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SOP(181)_第1页
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SOP(181)_第2页
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SOP(181)_第3页
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SOP(181)_第4页
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SOP(18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验标准操作细则(日本富士,FUJIREBIO INC.)版号:第2003年版 文件编号:GXCDC/Y16-13-1811、目的对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剂使用进行必要的细化和补充,以规范本试剂的操作程序,正确使用本试剂,保证检测结果准确。2、适用范围操作适用于采用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剂的所有操作。3、职责科室负责人:负责对科室综合管理。保管人员:负责对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剂使用操作是否符合规范,并对SERODIAHIV明胶凝集试剂进行使用效期记录。使用人员:负责按照本细则对SERODIATPPA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凝集试剂使用操作,并进行使用记录。4、工作程序(一)、原理利用纯化的致病性梅毒螺旋体(Nichol株)抗原包被明胶颗粒,此致敏的明胶颗粒将与人血清或血浆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结合产生可见的凝集反应。本试剂有如下优点:(1)操作简便,无需特殊设备。即可对单个标本进行检测,也可用于大规模普查。版号:第2003年版 文件编号:GXCDC/Y16-13-181(2)反应时间短:孵育时间仅2小时,随后肉眼观察结果。(3)高度特异性:本试验中所用的载体为人工制造的明胶颗粒,由富士公司独创。与其它同类试剂中所用的生物载体相比(如TPHA中的红细胞),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非特异凝集反应。(二)、试剂盒内容“A”溶解液(Reconstituting Solution):用于溶解致敏颗粒“C”和非致敏颗粒“D”。“B”标本稀释液(Sample Diluent):用于标本的稀释。“C”致敏颗粒(Sensitized Particles):为冻干粉,用前30分钟按规定量加“A”液溶解混匀。是包被有梅毒螺旋体抗原的明胶颗粒。“D”非致敏颗粒(Unsensitized Particles):为冻干粉,用前30分钟按规定量加“A”液溶解混匀。“E”阳性对照(Positive Control):为含梅毒抗体的兔血清制成,最终滴度1:320。其试验方法与定量试验同,可稀释至第7或第8孔则可。必要时才做此对照试验。滴管(25l /滴):2个或4个,分别用于致敏颗粒(“C”液)或非致敏颗粒(“D”液)的吸取,请勿混用。本试剂有数种包装规格,内容如下表。 试 剂规 格ABCDE100人份/盒(205)8ml129ml10.6ml*50.6ml*50.5ml1220人份/盒(554)18ml160ml11.5ml*41.5ml*40.5ml1550人份/盒(1105)18ml260ml23ml*53ml*50.5ml1600人份/盒(3002)18ml260ml28ml*28ml*20.5ml1注:“C”或“D”均为冻干粉,用前需加“A”液溶解。标*号的量即为每瓶“C”或“D”中应加“A”液的量。“C”或“D”液溶解后最好当天和完,否则胶带封口后置4可保存一周。版号:第2003年版 文件编号:GXCDC/Y16-13-181需实验者自备的材料:U型微孔板,刻度吸管,微量移液器及吸头,托盘式混匀器(注:不可用涡旋式振荡器)(三)、试验方法:用U形反应板1、定性试验孔序 1 2 3 4加血清稀释液“B”(l) 100 25 25 25血清标本 (l) 25 25 25 25 弃去25l 标本稀释度 1:5 1:10 1:20 1:40加非致敏颗粒“D”(l) 25致敏颗粒 “C”(l) 25血清终滴度 1:40 1:80置微型振荡器振摇1分钟,置有盖湿盒内,室温静置2小时后观察结果。2、定量试验孔序123456789101112加“B”液(l)1002525252525252525252525弃去血清标本(l)25252525252525252525252525l血清稀释度1:51:101:201:401:801:1601:3201:6401:12801:25601:51201:10240加“D”液(l)25加“C”液(l)2525252525252525血清最终稀释度1:401:801:1601:3201:6401:12801:25601:51201:10240用血凝振荡器振摇1分钟,置湿盒内加盖,室温静置2小时后,观察结果。(四)、结果判断:先观察各孔的凝集情况“-”/不凝集:颗粒集中在孔中央呈钮扣状,边缘光滑“”/可疑:颗粒浓集呈边缘光滑的圆环版号:第2003年版 文件编号:GXCDC/Y16-13-181“+”/凝集:颗粒形成多形性粗糙环状“+“/强凝集:颗粒覆盖于整个孔底,呈多形性膜状,边缘粗糙。根据各孔中的反应情况报告结果:阳性与未致敏颗粒(1:40终浓度)不凝集;与致敏颗粒(1:80或更高终浓度)凝集。定量检测时凝集的最高稀释度即为抗体滴度。阴性与致敏颗粒(1:80终浓度)不凝集。可疑与未致敏颗粒(1:40终浓度)不凝集;与致敏颗粒(1:80终浓度)呈可疑反应。(五)、重吸收试验孔内标本与非致敏颗粒均产生凝集者,此标本需作下列重吸收试验。1、加0.95ml非致敏颗粒溶液于小试管内。2、加入50l血清。充分混匀,置室温吸收30分钟以上。3、离心2000rpm5分钟。吸取上清液50l加入孔3。4、自孔4至12各加血清稀释液“B”25l。5、自孔3吸25l至孔4。混匀后吸25l至孔5如此稀释至孔12弃去25l。6、按定量试验法加入“D”和“C”,振摇1分钟。置 有盖湿盒室温2小时,观察结果。(六)、注意点1、用“A”液溶解“C”和“D”明胶颗粒后,应置室温30分钟以上才能使用。每次用前应将“C”和“D”恢复室温并充分摇匀。本试剂盒内配有专用滴管。用于加“C”和“D”液。应严格标明“C”和“D”。不能混用。此滴管每滴为25l。该滴管不能用来稀释血清。版号:第2003年版 文件编号:GXCDC/Y16-13-1812、试验中加入“C”和“D”颗粒后,应用微型血凝振荡器混匀。不能用旋转式振荡器旋摇。3、红细胞及其他血液有形成分会影响结果,所以血液标本应离心分离血清,血清标本无需灭活。4、在疾病早期,抗体滴度较低,可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