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进二下教案_第1页
两进二下教案_第2页
两进二下教案_第3页
两进二下教案_第4页
两进二下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拥军一小电子教案(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课 程:大庆精神、铁人精神教育年 级:二年三班执 教:姜纪萌教 学 进 度 表时 间周次教 学 内 容备 注3.43.829、端水打井3.183.22410、带伤勇跳泥浆池4.14.5611、“干打垒”4.154.19812、“割尾巴”4.295.31013、女子采油队5.135.171214、三次上井5.275.311415、烈火炼红心的好少年蒋成龙6.106.141616、参观铁人第一口井课 题9、端水打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故事,感受铁人王进喜“创造条件上”的大无畏态度和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2、教育学生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动脑筋,想办法。教学重难点感受铁人王进喜“创造条件上”的大无畏态度和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要什么都很容易做到。你们知道王进喜爷爷当年是怎么带领工人打井的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九课端水打井。二、介绍油田会战的背景:1、大庆石油会战。1959年松基3井出油,随后在大庆长垣上另一个高点上的葡7井出油,表明这是一个含油面积很大的油田。于是1960年2月石油工业部党组扩大会议决定、经中共中央批准,在大庆开展石油大会战。“全国石油系统37个局、厂、院、校,由主要领导带队,组织精兵强将,自带设备、工资,参加大会战”,参加会战者5万多人。到1960年4月底,大庆长垣从南到北七个构造部位均获工业油流,而且长垣北部是高产地区。于是大庆会战领导小组决定挥师北上,1960年4月29日,在萨尔图草原上举行万人誓师大会,以王进喜为代表的石油大军云集萨尔图油田,石油大会战全面展开。到1960年底基本探明了一个世界级的大油田。大庆油田的发现是中国石油工业发展的历史性重大突破,使中国石油工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松基3井喷油后,经过扩大勘探,在其南部基本探明了葡萄花油田的含油面积,为开展大庆石油会战准备了有利条件。石油会战队伍迅速集中的同时,勘探工作仍在紧张进行。大庆长垣北部的3口探井相继喷出工业油流对石油会战重点地区的转移起了推动作用。第一口探井是于萨尔图构造中央部位的萨66井。这口井于一九六年三月十一日完钻喷油,日产原油50吨左右。一九六年三月十七日,会战队伍由大同镇一带挥师北上,以萨尔图地区为重点展开了石油会战。接着,位于高台子以北、萨尔图以南的杏树岗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杏66井,于四月九日完钻喷油,日产原油27吨。位于大庆长垣最北部喇嘛甸构造上的第一口探井-喇72井,亦于四月二十五日完钻喷油,用5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48吨;用14毫米油嘴试油,日产原油174吨。萨66井、杏66井和喇72井三口探井相继喷油,表明大庆长垣的含油面积又进一步向北延伸。2、展示端水打井的图片:三、组织学生观看视频。1、边看边想:铁人带领大家为了获取足够的水,采取了哪些做法,克服了哪些困难,结果如何?2、播放视频。3、学生交流。4、师:介绍端水打井的重要意义。打井需要水,可当时没有水管线,没有水罐车,为了抢时间他决定用脸盆端。他表示,就是尿尿也要让机器动起来。硬是用脸盆端来了几十吨水开了钻。他与工人们日夜奋战在井场上,饿了就啃几口冻窝头,困了就躺在钻杆上睡一觉,他率领的1205钻井队被誉为“硬骨头钻井队”。四、资料袋:出示端水打井的诗歌。端水打井开钻取水真着急,钻井工人创奇迹。敲冰凿洞取湖水,脸盆端水排几里。直端得,湖水见泥井见底,但见那,泥浆哗哗奔流急。一口油井又钻成,战天斗地夺胜利。五、拓展延伸:1、联系实际,引导学生谈谈生活中你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2、出示诗歌。(1)师领读。(2)指名读。(3)男女生分别读。(4)齐读。六、总结:引导学生积极面对困难,动脑筋,想办法解决困难。板 书大无畏态度和艰苦创业 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动脑筋,想办法教学后记感受铁人王进喜“创造条件上”的大无畏态度和艰苦创业的拼搏精神。教育学生面对困难时不退缩,动脑筋,想办法 返 回 课 题10、带伤勇跳泥浆池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观看视频故事,感受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老一辈石油工人们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的献身精神。教学重难点孩子远离当时的年代,不了解一些井喷等术语,因此加以辅助材料。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看图谈话导入: 同学们,请看图片:图上画的是谁,他在做什么?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二、新课1、放视频故事2、提问: 王进喜有什么伤?同学展示查到的资料。师补充资料袋中的内容。3、为什么铁人王进喜带伤勇跳泥浆池?要是你,你会怎么做?4、再次放搅拌泥浆池光盘。1、师介绍,看图片:王进喜,是新中国第一批石油钻探工人,全国著名劳动模范。石油会战初期“五面红旗”之一。1960年3月,他从玉门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来大庆参加石油大会战。钻机到了,吊车不够用,他带领大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组织全队把钻机化整为零,用滚杠加撬杠,靠双手和肩膀,奋战3天3夜把井架树立在荒原上;要开钻了,但当时水管线没接通,罐车又少,供水不足,王进喜就带领工人到附近水泡子破冰取水,用脸盆端了50多吨水,保证了开钻。在整个打钻过程中,王进喜没离开过井场。饿了,啃几口冻窝窝头;困了,裹着老羊皮袄在钻杆上打个盹。经全队工人努力,只用5天零4小时就打完了大庆油田的第一口生产井。第一口井完钻后,王进喜指挥放架子时,被钻杆堆滚下的钻杆砸伤了脚,被送进医院,但他又从医院跑到钻井现场,拄着双拐指挥打第二口井。钻到约700米时,突然发生井喷,当时没有压井用的重晶石粉,王进喜决定用水泥代替。没有搅拌机,他奋不顾身跳进泥浆池,用身体搅拌泥浆压井喷,经全队工人奋战,终于制服井喷,保住了钻机和油井。王进喜在大庆油田率领1205钻井队艰苦创业,不仅打出了大庆第一口油井,还创造了年进尺10万米的世界钻井纪录,展现了大庆石油工人的风貌,为我国石油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成为中国工业战线一面鲜红的旗帜。他以“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顽强意志和冲天干劲,被誉为铁人,同年4月11日,会战指挥部号召全体会战职工向铁人王进喜学习。1964年12月,王进喜出席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69年4月,出席党的“九大”并被选为中央委员,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亲切接见。1970年4月,他去玉门参加全国石油工业现场会。在归途中胃病发作,到北京医院确诊为晚期胃癌。1970年11月病逝,终年47岁。王进喜铁人是工人阶级的先锋战士、共产党人的楷模,更是为国分忧、为民族争光、顶天立地的民族英雄。他为加快发展我国石油工业奋力拼搏一辈子,在为我国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还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铁人精神。“铁人精神”激励了一代代的石油工人,王进喜也与其他伟人和英雄人物一道被列为“百年中国十大人物”。 2、生汇报。三、今昔对比,你应该学习铁人什么精神? 1、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时,你会怎样做?2、教师提醒:在遇到危险时,要像王进喜爷爷一样,坚强、勇敢,不怕苦,不怕累。四、放石油工人之歌,师声齐唱。板 书教学后记 返 回 课 题11、“干打垒”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故事,感受老一辈石油工人们因陋就简,自主解决居住困难的精神。2、培养学生做一个自主、自强、自立的人。教学重难点完整播放和分段播放视频,了解老一辈石油人在建造干打垒时,克服了哪些困难,采取了哪些办法。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你们现在住的房子怎么样?住高楼。那么,咱们的老前辈,在六十年代住什么房子呢?听民谣:萨尔图,三件宝,白芦苇,青羊草,碱土打墙墙不倒。用这三件宝盖的房子叫干打垒。它几乎一土到顶,看去简陋,可住着比帐篷实惠。当年,创业人就是靠它遮风挡雪,才在大荒原上站稳了脚跟。二、看图片,介绍干打垒的由来。三、看视频故事,配合讲解A、过冬的战略问题萨尔图,这个蒙语里被称为“月亮升起的地方”,因为创业人的到来,一改千年的沉寂。雨季刚刚过去,草原上的风已经带来西伯利亚的阵阵寒意。会战指挥部热烈地讨论着,荒原上的四五万大军,怎么过冬的问题。当年,大会战的主战场萨尔图草原位于北纬46度,最冷的时候可以达到零下40度。因此,当时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油是跑不了的。为了保护会战队伍,应该就近撤到各中等城市去过冬。另一种意见认为,如果把队伍撤离,至少丧失半年时间,这必然耽误油田发展,加重国家的经济困难。国家对油品的需求迫不及待,不可能用一、二年时间先搞好生活基地以后再上队伍开展会战,而是直接把队伍开上去,立即投入油田建设,同时采取一些非常措施,安排职工生活。一些过去曾在东北开辟革命根据地的老同志建议,如果会战队伍过不了冬,就争取在10月份之前把人和设备拉到大、中城市,等来年开春后再把队伍和设备拉到大庆油田去。会战初期,几千台设备在大草原上运转,连个修理设备的房子都没有;广大职工住在简陋的帐篷、板房和牛棚里。在寒冬到来时,如果没有妥善的御寒手段,就会冻伤人冻坏设备,会使千辛万苦得来的成果遭受损失。在石油部党组会议记录上,我们能够清晰地看到会战指挥部的决心。余秋里说:“既然一屁股坐定了北大荒,那就不该随便动来动去。还是我说的老话:这次会战,只许上,不许下;只许前进,不许后退!无论遇到多大困难,也要硬着头皮顶住!”余秋里在领导小组会议上,那只有力的右拳,一连挥动了十几下。B、欧阳钦的好主意然而决心是决心,办法何在?当时创业人几乎两手空空,一无所有。不要说盖大面积楼房是不可能的,即使盖几十万平方米的砖瓦平房,在短期内也难以采、运到大量的建筑材料,集中大批的建筑队伍。要想实现“人进屋、机器进房、车进库、菜进窖”职工打趣地说是“四进士”,是完全没有可能的。余秋里和康世恩一直苦苦思索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余秋里在他的回忆录中充满感激地回忆道:关键时刻,还是黑龙江省委第一书记欧阳钦出了个好主意。他说,萨尔图居民住的主要是土坯房和当地称之为“干打垒”的房子。“干打垒”的房子几乎全用土垒筑成,墙壁是就地取土,装入活动木夹板内,用木锤分层夯实而成。房顶不用瓦,把当地的芦苇打成土帘子作垫层,上覆厚实的保暖茅草,再用碱土泥巴抹光而成。取暖则用火墙或火炕。也许,干打垒注定要成为会战大军的安身之所。虽然“干打垒”房子看起来很土气,但墙厚实,房顶密实,结构也严实,防寒性能比较好,夏天也不太热,适合居住。且施工简单,操作容易。余秋里欣然同意。为此,专门成立了“干打垒建筑指挥部”。由时任石油部副部长的孙敬文主要负责这件事。为把干打垒盖好,孙敬文虚心请教当地农民。为了取得经验,孙敬文组织了青年突击队示范搞干打垒。1960年4月底,总结出了一套干打垒施工操作规程和质量标准,使取土打墙的工效明显加快,从每人每天不足1立方米提高到2.4立方米。而黑龙江省的支援,不仅仅是欧阳钦书记的一个主意。省里支援和协调会战的领导干部曲长川更是以身作则,现场指导,参与了干打垒建设的全过程。C、先让工人有个窝杜彦德所在省建设三公司三大队接到紧急通知,让他们紧急赶往萨尔图。任务只有一个,那就是盖干打垒,而他们住的地方却是菜窖。他们是专业的装建队伍,但让他们没想到的是盖干打垒这一个任务,几乎用了整整三年。铁人王进喜除生产之外,最关心的就是让工人有个窝儿。一开始,钻工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刹把大钳去拿榔头。王进喜说,我也不愿意离开钻台,手扶刹把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有多痛快,多威风。可是我们总要有个窝儿过冬啊!在他的带动下,钻井队利用打大钳的空隙,一层层地垒,垒起了土一般纯朴的精神,垒出了一户一户的温暖。钻井队的家属们也自己动手盖起了十几栋干打垒,解决了50多户住房。时为会战指挥部妇女科科长的韩德莲说:“当时家属来了,解决不了房子问题。我们家属也参与了干打垒房子的建设。我那时候体力差吧,就在后面撮土。那一年雪特别大,带点雪带点土在那夯土。那夯完土了,门窗装好了家属就住进去了。”当年,部分专业队伍和会战职工义务自建相结合的形式,很快就让一座座房子的雏形渐渐显现出来。他们不怕苦、不怕累、不计较劳动时间长短、不计较劳动报酬,只要看到那散发着泥土、原木、芦苇芳香的“干打垒”,心里就充满着希望。一幢幢干打垒盖起来了,可人也一个个倒下了。经历过的人都知道,与其说是累倒的,还不如说是饿倒的。有人曾测算过,工人们每天能量的摄入与输出,有着将近三倍的逆差,也就是说,人们每天都在透支体力,一直都是入不敷出。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们都清楚,油田会战时的国内国际环境下,创业人都有一股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高度的社会主义热情,他们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行。勇挑生产和生话两副重担,既搞油田建设,也搞干打垒建筑,虽然,条件艰苦,填不饱肚子。后来,广为传唱的干打垒之歌很好地反映了当时的情景。正像歌词中所写到的那样,当时的干打垒精神正是延安精神的延续。D、艰苦奋斗传家宝经过历时120天的奋战,全油田完成了30万平方米干打垒房子,在荒原上出现了许多新的村落。基本上保证了职工过冬生活的需要,实现了所谓的“人进屋、机器进房、车进库、菜进窖”“四进士”目标,安全度过了冬天。会战指挥部门曾经算过一笔账:干打垒造价很低,每平方米不超过30元。30万平方米的“干打垒”,只投资900万元。如果建楼房则需要6000万元,两相比较,节省5000多万元。在60年代初,特别是在当时经济严重困难的情况下,节省这样一大笔投资,是非常宝贵的。那是会战人的根据地,是油田上的伊甸园,供应着会战者的生活所需,繁衍着石油人的后代和精神。四、师生谈话,谈感受五、欣赏歌曲干打垒之歌体会它对石油会战的作用。1、谈话:在那20多年的时间里,干打垒为大庆人创出了一个又一个奇迹,立下了不灭的功绩。几十年的光阴弹指般流逝,如今已很难看到“干打垒”。一代人远去的身后,留下这座美丽的城市。但这奇迹般的一切,还发散着干打垒精神的温暖;干打垒的夯声好像从那时,一直锤打到今天。干打垒的贡献多干打垒,这个北方人古老的居住方式,它的优点被大庆人发扬。在大会战中显示了“决胜”作用,让会战创造了“没冻伤一个人,没冻坏一件设备”的奇迹。只此一举,就为国家节省资金5000多万元。这里有本经济账,建干打垒的造价是建楼房的六分之一,节省下来的5000多万元,在当时能干很多大事。这里有本政治账。它不仅为4万大军安营扎寨,防御了严寒,而且也培养这支大军“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干打垒“搬”进了陈列馆,它不是摆设,它是大庆精神殿堂中的精品,是大庆创业时的法宝,是对大庆精神的诠释。2、再次展示图片干打垒,那温暖的“土窝窝”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复原的干打垒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复原的干打垒内景六、师生共同总结:同学们,我们要学习老一辈石油人的艰苦奋斗的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的精神,为建设大庆美好的未来,努力学习,做一个优秀的小学生。板 书教学后记 返 回 课 题12、“割尾巴”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听音频故事,了解铁人王进喜勇于开展自我批评,积极改正错误的优秀品质。 2、引导学生严格要求自己,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教学重难点细节的挖掘和相关材料的补充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板书课题“割尾巴”,齐读课题。2大胆质疑,学生发问。A谁割了谁的尾巴?B割尾巴疼吗?C 尾巴割掉后还会再长出来吗?3师设计悬念:这个题目是加双引号的呀,不是我们平日里看到的牛呀、马呀这些动物的尾巴。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二、讲故事,悟道理1、播第一个故事2、组织学生演一演。3、学生交流故事中谁犯了什么样的错误。4、播第二个故事5、分角色朗读,体会6、猜一猜: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事?7、出示故事的结局,体会王进喜的品质师讲故事的结局,解释“割尾巴”割尾巴:比喻忍痛割舍自己长期养成的坏思想、坏习惯。8、道理:对小现象要找原因、查危害。三、拓展延伸1、提问:“你有没有小尾巴?怎么样才能割掉它呢?”2、总结:学会严格要求自己,养成知错就改的好习惯。板 书12“ 割尾巴”割尾巴:比喻忍痛割舍自己长期养成的坏思想、坏习惯道 理:对小现象要找原因、查危害严格要求 知错就改教学后记 返 回 课 题13、女子采油队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视频故事,感受女子采油队队员们不怕困难,敢于挑战,乐于学习的“铁姑娘”精神。2、培养学生做一个敢于挑战,大胆进去的人。教学重难点细节的挖掘和相关材料的补充教学准备视频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你知道的女英雄都有谁?生自由回答。(刘胡兰 秋瑾 花木兰等)二、石油会战时期,在我们家乡,曾经有一支被誉为“红色娘子军”的女子采油队,让我们去领略一下她们的风采吧!三、放图片四、说一说视频讲述的大致内容,对这支女子采油队有一个整体的感知。五、为什么称她们是铁姑娘?带着问题观看。六、讨论: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女子采油队是如何克服困难的,从而对她们顽强拼搏的“铁姑娘”精神产生崇敬之情。七、讨论时遇到有争议,记不准的地方,回放视频。资料袋: 小时候就听说大庆有支女子采油队,却从没想过会与这些“铁姑娘”近距离接触。就在前不久,我竟然如愿以偿了,不仅见到了她们,还亲手为她们拍下了这张照片。我叫周剑风,是采油四厂五矿的宣传干事。今年的5月9日,我们矿召开“铁人在我身边传统在我岗位”女子采油队事迹报告会,矿里把女子采油队的成员请回来给大家讲述了当年的故事。那天一共来了14位“铁姑娘”。你看,照片第一排最中间的是女子采油队第一任队长王淑芳,第二排最左侧的是女子采油队第二任队长、“采油铁姑娘”徐淑英,第一排左数第三位是副指导员余庆云,第一排右数第二位是第一任地质员袁铁燕,第一排右数第三位是孙连茹,第二排右数第一位是电工何桂敏。姐妹相见两行泪。孙连茹阿姨一进接待室,看到久未见面的老姐妹,眼泪一下子就掉了下来。看到孙阿姨如此动情,队长王淑芳忙上前握住老姐妹的手,把她迎进屋。“你家现在搬到哪去了?”“早上小赵就给我打电话了,问我几点到,我早早就来了。”“你看你,原来就胖乎乎的,现在还那样,哈哈。”在接待室里,女子采油队的十几个老姐妹你一句我一句,热热闹闹地聊了起来。报告会上,这些“铁姑娘”给我们讲述了那段往事。队长王淑芳说,1970年9月份成立女子采油队时,她们60多个平均年龄21岁的女孩管着39口井。当时队里只有三口大锅,连锅盖都没有。她们不争名不争利,就要给女人争口气。第二年,她们就自给自足,能吃饱肚子了。副指导员余庆云说,她每次路过四厂,都会往里面张望,看一看自己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我们女子采油队的队员都特别敬业,只要是领导安排的工作,都会全心全意地做好。两小时巡一次井,不分白天黑夜,不管刮风下雨,那是必须做到的。记得有一个队友在下大雨的夜里巡井,四五里路摔了17个跟头,这就是铁姑娘的精神。”袁铁燕说。这些“铁姑娘”后来在其它岗位也继续发光发热。当年的副指导员李海峰现在是国务院侨办主任,关晓红是中石油集团副总经济师、思想政治部主任,王淑芳退休前是教育培训中心工会主席,徐淑英退休前是采油四厂工会主席。看着这群“铁姑娘”,听着她们讲述当年的故事,我忽然感觉她们的精神还在,她们的风采依旧。四、总结巾帼不让须眉的故事自古就有,无论男孩还是女孩,只要不怕困难,敢于挑战,都能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板 书教学后记 返 回 课 题14、三次上井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听视频故事,了解周占鳌对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 和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 2、教育学生无论做什么事都要全身心地投入,严细认真是做好一切事情的保证。教学重难点怎样抓住细节,让孩子们了解周的严细认真的工作态度。教学准备音频故事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 激趣导入1、出示题目 指名读课题2、看到这个题目你想提那些问题?生提问题3、师播放音频,生带着问题听录音4、师: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谁?生:周占鳌5、那么周占鳌是谁呐?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他。 周占鳌甘肃酒泉人。1936年生。1953年参加工作,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由玉门油矿到大庆参加大庆油田开发建设。曾先后获黑龙江省特等劳动英雄、石油部劳动英雄称号。年后,历任大庆油田建设三大了保队副队长、大庆油田党委副书记、大庆石油管理局油田建设一公司工会主席。是第五至七届全国人大常委。大庆石油会战初期,周占鳌和他所在的十一中队,为甩掉中国贫油的落后帽子,以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和使命感,全身心地投入开发大庆油田的火热斗争中。为提高施工水平和工程质量,他响亮地提出了“严在针尖上,细在发丝上”,“宁要一个过得硬,不要九十九个过得去”的口号,在全战区引起了很大反响。二、听故事,学道理1、师:这就是周占鳌,那么他为什么要三次上井?三次上井都做了什么?让我们再来听听录音。2、指名回答问题3、听过这个故事,你认为周占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你从哪里看出来周占鳌的认真?5、通过这个听故事,你懂得了什么道理?师总结:老一辈大庆人,为我们树立了榜样,你知道这是什么精神吗?就是大庆“三老四严”的精神。6、投影生齐读:“三老四严”是大庆石油职工在会战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其主要内容是:对待事业,要当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对待工作,要有严格的要求、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态度、严明的纪律。“三老四严”优良传统和作风,是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庆石油队伍过硬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一次创业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师:“三老四严”是一种优秀品质。几十年的思想教育、典型示范和自觉养成,使“三老四严”成为大庆人的优秀品质。三、补充资料: 一九七一年八月,根据生产需要,上级要求周占鳌所在的队用一天时间,全部安装好两口井的装置。那天下了场大雨,工地上积了一片水,汽车和拖拉机都进不去,材料设备无法送到现场,而新井投产的期限又近在眼前。怎么办?有人主张向上级请示,延长一下工期;也有人主张拚上去再说,但是怎样拚法,一时又拿不出主意。有人问周占鳌怎么办,他凝视着微风拂动着的水面,坚定地说:“卷起裤腿,脱掉鞋子,走过去试试看。”说完,他顺手拿起一根铁棍就往泥水里趟。工人们见他赤着脚,忙把高腰雨靴递给他。他把手一挥说:“不用,光着脚板子才能踩个实在。”有些地方,水有齐腰深,他一边踩,一边用棍子探索,那里土质松软,那里土质坚硬,那里有高坡,那里是低洼,他都探测得清清楚楚,并且一一作了标记。为了避免工人们划破脚,就连那里草茬子密,那里草茬子稀,他都摸了个实在。当他从泥水里回来时,两只脚被锋利的草茬子刺破了好几处,脚上鲜血和泥水粘糊在一起。见到这般情景,人们十分感动和关切,周占鳌却说:“王铁人受那么重的伤,还跳进泥浆池,保护国家财产,我这点伤算个啥?来,咱们赶快讨论一下怎样完成任务吧!”接着,他把自己实地了解的情况和完成这项任务的有利、不利条件,清清楚楚地告诉大家。他说:“我们是新中国的石油工人,困难面前有我们,我们要学习王铁人,坚决完成上级交给的任务!”他一边说,一边抢先扛起一根一百多斤重的水泥预制件下了水。紧接着,大家也争先恐后地扛起各种器材跟了上去。总共两吨多重的器材配件,很快就搬进了施工现场。在水中施工,没有支撑架,焊接管道遇到了困难。为了保证施工质量,周占鳌用自己的肩膀扛着管子,让管道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他全神贯注地盯着对齐的焊口,大声对焊工说:“不要管我,大胆地焊!”炽热的弧光,刺得他眼睛生痛,烤得脸上火辣辣的。他咬紧牙关,毫不动摇。就这样,他们仅用半天多时间就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施工质量达到全优。四、迁移拓展思考:1、听了这么多故事你有那些感悟? 2、对照前辈,在生活中,你是个认真的人吗? 3、在你的生活中,曾经出现过哪些因为不认真而犯的错误? 4、想象一下,如果各行各业的人们都不认真,你觉得会有什 么后果吗?大家讨论。 5、今后你打算如何做一个认真的人?指名汇报。五、师生小结板 书教学后记 返 回 课 题15、烈火炼红心的好少年蒋成龙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目标1.通过观看动画故事,感受蒋成龙烈火中勇关闸门,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英雄壮举。2.引导学生学会维护集体的利益,为集体负责。教学重难点细节的挖掘和相关材料的补充教学准备多媒体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揭题导入,简介蒋成龙。蒋成龙 1953年出生于浙江省缙云县,1972年到大庆参加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输油工、采油小队长、副大队长、采油六厂党委常委等职,现任采油六厂基建工程管理中心书记。1974年大庆党委授予他“烈火炼红心的好青年”称号,19741978年他连续被评为市(局)劳动模范,1977年被授予石油工业部劳动英雄称号,同年还被授予全国工业战线先进生产者和全国劳动模范称号,1979年被黑龙江省政府授予特等劳动模范称号。二、学习蒋成龙的事迹1.观看蒋成龙事迹的视频。2.交流故事内容。1974年3月,蒋成龙在27号站上值零点班时,一台高压热烧炉的阀门垫子突然破裂,炉内原油和天然气以60公斤大气压的力量喷出了烧得通红的炉膛。30多米长的加热间,霎时充满了大火,刚投产3天的泵站面临毁灭的严重威胁。在这危急关头,他把个人安危置之度外,顶着浓烟烈火抢关烧红的油气进口闸门。他浑身是火,手握通红滚烫的闸门手轮,使劲拧了3圈半。泵站保住了,可是他的脸部、手部却被严重烧伤。他不但勇于同烈火搏斗,而且敢于向伤残挑战。他忍着剧痛,在病床上坚持学习。手不能翻书,就用舌头舔开书页,用伤残的手握笔写字。烧伤治愈后,留下满脸伤痕,眼睛视力减退,手脚全部变了形。但他以顽强的毅力去克服人生道路上遇到的一个又一个困难。3.再次播放动画故事,讨论“在泵站面临毁灭危险的关键时刻,蒋成龙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4.小结: 蒋成龙为了保住泵站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这种献身精神和他在危急时刻表现出来的英雄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