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战略转型论文低碳约束下的中国金融产业战略转型.doc_第1页
低碳战略转型论文低碳约束下的中国金融产业战略转型.doc_第2页
低碳战略转型论文低碳约束下的中国金融产业战略转型.doc_第3页
低碳战略转型论文低碳约束下的中国金融产业战略转型.doc_第4页
低碳战略转型论文低碳约束下的中国金融产业战略转型.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章源于科技论文发表网: QQ:1003 59168 低碳战略转型论文:低碳约束下的中国金融产业战略转型摘要低碳约束下,中国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国的金融产业随之也要战略转型。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转型,就目前来说,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低碳金融产业的规划和政策研究;二是搭建低碳交易平台;三是完善中国的低碳金融体系。本文构建了简明的低碳金融产业与实体低碳产业的互动模型,并首次在低碳系数的基础上提出了低碳金融参数和企业低碳系数的概念。关键词低碳约束;中国金融产业;战略转型一、引言发展低碳经济正成为世界各国寻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科学已经证明了当前全球气候环境的严峻形势。京都议定书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以法规的形式限制了各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而从经济角度出发,它更是催生出一个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主的市场。由于二氧化碳是最普遍的温室气体,也因为其他五种温室气体最终的排放量的计算是依据不同的全球变暖潜能,以二氧化碳来计算的,因此国际上把这一市场简称为“碳市场”。中国在2009年12月16日召开哥本哈根气候大会前宣布,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至45%。在为期13天的艰苦谈判中,中国政府以诚心、信心和决心,推动大会最终以决定的形式通过了哥本哈根协议,这是国际社会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迈出的具有重大意义的一步。中国“十二五”及以后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不得不考虑“低碳约束”的变量。因此,把现代经济称为低碳经济既是一种要求,也是一种明智的战略选择。低碳经济的培育和发展离不开政策、技术和资本的三位一体式的支撑框架。低碳经济除了政策性拨款及税收等支持外,更多的是需要通过金融手段来解决。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降低温室气体排放提出了明确指标,碳排放权进而衍生为具有投资价值和流动性的金融资产,碳金融随之产生和发展起来。狭义而言,碳金融是指服务于旨在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各种金融制度安排和金融交易活动,主要包括碳排放权及其衍生品的交易和投资、低碳项目开发的投融资以及其他相关的金融中介活动。其实也就是把碳排放当作一个有价格的商品,可以进行现货、期货等买卖。广义而言,是指一切有利于地球生态系统良性发展的金融体系和制度安排。低碳市场参与者从最初的国家、公共企业向私人、企业以及金融机构延展。在这个目前年规模超过600亿美元的碳市场中,交易主要围绕以下两者展开。一是各种排放(减排)配额通过碳交易所为主的平台进行交易,二是相对复杂的以减排项目为标的的买卖。前者派生出类似期权与期货的金融衍生品,后者也成为了各种基金投资的对象。而且,这一市场的交易工具在不断创新,规模还在迅速壮大,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2012年碳交易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本论文的学术创新点是构建了简明的低碳金融产业与实体低碳产业的互动模型,并首次在低碳系数的基础上构建了低碳金融参数和企业低碳系数的概念。本论文主要探讨低碳约束下中国金融产业的战略转型问题。第一部分为引言,第二部分为相关文献的综述,第三部分为低碳约束下的中国金融产业战略转型的模型,第四部分是部分金融机构的“碳金融”实践及评述;最后是启示与政策含义。二、文献综述世界银行的统计数据显示,自2004年起,全球以二氧化碳排放权为标的的交易总额从最初的不到10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600亿美元,四年时间增长了60倍,交易量也由100万吨迅速攀升至27亿吨。(如图1)。巴克莱资本环境市场部总监预言,按照目前的发展速度,2012年碳交易将发展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商品交易市场。金融机构的参与使得碳市场的容量扩大,流动性加强,市场也愈发透明;而一个迈向成熟的市场反过来又吸引更多的企业、金融机构甚至私人投资者参与其中,且形式也更加多样化。二氧化碳排放权批发市场的日益壮大让私人投资者对二氧化碳排放权零售商品的兴趣也与日俱增。从金融机构在碳市场中的角色演变中不难发现,其注意力已经从最初的以配额为基础的排放交易向减排项目融资转变。在碳排放交易如火如荼,碳金融衍生品层出不穷的同时,被称为“碳资产”的减排项目正成为对冲基金、私募基金投资的热点。投资者往往以私募股权的方式在早期即介入各种减排项目。碳金融的研究随着碳金融市场的发展而成果日益丰富。主要是围绕以下问题展开:碳排放权的价格确定机制研究;国际贸易中碳排放产业的转移问题研究;中国经济增长的碳排放的驱动因素问题研究;中国的化石资源的出口与加工产业带来碳排放成本上升问题的研究;低碳约束下中国的金融生态问题研究等等。樊纲等(2010)研究了气候谈判中界定各国排放责任的问题。基于长期的、动态的视角,提出了根据最终消费来衡量各国碳排放责任的理论,并根据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关系,计算了两个情景下19502005年世界各国累积消费排放量,发现中国约有1433%(或超过20%)的国内实际排放是由他国消费所致,而大部分发达国家如英国、法国和意大利则相反。樊纲等(2010)从福利角度讨论了以消费排放作为公平分配指标的重要性,从而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扩展为“共同但有区别的碳消费权”原则,建议以1850年以来的(人均)累积消费排放作为国际公平分担减排责任与义务的重要指标。李小平等(2010)研究了国际贸易中碳排放产业的转移问题。采用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和净出口消费指数等方法,运用中国20个工业行业与G7和OECD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数据,实证检验得到几个结论:(1)在中国出口产品隐含的CO2中,国内生产的CO2所占比例逐步减少;(2)发达国家向中国转移的产业并不仅仅是污染产业,同时也向中国转移了“干净”产业;(3)国际贸易能够减少工业行业的CO2排放总量和单位产出的CO2排放量。王峰等(2010)深入研究了中国经济发展中CO2排放量增长的驱动因素,对有的放矢地制定减排政策,发展低碳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运用对数平均Divisia指数分解法,把19952007年间中国能源消费的CO2排放增长率分解为11种驱动因素的加权贡献,并对这一时期中的6个时间段和每一种驱动因素进行了研究。王峰等(2010)的研究结果表明:(1)19952007年间,中国CO2排放量年均增长124%的主要正向驱动因素为人均GDP、交通工具数量、人口总量、经济结构、家庭平均年收入,其平均贡献分别为1582%、493%、128%、114%和111%,负向驱动因素为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交通工具平均运输线路长度、居民生活能源强度,其平均贡献分别为812%、329%和142%;(2)人均GDP增长是CO2排放量增长的最大驱动因素,中国的CO2排放与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密切相关;(3)生产部门能源强度下降是抑制CO2排放增长的最重要因素,因此降低生产部门的能源强度是实现CO2减排的关键措施。丁晓钦等(2010)借用一个资源约束不断加深的经济增长模型,重点分析了资源开采成本、环境质量要求、污染税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发现中国的“进口资源粗加工再出口”模式同时承担了巨大的资源价格上涨压力和粗加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压力,在新的资源来源难以保证的情况下,尤其需要降低环境效用的折现率。韩廷春等(2008)选取适当指标衡量金融主体(包含金融中介、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以及金融生态环境并运用典型相关分析、ADF平稳性检验和Granger因果检验等计量方法,对19782005年中国金融生态环境的变化如何影响金融主体的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生态环境与金融主体两组典型变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金融生态环境能够有效地影响金融主体的发展,而且在不同阶段影响金融主体发展的因素是不同的。谢德仁等(2009)利用20012004年上市公司是否进行了债务重组的数据来研究金融生态环境和企业最终控制人性质对融资性负债治理效应的影响。谢德仁等(2009)认为,金融生态环境有助于融资性负债发挥治理效应。综上,除了部分金融企业的低碳金融研究和实践的总结外,系统研究低碳约束下中国金融产业的战略转型的学术成果很少,宏观上构建低碳产业与低碳金融产业的累积因果互动关系的学术成果更少。大部分学术成果探讨了经济增长中低碳系数,高碳产业越来越受到低碳参数的制约,金融产业及其治理结构对低碳产业的成本和效益的重要影响等问题。这些成果有助于本论文构建简明的低碳金融产业与实体低碳产业的互动模型,并首次在碳排放系数的基础上构建低碳金融参数和企业低碳系数的概念。三、低碳约束下的中国金融产业的战略转型选择在后危机时代,国际金融格局和金融秩序将难有太大改观。发达国家已开始未雨绸缪,争夺在碳金融体系中的主导权,而我国在新的碳货币和碳资本角逐中仍然处于弱势,必须进行全方位的战略谋划,构建符合中国特色的碳金融体系,争取在全球碳金融体系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和主动权,这是我国争取低碳经济制高点的关键。有关专家测算,2012年以前我国通过CDM项目减排额的转让收益可达数十亿美元。为此,中国已经被许多国家看作是最具潜力的减排市场。那么,依托CDM的“碳金融”在我国应该有非常广阔的发展空间,并蕴藏着巨大市场。由于目前我国碳排放权交易的主要类型是基于项目的交易,因此,在我国,“碳金融”更多的是指依托CDM的金融活动。随着越来越多中国企业积极参与碳交易活动,中国的“碳金融”市场潜力巨大。图2所示的是实体低碳产业与低碳金融产业(指以低碳为核心的金融产业)的累积因果互动关系,为低碳参数。低碳参数是在碳排放系数的基础上构建的范畴,碳排放系数是每单位经济产出所排出的二氧化碳数量,后者通常以吨计,而以国内货币计量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则代表经济产出,但也可以其他单位计量。甲烷等其他温室气体亦以对全球变暖的影响程度,折算成二氧化碳后加入计量。在本论文的模型中的低碳参数,包括低碳金融参数和企业低碳系数。低碳金融参数是指低碳金融额在总金融额中的比列,企业低碳系数是指企业购买碳排放权的价格与企业产品的销售价格之比。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2012年以前不需要承担减排义务,在中国境内所有减少的温室气体排放量,都可以按照京都议定书中的CDM机制转变成有价商品,向发达国家出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统计显示,目前中国提供的CO2减排量已占到全球市场的1/3左右,预计到2012年,中国将占联合国发放全部排放指标的41%。对于发达国家而言,能源结构的调整,高耗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都需要极高的成本,温室气体的减排成本在100美元/吨碳以上。而如果在中国进行CDM活动,减排成本可降至20美元/吨碳。这种巨大的减排成本差异,促使发达国家的企业积极进入我国寻找合作项目。CDM和“碳金融”是随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兴起而进入我国的,在中国开展的时间较短,国内许多企业还没有认识到其中蕴藏着巨大商机;同时,国内金融机构对“碳金融”的价值、操作模式、项目开发、交易规则等尚不熟悉,目前关注碳金融”的除少数商业银行外,更多的金融机构开始关注、重视和研究。中国的碳金融体系正在形成,中国的简略的低碳金融体系框架如图3。四、部分金融机构碳金融的实践碳金融作为金融体系创新的载体,有利于我国优化金融体系结构,提高我国与其他国家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水平。碳金融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需要商业银行创新业务运作模式,客观上可以促进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我国部分金融机构开始了碳金融的实践,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如中国光大银行、兴业银行和中国平安集团等。(一)中国光大银行的实践1确立了行业信贷制度。光大银行依据行业方案标准,对高耗能行业实行限额管理与退出机制,至2010年3月31日,累计退出两高行业项目152个,退出贷款规模达到了176亿元。2确立了节能减排专项资金支持额度。2010年初以来,各行的信贷规模有限,光大银行专门针对节能减排项目予以专项资金支持,在其他的项目要求利率上浮的情况下,在严格节能减排项目风险的前提下,可给予下浮的利率优惠。3开发出了针对低碳生产企业的银租通融资模式,低碳企业的科技孵化融资模式有可选择的融资模式。4确立了“两高“资金进入准则。光大银行一手抓低碳融资,一手限制高碳融资。对于污染严重、浪费高的行业一票否决,对于钢铁、电解铝、焦炭、火力发电等六大行业严格准入,确保宝贵的信贷资源向低碳行业倾斜。建立了低碳金融产品交易体系,完善制度、塑造流程。(二)兴业银行的实践兴业银行在碳金融方面的实践是在境内首创推出了节能减排项目贷款。2006年5月,兴业银行与国际金融公司合作,针对中国在节能技术运用和循环经济发展方面的融资需求特点,在境内首创推出节能减排项目贷款这一“绿色信贷”品种。随着节能减排贷款的快速推广,部分节能减排项目已经进入碳减排交易市场。兴业银行运用在融资模式、客户营销和风险管理方面积累的初步经验,将节能减排贷款与“碳金融”相结合,创新推出以CDM机制项下的碳核定减排收入(CERS)作为贷款还款来源之一的节能减排融资模式“碳金融”模式,为寻求融资支持的节能减排企业提供了新的选择。(三)中国平安集团的实践中国平安集团2010年4月宣布,将响应政府节能减排号召,启动“低碳100行动计划”,推出绿色金融产品及服务,以自身的低碳运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这100项低碳计划涵盖平安集团保险、银行和投资三大业务,包括保险领域的环境污染责任险、车险费率与环保指标联动的绿色车险、针对气候恶劣地区的小额保险,银行领域的绿色信贷及相关中间业务,投资领域的投资环保产业、证券辅导上市的环保审查以及成立绿色产业投资基金。在无纸化作业中,低碳理念也无处不在。2008年,平安作为首家中资保险公司推出平安环境污染责任险,该险种承保被保险人在被保险场所的区域内从事保单载明的业务时,因突发意外事故导致污染损害而造成的第三者损失,保险周期以一年为单位,2009年该款保险保费收入约500万元。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一项国际上普遍采用的能够较为有效地应对环境污染问题的绿色保险。五、启示与政策含义低碳约束下,中国要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而且中国的金融产业随之也要战略转型。就目前而言,应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是加强低碳金融产业的规划和政策研究。CDM机制不仅涉及环境领域还包括经济学、法律、管理等复杂的知识,同时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操作性,中国作为温室气体排放大国对于自身参与CDM项目的潜力及规模尤其需要认真研究。二是搭建低碳交易平台。温室气体排放量是有限的环境资源,也是国家和经济发展的战略资源,应借鉴国际上碳交易机制,进一步研究探索排放配额制度和发展排放配额交易市场,通过金融市场发现价格的功能,调整不同经济主体利益,鼓励和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效分配和使用国家环境资源,落实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三是完善低碳金融体系。中国金融业的碳金融活动主要是各类“绿色信贷”业务,CDM项目建设才刚刚起步,金融业介入不足。碳金融体系不健全,导致中国碳交易议价能力弱。在远望低碳金融市场美好前景的同时,金融业必须不断优化、改造目前新的流程,打造适合低碳市场的法人治理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