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只有科学家才能做研究吗笨笨来到美国之后总是给爸爸带来惊奇。这不,他又吵着让妈妈带他到图书馆查资料,说什么要搞一项研究。爸爸听了,心中顿觉好笑:“我一个博士都研究不出什么名堂,一个豆大的小毛孩子能搞研究,奇怪。”爸爸想知道儿子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也就没有阻止。 妈妈耐不住笨笨的央求,母子俩驱车来到社区图书馆。笨笨快速奔向咨询台,然后又跑向二楼。妈妈心中充满疑惑,不知儿子到底要研究些什么问题。只见笨笨面前堆着厚厚一摞书,几乎比他还高。他聚精会神地翻看着每一本书,时而凝眉思索,时而低头奋笔疾书,时而绽放出会心的笑容。研究的题目是关于蓝鲸的食物,蓝鲸吃什么已经查到了,可是它是怎么吃东西的呢?笨笨在书架上左找右找,时间一分一秒地在书页间溜走,仍然没有发现一本书谈到蓝鲸是怎样进食的,再过一个多小时就要闭馆了,怎么办呢? 他又一次求助于咨询台,得知迈阿密大学图书馆或许会有藏书谈到这个问题,笨笨如获至宝,和妈妈一起匆匆赶到迈阿密大学图书馆。身材魁梧的警卫伫立在门口,在斜阳中他的身影愈发显得高大。离警卫越来越近了,妈妈的心里越来越着急,怎样与他交涉好呢,讨好他,央求他,还是干脆请校长来帮忙?妈妈正在心中盘算时,笨笨来到警卫面前。他镇定自若地向警卫说明自己的来意,然后彬彬有礼地与警卫握手表示感谢。妈妈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儿子竟有如此娴熟的外交手段,而自己对此一无所知,这可是个新发现。她又惊又喜,边进门,边向警卫频频点头示意,高兴得几乎有些忘形。母子二人抱着十几本介绍蓝鲸和鲸的家族的书籍中。随着笨笨对蓝鲸研究的深入,每天的饭桌就变成了爸爸妈妈的课堂。笨笨常常边吃饭,边眉飞色舞地向爸爸妈妈讲述他的收获:蓝鲸的寿命有90100年,小蓝鲸要在母体中孕育300330天,蓝鲸的心脏有一辆汽车那么大,主血管可以任由一个人爬来爬去,蓝鲸的舌头上可以同时站5060人!说实话,爸爸妈妈以前除了知道蓝鲸很大以外,什么都不清楚。现在,在蓝鲸研究方面,小笨笨成了家中最博学的“老师”。在他的面前,爸爸妈妈也不得不承认自己的才疏学浅。笨笨终于完成了他的研究报告:蓝鲸。这是笨笨一生中的第一份研究报告,也是爸爸妈妈一生中所见到的第一份最简短的报告。从一开始收集资料、分析和整理资料,到后来形成观点,再到最后成文,所有这一切都是由笨笨自己一个人独立完成的。而笨笨只是一名小学二年级学生。逝世前的科学记录1974年2月6日清晨六点,北京还没有破晓,寒气袭人。一位84岁高龄的老人用颤抖的手,拧开半导体收音机的旋钮,仔细倾听着天气预报。然后支撑着从病床上坐起来,戴上眼镜,借着台灯的光,哆哆嗦嗦地在笔记本上写下一行小字:“气温最高零下1 ,最低零下7 ,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写完之后,老人正想把笔记本合上,忽然记起一件要紧的事,又连忙戴上眼镜,在刚才那行小字下面,注上两个字:“局报”。这是老人留下的最后一篇科学记录。第二天,他就与世长辞了。这位老人是谁呢?他就是著名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竺可桢。竺可桢为什么在记录了天气预报之后,又加了“局报”两字呢?原来,这“局报”就是指“气象局预报”的意思。平时,竺可桢并不记录天气预报。他总是随身带着一个温度计,每天清晨,他把温度计放在院子里,然后开始做早操,做好操以后把温度记下来。他几十年如一日,风雨无阻,从不间断。只有在他病得不能起床时,才根据天气预报作记录。打开竺可桢的笔记本,里面记录的项目可多啦:“3月12日,北海冰融。”“3月29日,山桃始花。”“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4月20日,燕始见。”“5月1日,柳絮飞。”“5月23日,布谷鸟初鸣。”竺可桢仿佛是一位在大自然中巡逻的哨兵,时时刻刻都在精心地观察着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鸟叫,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降霜,第一次结冰,第一次下雪竺可桢一丝不苟地记录着大自然的每一个变化。他的笔记本,仿佛是一本大自然的日记!竺可桢为什么要给大自然记日记呢?原来,竺可桢研究着生物随着气候变化而怎样变化的科学“物候学”。而他的这一成就,正是来自几十年如一日的精心观测,来自踏踏实实、认认真真的科学态度。他在1936年至1949年间担任浙江大学校长,亲自为浙江大学制订了校训“求是”。他的一生,贯穿着“求是”精神。他在最后一篇科学记录上注明的“局报”两字,正是他严格的治学精神在别离人世前的又一次闪光!床头上的标签李比希是德国化学家。还在上小学的时候,他就立志做一名化学家。因为从小心里就有一团理想之火,所以他学习非常自觉。他十九岁完成学业,并得到了博士学位;二十三岁就做了化学教授。李比希曾经试着把海藻烧成灰,用热水浸泡,再往里面通氯气,这样就能提取出海藻里面的碘。但是他发现,在剩余的残渣底部,沉淀着一层褐色的液体,收集起这些液体,会闻到一股刺鼻的臭味。他重复做这个实验,都得到了同样的结果。这种液体是什么呢?李比希想,这些液体是通了氯气后得到的,说明氯气和海藻中的碘起了化学反应,生成了氯化碘。于是,他在盛着这些液体的瓶子上贴了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氯化碘”。几年后,李比希看到了一篇论文海藻中的新元素,他屏着呼吸,细细地阅读,读完懊悔莫及。原来,论文的作者,法国的青年波拉德也做了和李比希同样的实验,也发现了那种褐色的液体。和李比希不同的是,波拉德没有中止实验,他继续深入研究这褐色的液体有什么样的性质,与当时已经发现的元素有什么异同。最后,他判断,这是一种还未发现的新元素。波拉德为它起名“盐水”。波拉德把自己的发现通知了巴黎科学院,科学院把这个新元素改名为“溴”。海藻中的新元素就是关于溴的论文。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李比希。他把那张“氯化碘”的标签从瓶子上小心翼翼地揭下来,装在镜框里,挂在床头,不但自己天天看,还经常让朋友们看。后来,他在自传中写道:“从那以后,除非有非常可靠的实验作根据,我再也不凭空地自造理论了。”从此,李比希更认真、更严谨地从事研究工作。有一次,他到一家化工厂考察。当时工厂正在生产名叫“柏林蓝”的绘画颜料。工人们把溶液倒入大铁锅,然后一边加热,一边用铁棒搅拌,发出很大的响声。李比希看到工人们搅拌非常吃力,就问工人:“为什么要这样用力呢?”一位王长告诉他:“搅拌的响声越大,柏林蓝的质量就越高。”李比希没有放过这个问题,他反复思考:搅拌的声音和颜料的质量有什么关系呢?回去以后,他就动手实验,最后查出了原因。他写信告诉那家工厂:“用铁棒在铁锅里搅拌,发出响声,实际上是使铁棒和铁锅摩擦,磨下一些铁屑,铁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青岛港湾职业技术学院《城市交通运输安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赣南医学院《生命科学概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聊城大学东昌学院《运动人体机能评定》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重庆旅游职业学院《数据库技术与应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塔里木职业技术学院《软件工程与测试基础》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大数据存储》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成都理工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文献检索与论文写作》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财经大学红山学院《航拍技术》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南京城市职业学院《环境管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江西传媒职业学院《拱桥》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窗口服务礼仪培训大纲
- 2025年版三子女财产债务处理离婚协议书示范文本
- 餐饮店品牌授权使用合同范本
- 2025年《治安管理处罚法》新修订课件
- 学堂在线 走进医学 章节测试答案
- 蔬菜温室大棚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书书
- 国家建设工程项目施工安全生产标准化工地
- 闵行区2024-2025学年下学期七年级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及答案(上海新教材沪教版)
- 语言接触与混合语现象-洞察及研究
-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
- Q-GDW11628-2016新能源消纳能力计算导则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