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光的色散 一 棱镜 一 棱镜 一 棱镜 横截面为三角形或梯形的三棱镜 简称棱镜 一 棱镜 1 棱镜改变了光的传播方向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a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a 底边 bc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a 底边 bc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a 底边 bc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a 底边 bc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a 底边 bc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a 底边 bc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a 底边 bc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a 底边 bc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顶角 顶角 a 底边 bc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底边 顶角 顶角 a 底边 bc 注 顶角 底边都是相对入射光线而言 实验结论 出射光与入射光相比 明显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底边 顶角 问题1 为什么出射光会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问题1 为什么出射光会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因为光在棱镜的两个面上发生折射 每次折射一般都使光线向底边偏折 问题1 为什么出射光会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因为光在棱镜的两个面上发生折射 每次折射一般都使光线向底边偏折 问题2 同一光 相同的入射角 对于折射率不同的棱镜 偏折角是否相同 问题1 为什么出射光会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因为光在棱镜的两个面上发生折射 每次折射一般都使光线向底边偏折 问题2 同一光 相同的入射角 对于折射率不同的棱镜 偏折角是否相同 相同的入射角 折射率不同的棱镜 偏折角不同 折射率越大 偏折角越大 问题1 为什么出射光会向棱镜的底边偏折 因为光在棱镜的两个面上发生折射 每次折射一般都使光线向底边偏折 问题2 同一光 相同的入射角 对于折射率不同的棱镜 偏折角是否相同 相同的入射角 折射率不同的棱镜 偏折角不同 折射率越大 偏折角越大 问题3 如果隔着棱镜看一个物体 会看到什么现象 2 棱镜成像 2 棱镜成像 物 2 棱镜成像 眼 物 2 棱镜成像 眼 物 2 棱镜成像 眼 物 2 棱镜成像 眼 物 2 棱镜成像 眼 物 2 棱镜成像 眼 物 2 棱镜成像 眼 物 2 棱镜成像 眼 物 2 棱镜成像 眼 物 棱镜产生的虚像 2 棱镜成像 眼 像 物 棱镜产生的虚像 我们可以看到物体的彩色的虚象 这比物体的实际位置向顶角方向偏移 2 棱镜成像 眼 像 物 3 棱镜的应用 3 棱镜的应用 a b c 3 棱镜的应用 a b c 3 棱镜的应用 a b c 3 棱镜的应用 a b c 45 sinc 1 n 2 3c为42 3 棱镜的应用 a b c 45 sinc 1 n 2 3c为42 3 棱镜的应用 a b c 45 sinc 1 n 2 3c为42 3 棱镜的应用 a b c 45 45 sinc 1 n 2 3c为42 3 棱镜的应用 横截面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棱镜叫全反射棱镜 a b c 45 45 图一 图一 图一 图一 图一 图一是全反射棱镜应用在潜望镜里的光路图 图一 a b c 图一是全反射棱镜应用在潜望镜里的光路图 图二 图一 a b c 图一是全反射棱镜应用在潜望镜里的光路图 图二 图一 a b c 图一是全反射棱镜应用在潜望镜里的光路图 图二 图一 a b c 图一是全反射棱镜应用在潜望镜里的光路图 图二 图一 a b c 图二光线在ab bc两个面上都发生全反射 最后沿着与入射时相反的方向从ac面上射出 图一是全反射棱镜应用在潜望镜里的光路图 图二 播放 4 swf 对于精密的光学仪器 如照相机 望远镜 显微镜等 就需要用全反射棱镜代替平面镜 以消除多余的像 当然 如果在玻璃的前表面镀银 就不会产生多个像 但是前表面镀银 银面容易脱落 二 色散现象 红橙黄绿蓝靛紫 二 色散现象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 形成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各色组成的光带 二 色散现象 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规律排列而形成的彩色亮带叫光谱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 形成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各色组成的光带 二 色散现象 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规律排列而形成的彩色亮带叫光谱 1 光谱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 形成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各色组成的光带 二 色散现象 不同颜色的光按一定规律排列而形成的彩色亮带叫光谱 白光是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1 光谱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会发生色散 形成红 橙 黄 绿 蓝 靛 紫各色组成的光带 二 色散现象 播放 分光镜 dat 播放 用分光镜观察连续光谱 dat 2 色散的产生的原因 2 色散的产生的原因 1 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2 色散的产生的原因 1 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2 色散的产生的原因 2 棱镜对各种色光折射率不同 1 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2 色散的产生的原因 2 棱镜对各种色光折射率不同 v c n 1 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2 色散的产生的原因 2 棱镜对各种色光折射率不同 3 各种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v c n 1 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2 色散的产生的原因 2 棱镜对各种色光折射率不同 3 各种色光在同一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红光速度最大 紫光速度最小 v c n 1 白光是由各种单色光组成的复色光 二 色散现象 各种色光以相同入射角射入同一棱镜 二 色散现象 各种色光以相同入射角射入同一棱镜 小 大 二 色散现象 各种色光以相同入射角射入同一棱镜 小 大 小 大 各种色光以相同入射角射入同一棱镜 小 大 小 大 大 小 低 高 大 小 光线被水珠折射两次和反射一次就叫做虹光线被水珠折射两次和反射两次就叫做霓霓比虹反射多一次 光线的强度较弱 所以并不常见 霓与虹的反射路径不同 所以我们看到霓的七色刚巧与虹的七色上下相反的 霓 虹的形成 霓虹有别 彩虹 摄于西藏阿里高原 一 棱镜 特点 偏折规律 应用 二 色散 光谱 色散产生原因 例1 一窄束平行光斜射到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的ab面上 从cd面射出的光靠近c端是红色还是紫色 作出光路示意图 例2 用薄玻璃片制成一个中间空的三棱镜放入水中 当一束白光从一个侧面斜射入并从三棱镜通过时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各色光都向顶角偏折b 各色光都向底面偏折c 红色光的偏折角比紫光大d 红色光的偏折角比紫光小 例2 用薄玻璃片制成一个中间空的三棱镜放入水中 当一束白光从一个侧面斜射入并从三棱镜通过时 下面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各色光都向顶角偏折b 各色光都向底面偏折c 红色光的偏折角比紫光大d 红色光的偏折角比紫光小 ad 例3 一束白光从顶角为 的一边以较大的入射角射入并通过三棱镜后 在屏上可得到彩色光带 在入射角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 假如屏上的彩色光带先后全部消失 则最先消失的是 最后消失的是 例3 一束白光从顶角为 的一边以较大的入射角射入并通过三棱镜后 在屏上可得到彩色光带 在入射角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 假如屏上的彩色光带先后全部消失 则最先消失的是 最后消失的是 紫光 例3 一束白光从顶角为 的一边以较大的入射角射入并通过三棱镜后 在屏上可得到彩色光带 在入射角逐渐减小到零的过程中 假如屏上的彩色光带先后全部消失 则最先消失的是 最后消失的是 紫光 红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个人与家教合同范本
- 加工定做印刷合同范本
- 项目机器购买合同范本
- 代办管道维修合同范本
- 劳动合同范本 景区
- 种植基地订单合同范本
- 电台广告合同范本
- 混合痔外剥内扎术后护理查房
- 回归热脾区叩击禁忌护理查房
- 内部调岗合同
- 医学影像学与辅助检查
- 电力工程竣工验收报告
- 黑龙江小学生诗词大赛备考试题库400题(一二年级适用)
- 《HSK标准教程1》第4课课件
- 双J管健康宣教
- 如何提高美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水电站新ppt课件 第一章 水轮机的类型构造及工作原理
- 护理查对制度课件
- 市政工程占道施工方案
- GB/T 39965-2021节能量前评估计算方法
- GB/T 20671.1-2006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及试验方法第1部分:非金属垫片材料分类体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