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心理危机及其干预_第1页
校园心理危机及其干预_第2页
校园心理危机及其干预_第3页
校园心理危机及其干预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校园心理危机及其干预世界卫生组织专家断言,从现在到21世纪中叶,没有任何一种灾难能像心理危机那样给人们带来持续而深刻的痛苦,从疾病发展史来看,人类已进入“心理疾病”时代。被列为当今人类十大死因之一的自杀,大多是由心理疾病引起的,所以,专家们把“能正确处理心理危机”定为健康的新标志。近年来,时有发生的校园自杀、伤害及精神疾病等心理危机事件引起了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建立更有效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干预机制,以便把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显得尤为重要。如果这种机制不健全,措施不得力,自杀或更严重的伤害行为还会发生。美国弗吉尼亚理工大学的校园枪击案说明了这一点,老师和同学很早就发现了凶手(赵承熙)存在心理问题,并进行了一些心理干预,但由于措施不到位,过程存在诸多疏忽,最终酿成了惨案。研究校园心理危机,建立校园心理危机“四早体系”:早教育、早发现、早预防、早干预,探索学校心理危机的早期发现、有效预防的措施对避免心理问题的恶化,减少校园恶性事件、构建和谐校园具有重要意义。一、心理危机概述(一)心理危机的定义心理危机是指人心理上的一种严重困境,由于出现重大生活事件、精神压力或突然遭受严重灾难,使当事人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以致陷于极度焦虑、抑郁、失去控制、不能自拨的状态之中,甚至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以及植物神经症状和行为障碍,就是一种心理危机。在心理危机中,由于既往惯用的应对方法失效,内心的稳定和平衡被打破,常常容易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处在心理危机状态中的人或人群除了有典型的生理方面的应激反应障碍外通常在情绪上表现为暴躁冲突或抑郁强迫、狂躁多语或孤独少言、痛苦不安或激情难抑、绝望麻木或焦虑烦躁等严重的情绪行为失衡状态。这种严重心理失衡状态在学生的冲突性行为中还常表现为轻生自杀、肢体自残、暴力攻击、离家出走,以及吸毒、酗酒、性行为错乱等。如果这些冲突性行为只是在学校管理、社会安全或社会法律的层面上得到阻止和解决,而没能在心理层面上予以疏导和帮助,则可能转换成潜在的压力和焦虑,进而形成严重的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直接影响青少年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几年来,由于心理危机发生而又不能得到及时疏导,是导致各类突发性行为增多,校园内非正常死亡发生率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二)心理危机的类型心理危机,按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来分,可分为:发展性危机,情景性危机,存在性危机,环境性危机(1)发展性危机:发展性危机是指在正常成长和发展过程中,急剧的变化或转变导致异常反应。例如,迁居、升学、孩子出世等,都可以导致发展性危机。 (2)情景性危机:当出现罕见或超常事件,且个人无法预测和控制时出现的危机。例如,恐怖袭击、交通意外、被绑架、强奸、突遭大病及亲人的亡故等,都可以导致境遇性危机。情境性危机的发生是偶然的、突发性的,令人震惊并产生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它的结果往往都是灾难性的。 (3)存在性危机:是指伴随着重要的人生问题,如关于人生目的、责任、独立性、自由和承诺等出现的内部冲突和焦虑。 (4)环境性危机:环境性危机主要指由于受自然现象、生物因素、政治因素影响而造成的灾难降临到某一个人或某一群人身上时,这些人因深陷其中,反过来又必将影响到他们生活环境中的所有人。如飓风、洪灾、地震、饥荒、难民危机、经济萧条等等。二、校园心理危机的表现与形成校园心理危机是指在学校校园生活范围内各种突发的重大的危机事件所引起的心理危机。(一)中学校园心理危机及表现中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生理发育迅速,第二性征出现并迅速成熟,性意识产生,身高体重猛烈增加,男女生的心理分化及相互吸引;情感强度高,两极性十分突出,稳定性极差,形成有针对的闭锁性;成人感迅速增强,尊重需要强烈,独立性意识迅速增长;行为虽然有了一定的目的性、自觉性,但果断性、坚韧性、自制性都还很脆弱。所有这些特征使得中学时代成为人生发展阶段中的一个十分特殊的时期,被心理学家称为过渡期、转折期、暴风骤雨期、犯罪高峰期、反抗期等。近年来关于中学生自杀、过激杀人及伤害事件的报道屡见报端,逃学和离家出走更是时有发生,中学阶段已成为心理危机的高发期。近年来,各种媒体频频报道青少年自杀等恶性事件,引起全社会各方面的高度关注。调查资料显示,20左右的学生存在程度不同、类型各异的心理障碍:喜怒无常、缺乏自信、学习困难、考试焦虑,记忆力衰退、注意力不集中、思维缺乏学习成绩不稳定、难以应付挫折、青春封锁心理并在行为上出现打架、骂人说谎、考试舞弊、厌学、逃学,严重的出现自伤或伤人现象。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受到了人们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学生的心理问题给学校与家庭教育带来了极大困难。 小视窗: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5中学生中有1人曾想自杀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最新公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中学生5个人中就有一个人曾经考虑过自杀,占样本总数的20.4%,而为自杀做过计划的占6.5%。 据悉,该调查从2004年开始启动,涉及全国13个省的约1.5万名学生,其中女生数量略高于男生,平均年龄为16.3岁。调查数据显示,在过去12个月内,有20.4%的学生(男生为17.0%、女生为23.7%)曾经考虑过自杀;6.5%的学生(男生5.7%、女生7.4%)为自杀做过计划。 “这些数据总的结果可能还会有变动,因为我们的数据库还在进一步整理。”该项目负责老师说,“但是,从这个初步的统计结果我们发现,比我们在2002年所做的另外一项调查结果有一个增长的趋势。中学生的自杀意念、自杀计划、自杀未遂等情况都比原来的结果增长了几个百分点。” 专家分析指出,学习压力过大、早恋等都导致中学生考虑以自杀来终结生命。 “北京市中学生自杀相关行为报告显示:初二、初三年级的女生有过自杀想法的占22.9%,明显高于其他年级。”北京大学公共卫生研究所星一博士说,“面临中考,父母的高期望值、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恐惧,足以让孩子的心理压力无限增大。而女生就更严重,因为女孩子情感内敛,不像男生更容易宣泄。”早恋问题是孩子产生自杀念头的第二大原因。北京市青少年法律与心理咨询服务中心心理咨询部主管于华告诉记者,到咨询中心来做咨询的,很多孩子是因为早恋问题引起的心理问题。调查结果还显示,单亲家庭或是重组家庭的孩子想自杀的概率基本上是非这种家庭孩子的两倍。中学生中常见的发展性危机、情境性危机、存在性危机和环境性危机包括:其一,由于人格缺陷、自我认知偏激引发心理危机;其二,家庭重大变故或激化性事件引发的心理危机;其三,由于教育缺失,行为冲动引发的心理危机;其四,由于性成熟过程与“生长爆发”阶段的发育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其五,由于学业压力、竞争受挫引发的心理压力;其六,人际交往矛盾冲突引发的心理危机。其七,由于其他突发事件与应急能力低下引发的心理危机若从临床心理学角度看,心理危机可能是学生其他心理问题中的一组症状或前驱表现。与之有关的问题有以下五类:危机的具体表现:抑郁以及自杀企图,多在1519岁期间出现。焦虑,特别是害怕学校和社会性情境(孤独、不愿交际)。出现行为问题和犯罪。进食障碍(贪食、厌食等障碍)。滥用药品(或毒品),其危险性在于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