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儒林外史》.docx_第1页
7.《儒林外史》.docx_第2页
7.《儒林外史》.docx_第3页
7.《儒林外史》.docx_第4页
7.《儒林外史》.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讲义1、引入:要讲的回目 如果说与吴敬梓同处一个朝代的曹雪芹是一个艺术家的话,相对来说,吴敬梓更多的是一个思想家,而他思想之集大成者全在于他这部儒林外史之中,他到底是如何将之注入其中的呢?2、三十七回内容地位:说回目祭先圣南京修礼(重点),送孝子西蜀寻亲(涉及一点点,出场)有一场发发生在南京的祭祀先圣的祭礼,这个先圣就是泰伯,何许人也,我们后面会为大家揭晓。“送”郭孝子到四川去寻找他做了和尚的父亲,而他父亲就是前面提到过的王惠。本回关于这个只提到了郭孝子的出场所以我们就不多做介绍,我们的重点是发生在南京的这一场祭礼。地位高潮(这一回没有什么情节,就是整场祭祀的准备工作、祭祀过程等)作者用了差不多整整一回的篇幅来写它,它在我们整本书中亦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可以说,它是书中的高潮。对此(PPT)卧闲草堂系统评本:”本书至此卷,是一大结束。 祭泰伯祠是书中第一大结束。凡作一部大书,如匠石之营宫室,必先据结构于胸中:孰为厅堂,孰为卧室,孰为书斋,灶厩,一一布置停当,然后可以兴工。此书之祭泰伯祠,是宫室中之厅堂也。从开卷历历落落写诸名士,写到虞博士是其结穴处,故祭泰伯祠亦是其结穴处(从结构上)。譬如岷山导江,至敷浅原,是大总汇处。“是对前书所写的一种总结,也是作者思想的最大体现处。 在卧闲草堂评本看来,祭泰伯祠这一事件在本书中那是拥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本回之前写了那么多人物,假儒真名士都有,但是这一场祭礼却将所有的人物都聚集在了一起,将众人置于泰伯祠中一如贾府之于红楼梦,水泊梁山之于水浒,而这次他们的祭礼还要从礼乐制度开始说起:3、礼乐制度&礼崩乐坏(礼乐、礼崩乐坏、假儒大存、总结原因、现状、真名士) (PPT)礼乐制度 起源于西周时期,相传为周公所创建。它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对后世的政治、文化、艺术和思想影响巨大。 致乐以治心者也。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心中斯须不和不乐,而鄙许之心入之矣;外貌斯须不庄不敬,而易慢之心入之矣。故曰:致礼乐之逍,举而错之天下,无难矣。 礼记.乐记 礼乐不可斯须去身,君子以礼乐安身立命 解释:详细审视乐的作用是为了加强内心修养。详细审视礼的作用是为了端正仪表举止,使人庄重恭敬,庄重恭敬就会有威严。如果心中有片刻不平和与不快乐,那么卑鄙奸诈的念头就会进入;如果外表有片刻不庄重与不恭敬,那么轻佻怠慢的念头就会进入。(PPT)礼崩乐坏西周社会制度瓦解,礼崩乐坏。面对春秋时期的社会乱相,孔子极力主张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提倡“克己复礼” 明清的现状犹是如此,礼崩乐坏,假儒大存,而真士隐,我们可以从原文的一到三十回窥得一斑儒林外史的一到三十回,作者极尽铺陈之能是,穷极士人情态, 比如热衷功名却又考场失意的不甘寂寞的周进、范进,本为酒囊饭袋,毫无真才实学却将自己伪装的光鲜亮丽的蘧公孙、杨执中以及两娄公子,矫揉造作,沽名钓誉的匡超人,赵雪斋;还有其他诸如:梅玖 、张静斋 、严贡生 、严监生、王惠 、牛浦郎、季苇萧、萧金铉、杜慎卿等,而吴敬梓笔端则多讽刺之意,让自托为名士的“假名士”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勾画一幅当时社会的“士林图景“(由士的变质说明礼崩乐坏)对于儒林外史的主题,鲁迅曾说“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总结:(PPT)当时的社会“士农工商”,科举特别是八股取士的大兴,“士”成为最优选择,当名士也成为了获得名利富贵的捷径。而人们的评价成功与否的标准也是名和利,所以就有大批的人汲汲于对功名的追求,要么就附庸风雅,沽名钓誉,然后假名士大量存在,世风日下。(PPT) 但社会中不乏真名士,他们深感当下社会礼崩乐坏世风日下,面对无可奈何的社会寻求一个出路,来颂扬自己的高志以自白,于是迟衡山杜少卿等真名士提出泰伯祠祭礼。 “当杜少卿到卢表弟家会迟衡山时,两人闲话间,迟衡山说起:“而今读书的朋友,只不过讲个举业,若会做两句诗赋,就算雅极的了,放着经史上礼、乐、兵、农的事,全然不问!我本朝太祖定了天下,大功不差似汤武,却全然不曾制作礼乐。” 儒林外史三十三回(对文本的解释)在当时的社会,读书人除了为了功名弄八股考科举,就是附庸风雅搞点诗词,把最重要的德行修养抛在一边,这引起了真名士的担忧和愤慨。我们说缺什么就提倡什么,作为儒家先圣的后继者们自然就想到了孔子面对春秋乱象所提倡的礼乐制度,于是他们共同志于一场祭礼。注:“士”是知识分子的通称,名士则指的是“知名之士”。在汉语大字典中名士的含义有三种:一是指名望高而不仕的人。礼记勒令“娉名士礼贤者。”(疏):“名士者,谓其德行贞纯、道术通明、王者不得而隐居在位者也。”二是以学术、诗文等著称的知名文人。吕氏春秋尊称“由此为天下名士显人,以终其寿。”三是指恃才放达。不拘小节的人。综上述,所谓名士,是指德才兼备、名声在外却又不为官的人。4、祭礼的准备 (ppt)对象:泰伯 泰伯是何许人也?“吴泰伯,泰伯弟仲雍,皆周太王之子,而王季历之兄也。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于是泰伯、仲雍二人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季历果立,是为王季,而昌为文王。太伯之奔荆蛮,自号勾吴。荆蛮义之,从而归之千余家,立为吴泰伯。” 史记吴泰伯世家第一“泰伯可谓至德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德而称焉。” 论语泰伯泰伯礼让天下和开发江南的功德,几千年来一直为后人所敬仰。孔子称他是至德之人,把他尊为儒家的礼让圣贤。(PPT)正如迟衡山所说:“我们这南京,古今第一个贤人是吴泰伯,却并不曾有个专祠。那文昌殿、关帝庙,到处都有。小弟意思要约些朋友,各捐几何,盖一所泰伯祠,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 地点:泰伯祠(新修) 这正是作者借书中人物之口道出了自己的心声,如果说文昌殿象征着人们“求贵”(文昌帝君,又称梓潼帝君。为主宰功名、禄位之神。是中国古代学问、文章、科举士子的守护神。在道教神仙系统中地位较高。),关帝庙象征着人们“求富”(由“万世人杰”上升到“神中之神”,一度成为武财神的象征),而泰伯祠则是作者心目中“礼让”的代表。但是这样一个孔子儒家所提倡的礼让圣贤的代表在南京却没有一个像样的专祠,所以迟衡山杜少卿等名士就捐钱集资为这样一大圣贤修建专祠,杜少卿甚至为此掏空了腰包。有了专祠以后,春秋两仲,用古礼古乐致祭。借此大家习学礼乐,成就出些人才,也可以助一助政教。这也是真名士们发起这次祭礼想要的目的。 (ppt)时间:四月初一日 迟衡山道:“四月初一日。先一日就请老先生到来祠中斋戒一宿,以便行礼。”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5、祭礼的准备人员准备“这一主祭的虞博士、亚献的庄征君、终献的马二先生,回大祭,共三位。大赞的金东崖、副赞的卢华士、司祝的臧荼,共三位。引赞的迟均、杜仪,共二位。司麾的武书一位。司尊的季萑、辛东之、余夔,共三位。司玉的蘧来旬、卢德、虞感祁,共三位。司帛的诸葛佑、景本蕙、郭铁笔,共三位。司稷的萧鼎、储信、伊昭,共三位。司馔的季恬逸、金寓刘、宗姬,共三位。金次福、鲍廷玺二人领着司球的一人、司琴的一人、司瑟的一人、司管的一人、司鼓的一人、司祝的一人、司敏的一人、司笙的一人、司镛的一人、司萧的一人、司编钟的、司编磬的二人,和俏舞的孩子共是三十六人。通共七十六人。” 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 引赞祭礼提出者 迟均(迟衡山) 杜仪(杜少卿) 终献马二先生(马纯上) 亚献的庄征君(庄绍光) (等等各司其职)司麾、司尊、司玉、司帛、司稷、司馔、司琴、司瑟、司鼓、司管(但是,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刚才的叙述中缺少一个很重要的人物,那就是我们一献、主祭没有说到,这个主祭就是虞育德。虞博士,他有什么特质能担当起本次祭礼的主祭之职呢?)主祭虞博士(虞育德)首先从前面介绍的祭祀准备和礼仪制度在儒家中的地位来看,吴敬梓以十分虔诚庄重的心态叙写“祭泰伯祠”这一书中的重心,表明他对礼乐的极其重视。所以这一次祭礼不会随随便便选一个人作主祭,作者也并不是突兀的描写祭祠活动的,而是先描写了在祭祠之前的准备活动,如倡议发起人迟衡山,议礼制礼的庄绍光,并用整整一回也就是书中的第36回介绍主祭虞博士,徐徐道来,为举行庄重的祭祠大典做铺垫。虞育德在书中究竟是个怎样的人物呢?(PPT)第三十六回回目:常熟县真儒降生泰伯祠名贤主祭其实我们从第三十六会的回目就可看出虞育德在文中的形象了:“真儒”“名贤”,而且还是书中的“第一人”,这样一个人物肯定担得起主祭之位了,可是他的真是如何体现的呢?6、(PPT)真儒虞育德(1)平静冲淡 (“书中第一人”,是吴敬梓心目中的真儒、名贤,不止是真假的真,还有点一任自然之意)祁太公道:“虞相公,你是个寒士,单学这些诗文无益,须要学两件寻饭吃的本事。我少年时也知道地理,也知道算命,也知道选择,我而今都教了你,留着以为救急之用。”虞博士尽心听受了。祁太公又道:“你还该去买两本考卷来读一读,将来出去应考,进个学,馆也好坐些。”虞博士听信了祁太公,果然买些考卷看了,到二十四岁上出去应考,就进了学。次年,二十里外杨家村一个姓杨的包了去教书,每年三十两银子。 当下来南京乡试过回家,虞博士受了些风寒,就病起来。放榜那日,报录人到了镇上,祁太公便同了来,说道:“虞相公,你中了。”虞博士病中听见,和娘子商议,拿几件衣服当了,托祁太公打发报录的人 。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虞育德本是个寒士,从小苦读,十四岁在祁家教书,随云晴川先生学诗文,邻居祁太公说是单学诗文无益,教他学算命看风水,“留着以为救急之用”,他接受了;祁太公认为“进个学,馆也好做些”,因此要读读时文,进进考场,他也照做了。中了举,他病中知道了,并无特别惊喜,更不像范进那么疯狂,只是“和娘子商议,拿几件衣服当了,托祁太公打发报录的人”,显示了一片平静冲淡。确实如杜少卿所评冲淡,有柳下惠陶渊明之性格特点。 (2) 安贫乐道 娘子道:“今年怎样?”虞博士道:“不妨。我自从出来坐馆,每年大约有三十两银子。假使那年正月里说定只得二十几两,我心里焦不足,到了那四五月的时候,少不得又添两个学生,或是来看文章,有几两银子补足了这个数。假使那年正月多讲得几两银子,我心里欢喜道:好了,今年多些。偏家里遇着事情出来,把这几两银子用完了。可见有个一定,不必管他。”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收入微薄。娘子每日只吃三顿白粥。三十二岁,没馆做生计成了问题。娘子问他“今年怎样”时,他淡定自如,恬适应对。在谋生中表现出一份豁达。 (3)真心助人虞博士道:“这是你的孝心,但也不是寻死的事。我这里有十二两银子,也是人送我的,不能一总给你,我还要留着做几个月盘缠。我而今送你四两银子,你拿去和邻居亲戚们说说,自然大家相帮,你去殡葬了你父亲,就罢了。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虞博士替远村姓郑的人看坟墓,得了十二两银子,途中遇到因无钱葬父跳河自杀的人,他将人救起,问明原因后送送了四两给他,自己留了几个月的生活费!其贫困中仗义疏财而不忘自己生活处境,可谓行侠仗义中又有一份“真“,慷慨中不失中庸之道。(4)清白坦荡“那时正直天子求贤,康大人也要想荐一个人。尤资深道:“而今朝廷大典,门生意思要求康大人荐了老师去。”虞博士笑道:“这征辟之事,我也不敢当。况大人要荐人,但凭大人的主意。我们若去求他,这就不是品行了。”尤资深道:“老师就是不愿,等他荐到皇上面前去,老师或是见皇上,或是不见皇上,辞了官爵回来,更见得老师的高处。”虞博士道:“你这话又说错了。我又求他荐我,荐我到皇上面前,我又辞了官不做。这便求他荐不是真心,辞官又不是真心。这叫做甚么?”。 “那知这些进士,也有五十岁的,也有六十岁的,履历上多写的不是实在年纪。只有他写的是实在年庚五十岁。” 对于征辟之事不反对也不去求,认为若去求他就是是“品行”了。别人要他等“荐到皇上面前”再“辞了官爵回来”以高其名,他认为更不能这样做,这样求荐更“不是真心,辞官又不是真心”。后中进士老实填了“实在年庚五十岁”被派到南京国子监作闲官也欢欢喜喜。储信道:“荒春头上,老师该做个生日,收他几分礼过春天。”伊昭道:“禀明过老师,门生就出单去传。”虞博士道:“我生日是八月,此时如何做得?”伊昭道:“这个不妨,二月做了,八月可以又做。”虞博士道:“岂有此理!这就是笑话了!二位且请吃酒。” 儒林外史第三十六回居高位,面对门生外人的奉承迎合,虞博士清白坦荡,不贪图利益,严词拒绝这种可笑不义行为。(5)侧面烘托迟衡山道:“这所祭的是大圣人,须得是个圣贤之徒来主祭,方为不愧。” 儒林外史三十五回 杜少卿道:“这人大有不同,不但无学博气,尤其无进士气,他襟怀冲淡,上而伯夷、柳下惠,下而陶靖节一流人物;” 儒林外史三十六回7、由此观之我们可以得出吴敬梓他所赞同的人格和他心中的人格理想:PPT:“吴敬梓深恶痛绝的是个“假”字,假名士、假孝子,所有沽名钓誉、伪情矫饰的士子全在他抨击之列,而他抨击最力的则还是伴随着士子沉浮而出现的丑恶世态。” 世情小说史向楷吴敬梓认为这位真儒”是在“为仁由己”,以“忠恕”之道、“礼乐”之义,养人廉耻而让人心里知羞,从而就可以培养出能行“恭、宽、信、敏、惠”五者于天下的“仁人”。8、PPT:祭礼过程形式完备安排好职事后,在大赞的引导下,有步骤的进行“初献礼”、“亚献礼”、“终献礼”,还进行“侑食之礼”,按部就班,体现出礼让的秩序性。 有条不紊、一丝不乱,和谐至极 (文中写这一场祭礼的过程写的是相当之繁复详尽甚至于略显枯燥,红字部分就是“初献礼”的情况)金东崖赞:“行初献礼。”卢华士在殿里抱出一个牌子来,上写“初献”二字。迟均、杜仪引着主祭的虞博士,武书持麾在迟均前走。三人从丹墀东边走,引司尊的季萑、司玉的蘧来旬、司帛的诸葛佑,一路同走;引着主祭的从上面走。走过西边,引司稷的萧鼎、司馔的季恬逸,引着主祭的从西边下来,在香案前转过东边上去。进到大殿,迟均、杜仪立于香案左右。季萑捧着尊,蘧来旬捧着玉,诸葛佑捧着帛,立在左边;萧鼎捧着稷,季恬逸捧着馔,立在右边。迟均赞:“就位。跪。”虞博士跪于香案前。迟均赞:“献酒,”季萑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迟均赞:“献玉。”蘧来旬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迟均赞:“献帛。”诸葛佑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迟均赞:“献稷。”萧鼎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迟均赞:“献馔。”季恬逸跪着递与虞博士献上去。献毕,执事者退了下来。迟均赞:“拜,兴;拜,兴:拜,兴;拜,兴。” 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在祭泰伯祠时,也准备了乐舞, 当下祭鼓发了三通,金次福、鲍廷玺两人领着一班司球的、司琴的、司瑟的、司管的、司鼗鼓的、司祝的、司敏的、司笙的、司镛的、司萧的、司编钟的、司编磬的,和六六三十六个俏舞的孩子,都立在堂上堂下。金东崖赞:“一奏至德之章,舞至德之容。”堂上乐细细奏了起来。那三十六个孩子,手持签、翟,齐上来舞。 儒林外史第三十七回奏乐与拜祭极为和谐的融合在一起。释奠中最为隆重和最高级别的八佾乐舞、太牢、三献礼等形式, 佾是奏乐舞蹈的行列,也是表示社会地位的乐舞等级、规格。一佾指一列八人,八佾八列六十四人。按周礼规定,只有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用六佾,卿大夫用四佾,士用二佾。9、祭礼影响这样一场形式完备,齐聚各方儒士的祭礼,在当时的南京算得上是意见轰动之事了。我们说礼有五经,莫重于祭。儒学讲祭礼是通过祭礼的形式,推行教化,以达到“治人”的目的。PPT:在书中描写祭祠时,作者写到祭祠完后,来参观的百姓的景象:“见两边百姓扶老携幼,挨挤着来看,欢声雷动。”而且众人都说道:“我们生长在南京,也有活了七八十岁的,从不曾看见这样的礼体,听见这样的吹打!老年人都说这位主祭的老爷是一位神圣临凡,所以都争着出来看。”大家争相来看,一是这样的礼体从来没有见过,再就是冲着主祭的圣贤来的,可见百姓们对有德的贤人是十分敬佩的,奉若神明。这就容易在民间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起到移风易俗的作用。PPT:贤圣的主祭+形式完备的祭礼礼乐制度的恢复 祭泰伯词以古礼古乐致祭,是有着浓郁的复古意味的修礼活动,虽然当初的意愿和目的理想十分远大但在实际生活中并未产生多少实际的影响。 这次祭祀活动只能是一次挽歌。 形式完整而声势浩大的,在其结束后却很快消灭了其影响,一如泰伯祠的颓败儒林外史第四十八回PPT王玉辉来到南京,遇到朋友邓质夫,谈起虞博士当年的事,说道:“当年南京有虞博士在这里,名坛鼎盛,那泰伯祠大祭的事,天下皆闻。自从虞博士去了,这些贤人君子,风流云散。” 卧评本第四十八回回后评:“看泰伯祠一段,凄清婉转,无限凭吊,无限悲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