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水稻、棉花害虫综合治理(IPM)技术转化途径研究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论文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水稻、棉花害虫综合治理(IPM)技术转化途径研究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论文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水稻、棉花害虫综合治理(IPM)技术转化途径研究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论文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水稻、棉花害虫综合治理(IPM)技术转化途径研究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论文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水稻、棉花害虫综合治理(IPM)技术转化途径研究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密级: 论文编号: 中国农业科学院 学位论文 水稻、棉花害虫综合治理 (术转化 途径研究 to PM on to PM on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I 摘要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 农业的共同特点是以小型农户为主要群体,对这些农户而言,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术是较为复杂的技术,学习和应用有 相当大的难度。 在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已成为农业生产决策的主导因素,以往由上而下以行政管理型技术指导为主线的技术推广方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下简称 是 以农民为中心,以农田为课堂,以农田生态系统知识为核心的全生长季 农民通过试验研究和 亲身实践,提高 参与各种训练活动来提高交流、组织、学习、分析和团队协作等技能技巧的培训,完成 “ 新知识 ” 和 “ 新技术 ” 产生、学习、 应用等 化 的新模式。 本文对 设立、课程( 计、培训方法和内容以及 民田间学校在 术推广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应用参与式理论,在前人参与式活动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水稻、棉花 民田间学校的研究和实践,提出了符合小型农户的生产特点、知识水平和能力特点的 民田间学校的动态模式。 结果表明 , 术转化的有效途径。 以农田生态系统分析为核心内容的 民田间学校所遵循的四项原则中, 健身栽培 是基础, 保护利用天敌 是基本保障, 定期田间调查 是主要方法,也是农民成为专家的关键,使 农民成为 “ 专家 ” 是 民田间学校的根本目的 。 最终实现由传统而单一的“为农民, 广机制到“与农民一道, 至“由农民来实施, 的转变,为实现适应新形势的推广机制、体制和方式、方法的创新添砖加瓦。 在详细阐述了参与式 训的 必要性和和理论基础的同时,系统阐明了 特点,明确了 提高农民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决策能力的影响以及农田生态保护和综合管理的相关性,阐明了 术转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和地位,明确提出新型技术推广机制、手段和方法的探索及适应当前新形势下以小型农户为对象的术转化开辟了新途径。 应用农田生态分析方法作为主要手段,在作物生长的全生育期对作物生长、有害生物、天敌和中型昆虫等进行系统观察和分析,做出管理决策,采取相应的措施,揭示了 民 田间学校关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决策和相应技术措施的内涵和实质,完善了参与式 策的概念,为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理论的演变和适用技术研究、转化提高到一个新水平提供了实践依据。 关键词: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 农民田间学校 , 农田生态分析 , 转化途径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a of PM in of in of to be PM PM be of to to PM (is of by PM is of on on of of PM as as a FS in PM of FS to is on FS As a is of to As of PM is of is is as as of as in of FS of by A of of FS is FS on of of on as as of FS of In of FS in a of PM is It is FS be a PM an to a of A to of 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摘要 of of of FS of PM It of of of of PM to in 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录 第一章 引言 1 究目的、意义 1 内外研究现状 3 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3 虫管理的内涵 6 广 6 民田间学校 8 究内容和方法 9 民田间学校的设立 10 程设置 10 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方法与内容 12 估农民田间学校的效果 20 第二章 结果与讨论 22 民田间学校的培训效果 22 稻农民田 间学校 22 花农民田间学校 26 民参与式 究 32 定研究课题 33 定概念表 34 验设计 35 果分析 37 术推广中的作用和地位 43 统农业技术推广与当前需求分析 43 业技术推广新模式 民田间学校 47 第三章 结论 50 参考文献 52 附录 1 民田间学校的课程范例 65 附录 稻 民田间学校课程设置 (范例 ) 65 附录 花 民田间学校课程设置 (范例 ) 75 附录 2 生态知识培训 79 附录 快速 农田生态系统分析训练 79 附录 察理解 79 附录 群动态 81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目 录 录 物链 82 附录 3 技 能技巧培训 84 附录 球认人 84 附录 筷子吃花生米 84 附录 作运水 85 附录 外圈游戏 86 附录 养网 87 附录 间考察和信息收集 87 附录 息传递效率 悄悄话 88 附录 4 农民参与的试验研究 88 附录 食性天敌行为观察 蜘蛛 88 附录 田狼蛛捕食行为观察 89 附录 虫园 90 附录 稻的生理补偿能力 92 附录 花的生理补偿能力 去叶试验 92 附录 同类型除草剂在水稻分蘖期施用对 稗 草和水稻影响 93 附录 同施药方式对稻田生态系统的影响 95 附录 早蕾试验研究 97 附录 5 农民田间学校 验试题 (样题库 ) 99 附录 稻农民田间学校 验试题 (样题库 ) 99 附录 花农民田间学校 验试题 (样题库 ) 101 附录 6 农民植保知识、态度、行为调查问卷 103 致 谢 107 作者简历 108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1 第一章 引言 义 农民既是 作物 的生产者,又是农事操作和病虫害防治的决策者和实施者,还是农田生态的管理者和保护者,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农民人口比重大,户均耕地面积小,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如何使农民 关注、尝试 、掌握和实施 长 期以来 植保 推广面临的重大课题。 1975年,我国确定了“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六五”至“九五”期间,组织实施了“农作物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 术的研究和示范推广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对大多数中国农民而言, 然是较为复杂的综合配套技术,在生产实践中应用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 纵观 术更多的掌握 在 技术人员 手中 , 虽然 在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然而在推广过程中,人们往往把 作是一种 单纯 的 技术包 推荐给农民,缺乏技术授体(推广人员)与技术受 体(农民)之间的 互动 ,未能充分 实现 来源于实践、还原于实践 的 有效 转化过程 , 抗药性、农药残留及害虫再增猖獗 问题依然 很严重 。 如何使农民接受、掌握和灵活运用 术,成为植保领域的重大课题之一,有效转化途径以及推广机制的探索和创新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国际上有关病虫害综合防治( 称 概念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对有害生物控制的理解逐步从病虫害防治发展到综合防治、综合治理,直至可持续治理;治理对象从对某一种有害生物的控制发展到整个 农业生态系统;治理技术从依靠单一防治技术发展到协调使用多种防治技术;治理策略从重视外在干扰发展到生态系统内在因子的调控;治理目标从减少当季为害发展到长期持续控害。 但从其发展和包含的内容来看,所涉及的因子众多,这一策略的实施也是 一项系统管理 。 其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在不断更新和扩展其基本内容。它已经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名词,而是代表生态、人才、政策、观念、效益和技术方面内容的一个完整的系统。从 P 的延伸思考, 植物( 害虫( 计划( 生 产( 产品( 问题( 参与( 政策( 农药( 收益( 污染( 。 20世纪 60年代末期和 20世纪 70年代,参与式发展方式开始成为国际发展领域中创新性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突破。国际劳动组织 (世界就业大会提出“参与”应作为基本需求战略重要因素。而经济发展所 (“社区参与”研讨会上强调了各种参与式工具的重要用途。这一时期,参与式农事系统研究、参与式评价等方 法先后被应用到各种发展研究与实践中去,促进当地人参与形成了发展的主流,这种参与是对非参与实践的计划体制、从态度到方法论上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2 的彻底变革。到了 20世纪 90年代初一些主要的援助机构如世界银行等开始把援助重心和发展重点向促进参与式发展倾斜。知识的产生开始于对于实际问题的确认,而知识之所以产生正是为了去解决实际中的问题。参与式发展中对于乡土知识的认同和知识的学习途径正是反映了这种实用主义的观点。参与式发展中所提倡的“外来者与当地人一起思考、分析当地人所面临的问题,寻找解决的途径”以至后来的“在外来者的辅助作用下,由当地 人进行自我分析,自己组织起来探寻发展的途径”的精神,体现了理想主义者对于包括专家、研究人员及发展实践者在内的外来人和当地农民百姓共同为社会变迁而努力的信心,同时也是人文主义者的理想主义的表现。“参与”本身具有以下特点: 1决策及选择过程中的介入 。这与传统发展思路恰恰相反,是使受益人在全部的发展过程中参加决策并做出选择的高度介入。 2全部活动循环中的介入 。所有的发展努力都是为了使目标群体受益。这就需要对传统思路的一种逆向思考,即从“我们为农民工作”转变成“我们和农民一起工作”。 3乡土知识及创新 。参与理 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使当地群众在他们熟悉的环境中充分地把他们自己的知识及技能用到发展活动中去。农民能够总结出并掌握处理他们自己所面临的问题的一套特有的知识与技能。因此,社区发展项目或其他支持只能起到一种协助作用,即协助农民来增加基本技能,充分利用并根据他们自己的乡土知识去理解他们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同时充分利用他们的创新潜力和能力去发展自己的社区。 4能力建设 。参与是发展活动中人力资源建设的不可缺少的内容。参与式的重要目标之一就是帮助农民自我教育、自我培训,使他们更好地衡量评价他们自己。 5利益分享 。参 与决不是只意味着地方群众在发展活动中参与投入。参与还包括人们要从参与的活动中分享直接利益和间接利益。 可见,新型的 推广包括授体与受体之间 的有效互动,以及生产者主体参与的 “ 新知识 ” 和“ 新技术 ” 探索 学习和产生过程,是以受体为主体,帮助受体 提高发现、分析、决策能力 , 在发现 假设 对策 总结 提高 再发现的循环中不断消化、完善、提高适用技术和相关知识。也就是说,根本上改变生产者主体的被动地位,与科研人员和技术推广人员协同合作,立足于生产实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研成果的转化及适用技术的普及, 关键在于整个过程是否符合 实际需求 以及采取的具体手段是否适合受体的条件,只有过程和手段适合受体需求和条件,才能真正发挥技术的作用,真正 有效地 实现技术向生产力的转化 。 民田间学校( 下简称 从英文字面理解就是在田间为农民举办培训 的 学校 。它 是以农民为中心,以农田为课堂,以农田生态系统知识为核心的全生长季 训,是农民通过试验研究和亲身实践,提高知识水平,掌握 在 参与各种活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3 动 中 提高交流、学习、分析和团队协作等技能技巧, 实现 “ 新知识 ” 和 “ 新技术 ” 的转化 。 参与式农业生态系统分析是以下四个基本假设为前提: (1)为了对农业生态系统进行现实的和有效的分析,人们并不一定需要了解农业生态系统中的所有信息; (2)在理解一个农业生态系统的行为和重要特性时,起支撑的知识仅仅是几个具有功能性的关键关系; (3)为了增强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需要变化的仅仅是其中几个关键性的管理措施; (4)确定和理解这些关键性的关系和措施,仅需要对有限数量的适当的关键性问题予以定义和回答。 由此简化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分析内容,而使多学科的分析途径具 有更强的可操作性。 在农民参与式试验研究 ( ,科技推广人员作为农民的同事通过分享研究方法帮助促进农民的学习系统。农民参与当地适用性研究计划的制定、试验操作、结果评价的全过程,让农民有机会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想法,并一起讨论农民的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设想、评价新的想法确保相关技术更适应当地情况,并让农民在参与整个技术开发的过程中客观地认识自己和正确认识自己的不足,反思自己的失败,不断充实 高操作能力。 本文以参与式发展理论为指导,以提高农民 识、决策和操作能力为核心,以水稻、棉花 民 培训为手段,以本人多年实践为基础,对 下简称 的设立、课程( 计、培训方法和内容以及 民田间学校在术推广中的作用和地位进行了较为系统而深入的研究。 内外研究现状 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发展历程 969)把棉田农业生态系统的植物保护方式分为五个时期,并认为它也适合于其它作物。 1维持期 。通常生长在非灌溉条件下的作物生产是维持农业的一部分,产量很低,无有组织的作物保护计划。作物 保护效果,决定于天然防治,作物的自身抗性、手工捕捉、栽培实践、稀有杀虫剂的处理和侥幸。 2利用期 。植保计划主要用于保护扩大了的新耕地、新品种和新市场。主要依赖于化学农药,定期喷药,甚至不管有没有害虫都要进行预防处理。这种计划在初期获得很大的成功,粮食作物和棉花获得高产。 3危机期 。由于多年利用和过多使用杀虫剂,害虫出现抗性。往往在施药后出现再猖獗。于是用新农药取代。害虫对新农药又产生抗性。一些次要害虫上升为主要害虫,抗药性害虫发展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4 和次要害虫的转化引起生产费用的大量增加。 4灾难期 。作物产量不能再继续增 长,资金亏损,作物和土壤中农药残留量很高,害虫防治计划遭到失败。 5综合防治期 。害虫防治计划开始接受并利用生态因子,承认防治措施的局限性,而且这种概念不断完善。认为在利用期,害虫管理概念应该用来避免危机期和灾难期。害虫综合防治的发展阶段是害虫防治历史的最新阶段,强调使用各种互相协调的方法,以求得到害虫最佳防治和对环境的最少破坏。 赵修复 (1983)认为,害虫防治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称为害虫防治阶段,到本世纪 40年代以前都属于这个阶段。自从 40年代初期出现有机合成农药之后,害虫防治进入第二个阶段,叫 做综合防治阶段。 70年代开始,人们注意到要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做好害虫防治工作,害虫防治进入第三个阶段。叫做害虫综合治理阶段。同年张宗炳也指出,害虫防治曾经历了三个大阶段:一是早期综合防治阶段。远在害虫生物学知识充分了解以前,人类为了保护作物,创造了许多生物的、栽培的、物理的方法。虽然这些从直观经济所导出的方法是原始的,但后来科学地证明了许多方法是有效的;二是 40年代至 60年代的化学防治阶段;三是 60年代后的现代综合防治阶段。它的含义与前一阶段的害虫防治不完全相同。对于如何划分人类与害虫斗争历史的各个阶段 ,尚有讨论的必要。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即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的植物保护水平也在不断提高。四十年代有机合成农药的出现,无疑是人类害虫防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六六等杀虫剂使生产中的一些难于防治的病虫都得以克服,保证了农业生产顺利进行。但另一方面,化学药剂的速效杀虫作用使人们思想上形成了“农药万能”的错误观念。由于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 害虫产生了抗药性,天敌种群数量和防治效果下降,成本提高,环境受污染、残毒及生物浓缩问题愈来愈严重,人类的生活环境和健康受到威胁,酿成一个社会问题 ,引起社会普遍关注,迫使人们对农药重新进行评价。人们从化学防治实践中得到启发。任何一种防治措施都不是万能的,既有优点也有缺点,决不能片面地孤立地看待。害虫防治绝不是利用某一项措施便可期望得到彻底解决。必须综合利用各种防治措施,取长补短,使它们协调一致,才能达到控制害虫的目的。在这种历史背景下,防治病虫害新的指导思想一一综合防治便逐渐形成了。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总是从低级向高级发展,不断深化、完善。对害虫综合防治的认识也是如此。一开始综合防治的内容主要强调各种防治措施相互协调,到了 60年代综合防治以生态学为基础的 内容,强调自然因素的控制作用,明确防治害虫的目的是把害虫控制在经济阈值之下,而不是彻底消灭害虫。这是人类害虫防治历史上的第二次飞跃。综合防治的理论体系和实施方法仍处于发展之中,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它将成为植保科学的指导思想和实践指南。它不会仅仅停留在观点和概念上。“综合防治”一词早在 50年代初期,我国就应用于农业害虫防治工作的报告中,它是在根治东亚飞蝗的实践中提出的“改治并举”的治虫策略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外早期的综合防治是从“把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结合起来”以及加拿大人把他们的研究称之为“喷雾改良计划”开始 的,他们的主要目的是改进杀虫剂的应用方法,使之对天然存在的有益生物造成的伤害最小,让它们尽可能地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5 发挥潜在的效力。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称 从“综合防治( 发展起来的。它首先由害虫防治专家和昆虫生态学家提出。然而在六十年代以后,它才受到学者和公众的普遍承认。 1967年联合国粮农组织 (罗马召开害虫综合防治专家小组会时,给综合治理下的定义是:综合治理是一种害虫管理系统,按照害虫种群的种群动态和与它相关的环境条件,利用适当的技术和方法,使 尽可能地互不矛盾,保持害虫种群处在经济受害水平之下。 我国农业部于 1975年春季召开了全国植物保护工作会议,确定“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为我国植保工作方针。并作了如下解释:把预防作为植保工作的指导思想,在综合防治中,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因地制宜地合理应用化学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达到经济、安全,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目的。我国昆虫生态学家马世骏 (1979)也曾对综合防治的内容做了如下说明。 综合防治是从生物与环境的整体观念出发,本着预防为主的指导思想和安全,有效、经济、简易的原则,因地因时制宜,合理运 用农业的、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方法,以及其它有效的生态手段,把害虫控制在不足为害的水平,以达到保证人畜健康和增加生产的目的”。可见国内提出的综合防治与国外流行的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基本含义是一致的。这个概念包含生态学、经济学、环境保护学三个基本观点和生态学观点。农业的高产稳产必须建立在植物 (农作物,果树,蔬菜等 )与周围生物 (包括病菌、昆虫、螨类,线虫等有害生物及其它有益生物,微生物等 )和非生物环境之间的协调基础上,从而建立或保持最好的“农业生态系统”,不断促进和培养环境资源,而不是破坏或榨取环境资源。从 上述农业生态总体出发,充分重视自然控制因素,有计划地和灵活地协调、选择、运用必要的防治措施 (如抗虫品种,天敌,化学药剂、农业技术等 ),讲究实效。降低生产成本,把害虫控制在经济受害允许水平之下。环境保护学观点。根据环境保护原则,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农药,尽量减少对农业生态系统以至整个生物圈的有害副作用。 “害虫综合防治”与“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区别在于后者充实了“理论”的内容,并扩大了“研究”的范围,它可针对一种害虫采取各种各样的措施进行防治,也可以针对各种有害生物 (指引起作物病害,或与作物竞争或取食作物而造 成经济损失的一切生物因子,包括致病微生物、杂草、害虫、螨类、线虫等 );它把害虫 (或有害生物 )的防治看成是资源管理的一部分。“治理”有了一个连续过程的概念,它包含着与害虫 (或有害生防治有关的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等的价值和后果进行考虑而做出决策的过程,而不是借助于某种外部因素 (如防治措施等 )而最终实现的概念。 50多年来害虫管理 (一述语也逐渐盛行。国外有许多学者交替使用害虫管理和综合治理这两个述语 (1969; 1970等 ),国内也有这种情况。 961)把 956)用来阐明生物防治与化学防治协调的概念称为有害物种的保护性管理,简称害虫管理。 966)又把害虫管理实践描述为; (1)怎样改变害虫的生命系统才能把害虫数量减少到可允许的水平,即在经济阐值之下, (2)利用生物学知识和当代技术来达到限制害虫的目的,即应用生态学, (3)拟定害虫的防治步骤,使之适应当代技术并与经济和环境质量相一致,即经济和社会的可接受性 (R 975)。事实上,联合国粮农组织 (1967)给综合治理下的定义 (如前述 )已 明确指出“综合治理是一种害虫管理系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6 统”,说明综合治理与害虫管理是同一概念。有害生物一词是人们使用的一个名称,不具有生态学效力。 人们把某一种昆虫列入害虫的范围,有些种类在某个时候被认为是害虫,而在另一个时候则是益虫。因此,某种昆虫之所以是害虫,是因为我们把它叫做害虫,害虫问题之所以存在,是因为某种昆虫与人竞争。在与现有的昆虫数量相比较并与人竞争上,害虫通常被认为是有破坏性或有害的。 一般说来,人类社会极为复杂 ,要停止害虫的一切活动来消除害虫问题是不可能的,但是我们常常轻率地判定哪些是害虫,而且过分急于根除这些害 虫 实,也许并非一切害虫都是坏的,也并非害虫的一切为害都是不能忍受的。只要管理人员接受和了解害虫管理的方法,我们就可以利用如轮作这种农事活动并把它称为害虫管理。这比任何其它事情更能决定害虫管理计划的前途。昆虫是可以管理的,但是,管理是由人定方向的,成功的害虫管理依赖于控制害虫的人的影响。 虫管理的内涵 农业生态系统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如耕作、收割和施药等直接产生影响,导致农田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阳性指数的变化。农民通过播种开始生态的 演替过程,通过耕作活动保持早期状态的演替,通过收割和翻耕缩短演替过程。通常,农民创造一个比较单纯的生态系统,他的活动直接决定什么时候开始演替,什么时候结束演替,当然还有气候和害虫的发生程度的影响。只有了解生态系统中各个因素对害虫的影响,弄清它们在生态系中的地位,了解生态系中各组成成分的功能、反应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利用、控制和调节与害虫种群密度有关的自然因素,制订出最佳管理对策。在诸多自然控制因素中,管理“环境”,增强自然因素的作用至关重要。一切人为防治措施都应该与自然控制协调,促进自然控制而不是 削弱自然控制。 在西方发达国家,人们普遍认为 术推广是一项农村社会教育的组成部分,不仅要指导农民采用 术,而且要让农民掌握一切与农民本身有关的更深层次的东西( 金斯 ,1988),把 民培训看作是第二类技术。 1972 年,美国政府实施 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作为“农业生产最重要的战役”提出来(曾昭慧, 1996)。 80 年代后,美国把实施病虫害综合防治的重点放在培训农民上。通过培训,使其明白病虫防治为什么要采用 法?怎样开展 何根据实际情况决策病虫综合防治措施( 982)。美国推广 术突出两个重点:一是围绕大田作物建立一个良性的生态系统,既有利于有害生物的控制、作物生长、降低防治成本,又有利于减轻环境污染。二是培训和教育农场主成为实施 决策者。具体地讲,通过生物监测看病虫害是否达到了防治指标。至于何时防治,则通过监测看天敌量的多少,是否能够控制病虫害的发生与为害,看施药间隔期是否符合要求,决定是否采取防治措施等。这些信息分别传递到 策支持帮助系统和农场主。 策支持帮助系统 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专家组成,负责病虫害监测和 术研究,为农场主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另一部分为推广人员,包括大学推广站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7 及县推广站推广员,负责技术培训、指导和咨询等。农场主根据 策支持帮助系统和自己掌握的有关监测信息,决定是否防治,选择确定具体的 显然,实施 关键在于农场主和 术水平的高低( 983)。以农学院为主体的合作推广体系每年要举办各种类型的 训班。如农民培训班,使农民系统地掌握 识和新技术;推广 员培训班则重点放在提高推广员水平,作为师资力量推广 术。同时,基层推广站分季节、作物,通过室内、室外(现场会)不定期地进行 训。培训的另一种形式是各现场成立青少年四健( 4 H)会,四健即灵活的大脑 (灵巧的双手 (健康的体魄 (美好的心灵 (每周举办 1 2 次小学生培训。在培训各方面知识的同时,向他们讲述 识,通过他们影响各自的家庭,推动 目的实施( 999)。欧洲国家推广 术主要有两条途径。一是建立农民培训制度 。通过培训,取得名称不同的“绿色证书”。如英国农业局与地方教育局、农业院校合作,在全国设立 200 多个农业培训中心。法国有 160多个青年农民培训中心和 387个成年农民培训中心。丹麦则由农民协会和小农场主联合举办培训班,全国有 50 多种不同形式的农民培训( 1989)。欧洲国家术培训的主要方式是集中对农场主的培训,但非常重视田间实践。如德国,全国有 2万多个“农民师傅”农场,可以随时接受农民徒工的培训(许无俱,李谦, 1995)。二是开展技术咨询和信息服务。荷兰、德国、意大利等国 家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通过国际互联网进行远程教育,推广 术。总之,西方发达国家的 展与推广应用的共同特点是:一是,农业生产的主体是规模种植和商业化生产而具有较高文化水平的农场主;二是,对种植者的培训等服务主要以知识更新、相关信息获取的渠道、来源、方法和手段、现代通讯工具及农机具的使用等为主;三是,提供专业化、社会化、公司化服务;四是,种植补贴、环境保护、耕地保护、化学投入品控制、安全保护、食品卫生与安全等有关的法律法规较健全;五是,现代科学理论与技术进步的实用化速度快。 亚洲大多数国家都是以小规 模的农户经营为主,农业生产以家庭为单元,生产决策以农民为主体,农业技术推广方式以自上而下的传统农技推广体系为主导(万方浩, 1996)。由于标准化程度程度低、可演示性差、受资源约束性强和农民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导致简单的农业技术容易推广和应用,而复杂的 套技术则难以推广。韩国、孟加拉国、泰国、柬埔寨等国也都开展 展 范和推广工作。许多国家政府和国际组织已将 培训农民视为人力资源开发,提高农民素质,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并设立国家 病虫害综合防治推广项目,集中投人大量人力、物力和资金,开展大规模的 永范, 1999)。国际生防所( 在巴基斯坦的芒果 对芒果的四类害虫制定了 练农民熟知 993)。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农业推广运行机制大体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传统计划经济时期依靠行政手段、依据政府计划开展推广工作的阶段,大约经历了 30年;二是改革开放至 1996年前 后的“政技物结合”阶段,大约经历了 20年时间。 我国在“六五”至“九五”期间,通过组织实施了“农作物主要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研究”国家重大科技攻关课题。在国际上率先建成了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引言 8 以作物为主体、适合不同生态区的多病虫复合群体的综防技术体系(李典谟等 1990,陈其英等1990)。利用作物耐害补偿能力合理放宽了 10多种主要病虫的防治指标。从田间多种病虫同步发生、混合危害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 20种病虫的复合防治指标。发展“调整作物布局、套种、科学管水、改造病虫发源地”等农艺技术,使之成为生态调控病虫害的重要措施。这些综合防治技 术通过“星火”、“燎原”、“丰收”计划项目大面积推广应用,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李玉川, 1996)。 农业推广运行机制的变革体现了历史的进步。第一种运行机制的特点是在计划经济的时代背景下需要推广什么技术,只要行政长官一声令下,就层层下达任务,容易形成瞎指挥和形式主义,这方面我们有不少教训;第二种特点是既能避免瞎指挥,又能依托行政力量推广技术,但不足以解决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生产方式。 随 着改革开发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已成为农业生产决策的主导因素,以往以行政命令式的技术推广方法难以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朴永范等( 1999)认为 是技术人员为农民决策,它是需要农民掌握并在生产中加以实施的技术,更是影响植保政策、农田生态保护、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以及全面提高农民综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