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热力学复习 2 化学中的热力学问题课件.ppt_第1页
高中化学热力学复习 2 化学中的热力学问题课件.ppt_第2页
高中化学热力学复习 2 化学中的热力学问题课件.ppt_第3页
高中化学热力学复习 2 化学中的热力学问题课件.ppt_第4页
高中化学热力学复习 2 化学中的热力学问题课件.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化学中的热力学问题 过渡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离子性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讨论 多重平衡与化学计算 对镧系元素氧化态稳定性的热力学讨论 化学中的耦合现象 在教学中 我们越来越感到运用能量变化的规律来阐明一些化学现象 用化学热力学的知识来加深对无机化学知识的理解 对无机化学中的问题给出宏观上定量的或半定量的答案 其效果远比只从微观所作的定性解释更能令人信服 在无机化学课程中有不少地方可以引导学生将宏观的热力学数据与微观的结构因素联系起来 一离子性盐类溶解性的热力学讨论 1溶解过程的标准自由能变化 离子性化合物在水中溶解的难易程度 可以根据溶解过程的标准自由能变化来加以讨论 sg sh t ss当 sg0 溶解不能自发进行 即难溶解 sg 0 溶解处于平衡 从上式可见 溶解过程的焓变和熵变都对自由能变化作出贡献 所以在讨论溶解过程的自由能变化时 应从 ss和 sh两方面进行整体讨论 然而 一方面 由于在溶解过程中 焓变通常很小 熵变的重要性有时显得十分突出 另一方面 又由于焓变的影响通常很明显 判断比较容易 因而下面着重说明熵变对自由能变化的影响 溶解过程中的熵变包括两个方面 1 在离子化合物溶解生成水合离子的过程中 由于离子的电荷强电场的作用 使得在离子周围形成了一个水化层 显然 水化过程使系统的混乱度减小 2 离子的水化破坏了水的簇团结构 使水分子变得自由 结果是体系混乱度增加 水合熵增加 因此 溶解过程的熵是增加还是减小决定于这两个方面哪一个占优势 如果 ss0 熵变项对自由能变化的贡献是负值 即 ss 0 使盐的溶解性增加 显然 当离子的电荷很高和离子半径较小时 离子的电荷密度较大 第一种效应占优势 此时熵值减小 不利于溶解过程的发生 相反 当离子电荷低 半径大 离子电荷密度小 此时 第一种效应较弱 此时熵值增加 有利于溶解过程的进行 以nacl和agcl为例 这两个化合物在溶解时都是吸热的 shm 均大于0 但又都是熵增的 ssm 0 sgm shm t ssm nacl 9 1042 8 0agcl55 5 065 5 033 6 0但在nacl的溶解过程中焓变的正值较小 熵变项的贡献对 sgm 的影响较大 最终使得 sgm 0 故nacl易溶而agcl难溶 cacl2和caf2都同它们相反 它们的溶解过程因ca2 离子的电荷高 半径小因而是熵减的过程 又由于f 的影响表cl 更大 因而熵减更多 sgm shm t ssm cacl2 65 5 82 2 56 0caf251 76 6 151 3cacl2和caf2 二者的差别在于cacl2同时也是焓减小的过程 其较负的焓效应足以克服相对较弱的熵变产生的不利影响 因而 sgm 仍为负值 所以cacl2易溶 而caf2却是焓增 故难溶 2溶解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综上 在溶解焓中 由于包括了晶格焓和水合焓两项 晶格焓大于0 吸收热量 水合焓小于0 放出热量 溶解时究竟是吸热还是放热 取决于这两项的相对大小 对于某特定晶体来说 这两项 即晶格能和水合焓通常为很接近的两个大的数值 因而使得很多晶体的溶解焓 shm 常常是一个小的数值 即盐类晶体溶解热效应较小 这时溶解熵所起的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这从前面介绍过的nacl的溶解情况就可看到这一点 溶解熵变也包括两部分 晶格熵和水合熵 其中破坏晶格 由离子晶体变为无限远离的气态离子 熵变大于0 水合时 由气态离子变为水合离子 熵变小于0 因此 溶解时的熵变是增加还是减小 取决于二者的相对大小 r 较大 z 较小 如k 盐k 离子是一个较大的一价阳离子 若阴离子亦为一价 且有较大半径 则这些盐在溶解时总是 latsm 0 而 hsm 虽然小于0 但对一价较大的离子来说 水化程度低 熵减幅度小 即 latsm 正值大 占优势 hsm 负值小 影响不显著 因而晶格熵增未能被水化熵减所抵消 结果是 ssm 成为正值 即总体说来 溶解时是熵增的 因此 尽管不少的钾盐的 shm 为正值 正值意味着 lathm 正值绝对值大 hhm 负值绝对值小 似乎对溶解不利 但却因 ssm 也为正值而导致易溶 r 大 z 小 高氯酸盐 硝酸盐一价的半径大的一些阴离子 如no3 clo4 的盐类 常由于较正的 ssm 而导致易溶 尤其是当 shm 为负时更是如此 已知硝酸盐都是易溶的 高氯酸盐也有不少是易溶的 可参照 r 较大 z 较小的情况进行讨论 下面以一些盐作为例子看一下溶解熵变的情况 r 大 z 大 如碳酸盐 碳酸盐同硝酸盐相比 阴离子半径相近 r co32 185pm r no3 189pm 但电荷多了一倍 水化程度升高 hsm 减小幅度增加 破坏晶格的熵增能被水合熵减所抵消 结果是溶解熵减小 即 ssm 为负值 因此 尽管不少碳酸盐的 shm 为负值 如mg2 ca2 sr2 但却难于溶解 z 大 z 大 如镧系磷酸盐 当阴阳离子均为高价时 如镧系元素的磷酸盐 由于电荷高 水化熵占优势 使得其溶解熵 ssm 负值更大 均为难熔盐 即使是由一价阴离子f 组成的高价阳离子盐也不例外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 以 sgm 0或 0作为易溶或难溶的分界线并不十分确切 如k2so4 na2so4 其 sgm 均大于0 但都是易溶的 因为在通常的概念中 盐类溶解量达到0 01mol l 1时就认为是易溶的 溶解量小于0 01mol l 1就认为是微溶或难溶的 现在需要说明的是 以 sgm 0或 0作为易溶或难溶的分界线并不十分确切 如k2so4 na2so4 其 sgm 均大于0 但都是易溶的 因为在通常的概念中 盐类溶解量达到0 01mol l 1时就认为是易溶的 溶解量小于0 01mol l 1就认为是微溶或难溶的 3近似处理 按照盐类溶解量达到0 01mol l 1时为易溶和溶解量小于0 01mol l 1为微溶或难溶的概念作为近似处理的依据 类似地 可计算出1 3或3 1型盐的 solgm 界限值为38 5mol l 1 2 3或3 2型盐的 solgm 界限值为45 6kj mol 1 如nano3 1 1 sgm 7 2kj mol 1 22 8kj mol 1 难溶盐 shm 146kj mol 1 且有明显熵减 ssm 180j k 1 mol 1 ca3 po4 2 2 3 sgm 191 6kj mol 1 45 6kj mol 1 难溶盐 shm 64 4kj mol 1 0 但多价的po43 和ca2 有特显著的熵减效应 ssm 859j k 1 mol 1 ag2so4 1 2 sgm 27 8kj mol 1稍小于30 8kj mol 1 溶解度稍大于0 01mol l 1 微溶 shm 17 6kj mol 1 ssm 34j k 1 mol 1 4关于离子半径对盐类溶解度影响的进一步讨论 将上面这句话用一个等效说法表示为 半径 大 半径 大 中 中 小 小 总之r r 结合 不易溶解 结合稳定 反之 小 大 大 小结合不稳定 易溶解 称为 大 大 小 小 规则 在这里 我们又看到了 大 cs 大 i 中 k 中 cl 或中 rb 中 br 小 na 小 f 规则 不过 最好是用更严格的说法 正负离子的大小在相互匹配时结合最稳定 溶解度最小 当生成水合物时 mcxa s nh2o l mcxa nh2o s 假定正 负离子在无水盐和含水盐中对摩尔熵的加和贡献相等 已知每mol晶格水对水合物的摩尔熵的独立加和贡献约为39j k 1 mol 1 sf h2o l 69 91j k 1 mol 1 那么上式 rsm 298 sf mcxa n 39 sf mcxa n 69 9 30 9nj k 1 mol 1 生成一个晶格水 使熵减30 9j k 1 mol 1 要能生成水合物 必须 rgm 0 即 rgm rhm t rsm 0 rhm 298 30 9n 9 2nkj mol 1即生成水合物必须至少放热9 2nkj mol 1才行 由于形成水合物必须放热 因而可以预料 升高温度 不利于水合物的生成 5形成水合物 二过渡元素的氧化还原性 1第一过渡系电对m2 m的电极电势 过渡金属电对m2 m的电极电势 m2 m 可由下列反应的 rgm 求算 m s 2h aq h2 g m2 aq 因为将该反应设计成一个原电池 并忽略过程的熵变 则 rgm rhm 电池 2fe 电池 2f m2 m 对这个反应 可以设计一个玻恩 哈伯热化学循环 根据其中的一些热力学量的变化就可以找出影响电对的电极电势的因素 元素的氧化还原性可通过他们的适当的电对的电极电势去度量 对于不同金属的上述反应 2 hydhm ihm 1 2 bhm h为一定值 于是 rhm 电池 atmhm i 1 2 hm hydhm m 常数即过渡金属电对m2 m的电极电势 取决于金属单质的原子化焓 第一 第二电离能之和及 2价离子的水合焓 1 atmhm 曲线 呈双峰状 金属原子化需要破坏金属键 而金属键的强度与成单d电子的数目有关 由ca的0到mn的5再到zn的0 破坏金属键需要消耗的能量应有近似抛物线形式的变化规律 但另一方面 金属原子化使具有正常键合的相邻原子的自旋 自旋偶合解体 使自旋平行的电子对数目增多 释放出交换能 根据交换能的概念 未成对的电子数越多释放出的交换能越多 因而这部分能量应有近似反抛物线形 将二者加合将得到曲线 2 i 1 2 hm 曲线 总的说来是增加的 但在cr和cu处出现了凸起 其总趋势归因于有效核电荷的增加 凸起则是因其余元素都是3dn4s2 而cr却为3d54s1 cu为3d104s1之故 3 hydhm 曲线 呈反双峰状 反双峰形变化归因于配位场稳定化能 曲线 的贡献 将这三条曲线加起来 再加上关于氢的各项得到图中表示 rhm 的曲线 该曲线从左到右向上倾斜 很明显 这是由 i 1 2 hm 所控制的 曲线的不规则性归于 atmhm 和 hydhm 的变化 前者呈双峰状 后者呈反双峰状 只是后者变化的幅度比前者小 这是因为配位场稳定化能的贡献不是太大的缘故 二者叠加到一块再加到 i 1 2 hm 之上就得到 h 曲线 的变化趋势 可以看到 除个别地方外 整个 h 的变化都与原子化焓的变化一致 只是幅度稍小一些而已 曲线 就是所探讨的 m2 m 的变化曲线 它与 rhm 曲线基本平行 从这条曲线可以看到 fe co ni及cu的还原性均不如zn 这是由于这些元素的成单d电子对强化金属键作出了贡献 zn没有成单的d电子 没有这种贡献 所以zn的还原性强 mn的还原性大于cr 这是由于mn2 的五个未成对d电子的特殊的稳定性和cr由3d54s1转变为3d4要失去一个d电子需消耗较多的能量之故 2第一过渡系电对m3 m2 的电极电势 过渡金属电对m3 m2 的电极电势 m3 m2 可由反应的 g 求算 m3 aq h2 g h aq m2 aq 由于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因而与单质无关 不受原子化焓的影响 对于不同金属的上述反应 1 2 bhm ihm hydhm h为一定值 于是 rhm 电池 hydhm m3 i3hm hydhm m2 m 常数即过渡金属电对m3 m2 的电极电势 与原子的第三电离能和两种离子的水合焓之差有关 三对镧系元素氧化态稳定性的热力学讨论 1镧系元素 2氧化态的稳定性 2镧系元素 4氧化态的稳定性 因此 根据镧系元素的第四电离能数据可以得到 4氧化态稳定性的次序 la ce pr nd pm sm eu gd tb dy ho er tm yb lu其中ce的i4最小 其次是pr和tb 说明这些元素的 4价状态相对地比较稳定 四对cu的价态稳定性的讨论 cu2 的水合焓比cu 的水合焓大 可从离子的构型去解释 右图将水合焓分解为三部分 mn 与h2o从相距无限远到离子处于球形对称的静电场中的焓变记为 rhm 球 将离子从球形场变为正八面体场焓变记作 rhm oh 离子与水分子产生共价相互作用其焓变记作 rhm 共价 根据金属离子与水分子之间作用的本质特征 上述第一 二项归为静电作用能 合起来记作 rhm 静 第三项为共价作用能 rhm 共价 于是 hydhm rhm 球 rhm oh rhm 共价 rhm 静 rhm 共价 cu2 离子的水合焓能量分解示意图 上表列出了铜离子水合焓的能量分解结果 可以看到 1 在铜离子的水合焓中 铜离子与水分子之间的静电作用占了绝对优势 其中cu 占80 8 cu2 占92 8 2 共价作用在cu 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接近20 而在cu2 中 共价作用相对较小 仅占7 21 3 d9结构的cu2 的配位场作用占4 3 而d10结构的cu 没有这一项 4 除此之外 d9结构的cu2 还存在姜 泰勒畸变稳定化能 综上所述 在水溶液中 cu2 aq 比cu aq 稳定的主要原因是因为cu2 与水的静电作用远大于cu 其根源有两个 一是cu2 比cu 的电荷大一倍 离子半径又小于cu 二是cu2 为d9结构 在水分子配位场的作用下 发生d轨道能级分裂 得到配位场稳定化能和姜泰勒畸变稳定化能 因此 尽管cu 离子的共价作用能大于cu2 但由于cu2 具有上述特有的因素 因而使得在极性溶剂水中 cu2 的水合能远比cu 大 大到足够破坏cu 的d10相对稳定的电子构型 使之向d9电子构型的cu2 转变 五关于cu ag au和zn cd hg活泼性的讨论 在化学性质上 zn cd hg比cu ag au活泼 有的学生可能认为这是一个难理解的问题 因为 表面上 从原子的结构看 cu ag au的s轨道未充满 而zn cd hg的s亚壳层是完全封闭的 从周期系看 zn cd hg与cu ag au互为邻居 而zn cd hg分别位于cu ag au的右边 因而zn cd hg原子的有效核电荷更高 半径更小 把持电子的能力更强 应该更不活泼 怎样理解cu ag au和zn cd hg的活泼性 当然 学生在这里是把元素单个原子的性质和元素单质的性质弄混淆了 前面对cu ag au和zn cd hg所进行的电子结构和周期系递变关系所进行的分析 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分析单个原子的性质 而单质的性质却与由原子构成分子或晶体的方式即化学键有关 例如 由磷原子可以形成白磷 红磷和黑磷 它们的性质相互相差甚远 同样道理 由金属原子构成的金属固体 其性质应决定于金属键和金属晶格的性质 事实上 就单个原子而言 cu ag au确实比zn cd hg活泼 比较一下cu ag au和zn cd hg的电离能就能看到这点 in kj mol 1i1i2i3i1i2i3i1i2i3cu74519583554ag73120733361au8901978zn90617333833cd86816313616hg100718103300相应于电离出s电子的i1和电离出d电子i3 cu ag au都比zn cd hg的值小 说明前者的原子把持外层电子的能力比后者小 即前者电离出相应的外层电子比后者容易 i2的次序相反是由于cu ag au是电离出一个d电子的电离能而zn cd hg是电离出第二个s电子的电离能的缘故 理所当然后者的i2应比前者小 因此 就单个原子考虑 cu ag au的金属性比zn cd hg强 这个事实与从原子结构所作的推断相一致 而就金属单质而言 zn cd hg比cu ag au活泼 金属zn比金属cu活泼的重要事实是zn能从盐酸中置换出h2 而cu则不行 且在金属活动顺序中已知有如下的顺序 zncdhcuhgagau即zn位于cu之前 cd位于ag之前 hg位于au之前 下面用热力学来探讨造成这种活泼性差异的原因 从酸中置换出h2的反应可写成 m s 2h aq h2 g m2 aq 把这个反应设计成一个原电池 则 rgm 2fe 当忽略过程的熵变时有 rhm 2fe rhm 的值越小 说明置换反应趋势越大 意味着m的金属性越强 对于cu rhm 电池 338 2099 745 1958 常数 338 604 常数对于zn rhm 电池 131 2047 906 1733 常数 131 592 常数可见 cu的i1比zn低 i2比zn高 cu总电离能i1 i2比zn稍大 但cu的水合焓 负值 也稍大 两项相加 其和十分接近 因而电离能和水合焓不是引起zn和cu性质差异悬殊的原因 事实上 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在原子化焓 cu是338kj mol 1 zn是131kj mol 1 即zn比cu活泼的主要原因是zn的原子化焓比cu小得多 金属单质的原子化焓是其金属键强度的量度 而金属键的强度又同 可用于成键 的平均未成对电子数有关 这里的 可用于成键 的电子数是指处于最低激发态的成键电子数 根据推断cu的最低激发态为3d84s14p2 可参与成键的未电对电子数为5 zn的最低激发态为3d104s14p1 可参与成键的未电对电子数为2 由于zn的10个3d电子都进入原子实内部 所以d电子能量低 不能参与形成金属键 故其金属键较弱 原子化焓小 故化学性质活泼 而cu的d轨道刚刚充满 d电子能量高 有部分还能被激发 成键 因此 cu的金属键较强 单质cu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cd hg也存在与zn相似的情况 cd hg的原子化焓最低 hg是唯一的液态金属 由此可得出结论 比较元素的性质应明确是元素单个原子的性质还是单质的性质 就单个原子而言 由电离能发现 cu ag au比zn cd hg活泼 就单质而言 zn cd hg比cu ag au活泼 众所周知 离子在形成配离子时 由于配位体的场强不同 中心离子d轨道的分裂能不同 当配位体的场强很大时 中心离子的成对能必定小于分裂能 此时将生成低自旋配合物 电子进入低能级轨道 使配合物的配位场稳定化能增加 配合物的稳定性增大 结果是可能使得某些氧化态的氧化性减弱 也可能使得某些氧化态的氧化性加强 以co 的水 氨 和氰根的配离子的氧化性为例 其氧化性有如下的顺序 co h2o 63 co nh3 63 co cn 63 或co 的还原性co h2o 62 co nh3 62 co cn 64 co h2o 62 在水中可长久保存 co nh3 62 和co cn 64 在水中都不稳定 往co2 溶液中加入氨水得红棕色溶液 很快变为深紫红色 co h2o 6 2 co nh3 6 2 co nh3 6 3 粉红红棕深紫红 六配体强场对元素氧化态稳定性的影响 4co nh3 62 o2 2h2o 4co nh3 63 4oh co cn 64 更易被氧化 除空气中的o2之外 水也能氧化它并伴随放出h2 4co cn 64 o2 2h2o 4co cn 63 4oh 2co cn 64 2h2o 2co cn 63 h2 2oh 根据光电化学顺序h2o nh3 cn cn 是最强的配位体 最有利于上述两步过程的进行 所以co cn 64 的还原性最强 极易被氧化 相反 h2o是一种较弱的配位体 上述两步都不易进行 故co h2o 62 不易被氧化 而nh3的场强介于cn 和h2o之间 所以co nh3 62 的还原性不如co cn 64 但却比co h2o 62 强 而有关fe fe 的电极电势的变化却有相反对规律 即随配体的场强增加 fe 配合物的氧化能力减弱 fe h2o 63 fe h2o 62 0 771vfe phen 33 fe phen 32 1 14v 所以 随着配位体场强度的增强 分裂能增加 配位场稳定化能增大 使fe2 向fe3 转化的自发趋势愈来愈小 可以预期fe2 的还原能力将随配位场的增加而减小 而fe3 的氧化能力将会增加 根据光谱化学序列 h2o phen phen是较h2o强的配位体 最不利于上述两步过程的进行 所以fe phen 32 较fe h2o 62 稳定 最不易被氧化 或fe phen 33 的氧化性最强 相反 h2o是一种配位场相对较弱的配位体 上述两步过程都较易进行 故fe h2o 62 的还原性高于fe phen 32 或fe h2o 33 的氧化性最弱 七无机化学中的耦合现象 1反应的耦合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体系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以至联系起来的现象叫作耦合 把一个不能自发进行的反应和另一个易自发进行的反应耦合 从而构成一个可以自发进行的反应 这种情况称之为反应的耦合 下面举二个用耦合反应降低反应温度和沉淀的定量处理的例子 八多重平衡与化学计算 1多重平衡规则如果反应1 反应2 反应3则k1 k2 k3 lgk1 lgk2 lgk3如果反应1 反应2 反应3则k1 k2 k3 lgk1 lgk2 lgk3写成一般式 n反应1 m反应2 p反应3k1n k2m k3p nlgk1 mlgk2 plgk3n反应1 m反应2 p反应3k1n k2m k3p nlgk1 mlgk2 plgk32推导对于n反应1 m反应2 p反应3对反应1有 rgm rtlnk1 2 303rtlgk1反应2 rgm rtlnk2 2 303rtlgk2反应3 rgm rtlnk3 2 303rtlgk3n rgm m rgm p rgm 2 303nrtlgk1 2 303mrtlgk2 2 303prtlgk3 nlgk1 mlgk2 plgk3k1n k2m k3p 3一些反应及其平衡常数电极反应mp ne mq p q rgm rgm nf rtlnk lgk n 0 0592电池反应mp m q mq m p e rgm rgm nfe rtlnk lgk ne 0 0592配位反应m nl mln 略去电荷 kf或k稳或 n对应地有lgkf或lgk稳或lg n弱酸电离hah a kalgka弱碱电离bohb oh kblgkb沉淀溶解bab a ksplgksp水的电离h2oh oh kw 不是ka lgkw中和反应h oh h2ok 1 kw lgkw 4使用多重平衡规则于无机化学的计算题例1 已知 clo4 8h 8e cl 4h2o a 1 34v求 clo4 4h2o 8e cl 8oh b 解 显然 二者的差别实质上是水的生成和水消耗 已知 h oh h2o rgm 79 89kj mol 1又由于 8 对电极反应 rgm nf a 对欲求的电极反应 rgm nf b 故 rgm 8 rgm rgm 8f a 8 79 89 8f b b a 79 89 96 485 0 51 v 本计算涉及电极反应和水的电离的多重平衡 a 1 34v b 0 51v含氧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比在碱性溶液中的氧化性要强 这是因为含氧酸根离子在酸性溶液中还原时其产物之一为水 在碱性溶液中还原时消耗水 相当于水分解为oh 可见 含氧酸酸根离子在还原过程中的其它能量效应必将对含氧酸酸根离子的标准电极电势产生影响 更进一步 物种在氧化还原过程中所伴随的其他过程的能量效应也影响物种的氧化还原性 如水的生成 溶剂化和去溶剂化作用 离解 沉淀 形成配离子等 这些过程放出的净能量越多 则这些过程进行的趋势越大 对物种的氧化还原性影响越大 例4将fecl3溶液和ki溶液混和 溶液出现棕红色 在上述溶液中加入 nh4 2c2o4 棕红色褪去 溶液呈黄色 请通过计算说明上述过程发生的原因 已知k稳 fe c2o4 33 1020 10 k稳 fe c2o4 34 105 22 解 查 fe3 fe2 0 771vfe3 e fe2 logk 0 0591fe3 3c2o42 fe c2o4 33 k 1020 10logk 20 1fe2 3c2o42 fe c2o4 34 k 105 22logk 5 22 fe c2o4 33 e fe c2o4 34 logk 0 0591logk logk logk logk 0 0591 0 771 0 0591 20 1 5 22 1 83 fe c2o4 33 fe c2o4 34 0 10v由于 fe3 fe2 0 771v i2 i 0 535v 所以fe3 能将i 氧化为i2从而使溶液出现棕红色 加入 nh4 2c2o4后 fe3 fe2 降低 fe3 fe2 fe c2o4 33 fe c2o4 34 0 10v i2 i 0 535v 反应方向逆转 从而使溶液棕红色褪去 呈黄色 i2 i 本计算与例3属同样的类型 只是稍复杂一点而已 例5在回收废定影液时 可使银沉淀为ag2s 接着将硫化物转化为金属银 反应为 2ag2s 8cn o2 2h2o 4ag cn 2 2s 4oh 2ag cn 2 zn 2ag zn cn 42 已知 ksp ag2s 6 0 10 5 k稳 ag cn 2 1 3 1021 s s2 0 48v o2 oh 第二个反应可认为能进行完全 试计算第一个反应的平衡常数 解 由ksp ag2s 6 0 10 5 有ag2s 2ag s2 k ksp ag2s 6 0 10 5k稳 ag cn 2 1 3 1021 有ag 2cn ag cn 2 k k稳 ag cn 2 1 3 1021 s s2 0 48v 有s 2e s2 logk 2 s s2 0 0591 o2 oh 0 40v 有o2 4e 2h2o 4oh logk 4 o2 oh 0 05912 4 2 欲求反应2logk 2logk 2logk logk logk欲求反应k欲求反应 1 2677本计算涉及了两个电极反应 一个沉淀溶解和一个配位反应的多重平衡 例6已知hcl和hi都是强酸 但ag不能从hcl溶液置换出h2 却能从hi溶液中置换出h2 设除ag的物种之外 其余均为标准态 已知 ag ag 0 799v ksp agcl 1 8 10 10 ksp agi 1 0 10 16 解 在hcl体系中 ag ksp agcl cl 1 8 10 10 1 1 8 10 10 ag ag ag ag 0 0591 lg ag 0 799 0 0591 lg1 8 10 10 0 224v由于 ag ag 0 224v h h2 0 0v 因而ag不能与h 反应生成agcl同时置换出h2 在hi体系中 ag ksp agi cl 1 0 10 16 1 1 0 10 16 ag ag ag ag 0 0591 lg ag 0 799 0 0591 lg1 0 10 16 0 145v由于 ag ag 0 145v h h2 0 0v 因而ag能与h 反应生成agi同时置换出h2 二者的差别在于由ag 生成agi比生成agcl的趋势大 ag i agi rgm rtln 1 ksp 91 28kj mol 1ag cl agcl rgm rtln 1 ksp 55 60kj mol 1本计算涉及到沉淀反应和电极反应的多重平衡 例7已知 o2 h2o 1 229v au au 1 69 ka hcn 10 9 4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