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统计学_第1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统计学_第2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统计学_第3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统计学_第4页
【毕业学位论文】(Word原稿)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统计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南 京 财 经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学 士 学 位 论 文 基于因子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 竞争力评价 指导老师: 管 于 华 答辩日期: 2010 年 6 月 9 日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目录 摘 要: . 1 . 1 一、引言 . 2 二、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 . 3 (一)构建的基本原则 . 3 (二)指标选择的依据 . 3 (三)指标体系的建立 . 4 三、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实际测评 . 5 (一)研究原理 . 5 (二)分析过程与结果 . 5 1、标准化 . 5 2、求特征根及贡献率 . 5 3、求特征值及贡献率 . 6 4、得出公因子表达式 . 7 5、计算因子得分及排名 . 9 四、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 . 9 五、对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 . 11 参考文献 . 13 附录 . 14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 基于因子 分析的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 竞争力评价 摘 要 : 本文选取长三角地区除上海外 15个城市 59个县(市)为研究对象, 遵循一定的原则和依据, 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等 15 个指标建立指标体系, 采集江苏省和浙江省县域经济 2008年的数据, 运 用因子分析法对各县(市)的 2008年的 竞争力 情况 进行评价 , 得到每个县(市)的 综合得分, 将其进行排序比较, 最后运 用聚类方法 进行分层 聚类 将 所有县(市) 分为四类 , 由此 对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竞争力作出评价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 长三角, 县域经济 竞争力,因子 分析 ,聚类分析 5 9 as up by of 15 of 008, by to of 008, is is to of 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2 一、 引言 长三角地区江海交汇、南北居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改革开放以来,长三角地区 已成为中国经济活动最活跃、增长最具潜力的区域, 也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核心区。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强健, 在长三角地区经济体系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 在2009年评定出来的 第九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中, 上海 市 1个,江苏省 27个,浙江省 26 个,前十名中长三角地区占了 8个,其中江苏江阴市、昆山市、张家港市和常熟市地理位置相连的四个县级市作为“区域经济强县统筹发展组团”并列第一名。 何为县域经济?“县域经济 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 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 1 县域经济有着自身特色,与城市经济有着很多不同 点,在研究县域经济竞争力时应与研究城市竞争力区分开来,要体现县域经济的特色。如城市是规模经济, 注重总量和规模, 县域经济是特色经济, 其基础是区域的自然资源 ,县域经济发展要贯彻以人为本的观念,提高资源利用率,使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竞争基础是居民的生活水平。 2 前人在县域经济方面已做了很多研究,在研究县域经济竞争力方面倾向于通过选取一系列的指标 构成一个指标体系,通过这个指标体系将各县(市)竞争力进行比较研究以发现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和存在的问题。模型的建立一般采用因子分析法或公因子 分析法。 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因子分析是心理学家 1904年 提出的设想,其基本思想是用少数几个潜在指标的线性组合,来表示实际存在的多个指标,基本目的是用少数几个随机变量来描述多个变量间协方差关系,能把多个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以利于研究分析。 3 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指标很多,每个指标间存在复杂的相关关系,因此,因子分析适用于对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研究。 在本文的研究中剔除了上海地区的变量, 因 为 上海作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 是典型的城市经济,而 县域经济发展不具有代表 性,故 本文选取 除上海外的 15 长三角城市 共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3 59个县 作为研究对象 (不含地级市市辖区 ),以 因子 分析法和聚类分析为主要研究方法对长三角地区县域经济作了研究。 二、 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设计 县 域经济竞争 力反映的是一个县 经济综合实力水平,是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一个经济单位整体实力的体现。 所以县域 经济综合竞争力评价的对象 应 是县 (市) 及其范围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整体状况 ,对 其 的 评价是对社会经济的一种综合评价和分析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应遵循 相应的原则 。 (一) 构建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的原则 。 县 (市 )经济综合评价体系必须能够正确反映县 (市 )社会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 , 要能如实反映县(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这个指标体系 能对该县(市)的综合竞争力作出恰当的评价。 2、系统全面的原则 。 县 (市 )社会经济综合竞争实力涉及社会、经济、文化教育、科技、人类需求等方面 , 是一个复杂的系统 , 其中又分为众多相互联系的子系统。这就要求从系统论的角度建立一套完整的指标体系 , 对这个地区的各个子系统进行综合全面的评估。 3、适用统一原则 。 评价结果尽量接近客观现实 , 由真实的数据能导出准确可靠的结果。评价必须有一定的适用性 , 可以应用于较广的范围 ,兼顾适用性与动态性。 ( 二) 指标选择的依据 1、 综合经济实力 。反应经济发展水平首先必须考虑经济总量规模,一个良好的综合经济实力是县(市)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基础,因此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包含 反映县(市)的综合经济实力指标 。本文选取了 地方国内生产总值,三大产业生产总值,全社会固定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4 资产,地方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支出 7个指标。 2、产业结构 水平 。 产业结构是反映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方面 , 也是其竞争力的重要基础 。本文选取了 三大产业占地方生产总值比重作为指标。 3、人民生活水平。“富民”才能“强国”,只有地方居民真正富裕了,县(市)的经济发展才有后 劲,竞争力才能得到切实提高。本文选取了年末总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城乡居民储蓄年末余额 3个指标。 4、“三农”问题。农业经济是县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评价县域经济竞争力必须包涵能反映“三农”问题的指标。本文除选取了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占 选取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这一指标。 ( 三 ) 指标体系的建立 根据以上原则 和依据 ,确定了 15个指标构成评价体系。具体指标见表 1 表 1 县域经济评竞争力 评 价指标体系 代号 指标内容 代号 指标内容 末总人口(万人) 均生产总值 方国内 生产总值(亿元) 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社会固定资产 二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方财政收入(亿元) 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方财政支出(亿元) 一产业占 %) 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二 产业占 %) 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三 产业占 %)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5 三、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实际测评 (一)研究原理 目前 ,在多指标综合评价经济效益问题的研 究中 , 随着多元统计方法的推广和普及 ,利用 因子分析建立综合评价函数已成为公认的较优的方法 。 评价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很多,但由于指标间具有复杂的相关关系 , 难以直接给出评价 , 这就需要把各项指标归纳为一项或多项综合指标予以反映。 因子 分析就是解决这种问题的很好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 在本文的应用中 ,用此方法从所选的 15个指标中求出 公因子 , 然后按照一定的要求 (本研究采用相关系数矩阵特征根大于 1)筛选得到几个 公因子 , 来代替原始指标 ,再以各 公因子 的方差贡献率为权数 ,将所选取得 公因子 进行综合 , 得到县 (市 )的综合得分 , 然后依据它 对各县 (市 )进行排序、比较、分析。 (二)分析过程与结果 本文 来源于 江苏统计年鉴 2009和浙江统计年鉴 2009 ,以 2008 年 长三角 59个县(市)关于 15 个 指标 的原始数据作为样本,运用 因子 分析。 1、 标准化 对各 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以消除指标间不同的量纲和量纲单位。 2、求特征根及贡献率 将标准化后的数据进行因子分析,选 公因子 分析。得到总方差解释表(表 2)。 总方差解释表反应的是因子解释原有变量总方差的情况。 由表 2 我们可以得到 15 个因子的特征根,方差贡献率和累计方差贡献率。通过观察可以发现,前四个因子的特征根都大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6 于 1,并且累计方差贡献率达到 即前四个特征根能够解释原 因此, 公因子 分析过程中应提取四个 公因子 4。 表 2 总方差解释表 To t a l V a r i a nc e E x pl a i ne 9 2 5 5 9 . 4 9 7 5 9 . 4 9 7 8 . 9 2 5 5 9 . 4 9 7 5 9 . 4 9 7 8 . 1 1 7 5 4 . 1 1 5 5 4 . 1 1 52 . 0 1 5 1 3 . 4 3 6 7 2 . 9 3 3 2 . 0 1 5 1 3 . 4 3 6 7 2 . 9 3 3 2 . 1 4 8 1 4 . 3 2 1 6 8 . 4 3 71 . 6 5 6 1 1 . 0 3 8 8 3 . 9 7 0 1 . 6 5 6 1 1 . 0 3 8 8 3 . 9 7 0 2 . 0 9 3 1 3 . 9 5 6 8 2 . 3 9 21 . 2 5 9 8 . 3 9 4 9 2 . 3 6 4 1 . 2 5 9 8 . 3 9 4 9 2 . 3 6 4 1 . 4 9 6 9 . 9 7 1 9 2 . 3 6 4. 4 6 1 3 . 0 7 3 9 5 . 4 3 7. 2 1 4 1 . 4 2 7 9 6 . 8 6 4. 1 6 1 1 . 0 7 6 9 7 . 9 4 0. 1 0 7 . 7 1 6 9 8 . 6 5 5. 0 7 5 . 5 0 2 9 9 . 1 5 7. 0 4 7 . 3 1 4 9 9 . 4 7 2. 0 4 3 . 2 8 8 9 9 . 7 6 0. 0 3 0 . 2 0 0 9 9 . 9 6 0. 0 0 4 . 0 2 8 9 9 . 9 8 8. 0 0 2 . 0 1 1 1 0 0 . 03 E - 0 0 5 . 0 0 0 1 0 0 . 0C o m p o n e n t a l% o fV a r ia u m ul a t i v e% To t a l% o fV a r ia u m ul a t i v e% To t a l% o fV a r ia u m ul a t i v e%I n i t i a l E ig e n v a l u e sE x t r a c t i o n S u m s o f S q u a r e dL o a d i n g sR o t a t i o n S u m s o f S q u a r e dL o a d i n g sE x t r a c t i o n M e t h o d : P r i n c i p a l C o m p o n e n t A n a l y s i s 求特征值及贡献率 对提取的四个 公因子 4建立初始因子矩阵(表 3)。同时,为便于对各因子载荷做合理解释,对其进行旋转使其结构简化(这里使用最大方差法), 使得每个因子的载荷的平方按列向 0或 1两极分化,以排除噪声 干扰的影响。表 4即为方差最大正交旋转矩阵,同时,表 4给出的是原始数据 和 公因子 已标准化处理后的所提取的前四个 公因子 的载荷矩阵。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7 表 3 初始因子载荷矩阵 Co m p o n e n t M a t r i 4 0 5 . 3 9 1 - . 6 8 2 . 4 1 5. 9 8 2 . 1 1 1 . 0 1 6 - . 0 7 5- . 2 9 0 . 3 3 9 . 3 9 0 . 7 7 6. 9 8 2 . 0 6 1 . 0 3 6 - . 0 8 5. 9 7 0 . 1 7 7 . 0 1 6 - . 1 0 3- . 5 9 4 . 3 9 6 . 5 8 4 . 0 0 2. 5 1 6 - . 7 9 4 - . 0 8 9 . 1 5 0. 0 3 8 . 8 3 6 . 1 5 8 - . 3 0 4. 8 5 9 - . 1 1 4 . 3 4 9 - . 2 8 1. 8 7 1 . 2 2 5 - . 1 9 7 . 2 1 2. 8 2 8 - . 0 8 5 . 2 6 8 . 2 7 1. 9 6 5 . 0 7 8 . 1 0 6 - . 1 5 1. 9 5 4 . 1 4 0 . 0 5 9 - . 1 1 6. 9 1 5 . 1 6 2 - . 1 6 9 . 1 9 8. 5 7 2 - . 3 0 3 . 6 2 3 . 2 7 2Z s c o r e ( 年末总人口(万人) )Z s c o r e ( 生产总值(亿元) )Z s c o r e (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Z s c o r e (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Z s c o r e (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Z s c o r e ( 第一产业占G D P 比重() )Z s c o r e ( 第二产业占G D P 比重() )Z s c o r e ( 第三产业占G D P 比重() )Z s c o r e ( 人均生产总值 )Z s c o r e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Z s c o r e ( 全社会固定资产 )Z s c o r e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Z s c o r e ( 地方财政支出(亿元) )Z s c o r e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Z s c o r e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 2 3 4C o m p o n e n tU n d e f i n e d e r r o r # 1 1 4 0 1 - C a n n o t o p e n t e x t f i D: P r o g r a mF il e s S P S S e n w i n d o w s s p s s . e r r : s u c c o m p o n e n t s e x t r a c t e d 4、得出公因子表达式 根据表 4得到公因子表达式: 1+3+4+6+7+ 8+9+10+11+12+13+14+15 ( 1) 1+3+6+7- 8+9+10+11+13+14+15 ( 2)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8 1+2+3+4+6+7+ 9+10+11+12+13+15 ( 3) 2+5+7+ 9+10+13+14+15 ( 4) 表 4 正交旋转因子载荷矩阵 R o t a t e d C o m p o n e n t M a t r i 1 8 5 - . 0 4 4 . 9 5 7 . 0 4 1. 9 4 9 . 0 5 0 . 2 4 2 - . 1 4 4- . 1 8 0 - . 1 4 7 . 0 6 1 . 9 4 6. 9 5 1 . 0 8 9 . 2 0 5 - . 1 5 2. 9 4 7 - . 0 2 2 . 2 4 9 - . 1 5 0- . 3 3 8 - . 5 4 9 - . 4 8 4 . 4 4 8. 3 5 8 . 8 8 0 . 0 0 1 - . 1 5 2. 2 0 2 - . 8 8 1 . 0 3 3 . 0 0 3. 9 2 5 . 1 1 6 - . 2 1 9 - . 1 8 2. 7 6 9 . 0 5 4 . 5 4 6 . 0 2 6. 8 3 0 . 2 8 5 . 0 8 5 . 2 4 5. 9 6 2 . 0 3 8 . 1 2 2 - . 1 6 7. 9 4 2 - . 0 0 2 . 1 9 3 - . 1 4 6. 8 1 3 . 1 1 1 . 5 0 7 . 0 1 0. 6 7 2 . 3 8 8 - . 3 3 7 . 4 0 6Z s c o r e ( 年末总人口(万人) )Z s c o r e ( 生产总值(亿元) )Z s c o r e ( 第一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Z s c o r e ( 第二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Z s c o r e (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元) )Z s c o r e ( 第一产业占G D P 比重() )Z s c o r e ( 第二产业占G D P 比重() )Z s c o r e ( 第三产业占G D P 比重() )Z s c o r e ( 人均生产总值 )Z s c o r e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Z s c o r e ( 全社会固定资产 )Z s c o r e ( 地方财政收入(亿元) )Z s c o r e ( 地方财政支出(亿元) )Z s c o r e ( 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年末余额 )Z s c o r e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1 2 3 4C o m p o n e n tU n d e f i n e d e r r o r # 1 1 4 0 1 - C a n n o t o p e n t e x t f i D : P r o g r a mF il e s S P S S e n w i n d o w s s p s s . e r r : N o s u c h U n d e f i n e d e r r o r # 1 1 4 0 8 - C a n n o t o p e n t e x t f i D : P r o g r a mF il e s S P S S e n w i n d o w s s p s s . e r r : N o s u c hR o t a t i o n c o n v e r g e d 6 i t e r a t i o n s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9 在第一 公因子 的表达式中 第四、第五、第七、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 项指标的系数较大,这三个指标起主要作 用,可以把第一 公因子 看成是由 生产总值、第二产业生产总值 、 第三产业生产总值、地方财政收入、社会财政支出和全社会固定资产 所组成的反映 县(市)综合经济发展情况 的指标。在第二个 公因子 中,第 七 和 第八项指标的影响较大,因此,可以把第二 公因子 看成是由第二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和第三产业占国民生产总值比重所 组成的反应县(市)经济结构情况的指标。 在第三 个 公因子 中,第一、第十、第十四项指标的影响较大, 可以把第三 公因子 看成是由 年末总人口、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和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的反映 社会消费情况的 综合指标。在第四 个 公因子 中,第 三 、第 六 、第十 五 项指标的影响较大 ,可 以把第 四 公因子 看成是 由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第一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和农村居民纯收入所组成的反应县(市)农业发展情况 的指标 。 5、计算因子得分及排名 最后以每个 公因子 的贡献率为权重得出 综合得分 表达式: F( =1+2+3+4 ( 5) 根据 综合得分 表达式算出的各县(市)的得分 并进行排名, 表 5即为个县(市)的得分和排名情况。 四、长三角县域经济竞争力比较 观察表 5可发现,长三角各县(市)经济发展情况总体良好,但各县(市)间差异较大。昆山、江阴等市的得分明显要高于最后几名的三门、仙居等县很多。下面根据表达式( 5)得到的各县(市)的 综合得分情况进行分层聚类分析,分层聚类分析垂直冰柱图见附表 1。如所有县(市)分成 4类,分析结果见表 6: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0 表 5 各县(市)得分和排名表 市县 综合 得分 排序 市县 综合 得分 排序 市县 综合 得分 名次 昆山市 江都市 1 扬中市 1 江阴市 溧阳市 2 桐庐县 2 张家港 启东市 3 姜堰市 3 常熟市 如皋市 4 奉化市 4 吴江市 靖江市 5 兴化市 5 慈溪市 玉环县 6 溧水县 6 绍兴县 金坛市 7 句容市 7 宜兴市 5 8 海安县 8 高淳县 8 太仓市 嘉善县 9 新昌县 9 余姚市 0 长兴县 0 建德市 0 诸暨市 1 临海市 1 高邮市 1 温岭市 2 泰兴市 2 安吉县 2 海宁市 3 海盐县 3 宝应县 3 上虞市 4 如东县 4 岱山县 4 富阳市 5 德清县 5 嵊泗县 5 通州市 6 临安市 6 淳安县 6 桐乡市 7 宁海县 7 天台县 7 丹阳市 8 象 山县 8 三门县 8 海门市 9 仪征市 9 仙居县 9 平湖市 0 嵊州市 0 表 6 各县(市)分层聚类结果 类别 县(市) 第一类 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常熟市 第二类 吴江市,慈溪市,绍兴市 ,宜兴市,太仓市,余姚市,诸暨市,温岭市 第三类 海宁市,上虞市,富阳市,通州市,桐乡市,丹阳市,海门市,平湖市,江都市,溧阳市,启东市,如皋市,靖江市,玉环县,金坛市,海安县,嘉善县,长兴县 ,临海市,泰兴市,海盐县,如东县,德清县,临安 市,宁海县,象山县,仪征市, 嵊州市 ,扬中市,桐庐县,姜堰市,奉化市,兴化市,溧水县,句容市,高淳县,新昌县,建德市,高邮市,安吉县,宝应县 第四类 岱山县, 嵊泗县 ,淳安县,天台县,三门县,仙居县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1 第一类为经济发展发达县(市)。总体得分在 10以上, 4个县(市)均为江苏县(市)。这四个县(市)分别隶属苏州和无锡,都是沿江城市,紧邻上海,经济区位优势明显,是苏南模式、乡镇工业的发源地。经过改革开放多年,经济发展快,综合竞争力明显高于其他县(市)。 第二类为经济发 展较发达县(市)。总体得分在 3至 8之间,有 8个县(市),江苏3 个县(市),浙江 5 个县(市)。这几个县(市)多靠近长江,与上海距离较近,交通便利,有比较区位优势,经济发展相对迅速。 第三类为经济发展一般县(市)。总体得分在 2 之间,有 41 个县(市),占了绝大多数。这些县(市)均相对靠内陆一些,受上海的经济辐射圈较小,经济发展虽然较快,但与前两个层次仍有差距。 第四类为经济发展较薄弱县(市)。总体得分在 间,有 6 个县(市),均为浙江县(市)。这些县(市)在地理位置上 相对前面几个层次较为偏远。 五 、 对长三角县域经济发展提出的一些建议 长三角地区的县域经济发展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同时也还有上升的空间。针对上文得出的分析结果,本文在此对提高 长 三角地区 乃至全国 县域经济竞争力提出 几点小小的 建议 : ( 一 ) 积极调整产业结构。 加快县域工业化进程,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和技术人才优势, 树立科学发展观 ,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推动信息化,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发展高新科技产业,增强 产品竞争力, 壮大 工业支柱产业。同时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企业,以此带动和吸纳更多的劳动力就业。 促进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 是拉动县域经济增长的朝阳产业,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2 展, 使 第三产业打造成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能有效增进县域经济的活力,使县域经济保持旺盛的发展力 。 ( 二 ) 解决好“三农”问题 要稳定第一产业,大力发展非农经济,切实提高农民收入。 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县域经济中,乡镇企业异军崛起 ,成为 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动力 ,吸收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因此要加大对 农村 个体私营经济的扶持力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加大开放力度,全面构建开放型县域经济 ,激活农村经济活力 。 ( 三 ) 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消费是促进经济增 长最具潜力的推动力,要切实提高居民收入,增加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提高城镇居民消费能力。 加快城镇化建设 ,增加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高县域经济质量、环境质量、人口质量和生活质量,实现县域人民生活现代化。 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3 参考文献 1何丽双 , 林木西 县域经济竞争力 主成分 分析评价 以辽宁省为例 J 商场现代化, 2007,(505): 307 2丁华军 关于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研究 以安徽省为例 J 经济研究参考, 2007, (23):28 3黄润龙,管于华,何志芳 数据统计与分析技术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04: 285 4杨晋超 长江三角洲地区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的评价 J2004,19(02): 78 5王小宇 辽宁省县域经济竞争力水平与提升策略 J 商场现代化 , 2007, (506):231 6王元元 , 党丽娜 基于 主成分 分析的延安市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研究 J2010,(03): 27 7王贤海 安徽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J 统计预测与决策 , 2006, (10):154 8牛蕾 , 卢正惠 云南曲 靖市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J 法制与社会, 2010, (04):217 9张国宗,田雅娟张家口市县域经济竞争力实证分析 J安徽农业科学, 2009,37(07): 97 10靳贞来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的内涵及评估体系探讨 J生产力研究, 2006,(03): 118 11林幼斌 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指标体系的设计 J 2006, (11): 48, 107 12黄源湘 , 魏 峰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评价与分析 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7, 31(02): 147 13 吴冰 昆山县域经济发展的启示 J. 江苏商论 , 2006, (09): 141 14 冯一平 , 何有世 , 王鹏 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 J 商业时代 ,2009, (05): 138 15. . in A 2009,(05)南京财经大学本科毕业论文 14 附录 附表 1 分层聚类垂直冰柱图 of :张家港市7:常熟市9:昆山市3:江阴市50:绍兴县35:慈溪市10:吴江市54:温岭市47:诸暨市34:余姚市1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5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6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of 1:太仓市4:宜兴市53:嵊泗县52:岱山县59:仙居县57:三门县58:天台县33:淳安县40:海宁市48:上虞市1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2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3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4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5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X 6 X X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