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正文之一:首都钢铁公司需要搬迁吗?_第1页
案例正文之一:首都钢铁公司需要搬迁吗?_第2页
案例正文之一:首都钢铁公司需要搬迁吗?_第3页
案例正文之一:首都钢铁公司需要搬迁吗?_第4页
案例正文之一:首都钢铁公司需要搬迁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案例正文: 首都钢铁公司需要搬迁吗?* 本案例由华东师范大学商学院杜刚根据马风才教学案例改写而成。由于企业保密的要求,在本案例中对有关人物名称等做了必要的掩饰性处理。本案例只供课堂讨论之用,并无意暗示或说明某种管理行为是否有效。摘 要:作为我国的大型企业集团,首钢的搬迁更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其搬迁及结构调整不仅对自身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而且对北京地区经济转型、环境改善以及我国钢铁工业布局结构调整都将产生重大影响。本案例主要回顾了首钢搬迁过程,阐明了首钢搬迁对首钢及区域本身的意义和影响。首钢的搬迁可以让一座陈旧钢铁企业获得脱胎换骨的机会吗?关键词:首钢;搬迁;选址0 引言 “我爷爷、我父亲都在首钢工作过,到我这一辈儿,已经三代了。我今年40岁,也已经在首钢干了20年了。”在首钢东门附近,一位肖姓首钢工人在回忆着。在他身后不远处,距离首钢东门约百米左右的北侧墙壁上,有一幅曾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的大壁画,很醒目。 据这位首钢人介绍,大壁画绘制于1993年,共有70多名首钢职工参与绘制,历时一个月。“当时,他们站在临时搭建的十几米高的架子上,直接在墙壁上进行手工绘制,场面很壮观。”壁画描绘的是从山海关至嘉峪关的一段长城,起名为“众志成城”,它的寓意是所有首钢的职工能够上下一心,众志成城,炼好钢铁。但是,由于缺乏管理和修缮,如今人们所能见到的画面已经斑驳模糊 当初建这座塔就是想把那些为首钢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人的名字和事迹刻在石碑上,供人们纪念学习。但是后来出于诸多复杂的原因,建成之后却一直没有投入使用。不过,登上塔顶可以看到首钢的全貌,一处一处的厂房、弯弯曲曲迷宫一样的管道、高高耸立不时冒出浓烟的烟囱 这样不知不觉把大家带到了宝钢年代1 首都钢铁公司简介 位于北京市石景山区,前身为石景山钢铁厂,1966年改称首都钢铁公司。1919年由原龙烟铁矿公司筹建,1920年动工建设日产250吨的炼铁炉,1922年因“直奉战争”停建。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入后又进行续建。到1945年8月日本投降,累计只产生铁25万吨。1945年10月部分修复开工,1948年产铁3.6万吨。解放后,石景山钢铁厂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解放后通过技术改造和建设,1958年建起了侧吹转炉,结束了首钢有铁无钢的历史,1964年建成了我国第一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在我国最早采用高炉喷吹煤技术,70年代末首钢二号高炉成为当时我国最先进的高炉。1949年6月修复一号高炉,1951年12月修复二号高炉,仅1952年就产铁34.2万吨,超过解放前30年的总产量。1958年石景山钢铁厂拟扩建成年产 140万吨铁、60万吨钢的钢铁公司。1959年兴建迁安铁矿基地,先后建成大石河、水厂等铁矿山和选矿厂及龙泉雾、密云石灰石矿,1972年实现铁矿石、石灰石全部自给。特别是选矿厂推广细筛再磨新技术,精矿品位由63%提高到68.28%,被评为全国优质产品。1959年和1972年先后建成三号、四号高炉。1978年对二号高炉进行技术改造,采用了37顶新技术。其中有无料钟炉顶、喷吹煤粉、顶燃式热风炉、自动控制、炉前冲渣、折叠式堵渣机以及消烟、消音、除尘等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58年,开始建设中国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于1962年10月2日炼出了第一炉钢;1964年有三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的炼钢厂正式投产,成为中国的第一个氧气顶吹转炉炼钢厂。经技术改进后,1982年该厂的实际产量为原设计能力的2.4倍。1982年,首都钢铁公司主要设备有高炉四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3座,850/650毫米开坯机、300毫米小型连轧机及焊管轧机等。1978年后,首都钢铁公司推行经济责任制,经济效益显著提高。1958年以后,北京地方钢铁工业也发展起来,建立了北京钢厂、北京特殊钢厂等19个冶炼与加工企业。设备有高炉、电炉、真空精炼炉、电渣炉等。产品品种比较齐全,板、管、丝、带、型材都具有一定规模,包括国防、电子工业用的磁性、弹性、膨胀、双金属等精密合金材料等。1982年,这些厂共计产钢36.4万吨,钢材54.2万吨。为了适应专业化协作要求,1983年初,这19个企业全部并入首都钢铁公司。2 三方博弈:搬与不搬?随着北京城区的不断扩展,原本地处郊区的石景山首都钢铁厂,明显划入城市整体规划范围(见图1所示),这一大型企业对城市造成的直接污染越来越显现出非治不可程度。在2005年3月北京“两会”期间,首钢搬迁成了重要议题。这是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的一项重要决策。两会刚刚结束首钢董事长朱继民公开表示,首钢将在2010年前迁至唐山曹妃甸,那里有800万吨的炼钢基地已经破土动工了。这意味着首钢大院内的所有涉钢企业第二线材厂、炼钢厂、炼焦厂、钢铁厂、烧结厂、型材厂都要搬迁。只留下后勤、电子工业区、NEC(芯片)、设计院、勘查院不走。图1 北京石景山区示意图而在首钢大院内10平方公里的面积,前者就占了近80%,100多亿资产和数万名职工将涉及到这次号称“半个三峡”的移民行动。虽然目前总公司对职工还没有传达正式的文件,但是一些厂房已经拆成一片废墟。究竟是留是走,全厂上下人心惶惶;大家都在等着消息。 曹妃甸(图2所示):位于唐山市南部70公里,原系滦南县南部海域一带状小岛,小岛基本呈长方形,南面略高于北面,四周略高于中间,总面积为16平方公里,小岛南端设有一灯楼,为海上导航标志,土质以沙为主,距滦南县城63公里,距大陆最近点(林雀)17公里。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2006年开始填海造地,如今海岛面积已达35平方公里;并有公路与大陆连接。图2 搬迁曹妃甸示意图3博弈结果:首钢搬迁,大势所趋(1)空气污染是直接动因,也是表观原因“北京市的上空有个黑盖,黑盖的中心是石景山,首钢位于石景山。”早些年,专家学者这样描述首钢石景山北京三者的污染因果链。一份来自北京市环保监测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首钢所在的石景山区全年二级以上(含二级)的天数仅占全年的一半。(2)水资源约束也不可回避北京是严重缺水的特大型城市,人均水资源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量的1/8,世界人均量的1/30。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北京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的重要“瓶颈”。首钢每年耗水量高达5, 000多万立方米,这已成为北京水资源的不可承受之重。(3)首钢雄居石景山核心地段与北京的发展格格不入 除了环境与资源,首钢搬迁的其他动因何在?作为首都,北京毫无疑问将重点发展国际贸易、文化教育、金融投资、高新技术、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医疗卫生、电子信息、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装备制造等高端制造业。钢铁制造注定与北京的发展布局格格不入。(4)首钢搬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 如果从企业内部运营上看,首钢搬迁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然选择。按照800万吨的钢产量计算,维持800万吨生产需要运输的矿石、矿粉、焦炭等大量物流就达到4, 000万吨。如此大的吞吐量,而石景山又远离深水码头,与宝钢和武钢相比,必然会增长相应的运输物流成本。 (5)首钢的选择题 从1919年建厂开始,首钢已经在石景山繁衍了近90多年。除了几十年积淀下来的感情之外,在石景山的22万人口中,与首钢有关联的人口达到了16万。不管多么难割难舍,因为上面的种种原因,首钢涉钢系统整体搬出石景山,就成了首钢的单项选择题。4搬迁方案,甚为敏感(1)曹妃甸得天独厚的条件 曹妃甸美丽的传说与区位优势 路在何方?500亿的搬迁费用由国家买单。那么一定要为首钢找到一个它该去的地方。决策者和专家的目光不约而同地投向了北京以东,距唐山市中心区80公里,距北京220公里,距天津120公里,距秦皇岛170公里的曹妃甸。相传唐王李世民跨海征东,得胜还朝,行经此岛。在此痛失爱妃曹妃,遂下旨在岛上建三层大殿,塑曹妃像,小岛因而得名曹妃甸。曹妃甸的传说美不胜收。而我们更关注她那独有的综合开发潜力。以唐山市中心为圆心,以80里为半径划一个圆,冶金工业所需要的铁矿石、煤炭和种种辅料,这个圆里面全部都有。 所剩无几的优良港口码头项目是钢铁厂的重要配套设施。“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滩涂”,是曹妃甸最明显的特征和优势。这为大型深水港口和临港工业的开发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钢铁厂建设用地来源于滩涂围海造地,不占用耕地资源。2005年3月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吹砂造地。到2007年2月底,经过历时两年的围海吹砂造地,形成陆域21.05平方公里。 企业的关联纽带事实上,首钢早已把触角伸到这片热土。首钢在河北迁安建有年设计生产能力为450万吨铁、450万吨钢、400万吨热轧板带钢的项目。而首钢迁钢又与亚洲最大的露天铁矿首钢矿业公司毗邻。此外,在河北秦皇岛建有年生产能力45万吨的板材厂。(2)河北的如意算盘首钢年销售收入早已突破1, 000亿元。虽然其非钢产业超过一半,但仍有近500亿元的销售收入来自钢铁产业。按照“属地纳税”原则,把这样一个钢铁巨头搬迁到唐山。首钢京唐钢铁联合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首钢京唐公司)巨额税收无疑会为河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当时河北、山东、内蒙古、辽宁、广西等多个省市争相抛出绣球,希望早日迎嫁首都来的“大家闺秀”。(3)北京市得到的“彩礼”把税收和GDP贡献拿走,把退休人员的安置、搬迁后产业规划的资金支持留给北京。这桩婚事恐怕要告吹。谈婚论嫁,最后的基调定为:“国家税务总局批准首钢享受国家特殊政策,即企业所得税还在总部地区交,但增值税不包括在内。”一组数据可以说明北京市从这次首钢搬迁中得到的利益:作为北京市国资委所属的企业,首钢的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一部分留在石景山,仅这部分的税收就占到石景山区财政的60%以上。另外,首钢的GDP也统计到石景山,这部分占石景山GDP的50%以上。(4)搬迁主体得到的最大利益 作为搬迁主体的首钢争取到的最大利益又是什么呢? 钢铁精品项目落地顺义 作为对搬迁的补偿,首钢未来产业链中投资最大、效益最好的冷轧项目已经在北京顺义李桥镇落地。该项目已于2008年5月10日正式竣工投产。首钢500亿元的搬迁费用由政府买单。同时,首钢又争取到投资64亿元的精品钢项目立项,并已建成投产。看来,首钢并没有为这次搬迁而伤筋动骨,相反,它得到了在国家资助和政策扶持下,让一座陈旧钢铁企业获得脱胎换骨的机会。 实现工艺、技术、管理跨越式的发展 因其行业特点,钢铁企业装备和生产技术的整体更新周期很长。在西方发达国家,有的钢铁企业直至到破产或完全转型都没有进行过装备的整体更新。而首钢的整体搬迁给首钢带来了脱胎换骨的机会。此外,还实现了其他设备的大型化,建成了高效、低成本的生产运行系统。不但在装备上,而且在工艺流程设计、多种先进技术应用及管理模式创新上,首钢京唐公司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具体体现有:布局合理,流程紧凑;博采众长,技术创新;产品高端,适应市场;管理高效,指标先进。 原厂址地块开发权的获得 首钢为搬迁争取到的最大的政策支持莫过于原首钢所在土地还由首钢人自己来开发建设。就在曹妃甸工地施工开始大规模展开的时候,首钢同时也在考虑如何开发利用好本部8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 根据首钢工业区改造规划,首钢涉钢产业搬迁调整后,这块土地将打开大门,拆掉围墙,整体融入城市的规划建设。首钢工业区将承载起行政办公商务区、工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业主题游览、休闲旅游等特色服务功能。结合石景山其他区块,打造“首都文化娱乐休闲区(CRD)”。具体方案为:在首钢主厂区的位置规划建设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划分为工业主题文化创意区、综合办公区、滨水生态休闲区、城市综合服务区四个区域,规模相当于两个CBD。 工业主题文化创意区位于首钢的东北部区域。在北部地区,保留现有的工业风貌特征,一些高炉和大型装备将完整地保留下来,并进行改造和创意利用。在东部地区,以首钢的晾水池为核心,吸引以动漫网游、数字媒体为主的文化创意企业进驻发展,将建成北京最集中的创意产业研发、技术服务和交易中心。综合办公区以原来的首钢二炼钢为基础,在长安街南侧,沿着长安街铺开。除了预留的中央行政办公区外,还将重点打造研发总部、工业制造业总部和民营总部,并建成商务金融、行政办公、酒店会议中心等大型高端商业服务综合体系。滨水生态休闲区将和目前正在建设的永定河绿色生态发展带融合一体,与永定河最大的莲石湖形成互动,建成北京市最大规模的滨水生态休闲乐园,打造永定河水岸经济带。滨水生态休闲区还将和石景山游乐园错位经营。城市综合服务区,主要以工业主题的高端商业设施和餐饮、文化、休闲娱乐等城市综合服务设施为主,此外,还有与产业配套的住宅。综上所述,首钢是这次在国家层面上运作的搬迁工程的最大受益者。 (5)杂音 有些人担心:“首钢搬迁,污染下乡”。随着各单项工程的完工,这种担心看来完全没有必要了。首钢京唐公司新的钢铁厂完全按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特征,对生产过程中的余热、余压、余气、废水、含铁物质和固体废弃物充分循环利用,基本实现零排放,使新钢厂具有钢铁生产、能源转换、城市固废消纳和为相关行业提供资源等功能,成为我国钢铁行业循环经济的示范基地。5首钢搬迁模式,影响深远 因首钢搬迁,河北获得的利益甚为惊人。如果2003年,首钢 200万吨钢联项目选址河北迁安,实现了“再造迁安”,此后,首钢“秦中板”项目等于再造了“一个半抚宁”,那么,首钢涉钢产业整体搬迁曹妃甸,等于再造了一个唐山。首钢的总部经济留在北京,又争取到国家税收、项目投资方面的特殊政策,即使不考虑大气污染治理这个了不断的纠结,北京也绝对是这次首钢整体搬迁的最大赢家了。 这个“大家闺秀”已经出阁。随着时光的流失,她给当地居民带来的负面影响终将淡化,最后留在人们心中的将是给北京、石景山带来的巨大好处。首钢在企业形象方面的改变无疑是一大笔财富。更何况在国家严格控制钢铁行业产能的背景下,钢铁精品钢项目能够顺利落地顺义。这绝对是国家送给首钢最奢华的嫁衣。此外,在短时期内实现工艺、技术和管理跨越式的提升,这是任何一家公司所梦寐以求的。首钢已经获得新生,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将站得更高,走得更远。 原厂址自主开发权的获得可是一般企业想都不敢想的好事。首钢就得到了这样的好事!这不是零和博弈的结果,也不是双赢的结果,而是多赢。6能否多赢? 大家畅谈 800万吨产能的特大钢铁企业东迁250公里,这是一个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史无前例的计划。 钱当然是个最大问题,如果国家不给予支持,首钢“废旧建新”的浩大工程将完全成为对首都环境建设的补贴,从经济账上来算,肯定是一个完全亏本的买卖。不要说几年后新首钢正式投入生产,进入成本回收期时,整个钢铁行业的景气情况是否已经大为不同,就算一直维持和现在相似的高赢利的投资回报状况,收回677亿元的巨大投资,光靠首钢一己之力也是异常艰难。原首钢董事长罗冰生在2003年“两院院士行”开幕式上的陈述,也有点说给上级政府听的意思。 在得到国家给予支持的明确表态后,兰新辉说,从2003年8月,他负责给首钢编制的搬迁规划就已经很明确,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框架:“一是北京地区不断压产直到停产,二是投资64亿元的冷轧项目仍放在北京建。这既是作为北京发展高新产业和现代制造业的一部分,也是给北京保留了首钢未来最有价值的一块资产。” 首钢在物质层面上的“搬迁”规模将微乎其微。北京顺义和唐山曹妃甸的新钢厂都将建成全新的环保工艺生产线,搬迁产能不转移污染,是国家发改委、首钢与唐钢三方的共识。新钢厂自动化程度空前,只需要8000名工人,按照曹妃甸新钢厂首钢持股51%,唐钢占49%的股权结构,首钢6.4万名钢铁工人中,只有4000到5000人可能搬迁到曹妃甸。首钢搬出的主要是“产能”。 北京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系主任吕斌说,按照现行财政体制,“产能”是地方政府搞规划时最关心的问题。因为现在国家不会直接拨款给地方,贷款也总是要还的,企业利税逐渐成为地方财政的真正支柱。在钢铁这类原材料产业,争取到800万吨“产能”实际上就是争取到每年几个亿的利税。 吕斌认为,用这个方法观察,“首钢搬迁”实现了多赢。首钢本身也没有在搬迁中损失多少“产能”,除了北京顺义区150万吨冷轧薄板的“产能”。除了曹妃甸新钢厂51%的股权,首钢还在河北迁安拥有近期200万吨、远期400万吨的优质热轧板卷项目,在河北秦皇岛拥有200万吨宽厚板项目。 北京虽然失去了800万吨产能,但得到了宝贵的土地,每年还减少了1.8万吨固体排放物,失去的利税能从第三产业收回来;河北得到的当然不仅仅是新“产能”中的49%,关键是有了首钢这个龙头企业,曹妃甸工业区将引来产业链上下游的投资。 多赢的结果给我们以巨大的想象空间。根据钢铁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国内排名前5位钢铁企业的产能占全国的比例达到45%以下”。这一目标远没有达到,但一定要达到。接下来,自然就想到钢铁企业的整合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