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语文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吆喝》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北京市第七十一中学翻转课堂教学设计学 科语文时 间2017.4.7授课人马莹莹授课班级八年级3班教学内容吆喝一、学习内容分析吆喝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本单元主题为民俗,学习本单元应引导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蕴含的无穷乐趣,体会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产生的艺术效果。吆喝选自作家萧乾的北京城杂忆,作者用京白再现了老北京原汁原味的吆喝声。本文语言特点鲜明,作者用老北京生活化的语言和情境表现了京味文化,值得引导学生进行品析。二、学情分析学生由于生活阅历所限,对老北京的语言(尤其吆喝)、民俗较陌生,阅读难度较大。本学期学校组织学生参观了“首都博物馆”,学生对“老北京三百六十行”有了一定了解,这对本课学习起到一定辅助作用。老北京的吆喝声生活中很难再现,学生对老北京吆喝也感兴趣,因此特别为学生截取了传统相声卖布头选段,让学生了解吆喝的唱腔。三、教学目标1. 品读吆喝,分析并学习老北京吆喝中的写作手法,理解吆喝这门生活语言的艺术特点。2. 结合情境,设计吆喝,学习富有特色的语言表达。3. 结合材料,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情感。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品读吆喝,分析并学习老北京吆喝中的写作手法,理解吆喝这门生活语言的艺术特点。难点:结合材料,品读关键语句,理解作者写作目的及情感。五、翻转独学任务设计1.诵读课文,反复诵读文章中的老北京吆喝。2.观看传统相声段子卖布头,视频展示了课文中的哪些内容。 3.看视频并结合课文内容,请你判断下列句子中“”的用法,将字母填入句尾括号内。A表示声音延长。B表示解释说明。C表示话未说完。D用于歇后语,引出谜底。(1)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 ( )(2)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 )(3)先挑高了嗓子喊“行好的老爷太(哎)太”,过好一会儿,(好像饿得接不上气儿啦)才接下去用低音喊:“有那剩饭剩菜赏我点儿吃吧!” ( )(4)冰糖煮黄莲同甘共苦。 ( )4文中你最喜欢的吆喝,是哪种?说说理由。我最喜欢文中“ ”这种吆喝,因为 。六、教学环节一、整体感知作者对吆喝有很高的评价,请从文中找出。“声乐”“口头广告”“叫卖艺术”。 二、品读吆喝1.诵读课文6-14段,感受其艺术特点。2.你认为文章中哪句吆喝最能体现这种艺术特点,如何表现的?“喝了蜜的大柿子”示例:运用修辞手法(用甲物形容乙物),充分突出了柿子汁肉甜软的特点。“蒸而又炸呀,油儿又白搭。面的包儿来,西葫芦的馅儿啊,蒸而又炸”示例:通过告知制作过程,突出商品制作精细、用料讲究的特点同时具有音韵美感,吸引顾客。三、实践运用根据情境及商品特点,运用文中方法设计吆喝。四、体悟情感【补充材料】“我是站在今天和昨天,新的和旧的北京之间,以抚今追昔的心情,来抒写我的一些怀念和感触。” 萧乾 北京城杂忆五、小结灰色生活, 暖色人生。有声有色,有腔有调。提取信息学生选吆喝,并分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