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doc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doc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doc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doc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复习重点.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史辅导纲要 第一编第一章 概说第一编第二章 源头上的文学主要内容:1.古代文学的两个源头.2.一些上古歌谣,神话名称,以及保存神话的主要书目.3.中国神话的文学价值.重点掌握:1.上古歌谣和神话是中国古代文学的最早和作为文学源头的两种文学样式.2、现在保存下来的上古歌谣:“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 (周易归妹上六);“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载于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题为弹歌;“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出自礼记郊特牲,题为腊辞;“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周易贲卦六四)3、保存神话资料最多, 神话学价值最高的古代文献是山海经。中国古代四大神话都保存在淮南子里。这四大神话分别是:女娲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其中有关于宇宙起源的神话如盘古开天地、关于人类自身起源的神话如女娲造人、关于洪水神话鲧、禹治水、关于反抗神话如夸父逐日和刑天复仇。发明神话里的人名及发明物有如: 有巢氏:房屋、神农氏:五谷、仓颉:文字。中国神话有三大文学价值:反映执着生存的忧患意识;具有厚生爱民的人本意识;表现永不屈服的反抗精神。第一编第三章 诗经主要内容:1.诗经的基础知识,包括它的成书、篇目、起讫等.2.诗经的怨刺诗歌,包括二雅中的和国风中的.3.诗经赋比兴的含义.4.诗经对后世文学的重要影响.5诗经一些篇章的赏析.重点掌握:1.诗经的基础知识。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或称诗三百。创作的时间是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依照音乐的特点,被区分为风雅颂三种类型,它的编订或最后成书是经过孔子之手。篇数共有305篇。十五国风计160篇,豳风七月是风诗中最长的一篇。内容主要是叙述农夫一年四季里的辛苦劳作。卫风氓题材开后世文人弃妇之歌先河。对古代叙事诗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诗经五篇史诗是: 生民 、 公刘 、 绵 、皇矣大明。大雅生民描写了周人始祖后稷神异的出生。小雅采薇其题材开后世战争徭役诗的先河。其中的名句是:“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根据清代方玉润的说法:溱洧开启了冶游 艳诗的先河。汉代传授诗经的有齐、鲁、韩、毛四家,今天所见诗经是毛诗“诗三百”演变至汉代随着经学的兴起,被尊称为是诗经。2.诗经的三种艺术手法是赋比兴,:赋就是平铺直叙。是诗经里运用最多的表现手法。比就是比喻。打比方。是诗经里运用得最为娴熟的手法。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全篇用比。二是连续用比。兴就是起兴和开头。只能用在一首诗或一章的开头位置。3诗经怨刺诗主要保存在“二雅”和“国风”中。但是大雅、小雅、国风讽喻怨刺歌是有区别的,原因在于:大雅中的怨刺诗 大多出自身份和社会地位较高的作者,针砭朝政,情绪愤激,但讽刺有一定的节制,带有更多的规谏之意。小雅中怨刺诗 的作者,没有大雅作者身份地位高,他们虽然也是统治阶级中的一员,在等级社会中却处于较低的甚或受压抑的地位。因此,小雅中的怨刺诗,不仅指斥政治的黑暗,悲悼周王朝国运已尽,忧国哀民,而且感叹自身遭遇。国风里的怨刺之作。国风中有部分作品与“二雅”相同即表现对宗周倾覆,朝政日非,世衰人乱充满哀怨悲愤的情感。4诗经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诗经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诗经显示出中国古代抒情诗歌特别发达的民族特色,奠定了以抒情诗为主的创作传统。其次诗经是我国最早的富于现实精神的诗歌,奠定了我国诗歌面向现实的传统。5对诗经中重要作品的赏析:诗经邶风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女主角正面出场。这首诗写一个男子在城之一隅等待情人,心情竟至急躁而搔首徘徊。情人既来,并以彤管、茅荑相赠,他珍惜玩摩,爱不释手,并不是这礼物有什么特别,而是因为美人所赠。主人公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真挚。所以分析出女主角是出场了的。诗经秦风蒹葭,在抒情艺术上,三章作连章重沓,反复吟唱同一内容,而在情绪上逐步加重,层层渲染,从而塑造了一个情思满怀、不惧险阻却难以与意中人相会的苦恋者的生动形象。三章分别以“兼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凄凄,白露未唏”、“兼葭采采,白露未已”起兴,既描绘了芦荻萧飒、露结霜凝的清秋景物,也暗示了诗人孤寂彷徨、幽思百结的心绪,从而把暮秋时节的河畔景色与诗人伫立清秋的怀人之情融会为一,表现了深邃感人的意境,渲染、烘托了诗人的独特感受。唐风绸缪表现了新婚闹洞房情景,气氛热烈而真诚,有对新人的祝福,也有对新娘的嘱咐。绸缪,这是形容紧密缠绕之意的一个联绵词语。诗中每一章里的“束薪”、“束刍”、“束楚”,都是用来象征结婚的。诗经魏风陟岵,采取重章复沓的形式。每章直接写思亲这一内容的只有开头两句,接下来则笔锋一转,避开正面叙写,却在父、母、兄如何思念自己上作文章,通过亲人之口侧面写出征人“夙 夜无已”的劳苦艰辛、不得歇息的服役生活。亲人的祝愿,则表现出对征人命运的担忧,怕他滞留远方或客死他乡,由此可见,征人服役期限之长,难以平安生还。从对面设想,另辟蹊径,以奇取胜,是这首诗提供给后世的宝贵的艺术经验。 第一编第四章 历史散文主要内容:1.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脉络。2.左传的文学成就。重点掌握:1.先秦历史散文的发展过程。殷商以来,既有甲骨的契刻文,又有竹木简的记载。到了西周,金属范铸的铭文比殷商更发展。历史方面,既有记言的,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总集尚书的训诰体;又有记事的,被誉为我国编年体史书之祖的春秋的策书体。春秋以后,由于那时文史哲尚未明确分立,它们虽是历史著作,同时也是很好的文学著作。先秦的历史散文有记言体,有记事体,也有编年体,国别体。国语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国别史。以记言为主,并分国记事,故称国语。先秦散文名句:“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出自国语周语召公谏弭谤。2.列举三个以上战国策的成语:鹬蚌相争、“画蛇添足、“狐假虎威”、“南辕北辙” 3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时期左丘明所著。左传记载的著名战争如晋楚城濮之战、秦晋肴之战、齐晋鞍之战、齐鲁长勺之战等达几百起。左传虽然也是历史散文,但与尚书、春秋比较,文学性大为增强。它的文学性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第一,善于通过文学剪裁使庞杂的历史资料故事化。第二,事件描写完整生动,尤其擅长于战争描写;第三,善于具体地描写人物,并且个性鲜明,生动。第四,左传语言简练含蕴,词约义丰。集中体现这些特点的是晋楚城濮之战,首先,它不简单、孤立地描写战争本身:作者为了揭示战事发展的因果关系和晋胜楚败的原因,而把战争与双方的政治、外交活动结合起来描写。从而在布局安排上,抓住晋、楚两国矛盾发展这条主线,详写战争背景的介绍、胜败原因的分析;略写战争场面。其次,侧重描写战争双方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同样为了揭示晋胜楚败的原因,篇中主要人物的性格描写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楚军主帅子玉意气用事,傲慢轻敌,“请与君之士戏”、“今日必无晋矣”等话语,表现他的口出狂言,目中无人的精神状态。这与晋文公、先轸等人的小心谨慎,谋划再三,思虑周全恰好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能以精炼而清晰的笔法描写战争场面。第一编第五章 诸子散文主要内容:1.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阶段。2.先秦诸子散文的基础知识。包括篇目、体例等。3 论语中篇章的解读。4.庄子散文的特点。(能结合作品谈)重点掌握:1先秦诸子的发展阶段:(1)春秋战国之际,有老子、论语和墨子。老子,又称道德经,共81章。篇幅简短,韵散结合,富有诗意。论语也多为简短的语录,开创了语录体散文写作之先河。墨子始渐有论说文的基本规模,但质朴无文,同时也还有语录体的篇章,文体比较驳杂。 (2)战国中期,有孟子和庄子。庄子一书现存33篇,分为内篇、外篇、杂篇三部分。其中内篇的被认为是庄子本人所作。列举三个以上出自庄子的成语:朝三暮四、 运斤成风、望洋兴叹。孟子基本上是一部对话语录集。好辩而善辩是孟子散文的主要特色。列举两个以上孟子散文齐桓晋文之事中使用的著名比喻“挟泰山以超北海”、“为长者折枝”。它们开始摆脱语录体,往往是长篇大论,说理畅达,文辞富赡,是说理文的进一步发展;很多篇章形象生动,比喻、寓言叠出,行文波澜起伏,有比较浓厚的文学色彩。(3)战国后期,有荀子和韩非子。它们论题集中,逻辑严密,说理透彻,文辞富丽,是先秦说理文的高峰。成语守株待兔、郑人买履、 滥竽充数、买椟还珠就出自韩非子。2.论语中“侍坐篇”中几个弟子的表现:孔子的思想也都是在这些简短的语录体中体现出来的,如“子路曾晢冉有公西华侍坐章” 主要记述孔子弟子子路等人申述各自的志趣与愿望,以及孔子的态度,反映了当时儒家的政治理想,主要倾向是积极入世的,比较关心国家的强盛和人民的富足。几个弟子以为各自的个性不同,在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也不同。子路主动表现,说话不拘礼节。冉有、公西华等待发言说话有分寸。曾点不即不离从容应对。3(逍遥游)最能代表庄子散文的特点:第一,使用丰富的寓言故事,形象并诗意般地阐述道理是庄子散文最突出的特征。第二,在论辩过程中,往往表现出精辟的思辨能力。如逍遥游末两段,庄子与惠子辩有用无用,均为寓言。惠子先说大瓠“无用”,庄子认为他是拙于用大,又在寓言中再套寓言,以“不龟手之药”,说明“所用之异”,无用即为有用。惠子再以大樗为例,说明庄子之言“大而无用”,庄子以狸牲跳梁,死于网罟为例,说明汲汲追求有用之害,然后是一段抒情意味十分浓厚的结束语:“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不仅回答了惠子的“无用”之辩,而且十分形象,情感浓郁地描述出全篇所追求的心灵自由,精神无待的至人境界,真是得鱼忘筌,大辩不言。4著名的刻舟求剑出自吕氏春秋。第一编第六章 屈原与楚辞主要内容:1.“楚辞”的基础知识。2.离骚艺术特色。3.离骚中表现的屈原思想。4.离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5九歌湘夫人的表现手法。6九章哀郢的表现特点。重点掌握:1“楚辞”是战国后期由楚国大夫屈原开创的一种新诗体。“楚辞”的名称,始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其本义是指楚地的言辞,后来逐渐固定为两种含义:一是诗歌的样式;一是先秦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的名称。有根据认为离骚是作于屈原再放江南之时。名句:“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是出自屈原的湘夫人。名句:“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出自屈原的招魂。鲁迅汉文学史纲要评云:“逸响伟辞,卓绝一世”,“其影响于后世之文章,乃甚或在三百篇以上”。2.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 畦留夷与揭车兮,杂杜衡与芳芷。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苟余情其信姱以练要兮,长顑颔亦何伤”一段,诗人一片为国的赤诚之心,却没有得到应有的理解和支持,相反的却因触犯了守旧贵族的利益,而招来了重重的迫害和打击。但是他没有放弃理想,他大胆地指责了楚王的反复无常,不可依靠:“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 (指楚王)之数化!”。3离骚艺术表现方面的特色:浓烈的激情与奇幻的想象。在诗人的笔端,羲和(日神),望舒(月神)、飞廉(风伯)、丰隆(雷师)以至凤凰,飞龙都供他自由驱使,县圃、崦磁,咸池、天津,不周 (皆神话中地名),都是他所到的地方,其想象之大胆,丰富,古今罕有。运用比兴手法,以道路象征国家政治前途。如诗人称尧舜之治为“遵道而得路”。以驾驭车马象征治理国家。如诗人称为国家效力为“乘骐骥以驰骋”、“忽奔走以先后”。语言上屈原既采用了民歌的表达形式,也汲取了散文的笔法,发展成为一种句式长短不拘、韵句散语相间的新的文学表现形式。4离骚中象征手法的运用。以“邅吾道夫昆仑兮,路修远以周流。陟陛皇之赫戏兮,忽临睨夫旧乡。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为例,作者所使用的象征物又包含有以下四个分支系统:植物系统。动物系统。所谓善鸟“配忠贞”,恶禽“比谗佞”。人物系统。事物系统。离骚中具有象征意义的事物也有以下几种:以道路象征国家政治前途;以规矩绳墨象征法度;以驾驭车马象征治理国家。5.九歌本是传说中的一种远古民间歌曲,仅供祭祀之用。屈原在此基础上加工创作而成。篇数为11,屈原九歌中属于“祭天神”的篇目分别为: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九歌最末一篇是送神曲,题为礼魂。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登白蘩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鸟何萃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是以湘君思念湘夫人的语调去写湘君对湘夫人的思念。描绘出那种驰神遥望,祈之不来,盼而不见的惆怅心情。6.屈原九章哀郢之所谓“哀郢”,是哀悼楚国郢都的意思。九章篇数是9。九章哀郢的表现艺术特征:写自己对故都的思念。表现特点:(1)诗歌语言质直激切。这种语言风格与离骚辞真是有很大不同。如这样的诗句:曼余目以流观兮,冀壹反之何时!信非吾罪而弃逐兮,何日夜而忘之!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哀州士之平乐兮,悲江介之遗风。(2)抒情结合着叙事。在叙述流亡这一经历过程当中,写出自己对故都的思念,以及对楚国命运的忧虑。7.名句:“鸟飞返故乡,狐死必首丘”,出自屈原招魂篇末“乱曰”。8.悲秋名句:“悲哉!秋之为气也,”出自宋玉的九辩。第二编第一章 概说第二编第二章 秦代散文与李斯秦朝文学除了李斯的一些石刻文以及谏逐客书。第二编第三章 汉代散文主要内容:1.汉代散文的大体分期及特点。2.报任安书。3.论衡的作者。重点掌握:1汉代的散文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文章风格来说,汉代散文主体特征是“内容切中时事,语言朴厚无华”。但当中也有变化。大体说,西汉初期的贾谊,其文章情感浓重,文气纵横;的代表作 过秦论 ,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到了西汉中后期;刘向的写作一变为引经据典,书卷气浓重;东汉以后,王充的论衡:尚实诚,斥虚妄,通达深刻;继之,王符、仲长统的文章:抨击时弊,愤世嫉俗。在此变迁当中,汉代散文的语言形式也在东汉以后,从原来的比较地散化,逐渐向着整齐、骈偶的方向发展。2.名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是出自司马迁的报任安书3.论衡全书以疾虚妄为宗旨,它的作者是东汉的王充。第二编第四章 两汉辞赋主要内容:1.汉赋中的作家和作品。2.赋的两条演变线索。3.汉赋发展的三个阶段。4.汉大赋的内容。5.怎样评价汉大赋。重点掌握:1.长门赋是司马相如代人抒情之作,所代之人是汉武帝的失宠皇后陈阿娇。 汉赋四大家:指汉代以创作大赋出名的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前二人为西汉赋家,后二人是东汉赋家。扬雄的五篇大赋是:蜀都、河东、长杨、甘泉、校猎。东汉抒情小赋的开山之作是张衡的归田赋。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刺世疾邪赋是东汉赵壹的代表作2“赋”作为文体的名称,最早见于荀子的赋篇。整个汉代辞赋创作,沿着两条线索演变:一是 骚体赋作品的时时出现,延续始终;二是汉大赋从兴起到衰落,最后由抒情小赋作为结束。3汉赋的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汉初的赋家追随楚辞的余绪,这时流行的主要是所谓“骚体赋”,其后则逐渐演变为有独立特征的所谓散体大赋,这是汉赋的主体,也是最兴盛的阶段,东汉中叶以后,散体大赋逐渐衰微,抒情、言志的小赋开始兴起。这是汉赋发展演变的一个总的情况。汉初骚体赋的代表作家是贾谊,他的代表作有吊屈原赋、鵩鸟赋。开创汉代散体 大赋体式,标志这种文体正式形成的是汉初枚乘的七发。 散体赋:也叫大赋,奠基之作为七发、成熟之作为天子游猎赋。4.汉大赋大部分是描写汉帝国威振四邦的国势,新兴都邑的繁华,水陆物产的丰饶,宫室园圃的富丽,以及皇室贵族们田猎,歌舞时的壮观场面等等。大赋虽然主要脱胎于楚辞,但它在许多方面发生了极大的改变。表现在以下四点: 表达的重点不在作者的真情实感。形式上追求极度的空间排比。以直接而单纯的铺叙摹绘为主要表现手法。遣词用语更加繁难僻涩汉代所有大赋作家、作品,无不具有逞才和游艺的性质,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而已。汉大赋的这一鲜明特色,使这一文体在某种意义上,摆脱了有汉以来实用文风的束缚,曲折而执著地实现了文学表现 (形式)自身的长足发展。但这也是汉大赋的缺陷。所以我们应该从两个方面来评价汉大赋。汉代散体大赋最著名的代表作是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23“劝百讽一”:语出西汉末扬雄的法言。“劝”是鼓励的意思,“讽”即讽谏。第二编第五章 汉代的史传体散文主要内容:1.史记、汉书的基础知识。2.史记人物传记的文学性。3.史记中对项羽形象的塑造。4.汉书与史记的不同之处。重点掌握:1、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鲁迅在汉文学史纲要里评说它:“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原名太史公百三十篇。因作者司马迁曾任太史令,其文章中又屡屡自称“太史公”,故汉人多以此相称,也有称太史公记。2.史记的文学性主要表现在人物传记上,史记以记人为核心,把叙事和记人紧密结合在一起,相辅而相成。人物传记的文学表现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以独创的“互见法”记写人物的主要经历和重要特征。善于使用对比、衬托的方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把人物置于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中加以塑造。善用细节描写和心理描写深入刻画人物性格。善于通过个性化的语言描写表现人物性格。比如对项羽的形象塑造。对项羽性格的多侧面刻画,既是一个叱咤风云的英雄,如揭竿而起,率领天下英雄兴兵灭秦;又有儿女情长,如与虞姬悲歌死别;既义重如山,如与部下同甘共苦,财物分享;又吝啬小气,如刻好的官印却迟迟不发给得到分封的功臣;有时果敢决断,如杀宋义而自立,有时又优柔寡断,如鸿门宴上不忍杀掉刘邦。总之,经过司马迁精心选材,通过多种材料详略互异的穿插描述,在一篇传记里就使项羽这个人物丰满生动,个性鲜明。写垓下之围:英雄末路的慷慨悲歌。乌江自刎; 英雄的结局:仗义有情。3、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它的最具文学性的篇章是苏武传。虽然同为史书,汉书与史记基于作者的思想差异和具体写作环境的不同,汉书与史记表现出各自不同的特色。在思想上,汉书不象史记那样自由,富于个性,而是秉承家学,站在刘汉王朝的立场,坚守儒家思想正统。在写作上,汉书不像史记那样融注了作者的深情和感慨,而是更加平实客观,冷静翔实地照录史实。这些地方,都体现了班固正统严谨的史学思想和汉书的“官史”特色。4史类的历史散文的代表作是赵晔的吴越春秋与袁康的越绝书。第二编第六章 汉代的诗歌主要内容:1.五言诗的发展过程。2.古诗十九首“言浅义深”的特点。3.孔雀东南飞塑造人物的方法。4.乐府的基础知识及汉乐府的特点。重点掌握:1五言诗发展形成过程:五言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的重要形式,它的形成,经过了长时期的酝酿。1、诗经少数诗章已出现半章或全章五言的诗句,但这只是四言诗中偶尔出现的五言片段,自然不能看作是五言诗的起源。2、春秋末到战国期间,民歌中偶见五言的形式。3、西汉时期少数歌谣和乐府诗歌出现了明显的五言成分。4、 东汉时期,乐府民歌里开始出现较为成熟的五言诗。如陌上桑、十五从军征、上山采蘼芜、长歌行等。5、根据现存资料,有作者可考且信实的文人五言诗,最早是东汉前期应亨的赠四王冠诗。6、东汉后期即班固(作有咏史诗,被认为是第一守比较成熟的文人五言诗)之后,文人五言诗渐渐增多。如张衡同声歌、秦嘉赠妇诗三首、郦炎见志诗二首、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娇娆、赵壹刺世疾邪赋篇末附诗二首等。其中,张衡和秦嘉的作品,标志着文人五言诗渐趋成熟。汉代的古诗十九首代表了五言诗的最高成就,古诗十九首有三大主题:第一,感叹人生的主题。第二,表现人生态度的主题。游宦的挫折,人生的失意,使他们面对现实,审时度势,重新思考人生的价值。第三,离别相思的主题。南朝刘勰在其文心雕龙里,称古诗十九首为:“古诗”。古诗十九首:最早见载于萧统编的文选。2 古诗十九首的特点是“言浅义深”。它的遣词用语非常浅近明白,却涵咏不尽,意味无穷。从字面看去,这诗没有难懂的字句,它的意思也很明白:思妇想念远方的游子。可是细加品味,它的含义,它的情感,非常具有厚度。以“行行重行行”为例,如果把 “游子不顾返”-句的“游子”,理解为游子自称,则此诗也可以看作是游子之辞。而游子想念妻子与思妇想念游子,其感情内涵是不尽相同的,可以产生不同的体会。其次,这诗所抒发的离别之情,是任何人都有过的情感体验,不论是游子、思妇甚或处于其它离别的情境,都会自觉不自觉地联系自身的经历,去感受、联想甚至补充这诗的情感内涵。再次,诗句看似明白实际上却含蕴不尽,它的每一句,都可以作更为丰富的体会。这些涵容很大的抒情特点,为读者留下了白由联想的广阔天地。3. 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神话故事写人间的男女离别之情。全篇只是写景,而愁绪一片,流溢其中。尤其结束二句,真是委婉缠绵,情景难分。此外本诗采用叠字的修辞的手法,使感情的表现特别缠绵深厚。语言自然清丽,尤其是迭字的大量巧妙运用,增加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美,有一唱三叹的回环往复之妙。4.汉乐府中的叙事长诗孔雀东南飞最早见于陈朝徐陵所编的玉台新咏,并题为古诗为焦仲卿所作。孔雀东南飞在塑造人物形象的主要以个性化的语言生动传神地刻画人物形象。刘兰芝夫妇自不必说,焦母、刘兄虽话语不多,但无不切合各自的身份和性格。通过曲折的故事情节刻画人物,凸现作品主题。5.人们把合乐的歌辞、袭用乐府旧题或模仿乐府体裁写成的诗歌统称为乐府,于是乐府演变成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乐府诗集是宋人郭茂倩所编,是现存乐府诗最完备的总集。6.汉代乐府民歌叙事成分相对增多,具有较强的故事性。具体表现为:在叙述和抒情中插入情节。让插入的情节具有偶然性因素。让插入的情节具有理想化色彩。许多作品还着意于人物的描写。其次,抒情真挚浓郁,表现出民间作品的本色。再次,篇章句式灵活多样,语言浅白质朴。7.“开魏晋小说先河”的新序的说苑两本散文集的作者是刘向。第三编第一章 概说第三编第二章 建安文学主要内容:1.建安文学的代表人物及其代表作品。2.建安文学的总体特征。3.曹操短歌行的抒情风格。4.曹植的创作。重点掌握:1.刘勰文心雕龙云“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概而多气也”。此语是评建安文学的特点。建安风骨是对建安文学风格的形象概括。建安是汉献帝的年号。建安时期文学的代表是“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三父子,曹植被誉为“建安之杰”)和“建安七子”(这种提法,最早见于曹丕的典论论文)。建安七子分别是:“孔融、王粲、陈琳、徐干、阮瑀、应旸、刘祯”。2建安时期的著名的诗人与其诗歌创作的共同特征是:()、继承汉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写实传统,反映动乱的社会现实;()、表现个人的政治抱负和及时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由于建安时代特定的社会氛围,作品表现出“梗慨多气”的抒情特征;()、建安文学艺术成就的取得即有明显的民歌成份,同时也借鉴汉代辞赋的写作经验。刘勰的文心雕龙称王粲为“七子之冠冕”。王粲登楼赋所登之楼在今湖北当阳。曹操诗歌的成就是开创了文人“拟乐府”诗歌写作的全盛局面。曹丕燕歌行的是现存最早最完整的七言体诗。3曹操短歌行“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的抒情风格。凉沉雄。悲凉主要体现在开篇对人生几何的感叹,沉雄是说情感表现深厚而有力量,体现在后八句理想激情的抒发。整体感受,全诗激荡起伏的情感充分反映了整个建安时代一般人的心态:既感到时代动乱带来自己生命的迷茫和悲凉感如开篇,又要坚持拯救社会的使命,有所作为。是一种复杂的心理呈现:虽然对现实充满困惑、厌恶,但还未失掉理想、激情。3曹植的创作。曹植的创作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诗歌的主要内容:首先,抒写个人远大理想和抱负。其次,抒写对庸俗的礼法之士和唯利是图小人的鄙视。代表作赠丁翼。最后,表达要利用有限的人生来建立个人功业的愿望。如名都篇通过对游乐少年生活的描写表达惋惜,间接流露个人的抱负。前期诗歌中还有相当数量的作品表现其作为贵公子的日常生活内容。如游宴、赠答、行猎等。这些作品的主要价值在于可让我们看出当时社会风气的改变,一代文人洒脱的日常生活形象。后期:到了后期,创作的风格起了变化,笔下经常出现了感慨和牢骚之词。曹植的后期诗歌主要表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虽然还在不断的歌唱自己的理想抱负,但前期那种自豪的昂扬的声音逐渐减弱,在写法上一变为间接和含蓄。前后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政治环境起了变化即曹操去世,曹丕登基,他先后受到了其兄曹丕,其侄即后来的魏明帝曹睿的迫害和压制,心情抑郁而苦闷,一直到去世。钟嵘在诗品中评论曹植诗歌特点的著名话语是“骨气奇高,词彩华茂”。古代诗歌史上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体诗的作家也是他。曹植的洛神赋本篇名句:“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4悲愤诗是汉魏间著名女诗人蔡琰的代表作品,相传有骚体与五言体二首。第三编第三章 正始文学主要内容:1阮籍的咏怀诗。2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3竹林七贤重点掌握:1、阮籍咏怀诗的主要贡献是开创了此后抒情组诗的新体制。其总数为82首。2、嵇康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是曹魏正始间嵇康写给山涛的一封信。里面提出做官“必有不堪者七,甚不可者二”,又提出“非汤武而薄周孔”反传统观点。3、魏晋间山涛、嵇康、阮籍向秀、阮咸、王戎、刘伶。七位文士“相与友善,游于竹林”,故号“竹林七贤”。第三编第四章 太康诗歌主要内容:1.太康体前后诗坛的派别。2.太康诗歌的代表人物。3.太康诗风。重点掌握:1、太康体是晋武帝太康时期的诗体。太康前后,文坛的作家可分作两派:追求形式技巧的主流派:以陆机、潘岳为代表,在当时影响大,如沈约宋书谢灵蕴传论说:“降及元康,潘陆特秀。”其次为继承建安传统的少数派,以左思、刘琨为代表,在当时的影响很小。 2太康诗歌的主要特征:刘勰文心雕龙明诗概括太康诗风的特征为:“采缛于正始,力柔于建安”即比正始时期更趋华美,而情感变得柔弱。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内容方面:借儿女之情的抒写来显示其绮丽情思。模拟古人,回避现实内容。与此内容相呼应,艺术形式方面则表现出:1、追求文字华美,辞藻华丽;2、追求新技巧,注意骈偶化修辞;3、追求描写的细腻动人。以陆机和潘岳等为代表。其诗讲究雕章琢句,追求词藻,代表着当时诗坛的主流。“太康文学“代表作家有所谓“三张、二陆、两潘、一左“之说,其中的“两潘”是:潘岳、潘尼。“左思风力”是对西晋太康诗人左思诗歌风格的形象概括。语出钟嵘诗品。“贱者虽曰贱,重之若千钧”是西晋左思咏史诗里的名句。潘岳的悼亡诗开创了后世文人悼亡题材写作的先河。第三编第五章 东晋诗坛主要内容: 1.郭璞的游仙诗及其特点。2.玄言诗的代表作家。重点掌握:1、两晋之际诗人郭璞作有游仙诗,共十四首。清刘熙载艺概诗概说:“游仙诗假栖遁之言,而激烈悲愤,自在言外”。2、玄言诗是指主要盛行于东晋诗坛,以谈论老庄以及佛家道理为内容,抽象玄虚,缺乏韵味的诗体,主要代表作家为孙绰、许询。第三编第六章 陶渊明主要内容:1.苏轼对陶渊明诗的评价。2.陶渊明诗的风格及其形成的原因。3. 归园田居的“情”、“景”、“理”。重点掌握:1苏轼曾说:“吾于诗人无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 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东坡续集卷三)。2东晋末年,出现了山水田园诗人陶渊明,他的作品风格总体来说可概括为平淡二字,形成平淡特征的五大要素:1、诗人精神世界的淡泊平和。这是一个根本原因。2、陶诗的题材以身边事物为主,富有亲切感。3、陶诗的说理议论富有理趣和情趣。4、陶诗语言质朴无华,不加雕饰。5、陶诗的意象极具个性,并渗透着情感。 可结合作品怨诗楚凋示庞主簿邓治中来看。3陶渊明的有些诗把“情”、“景”、“理”巧妙地结合在了一起,如他的 归园田居,前半部分写“心远地自偏”的道理,后半抒发欣赏自然最有妙处。“悠然”见者,是说无意之中与南山相遇。在此物我合一的境界里,人生的种种真实已寓含其中,但不须说,不必说,都在意中。忘言者,是说正在不言意会之中。第三编第七章 南北朝乐府民歌主要内容:1南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2南北朝民歌风格上的区别。重点掌握:1、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最优秀的代表作。北朝民歌最优秀的代表作应该是木兰诗。2北朝乐府民歌的总体语言风格表现为豪爽粗犷,与南方的歌辞多缠绵悱恻之音有明显不同。北朝乐府民间歌辞也以五言四句的形式为多见,另有四言四句的作品和七言四句的作品,这则是南方乐府民歌中所没有的。另外,北朝乐府民间歌辞不用双关隐语的写法。南北朝文人写作的乐府体诗,与音乐已经没有多大关系,只不过是仿汉乐府的意和体来进行写作,是在创作精神上、语言风格上对汉乐府的某些继承。第三编第八章 南北朝文人诗歌主要内容1 元嘉诗风的三点变化。2 谢灵运山水诗的特征及贡献。3 “永明体”及其代表作家。4南北朝著名的诗人。5宫体诗及其代表诗人。6 庾信前后期诗风的变化及原因。7声律说。重点掌握:1、刘宋元嘉诗风的三点变化:山水题材成为创作的热点。诗歌内容有强烈的抒情表现。对不同艺术风格有强烈追求。“元嘉三大家”或“刘宋三大诗人”所指的是谢朓、鲍照、颜延之。鲍照为古代七言诗体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代表作是:拟行路难十八首。鲍照代出蓟北门行名句:“疾风冲塞起,沙砾自飘扬。马毛缩如蝟,角弓不可张。”2谢灵运是第一个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代表作是石壁精舍还湖中作、登池上楼。他的山水诗的三大特征:(1)开创了在纪行当中描写山水景物的结构模式。谢灵运山水诗结构上的三段式即由纪行、交代缘起和局部景物的具体描写以及议论玄言道理三部分组成,或者两段式即由纪行当中写景和随后的感慨、议论两部分组成。这样的结构模式在他很多诗中都有出现。()局部描写表现出情景交融的倾向。这一点是说大谢山水诗中的警句或者名句已经表现出朝情与景交融方向发展的倾向。这一点对后世山水诗的意境创造具有更为深远的影响。()对山水景物有更细致的刻画。具体说对山水景物的声、光、色都有更细致、生动的描绘。谢灵运创作了一大批以山水为审美对象的诗作,让山水成为诗中的审美主体,奠定下古代山水诗偏重写实的创作模式,从他开始,山水诗正式成为古代诗歌创作中的一个重要领域。谢灵运是扭转玄言诗风,开创山水诗派的第一个诗人。字他之后,南朝的谢朓、何逊,唐朝的孟浩然、王维等许多山水诗人相继出现。谢灵运又是一个用全力雕章琢句的诗人,这为齐梁以后的新体诗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础。3、“永明体”,又称新体诗,因其产生于南朝齐代永明年间故有此名称。它是以声律理论为指导而创作的新型诗体。代表作家为谢朓。4、李白有诗句:“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句中的“小谢”、是指南朝诗人谢朓。5、宫体诗:所谓宫,是指太子东宫。即梁代萧纲作太子时以他的宫廷为中心而创作的诗体和兴起的诗派。徐陵编有玉台新咏,只收“艳诗”,可说是宫体诗的合集。6、杜甫庾信诗云:“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庾信的经历导致了他早年和晚年诗风的变化,庾信的生平活动分前后两期,前期是梁朝有名的宫体诗人,诗风艳美;后期滞留在北方,后期诗歌主要是抒写自身遭遇,包括屈节事敌的惭愧,怀念故国的感情,诗中歌的抒情风格因此变得苍凉沉郁。庾信前期完全是一个宫庭的文学侍臣。他前期保留下来的少数诗中,像咏舞、奉和示内人等,都是色情内容的作品,其他的诗也是形式绮艳,内容空洞和奉和、应制之作,其中纵有少数佳句如“荷风惊浴鸟,桥影聚行鱼”(奉和山池),显示了一点清新的才思,但也看不出他比写过“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折杨柳)的萧纲究竟高明多少。他到北朝以后,也写过少数的奉和应酬、宫体色情的诗,但这些诗显然已经不能代表他后期诗歌的面目和成就了。他出使被留而屈节于敌国,是他生活、思想变化的转折点,也是他诗赋内容风格发生变化的转折点。7、声律说最早见于沈约的宋书谢灵运传论。声律说的重要意义是:应用声律说创作的“新体诗”,在由唐前古诗向唐代近体过渡当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第三编第九章 魏晋南北朝的散文、赋与骈文主要内容:1北地三才及其代表作。2水经注的作者及性质。3月赋。重点掌握:1、北地三才:指在北朝文人中能自觉学习南朝文化,对南北文学的合流起到推动作用的作家邢邵 、温子升和魏收的并称。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衒之所著.2、水经注是北魏郦道元著。系替相传为汉代桑钦所作的记载全国道的地理书水经所作的注。3、南朝骈体名篇之一月赋的作者是谢庄。4、丘迟的代表作与陈伯之书名句:“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第三编第十章 魏晋南北朝的小说主要内容:1.搜神记作者,能列举其中的几则故事。2.世说新语。重点掌握:1、搜神记是一部志怪小说集。搜神记的作者是干 宝,他生活的朝代是东晋。著名片断如:干 将 莫 邪、韩 凭 夫 妇。 2、志人小说,又称轶事小说。志人小说著名代表作是刘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第三编第十一章 魏晋南北朝的文学批评与理论主要内容:1.曹丕与典论论文。2.陆机与文赋。3.钟嵘与诗品。重点掌握:1曹丕的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篇文学批评专论。2、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最早探讨文章的写作方法问题的文献是西晋陆机的文赋。3、梁代钟嵘诗品的内容是评论汉魏至齐梁时期的五言诗,定其品第,显其优劣。第四编第一章 概说第四编第二章 初唐诗歌主要内容:1“上官体”与上官仪。2“初唐四杰”。3张若虚与春江花月夜。4 陈子昂的诗歌理论及其诗歌的特点。5宋之问的度大庾岭分析。6张继枫桥夜泊情景交融的特点。重点掌握:1、“上官体” : 产生在初唐,为宫体诗。开创诗人是上官仪。特征:“绮错婉媚”。2、“初唐四杰”是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长安古意一诗的作者是“初唐四杰”中的卢照邻。3、清代王闿运曾有“孤篇横绝,竟为大家” 评语,他是指初唐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4、陈子昂诗歌革新理论主张集中反映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文中。陈子昂诗歌理论主张的要点:陈子昂为文反对齐梁的颓靡诗风,他对“齐梁间诗,采丽竟繁,而兴寄都绝”深感不满,倡导“汉魏风骨”和“风雅兴寄”。其诗作能基本上反映自己的诗歌主张,内容深厚,风格刚健蕴藉,语言朴实。1、反对“彩丽竞繁,兴寄都无”的齐梁诗风。2、倡导“汉魏风骨,正始之音”。3、以复古为革新来提倡他的创作主张。反映陈子昂诗风革新理论实践的诗作为感遇诗。5、标志“律诗”体制最终定型的两位初唐诗人是沈佺期、宋之问。两个人虽然人品不为人所称道,但是有些诗还是可以看看的。如宋之问的度大庾岭,是诗人遭贬南溪,怀土思乡之作,忧伤度岭,置词比兴,情景文融,含蓄婉转,幽怨沉郁,对仗工整,形式完美,深化主题,情挚动人,表现了一种全新的风格。他与沈佺期在这方面的倡导与成就,为人们乐赞“丰蔚”,誉称“新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6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具有“情景交融”的特点,江南水乡秋夜幽美清远的景色并触发了他的旅愁。这个内容是如何表现呢?诗的前二句写了六种景色布置紧密,同时色彩浓郁,后二句转成清疏的笔调只写了一件事:卧听寺内的夜半钟声。四句诗表露情感的是第二句:“愁眠”两字,却也不是直接抒情。所以整首诗完全依赖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的艺术手法,表达情感。前二句组合出月落乌啼、霜天寒夜、江枫渔火、孤舟愁眠等景象层层渲染枫桥夜泊的氛围。然后,再从钟声上落笔把枫桥夜泊的特别感受,深永又难以言传的印象滋味传递出来。而因为是寺庙的钟声,古雅庄严文化意味又分外浓郁。总之,就写景或文字安排而论,前密后疏。就感情表现的特征或风格而言,含蓄,但并非全体的含蓄。第四编第三章 盛唐诗坛:两大诗派主要内容:1王昌龄2盛唐山水田园诗派代表人物及风格特点。3盛唐边塞诗派代表人物及作品风格的区别。重点掌握:1、盛唐有“七绝圣手”之誉的诗人是王昌龄。2、列举出三位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孟浩然、王维、常建。成就最高的是王维,诗歌按内容分为三类:第一类:政治题材诗。偶然作六首。第二类:边塞题材。使至塞上。第三类:山水田园诗。渭川田家、新晴野望;终南山、汉江临泛。3王维的山居秋暝写景上很有特点,具有画意的是中间四句。可以从由近至远的层次感来体会。首句“空”字,非仅指山的空旷,也是说人心的空旷。但此空旷之心,却是“晚年好静”修成的。因为有此空旷的心,方能发现此空山里的种种美好。空即无生,即无欲,因空而见美,这是本诗揭示的一个真理,所以才有接下来四句的景物描写。另外,孟浩然的诗写的“冲和平淡”,多为山水行旅、田园隐逸之作,内容较狭窄,但艺术造诣颇高。写得很宁静,很明秀。诗风冲淡自然,境界清远。孟浩然的的山水诗常于行旅、怀友、赠别只时吟咏江南,善于撷取孤月、疏雨、古木、风泉、松月等景物,融入旅思、乡恋、客愁、友情,表现一种幽远凄清的意境。孟浩然诗语淡而味终不薄。4、列举出三位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高适、岑参、王昌龄。其中高适,岑参两家最为重要,两家都是以边塞诗著称的诗人。又都是以七言歌行体见长的诗人。主要区别点是:岑诗的题材不如高适广泛。从数量上看,岑保存下来的三百首诗中,边塞题材作品占了绝大多数,因此边塞以外的内容在他的诗里就显得很不突出。就边塞诗而论,岑诗内容的丰富性超过高诗,但思想性不如高诗深刻。就作品整体风格来看,岑诗尚奇,想象丰富,热烈而浪漫;高诗质实,表现凝重而沉着。4高适 燕歌行内容丰富,表现:诗中一方面写了敌人的侵犯,激发了战士的爱国热情而奋起抗敌。另一方面又写到将师无能,导致战争失利,再加上军中苦乐不均,就使得战士们感到悲愤心塞,最后写到了征人的思乡的痛苦而引出了诗人的感叹,特别是借对历史名将的怀念点明本诗主题。作品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他是针对当时的一次败仗有感而作,目的是揭露当时边防政策的弊病,所以诗人多少是用讨论的笔调来发表对这种战争的看法,在此基础上,流露对士兵的同情,对将帅的讽刺。比较而言,高适不像王昌龄那样常常以士兵的口吻来抒情,也不像岑参那样用自己特有的敏感去描绘战斗生活和边塞风光。高适是以政治家的眼光去分析边防的问题,作品给人的感觉是比较有理性,所以明代的胡应麟的诗薮说他的作品:“尚质主理”。第四编第四章 李白主要内容:1李白诗的代表作。2 李白诗歌主要抒情风格。重点掌握:1、李白的“天生我材必有用”与“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两句分别出自李白的哪两首诗:将进酒、梦游天姥吟留别。2李白诗歌主要抒情风格是:主要表现为雄奇奔放,“雄奇”是指他的诗歌形象宏伟奇特;“奔放”是指他的诗情激扬,气势充沛。构成这一特征的有四个要素:1、激扬而豪迈的抒情基调。2、爆发、跳跃式的抒情方式。3、壮美而动荡的诗歌意境。、清新明快,不拘一格的诗歌语言。第四编第五章 杜甫主要内容:1杜甫生平及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2李白、杜甫诗歌风格的差异及原因。3杜甫的闺情诗。重点掌握:1.杜甫有“焉得诗如陶谢手,令渠述作与同游”句,句中的“陶谢”是指陶渊明和谢朓。杜甫在其进 雕赋 表中,以沉郁顿挫一语,概括了自己诗的风格。杜甫生平可分为四大阶段:一、读书和漫游。在35岁以前。代表作:望岳二、长安求仕。35岁到44岁。在这一时期,他写有著名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兵车行和丽人行。三、遭遇战乱,44岁到48岁。悲陈陶、悲青板、哀王孙等名篇。四、漂泊西南。49岁到59岁。作秋兴八首、咏怀古迹十二首等。2杜甫诗歌的主要艺术特征:体现为沉郁顿挫。“沉郁”,是指感情的悲凉壮大且深厚;“顿挫”是指感情表达的如波浪起伏,反复低回。具体表现为:(1)、深沉而忧苦的抒情基调。(2)、回环反复的抒情方式。()、凝重而悲凉的诗歌境界。()、凝炼、严整而又流畅的诗歌语言。由此可见,李杜二人在风格的不同是很明显的。导致两人诗风不同的原因在于:杜甫小于李白十一岁,在盛唐诗人中属于年辈较晚的诗人。在很大程度上,由于这十一年的距离,更加上他们不同的生活经历和个性特征,导致了两人诗歌内容上的明显差异,在反映现实生活的内容方面形成了各自的重点。3杜甫的闺情诗歌;他被称为诗史,但他也有写反映 闺 情 的诗,如他的月夜,在写法上的特点是:从对方处落笔,委婉含蓄。又虚实相接,诗脉紧凑自然如第二句“独看”领起后面六句,最后与结句“双照”形成巧妙的字面上的呼应。 虚指的是前六句全为想象之笔,抒写诗人一片关切体贴的情意。在“虚”的、想象的当中,既写出对方的思念,同时也表现自己的思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