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氨制冷库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1页
液氨制冷库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2页
液氨制冷库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3页
液氨制冷库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4页
液氨制冷库环境风险评价.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液氨制冷库环境风险评价拟建工程的冷库使用液氨进行制冷,液氨属于危险化学品,储存过程中存在环境风险。同时,生产过程中还存在废水处理设施发生事故产生的环境风险。1 环境风险识别根据项目特点,结合本项目存在的风险隐患进行风险识别,总结环境风险因子一览表1。表1 环境风险因子一览表序号类别名称风险特性储存方式备注1化学品液氨(NH3)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氟、氯等接触会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液氨贮罐1个,容积2.5t,位于冷库西北角危险化学品名录编号:有毒气体230032事故排放污水处理厂故障排水污染物负荷增加2 重大危险源识别根据HJ/T169-2004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1中爆炸性物质、易燃物质和有毒物质名称及临界量表,对项目涉及的危险化学品进行识别,本项目所涉及的危险物质为液氨。表2 重大危险源辨识结果名称临界量t现实贮存量t是否构成重大危险源生产场所贮存区生产场所贮存区生产场所贮存区液氨4010002.5否否由表2可以判断出项目液氨储罐不属于重大危险源。3 液氨毒性分析液氨毒理性质见表3。4 事故防范措施本项目防范措施主要体现在风险管理方面,拟建项目设计、建造和运行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严格执行防火安全设计规范,保证工程质量,严格安全生产制度、严格日常管理,提高操作人员素质和水平,以减少事故的发生。厂区一旦发生事故,则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应急措施,切断泄漏源、火源,控制事故扩大;表3 液氨特性一览表化学品名称物理特性物化特性毒性描述形态熔点沸点液氨(NH3)无色有刺激性恶臭的气体-77.7-33.5易溶于水、乙醇、乙醚;蒸汽压506.62kPa(4.7);相对密度(水=1)0.82(-79);相对密度(空气=1)0.6毒性:属低毒类。急性毒性:LD50350mg/kg(大鼠经口);LC501390mg/m3,4小时,(大鼠吸入)。刺激性:家兔经眼:100ppm,重度刺激。亚急性慢性毒性:大鼠,20mg/m3,24小时/天,84天,或56小时/天,7个月,出现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胆碱酯酶活性抑制等。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性:大肠杆菌1500ppm(3小时)。细胞遗传学分析:大鼠吸入19800g/m3,16周。立即报警;采取阻止泄漏物进入环境的紧急措施,控制和减少事故危害。5 液氨泄漏的防范措施泄漏应急处理加强设备检查维护管理,及时消除设备隐患,确保安全可靠;罐贮时要有防爆技术措施;储存场所保持阴凉、干燥、通风,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配备消防、防护器材设施;定期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应变能力。发生各岗位的人员迅速撤离,并建立警戒区;戴好乳胶手套和防毒面具等防护器材进行坚固,消除漏点,关闭上下游阀门,切断氨源(如管道接口垫子破裂),喷含酸雾状水中和、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污水进污水处理系统处理。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眼睛防护: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身体防护:穿防静电工作服。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它:工作现场严禁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应用2%硼酸液或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6 应急预案根据国家环保局(90)环管字第057号文的要求,通过对污染事故的风险评价,各有关企业单位应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制定重大环境事故发生的应急预案,消除事故隐患的实施及突发性事故应急办法等。本项目应根据生产特点和事故隐患分析,按表38的有关内容和要求制定突发事故应急预案。7 液氨泄漏风险人接触553mg/m3可发生强烈的刺激症状,可耐受1.25分钟;35007000mg/m3浓度下可立即死亡。临床表现:急性中毒:短期内吸入大量氨气后可出现流泪、咽痛、声音嘶哑、咳嗽、痰可带血丝、胸闷、呼吸困难,可伴有头晕、头痛、恶心、呕吐、乏力等,可出现紫绀、眼结膜及咽部充血及水肿、呼吸率快、肺部罗音等。严重者可发生肺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喉水肿痉挛或支气管粘膜坏死脱落致窒息,还可并发气胸、纵膈气肿。胸部X线检查呈支气管炎、支气管周围炎、肺炎或肺水肿表现。血气分析示动脉血氧分压降低。误服氨水可致消化道灼伤,有口腔、胸、腹部疼痛,呕血、虚脱,可发生食道、胃穿孔。同时可能发生呼吸道刺激症状。吸入极高浓度可迅速死亡。眼接触液氨或高浓度氨气可引起灼伤,严重者可发生角膜穿孔。皮肤接触液氨可致灼伤。处理:吸入者应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维持呼吸功能。卧床静息。及时观察血气分析及胸部X线片变化。给对症、支持治疗。防治肺水肿、喉痉挛、水肿或支气管粘膜脱落造成窒息,合理氧疗;保持呼吸道通畅,应用支气管舒缓剂;早期、适量、短程应用糖皮质激素,如可按病情给地塞米松1060mg/d,分次给药,待病情好转后减量,大剂量应用一般不超过35日。注意及时进行气管切开,短期内限制液体入量。合理应用抗生素。脱水剂及吗啡应慎用。强心剂应减量应用。误服者给饮牛奶,有腐蚀症状时忌洗胃。眼污染后立即用流动清水或凉开水冲洗至少10分钟。皮肤污染时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至少30分钟。8 应急预案表4 应急预案内容序号项目内容及要求1应急计划区危险目标:装置区、储罐区、环境保护目标2应急组织机构、人员工厂、地区应急组织机构、人员3预案分级响应条件规定预案的级别及分级响应程序4应急救援保障应急设施、设备与器材等5报警、通讯联络方式规定应急状态下的报警通讯方式,通知方式和交通保障、管制6应急环境监测、抢险、救援及控制措施由专业队伍负责对事故现场进行侦查监测,对事故性质、参数与后果进行评估,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7应急检测、防护措施、清除措施和器材事故现场、邻近区域、控制防火区域、控制和清除污染措施及相应设备8人员紧急撤离、疏散,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事故现场、工厂邻近区、受事故影响的区域人员及公众对毒物应急剂量控制规定,撤离组织计划及救护,医疗救护与公众健康9事故应急救援关闭程序与恢复措施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程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恢复措施;邻近区域解除事故警戒及善后恢复措施10应急培训计划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人员培训与演练11公众教育和信息对工厂邻近地区开展公众教育、培训和发布有关信息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粘膜有刺激作用。 急性中毒:轻度者有流泪、咳嗽、咳少量痰、胸闷,出现气管炎的表现;中度中毒发生支气管肺炎或间质性肺水肿,病人除有上述症状的加重外,出现呼吸困难、轻度紫绀等;重者发生肺水肿、昏迷和休克,可出现气胸、纵隔气肿等并发症。吸入极高浓度的氯气,可引起迷走神经反射性心跳骤停或喉头痉挛而发生“电击样”死亡。皮肤接触液氯或高浓度氯,在暴露部位可有灼伤或急性皮炎。 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引起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可引起职业性痤疮及牙齿酸蚀症。侵入途径:吸入。危险标记:6(有毒气体)3.1.2 风险单元的识别在整个加氯过程中大多数设备都是在部分真空下工作的,一般情况不易产生氯气的泄漏。根据类比调查,氯气泄漏的原因主要是换瓶时操作不当,管道使用时间过长而破损,阀门连接部件垫圈受损及阀门质量不高等引起,其中较为常见的是在换瓶时,由于操作失误引起紫铜管中留有的少量液氯的泄漏。一般的加氯消毒工艺如图3。液氯钢瓶液氯管路蒸发器流量计流量计控制阀溶氯器清水池图3 加氯消毒工艺流程图3.2环境风险防范措施3.2.1 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防范措施为使环境风险减小到最低限度,必须加强劳动安全卫生管理,制定完备的安全防范措施,尽可能降低项目环境风险事故发生的概率。生产操作过程中,必须加强安全管理,提高事故防范措施。加氯设备必须配备相应的报警系统,配备自动喷水系统等应急预防设施,一旦发生事故性泄漏,报警系统即会自动报警(报警浓度为1ppm(0.3158mg/Nm3),并可开启机械通风设备,抽取含氯空气,再经喷淋设备处理后排空。自动喷水池的废水需进行单独处理,经中和处理,沉淀后排放。在厂区四周种植一些常绿高大抗性树种,形成绿色屏障。3.2.2事故应急措施泄露: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上风处,并立即进行隔离,小泄漏时隔离150米,大泄漏时隔离450米,严格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尽可能切断泄漏源。合理通风,加速扩散。喷雾状水稀释、溶解。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产生的大量废水。如有可能,用管道将泄漏物导至还原剂(酸式硫酸钠或酸式碳酸钠)溶液。也可以将漏气钢瓶浸入石灰乳液中。漏气容器要妥善处理,修复、检验后再用。 废弃物处置方法:建议把废气通入过量的还原性溶液中(亚硫酸氢盐、亚铁盐、硫代亚硫酸钠溶液),中和后用水冲支下水道。废水中的氯气和氯化铝电解中氯气回收。消防:本品不燃。消防人员必须佩戴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或隔离式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处灭火。切断气源。喷水冷却容器,可能的话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急救:皮肤接触:立即脱去被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清水冲洗。就医。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呼吸心跳停止时,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压术。就医。防护措施呼吸系统防护: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佩戴空气呼吸器或氧气呼吸器。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必须佩戴氧气呼吸器。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身体防护:穿带面罩式胶布防毒衣。手防护:戴橡胶手套。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工作毕,淋浴更衣。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进入罐、限制性空间或其它高浓度区作业,须有人监护。3.3 环境风险突发事故应急预案根据本环境风险分析的结果,对于本项目可能造成环境风险的突发性事故制定应急预案纲要,见表10,供项目决策人参考。表10 环境风险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序号项目内容及要求1危险源情况详细说明危险源类型、数量、分布及其对环境的风险2应急计划区装置区、仓储区、临近地区。3应急组织企业:成立公司应急指挥小组,由公司最高领导层担任小组长,负责现场全面指挥,专业救援队伍负责事故控制、救援和善后处理。临近地区:地区指挥部负责企业附近地区全面指挥,救援,管制和疏散4应急状态分类应急响应程序规定环境风险事故的级别及相应的应急状态分类,以此制定相应的应急响应程序。5应急设施设备与材料消防器材、消防服等;防有毒有害物质外溢、扩散;中毒人员急救所用的一些药品、器材;配备必要的防毒面具。临界地区:中毒人员急救所用的一些药品、器材。6应急通讯通告与交通规定应急状态下的通讯、通告方式和交通保障、管理等事项。可充分利用现代化的通信设施,如手机、固定电话、广播、电视等7应急环境监测及事故后评价由专业人员对环境分析事故现场进行应急监测,对事故性质、严重程度均所造成的环境危害后果进行评估,吸取经验教训避免再次发生事故,为指挥部门提供决策依据。8应急防护措施消除泄漏措施及需使用器材事故现场:控制事故发展,防止扩大、蔓延及连锁反应;相应的设施器材配备;临近地区:控制和消除环境污染的措施及相应的设备配备。9应急剂量控制撤离组织计划医疗救护与保护公众健康事故现场:事故处理人员制定毒物的应急剂量、现场及临近装置人员的撤离组织计划和紧急救护方案;临近地区:制定受事故影响的临近地区内人员对毒物的应急剂量、公众的疏散组织计划和紧急救护方案。10应急状态中止恢复措施事故现场:规定应急状态终止秩序;事故现场善后处理,回复生产措施;临近地区:解除事故警戒,公众返回和善后回复措施。11人员培训与演习应急计划制定后,平时安排事故出路人员进行相关知识培训并进行事故应急处理演习;对工厂工人进行安全卫生教育。12公众教育信息发布对工厂临近地区公众开展环境风险事故预防教育、应急知识培训并定期发布相关信息。13记录和报告设应急事故专门记录,建立档案和报告制度,设专门部门负责管理。14附件准备并形成环境风险事故应急处理有关的附件材料。1 适用范围本导则规定了工业园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以下简称应急预案)编制的基本要求,使工业园区能够依据法律、法规和其他相关要求,在强化园区风险管理,有效降低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概率的前提下,建立健全园区环境应急管理体系,规定环境应急响应措施,对突发环境事件作出有序响应,及时组织有效救援,最大限度减少事件造成的损失。本导则适用于江苏省内涉及环境风险源的工业园区,包括:分布有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质的单位以及产生、收集、贮存、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等单位的工业园区。本导则不适用于分布有存在生物安全事故和辐射安全事故风险单位的工业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