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教学实录.doc_第1页
《乡愁》教学实录.doc_第2页
《乡愁》教学实录.doc_第3页
《乡愁》教学实录.doc_第4页
《乡愁》教学实录.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乡愁课堂实录执教 胡健师:同学们,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离开过家没有?生纷纷:没有。师:我记得你们至少有两天。一生举手。生:初二上学期社会实践去园博园。师:第一次离开家,离开父母,什么感觉?生:还不错。众生笑。师:还不错,没有爸爸妈妈在旁边唠叨是吧。还有同学有这样的经历吗?生:有一次我跟同学出去过,两天没回家,挺想家的,那种感觉就是很想回到父母身边。师:离开两天就想家了吧。同学们,也许就如刚才那位同学所说,如果我们刚刚离开家的时候,可能还曾经庆幸,没有了妈妈的唠叨,父亲的呵斥,可是时间一久,我们就会体会到想家的滋味。如果让你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二十年离开家,那又是一种怎样的伤痛呢?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台湾诗人余光中的诗乡愁,我们一起来感受诗人那浓情似雾的乡愁世界,一起来听天诗人内心的呼唤。现在请同学们自由地、大声地把诗歌朗读一遍。学生自由大声地朗读。师:好,诗歌读完了,只有短短的四小节,也没有一个生字,我们都能读懂吗?生:能。师:好,那我来问几个问题,谁能告诉我乡愁是什么意思?生: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师:一种思乡的愁绪是吧。我们都读到了哪些具体的感情呢?生:亲情、爱情,还有师:比如说,第一节写到了?生:母子的分别 师板书:母子别师:少年时候漂泊到外面,作者用一封家书来寄托对母亲的思念,我们看到的是母子别。第二节写到了怎样的感情?生:夫妻师:板书:夫妻别。年轻的时候除外闯荡,一张船票让他和妻子天各一方,这又是一种深深的愁绪。我们还读到了什么?生:丧母。师:母亲去世,中年丧母,这是一种怎样的别离呢?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生:生死。师板书:生死别。师:人到中年,母亲撒手而去,这时候阴阳两隔,是一种怎样的伤痛。除此之外,我们还读导了什么思念国家。师;这个时候到了什么年纪了?生:老年。师:这个时候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土,思念祖国,那又是一种怎样的别离?我们可以用怎样的词语?我们可以称它是一种家国之别。板书:家国别。师:我们读到了作者这样的深深眷恋,我们读到了四种具体的情感。这四个小节能够把次序打乱吗?生纷纷:不能。一生:首先是按照时间顺序写的,不能颠倒,诗人写了四个时期。师:都是哪些时期?找出时间词语。生: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呀,而现在。作者用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分别对应了人生的四个阶段,少年,青年,中年,老年,是这样吗?所以它们的次序不能打乱。老师觉得不仅时间上对应了四个阶段,我们有没看到感情在怎样变化?生:加深。师:时间在延续,作者的情感也在加深。原来那种朴素的思乡怀人之情升华成一种对祖国和对祖国文化的深深眷恋。我相信等我们今天学完这堂课,我们同学肯定对此会有更深的体会。老师还想再问一个问题。我们看到作者在表达情感的时候,分别都运用具体的事物,在每一个事物之前,作者都用了修饰语。有哪些?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师:为什么用这样的一些词语?你看作者都往哪里说?生:小处。师:为什么用这样一些修饰语要往小处说呢?说说你的理解。生:这些修饰语显得更亲切。浅浅的海峡感觉祖国大陆和台湾并不是很远,总有一天,诗人就可以自己跨过这片海峡,回到大陆。师:你们同意她的看法吗?说得不错,这些修饰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作者往小里说,它们确实是这样的,这些既是它们的客观特点的反应,同时我们看到这是用了一种什么手法?思乡之情是浓浓的,可是这些修饰语却是小小的。生(纷纷地):用反衬手法。师:刚才那个同学在回答的时候还提到了浅浅的海峡,你怎么理解?海峡浅浅的吗?生(笑):不浅。师:要不你跳下去试试。(生笑)那为什么诗人要说浅浅的呢?刚这个同学提到了一个很好的想法,她认为诗人表达的意思是虽然有海峡阻隔,但是浅浅的就让我们感觉可以怎么样?生纷纷:跨过去。师:那表达了什么?生纷纷:诗人对祖国统一的信心和美好的愿望。师:理解了这样的一些词语,我想诗人那种浓浓的思想爱国之情,对祖国统一的信心和希望也能够从这些词语中读出来。同学们,这首诗只有短短的四小节十六行,但是它带给我们的感动却在世代流传,作者曾经说过这样的一段话:屏幕显示: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二十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二十分钟就写出了乡愁。余光中师读该短话后,问:二十分钟写出了这样一首传诵了几十年的诗,你认为可能吗?学生沉默了片刻,纷纷说:可能,不可能。师:有人认为不可能。有人认为可能。哪个同学发表你的看法?生:我觉得有可能,因为他乡愁可能在一时间就特别的浓郁,一时间就可以有这种情感,就可以非常流畅地写下来。师:他只要这种情感到了,他就可以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二十分钟,我们认为它积聚的是几十年的情感。其实我们只要了解了作者,我们就能了解作者为什么能在二十分钟就写下这样一首诗。屏幕显示余光中简介:余光中,1928年生于江苏南京,祖籍福建永春,现居台湾,是台湾著名教授,诗人,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语系,1949年去香港,1950年随国民党军队赴台湾,直到1992年才重写踏上回乡的路。乡愁这首诗写于1972年1月12日。师:余光中他生于江苏南京,和我们算起来还算是老乡,在1949年7月,当时还在厦门大学英文系年二年级的作者随着父母乘船去了香港,第二年辗转来到台湾,当年踌躇满志的诗人没有想到他这一去竟然四十多年回头无岸,等到他再一次踏上故土的时候已经1992年了,几十年来,他多少次想回大陆看看,想踏上故乡的泥土,可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却是做不到的,那么作者的思乡之情越来越浓烈,1972年的一天,在回乡无望,思乡之情愈来愈浓的诗人在二十几分钟写下了乡愁,作者也因为这首诗被称为乡愁诗人。我们不妨再来读一读作者在六十年代写的这样一段话。屏幕显示: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余光中同学们,此时此刻,你能听到诗人内心的呼唤吗?你愿意带着感情把这首诗好好读一读吗?生纷纷:愿意。师:那么让我们带着感情把这首诗读一读,先自由读一读。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师:我觉得同学们刚才读的时候很动情。哪位同学来读一读,把这种思乡之情读出来。一女生读。师:怎么样?评论评论看,她读得有哪些优点,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生:感情还算投入,但是语调上没有多大的变化。师:他肯定了这位同学在朗读的时候能够带着感情去读,这是我们去读这样的一首诗最重要的一点,他同时提到了好像嫌平了一点是吧,感情的变化还没有通过语气语调表现出来。还有同学有其他看法吗?生:我觉得她读得很有韵味,特别是最后的时候给我们留下许多空间去遐想,读得还可以。师:结尾能够留有余味。我也同意这个同学的看法。我们在处理一些细节的时候,要注意根据诗歌的内容,我们要仔细地去斟酌,在细节处理上,要能把这首诗的情感来表现出来。还有同学有其他看法吗?没有啦。那我们再换一个同学来读读好吗?找一个男生好吗?一男生读。师:我们也来评价评价他。说说优缺点。生:我觉得他读得有点太平淡了,而且有点快,节奏又不是很好。师:他提了三个缺点,第一个平淡了,第二个节奏快了点,第三个一些停顿没有处理好。老师觉得她说得十分内行,我们读一首诗,要注意它节奏的变化,还要注意句子的停顿,比如说,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这之间句子内部会有一些停顿,另外这首诗感情在变化,它的节奏也会发生一些变化,我们不能用一种节奏来读,是这个意思吗?很好。还有没有谁愿意试试吗?刚点评的女生举手。师:好,你来试试。女生朗读。师:评价评价看。生:我觉得她感情挺好的,读得也挺好的。但是我觉得她在我在这头之间的停顿有点太长了,显得有点生顿。师:老师也听出来了,她是满怀深情地在读,有些细节上还可以处理得更完美一点,比如说,这个同学刚提到的读得要连贯一些,停顿不能生硬,师示范: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师:还有其他想法吗?生:我觉她读到最后一句,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的时候,她的韵味不足,她的声调有一些低下去。师:嗯,那你觉得应该怎么读?你刚才尝试过了,也听这两个同学读过了,你再试试这两句好吗?生读。师:在读这两句的时候,你要让自己似乎是站在海边,眺望着大陆,我相信,就能把这首诗很好地读出来。下面老师来读读好吗?也请同学听一听,等会也请同学们评价老师的朗读好吗?师伴乐感情朗诵。师:好,老师读完了,敢评价老师吗?生:我觉得挺好的,老师在读到母亲在里头的时候甚至有一点哭腔。生笑。师:你连哭腔都听出来了,你就是说老师是带着感情去读的是吧。走近诗人的内心我们才能把感情读出来。谢谢你夸我,还有没有同学有什么要说的?生:我也要夸你,我觉得最值得表扬的就是,这首诗四段,感情的变化是很明显的,你能让人身临其境地感觉。师:她听出来老师在处理四节诗的时候,随着情感的变化老师的情感也是不一样的。也谢谢你夸我,还有同学要说说的吗?生:老师的语调是抑扬顿挫,但是我觉得他的中间停顿有点太长,让我觉得有些不舒服。师:你觉得如果停顿得有点过于夸张,可能会使整首诗的连贯性差一点是吗?老师接受你的意见。生:我觉得你在读坟墓的时候还要再难过一点。师:把那种情绪表达得再强烈一点是吧?这一段在读得时候确实是一个动情点,我们在处理这些动情点的时候一定要把情绪表达出来,你们觉得还有没什么?生:老师读的时候放音乐,我们读的时候没有放音乐。众生笑。师:你们读的时候没有音乐,老师读的时候放了音乐,你觉得吃亏了是吧。是不是想和老师PK 一下。生纷纷:是的。师:这样吧,老师也给你们这个机会,给你们放上音乐,这一回,我希望你们把你全部的感情投入进来,而且要超过老师。生配乐朗读。师:老师觉得你们读得非常好。把这种情绪已经读出来了,这样,我们再来一遍,第一小节女生读,第二小节男生读,三四小节一起读,最后两句我们反复一下,我们同学提到的要有余味。这一次,男同学和女同学也来PK一下。生再次朗读。师:很好。这一遍,无论是男同学还是女同学都读得很好。我相信同学们都走进了诗人的乡愁世界,乡愁原本是一种抽象的感情,看不见摸不着,但是我相信同学们刚才在读的时候,眼前一定出现了一幅一幅的画面。那么为什么在这首诗中,作者的乡愁能让我们清晰可感呢?你觉得是什么原因? 生:诗人把乡愁以及各种各样的情思全部融化在四个小小的意象里面,就是把抽象化为了具象,让我们更加好地理解了作者的感受。师:你说得非常好。作者把乡愁寄托在具体的四个事物上,在诗歌创作中把情感寄托在具体的事物上,这种具体的事物我们把它称之为意象。其实,我们在古代诗歌当中已经学过不少表达乡愁的意象,同学们还能从我们学过的诗歌中找到这样的一些意象吗?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师:用的什么作意象?生:大雁。师:我们还学过什么?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是用月亮。当然我们还能从许多诗词中读到,比如: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亮常常用在表达思乡之情中。(屏幕显示: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刚才同学说的大雁也是这样。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屏幕显示: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薛道衡的人日思归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还有其他一些意象吗?生: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师:嗯,一封家书也常用来表达思乡之情的意象。还有吗?生: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师:嗯,一杯浊酒也能表达思乡之情。还有吗?生:夕阳可以吗?师:我们读过: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屏幕显示: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生情不自禁跟着诵读。师:柳树也可以。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屏幕显示: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孤舟也可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屏幕显示: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生情不自禁跟诵。这些都是在古代诗歌中常见的表达思乡怀人之情的意象。正是因为这些意象,使得乡愁成为古往今来动人心弦的凄美情感。接下来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曲子,请同学们在这首曲子中驰骋相像,我们看一看作者诗中的意象是不是走进了你的脑海。然后我请同学们选择其中的一个意象用你自己的语言来描述出来。好吗?师:同学们可以闭上眼睛听。播放音乐二胡曲江河水选段。师:同学们都沉浸在美妙的音乐里,我相信那一幅幅画面已经走进了你的脑海,你能告诉我,刚才你的眼前都出现了些什么?余光中笔下的哪幅画面走进了你?生:我好想看到了他笔下第三幅画,寒风萧瑟树叶摇摆,一个中年男子走到一座墓前,他点上三根香跪了下来,他看着墓上的黑白照片,照片上是他的母亲,他伸手去抚摸那张照片,他喃喃地说道:“不要丢下我,不要丢下我。”然后他一直跪着,跪着。师:他说得很好。他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清明时节雨纷纷,一位中年人来祭扫他的母亲,子欲养而亲不在,这种情绪怎么能不打动我们?生:空旷的街旁,一个邮筒静静地立在路边,一个少年渐渐走进,他通红的手上握着一封信,那信被静静地投入邮筒中,只有一滴泪,只有一枚小小的邮票听着孩子的诉说:母亲,我好想你。师:她描述了一幅非常动人的场景,她的语言也很优美,一个少年把自己对母亲的想念寄托在一枚小小的邮票上,说得非常好,老师听了也很感动。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作者笔下那一幅幅意象,其实现代诗歌中也有一些写乡愁的意象,我们一起来看这样一首诗,这是台湾的诗人席慕容写的,名字也叫乡愁。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屏幕显示:阅读席慕容乡愁,思考: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意象表现乡愁?乡 愁 席慕容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地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学生很有感情地齐读。师:这首诗用了哪些意象?一起说说看。生:笛,月亮,雾,树。师:同学们,我们能不能再用其他的意象来表达思乡之情呢?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商量一下,每个人再创造一个意象,四个人组合起来是不是也能是一首诗。注意:这个意象第一要有意境美,第二要能表达出思乡之情。学生热烈的讨论。师:把你们创造的意象展示给大家看看。四个人,一人说一句好吗?一组学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杯涩涩的酒,而现在乡愁是一只悠悠的纸船,后来啊乡愁是一沓厚厚的信件,现在乡愁是一缕故乡的炊烟。师:非常好,他们这一组选择了四个非常美妙的意象。一组学生:小时候乡愁是一首稚嫩的儿歌,长大后乡愁是一条长长的桥梁,后来啊,乡愁是和煦的春风,而现在乡愁是傍晚五彩的晚霞。师:很好。还有哪一组。一组学生:小时候乡愁是一根甜甜的棒棒糖,长大后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电话线,后来呀乡愁是母亲亲手织的毛衣,而现在乡愁是一杯苦涩的咖啡。师:也非常好,老师真的非常欣赏同学们所创设的那些意象,都能表达出思乡怀人之情,因为时间关系,还有一些只能留到同学们课后再交流。老师也写了这些,希望能够对同学们有所启发。同学们如果把这些自己的句子组合起来,相信一定是一首非常美妙的怀乡诗。屏幕显示: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乡愁是一片小小的风筝 乡愁是一湾清清的小溪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香茶乡愁是一缕袅袅的炊烟乡愁是一声呜呜的汽笛乡愁是一个轻轻的拥抱乡愁是一句暖暖的问候乡愁是一叶孤独的扁舟乡愁是一曲梦中的歌谣乡愁是一捧故乡的泥土思乡曲响起,师:乡愁是一缕袅袅的炊烟,乡愁是一叶孤独的扁舟,乡愁是一曲梦中的歌谣,乡愁是一捧故乡的泥土,正如余光中自己所说的那样:从21岁负笈漂泊台岛,到小楼孤灯下怀乡的呢喃,直到往来于两岸间的探亲、观光、交流,萦绕在我心头的仍旧是挥之不去的乡愁。不过我慢慢意识到,我的乡愁应该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让我们在优美的思乡曲中结束我们今天的这堂课。乡愁说课稿南通市跃龙中学 胡健这次有机会通过“教学新时空”向全省的同行汇报一堂课,聆听来自省内外专家、老师的指导,我感到非常荣幸。我想谈三个问题:一、为什么选这个文本乡愁是苏教版九年级上的一篇诵读欣赏文本。之所以选择这个文本,是因为我觉得教材是一个完整的体系,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材中诸如诵读欣赏、口语交际、语文实践活动、名著阅读、专题甚至附录都是必不可少的,用好教材是初中语文教学的基本要求之一,所以教师应该对教材的所有内容加以关注。二、这堂课教什么乡愁是台湾诗人余光中的经典之作,全诗只有四节十六行,没有生字词,学生从字面理解没有障碍。作为九年级的一篇诵读欣赏的诗歌,教学目标怎么确定是最关键的。我觉得应该体现这样三个目标:一是体验情感。这首诗之所以打动了无数人,是因为强烈的情感抒发,而这种思乡之情对初中学生而言却相当陌生,走进文本,走进诗人,品味诗情是本课的第一个目标。二是感受诗韵。语文课要上出“语文味”,最基本的方法就是紧扣体裁特点来教。对于这首诗而言,抓住其核心元素“意象”,体会诗歌中将抽象的情感寄托在具体意象上的写法,就是本课教学的第二个目标。三是培养能力。本课在教材中属于诵读欣赏板块,学习朗读技巧,培养诵读能力,是理解诗歌的途径,也是能力训练的要求。所以,朗读是本课的第三个教学目标。三、这堂课怎么教。明确了教学目标,就要寻求实现目标的最佳途径。要真正理解作者的情感,就要走进作者,和文本、和作者对话。对于这一点,教学中的最大难度在于这个年龄的学生对那一代人的思乡情结比较陌生,要真正理解乡愁的滋味,还是要真正了解作者,知人论诗。备课时我大量阅读了作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