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收入分配调节作用 的统计分析 云南大学 陈菁菁 目录 一、引言 . 1 景知识 . 1 题的提出 . 2 二、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统计模型 . 4 . 4 . 5 . 5 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 5 3.2 p 值说明 . 9 节比 . 10 节得分 . 11 . 13 . 18 三、模型的结论分析 . 21 型的结果分析 . 21 模型的现实意义 . 21 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的几点建议: . 21 四、参考文献 . 23 摘 要 个人所得税征收一直是百姓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2011 年伴随着两会的召开,个税征税制度的改革再次引起大家的关注,主要焦点集中在个人所得税中工资、薪金类的个税征收标准。随着我国宏观经济和个人工资水平的变化,我国对个税的征收体质也作出了相应的调 整 ,自 1980 年起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至今 30 年间一共使用了 3 套个 税征收标准。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选择 2001 至 2010 年 31 个省份的 19行业的平均工资为基础数据,运用 件分别按省份和行业为因子对税收前和征税后的平均工资做方差分析,利用假设检验的 P 值构建评价指标模型,通过模型求解得出调节比和调节得分两个评价指标,用以上两个指标衡量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缩小工资差距的效用。通过模型的求解,把评价个税改革对缩小工资差距的效果数量化,并且通过得分指标的变动说明过去两次个税改革以及今年正在审议的第四套个人所得税草案实施的必要性,还可 以通过模型构建的指标对将来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标准是否改革提供可参考的预警作用。 关键词: 方差分析 个人所得税调节比 调节 比 得分 显著性检验 P 值 1 一、 引言 景知识 2011 年,个人所得税无疑是中国老百姓议论最多、最热的话题。这是因为今年 2 月份中国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海内外网友 1进行在线交流 时 表示 :“ 我们将提高个人所得税薪酬的起征点,这是我们今年给老百姓办的第一件实事 !”一个月后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开始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至此,备受关注和热议的草案终于揭开神秘面纱。草案将 工资 薪金 类个 人所得税的免征额从现行的 2000 元提高到 3000 元,并将 现行工薪类所得税征收标准 的 9 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 7 级,取消 了 15%和 40%两档税率,扩大 5%和 10%两个低档税率的适用范围。 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在 “ 全国人大网 2” 开放了 1 个多月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 (草案 )意见征集窗口 ,截止 5 月 31 日 , 征 集 意见数已超 23 万条 ,成为迄今为止单项问题关注度最高的草案。 征 集 意见以来,社会关注的焦点多数集中在如何把免征额设定得更合理,从而缩小居民收入差距 ,实现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作用。 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 3规定: 在中国境内有住所,或者无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 都要 依法缴纳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 的征收内容有: 工资、薪金所得 ; 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所得; 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 ; 劳务报酬所得;稿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赁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经国务院财政部门确定征税的其他所得 等十一类。其中,不同种类的个人所得税的 征收标准 和税率是不同的。在十一类个人所得税中,征收面最广、最受关注的当属工资薪金类个人所 得税了。而此次草案修改的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正是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 个人所得税是对个人或者自然人取得的各项 收入 征收的税种,是以个人的所得多少作为负担税收能力的标准。个人所得税作为主体税种之一,已有 200 多年的发展历史。个人所得税产生 初期 是作为临时筹措经费 的措施。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个人所得税的职能发生了转变 ,从筹措战争经费到调节经济与收入。如今,个人所得税在全世界 170 多个国家 征收,成为了世界性的税种,是各国 国家 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之一 ,是国家调节个人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个人所得税一般按照纳税人的实 际收入总额纳税, 2 采用累进税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各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个人所得税的征收 都 做 出了 相应的调整,选择 符合国情的 税收改革的方向和制定税收改革的方案。 相比某些西方国家 200 多年的 个人所得税 发展历史,我国的个人所得税的 起步 较晚,也没有像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德国那样 完善的个人所得税征收制度。 1980 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我国的个人所得税制度至此方 才 建立。 从建立之初到现在,我国的个人所得税一直担负着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和调节 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两项最主要的职能。 2000 年 以来 , 对于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实现社会公平的这个功能 ,围绕 着“ 个税起 征 点 ” 的提高和 超额累进 税 率等级问题, 就 对个人所得税进行 过两次修订: 2005 年 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再次审议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会议表决通过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决定,起征点 1600 元于 2006 年 1 月 1 日起施行。 2008 年 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所得税法实施条例 4规定 ,将工资 薪金 类个人所得税免征点 由 1600 元 /月提 高到 2000 元 /月 ,并从 2008 年 3 月 1 日起施行。 2011 年的 这次个税的修改 草案 与上两次相比, 工薪 类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拟 再度上调 , 此外拟将现行的 9 级超额累进税率修改为 7 级 5, 既是在较为严峻的通胀形势下 ,再次发挥个税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减轻普通收入阶层生活压力的应有之举,更是对公共服务的一次实质改进。 题的提出 我国自 2008 年开征个人所得税以来, 30 年间 一共使用过 3 套 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加上正在征集意见的 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 ,我国一共有 4 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其中, 1980 年至 2005 年12 月 31 日使用的是第一套征收标准; 2006 年 1 月 1 日至 2008 年 2 月 28日使用的是第二套征收标准; 2008 年 3 月 1 日至今使用的是第三套征收标准;正在征集意见的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草案是第四套征收标准。这四套征收标准中,第一套征收标准从 1980 年到 2005 年一共使用了 26 年,而从2006 年至今的 6 年中已经使用了第二套和第三套两套征收标准了,而且第四套新的征收标准正在征集意见中。 为什么 2006 年以来我国会频繁地更换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不同的征收标准对我国个人所得税的两大职能(增 3 加财政收入和调节收 入分配)的效果有何不同?新的征收标准比旧的征收标 准究竟好在什么地方?每套标准中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所规定的免征额是否合理?相信这些问题不仅 是个人所得税研究人员和学者所关心的,更是每一个纳税人所关心的! 为了弄清以上的几个问题,我们先来看看自 2000 年以来,我国 的 人所得税征收总额、国民工资总额、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总额、国家财政总收入、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总额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比例等 数据 。 表 1 2001 至 2010 年个人所得税和工资薪金所得税占 政收入和工资的比例 6 单位:亿元 年份 工资薪金所得税总额 个税总额 国内生产总值 个税占财政收入 个税占财政收入比例 工资薪金所得税占财政收入比例 工资总额 个税占工资比例 2000 9215 2001 96 109655 2002 20333 2003 35823 2004 59878 2005 83217 2006 11923 2007 185 28244 2008 722 2009 2010 97983 83080 图 1 个人所得税和工资薪金所得税占 政收入和工资的比例 趋势图 4 从图 表中可以看出 ,我国 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 对 国家财政总收入 的贡献率不大, 而且 自 2000 年 以 后趋于稳定的状态 , 即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大概占国家财政总收入的 这说明 变更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的目的并不是增加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数额,其目标应该是加强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 那么我国的收入差距到底有多大?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不同的征收标准对于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有何不同?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的免征点是否合理?这些都将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二、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分配作用的统计模型 为了讨论我国的收入分配 差距,以及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作用,我们选取了 2001 年至 2010 年 中国大陆地区全部 31 个省份 的 农林牧渔业、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业、建筑业、运输仓储邮电业、计算机信息技术业、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 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商务业、科研技术勘探业、水利环境业、居民及其 他社会服务业、教育业、卫生医疗业、文体娱乐业、公共管理及社会组织 等 19 个行业 分地区分行业的平均工资作为基础数据(数据来源于 2001 年至 2010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统计年鉴 7), 并 对这些数据 建立统计模型进行分析。 图 2 2010 年分地区分行业平均工资数据部分截图 5 示第 i 个省份、第 j 个行业某年的平均工资; 表示第 i 个省份、第 j 个行业某年的税后平均工资; X :表示某年 31 个省份、 19 个行业的平均工资矩阵; X :表示某年 31 个省份、 19 个行业的税后平均工资矩阵; 11p:税前按地区的收入分配差异; 12p;税后按地区的收入分配差异; 21p;税前按行业的收入分配差异; 22p:税后按行业的收入分配差异; 1: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地区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度,简称地区调节比; 2: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行业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度,简称行业调节比; * :调节得分。 本文将收入差异分为地区收入差异和行业收入差异两类进行分析,本节以 2010 年 31 个省份、 19 个行业的平均工资为例,以目前正在执行的第三套国家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建立统计模型, 分析工薪类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 因素方差分析模型 在分析地区收入差异中,我们要比较的是 31 个省份的各行业平均收入差异,为此,我们把地区称为因子,记为 A , 31 个不同的省份称为因子 A 的31 个水平,记为 , 1, 2 , , 3 1,每一个因子水平下的各行业平均工资可以看成一个总体。我们假定: ( 1) 每个因子下的总体均为正态总体,记为 2, , 1 , 2 , , 3 1 ; ( 2) 31 个因子下的总体的方差均相同,即 2 2 2 21 2 3 1 ; 6 ( 3) 每一个因子水平下的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样本是相互独立的,即所有的 以上的三个假定中,假定 ( 3) 是平均工资的随机性可以保证的,假定 我们在数据分析之前利用正态性检验可以进行验证,假定 ( 2) 我们在数据分析前利用方差齐性检验可以进行验证。 在以上 3 个假定均成立的情况下,我们来分析 2010 年 31 个省份的 19 个行业平 均工资的地区差异。 因为在因子水平般总是有差距的,记ij ij ,我们把为随机误差,于是有ij i ,则 , 1 , 2 , , 3 1 , 1 , 2 , , 3 1 ;0 , 1 .i j i i i j N 相 互 独 立 , 且 都 服 从( 1) 我们定义 为各省份各行业平均工资的总均值,定义i 个因子水平下的均值i与总均值 的差,并称i 个因子水平的主效应。其中: 311 2 3 1 1131 ( 2) , 1 , 2 , , 3 1 ( 3) 从以上的总均值和主效应的定义中我们容易看出: 3110 ( 4) ( 5) 这表明第 i 个总体均值是由总均值与该水平的主效应叠加而成的, 从而( 1)可以表示为 : 3112, 1 , 2 , , 3 1 , 1 , 2 , , 1 9 ;0;0 , .i j i i a i 相 互 独 立 , 且 都 服 从 N( 6) 19i 1 , 19x x 1, 2, , 31,i 7 191,589 x n 数据间是有差异的 x 间的偏差可用示,它可分解为两个偏差之和 ( ) ( )x x x x x ( 7) 记 1 9 3 1 3 1 1 91 1 1 11 1 11 9 3 1j i jj i i , ( 8) 由于 ( ) ( )i i ii j i i j i i ( 9) 所以仅反映组内数据与组内平均的随机误差,称为组内偏差;而 ( ) ( )i i ii i j i ix x a ( 10) 除了反映随机误差外,还反映了第 i 个水平的效应,称为组间偏差 . 在统计学中,把 k 个数据1,分别对其均值的偏差平方和 2221 1( ) ( ) ( )x x x x x x 称为个数据的偏差平方和,又是简称平方和。偏差平方和常用来度量若干个数据集中或分散的程度,它是用来度量若干个数据间差异(即波动)的大小的一个重要的统计量 . 在构成偏差平方和 Q 的 k 个偏差1 ,kx x x x 间有一个恒等式 1( ) 0k , 这说明在 Q 中独立的偏差只有 1k 个。在统计学中把平方和中独立偏差个数称为该平方和的自由度,常记为 f ,如 Q 的自由度为 1。自由度是偏差平方和的一个重要参数。 我们把 各 8 3 1 1 9211( ) 5 8 9 1 5 8 8T i j x x f , ( 11) 仅由随机误差引起的数据间的差异可以用组内偏差平方和表示,也称为误差偏差平方和,记为 3 1 1 9211( ) ( 1 ) 5 8 9 3 1 5 5 8ie i j x x f r m , ( 12) 由于组间差异除了随机误差外,还反映了效应见的差异,故由效应不同引起的数据差异可用组间偏差平方和表示,也称为因子 A 的偏差平方和,记为 31 211 9 ( ) 3 1 1 3 0x x f , ( 13) 因此 8, 在上述符号下,总平方和自由度也有相应分解公式,具体为: T A e T A S f f f ,( 14) 下面我们来证明自由度 . 证明 因为 3 1 1 9 3 1 1 91 1 1 1( ) ( ) ( ) ( ) 0i i i ii j i ji j i jx x x x x x x x , 故有 23 1 1 9 3 1 1 921 1 1 1( ) ( ) ( )i j i ji j i jS x x x x x x 3 1 1 9112 ( ) ( ) i j e x x x x S S , 结论得 证 . 由于 9偏差平方和 Q 的大小与数据个数(或自由度)有关,一般说来,数据越多,其偏差平方和越大 计上引入了均方和的概念,它定义为 / f 其意为平均每个自由度上有多上平方和,它比较好地度量了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 . 9 如今要对因子平方和其均方和 /A A S f , /e e f 进行比较更为合理,因为均方和排除了自由度不同所产生的干扰 。 故用 /A A Ae e S S S f( 15) 作为检验的统计量 。 3.2 p 值说明 在统计学假设检验 10的问题中,通常我们都是在一个给定的显著性水平 下,对样本进行判断,要么拒绝原假设、要么接受原假设。然而有时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在一个较大的显著性水平下得到拒绝原假设的结论,而在一个较小的显著性水平下却会得到相反的结论。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显著性水平变小后会导致检验的拒绝域变小,于是原来落在拒绝域中的观测值就可能落入接受域。那么在实际的假设检验问题中人们如何选择检验的显著性呢?或者说应该如何处理 因为显著性选取不同而造成的检验结果的差异呢?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统计学家们提出了 p 值的概念。 在一个假设检验的问题中,利用观测值能做出拒绝原假设的最小的显著性水平称为检验的 p 值。 引入 p 值的概念对于假设检验有明显的好处。首先,它比较客观,避免了因为显著性水平不同而造成结果的差异问题;其次,用检验的 p 值和人 们心中的显著性水平作比较,可以很直观地对检验结果有一个判断 。 因为在假设检验的问题中,检验的显著性水平 00H | 拒 绝 为 真,而 以 p 值实际上是认为因子显著的最小概率。 根据以上对 p 值 的 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在本文的按地区收入差异的分析中,检验的 p 值是认为 31 个省份的收入有差异的最小概率。 10 节比 在上一节中,我们叙述清楚了检验的 p 值在本问题中的实际意义,即检验的p 值是认为 31 个省份的收入有差异的最小概率。我们记: 11p 为税前按地区的收入分配差异,121按行业的收入分配差异,22 定义: 11112 为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地区的 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度,简称地区调节比; 21222 为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行业的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度,简称行业调节比。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所定义的调节比: 111 个省份的收入分配有差异的最小概率,而12省份的收入分配有差异的最小概率。如果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 调节地区收入分配差距是有正面作用的(即征收个人所得税后地区的收入分配差异会变小),那么12 11 此时 地区调节比111121,显然调节效果越好, 12p 越小,则1越大;如果工薪类个人所得税征收前后对于调节 地区收入分配差距没有任何作用,那么12 11此时地区调节比111121;如果工薪类个人所得税征收前后对于调节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是负面的(即征收个人所得税后地区的收入分配差异反而变大),那么12 11此时地区调节比111121,显然调节效果越差,121越小。 行业调节比2的数值意义类似于地区调节比1,就不在此详细叙述了。 11 节得分 在上一节中我们 分别 定义了地区调节比1以及行业调节比2,并分析了调节比的取值的实际调节意义。但是我们看不出一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于地区和行业的整体调节效果,为此我们将定义一 个新的概念 调节得分。用“调节得分”来衡量个人所得税对调节收入分配的总体效果。 那么如何定义调节得分能很好地表示一套工薪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地区和行业的整体调节效果呢?一个自然的想法是 选 取地区调节比1和行业调节比2的平均数。那么到底取何种平均数 才 能很好地表示这两者的整体调节效果呢?在定义调节得分这个概念之前我们先介绍一个 实例 。 基金在欧美等资本市场发达的国家已经是一种成熟的、被普遍接受的投资工具了。在 这些国家各种大大小小的基金公司非常多,投资者挑选基金公司购买基金产品的时候最关注的莫过于每个基金公司甚至每个基金经理的投资收益率了。为了销售基金的需要,每个基金公司都会对自己公司的基金产品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以及每个基金经理的年化投资收益率进行计算、排名和宣传。通常基金公司和金融评级机构对基金的年化投资收益率 都是采用算术平均数来计算的。例如 :有两支封闭期为 10 年的基金,第一支 基金的在 10 年的封闭期内 前 9 年 每年的投资收益率 都 是 100%,而最后 1 年的投资收益率是 第二支基金在 10 年的封闭期内每年的投资收益 率都是 10%。如果用算术平均数的算法第一支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为 购买该基金平均每年能有 80%的回报,而第二支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为 购买该基金平均每年能有 10%的回报。在这种宣传下,可能大多数投资者都会选择购买第一支基金。实际分析一下,情况则不然,第一支基金最后 1 年的投资收益率为 说明该基金在最后 1 年亏光了所 有 的钱,封闭期末的总市值为 0;而第二支基金在封闭期末的总市值是 初期 投资总额的 259%。这说明用算术平均值计算出的年化平均投资收益率并不是越大实际的收益就越高。 实际上,欧美的基金公司 在为自己发行的基金挑选基金经理的时候的确是计算每位基金经理的年化投资收益率,然后根据年化投资收益率的大小来挑选基金经理。只不过基金公司计算基金经理的年化投资收益率的方法不同。基金公司是用某位基金经理操作的某支基金的年末基金市值和年初基金市值之比作为该年该基金经理的投资 水平,用基金封闭期内所有年份的投资水平的几何平均数作为该基金经理的年化投资收益率。以刚才的两支基 金为例:第 1 支基金前 9 年的投资水平都是 200%,而最后 1 年的投资水平是 0,取几何平均数计算该支基金的年化收益率为 10 92 0 0 ;第二支基金 的年化收益率为 10 。 12 从计算结果上看,取几何平均数算法的年化平均收益率更能反映基金投资的期末真实状态,也更能体现投资者和基金公司对某支基金或某位基金经理的真实评价水平。只不过几何平均数算出的年化平均收益率一般都比算术平均值得出的结果要小,所以基金公司处于销售基金的宣传需要,都采用算术平均数来描述基金的年化收益率。 在本文分析的问题中,我们按照地区和行业分别计算出了地区调节比1以 及行业调节比2,为了更好地反映某套工资 、 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的总体效果,我们取地区调节比1和行业调节比2的几何平均数作为该套标准对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得分。 定义: * 12 为某套工资 、 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收入分配差距调节作用的总体效果,简称调节得分。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调节 得分这个统计指标。 根据定义可以知道调节得分 * 是地区调节比1和行业调节比2的几何平均数。当地区调节比1和行业调节比2的值都为 1 时,调节得分 * 1 ,其实际意义是,当地区调节和行业调节都没有任何正负面的效果时 ,总体调节也没有任何效果;当地区调节比1和行业调节比2的值都大于 1,即地区调节和行业调节的效果都为正时,总体调节效果为正,其调节得分 * 一定大于 1,而且调节得分越大说明总体调节效果越好;当地区调节比1和行业调节比2的值都小于 1,即地区调节和行业调节的效果 都为负时,总体调节效果为负,其调节得分 * 一定小于 1,调节得分越小说明总体调节效果越差,而且调节之后工资差距越来越大;当地区调节比1和行业调节比2共同作用,调节得分 * 大于 1,说明调节效果总体为正;当地区调节比1和行业调节比2共同作用,调节得分 * 小于 1,说明调节效果总体为负。 经过分析,我们发现不同的调节得分 * 都具有不同实际调节意义,说明统计指标 * 是合理的、有意义的,所以我们选择调节得分 * 作为本文统计模型的最终统计指标。 13 下面我们以第 3 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 2010 年地区收入调节 作用为例,详细给出该模型的求解过程。其它年份以及征收标准的求解过程我们就不在此详细给出了,只给出最后的求解结果。 以 2010 年数据为例 方差分析 过程 2010 按地区税前 图 3 2010年税前数据正态 表 2 2010年税前方差齐性检验表 11 方差齐性检验 平均工资 计量 著性 0 558 3 2010年税前方差分析表 14 由此表可的, 2010 年按地区税前按地区的分配收入差异的 p 值,11 5 0p 。 图 4 2010年税前按地区平均工资 2010 按地区税后 图 5 2010 年按 2000 元起征点税后数据正态 表 4 2010 年按 2000 元起征点税后方差齐性检验表 方差齐性检验 数据 计量 著性 0 558 15 表 5 2010年按 2000元起征点税后方差分析表 由 此 表 可 得 , 2010 年 按 地 区 税 后 按 地 区 的 分 配 收 入 差 异 的 p 值,12 3 4 0p 。 . 图 6 2010年税后按地区平均工资 因此我们就可以计算出, 2010 年第三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比 40111 40125 . 8 1 1 0 1 . 7 43 . 3 3 1 0 2010 按行业税前 同样,我们首先对所取数据正态性检验和方差齐性检验,部分检验结果如下表: 16 图 7 2010 年税前数据正态 表 6 2010年税前方差齐性检验表 方差齐性检验 平均工资 计量 著性 8 570 7 2010年税前方差分析表 由此表可的, 2010 年按地区税前按行业的分配收入差异的 p 值,21 1 3p 。 17 图 8 2010年税前按行业平均工资 2010 按行业税后 图 9 2010 年按 2000 元起征点税后数据正态 表 8 2010 年按 2000 元起征点税后方差齐性检验表 表 9 2010年按 2000元起征点税后方差分析表 由 此 表 可 得 , 2010 年 按 地 区 税 后 按 行 业 的 分 配 收 入 差 异 的 p 值,22 5 5 7p 。 . 方差齐性检验 数据 计量 著性 8 570 18 图 10 2010年税后按行业平均工资 因此我们就可以计算出, 2010 年第三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对地区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比 53 3212 57221 . 6 1 0 2 . 7 4 1 05 . 8 5 1 0 。 接下来我 们就可以计算第三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 2010 年收入分配差距调节作用的总体效果, *312 1 . 7 4 2 . 7 4 1 0 6 9 . 0 7 9 至此,我们就以第三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 2010 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为例,给出了整个模型的求解过程,其他标准以及其他年份的模型求解过程我们就不在此一一详细叙述,我们只给出各自的求解结果。 12 在上一节中,我们以 第三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 2010 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为例,详细给出了整个模型的求解过程,其他标准以及其 他年份的求解结果见下表: 19 表 10 2001 年至 2010 年分析结果列表 执行标准 按地区 按行业 综合指标 税前 税后 地区调节比1税前 税后 行业调节比212* * 第一套 2001 1 0 一套 2002 1 0 一套 2003 1 0 一套 2004 0 1 1 一套 2005 0 1 2 一套 2006 0 3 3 二套 2006 0 3 3 二套 2007 0 2 3 一套 2007 0 1 2 二套 2008 0 2 3 一套 2008 0 1 2 三套 2008 0 3 3 三套 2009 0 3 3 一套 2009 0 2 2 二套 2009 0 3 3 三套 2010 0 3 3 一套 2010 0 2 2 二套 2010 0 2 3 四套 2010 0 3 4 :阴影部分显示当年现行税率标准情况 以下是 第三套、第四套两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 分别对2010 年 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作用分析 : 从分析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第三套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按地区的调节效果为,税前 p 值11 5 4 0p ,税后 p 值12 3 4 0p ,地区调节比1 ,按行业调节效果为税前21 1 5 3p ,税后22 5 5 7p ,行业调节比2 ,总体调节得分为 *12 6 9 . 0 7 9 ; 正在审议的第四套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按地区的调节效果为,税前 p 值11 5 4 0p ,税后 p 值12 6 4 1p ,地区调节比1 ,按行业调节效果为税前 p 值21 1 5 3p ,税后 p 值22 5 5 7p ,行业调节比 20 2 ,总体调节得分为 *12 1 6 3 . 3 2 6 。 从以上的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正在审议的第四套 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无论是对 地区调节1还是 对 行业调节2以及最终的调节总得分 * 都比目前使用的第三套 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 调节效果要好,这说明正在审议的 第四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 的确要比正在使用的第三套 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的调节效果更适应于 当下的地区、行业收入分配差距现状 。 总体结果分析,本文中我们利用所有的四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对 2001 年至 2010 年十年间的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了调节 收入分配效果 的比较,从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 ( 1) 使用第一套征收标准前 5 年间地区和行业调节比在不断增大,调节得分也在不断增大,说明 2001 至 2005 年的 5 年中第一套 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适应了调节收入差距分配的需要。 ( 2) 自 2006 年起开始采用 第二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后,该套征收标准对 2007 年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中地区调节比大于该套标准对2006 年的调节结果,行业调节比小于该套标准对 2006 年的调节结果,该套标准对 2007 年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得分为 于该套标准对 2006年的调节得分 果继续用该套标准对 2008年的收入分配进行调节,其地区调节比、行业调节比和调节总得分都远小于该套标准对 2006 年和2007 年的调节效果,故国家于 2008 年再次更换了延用两年的第二 套工资薪金类 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从新制定了第三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该套标准延续使用到目前的 2011 年。 ( 3)而 对 第三套工资薪金类个人所得税征收标准,我们用上述方法考察该套标准 自 2008 年启用开始到 2010 年三年间的调节效果。同样发现,在该套标准使用的前两年,即 2008 和 2009,无论是从地区调节比和行业调节比 以及最终的调节得分, 2009 年的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春日美食分享会活动方案
- 散酒销售活动方案
- 新家暖房活动方案
- 文明县城擂台赛活动方案
- 日常教育活动方案
- 新生军训歌唱活动方案
- 春游团结活动策划方案
- 教育系统特色活动方案
- 无锡公司亲子活动方案
- 春游六一活动方案
- 2025年 武汉市汉阳区社区干事岗位招聘考试笔试试卷附答案
- 2025年 云南省危险化学品经营单位安全管理人员考试练习题附答案
- 美发师五级试题及答案
- Q-GDW10250-2025 输变电工程建设安全文明施工规程
- 2024-2025学年四年级(下)期末数学试卷及答案西师大版2
- 2025-2030年中国钕铁硼永磁材料行业市场现状供需分析及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高导磁芯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宣城市宣州区“政聘企培”人才引进笔试真题2024
- 远程胎心监护数据解读
- 技术异化的解放路径-洞察及研究
- 2025年全国法医专项技术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