过的名著中的某个人物或情节(学过的课文除外)。错综复杂若即若离急不暇择充耳不闻局促不安参考答案:在红楼梦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中,林黛玉和贾宝玉的爱情悲剧是构成小说的主要线索。解析:要注意成语使用得当,内容符合原作,语言表达流畅。1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要我感谢什么人, 只能感谢一次, 我想把这一次感谢奉献给那些为人类创造美妙音乐的人们, 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多么沉闷可怕。A.无论因为但是B.如果而且假如C.如果那么因为D.假如然而由于答案:C解析:关联词语的使用要根据上下文逻辑关系加以推断。18.参照示例,补充完整下面的歇后语。(选做两题。)示例:当窗吹喇叭名声在外老鼠过街 泥菩萨过河 小葱拌豆腐 答案:人人喊打自身难保一青二白解析:此题是以歇后语补充的形式间接考查词语释义。老鼠过街,人人恨之,所以人人喊打。泥菩萨沾水即化,所以自身难保。中“葱”青“豆腐”白就是二者组合后的特点。此题的误区表现在只是就事论事,而不能深入地思考,以至得出啼笑皆非的答案来。19.下列每组两个词的词意相同的两项是()掂斤拨两进退维谷叹为观止斤斤计较进退两难空前绝后答案:解析:这是一道同义词辨析的客观考查题,首先考查考生对同义词细微差别的鉴别能力。中“掂斤拨两”是中性词,言处事谨慎,考虑细致;而“斤斤计较”是贬义词。中两个词都指处境困难。中两个词都指成就非凡。20.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子中画线的词语。(1)几年前,我与母亲之间就有一条无法跨越的“鸿沟”,有时候,我甚至怀疑我们之间是否真的存在血缘关系。鸿沟: (2)一次在外祖母家,母亲又为学习方面的事情唠唠叨叨,我顶撞了几句,正当“硝烟四起”时,外祖母把我拉到另一个房间。硝烟四起: 参考答案:(1)指自己和母亲之间不能沟通、交流。(2)指我和母亲之间发生冲突。解析:词有本义与比喻义。(1)句中的“鸿沟”,本指古代运河,后来比喻界线。这里用比喻义,应从自己与母亲关系不融洽的角度作答。(2)句中的“硝烟四起”,本指四处有爆炸烟雾,有战争,这里用比喻义。2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这行云流水般的歌声使所有在场的听众获得极大的艺术享受。B.一方困难八方支援,被洪水冲得囊空如洗的灾区又重建了家园。C.这么好的天气去郊游,同学们可以在大自然中尽情地享受天伦之乐。D.凡是优秀的演员,总能把剧中人物的内心世界表演得惟妙惟肖。答案:A解析:此题考查的是成语的正确运用能力。文章中恰当地运用成语能增添生动性,但使用成语应符合两个条件,一是符合成语的意义,二是符合约定俗成的搭配规律,也就是要符合语境。B项中“囊空如洗”形容一个钱也没有,用在这里显然不切合实际;C项中“天伦之乐”指家庭亲人之间团聚的欢乐,因此不能用在同学之间;D项中“惟妙惟肖”形容描写、模仿得非常逼真,与表演搭配不当。因此只有A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