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类别: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五”规划一般课题名称:教学模式创新与学习方式的研究编号:主研人:王秉钧作者:李英军 石家庄二中摘要 “自主学习,自主发展”能够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如何挖掘和体现“双自主”的精髓需要一个不断深入探讨的过程。我从三方面入手:精选精讲,压时腾时,开展自主性阅读;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转变传统的问题程式,创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以此为切入点,取得了让人欣喜的成绩。教学有法而无定法“双自主”改革中语文教学的做法与感受顺应素质教育不断深化的需要,在以学生为中心,即“以人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我校从2000年到2003年开展了“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第一轮实验。我作为语文任课教师参加了这轮实验,三年的实验探索,有教训更有收获。总体来说,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大提高。正如一位学生在随笔无趣兴趣乐趣志趣三年学习语文有感中所说:“是语文课堂给了我灵感。我总算在文学殿堂中破门而入了。兴趣成了我的导游。我要将学习文学乃至整个科学系统做为一生的目标,变成一种兴趣,永不停歇,不休朝暮。”同时,学生们读书多了,比如朱江同学,从他的图书馆借书记录中我们看到,三年中他读了不下60本书,随笔写了十六七本。并且在随笔中还有对西方大哲学家尼采、黑格尔、费尔巴哈等的专题研究探讨。还有任志磊同学,专门研究先秦的老子、庄子、韩非子,经常与我探讨有关他们的问题。丛芳同学酷爱网络文学,她的作文极具个性,并因此在2001年石家庄首届读书月全市中小学生现场作文大赛中获得特别奖。考入中国农业大学后,她在网络上写给陈章良校长一封长达二万言的颇有见地的信,引起了中国农大全校师生的轰动。在2003年的高考中,实验班也取得了语文平均分10199的优良成绩。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一切应归功于双自主改革实验。现将三年来我在语文学科推进双自主改革实验方面的一些具体认识和做法总结如下:一、精选精讲,压时腾时,开展自主性阅读 学习语文,首要的是在课内学习教科书,“取法于课内”。但课时有限,课文数量不可能太多,只凭一套教科书培养语文能力,显然是难以奏效的。从事实中我们也不难发现,语文水平较高的往往是那些阅读量较大的学生。因此,为提高语文水平,还必须“得之于课外”,必须加强课外学习,扩大视野。同时,在课内也尽可能给学生提供一个自由开放的阅读空间,在自由开放的空间中,学生不再是被动地获取知识,而是在一种本能的兴趣和爱好的基础上的主动地获取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是真正属于自己的。为此,我分“两步走”:先从课上腾出时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然后及时引导督促他们进行课外阅读。具体做法:就第一步来说,为誊出时间,我从课文性质、教学原则和课时安排三方面入手。对那些艰涩难懂的文章,如庄子的逍遥游、穆旦的赞美等,我就本着“可读不讲”的原则处理。在精选的基础上再本着精讲的教学原则,对每篇课文不求面面俱到,而是学有所得即可。通常,每篇课文占课时为2-3节,我做下面的安排:3节课“三步曲”,第1节自主阅读,第2节自主写作,要求学生写出阅读这篇课文的感受和体会,第3节师生交流,即读读写写说说。这样学生就有了课上自由阅读空间。当然,自由不等于无谓的消磨时间,而是转变学习方式,增强学习的自主性,同时也在自由中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主动性。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在学生自主写作的基础上找出写得较好的给予及时地肯定、鼓励和表扬,增强他们的阅读信心。这样,就在课上逐步形成一种自主的阅读氛围。说到第二步,我从三方面入手:建议读书方向;明确读书目的;规定读书要求。因学生学习时间紧张,我建议他们要经常读一些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报刊上的短文章,读书可杂一些,别老在一个范围内读书。读书,可作为消遣,可用来愉悦,也可搞一些有针对性的研究。具体要求是:不动笔墨不读书。尽量把自己认为作品写得最精彩的地方勾画出来;把自己最喜爱的篇章或段落句子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背诵下来;结合阅读适当写一些读书笔记或习作。为避免学生流于应付,我从三方面解决:让学生在随笔本上明确读书记录,随时了解读书情况;利用课上时间交流读书心得,利用早读朗读好的读书笔记;见缝插针地对读书、习作比较认真的学生表扬鼓励。这样,通过课上课下双结合的方式,全班就自然形成一种自主读书的良好氛围,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主动意识在潜移默化中不断得到深化或提高。二、充分调动和保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众所周知,高中阶段,大部分学生对语文不够重视,有的甚至采取一种漠视抵触的态度。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消除这种根深蒂固的隔阂。我们自身也要从思想上做好充分地打持久战的准备。我的做法是:不断地树立榜样和典型,充分地发挥两者的感染作用;从学生的心理和课上、平时的细节入手,不断地激励或赏识那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学生。具体说,虽然大部分学生对语文不够重视,但毕竟还有几个语文水平比较高的希望的种子。我就以点带面,充分发挥他们的榜样作用,适当组织一些学习经验交流会,用他们的现身说法去感染带动其他学生。当然,仅此带出的学生还是有限的,我就又从心理和细节着手,不失时机地培养星星之火。比如,课上回答问题,基本上有四种类型:头头是道型;一知半解型;吞吞吐吐型;一无所有型。对第一种,我认为,适当给些机会即可,避免个别学生包揽课堂的问题,要面向全体学生。对第二三种,凡在回答中有亮点出现时,我就大力称赞和赏识,极力调动和保护他们的积极性,树立新榜样、新典型。关键是对待第四种学生该如何办。我认为,首先,尽量避免如“好,请坐”类的简单冷处理法,也不要给一个如“好,下次努力”等空洞的毫无意义的鼓励。我的做法是换个角度、换个话题,做“变向式启发诱导”。这样,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既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也保护了他的积极性。并且,这些学生往往会成为以后主动请缨、主动回答或提出问题的先锋。燎原趋势也恰恰由这部分学生带动出来。比如实验班孟璐同学,平时少言寡语,也缺乏一定的自信心,写作不错,也想像其他同学一样在课堂上展现自己的才能。但往往是话未出、脸先红。我发现这些情况后,便寻找机会给她增强信心。讲荷塘月色时,我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写到“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时,作者的心绪由欣赏荷塘月色的暂时的超脱回到现实,文章似乎也可以在此收尾了,为何还要写上那采莲赋和西洲曲呢?岂不有些画蛇添足?我看大家是怎么认识这个问题的。接下来,我有意识的叫了孟璐同学。因为我没有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她站起后显出很窘迫的神态,无话可说。我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又快速解决这一问题。说:“别着急,是我问得太急了。这样吧,你先给大家以慢读快悟的方式朗读一下咱们要探究的文段。读完后,她表现出一种欲说还休的样子。我想,她是有话可说了,正在组织语言。我稍做缓冲,问她注意到了什么。她说:“作者写这些事情时,正如作者所说: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作者想起来了,就写下来了。”我问:这在文章的构思上叫什么?”她无言。我及时换个角度,问:“如作者所说,采莲的季节是什么样的季节?”她快速找到“热闹,风流”两词。“很好。作者在想起前也写到热闹一词。想一想,有何关系?”“由此及彼,联想。”“很好。或者叫触景生情,顺理成章。”接下来,我又引导她进一步探讨。她的回答很精彩,我也给了她大力的鼓励。从那以后,我又多次给她机会。她也表现出很强的积极性。课外,她也经常问我一些有关写作及学习语文的问题。更让人可喜的是,在2003年的高考中,她取得了语文121分的好成绩。这只是细节之一,其实,这样的细节无论在课上还是课下是很多的,“细微之处见精神”,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发现,从学生的心理入手,全班学习语文的氛围也就不难形成。三、转变传统的问题程式,创立新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提出新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的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可见,提出问题是诱发创造性思维,进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契机。而反观我们的教学,往往是教师包揽了“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问题的整个过程。孰不知,限于我们自身文化水平、思想认知能力的限制,在我们所发现的问题中,总不免有一种单一性、肤浅性的缺陷。以此施教,不但束缚了学生的思想,圈住了他们的认知范围,更使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受到了限制。而创造型人才的培养却是新时代的教育理念赋于我们的一项艰巨而长期的任务,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因此,这就迫使我们必须与传统的问题模式“背道而驰”,将真正的发现权交给我们的学生。即便是我们的学生暂时还没有发现的,我们也应在启发中诱其发现,绝不能将发现权(事实上,这种权力本就是双方的)独揽起来。那样,不但扼杀了学生的智慧之神,也束缚了我们的手脚。因此,只有树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个体或群体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新型教学模式,才会使学生实现由“不知其然”到“知其然”再到“知其所以然”的创造性的飞跃。从而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他们的探索心,最终实现自主学习的目的。下面谈谈自己的做法。第一、宏观性、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根据课文性质的不同,对有些课文,我往往采用宏观性的提问法。所谓宏观性,就是提出的问题不宜具体或琐碎,不应使课堂变成简单的师问生答的模式。所提问题似有实无,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具体问题的发现者或提出者应是学生,而不是我们包办代替。这样做的好处是很多的: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教学原则;一个问题的提出往往会带出整篇课文,学生往往会提出很多我们备课时意想不到的奇思妙想,拓宽了彼此的视野,开阔了彼此的眼界。从而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潜移默化中也被激发出来。举个例子:讲巴尔扎克守财奴时,我先抛出一个问题:“巴尔扎克是世界顶尖级的语言大师,世界十大文豪之一,这节课我们专门体味他的语言魅力,对准的矛头就是葛朗台,让这老家伙在巴尔扎克的语言面前无立锥之地、藏身之所!好,先展示我们的语言魅力吧,让老葛朗台赤裸裸的站在我们的眼前!”很显然,这个问题是宏观性的,我的问题似有实无,学生的回答实实在在。学生触及的问题就此文来说主要就是主人公的形象问题。我在学生的剖析中不断点拨、引导、深化,进而引出本文的主题。最后以板书的形式总结全文:资本主义社会爱情亲情信仰对人性的扭曲对宗教的亵渎金钱统治的罪恶人物情节主题环境 第二、灵活多样的授课方式。为了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我主要采取如下方式:学生授课;借题发挥;双方辩论;设计板书。下面逐一简要说明:素质教育的目的之一是教学生“学会学习”。王松泉教授曾在论语文教育中的四大关系的“教法与学法”中强调:“教法重要学法更重要”,“学法的根本宗旨是教给学生自能读书、自能作文的能力。它的根基则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可见,评价一个教师教学水平的高低,不是他们在课上讲的怎么样,而是看学生学得怎么样,用叶圣陶老前辈的话说:“教是为了不教。”即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为此,我转换师生角色,设计了让学生上讲台的教学手段,我只当“场外指导”,课由学生自己设计、自己主讲,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课堂,成为学生活动的舞台。起初,让每四人结成一个小组,定出组长,给他们提供资料。在导语、教学程序、内容等的设计上提供一些建设性的意见,鼓励学生在模仿教师讲课基础上的创新,或者完全根据他们自己的设定而安排。课后我进行点评,对学生遗漏的知识点加以补充,或对不合理、不准确的地方加以纠正,没有深化的地方给以深化。后来,由小组备课、讲课转为一人承担全部教学任务,不做硬性安排,鼓励主动请缨。实践证明,学生表现出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空前的。有的学生在备课中查阅大量资料,精心设计,好多东西,好些见解是我始料未及的。在讲课后,有的学生等不及下课的点评就迫不及待地询问自己讲的如何,找出不足,希望下次讲得更好。其他的学生在这种新鲜而富有刺激性和挑战性的讲课中也跃跃欲试,找出自己喜爱的文章毛遂自荐,提前几天开始备课。在讲课中,学生对每一篇课文的切入点都有自己的独到之见,明确而新鲜。如在讲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时:“老师”抛开诗的内容,只讲海子的身世、思想,列举了海子其他的诗,并附以简洁的解释分析。这样,使一首不易解读的小诗在这种“顾左右而言他”的大眼光、大背景的讲解中让我们茅塞顿开、豁然开朗。讲屈原的离骚时,学生从“说文解字”的角度切入,不仅让我们感受到方块字的奥妙,更为学生的这种奇思妙想而拍案叫绝。有位同学讲邶风静女时,利用现代化教学工具,在电脑上设计出一位“搔首踟躇”的少年形象,一位手持“荑(茅草芽)”的少女和一支秀美彤管,然后配上音乐进行讲解,真给人一种别开生面、耳目一新之感。对窦娥冤一文,有些学生自告奋勇,自编自导了一幕生动活泼的戏剧。没有现成的道具,学生有法,用旧衣服、墩布、簸箕、笤帚等充当道具。对课文的理解、把握、甚至创新都融于他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之中。让人耳目一新,记忆犹新。并且,给我们的启示也是很多的。总之,通过这种师生角色的转换,让学生当当老师,做做主导者,给他们一个展现自我的机会,新鲜感、优越感、满足感、兴趣性、探索性、创见性等都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和增强,同时也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见识,鱼和熊掌得兼,何乐而不为?说到“借题发挥”,正如学生所说,我的教学是一种“自由式教学”。在我的课堂上,学生不用举手,可以随时打破我的课堂教学程序,提出问题。问题提得好,我便借题发挥,顺水推舟,见缝插针重新组织课堂,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我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方式。比如在讲解我的空中楼阁时,学生刚上课五六分钟,便提出这样一个问题:都说文如其人,李乐薇是男作家还是女作家,他是什么样的人?问题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立即引起了大家的兴趣。我也觉得这个问题是学习本文的一个巧妙的切入点,于是便借题发挥,问题转入对作者的探讨。对文章的分析也由感性的认识转到理性的高度。最后,在原文的基础上,我们从情趣、性格、理想三个方面发现了作者的影子。在探讨作者的同时,文章的语言美、文章的主旨、写作技巧等都随之带出,课堂效果要比我提前设计的应该好得多。其实,这样的借题发挥的契机,我们在课堂上会随时遇到,只要把握适宜,完全可以尝试。再说辩论,采用这种课堂辩论对抗的教学方式,它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在辩论中,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思维的发散能力、思维的应变能力、思维的创造能力等都会得到很好的训练。同时,有的辩题对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也取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起到了语文教学特有的育人功能。为激发学生的探知欲和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辩题的设置、辩论的组织工作完全可以交给学生去做。比如在设计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时,我把课文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设计辩题,以辩论会的形式侧面体悟文章的第一部分。我在每位同学 的辩题中选出一个:面对残疾等严重挫折,要好好地生(正);面对残疾等严重挫折,生不如死(反)。课堂上,双方同学引经据典,唇枪舌剑,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沉重的辩题中也不乏幽默诙谐的味道。最后,辩论主持人把课堂的氛围推向了高潮:这节课,我们的辩论到此为止。感谢双方精彩的辩论。生也好,死也罢,还是让我们回过头来听听课文中史铁生的现身说法: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笑),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此时,下面的学生露出了又有所思,又有所悟的神态)并且,通过大家的辩论,我又深刻的体味出那四个字的内涵:敬畏生命(板书)。学生凝视黑板,陷入沉思铃声响起,掌声响起来。这节课让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