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外文翻译 3
绪论 7
开关支架的设计 10
1.冲裁件的工艺性分析 10
1.1冲裁件的材料 10
1.2冲裁件的尺寸精度和表面粗糙度 11
1.3冲裁件的形状和尺寸 11
2.冲裁工艺方案分析确定 11
3.排样的设计与计算 12
3.1冲裁件展开尺寸的计算 12
3.2冲裁件的排样 13
3.3排样图的设计 14
3.4材料的利用率 18
4.冲裁力和弯曲力的计算 19
4.1冲裁力计算 19
4.2弯曲力的计算 19
5.压力机设备的选用 20
6.主要工作部分尺寸计算 20
6.1凸、凹模间隙值的确定 20
6.2凸、凹模刃口尺寸计算 21
7.模具结构的设计 22
7.1凸模、凹模结构的设计 22
7.2卸料装置的设计 24
8.导料系统的设计 26
8.1导正钉 27
8.2托料装置 28
9.限位装置 28
设计小结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3
冷冲模具使用寿命的影响
冷冲模具的使用寿命是以冲制出的工件数量来计算的。影响冷冲模寿命的因素很多。主要有模具结构设计、制造模具所用凸模和凹模的材料、模具的热处理质量与表面强化、冲模零件的制造精度和冷冲压材料的选取。除此之外,还有冲模的安装、调整、使用以及维修等。
1.模具设计对寿命的影响
(1)排样设计的影响排样方法与搭边值对模具寿命的影响很大,过小的搭边值,往往是造成模具急剧磨损和凸、凹模啃伤的重要原因。从节约材料出发,搭边值愈小愈好,但搭边值小于一定数值后,对模具寿命和剪切表面质量不利。在冲裁中有可能被拉人模具问隙中,使零件产生毛刺,甚至损坏模具刃口,降低模具寿命。因此,在考虑提高材料利用率的同时,必须根据零件产量、质量和寿命,确定排样方法和搭边值。
(2)凹模结构的影响对容易产生应力集中而开裂的凹模结构,可以采用组合结构或镶拼结构,以及预应力结构,从而提高模具使用寿命。
(3)间隙的影响当间隙过小时,压缩挤压利害,摩擦力增大,磨损增大,侧面的磨损加剧,冲裁后卸料和推件时,材料与凸、凹模之间的摩擦还将造成刃口侧面的磨损比端面的磨大大,同时也容易造成凸、凹模温度很高,把金属碎屑吸附在刃口侧面,形成金属瘤,使凸、凹模出现崩刃或胀裂现象。因此,过小的间隙对模具寿命极为不利。间隙太大,会增加凸模与凹模端面边缘的集中应力,致使压应力急剧增加,于是刃口边很快屈服变形而失去棱角。因此又增加了冲裁力,进而使刃口边更快磨损,降低模具寿命。但为了减小凸、凹模的磨损,延长模具使用寿命,在保证冲裁件质量的前提下,设计时适当采用较大间隙是十分必要的。
(4)模具导向结构对寿命的影响可靠的导向对于减小工作零件的磨损,避免凸、凹模啃伤是非常有效的。特别对无问隙或小问隙冲裁模、复合模和多工位级进模更为重要。为提高模具寿命,必须根据工序和零件精度要求,正确选择导向形式和导向精度,所选择导向精度应高于凸、凹模的配合精度。
(5)冷冲压材料选取的影响冷冲压材料应满足制件的设计要求和冲压工艺要求,否则容易损伤模具,降低模具使用寿命。冷冲压材料表面质量不好,冲压时制件易破裂,也易擦伤模具。冷冲压材料塑性不好,变形量小,冲压时制件易破裂,也易擦伤模具。另外,材料的厚度公差应符合国家标准。因为一副冲模适用于一定材料的厚度,成形、弯曲、翻边、引伸模具的凸、凹模结构间隙是直接根据材料厚度来确定的。所以材料厚度不均匀,会导致废品产生和模具损坏。
2.模具材料对模具寿命的影响
模具材料对模具寿命的影响是模具材料性质、化学成分、组织结构、硬度和冶金质量等的综合反映。其中,材料性质和热处理质量影响最为明显。模具材料性质对模具寿命的影响是很大的。如将同一种工件,使用不同的模具材料做弯曲试验,试验结果:用9Mn2V材料,其寿命为5万次;用Crl2MoV渗氮,其寿命可达40万次。因此,在选用材料时,应根据制件的批量大小,合理选用模具材料。模具工作零件的硬度对模具寿命的影响也很大。但并不是硬度愈高、模具寿命愈长。这是因为硬度与强度、韧性及耐磨性等有密切的关系。有的冲模要求硬度高,寿命长。如采用T10钢制造冲模,硬度为54~58HRC,只冲几千次,制件毛刺就很大。如果将硬度提高到60~64HRC,则刃磨寿命可达2~3万次。但如果继续提高硬度,则会出现早期断裂。有的冲模硬度不宜过高,如采用Crl2MoV制造凹模硬度为58~62HRC时,一般寿命为2—3万件,失效形式是崩刃和开裂以及如果将硬度降到54~58HRC,寿命提高到5~6万件,但硬度降低到50~53HRC会出现凹模刃口易磨钝现象。由此可见,模具硬度必须根据材料性质和失效形式而定。应使硬度、强度、韧性及耐磨性、耐疲劳强度等达到特定冲压工序所需要的最佳配合。
3.模具的热处理质量与表面强化对寿命的影响
模具的热处理质量对模具的性质与使用寿命影响很大。实践证明,模具工作零件的淬火变形与开裂,使用过程中早期断裂,虽然与材料的冶金质量、锻造质量、模具结构及加工有关,但与模具的热处理关系更大。根据模具失效原因的分析统计,热处理不当引起的失效占50% 以上。实践证明,高级的模具材料必须配以正确的热处理工艺,才能真正发挥材料的潜力。模具工作零件表面强化处理的目的,是获得外硬内韧的效果,从而得到硬度、耐磨性、韧性、耐疲劳强度的良好配合。模具表面强化处理方法很多,表面处理的新技术工艺发展很快。除氮碳共渗和离子氮化、渗硼、渗铌、渗钒、表面镀硬铬和电火花强化外,化学气相沉积(CVD)和物理气相沉积(PVD)已逐步采用。经CVD和PVD处理后,模具表面覆盖一层超硬物质,如TiC、TiN等。硬度极高、耐磨性、耐蚀性、抗黏合性很好,可提高模具寿命几倍到几十倍。
(1)模具行业发展前景分析
模具作为产品制造的基础工艺装备,又是集精密制造、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和绿色制造等高新技术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产品,以及在制造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在全国人大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五个五年规划纲要》的第三篇“转型升级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中明确“提升模具等基础零部件水平”作为制造业发展重点方向。在我国,重工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一大组成部分,其中,模具产业又是重工业中的重中之重,因此,模具产业的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这非凡的意义。
由于各种产品的材质、外观、规格及用途的不同,模具分为铸造模、锻造模、压铸模、冲压模等非塑胶模具,以及塑胶模具等。我国工业的迅速发展,特别是汽车制造业和IT制造业的发展,拉动了我国模具行业的迅速壮大,模具档次的提高,精良的模具制造装备为我国模具行业的技术水平提升提供了保障.
近年来,我国模具企业加工水平得到很大提高,出口创汇能力大大增强,既在国内市场抵抗住境外厂商的挤压,又在国际市场上表现出较强的竞争力。但与此同时,国内模具企业在发展过程中也曝露出一些问题,一是规模偏小,二是技术偏低,三是涉及领域狭窄,四是对相关行业影响带动能力不大。综合以上因素,国内模具制造业总体效益还没有发挥出最好水平,其在国名经济中的基础性作用尚不明显。为了扭转以上情况,国内模具制造也要想在国际市场发挥更大影响,必须加强.
专家分析,从1997年开始,随着汽车、装备制造业、家用电器的高速增长,中国国内模具市场的需求开始显著增长。虽然到2006年中国模具工业总产值已达516亿元,但属“大路货”的冲压模具、压铸模具等约占总量的80%。已经进入中国的少量外资模具企业开始生产各种高精大多功能模具,但目前仍供不应求。
目前中国汽车模具潜在市场十分巨大。质量好的冲压模具在汽车整车等行业供不应求;压铸模具在汽车零部件、装备制造业等行业需求激增;注塑模具在家用电器等行业发展潜力也很大。另外,特种模具也有较大的发展前景。
(2)发展趋势分析
随着新兴学科的出现及材料加工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必将促进板材成形技术更快的发展,对于板材,其总的发展趋势如下
1.节能
节省能源已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板材成形的发展方向。其主要途径一个是在传统能源利用中,通过减低拘束系数、降低流动应力和减少接触面积等方法减少成形力;另一个途径就是新能源的开发利用。
2.精密
“近净成形”技术可有效地减少后续加工,节省原材料,降低生产成本,已成为材料加工中的重点发展方向。
3.柔性
为了满足未来社会产品多样化的需求和不确定的市场环境,柔性化成形技术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柔性成形技术对产品变化有很强的适应性,可高效、低耗地满足多种产品的需求。
4.绿色
随着制造业的发展,绿色环保将是材料成形技术面临的重要课题。减少和消除成形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是绿色制造的主要内容之一。
5.信息化、智能化
现代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不但促进传统成形技术的发展,而且不断产生新的特种成形技术。计算机模拟仿真技术、CAD/CAM/CAE/CAPP/PDM 技术在成形技术中的大量应用已经使工艺设计、模具设计与制造更加科学化、自动化。变形预测、组织预测已经成为可能。成形技术已从“经验型”逐渐走向科学化、信息化和智能化。
网上相关报道较少,由于影响板料弯曲的因素多而复杂,因素之间还存在耦合关系,再加之产品品种繁多,因此理论解析十分困难,长期依靠设计者的经验和反复试制。对板料弯曲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尚处于初级阶段,大多仅仅是经验公式计算机化的工作,可靠性低。而将有限元法这种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可靠工具引入板料弯曲的研究,可以高效且准确的分析成型过程、检验工模具、设计结果,大大降低工模具设计成本和风险。因此,采用有限元法模拟板料弯曲成形过程,并与计算机辅助工艺相结合构筑基于理论、经验和数值模拟的稳健计算机辅助专家系统是板料弯曲研究发展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