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中语文课文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人教版教材教学为例-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中语文课文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人教版教材教学为例-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中语文课文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人教版教材教学为例-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中语文课文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人教版教材教学为例-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初中语文课文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以人教版教材教学为例-优秀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师范大学 学 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 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北京师范大学有关保留和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研究生在校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工作的知 识产权单位属北京师范大学。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 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 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非保密论文注释:本学位论文不属于保密范围,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全文电子版同意提交后: 一年 二年在校园网上发布,供校内师生浏览。 本人签名: 日期 : 导师签名: 日期: I 初中语文课文中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 以人教版教材教学为例 摘 要 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多元价值观深层次上影响着中学生个体人格价值的合理构建。而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古今中外的优秀文章作品所承载的价值观同样是丰富的,各种价值观每每表现出分歧甚至冲突。基于语文教学所必须承载的人文功能,和“课程标准”中规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在语文教学中, 找到多元价值中的核心价值,以实现多元价值的融合,促进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是非常必要的。笔者对人教版初中语文六本教材中古今中外的作品所承载的各种价值观进行了梳理和比较,发现了中国古典文学价值观与现代文学价值观在“自然与自我”“回归与出走”“集体意识与自我觉醒”等方面存在冲突,中国文学价值观与外国文学价值观在“对恶的批判与理解”“对个体的评价标尺”“对亲情的认识与表达”等方面存在差异。在对课文中的多元价值观并存的现象加以分析后,笔者提出探寻多元价值背后的共同价值内核,以促进多元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有机融合的思路, 并从“同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的融合”“跨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的融合”和“ 跨时代的不同价值观 融合”三个角度进行论述,试图以此研究促进多元价值在语文教学中的有机整合,进而促进教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厘清多元价值观并存现象背后的价值内核,以便在教学实际中帮助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多元价值观而看到其背后的核心价值,促进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 关键 词 : 初中 语文,价值观,冲突, 融合 F N of a on of of is of of to of in or it is to in to of of in of s in “ II in in , “of of an of of in a to of so as to of in of of in it of in of in in to to of 目 录 1 绪 论 .究缘起 .究目的与意义 . 研究目的 . 研究意义 . 文献综述 .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研究 .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元文化 及 价值观对语文课程和教育的影响的研究 .语文教材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研究 .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价值观的研究 .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篇目分析 .国古典文学作品篇目及其 价值观 教学目标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篇目统计 .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篇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篇目及其价值观 教学目标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篇目统计 .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篇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国文学作品篇目及其价值观 教学目标 . 外国文学作品篇目统计 . 外国文学作品篇目的价值观 教学目标 . 4 课文中价值观念的冲突 .国古典文学 价值观与中国现当代文学价值观 的冲突 . 自然与自我 . 回归与出走 . 集体意识与自我觉醒 .国文学的价值观念与外国文学的价值观念的冲突 . 对“恶”的批判与理解 . 对个体的评价标准 . 对亲情的认识与表达 . 教学中价值观念的融合 .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的融合 .文化的不同价值观的融合 . 理想与现实 . 战争与人性 . 自我与牺牲 .时代的不同价值观 的 融合 . 结 语 .考文献 . 谢 . 1 绪 论 究缘起 当今世界,世界各国之间的信息传递数量和速度以及人员流动的数量和范围都迅速扩展,多种文化之间的交互影响也变得越来越深入。多样文化涌入我国,出现了多元文化的并存,外来文化与我国本土文化多方位、多角度的交流碰撞,同时,传统文化价值观与现代文 化价值观的碰撞与交流也日益明显,加剧了多元价值观之间的对抗与冲突,成为当代人文化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特征。这种状况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的中学生群体,使很多中学生在面对更丰富多元的文化现象与价值判断的同时,心理和精神感到迷茫和混乱,甚至无所适从。 由于中学生,特别是初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有时很难正确处理不同价值观之间的冲突,进而导致自身价值观念体系趋向矛盾的尖锐化。他们经常主动或者被动地置身于各种各样的“观点”和“道理”之中,在各家学派的争鸣中左右摇摆,不知何去何从。如果这种价值观的冲突得不到及 时 的 引导,将影响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并可能导致未来社会价值观的整体混乱。 在 多年与学生 的 接触中,我们 日益感到 ,在社会大变革、大转型的时代背景下,多元价值观的矛盾和冲突在深层次上影响着中学生 的 个体人格价值 观 的合理构建,中学生的价值思维 与 价值选择方式 尚 处在未定型的阶段,传统的 和 现代的、理想的与现实的价值观几乎同时在影响着他们。 1无论是 从对理想信念的多样化理解,对所推崇人物的不同价值判断 ,对西方文化的认同亲和 ,还是 社会归属感和信任空间的变化,以及学校教育影响力的减弱,都显示着当代中学生价值观念的广泛、多元 , 而且当 代中学生 理想化的价值目标正在被 世俗化的价值目标取向 所取代 。他们对理想化的价值目标 的 兴趣 逐渐在减弱 ,而 越来越多的把世俗的、功利的、物质的价值目 标作为自己 发展的价值追求。 2加之受到父母不当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的不良思潮的影响,很多学生一味追求安逸,贪图享乐,精神空虚,越来越缺乏人文精神,缺乏责任感,缺乏理想,自私自利,道德观念模糊或淡薄。中学生的这些消极的心理特征反映到作文中,往往表现为文章立意肤浅和苍白,沦于庸俗,有的作文中甚至出现了是非观扭曲颠倒和价值观错误的问题。加之在语文教学中,由于课文本身的多义性和文本所 负载的价值取向多维度,一方面避免了旧的教材体系中意识形态挂帅带来的人文缺失,另一方面,又不可避免地因文章中所蕴含的多元价值观的冲突碰撞,更容易造成价值观在学生思想成长中的冲突和对抗。面对这样的语文教育现状,我们深切感受到“教文育人”的重要。在我们的语文教育中,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积极、健康的价值观,至关重要。 1 肖绍俊 . 从冲突到和谐:新形势下多元价值观的引导与整合 J 2010,( 5): 2522 张敏 . 社会转型期中学生价值观问题及对策 J 2011,( 15) . 2 究目的与意义 究目的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入选的课文有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国现当代作品和外国作品,涵盖了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多元人文精神,容纳了多元价值观 。由于教材的编排体系是采用单元主题教学法,每个单元都围绕一个共同的话题编排了一组题材相近的课文,在内容上是可以归为同类,但 是每篇课文所呈现的价值观并不集中明确,细细分析各篇蕴含的 价值观,有相似、相同之处,也存在差异和矛盾,而课程标准涉及价值观的部分的表述又非常简单,只有一些纲领性的表述。而我们语文老师在课文教学中,不能今天就这篇课文渗透了一种价值观,明天换一篇课文又告诉学生与之前完全不同甚至相矛盾的价值观,那就会使学生的思维陷入混乱,迷惑而无所适从,辨别不清究竟该如何选择取舍。因此,语文老师首先应该对整套初 中语文教材的价值观体系有宏观上的整体了解和把握,并对各篇课文自身价值观特点了然于心,更要善于分析和甄别各种价值观之间的异同,并在异同的比较中,探寻多元价值观内在的同一性,以实现多元价值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有机融合 。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对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蕴含的多元价值观进行整合,并尝试探索出在课文教学中协调与融合各种价值观之间冲突的方式,使整套教材 中 各篇课文的价值观建立起相互联系,螺旋上升,最终 达到 语文教材 与 语文课程价值观的总目标。 3从而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引导中学生树立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导的积 极正确的价值观念,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和文化基础。 究意义 文教材的人文性及其功能 在当前社会多元文化并存的背景下,面对着各种思潮和 日益 浮躁的社会风气, 以及网络和媒体 舆论的炒作,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和发展功能变得越来越突出。语文学科 的任务不仅 仅是 让学生习得语文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更兼有传递主流价值 观念 ,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 世界观、 价值观 和 人生观的 使命 。 4语文课程不仅要重视 传承 民族优秀文化 ,培养学生对 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还要重视 培养 学生的文化 选择能力 ,使 其 有能力在 多样文化的对话 交流中,以开放的心态 和 创新的思维去 汲取 世界各民族 的 优秀文化的营养。 5引领他们摆脱社会的功利和浮躁,构建健康的精神文化世界。 在公民社会逐渐发展的今天, 由于 母语课程与主流文化的密切关系, 自 身也肩负着培育富有国家观念的 现代 公民的重任。 综观 各国 的 母语课程 , 都很注重渗透公民应具备的价3 颜家明 . 语文课程中的价值观目标设计刍议 J 2009,( 12B): 464 张俊列 . 怎样看待语文教材争议 J2011,( 8): 125 温儒敏,巢宗祺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39. 3 值观教育。各国母语课程的价值观目标 的相同之处 主要集中在认识 自我 、理解他人、 顺畅交流、团队精神、 实事求是、 追求真理、学术 诚信 等方面, 体现出对人类普世价值的追求及宏大的国际视野。 6可以看到, 各国 的 母语课程 在 自身的 改革和发展中, 不约而同地 逐渐形成了一种基本的文化取向 ,即坚守民族文化,吸纳多元文化,表现出一种自信又宽容的心态, 体现出民族立场与国际视野相结合的 特征 。 7 在民族文化方面,各国母语课程均选择经典文学作品作为载体来延续 本 民族 的 文化。在多元文化方面,各国母语主要是选择 其他国家 具有代表性或时代性的 经典 文本,以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 , 形成宽广的文化胸襟。 那么, 中国 的母语课程也应 坚守中华民族 的文化根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导学生在 熟知自己民族文化和本土文化 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 民族自尊心和 自豪感,同时 也 让广大青少年了解西方主流文化,了解不同的文化价值体系, 学会 尊重世界各民族 的 多元文化, 能够 在多元文化样式 和 多元 价值观念 中做出 自主的正确的 选择,成长为 在 不同文化间来往自如的高素质中国公民 。 8因此, 中国语文课程的文化取向应该是: 立足 传统文化,关注现实文化 ;扎根 中华优秀 文化,放眼世界多元文化。 9 总观 人民教育出版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初中语文教材 , 一方面特别关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内容, 所 选 课 文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很多 优秀 的 传统课文 一直 都保留在教材中,成为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 文化 经验。 10另一方面 , 教材也 很 重视 课文 中 文化构成的多样性, 兼顾到了 内容和形式两 个 方面 , 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 11 文新课程标准关于 价值观 的目标要求 母语 课程标准是国家意志的体现 , 世界各个不同社会制度 的 国家都对 本国的 母语课程是否体现 出 主流意识形态给予 了 特别关注。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 母语的 课程标准当然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最根本的指导思想。 1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 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要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作用,突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义荣辱观,培养良好思想道德风尚。 ” 13 6 温儒敏,巢宗祺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1. 7 温儒敏,巢宗祺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1. 8 黎英 . 多元文化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及对策 D . 河北 : 河北师范大学 , 2007. 9 温儒敏,巢宗祺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2. 10 温儒敏,巢宗祺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 2011 年版)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3. 11 温儒敏,巢宗祺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22. 12 温儒敏,巢宗祺 .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解读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2. 48. 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 年版) S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4 因此, 在语文学习 的 过程中,应该引导学生 “ 培养爱国主义、集体主义 和 社会主义 的思想道德,培养 合作精神和 创新精神,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14语文课程 还应 引导 学生吸收古今中外 的 优秀文化 资源 ,认识中华文化的 “ 丰厚博大,汲取民族文 化智慧 , 关心当代文化生活, 同时 尊重多样文化,吸收 各民族 优秀文化的营养,提高自身文化品位 ” 15和审美情趣, 从而 促进 身心 和谐发展 。 语文课程标准还特别强调指出:培养学生正确的 “ 思想观念、科学的思维方式、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与帮助他们掌握 语文 学习方法、提高语文能力的过程融为一体的,不应该 视为语文教学的外在 附加任务 , 而 应该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 和 潜移默化,把 价值观教育的 内容渗透进 日常的教学过程。 ” 16 1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 年版) S 京师范大学出版 社,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 年版) S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6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 年版) S 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 2 文献综述 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和多元 价值观的研究 胡召音 、 姜杰 认为 :认识和了解文化全球化对价值观念的影响,有利于正确把握目前中西价值观念的冲突与融合,建构合理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以便更好地利用全球化对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意义。 17 杨剑龙 研究了从 中国知识分子在与基督教文化的接触过程中经历的嬗变历程 : 先是 儒家文化 竭力 抵御基督教文化 , 接着是儒家文化附会基督教文化 , 再是 基督教文化批判儒家文化。在这种嬗变的历程中 , 中国 的 知识分子在儒家 传统 文化 下的家族观念不断 受到冲击 ,进而 产生变化。在 此 过程中 , 中国知识分子受到传教士们 的 思想的启迪 , 逐渐 挣脱中 国传统文化的束缚 , 努力走向近代化和现代化。 18 苏伊婷 、 罗颖玲通过 研究 基督教在华传播过程中 所 发生的中西方在道德观、平等观、习俗等方面 的 碰撞和冲突,以及中西文化 之间 的交流,揭示 了 东西方文明的碰撞与交融对未来世界文明进步和发展 所产生的 重大意义。 19 肖绍俊 认为: 随着经济结构、利益分配、 社会分工 和 生活方式的日益多样化,社会成员的思想独立性、差异性与多变性也不断增强,思想观念空前活跃,人们的价值观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元化的局面。这种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冲突与碰 撞,促使各种社会矛盾 产生。因此,在 构建 和谐社会 的过程 中, 需要对多 元价值观进行 整合 , 引导社会成员确立正确的价值观。 20 梁惟 阐述了 关于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他认为: 个体主义思想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它突出强调人的独立、尊严和价值,而 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中国 传统文化, 则 十分重视 社会或 集体 的利益而忽视个体的利益。在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 进入 中国 以 及中国社会的变化,个体主义与 集 体主义 先后 发生了三次剧烈 的 冲突 , 同时也产生了融合。 虽然 总的趋势是个体价值的分量会越来越重,但中国的主导价值观不会变为个人主义, 当然, 也会有别于传统的集体主义。 21 薛慧娟 提出 要对价值冲突加 以调控和引导,并重构出一种科学健康的价值观, 即 倡导集体主义的主导价值观 , 坚持价值主体和价值客体的统一 , 坚持以国家、社会为本位的价值取向 , 从而保证社会稳定、健康、有序 地 发展。 22 上述研究都是以宏观的视角,对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方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碰撞、17 胡召音,姜杰 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 2004, 6( 2): 3118 杨剑龙 基督教文化与中国家族观念 J 学社会科学版), 2008,( 2): 2819 苏伊婷,罗颖玲 J 2007,( 3): 14820 肖绍俊 . 从冲突到和谐 新形势下多元价值观的引导与整合 J 2010, 9,( 5) 25221 梁惟 . 全球化背景下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的冲突与融合 J 2007, 12, 24( 6): 4622 薛慧娟 . 新时期价值观的冲突与重构研究 J 2008, 9( 7): 256 冲突进行了阐述,提出了在当今社会转型期,要尊重多元文化并存,整合多元文化价值观,建构合理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价值体系 ,引导公民树立 科学健康的价值观,保证社会稳定、健康、有序 、和谐 发展。 本论文研究的视角关注的是在当前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并存的大背景之下,语文学科 如何传递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为国家、为社会培养能在 不同文化间 来往 自如的高素质的中国人, 培养 能 创设本民族 美好未来的 新 一代。 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研究 李郭保 建议 应该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未成年人成长 , 让他们 回归真实的社会生活 , 并 提倡 在未成年人中开展 “ 我们的价值观 ”的 大讨论 , 从而 使他们 学会 妥善处理好 各种 价值冲突 , 促进 身心 健康成长 , 并顺利走向社会。 23 古人伏、朱炜认为:一个人以什么态度对待人生,用什么尺度观察社会,以什么样的道德准则规范自己的行为 , 这 既 是 一个价值观 的 问题,也是公民素质的一个根本问题。因此,价值观教育是 使 学生 形成良好品德的教育,能从根本上教给学生 做人的道理 , 使其正确选择人生道路,成为社会的好公民。 24 傅晓华 、 匡促联 提出, 在 多元文化背景下 , 我国青少年 的 价值观呈现出价值取向的多样化、价值认同的层次化和价值体系的复杂化的特点 , 传统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方法 和 途径 因此面临 着 严峻 的 挑战 , 构建 “ 导 ”“ 择 ”“ 联 ” 相结合的价值观教育新模式 则 是应对挑战、提高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实效的有效策略。 25 武颖颖、段作章强调 , 在社会转型的背景下对中学生进行价值观教育 已经 成为必然 ,无论 是 从学生个体 的 层面 , 从学校教育 的 层面 , 还是从社会 的 层面 来看, 都 具有 重要 的 意义。 26 裴娣娜、文喆 通过 调查 北京市中学生政治价值观、经济价值观、文化价值观和生活价值观现状 , 分析 并 发现中学生价值观的基本特征是矛盾与多元 , 处在社会 转型 期的中学生正 面对着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文化的价值选择 , 从而 发出 呼吁 : 社会转型时期 中学生的价值观教育需要营造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 科学恰当地 定位学校价值观教育的目标。27 上述研究关注的是在 社会转型时期 , 复杂的文化生态环境和多元价值 观并存的背景 之下, 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并 尝试探索 构建 出 价值观教育 的 新模式 ,寻求 提高我国青少年价值观教育实效的策略 。本论文立足于基础教育初中阶段,充分利用语文学科的人文特性,探索培养未成年人形成积极、健康价值观的方法。 23 李郭保 J 2012,( 7): 6724 古人伏,朱炜 . 当代青少年的价值观冲突与教育 J 1998,( 2): 1525 傅晓华 , 匡促联 . 多元文化背景下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挑战及对策 J 2009, 25( 10): 356 武颖颖,段作章 . 社会转型期中学生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 J 2011,25( 6): 2027 裴娣娜,文喆 . 社会转型时期中学生价值观探析 J 2007,( 7): 37 元文化 及 价值观对语文课程 和 教育的影响的研究 汪波认为 ,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价值观经历了从“社本”走向“人本” , 再走向“课程、人与社 会和谐” 的三个阶段。 这 个过程折射出 的是主体性的日益增强,以及多元价值的 冲突、融合和共存,直至最终形成辩证和谐的课程价值观 。 28 蔡颂 在 研究 中 审视 了 整个 20 世纪中国文学 的变迁与 多元化的价值体系 的关系 , 对 传统文化在新世纪发展的道路与前景 作了预测 。 29 颜家明认为, 虽然 新课程已实施数年 , 但是 应试之风并没有偃旗息鼓 , 偏离 甚至 违背新课程 目标 的行为仍时见于当下的课堂 , 其集中表现 是 语文教育 倾向 于 功利主义 , 过度 追求 “ 立竿见影 ” 的效果 , 过分偏重技术分析 , 而 忽视 了 人文精神的培养 , 导致语文课程 自身 功能的弱化。因此 , 当务之急 , 语文课程 应当 注重价值观的有效渗透 , 把新课程的相关理念真正落到实处。 30 黎英 建议 , 面对多元文化的背景,语文课程应确立“和而不同”的原则,即一方面要传承民族文化,寻语文教学之根 ; 另一方面又要放眼世界,吸纳多元文化中的精华,推进课程改革朝着和谐的方向发展。 31 王晓霞观察了多元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 从而 为解决 这些 问题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考视角: 如 协调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 , 客观地认识本土文化和异文化, 用比较文学和跨文化比较的方法鉴别各类文化,学会批判地选择、吸收各类文化 , 在语文实践中逐步建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同时明 确了学校语文教育的文化使命:一 是 传承民族 的优秀文化,建筑 起 民族 的 精神;二 是 培养学生 具有 多元文化素养,增加民族文化的创生力;三 是 语文教师 应当成为 一名文化的研究者。 32 陈扬东 认为 , 在 21 世纪的信息时代里 , 传媒信息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 , 多元信息中蕴含的多元价值观冲击着 传统的主流价值观 , 给 语文 教育 教学带来极大的挑战 。 33 上述研究着眼于 分析在 社会转型期 多元文化的背景 下 语文教育所面临的冲击和挑战,探索形成新的辩证和谐的课程价值观 的途径 。本论文 所研究的是 如何 切实 发挥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功能,尝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 和文化基础。 语文教材的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的研究 张俊列评析 了 近 几 年来 对 语文教材 的 争议 ,发现 中小学语文教材的真实性、经典性和儿童性成为争议的主要焦点 , 其原因除了教材改革本身的问题之外 , 更与社会转型期多元价值观的诉求相关。 他建议 对于语文教材 的 争议重要的是要深刻认识到语文学科的特性 ,28 汪波 心”走向“多元”与“和谐” J 2008, 7( 2): 8929 蔡颂 . 多元价值观与 20 世纪中国文学的变迁 J 2006, 28( 4): 6630 颜家明 . 语文课程中的价值观目标设计刍议 J 2009,( 12B): 4631 黎英 . 多元文化对语文课程的影响及对策 D 河北师范大学 , 2007. 32 王晓霞 .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学校语文教育 D 西师范大学, 2004. 33 陈扬东 . 信息时代语文教学所面临的挑战与机遇 J 2007,( 12): 298 语文教材 的 编写 应该立足于 价值逻辑、知识逻辑、心理逻辑的三位一体。 34 张立伟 则认为 语文教材 的 争议折射 出 社会多元价值观 , 中国 正 处于 社会 转型期,多元的价值观正在重塑过程中, 现行的 语文教材内容呆板和凝固, 即使有 删减 ,也是 有限的 ,主 要基于局部内容 的 政治适应性,而非专业 的诉求以及对 多元价值观的尊重 ,因此, 中国的语文教材内容应该更加多元,尤其是体现科学 、 民主 与 法治 的 内容 应该 更多一些, 引导孩子们塑造与现代文明相符的多元价值观,这是 社会转型 期 国家进步所必须具有的民族精神基础。 35 苏家宁基于思维方式的视角 对 语文教材多元文化类型 作了 透析 , 建议在编写教材时应坚持多民族、多文化共存的理念,使学生在语文教材 多元文化的熏陶中 , 逐渐形成辨证的、开放的 、多元的 思维方式, 以 真正实现培养创 新 型人才的目的。 36 沈春佳 、 黄飞燕 从阅读教学的角度提出 “多元解读”的四大底 线 ,认为 欲使“多元解读”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 必须从知识底线、 情感底线、 道德底线、方法底线这四大底线入手,在尊重知识 , 讲究方法,注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养成的基础上 , 实现“多元解读”的“多元有界”性。 37 上述研究的切入点是 语文教材 的 多元文化 和多元价值观,对当前 语文教材 的 多元文化类型 以及争议作了分析,强调了语文学科的特性,对语文教材的 编写 和使用提出了建议。本论文对人教版整套初中语文教材的价值观体系进行了整合,并尝试探索出在课文教学中协调与融合各种价值观之间冲突的方式,使整套教材 中的各种 价值观建立起相互联系, 最终达成语文课程价值观的总目标。 38 文教学中培养学生价值观的研究 广大的一线教师非常重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功能的落实,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健康、正确的价值观,很多同仁探索并尝试了一些方法。但是综观这些尝试,笔者感到同行们关注的都是课堂教学中落实价值观目标的思路和方式,没有涉及到多元价值观的整合,尤其是没有研究如何处理多元价值观的冲突,而本论文的着眼点在于探索出课文教学中融合各种价值观之间冲突的方式,使教材中的多元价值观建立起相互联系,最终达成课程价值观的总目标,进而带起研究课文教学中实现价值观目标的 新思路和新方式。 34 张俊列 . 语文教材争议评析 J 2011,( 11): 6035 张立伟 . 语文教材争议折射社会多元价值观 N 纪经济报道, 20102) 36 苏家宁 J 会科学版), 2008, 9, 7(5): 16837 沈春佳,黄飞燕 . 论“多元解读”的四大底线 J 2008, 1( 1): 1938 颜家明 . 语文课程中的价值观目标设计刍议 J 2009,( 12B): 469 3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课文篇目分析 国古典文学作品篇目及其价值观教学目标 国古典文学作品篇目统计 人教版初中语文六册教材的课文总数是 169 课,入选作品篇目总数是 214 篇。 其中入选的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篇目总数是 77 篇(首),已经超过全套教材课文篇目总数的三分之一,统计如下: 表 1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 中国 古典文学作品篇目统计表 课本分册 古诗文篇目数量 总计篇数 七年级上册 11 77 七年级下册 7 八年级上册 17 八年级下册 18 九年级上册 13 九年级下册 11 国古典文学作品篇目的 价值观 教学目标 国思乡 教材课文中古典文学作品最突出的价值观就是胸怀天下,心系苍生,爱国忧民,这是中国传统文人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治国平天下”的济世情怀。 岳阳楼记的作者范仲淹在政治改革失败后,忧国忧民之心不改,原本处于贬官在外的境遇,“处江湖之远”,大可独善其身, 但是他 却依然以天下为己任,理想不移,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自勉亦 勉励 友 人 滕子京。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者杜甫身处漏雨茅屋,心系天下寒士,表现出饱览民生 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济世情怀。山坡羊潼关怀古作者张养浩站在历史观的角度,目光敏锐地看到,在漫长的封建社会,无论朝代如何更替,黎民百姓一直都处于灾难痛苦之中。己亥杂诗作者龚自珍解佩出朝,去国还乡,但是依然关心国家前途命运,渴望能有机会变革现实,改变岌岌可危的政治局势,甚至不惜化作春泥,满腔的爱国热忱使一片离愁早已化作崇高的献身精神,痴心可鉴。孟子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强调“人和”之重要,强调君王要“得道”,更是从儒家的“治国平天下”的政治理想角度发出的殷切呼声。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现出来的忠诚 之心,使天地动颜,鬼神泣涕,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 深沉的爱国之情,使古人把个人命运自觉地与国家命运、民族前途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尤其是当国家面临危难,江山处于风雨飘摇之中的时候,更是表现出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10 的责任感。 南宋名臣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把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 诗人深深地意识到,国家山河破碎,岌岌可危,个人命运也是动荡不安。 因 忧念国事, 故诗人愿以死明志,忠贞报国,舍生取义 。 在 陈与义 的 登岳阳楼(其一)一诗中,当大片国土沦于金人之手,诗人颠沛天涯,避难南奔,抒发了流离生活中亡 国之臣的家国之恨、身世之愁,有无限 的 悲凉。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都表达了自己的爱国激情,两位词人怀着同样的关怀国家命运的赤子之心,抒发了渴望建功报国的强烈愿望。家喻户晓的木兰诗中木兰以一介女儿之身毅然从军报效国家。唐雎不辱使命中唐雎为了维护国土,不畏强暴,敢于斗争,表现出了“威武不能屈”的布衣精神。曹刿论战中同样是平民出身的曹刿,不在其位也 积极 谋其政,主动请缨参战,表现出抗敌御侮的责任感和护卫宗国的热忱。 古典文学作品中还有一部分表现故土之思、离乡之 愁的课文,这是中国人传统的家族观念和 故土情结,课文中人们对故园依依不舍,梦牵 魂萦,深情眷恋的情感成了中华民族的共同文化心理特征。这一类作品如 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渡荆门送别 等 ,都表现了羁旅途中,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浓浓的乡思。 古人思乡恋家的情感 如此浓厚 ,但是当“报国”与“齐家”发生冲突的时候, 又往往会 以国为先,范仲淹 的 渔家傲秋思就真实地反映了征人的矛盾心理 。 戍边将士们思念家乡却不得回 还 ,因为尚未建功,爱国、卫国的精神使得诗人虽然想家却不甘无功而返。 古人对国和家的热爱之情还表现在对美好生活 和理想社会的向往。课文大道之行也道出了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同 、 和、平。没有 压迫 剥削,人人平等,两千多年里一直是许多古代进步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所向往的目标。而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构想出 的 一个理想社会 世外桃源, 文中所描述的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的情景, 则是“大同”社会“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这一原则的具体化。 格理想 教材课文古典文学作品中数量仅次于家国主题的是反映古代知识分子的处世情怀与人格魅力的这类篇目。课文中所反映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人生价值观和处世立身的 态度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积极入世、渴望建功立业兼济天下的思想。 诗人杜甫青年时代写下的望岳就抒发了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苏轼被贬之后在记承天寺夜游中以 “闲人”自诩自嘲,既有情趣高雅的自得,更有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因为 苏轼心底里何尝愿意做“闲人” 呢 ,赏月“闲人”的自得只是被贬“闲人”的自慰罢了。而在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中,更是明确表达了自己“入世”的思想。在词中,苏轼 道出自己曾经 有 过 短暂的恍惚:也许皎洁明亮的月亮才是自己的精神家园?于是 他 想乘风“归去” 。 然而词人终究不忍弃绝 于 人世,飞天探月 之愿与脱俗 出尘之思,终究让位于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与眷恋。再看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被贬之后寄情于山11 水, 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