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诗歌教学美育渗透与课堂实践》研究报告.doc_第1页
《高中诗歌教学美育渗透与课堂实践》研究报告.doc_第2页
《高中诗歌教学美育渗透与课堂实践》研究报告.doc_第3页
《高中诗歌教学美育渗透与课堂实践》研究报告.doc_第4页
《高中诗歌教学美育渗透与课堂实践》研究报告.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中诗歌教学美育渗透与课堂实践研究报告河北徐水综合高级中学 李超一、 问题的提出研究背景:选择“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作为研究论题,首先是因为古典诗歌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高中语文教材中占有很大比重,且在高考语文试卷中所占分值不低。纵观高中各个版本的语文教材,所选的古典诗歌篇目数量较多,例如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五本必修教材共选取了二十二篇中国古典诗歌,此外,还有一本专门研究古典诗歌的选修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随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人们对古典诗歌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高中语文教材中所选取的古典诗歌篇目越来越多,这也突显了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重要地位。其次,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具有重要意义。近些年来,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倍受人们关注。经过高中阶段的学习与沉淀,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传统文化积累,能够初步鉴赏和品析高中古典诗歌。随着高中生审美心理的变化发展,语文教师在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学情出发,立足于古典诗歌的审美内容,重视学生的审美需求,加强学生对高中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提出,“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作为最精粹的文学样式,中国古典诗歌集中体现了语言的精炼性和文学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过程中,除了传播古典诗歌文化知识,还要通过古典诗歌审美教学,培育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增强个体审美能力。现状评述:古典诗歌具有强烈的抒情性,古典诗歌教学应带领学生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和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体味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然而,在今天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课堂上,古典诗歌教学变成了枯燥乏味的分析解读,许多学生并不能真正地从中感悟到古典诗歌的美,更不要说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中受到心灵震撼了。他们只是被动地接受教师所教授的理性知识,缺乏主动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对古典诗歌的审美能力较弱。部分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重视古典诗歌中的考试内容,忽视了古典诗歌自身所具有的美感,以及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他们为了学生在语文考试中能够取得较高的分数,仅仅带领学生赏析古典诗歌中的意象、语言风格和艺术手法等考试内容,将一首首完整而富有美感的古典诗歌肢解成干巴巴的知识模块,再逐条逐句地进行翻译。一些有经验的语文教师甚至直接向学生灌输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将考试中的古典诗歌鉴赏题型的答题技巧教授给学生,并不关注学生对古典诗歌的自身解读,没有真正发挥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人文作用,也就不可能达到通过学习古典诗歌来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这一教学目标。研究目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看似容易,其实难度很大。正如司空图所说:“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无论是学生学习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还是教师教学高中语文古典诗,都是一种挑战与锻炼。新课标在课程的基本理念部分明确提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高中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这就要求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带领学生一起感知美、鉴赏美、评价美,尊重学生对文本中美的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形成崇高的审美理想。研究意义:研究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说到底,就是针对当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研究,提出合理可行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情操,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促进学生创造性的发展。本研究将从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准备策略、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实施策略这两个方面入手,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设计和实践,希望可以解决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兴趣不足、审美能力较弱、内容理解不准等问题,培养高中生的审美能力,引导学生真正感受到古典诗歌的独特魅力。同时,研究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也为教师在古典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了一些解决策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既关注了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又关注了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自身所具有的审美特征,对解决教师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存在的教学准备不充分、教学实施模式化、教学监控不到位等问题有一定帮助,进而促进了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发展,对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实践有一定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二、研究的假设、目标、内容、研究对象假设: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课堂上,我们引导学生感知古典诗歌的内容美,如果教柳永的雨霖铃,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进这首词中,一起游览北宋时期钱塘江周边的盛景:从“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中感知自然美,欣赏钱塘江岸郁郁葱葱的树木、壮观的钱塘江潮和辽阔的钱塘江面;从“市列珠巩,户盈罗绮,竞豪奢”中感知社会美,观赏当时杭州繁华兴盛的景象;从“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雯莲娃”中感知生活美,走进杭州百姓宁静祥和、悠然自得的生活中,体会当时百姓安居乐业的愉快心情等。诗歌美育要想实现美的创造,就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大自然的美,创设美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关注并体会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中的自然美、生活美和社会美。目标:分析我校高一、二、三诗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老师和学生对诗歌美育的认同理解程度,合理合情开展课堂实践研究,结合教学总结经验,撰写教学设计、论文、调查报告等。研究不同课型审美实施的原则、方案、教学评价策略,科学挖掘课堂教学美育的因素,开展同课异构活动,拓展审美渠道,结合学生审美心理,客观处理应试与美育的关系。建立各年级诗歌素材、资料库,整理各项活动的成果,为开发校本教材作准备。研究内容: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且具有较强抒情性和音乐性的文学体裁,它能够集中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生活,表达诗人内心的思想情感。我国古代,习惯将不合乐的称为诗,合乐的叫做歌,诗言志,歌抒情,根据中国诗歌出现的不同时间阶段,可以将其分为古典诗歌和现代诗歌两大类。本研究中的古典诗歌指的是1919年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前,人们为了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所创作的语言凝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的各种诗歌体裁形式。我们从以下方面着手:1、简约含蓄的语言美。古典诗歌在限定的自述里,能够表达出丰富的内容,讲究言简意赅,意味深远。2、朦胧多义的意象美。由于诗歌追求简约含蓄的美感,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淡漠勾勒之笔和弯曲比兴之笔。因而诗歌的意象常具有朦胧性和多义性。3、丰富深远的情感美。诗歌作为一种载体,它不仅负载着特定的思想内容和理念,还负载着广义的知识、文化,包括人类的心灵历程和社会的历史进程。4、匀称和谐的音乐美。诗歌的语言不仅句式整齐,而且讲究节奏鲜明、韵律和谐。诗歌感情的起伏跌宕形成诗歌内在的音乐美。研究对象:高中人教版语文教材必修古代诗歌部分有如下篇目:氓、采薇离骚(节选)、涉江采芙蓉、短歌行、归园田居、孔雀东南飞(并序)、蜀道难、琵琶行、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锦瑟马嵬望海潮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定风波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醉花阴声声慢共计二十二篇。选修有梦游天姥吟留别旅夜书怀、将进酒、行路难、蜀相书愤李凭箜篌引、虞美人菩萨蛮,桂枝香,扬州慢,相见欢,浪淘沙,【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等。 我们常能在诗中发现一些含义深刻的哲理,体会丰富的情感。而古典诗歌美育的实践必须遵循高中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学生的审美心理出发,对诗歌美育的内容、过程和原则进行研究,确定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目标。语文教学心理学指出,青少年审美能力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在经历了初中时青春期所导致的身心变化后,高中生审美心理结构发生改变,开始走向成熟和稳定。这一时期,高中生审美能力中的感知力最为发达,且逻辑思维能力发展迅速,审美态度逐渐确立。和初中生相比,他们的思维更偏向理性,想象力受到了一定的束缚,审美能力有停滞甚至后退的发展趋势。语文教师这时要重视高中生审美态度的端正,引导学生自觉运用“五觉”进行古典诗歌品析的审美活动,关注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避免过于理性的讲解作品,促进高中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均衡发展。其次,随着年龄的增长,高中生的欣赏能力逐渐发展,理解能力逐渐增强,心智也逐渐成熟。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快速提高,对古典诗歌的解读可以透过现象看到本质,领悟到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语文教师要在保护学生直接审美体验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领悟古典诗歌的深层内涵,学会知人论世,了解社会时代背景,促进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发展。最后,高中生进行审美创作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呈上升趋势发展。语文教师在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要注重培养高中生的审美创造力,指导学生掌握古典诗歌的艺术形式和创作技巧,并鼓励他们进行个性化的创造和交流表达。三、研究的原则、方法诗歌美育需要一定的原则来指导学生学习,规范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健康发展。我们要明确语文美育原则:1、体验原则:语文教材作为审美客体,将现实社会生活的客观反映和作者主观思想有机的结合起来。审美主体应该在符合审美客体的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开展多样化的审美活动。语文教师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要坚持审美客体与审美主体的统一,坚持学生情感体验和诗歌中理性思维的统一,激发学生的审美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高中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力。审美过程其实也可以看做是体验过程。审美体验是个体为了积累审美经验,主动完成审美活动的过程。因此,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擅自代替学生进行审美体验,不能忽视学生自己的审美感受,应该让学生直接参与到古典诗歌阅读的审美活动中,创造恰当的审美氛围,尊重学生的自我感悟,鼓励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引导学生在情感上与诗人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有一些古典诗歌,虽然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是同一事物,但是由于作者各自不同的经历、地位、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他们笔下的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并不相同。比如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月”这个意象,通常会引发诗人的离愁别绪。但在下面两位诗人词人的诗中,“月”所表达的情感却截然相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绘的月是诗人在梦游时的唯一好友,“月”既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又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气氛,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洒脱;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描绘的月亮是“残月”,为原本就显得清冷的月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抒发了词人离别时内心的凄凉悲苦。和李白不同,柳永笔下的月充满了悲凉的色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也与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由此可见,在教学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过程中,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必须和诗人的经历、思想情感相结合,合理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分析能力。 2、交流原则:不同个体的审美体验是有所差异的,学生的审美心理既有共性,也有个性。阅读和赏析同一作品,不同的人对其中的同一人物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对作者所蕴含的思想情感的体会有时也不尽相同。正是由于存在着不同的审美体验,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才出现了课堂讨论环节。同学和作品、其他同学、教师进行多方对话,互相交流各自的审美体验,拓宽了自己的阅读思路,加深了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开放平等的教学环境,坚持审美个性和审美共性的统一,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培养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例如:在执教柳永的雨霖铃时,关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一句的理解,教师可以引导高中生回忆自己小学、初中毕业时和好友离别的情景、回忆因种种原因与自己的亲人相离别时的心情,感受词人此时的离愁别绪。古典诗歌课堂中的教学情境创设不能脱离生活实际、凭空臆想、远离教学内容。语文教师要将古典诗歌中诗人所抒发的情感志向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如在教授陆游的书愤时,引导学生对“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这句诗的理解,体会诗人用典明志所抒发的爱国热情,弘扬爱国主义情怀。让高中古典诗歌的教学回归生活情理,用生命体验、感悟,用智慧学深、悟透。本选题在语文美育、语文学科教育学和语文教学心理学等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采用调查问卷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和课堂观察法这四种研究方法,分析了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大量收集、整理关于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文献资料和教学案例,探究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可采用的合理可行的教学策略。1、调查问卷法:为了了解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学习和教学现状,分别设计了一份学生调查问卷和一份教师调查问卷,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以 300 名学生和 50 名教师作为调查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数据统计和分析。本次问卷调查所采集的样本数量较多,有代表性;收集整理的数据真实可靠,可以得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及成因。 2、文献研究法:以国内外已有的研究成果为参考,阅读大量的教育学、心理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美育、古典诗歌等多领域的书籍,收集与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有关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完善本文的观点。在细致研读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尽可能把握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成因,寻求解决当前问题的教学策略。 3、案例研究法:通过查阅一些真实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案例和教学视频,为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可行性策略的提出,提供一些参照。 4、课堂观察法:深入到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课堂中去,观察并记录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真实情况,为分析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供依据。通过课间与老师、学生的交流讨论,了解高中生的实际需求和教师的心理状态,有助于研究中提出的教学策略具有可操作性。四、研究的过程准备阶段2016年6月12月,我在语文组介绍宣传课题,发动教师积极参与研究,组成课题组,召开开题会,组织讨论课题研究方案,确定对象、思路、方法。由备课组长何艳洁、张芳莉、李超牵头,分析我校高一、二、三诗歌教学现状,问卷调查老师和学生对诗歌美育的认同理解程度,首先由王惠文老师开展问卷调查高三学生,根据分析结果,完成调查报告诗歌教学的传统与现状及其策略。以必修、选修课本、读本诗歌以及高考诗歌为主,结合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等时代特点,就高一、高二、高三不同教学阶段的特点,把握诗歌不同题材发现美如山水田园诗、送别诗、边塞诗、咏物诗、咏怀诗、咏史诗等;挖掘不同因素领悟美如意象、语言、手法、音律等,创设和谐课堂欣赏美听、读、品、写,引入多媒体。我们结合已有的教学经验,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摒弃形式主义的教学模式,选择多种教学方法、合理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采用多种形式来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带给学生美的享受,丰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形式美。如我们观看一些优秀的视频宋之韵,祝克非的品读,千秋诗圣等。语文教师应遵循教学规律,我们梳理了恰当有效的常见三种教学方法。1、比较法:比较法是阅读欣赏的常见方法之一,比较法不仅能够衡优劣,而且还可以明源流、知发展、考得失。高中语文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来灵活确定比较的对象和角度。合理运用对比法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不仅丰富了古典诗歌教学内容,还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阅读期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对比鉴赏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1)诗歌意象之比 意象即蕴含了诗人思想情感的具体而客观的物象。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将不同诗词中的同一意象进行比较扩展,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这一意象的理解,把握其所寄托的情感,引导学生体味古典诗歌中意象所蕴含的诗人情感,加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关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中意象的比较,根据所蕴含的情感异同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同一意象中所蕴含的作者情感相同或相似;一类是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作者情感迥然相异。 由于一些诗人词人创作时的心境相似,部分古典诗歌中的同一意象,所蕴含的作者情感是相同或相近的。高中语文教师在教学古典诗歌时,可以在体会诗人词人情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一意象蕴含相同情感的原因,并借此了解文人创作的历史背景,理解该意象的象征意义,如高中语文教师在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针对词中出现的“梧桐”这一意象,可以引导学生回忆曾经学过的带有“梧桐”这一意象的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审美记忆力,如将李煌相见欢中的“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与之比较:两位词人都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两位词人的不幸遭遇使得他们此时的创作心境都是孤独凄苦的,教师在此可以交代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由此可知,“梧桐”这一意象在这两首词中所蕴含的情感是相同的,都表达了词人凄凉、悲苦的情感。 还有一些古典诗歌,虽然作者在诗中描绘的是同一事物,但是由于作者各自不同的经历、地位、所处的时代背景等,他们笔下的意象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并不相同。比如在古典诗歌中经常出现的“月”这个意象,通常会引发诗人的离愁别绪。但在下面两位诗人词人的诗中,“月”所表达的情感却截然相反: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所描绘的月是诗人在梦游时的唯一好友,“月”既交代了诗人梦游的时间,又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气氛,表现了诗人的豪放洒脱;而柳永在雨霖铃中描绘的月亮是“残月”,为原本就显得清冷的月蒙上了一层凄凉的色彩,抒发了词人离别时内心的凄凉悲苦。和李白不同,柳永笔下的月充满了悲凉的色彩。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除了两人的身世经历不同,也与他们不同的性格和人生态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由此可见,在教学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过程中,鉴赏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必须和诗人的经历、思想情感相结合,合理运用比较法,引导学生把握诗歌中的意象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分析能力。 (2)文人创作之比 不同的社会时代背景和诗人性格造就了古典诗歌不同的风格特色和思想内容。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这表明在诵读和品味古典诗歌之前,首先应了解诗人词人的人生经历、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再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体验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内涵,从而反观自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不同文人在同一时期,创作的古典诗歌作品迥然相异。这些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主题思想、表现的语言风格都各有特色,表现出作者各自不同的性格和人生态度。从同一时期不同文人的古典诗歌作品中,我们可以了解作者各自的人生态度,把握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面貌,发现该历史时代所拥有的特定特征。 而有时即使是同一位文人创作的作品,其风格和表达的思想情感也不尽相同。这和作者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在教学高中古典诗歌时,语文教师可以将该作者在不同时期所创作的作品进行比较教学,将其创作风格转变的过程系统地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全面了解作者生平和写作背景,体会古典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如在执教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将其与醉花阴放到一起进行对比教学。我们不难看出,这两个时期,李清照作品中所蕴含的思想情感截然不同。这和她大起大落的人生经历有关:李清照少年时生活美满、富贵无忧,和丈夫赵明诚感情深厚、志趣相投;中年时经历了丧乱,远离故土;晚年时期,词人经历了国破家亡和丈夫去世的打击,生活困苦不堪,最终孤独地过完了一生。醉花阴表达了词人对远方丈夫的思念,是闺怨相思之愁;而作为李清照晚期代表作的声声慢,写的则是是家国、身世之愁。这一系列的悲惨遭遇,导致了词人心境的巨大转变:从无忧无虑到闺怨相思,再到孤独、凄凉、悲痛。教师通过对比两首词的所表达情感内容,介绍李清照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感悟词人经历国破家亡后的孤独凄苦。 学习古典诗歌需要把握诗人的真情实感和理想志向,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从而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因此,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运用对比法,系统地介绍诗人的人生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帮助学生知人论世,加深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积累审美经验。 (3)主题思想之比 “何为主题?中国自古讲究纲举目张,说的就是主题。即中心、命题等。每一首古典诗歌都有各自的主题,只有明确古典诗歌的主题,才能正确地理解古典诗歌中诗人所寄托的思想情感,品析古典诗歌的意境。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运用比较法,将同一主题的不同古典诗歌进行对比,加深学生理解和把握古典诗歌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学生异中求同的思维鉴赏能力。 以爱国主题的古典诗歌为例,教师要充分发挥语文的育人功能,带领学生感悟古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思想观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精神,树立正确的道德认知。如在教学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和屈原的国疡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悟两位文人抒发的共同情感:真挚、强烈、执着的爱国之情。这两首词分别选自高中语文人教版的必修教材和选修教材。它们虽然表达的侧重点和思想感情不尽相同,但是都展现了作者浓浓的爱国情怀。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感情基调是慷慨悲愤,表达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抑郁悲愤;国疡的感情基调激昂悲壮,蕴含了诗人情感炙热,歌颂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表达了诗人对一雪前耻寄予的渴望以及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教师也可以通过比较同一主题的高中语文古典诗歌,引导学生发现它们形式、内容、情感的不同,培养学生的审美思考力和比较鉴赏能力。 (4)语言风格之比 语言风格指的是文人经过长期的古典诗歌创作实践,由自身的身世经历、人生态度、艺术素养等形成其特定的语言艺术,表现了文人各自独特的性格。品析语言风格是鉴赏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 古典诗歌有着多种多样的语言风格,不同诗人在古典诗歌中往往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语言风格,但是同一诗人的不同诗词作品中所体现的语言风格大体上是一致的,例如:李白的语言风格是飘逸奔放、杜甫的语言风格是沉郁顿挫、苏轼的语言风格是豪放旷达、辛弃疾的语言风格是慷慨悲壮、陶渊明的语言风格是朴素自然、李贺的语言风格是奇诡瑰丽等等。语文教师应在了解诗人恒定的语言风格的基础上,指导高中生赏析古典诗歌中的遣词造句,品味语言表达之美,体会古典诗歌中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师要合理运用对比法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深入理解古典诗歌的主题内涵。通过拓展比较,丰富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阅读期待,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加强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体验,充分调动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丰富学生自身的情感世界,培养学生的综合鉴赏能力。 2、译读法 关于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方法,还需要关注的是译读法。由于古今差异,高中生在学习古典诗歌时,往往会在文字的理解和翻译上出现问题,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出现的“微茫”“禄”“青青”“列缺”等词语,学生在自己翻译的过程中很难理解其中的含义。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拿出一定的时间进行古典诗歌文意的疏通,带领学生读懂古典诗歌后,再去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内涵。这也就要求语文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做好充分的准备,在全面理解古典诗歌的基础上,准确地进行现代白话文翻译。 读懂诗意是高中语文古典诗歌鉴赏的前提和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准确地了解古典诗歌所描写的主要内容,理解其中的文字含义,弄懂古典诗歌的表层意思,比如在执教屈原的离骚时,由于时代久远,学生并不能准确地理解其中许多词语和句子的意思。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带领学生提前进行文本翻译,将离骚变为通俗易懂的现代白话文,再进行诗歌赏析,最后在理解感悟的基础上,还可以将它变为一篇优美的散文。 3、诵读法 诵读法普遍运用于各个文体的教学中,古典诗歌自身的音乐美决定了诵读法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的重要地位。高中语文古典诗歌诵读就是在充分掌握古典诗歌的内容、体味诗人的思想情感后,指导学生用清晰洪亮的声音、饱满的情感和恰当的停顿节奏,将古典诗歌的情感读出来,加深学生的审美情感体验。在多读多诵中,促使学生达到背诵的效果,并再次引导学生理解古典诗歌中描写的主要内容和情感。诵读法有利于学生古典诗歌语感的养成以及对诗人思想情感的感悟。实施阶段是2017年1月12月,组织学习相关的研究理论,用科学的理念指导研究。借鉴报刊里的优秀论文,如牵手诗歌,与美共舞浅谈在诗歌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诵读古国恋曲激发爱国壮志提高审美情趣浅谈诗歌美育的渗透,他山之玉给我们启发很多。教师应自觉地通过理论学习、经验积累和审美实践来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审美意识,培养并提高审美技能,追求独特的审美实践。提高自身的审美修养可以使教师具有较强的审美感受力和审美表现力,更好地进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设计。在教学备课阶段,语文教师自身审美素养的提高,有助于教师多角度地解读高中古典诗歌,准确地发现古典诗歌中蕴含的美,增强审美体验。结合分析李超的观摩课声声慢和张芳莉的醉花阴教学案例分析,欣赏优秀课件雨霖铃念奴娇赤壁怀古咏怀古迹等,思考美育如何更好地渗透到诗歌课堂学习中,尤其是多媒体的运用如何有效的提升学生兴趣。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中,语文教师是一个特殊的主体,是教学任务的组织者和承担者。对于高中语文教师来说,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还要注重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古典诗歌的人文功能。 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提高自我审美修养,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带给学生美的享受,这个美既包括古典诗歌的美,又包括自己的语言美、教姿教态美等。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准备阶段,教师要主动学习美育及其它教育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认真研读古典诗歌,确定符合古典诗歌文体特点和高中生审美心理发展规律的教学目标,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1、教师深入解读古典诗歌高中语文教师在平时的备课和学习生活中,要自觉更新教学观念,不断学习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理论知识,主动完善自身的素质结构。语文教师担负着传播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重任,自身必须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熟悉其它相关知识,还要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知识。教师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准备阶段应该深入解读古典诗歌,遵循教学的基本规律和学情,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并超出学生预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积极性。 深入解读古典诗歌,首先要认识到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语文教师在备课时要认读并积累高中古典诗歌中的古今用词差异,掌握一些字词的本意和引申义,以及词语词性的改变和词类活用。只有自身对古典诗歌进行理解和玩味,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如地进行拓展延伸。如在执教采薇时,在“今我来思,雨雪霏霏。”1016这一诗句中出现了“雨雪”一词,这个词语的解释需要教师重点教授给学生。书下注释的解释为“下雪”,这里的“雨”用作动词。语文教师通过充分地备课,在课堂上可以详细地为学生讲解“雨雪”一词在这里用作动词的缘由:“雨”是象形文字,作动词的时候应读去声,表示从天上下来的意思。所以下雪也叫“落雪”“雨雪”等;上古时候,流眼泪也叫“雨泪”。语文素养较好的教师,还可以在黑板上直接画出“雨”字的甲骨文,生动形象地解释“雨”字的本意,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和学习兴趣。 此外,语文教师还要注意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掌握高中古典诗歌中涉及到的古代制度、纪年纪时、节日风俗等古代文化常识,例如:柳永望海潮中出现的“三秋”、陆游书愤中的“伯仲”和孔雀东南飞中的“人定”等。这些古代文化常识,都需要语文教师在备课阶段提前了解和掌握,以便在课堂上随时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合理制定教学目标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目标的制定主要依据古典诗歌的自身特点、高中语文课标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所占比重逐渐增强,必修教材中的古典诗歌在编排上多以独立的单元形式出现,此外,高中选修课程也提供了丰富的古典诗歌专题阅读。随着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要求的提高,高中阶段的古典诗歌教学目标更为全面,需要培养学生在积累和整合、感受和鉴赏、思考和领悟、应用和拓展、发现和创新五个方面的发展。下面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详细地进行教学目标的制定。(1)文本分析:李清照的声声慢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四的第二单元。本单元是宋词专题单元,分别选编了柳永、苏轼、辛弃疾和李清照四位词人的词作,每人各两首。其中李清照的两首词分别是醉花阴和声声慢,这两首词均选自李清照集校注。在学习声声慢之前,语文教师己经带领学生学习了李清照的另一首词一一醉花阴。这两首词虽然风格相同,但是表达的情感迥然有别。在教学时可以将二者进行比较阅读,看一看两首词中的“愁”有何不同,深入探究导致词人情感不同的原因,从而帮助学生完整地解读李清照,探究时代根源,了解南宋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变迁,加深对这首词的理解。李清照的声声慢在词坛上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张端义贵耳集卷上:易安秋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此乃公孙大娘舞剑手。本朝非无能词之士,未曾有一下十四叠字者。后叠又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又使叠字,俱无斧凿痕。更有一奇字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黑字不许第二人押。妇人中有此文笔,殆间气也。”可见这首词最大的写作特色便是叠字的运用和其所押的“黑”韵。声声慢这个词牌在这里被李清照改用了仄声韵,使得整首词的节奏变得急促,情调由哀婉转为凄切,增加了词的表现力。(2)学情分析:本首词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学生,经过高一学期一年的学习,基本掌握了词的文体常识和鉴赏方法,鉴赏能力大大提高,审美能力逐渐发展。初中阶段,学生接触过李清照的其它词作,且在学习本首词之前,学生首先学习了李清照的早期作品一一醉花阴,对词人及其创作风格,己经有了一定的了解。(3)目标确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习中国古代优秀作品,为形成一定的传统文化底蕴奠定基础。”又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基于文本特点和学情分析,依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拟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叠字运用的妙处,解读词的意象,整体感受词的意境美。 通过比较阅读,与醉花阴前后联系,体会两首词中“愁”的不同,了解李清照南渡之后创作风格的变化,并探究原因。感受词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深入解析词人愁的丰富内涵,体会词人内心极度的孤寂和凄凉之感。我们注意在实践中补充和调整研究的方法和内容,利用教学这块阵地,充分挖掘和运用诗歌丰富多彩的美感,借助一些手段,架起学生与生活的桥梁,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加强审美教育,唤起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进而去感受美、创造美。在高一年级以班级为单位组织诗歌朗诵比赛,在高二年级开展“品味古诗词”主题征文优秀作品展,结合进修学校开展的书法活动,每班评出一份优秀诗歌书法作品进行评选,最后张会卿老师班中牛成城同学的书法作品锦瑟获得一等奖。结合研究内容,我们提出了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四方面实施策略。 1、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注重文本解读个性化 (1)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 由于审美的个性差异,不同学生对同一事物的审美体验是不一样的,语文教师应注重学生和诗人的心灵沟通,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平等对待每一名学生,让学生成为品读古典诗歌的主人,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力。此外,古典诗歌又具有多义性和多解性。孟子在万章篇中谈到了自己对诗经中一段话的理解:“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其中,“意”就是读者自己的感受、情感;“志”指的是作者的思想和意愿。因此,读者在读诗的过程中应该从古典诗歌整体出发,结合自己的体会与诗人进行情感对话,推测诗人的本意,理解古典诗歌的主旨思想,真正感悟诗人的情环。 阅读同一首古典诗歌,教师是读者,学生也是读者,由于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不同人对同一首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是不一样的。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过程中,直接向学生灌输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此替代学生自己的审美体验是不对的。语文教师应该注重文本解读个性化,让学生直接参与审美活动,重视学生自己的情感体验,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来主动学习高中古典诗歌,变“要我鉴赏”为“我要鉴赏”,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激发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的兴趣。 当然,这里所提倡的“以意逆志”并不意味着学生可以天马行空地解读和感悟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由于学生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还不足以正确、全面地领会古典诗歌中所传递的诗人思想情感,以及主旨内容。因此,语文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主动性的同时,为了避免学生过于随意地解读古典诗歌、只凭主观臆断而歪曲诗意等问题的出现,还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在知人论世的基础上多角度解读古典诗歌。 (2)分析学情,把握学生的阶段化解读 学生在不同学习阶段,其认知水平的发展也是不同的。随着年级逐渐增高,学生的鉴赏能力逐渐提升,生活经验逐渐丰富,对同一首古典诗歌的解读和感悟会发生变化。高中语文教师要明确学生思想、身心、能力等方面在初高中阶段所经历的发展变化,把握并尊重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所呈现出的特点,做好学生初高中知识的衔接工作,把握学生的阶段化解读。 此外,高中生在不同阶段学习古典诗歌的重难点也不尽相同。因此,语文教师针对高中阶段不同年级的学生,教学古典诗歌的内容、目标、重难点等方面都要适当进行调整。古典诗歌教学目标的设计上要分析学情、循序渐进,符合学生的阶段化特点:在高一阶段,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古典诗歌中中国传统文化的积累上;高二时则逐渐转为古典诗歌鉴赏方法的学习和掌握,以及阅读古典诗歌的情感体验;高三时古典诗歌教学的重点应确定为对古典诗歌的整体鉴赏和感悟,并与高考进行适当地衔接。 (3)知人论世,了解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诗人生活的年代与学生相距很远,这就给正确理解古典诗歌的内容和情感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为了打破这种距离感、拉近诗人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教师需要介绍诗人生平和创作背景。了解诗人的出身经历、性格特点和人生态度等情况及创作背景,是正确解读其古典诗歌作品的前提。孟子说:“诵其诗,读其书,而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这表明诵读和品味古典诗歌之前,读者首先要了解诗人的经历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然后再去感悟古典诗歌中的内涵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从而反观自我,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古典诗歌集中抒发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和理想抱负,学习古典诗歌就是为了把握诗人的真情实感,感受诗人的高尚情环,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与诗人产生情感的共鸣。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中,介绍诗人的生平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把握古典诗歌的语言风格,感悟古典诗歌的思想主旨,培养学生的审美注意力。 此外,解读古典诗歌中的小序部分,也可以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诗人的写作意图和创作背景,例如:苏轼定风波中的小序部分包含了创作时间、地点、事件等信息;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的诗前小序部分简述了琵琶女与自己的生活经历,点明了创作时间和原因;长篇叙述诗孔雀东南飞中的小序部分叙述了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等。这些诗序多交代了创作缘由,和古典诗歌的主体部分互相补充,起到了导读、启示的作用。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建立教师、诗人、学生之间相互对话的过程。因此,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尊重学生自己的理解和感悟,注重文本解读的个性化,在了解古典诗歌的创作背景下,建立学生与古典诗歌的对话,引导学生深切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追溯诗人的思想情怀和理想抱负,提高学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发展健全的人格。2、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注重审美内容多样化 高中语文古典诗歌中的音乐美、语言美、意境美和形象美能带给学生多方面的审美熏陶,通过赏析古典诗歌中的美有利于培养学的生审美能力。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五觉”来感受古典诗歌所具有的独特美感,发展高中生的审美感觉力,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的审美内容和审美活动紧密相连,在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审美内容,充分调动多种审美因素,合理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审美活动,如绘画、表演、音乐等,丰富古典诗歌教学的审美内容。 (1)指导吟诵,感受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音乐美 早在尚书中就论述了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在高中古典诗歌的课堂上,语文教师往往组织学生进行古典诗歌诵读,极少会吟诵古典诗歌。学生在诵读的过程中,进一步感受古典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体味古典诗歌的音乐美。但其实感受古典诗歌音乐美的最好方法就是吟诵。我国诗歌吟诵的历史悠久,从周朝开始,诗歌吟诵就是官学中的重要课程。吟诵就是抑扬顿挫、有节奏地读或背。语文教师可以在古典诗歌选修课上,指导学生进行吟诵,充分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通过吟诵古典诗歌,学生能够置身诗境,将书面文字转换为有声语言,用言语声音对古典诗歌进行再创造,培养学生的审美知觉力。 吟诵古典诗歌首先要深刻理解古典诗歌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然后将吟诵的语音语调、节奏韵律与诗中的思想情感和意境相融合,从而增强古典诗歌的表现力与感染力,增强审美体验,在吟诵古典诗歌的同时也可以加入适当的肢体动作。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语文教师可以在学生熟读诗歌、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思想情感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古典诗歌吟诵。在吟诵古典诗歌的过程中,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陶醉于古典诗歌的意境之中,体会古典诗歌的音乐美,从而获得审美的愉悦。因此,教师在引导高中生知人论世、理解和感受作品内容后,体味古典诗歌中的思想情感,指导学生进行吟诵,帮助学生记忆古典诗歌。既然是吟诵一首古典诗歌,那么必然要有感情、有节奏、有韵律。学生在吟诵古典诗歌时,要融入自己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和感悟,与诗人产生情感共鸣,吟出古典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吟出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吟出古典诗歌的意境美,充分感受古典诗歌的音乐美。如在吟诵琵琶行时,其中节奏变化最有代表性的一句一一“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在吟诵这一句时,要注意依据音步、音顿和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感受节奏舒缓急迫变化。 吟诵古典诗歌要求字正腔圆,这就要求吟诵者在吟诵古典诗歌的过程中,把握古典诗歌中的停顿节奏和平仄,依字行腔。古典诗歌的节奏指的是诗句中语音强弱与音调长短有规律地发生变化,停顿均匀。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停顿不能随心所欲,它是有严格规定的:一般来说,先秦时期的四言诗为二顿,汉魏的五言诗为三顿,唐宋的七言诗是四顿。在我国古代汉语中,共有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这四种声调,它们决定了语音的高低、升降及长短。其中平声又分为阴平和阳平,即现代汉语中所说的一声和二声,剩下的上声、去声和入声一起纳入仄声之中。平仄是古典诗歌基本的美声要求,可以使音调和谐、节奏回环复沓。语文教师在指导高中生进行古典诗歌吟诵时,应先教给学生吟诵古典诗歌的基本要求,即平长仄短、平低仄高,感受古典诗歌中的韵律美。 大部分中国古典诗歌是可以谱上曲唱出来的,具有独特的音乐美。因此,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高中古典诗歌吟诵时,可以以音乐为手段,为古典诗歌配上与诗歌意境、情感相符合的中国传统乐曲,如琵琶曲、筝曲、萧曲等,奠定古典诗歌吟诵的情感基调,渲染气氛,增强学生的审美感受力,引导学生从音乐和诗歌内容两个方面来体验古典诗歌的意境美。语文教师在讲授高中古典诗歌时,可以播放与之对应的古典乐曲,并试着让学生进行吟唱,感受古典诗歌的韵律美,创设出一种余音袅袅的课堂氛围,使学生与音乐、诗歌产生共鸣,增强学生的审美体验。 古典诗歌音乐美还体现在古典诗歌中调声的运用上。古典诗歌的调声包括叠韵双声、叠字、顶针、回文等。其中,叠字的运用最为普遍,如诗经中运用叠字的诗篇数量约占全书的三分之二。古典诗歌中的调声增强了古典诗歌的节奏美和韵律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高中古典诗歌时,不能忽略对其调声的讲授,应指导高中生学习古典诗歌中的调声,以便更好地进行古典诗歌吟诵,例如:教师在教学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其中开头三句一一“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最大的特点便是叠字的运用,教师要教授学生学习叠字运用的妙处:既增强了词的表现力,又委婉地进行了铺叙,来引导学生通过吟诵,从这缓慢、低沉的节奏中,感受词人凄凉悲苦、孤独寂寞的心境,体会词人寻觅过程的沉重和迟缓。 (2)细读文本,品味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语言美 中国古典诗歌的语言凝练,每一句诗词都经过了文人深思熟虑地创作。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带领学生细读文本,注意推敲古典诗歌中炼字遣词的妙处、推敲古典诗歌中语义倒装的妙处,以及推敲古典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妙处,品味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语言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理解能力。 要推敲古典诗歌中炼字遣词的妙处。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写道:“云破月来花弄影著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也就是说,这首诗最为关键的地方就是其中的“弄”字,它是整首诗的诗眼。在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古典诗歌中的关键字、诗眼或词眼,带领学生咬文嚼字,细读文本,推敲古典诗歌中炼字遣词的妙处,培养高中生的审美感觉力。在执教杜甫的登高时,教师可以首先引导学生找出全诗中最能体现诗人情感的一个字,也就是“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悲”字,然后再抓住这个“悲”字开展一系列的教学活动,看一看全诗中哪些意象能够体现了诗人的悲,又是如何体现的。 要推敲古典诗歌中语义倒装的妙处。古典诗歌中语义倒装是指在诗句中将正常语词进行颠倒运用,故意打破正常的逻辑顺序,以便增强语感,如杜甫秋兴八首之一中的“白帝城高急暮砧”这一句将形容词倒插在诗句中,正常的语义建构顺序应该是“白帝城高暮砧急”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深入学习古典诗歌中所运用的句式句法,积累古代汉语知识经验,提升学生的审美思考力。 要推敲古典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妙处。诗人在创作古典诗歌时常常运用比喻、拟人、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语文教师在高中古典诗歌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品析古典诗歌中修辞手法的妙处,扩大学生的审美期待,如在讲授杜甫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一诗句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推敲这里运用对偶的修辞手法的好处:对仗工整,其中“无边落木”和“不尽长江”使得整首诗的境界辽阔宽广;“落木萧萧”和“长江滚滚”则让读者有了一种身临其境之感,从中可以感受到诗人对时间流逝的无奈苦闷。 (3)展开联想,感悟高中语文古典诗歌的意境美 意境是指古典诗歌中的意象和诗人主观的思想情感相互交融而营造出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语文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带领学生赏析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