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义 守 大 学 资 讯 管 理 研 究 所 硕 士 论 文 点对点多媒体传播模式之研究 A 究 生:赖冠霖 指 导 教 授:张鹏佐 博士 中华民国九十三年七月点对点多媒体传播模式之研究 A 究 生:赖冠霖 导教授:张鹏佐 博士 守 大 学 资 讯 管 理 研 究 所 硕 士 论 文 A of 2004 华民国九十三年七月 I 点对点多媒体传播模式之研究 研究生:赖冠霖 指 导 教 授:张鹏佐 博士 义守大学资讯管理研究所硕士班 中文摘要 本论文提出运用点对点传输模式于多媒体传播的技术。虽然目前的网路广播已经采取很多的处理技术,例如:资料压缩、串流媒体、错误修正等技术。这些方法都是着重在原始资料的处理,因为在网路发展初期网路频宽取得不易,所以发展许多可以减轻网路频宽使用量,但是也可能加重伺服器的处理负载。 点对点传输模式是近年来网际网路蓬 勃发展之后所提出来的技术之一,主要目的是让每个使用者都能有伺服器的功能,并分散处理的负载。目前使用点对点传输模式之应用十分广泛,大多用于档案共享、音乐共享、平行处理、分散式处理等。由此可见,未来也可以使用这样的技术来达到多媒体传播的目的。 本论文研究以结合点对点传输模式与多媒体传播技术之可行性,搭配既有的网路广播技术来达成即时广播的目的,如此一来应可以减低伺服器之运算负载与网路频宽之使用量,使网路广播更容易被应用。 关键词:点对点传输、多媒体传播、网际网路 a to to in of on on on to is is to to in to In we in We a to In it is to be in It of of it 谢 本论文能够如期的完成最感谢的是指导教授 张鹏佐博士,在这两年的研究所过程给予的细心指导,适时的给予研究方向及启发,让我在学习的过程中获益良多。同时还要感谢口试委员 李骏博士、 危永中博士,于口试期间给予指正与建议,让本论文更加完善严谨,不胜感激。也要感谢资管所老师们的关心与指导,使我不断的成长与进步,在这里我真诚的感谢他们,这些关怀与帮助都是我最宝贵的回忆。 其次要感谢在智慧型资讯系统研究室的同学日 坤、易成、圣峰、玮伶,在研究过程中的陪伴与成长,以及学长夏颢、沛原、瀚威给予的帮助,还有学弟妹宪铭、劲顺、俊杰、盈臻,在辛苦的研究过程中,让整个研究室充满欢笑及温暖的气氛。当然还有一同努力的其他同学们意屏、书华、素贞、俊豪、建宏、钦贤、文昌、兴国等及其他曾经帮助我的人,在此亦一并感谢。 最后,衷心的感谢我的家人一直以来默默的支持与关心,使我能够全心的投入论文的撰写与学术研究,这也是我硕士生涯里最大的原动力。此外,还要特别感谢舅舅毓人在学业与做人处事上的勉励,提供相当多的宝贵意见,让我获益良多。在此谨向这些给 予我支持与帮助的人,聊表诚挚的谢意与祝福,愿大家分享这份荣耀。 赖冠霖 谨志 民国九十三年七月十二日 录 中文摘要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致謝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目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圖目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表目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一章 緒論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究背景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機與目的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文架構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二章 網路傳輸模式介紹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用者資料協定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輸控制協定 (误 !未定义书签。 較與選擇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從式架構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對點傳輸模式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三章 多媒體傳播技術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流媒體技術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流媒體格式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流媒體應用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對點多媒體傳播相關研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四章 點對點多媒體傳播模式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究架構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媒體傳播通訊協定定義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輸與節點篩選演算法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線例外處理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體架構的限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五章 系統模型介面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服器操作介面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戶端操作介面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際連線測試畫面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六章 實驗結果與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 签。 線方式實驗與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線數量與電腦負載實驗與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線數量與網路流量實驗與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V 對點模式實驗與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對點模式深度實驗與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線例外模式實驗與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對點最佳化實驗與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從式架構與點對點模式分析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第七章 結論與未來研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論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來研究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參考文獻 . 错误 !未定义书签。 目录 圖 1 點對點多媒體傳播示意圖 . 2 圖 2 伺服器端連線流程 . 21 圖 3 客戶端連線流程 . 22 圖 4 節點架構圖 . 27 圖 5 伺服器操作畫面 . 31 圖 6 客戶端操作畫面 . 33 圖 7 實際連線測試畫面 . 35 圖 8 線與 線封包遺失率 . 37 圖 9 連線數量與電腦負載分析 . 38 圖 10 連線數量與網路流量分析 . 39 圖 11 實驗架構圖一 . 40 圖 12 主要伺服器負載分析 . 41 圖 13 接收節點負載分析 . 42 圖 14 接收且傳送節點負載分析 . 43 圖 15 主要伺服器網路流量分析 . 44 圖 16 接收且傳送節點網路流量分析 . 46 圖 17 實驗架構圖二 . 47 圖 18 各個節點負載分析 . 48 圖 19 各個節點網路流量分析 . 49 圖 20 各個節點時間差分析 . 50 圖 21 系統負載比較圖 . 53 圖 22 網路流量比較圖 . 53 目录 表 1 包表頭格式 . 10 表 2 包表頭格式 . 10 表 3 缺點比較表 . 11 表 4 伺服器對客戶端 . 24 表 5 客戶端對伺服器 . 25 表 6 客戶端對客戶端 . 26 表 7 主要伺服器負載分析 . 41 表 8 接收節點負載分析 . 42 表 9 接收且傳送節點負載分析 . 43 表 10 主要伺服器網路流量分析 . 44 表 11 接收且傳送節點網路流量分析 . 45 表 12 各個節點負載分析 . 48 表 13 各個節點網路流量分析 . 49 表 14 各個節點時間差分析 . 50 表 15 節點數量最佳化分析 . 52 1 第一章 绪论 本论文提出一种改良式的即时多媒体传播传输模式,称为点对点多媒体传播模式。主要的研究动机为结合即时多媒体传播技术与点对点传输技术的优点,来改善伺服器端的处理负载及网路频宽使用量 。并针对所使用之网路环境做最佳化的设定,改善以往主从式多媒体传播模式之缺点。经由电脑实际测试证明,在区域网路环境下,本论文所提出的点对点多媒体传播模式,应用在多媒体传播上,的确可以达成降低伺服器负载与网路频宽使用量之效果。本章首先探讨网际网路发展过程中,多媒体传播技术面临之瓶颈与目前本论文主要之目的。 究背景 由于传统的影音资料被数位化成为数位资料后,其资料量将极为庞大,且以往的网路传输技术需将资料全部下载后才能读取。而且在现有的通讯网路上传递这些影音数位资料,也会造成网路塞车、传输太慢等问题。随着电脑硬 体与网 路 技术的进步,有越 來 越多的即时影音资 料 可以透过网页 1在网 路 上取得,当使用者即使在很远的地方,仍然可以视需求即时接收影像与声音的资 料 。为 提供能容纳更多人的多媒体传播服务,所需的硬体设备及网 路 频宽均需要特别加强才能达到即时与顺畅的要求。 虽然硬体技术日 进,而且网 路 频宽 断的成长,但是使用者对影音的品质要求也越 來 越高,从非即时的传播到即时的传播,从低解析 度 的画面到高解析度 的画面,从低取样频 率 的声音到高取样频 率 的声音。这些要求考验着硬体的处理 能 与网 路 频宽的负载能 。在有限的硬体资源与网 路 频宽下,要 达成高品质的网 路 多媒体传播之目的。 即时多媒体串流技术从九零年代开始逐渐流行,举例来说,根据统计超过三十五万小时的运动、音乐、新闻与娱乐的影音资料在网际网路上不断被广播 2。 2 有许多各式的串流系统被发展,主要分为两种形式,一种透过超文字传输协定(制提供下载功能,另一种则是使用主从式架构 (达到此目的。但是超文字传输模式是针对文字与静态文件而设计,对于即时串流影音并不特别适合。所以针对即 时多媒体影音资料的传输提出了 技术 3,透过 透过 以使用较佳的网路频宽使用率并使得传送程序较为连续 (与 ,不过也产生一些问题,像是封包遗失、封包延迟与资料封包传送顺序错误等 4。 以往网路资料的传递大多是透过主从式网路架构 5来存取,由于主从式架构将资料集中至伺服器,当客户端提出要求资料的请求后,才由伺服器端送出。如此,当客户端数量庞大时,伺服器端势必产生相当大的系统负载与网路频宽使用量。因此提出点对点网路 6将网路上的资源 分散至其他客户端,让网路资源不需要全部都透过伺服器存取,可使得网路的资源运用更为普及。 点对点模式已经被应用在档案共享系统上一段时间了 7-12,但是对于点对点模式应用在多媒体即时传播上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而且多媒体影音在网际网路上透过网际网路通讯协定 (15使用广播模式时是不可行的 13,所以本研究将针对多媒体传播,使用点对点模式来寻求解决的方法。 图 1点对点多媒体传播示意图 3 机 与目的 由以往的网路环境与 多媒体的发展概况了解到,多媒体传播技术随着网路的发展,有各种类型的传输型态,从单纯的一对一连线到一对多连线与多对多连线5,本论文探讨了以往的网路传输模式,加以分析并设计实验方法,试图找出改良多媒体传播技术的方法。 一般而言,如果要达成网 路 多媒体传播的目的通常需要高阶的电脑主机 來 做为伺服器,这样的环境需要很高的成本 來 建置与维护,网 路 频宽的成本也是随着频宽成倍 數 的成长,对于一般使用者 來 ,是很难达成的门槛。本研究最终的目的为 让一般使用者 需要高阶的电脑主机与网 路 频宽就能够达成网 路 多媒体传播的目的,对于原本 就使用高阶的电脑主机与网路频宽的网 路 多媒体传播也能够 有效 率 的 用硬体资源与网 路 频宽。 传统的多媒体传播技术采取的是主从式架构,也就是将资料储存在一台主机内,让所有使用者能够存取资料。随着网际网 路 的蓬勃发展,在网 路 上取得资 料变得十分容 ,资 料 的 型也由最初的文字、图形,到现在的声音、影像、多媒体,多媒体传播已经是现今非常普及的媒体。目前的电脑硬体与网 路 频宽对于多媒体传播的基本需求已经足够,但是使用者 会因此而满足, 高品质的影像、 高品质的声音 断的被要求。相对地,需要 好的硬体设备 來 做影像与声音的处 理 ,也 需要足够的网 路 频宽才能负荷大 量 的影音资 料 。基于以上的因素,我们就需要更高效能的硬体与更大容 量 的频宽。 高效能的硬体与容 量 大的频宽亦代表需要 多的经费,所以如果采取 需要高效能的硬体与大容 量 频宽之多媒体传播技术,将能够让每个使用者 能轻 的 用这个方法 來 达到多媒体传播的需求。况且,目前的硬体与网 路 技术已经到达一定水准,在短时间之内无法大幅增加电脑运算效能与网路频宽,所以我们必须 用其他方法 來 达成这样的目的。 本研究之目的是为 改善即时多媒体传播的影音品质与频宽限制,建构一套 4 使用点对点技术之即时多媒体传播系 统。让一般的电脑也能够做为多媒体传播伺服器,使得多媒体传播的媒介 普遍,将可以达成改善多媒体传播的需求。 用能够分散硬体资源负担与网 路 频宽之多媒体传播方式做为达成高品质之影像与声音的资料传输,兼有高效率之传输效果。 传统的多媒体传播的使用者端大部分的时间只是负责接受资料,如果以网路频宽的利用来说,是非常浪费的事,因为送出资料的频宽只用了小部份来做为控制用,如果能充分利用使用者上传这个部份的频宽来让其他使用者接收其已下载的资料给予其他使用者,就等于增加了一倍的上传与下载频宽使用量。 一般的主从式架构之多媒体传 播伺服器通常与大量的使用者连线,产生了许多的系统负载,所以减少连线至伺服器的客户端数目,再利用已连线至伺服器的客户端传送资料给其他尚未连线至伺服器的客户端,因为客户端主要的工作都是从伺服器端下载资料,所以可以充分利用其上传频宽,作为传送至其他客户端的管道。多媒体伺服器除了传送主要的多媒体资料外,需要负责分配其他未取得连线的客户端至已连线至伺服器的客户端通讯,利用点对点最短路径演算法即可达成简单有效率的连线。 除了网路频宽需求增加之外,随着连线的使用者增加,伺服器主机的负载也会增加,可能会造成连线的使用者无法 即时收到多媒体传播的影音资料,如果也能够让使用者之间彼此传递资料,那就可以减少伺服器主机的负载,达成多媒体传播的目的。 以往大多数的多媒体传播方式都是采用使用者资料元协定 3,对于需要高品质之传输要求,无法达到令人满意的水准 4。且多媒体传播模式采用主从式连线架构,为了满足更多的使用者连线的需求,往往需要使用较高阶之电脑主机与频宽较大之网路连线。从以上的资料分析,我们提出一个可能符合较高品质之传输模式与不需要随着使用者增加而大量增加系统负载与网路频宽之连线方式。 5 文 架构 本论文共分为八章。 第一章: 主要介绍本论文之研究背景、动机与目的,以及整篇论文的架构。 第二章:说明本论文研究的相关的网路传输技术是如何做资料传递,并简单描述各种传输模式的特色及其差别,以及目前已有的应用方式。 第三章:叙述以往的多媒体传播的方法,以及目前已有的点对点多媒体传播的发展概况,并提到多媒体传播的限制。 第四章:提出本论文之点对点多媒体传播模式,如何结合点对点传输技术与多媒体传播技术,以及最适化之演算法。 第五章:利用本研究所建立的多媒体传播机制,设计程式模型及其操作介面,与实际的运作过程。 第六章:对于本研究所开发的架构分 别进行实际测试,以及可能的研究限制与模拟限制。 第七章:提出本论文的结论以及未来相关的研究方向 6 第二章 网路传输模式介绍 多媒体资讯是十分吸引人的,然而为数甚多的档案传输内容,造成在网 路 上传输时过慢的速度,足以让人望之却步, 而其所占用的网 路 频宽也常 网 路 容 壅 ,造成其他使用者的 , 是牺牲影音的品质以求 低档案的传输内容,其结果却常是惨 忍睹,呈现出 來 的画面根本叫人无法接受。因此,多媒体资讯在网 路 上的使用,总是无法普及化。现在档案压缩及网 路 传输的技术发展已大幅提升,加上宽频网 路 的普及化,多媒 体资讯如 (声音、影像 )在网 路 上传递 再是理論 梦想而已。 本章将介绍以往使用之网路传输模式,它们的历史沿革与发展过程,并比较各种不同的网路传输模式之优缺点。同时,针对主从式架构及点对点架构之应用做详细之介绍。 用者资料协定 (使用者资料元协定 (简称 3是属于 4第四层也就是传输层的一种通讯协定,利用封包交换 (做为内部电脑网路资料交换的模式,这个通 讯协定是属于 P)15通讯协定之下。这个通讯协定提供最少的通讯协定机制给应用程式送讯息给其他程式的程序。 使用者资料元协定在运作时采用了一个重要的概念 通讯埠。虽然网路位址是识别不同主机的唯一标记,但我们若仅使用一个位址,在某些环境下并不足以明确地指定资料接收端的身分,这是因为每个主机可能有多个使用者同时使用,而每个使用者又可能会同时产生好几个作业程序。因此,如果我们能在每一使用者启动一个网路应用软体时便指定一个通讯埠号码给它 (通常是一个 2 位元整数 ),如此就 可以真正明确地区分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角色了。因此, 号码便是网路上一个通讯端点的明确定义 16。 但是,网路位址中并没有定义通讯埠的栏位,为了使资料的传输能有通讯埠的概念, 7: 用者资料元协定则将收到的封包分发给不同的应用程式或作业程序。使用者资料元协定不提供错误检查,也不执行封包的排序,亦不会在资料发生错误时重新传送资料,不过使用使用者资料元协定的应用程式可以自行设计将上述的功能加入程式中。由上 述可知,使用者资料元协定具有无连接导向(不可靠性 (特点。 输控制协定 (传输控制协定 (称 18也是属于 4传输层,传输控制协定是利用封包交换 (高度可靠性的主机对主机传输协定。传输控制协定的主要任务是负责发送端及收受端的协定建立,建立超越通信子网间的传送。它使用网路位置来传送封包给上一 层的应用程式,并保证资料在网路上的流动安全可靠。简言之,传输控制协定具有下列几个主要的功能 19: 循序编号 (传输控制协定为每一个封包建立编号,使封包就算不能按照原来的发送顺序抵达收受端,也可依此编号正确重组。 确认 (接收端针对发送端所传来的每一封包,回送我已收到的确认封包,类似邮政挂号中回执的概念。 检查 (传输控制协定在每个封包的表头中加上一个检查栏位,以确认其是否为欲传送的原始封包。如果封包到了接收端却发现 检查值不合,即表示封包产生了错误或损毁,因此接收端就无法发出确认的封包。 重送 (发送端如果在某一预定的时间内没有收到该确认封包,就会认定封包传送失败,于是重送该封包,直到收到该封包抵达收受端确认讯息为止。 8 在使用传输控制协定进行资料传输时,必须先建立起两者之间的连线关系。传输控制协定连线的建立是透过带有连线控制讯息的封包在两端主机间传递,再藉由传输控制协定表头中的循序编号和错误检查值的检查正确无误,经一番交谈后,双方乃同意进入连线状态。经由此连线请求、连线确认、连线成功的程 序,便形成了三向式的握手协定 (20,而断线时也是采用相似的程序:断线请求、断线确认、断线成功。 归结上述的功能,传输控制协定具有以下特性 21: 连接导向 (在资料发送时,两端会建立起虚拟电路,让资料能有迹可循地往下传送。所以,传输控制协定是属于连接导向的,传输的双方必须先做沟通,确认连线建立后才可传送资料。 可靠性 (传输控制协定以确认、重送、检查三个观念来完成可靠性的资料传输。它利用传输控 制协定封包表头内的某些栏位来控制资料确实地传送到对方,而在资料遗失时,传输控制协定则会要求发送端重新传送。 全双工式通讯 (22:封包一旦扺达正确的网路位址与通讯埠,传输控制协定就开始在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电脑上,为正被传送的资料建立起对话,而两端可以分别进行资料的收发。由于此全双工的特性,使得确认回执的工作可以轻易地达成。 资料流 (传输控制协定是以资料流型的传输型态来传送资料,也就是说,资料像流水般有次序地从本端主机流向远方主机,而远端主机则依序自资料流中读取资料,将 它传给应用程式去处理。但是,当某些资料必须优先处理时,接收端就会进入紧急状态 (开始接收紧急资料(每个传输控制协定封包可携带一长串的资料,而不是一个资料元、一个资料元单独的传送。 有了传输控制协定,资料传输的可靠性由它来处理即可,上层的应用程式只要把要传送的资料透过介面丢给传输控制协定,而不必烦恼资料如何正确无误地传送到对方的手里。应用程式当然还是可以直接利用网路位址在自己的程式里控 9 制资料传输的可靠性,但这样做会造成上层应用程式的负担,程式也较不容易 维护。基于网路上分层处理及程式设计模组化的观念,最好还是透过传输控制协定来做可靠性的资料传输 23。 经由前节的介绍之后,我们对于这两种传输协定有更多的了解。传输控制协定提供的是一种 連 线导向 (可靠传输,有完整的传送层检测手续。相对而言,使用者资料元协定则是一种非 連 线型 (较为不可靠的传输协定方式,它并 会运用确认机制 來 保证资 料 是否正确的被接收、 需要重传遗失的资 料 、资 料 的接收可 必按顺序进 、也 提供回传机制 來 控制资 料流 的速 度 。因此,使用者资料元协定信息可能会产生在网 路 传送过程中遗失、重复、或 依顺序的传送给接收者 4,不过因其抵达接收端的速 度也可能比接收端的资料处 理 速 度 还快。对于某些讯息 量 较大、时效性大于可靠性的传输 來 (比方 语音 / 影像 ),使用者资料元协定的确是个 错的选择。 从 型的封装原理中我们得知:一个网路封包就是经过层层加封的结果。其中,拿掉表头 (部份,就是传输资料的空间、也就是上层协定封包及资料。然而,真正交由网路传送的 包的最大体积为 65536 。由于使用者资料元协定不需要可靠传输,因此相较于传输控制协定来说,一大堆必需占据封包表头的额外资讯都可省略,从而换取更大的传输资料空间。这样的结果,将令到单一的 是靠牺牲可靠性而换取得来的,若连线需要在使用者资料元协定上作可靠传输,那么,其确认机制将从传输层退为应用层进行了,也就是程式本身要提供可靠传输机制。 10 下面,我们将分别以传输控制协定和使用者资料元协定的封包表头格式做更进一步的说 明,以了解这两个传送层协定的异同之处。 16) 16) 32) 32) 4) 6) U G R A C K P S H P S T S Y N F I N 16) 16) 16) 0 2 93,表 1 16) 16) 16) 16) 68, 2 由两种封包表头比较,使用者资料元协定使用较少的表头资讯,而传输控制协定使用较多的表头资讯,多了连续号码 (确认号码(讯号旗标等,但传输控制协定有较多的资讯可作为维持传输品质之用途。 11 如前所述,传输控制协定与使用者资料元协定主要的差异在于是否提供可靠性 传输。其真正目的是为上层应用程式提供不同的传输选择: 优点 缺点 送可靠,程式可省略可靠机制。 速度比较慢。 输量大,迅速。 程式需自行提供可靠机制。 表 3 因此,两种通讯协定均有其特色与适用范围,根据本论文的研究需求,采取传输控制协定通讯协定做为本研究之通讯协定。 从式架构 (主从式架构 (5可以说是近来相当流行的一个趋势,它不仅成为许多人热烈 讨论的焦点,在产业界也刮起了一阵旋风,愈来愈多的企业组织相继采用主从式架构来降低硬体花费与提高工作效率,以解决以往为了达成同样目的所面临的问题。 主从式的系统架构跟网路的兴起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将整个应用系统画分成前端的客户端 (及后端的伺服器 (大部份,而连接这两大部份的便是网路系统。 简单的说,前端的客户端扮演着和使用者沟通的角色,它强调简单而且具备亲和力的使用界面,以提供使用者对伺服器端进行查询、修改、列印等输入或输出的作业,而后端的伺服器则负责执行前端应用程式所传来的命 令,并将处理的结果回传给前端的客户端,直接将结果显示在使用者的眼前。至于网路系统则是幕后的大功臣,因为它构筑了前端客户端与后端伺服处理器之间的互通管道。 主从式架构最大的好处就是它的效率极高,透过适当的分工处理,前端的应用程式可以呈现更精致的画面给使用者,而后端的伺服器则专注于更高效率的执 12 行处理,包括资料的存取、系统的管理以及安全性的防护等,这样的架构提供一个更具弹性、更有效率的应用环境。 主从式架构的兴起可以说是时势所趋,将它跟另外两种架构的环境作一比较,更能显出主从式架构的优势。一般而言,现有的作业环境 大抵是采用中大型的主机或者是以网威公司 (网威 (域网路系统居多。对前者而言,中大型主机负责了所有的处理业务,举凡资料的运算处理到萤幕输入输出的显示,都是由主机系统总揽全责。然而中大型主机的成本极高,且随着个人及工作站的运算速度提升及价格的大幅下滑,更显出大型主机不符合经济效益。而且从另一个角度着眼,在今日强调使用者介面的操作环境下,中大型主机更显得缺乏弹性且难符需求。也因此,现今电脑硬体架构缩小规模的口号喊得非常响亮,因为这可以说是许多企业共同的目标。 而另一种网威公司的 网威区域网路系统则是国内相当普遍的系统环境。网威公司的网威网路环境提供了档案及列印资源的共享,对于国内发达的中小企业而言,确实是一个相当优异的环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影像本科头颈部影像诊断学复习题
- 优化项目的计划方案
- 财务审计人员保密协议及离职竞业禁止合同
- 创新离婚协议书范本注重离婚后子女教育问题
- 社区小院花园改造方案
- 精密仪器使用厂房租赁安全协议范本
- 主题婚礼策划与执行合同
- 电子产品回收处理与售后服务协议
- 劳务分包实施方案
- 标杆管理控制方案模板
- 2025江苏省惠隆资产管理限公司招聘3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农村基层干部廉洁履行职责规定》解读与培训
- 2023年上海高考生物真题试卷(答案解析版)
- 安全评价 课件
- 临床各科急救流程规范规范图
- 交安工程劳务分包参考价格(范本)
- 2022年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公需课题库(含答案)
- GB∕T 13554-2020 高效空气过滤器
- (新版)孤残儿童试题库(含答案)
- 普通生物学说课(张艳丽)
- 欧亨利介绍及其作品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