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八年级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doc_第1页
2013八年级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doc_第2页
2013八年级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doc_第3页
2013八年级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doc_第4页
2013八年级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3苏教版八年级语文复习之文言文阅读 一马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下列各句中的“食”读音和意义都相同的是_和_;_和_。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食不饱,力不足。 食之不能尽其材。 2、翻译。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_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_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_3、本文采用的写法是_。文中的“伯乐”是比喻_;“千里马”是比喻_;“食马者”是比喻_。集中抨击的社会现象是:_。4、文中写千里马的遭遇的句子是:_。5、本文论证的中心是:_。6、用“”标出下面句子朗读时应有的两处停顿。 食 马 者 不 知 其 能 千 里 而 食 也。7、“以”字的意思和用法与“不以千里称也”一句相同的一项是( ) A、策之不以其道 B、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D、不以善小而不为 8、各用一句话概括各段段意 第一段:_ 第二段:_ 第三段:_ 9、对本文写作意图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识别和选拔人才的困难及其严重危害。 B、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讽喻当时统治者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C、本文借千里马因不遇伯乐而被埋没于世的故事,说明了众多的才智之士不得重用的真正原因,在于没有遇到像伯乐那样知人善任的人。D、本文就有马无马问题反复进行论述,说明“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借以呼吁社会能有更多的像伯乐那样的人,使天下人才各得其用。答案1、 2、 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喂马的人不能按照它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 想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 3、托物寓意 能识别人才的人 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 4、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5、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6、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7、D 8、第一段:说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第二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第三段:总结全文,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 9、B(湖北黄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7-31题。(12分,30题4分每小题2分,其他每题2分) 【甲】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呜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选自韩愈马说) 【乙】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其叔父怒日:“何用此为?”将欲更弃之。元对曰:“有生之数,莫不重其性命。若天生天杀,自然之理。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叔父感其言,遂许焉。明年,犬随叔父夜行。煎墨瞳曼致受支怨搀童受妻堡。犬亟奔至家,汪汪之声不已。张元怪之,随犬出门,见叔父几死。速延医治之,不日而愈。自此,叔父视犬如亲。 (选自北史孝行传张元)2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虽有千里之能 张元怪之,随犬出门 B安求其能千里也 今为人所弃而死,非其道也 C.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若见而不收养,无仁心也 D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若见而不收养28.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与“犬随叔父夜行”中“夜”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B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C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29.用“”给下面文句断句,要求根据语意划出两处。 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3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文句。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叔父为蛇所啮,仆地不得行。31和谐社会,人类要了解动物,更要和动物友好相处。甲文采用 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明主;乙文则主要表达了 的主旨。26.答案示例:善行,如寒冬里的一朵腊梅,能够唤起人们对温暖春天的无限憧憬;善行,如荒漠里的一粒种子,能够让曾经的荒漠变成莺歌燕舞、芳草萋萋的绿洲。27C(均为转折连词,但是。A结构助词,“的”,代词,指“汪汪之声不已”;B代词,指马,代词,指狗的生死;D通假字,通“现”,动词,看见)28.A(都是名词作状语,修饰动词;BCD项加点词都活用为动词)29村陌有犬为人所弃者张元见之即收而养之。30.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叔父被蛇咬了,趴在地上走不了。31.托物寓意(或托物言志)关爱动物,善有善报二陋室铭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1.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陋室”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你认为“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陋室”的“陋”还是“不陋”?请说明你的理由。3.作者明明在称赞他自己的“陋室”的,为什么又要在文中提到“南阳诸葛庐”和“西蜀子云亭”呢?答案1.从环境,交往中来写陋室的。表达了作者的爱好情趣和高尚情操。2.陋室不陋。“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让人体会不到一点“陋”意,给人更多的则是郁郁葱葱的青草掩映下的小屋,充满了勃勃生机。真是陋室不陋。3.用类比的写作手法,用诸葛亮、杨子云的事例来证明“陋室不陋”的观点。寄托了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操。三口技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未几,夫篌声起,妇拍儿亦渐拍渐止。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忽一人大呼“火起”,夫起大呼,妇亦起大呼。两儿齐哭。俄而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1 将文中内容填好。2 解释下列加点字。(1)便有妇人惊觉欠伸 惊醒 (2)两股战战 大腿 (3)几欲先走 跑 (4)妇抚儿乳 喂奶 3 选文按 时间设想 顺序描写的三个场面是 惊醒 , 入睡 , 起火 其中正面描写了表演者表演的内容,侧面描写了 宾客的反应 ,(请用波浪线画出),其作用是 从侧面突出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4翻译: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 妇人抚摸小儿给他喂奶,小儿含着乳头啼哭,妇人拍他轻声哼唱哄呀入睡 5试分析这三个场面中声音的特点。 由远到近,由外到内,由小到大,由少到多 京中有善口技者。会宾客大宴,于厅事之东北角,施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众宾团坐。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既而儿醒,大啼。夫亦醒。妇抚儿乳,儿含乳啼,妇拍而呜之。又一大儿醒,絮絮不止。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1、本文选自 ,这本书是朝的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朝的2解释加()的词的意思1、(会)宾客大宴 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3众妙(毕)备 4、以为绝(妙)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2)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4、第一段交代了那些事?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5、第二段描写口技人表演的声响,其顺序是什么?6、“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表现了听众的那些内心感受?答案1、本文选自口技,这本书是 清 朝的 张潮 编选的一部笔记小说集。本文的作者是 明 朝的 林嗣环。2、解释加()的词的意思1、(会)宾客大宴会:适逢,正赶上2、(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但:只3、众妙(毕)备毕:全、都4、以为绝(妙)妙:奇妙3、(1)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人敢大声说话。(2)(客人们)远远地听到了从深巷中传出的狗叫声,(接着)就有一个妇人被惊醒,打着呵欠,伸着懒腰。4、第一段交代了口技表演者和表演的时间、地点、设施、道具,以及开演前的气氛。这部分是下文记叙精彩表演的铺垫。5、先写“妇人惊觉欠伸”,听到犬吠声而醒来,再写“其夫呓语”,画面逐渐清晰。又由于“欠伸”“呓语”惊动了幼儿,幼儿“大啼”。至此帷幕大开,相继出现许多声响:丈夫被吵醒,大儿也被吵醒,于是“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6、宾客对口技表演的由衷赞叹。四送东阳马生序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览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今诸生学于太学,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无冻馁之患矣;坐大厦之下而诵诗书,无奔走之劳矣;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不必若余之手录,假诸人而后见也。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东阳马生君则在太学已二年,流辈甚称其贤。余朝京师,生以乡人子谒余。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是可谓善学者矣。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1本文是一篇 赠序 ,是临别赠言性质的文体。内容多为 勉励 称许 之辞。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手自笔录 用笔 (2)先达德隆望尊 学术界的前辈 (3)不敢出一言以复 辩解 (4)卒获有所闻 终于 (5)腰白玉之环 挂在腰间 (6)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给予 3翻译(1)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美滋味之享。 住在旅店,主人每天提供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滋味的享受 (2)县官日有廪稍之供,父母岁有裘葛之遗 朝庭每天有米粮供应。父母每年给予冬夏的衣服 4、“嗜学”和“家贫”是一对矛盾,作者是如何解决的?(用文中原话回答)选文第一段作者吃的穿的都不如别人,他为什么“略无慕艳意”?(用原文回答)。“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 “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5课文第一段从哪三个方面来表现作者自己求学的艰难? 一是幼时求学艰难,二是成年后求师艰难,三是学习条件艰苦 6作者说“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请你用一句名言或者是格言、俗语来概括这种情况。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7本文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从师生态度,生活情况,学习条件等方面来写的,请结合第二段谈谈在学习条件方面作者是怎样进行对比的,得出了一个什么结论? “ 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与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行深山巨谷中 ”与“坐大厦之下而诵 ” “未尝稍降辞色”与 “ 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也” 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8第二段中诗书分别指的是 诗径 和 尚书 9第三段说写这篇序的目的,这就是勉励马生努力学习。从行文上看,作者之所以写这篇序赠给马生不是轻率的,这当中有别人对他的称赞,即“_流辈甚称其贤_”;有“乡人子”这一层关系,还有自己对他的好印象,一是“_辞甚畅达 ”,二是“_言和而色夷”(摘用文中字词填空,后两空不超过6字)揭示作者写作意图的句子是“ 其将归见其亲也,余故道为学之难以告之 ”。11认为读书苦,几乎是所有中学生的共同感受。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当你深谙了宋濂之苦及宋濂之累时,你对读书之苦想必会有新的认识,结合课文,说一说你的认识。 12我国古代有不少勤学的故事,并演变出很多成语,试举出两个成语,并说出主人公。如祖狄“闻鸡起舞”,匡衡“凿壁偷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览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緼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苦此。7、翻译下面的句子。(6分)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 8、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由“ ”与“ ”之间的矛盾决定的。(摘录原文回答)(2分)9、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答: 答案 7、(6分)(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尝、趋各0.5分,句意2分) 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的意思。(其、略无各0.5分,句意2分) 8、(2分) 嗜学 家贫 (顺序可换) 9、(4分)幼时抄书之辛,成年叩问之难,从师奔走之艰,住读生活之苦。 (湖北襄阳)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完成12-16题。(10分)【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孙权劝学【乙】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