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07古代诗歌阅读试题.docx_第1页
(江西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07古代诗歌阅读试题.docx_第2页
(江西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07古代诗歌阅读试题.docx_第3页
(江西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07古代诗歌阅读试题.docx_第4页
(江西专版)2020中考语文复习方案满分训练07古代诗歌阅读试题.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满分训练(七)古代诗歌阅读诗歌对比阅读一、【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甲】戏答元珍【宋】欧阳修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乙】夏日三首(其一)【宋】张耒长夏村墟风日清,檐牙燕雀已生成。蝶衣晒粉花枝舞,蛛网添丝屋角晴。落落疏帘邀月影,嘈嘈虚枕纳溪声。久判两鬓如霜雪,直欲樵渔过此生。【注释】此诗是张耒罢官后闲居乡里之作。檐牙:屋檐上像牙一样排列的滴水瓦。蝶衣:蝴蝶的翅膀。晒粉:蝴蝶的翅膀上多粉。落落:稀疏的样子。嘈嘈:形容众声嘈杂。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两首诗都有环境描写。甲诗开头两句,诗人表面上是写自然环境的恶劣,实际上是写政治环境的不善。乙诗所写的种种景象都体现了环境的清和心境的清。B.乙诗颔联写晴朗的天气里,蝴蝶展翅停在花枝上,蜘蛛悠然地在屋角织网。C.甲诗结尾“野芳虽晚不须嗟”一方面是说野花和牡丹一样最终开放了,另一方面表示自己对仕途的坎坷没有放在心上。D.乙诗尾联写头发早已白得像霜雪的诗人与樵夫渔翁闲聊,希望和他们一起度过余生。2.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犹”“惊”二字,充分营造了春意萌动、生机盎然的意境。乙诗首联、颔联描写燕雀、蝴蝶等动景,反衬乡村的清静。B.乙诗描写静中有动、动中有静,排比手法的运用生动形象,抒发了诗人淡泊名利的情怀。C.甲诗以小见大,诗人借“春风”与“花”的关系来比喻君臣、君民关系。乙诗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喜爱和对浮华的反感。D.乙诗这首诗写农村夏日之清,诗境蕴藉闲远,虽没有十分工警的诗句,但仍然耐读。二、【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两首词,回答问题。【甲】踏莎行梅刘淑英珠萼将成,香绿几遂,冰霜绘就惊春意。含英不与牡丹开,倾心原共山茶醉。古干蟠天,孤根托地,挟摇风雪添豪气。问连枝可许调羹,遥递到春光千里。【乙】满江红秋瑾小住京华,早又是中秋佳节。为篱下黄花开遍,秋容如拭。四面歌残终破楚,八年风味徒思浙。苦将侬强派作蛾眉,殊未屑!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注释】刘淑英:今江西省安福县人,甲申之乱后反清,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为其特立贞女传略。古干蟠天:梅花的苍老树干盘曲向上,直达云天。连枝:本义为两树的枝条连生一起,比喻恩爱夫妇。调羹:本义为调味品,引申义为梅花入则为高士,出则为宰相,非凡花可比。1.下列对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上阕通过写梅花开放的时间来表现梅花的孤傲性格,乙词上阕写菊花这一明丽景象反衬了作者的内心的愁绪。B.在刘淑英的心目中,梅花的志趣与牡丹不同,而与山茶花相同;在秋瑾心目中,陶渊明和李清照眼中的菊花也不尽相同。C.甲词下阕“古干蟠天,孤根托地,挟摇风雪添豪气”描写了梅花的凛然风骨,与“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有异曲同工之妙。D.甲词表面上状物,实际上是在言志,抒发了词人高洁的志趣;乙词表达了个人的孤寂和对国家的热爱。2.下列对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词“珠萼将成,香绿几遂”从视觉、嗅觉两个角度描写了含苞待放的梅花。B.甲词中的“冰霜”“牡丹”“风雪”在写作手法上都起到烘托的作用,乙词“四面歌残终破楚”“青衫湿”都运用了典故。C.甲词“遥递到春光千里”从时间、空间两个方面来展示词人内心的豪迈。D.甲词是一首咏物词,词中多处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让咏物更生动形象;乙词重在抒情,表达了报国的志向。三、【2019岳阳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九日送别【唐】王之涣蓟庭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柳枝词【宋】郑文宝亭亭画舸系春潭,直到行人酒半酣。不管烟波与风雨,载将离恨过江南。1.下列对两首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萧瑟”营造了一种悲凉的氛围,“故人稀”是说他乡本来就没有什么熟人,如今又要与一位朋友离别,那以后岂不是更加孤单?B.王诗,“且送归”是并且送友人归家的意思,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苦之感和友人对他的依依不舍之情。C.王诗,“暂同”二字表明同饮菊花酒是一种安慰之事。郑诗“烟波与风雨”写行人航程浩渺、路多艰难,表现诗人对朋友前途的关切,以此烘托离恨之浓。D.郑诗,“载”字化无形为有形,使抽象的离恨成了可载之物,写出了心头离恨的沉重,形象可感,富有创意。2.下列对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第三、四句用今日之行为与明朝之遭遇对比,给人一种孤独飘零之苦。B.王诗是写于重阳佳节之时的送别诗歌,乃是特定情境中的送别之语,倍添一份离别的悲伤,更加深了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意。C.郑诗不说画舸将怀着离恨的行客载过江南,却说“载将离恨过江南”,将离恨拟人化,化实为虚,把看得见的离恨写成无形。D.郑诗用了反衬(以乐写哀)的写法。漂亮的船静静地停泊在碧绿的春水之上,又与岸边的杨柳相衬,宁静优美的画面恰恰表达了诗人心中面对离别的万般不舍。四、【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阮郎归【宋】晏几道天边金掌露成霜,云随雁字长。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兰佩紫,菊簪黄,殷勤理旧狂。欲将沉醉换悲凉,清歌莫断肠!【注释】金掌:汉武帝在长安建章宫建高二十丈的铜柱,上有铜人,掌托承露盘。此处代指汴京。兰佩紫:佩紫兰。紫兰,一种香草。清平乐【宋】晏殊金风细细,叶叶梧桐坠。绿酒初尝人易醉,一枕小窗浓睡。紫薇朱槿花残。斜阳却照阑干。双燕欲归时节,银屏昨夜微寒。【注释】金风:秋风。紫薇朱槿:紫薇、朱槿皆是花名。阑干:栏杆。银屏:银饰屏风。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词上片开头两句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京,时令是在冬季。B.第二首词以“细细”形容金风,没有秋风惯有的那种萧飒之感,显得平静、悠闲。C.第一首词词中感喟身世,直抒胸臆,写抑郁之情,充满失望之意。D.第二首词下片进一步描写秋日景色,从中可以看出词人感情的细腻。2.下列对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词上片第一、二句意象敏妙,满怀悲凉,为全词奠定了秋气瑟瑟的基调。B.第二首词“叶叶”两个名词连用,表现了梧桐树叶恣意飘落得满地都是的景象,使人感到杂乱无章。C.第一首词词中一“换”字表现出词人想寻求解脱,而他又明知这不能换来真正的快乐的悲哀。D.第二首词一系列色彩词的运用,使词中色彩斑斓,透露出词人对其中许多颜色将在秋风中暗淡、消失而表现出的内心的感伤。五、【2019江西模拟题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乌衣巷【唐】刘禹锡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注释】乌衣巷:位于秦淮河畔,东晋时是高门士族的聚居区。王谢:指王导和谢安,二人均为东晋时的权贵。孤桐【宋】王安石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凌霄不屈己,得地本虚心。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注释】森森:形容树木茂盛繁密。寻:古代长度单位,一寻等于八尺。明时:政治清明的时代。愠:疾苦、怨愤。斫:砍。1.下列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作者见东晋时朱雀桥、乌衣巷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由此发出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B.刘诗桥边生着野草和野花。草长花开,表明时当春季。“草花”前面加上一个“野”字,给景色增添了荒凉之感。C.王诗“天质自森森”“孤高几百寻”“明时思解愠”都实写了“孤桐”。D.刘诗后两句写了让人们沿着燕子飞行的方向去辨认,发现如今乌衣巷里已经居住着普通的百姓人家了。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前两句用朱雀桥来勾画乌衣巷的环境。王诗借“孤桐”言志,“孤桐”为诗人的人格写照。B.刘诗诗人感慨藏而不露,以“野草花”“夕阳斜”涂抹背景,美而不俗。王诗前三联使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从不同角度写出了“孤桐”的特征。C.刘诗后两句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以此来抒发自己的感慨。D.王诗尾联运用典故,通过“孤桐”寄遇了诗人的高尚人格及革新理想。六、【2019江西模拟题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12题。清明【宋】黄庭坚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垄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注释】此诗作于诗人被贬宜州期间。乞祭余:出自孟子,齐人到墓地偷吃祭墓者的酒肉,回家后向妻妾炫耀说是在做官的朋友家吃喝。士:指介之推,春秋时晋国人。从晋文公出亡十九年,功成后拒绝做官,隐居绵山被烧死。咸阳城西楼晚眺【唐】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注释】许浑:晚唐诗人,久居江苏镇江。汀洲:水中小块平地。1.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诗首联中的桃李欢笑,象征着生之热烈,野田荒垄,则象征死之寂灭。许诗写诗人登上这高高的咸阳城西楼,心中涌起无边的愁绪。B.黄诗颔联极写春气发动所带来的勃勃生机。许诗颔联写暮云始起,夕阳西沉,凉风吹遍,山雨即来。C.许诗颈联写了旧时的禁苑深宫,如今遍地绿芜,满林黄叶,只有不知兴亡的鸟儿与鸣蝉。D.黄诗尾联感叹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主要表达了消极的思想与绝望的情绪。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黄诗每联都运用了对比手法,抒发了人生无常的感慨。B.黄诗颈联用典,“无耻的乞人”和“忠贞的隐士”对比鲜明,引发人的思考。C.许诗颈联虚实结合,以眼前实景叠合秦苑、汉宫等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D.许诗诗人登咸阳城西楼,低沉的笔触中饱含浓烈怀古思乡之情。七、【2019江西模拟题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12题。即事【宋】徐侨在家贫亦好,居官贫更宜。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客至草具杯,事闲遣兴诗。外此了无挠,淡然心地夷。【注释】即事:就眼前的事物、情景作诗。徐侨:南宋政治家,今浙江义乌人,吕祖谦再传弟子;中年曾辞官归里十余年,潜心学术。即事【宋】王安石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注释】积:积聚、堆积,形容草茂盛。武陵源:此处指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一处世外桃源。1.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诗“贫亦好”是全诗的诗眼。王诗前四句绘景,后四句抒写远足感受。B.徐诗颔联“布被不妨温,菜羹有余滋”充分体现了“贫亦好”的情趣。王诗营造了一幅春夏之交的静穆幽远的乡村图景。C.王诗中的“草如积”“花更繁”与桃花源记中的“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所描写的景色相似。D.王诗所描绘的画面正是诗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悠闲恬淡的隐逸生活图景。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徐诗最能体现诗人心境的词语是“淡然”。B.徐诗抒写诗人“淡然”心境,体现了诗人享受宁静生活的情怀。C.王诗颈联以“鸡鸣”“犬吠”写出乡村荒野之幽静,以静衬动,从侧面烘托出村民的悠闲生活。D.王诗借用陶渊明桃花源记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山村静谧闲适生活的赞美和向往。八、【2019江西模拟题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12题。西江怀古【唐】杜牧上吞巴汉控潇湘,怒似连山静镜光。魏帝缝囊真戏剧,苻坚投棰更荒唐。千秋钓舸歌明月,万里沙鸥弄夕阳。范蠡清尘何寂寞,好风唯属往来商。咏怀古迹五首(其二)【唐】杜甫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儒雅亦吾师。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1.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首联点明了西江的地理位置。第二首诗首联流露了诗人对宋玉的崇拜之情。B.第一首诗颔联中的“真戏剧”和“更荒唐”表现了诗人对曹操和苻坚这类人的惋惜之情。C.第一首诗颈联是吟咏长江的千古绝唱,描写的是西江之上已是硝烟散尽的太平景象。D.第二首诗作者到宋玉故居时正值秋季,诗人虽与宋玉生活的时代相距久远,但惆怅失志的经历其实相同。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首诗“怒似连山静镜光”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江水的动静无常。B.第一首诗为怀古咏史之作,诗人以浩瀚宏大、亘古不变的长江反衬人类的渺小。C.第二首诗多记叙,重描写,少议论,略抒情,精警切实,耐人寻味,是这首诗的突出特点。D.第二首诗萧条的情景,充满诗人的哀伤,仿佛是泪眼看风景,其实是虚写。九、【2019泰州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第12题。吉祥寺赏牡丹【北宋】苏轼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醉归扶路人应笑,十里珠帘半上钩。莺梭【南宋】刘克庄掷柳迁乔太有情,交交时作弄机声。洛阳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注释】苏轼当时在杭州做官。簪:插戴。十里珠帘半上钩:十里长街,百姓们上卷珠帘。1.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诗第一、二句中两个“羞”字,一说人,一说花,相映成趣,语妙天下。刘诗全诗中没有一个春字,洛阳春天锦绣一样的美丽景色却跃然纸上。B.苏诗第三、四句是写诗人醉归而路人嗤笑的场景。十里街市上的老百姓把帘卷上,走出门来观看这支路过的浩荡的插花队伍,只需要点出这一点,当时的盛况就好像在眼前。C.刘诗选取了莺鸟和玫瑰花两种素材。鸟儿在繁花中飞舞,让人很容易想起用丝线织成的绣品,而嘈杂的鸟鸣声也好像机器的声音,因而和莺梭这个题目很贴切。D.刘诗赞美黄莺其实就是在赞美春天的勃勃生机,赞美春天带来了万物的欣欣向荣。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诗即是当时的记实之作,表现了观赏牡丹的热烈场面和诗人簪花的情趣。B.苏诗运用对偶的修辞方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使诗歌节奏明快,读来朗朗上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C.刘诗,诗人心中对春天的崇敬之情通过“多少工夫织得成”来表达,一句感叹将情绪宣泄了出来,和前面的诗句相辅相成,浑然一体。D.刘诗善于用明暗的比喻。把柳莺的飞下飞上喻为莺梭,把它的“交交”鸣叫声喻作机声,把洛阳盛开的花儿喻作锦绣,这些比喻形象、生动、传神。十、【2019台州改编】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卢溪别人【唐】王昌龄武陵溪口驻扁舟,溪水随君向北流。行到荆门上三峡,莫将孤月对猿愁。丹阳送韦参军【唐】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1.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两首诗都是从送别的地点写起。严诗首句“丹阳郭里送行舟”交代了友人由水路乘船的出行方式。B.王诗,诗人没有具体写临歧举盏,醉不成欢的别时情景。严诗,“两地秋”之语指两地秋色不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C.王诗三峡多猿,诗人预先谆谆切嘱友人,不要共孤月多情,闻猿啼而生愁思。月本不孤,“孤”是满怀离愁之人的主观感受。D.严诗第三、四句写别后的情景。诗人在江畔伫立,久久地凝望着友人离去的方向,眼前只有那无尽的江水在无言地流淌,恰如诗人心中无限的忧愁。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没有明言寄友情于流水,但溪水向北,是地势使然,而“随君”之“随”有强烈的主观感情倾向。B.王诗,诗人不正面说“相将孤月对猿愁”,而说“莫将”,其言外意正是预知友人要对月听猿而愁。严诗,“一别心知两地秋”明写秋而隐写愁,耐人寻味。C.严诗“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想象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D.严诗是一首送别的好诗,它感情真挚深厚,用语清丽流畅,读之余味无穷。十一、【全品原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问题。【甲】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唐】白居易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乙】放言五首(其一)【唐】白居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1.对这两首诗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首联中的“引”指刘禹锡用力拉过友人的杯子,说明刘禹锡热情、真诚与豪爽。乙诗开头两句以反问的句式概括指出:作伪者古今皆有,人莫能辨。B.甲诗颔联的意思是你(刘禹锡)的诗才一流,堪称国手,也只是如此,但命中注定你不能出人头地,那也没有办法。C.乙诗颔联描写的是草丛间的萤虫,虽有光亮,但它可能不是火;荷叶上的露水虽呈球状,但定是珍珠。D.乙诗尾联紧承颈联萤火露珠之喻,明示辨伪之法。2.对这两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诗体现了白居易的诗词藻华丽、含蓄委婉、将各种问题写入诗歌的特点。B.甲诗中的“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是抱怨刘禹锡的怀才不遇。C.乙诗从头至尾,连珠式地运用疑问、反诘、限制、否定等字眼,起伏跌宕,通篇洋溢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给人以骨鲠在喉、不吐不快的感觉。D.乙诗是作者对当时黑暗政治的针砭,是为抒发内心忧愤而做的呐喊。十二、【2019赣州模拟改编】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问题。浣溪沙【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注释】清洛:即洛涧,今安徽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午盏:午茶。蓼茸:蓼菜嫩芽。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采桑子彭浪矶【宋】朱敦儒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注释】本词作于金兵南侵、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1.下列对这两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词“细雨斜风作晓寒”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表现了词人对这残冬腊月寒冷天气的厌恶。B.朱词上片写词人独驾扁舟,背井离乡,避乱江南,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C.苏词下片抓住乳白色的香茶和翡翠般的春蔬这两种有特色的事物进行描写。朱词下片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归国的愁思。D.朱词表现了词人的凄楚情怀,也流露出词人对国事的忧虑,唱出了时代的悲凉之音。2.下列对这两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苏词“淡烟疏柳媚晴滩”中的“媚”字极富动感,传达出词人喜悦的心情。朱词运用“扁舟”“枫叶”等意象,烘托出词人的凄楚情怀。B.苏词中提到“清洛”,是写实的手法,词人由淮水来到上游清碧的洛涧。C.朱词上片着重抒情,而情中带景;下片侧重写景,而景中含情。D.朱词于清婉中含深沉的伤时感乱之情,有慷慨悲歌之新境界。单首诗歌阅读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一剪梅舟过吴江蒋捷一片眷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注释】该词作于南宋亡后词人飘零于姑苏太湖之滨时期。帘招:指酒旗。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意思是调弄有银字的笙,点熏炉里心字形的香。1.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片春愁待酒浇”中,“一片”言愁闷连绵不断。“待酒浇”,是急需排解愁绪,表现了词人的愁绪之浓。B.“江上舟摇”中,一个“摇”字颇具动态感,带出了乘舟的主人公的动荡漂泊之感。C.“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中,词人用“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又”字含意深刻,表明词人对风雨阻归的恼意。D.“洗客袍”表达了词人期待归家后洗干净漂泊在外时所穿衣服后重新踏上旅程的急切心理。2.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阕中,词人“一片春愁待酒浇”,其中“一片”言愁闷之多;“待酒浇”写急须以酒排解愁绪,表现了词人的愁绪之浓。B.“风又飘飘,雨又萧萧”中,“飘飘”“萧萧”描绘了风吹雨急的景象,词人以风吹雨急的景象渲染其愁。C.“红了樱桃,绿了芭蕉”是时序的暗示,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的形象化诠释,抒发了岁月无情、年华易逝的感叹,流露出一个亡国遗民的愁闷。D.“洗客袍”“调笙”和“烧香”运用细节描写,细致表达了词人归家之后的情景,用美好和谐的家庭生活来突出其思归的心绪。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寄李儋元锡【唐】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已一年。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注释】李儋(dn)元锡:李儋,曾任殿中侍御史,为诗人密友;元锡,字君贶,为诗人在长安鄠县时的旧友。春愁:因春季来临而引起的愁绪。思田里:想念田园乡里,即想到归隐。邑有流亡:指在自己管辖的地区内还有百姓流亡。1.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首联以花里逢别起,即景勾起往事;以花开一年比衬,露出别后境况萧索的感慨。B.颔联写诗人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是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个人的前途。C.颈联具体写诗人的思想矛盾,即诗人既想辞官归隐,又觉自己未尽职责,处境进退两难。D.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李儋的问候和对他来访的感激。2.下列对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是寄赠好友的,所以从回忆与老朋友的交往开头。B.本诗展现了一个清廉正直的封建官员的矛盾思想,概括出这样的官员有志却无奈的典型心情。C.韦应物的诗多以描写山水见长,但也不乏忧念国事、关怀民生疾苦的诗作,此诗就是例证。D.这首诗叙述了别后的思念,抒发了国乱民穷造成的内心矛盾和苦闷。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野菊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况随流俗作重阳。政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注释】未与:不给。糗粮:干粮。况:何况,更不肯。政:同“正”。1.对诗人在尾联化用了陶渊明诗句所表达的志趣,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率性自然、超凡脱俗B.蔑视权贵、愤世嫉俗C.寄情山水、归隐田园D.闲适愉悦、相知相思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表现了野菊不追求被文人赏识,更不肯随流俗在重阳节被俗人赏识的品质。B.颔联描绘了野菊不因无人欣赏而自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形象。C.“半山碧”与“一枝黄”色彩互相映衬,半山碧绿更衬托出一枝野菊的清幽高雅,画面优美,寄意幽远。D.这首诗运用了对偶、比喻、对比、夸张的手法描写野菊,表达了诗人对野菊的喜爱之情。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登余干古县城【唐】刘长卿孤城上与白云齐,万古荒凉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没,女墙犹在夜乌啼。平沙渺渺迷人远,落日亭亭向客低。飞鸟不知陵谷变,朝来暮去弋阳溪!【注释】余干:唐代饶州余干县,今江西余干。女墙:城墙上凹凸的小墙。陵谷变: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这里指世事俱变。1.下列对诗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山城孤高临水、荒凉凄清的景象。B.“官舍已空秋草没”描绘出古县城不见人烟、秋草茂盛的现状。C.颈联主要写了四野荒凉,农田化为平沙的荒凉景象。D.尾联描绘了快乐的鸟儿不惧人,依然时常飞到这里觅食的情景。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孤城上与白云齐”一句中,一个“孤”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B.颔联写城内荒芜,点出官舍、女墙犹在,以此暗示古城并非毁于战争。C.颈联中“渺渺”“亭亭”这样的叠词,不仅读来朗朗上口,而且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D.全诗借景抒情,抒发了诗人对战争的厌恶之情。五、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蝶恋花暮春别李公择【北宋】苏轼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路尽河回人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注释】 李公择:是苏东坡老友,两人都因反对新法遭贬,交情甚笃。樱桃过:是指樱桃花期已过。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中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下列对词作分析错误的一项是()A.“簌簌无风花自堕”,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飘落在地。B.“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中,“柳老”即是“春老”,“樱桃过”是写樱桃花期已过。二者皆为老朋友远行做铺垫。C.“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描写两人在“寂寞园林”之中话别,相对无言的情景。D.“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两句是词人想象朋友今夜泊于冷寂的渔村中通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的情景。2.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词上片主写暮春,微露惜别之情,“照坐”之“坐”点出话别之题旨;下片写送别,兼及对再受重用的渴望,写二人同病相怜,友情深厚。B.“簌簌无风花自堕”描写了一份安闲自在的情态,也烘托出词人安贫乐道的情趣。C.“路尽河回人转舵”与“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异曲同工,暗示友人之间情谊深厚。D.“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运用楚辞招魂中天帝遣巫阳招屈原离散之魂的典故,暗含诗人希望朝廷召友人回去的愿望。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唐多令【南宋】邓剡雨过水明霞,潮回岸带沙。叶声寒,飞透窗纱。堪恨西风吹世换,更吹我,落天涯。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说兴亡,燕入谁家?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注释】 邓剡,字光荐,一说字中甫,庐陵(今江西吉安)人,曾参加文天祥领导的抗元斗争,是一个有民族气节的人。这首唐多令是宋亡之后他被俘路过建康(今江苏南京)时所作。1.下列对这首词思想感情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寄情山水之意、忧国伤时之痛、建功报国之志。B.不仕新朝、坚守节操之心以及对人民的同情。C.表达了自己的失家亡国之痛、漂泊悲苦之情。D.表达了自己的失家亡国之痛,漂泊悲苦之情,不仕新朝、坚守节操之心。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片“堪恨西风吹世换”一句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方法,明写痛恨元朝统治者使南宋灭亡,让自己沦落天涯;暗写恼恨“西风”使季节更换。B.上片开头勾勒出一幅凄凉的黄昏秋江图,寓情于景,借景抒情,倾吐了心中的亡国之痛。C.下片的“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用落雁、明月和芦花三个意象营造了一种色彩暗淡、凄凉冷清的意境。D.下片“寂寞古豪华,乌衣日又斜”用典,化用唐代诗人刘禹锡“乌衣巷口夕阳斜”的诗句,借历史上乌衣巷的兴衰,更深切地表达了词人对宋王朝覆亡的慨叹,更表明他不仕新朝、坚守节操的心声。七、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社日【宋】谢逸雨柳垂垂叶,风溪澹澹纹。清欢唯煮茗,美味只羹芹。饮不遭田父,归无遗细君。东皋农事作,举趾待耕耘。【注释】谢逸:字无逸,自号溪堂,抚州临川人,北宋“江西诗派”诗人。隐居乡里,布衣终身。风溪澹澹纹:微风吹拂,水生细纹。羹芹:煮芹为羹。田父:依杜甫诗意,田父指邀请友人饮酒的农夫。细君:运用东方朔典故,指妻子。东皋:水畔高地。举趾:举脚,下田。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歌描写了春社时节淳美的田园风光。B.首联描摹了一幅春雨丝丝、垂柳依依、微风细细、水波粼粼的早春图画。C.颔联主要写了诗人在煮茶喝羹过程中体会到的快乐之情。D.颈联是说喝酒没有知音,赠妻没有物品,言语中流露出哀伤之情。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格调清新自然,充满了生机和乐趣。B.诗中表现了诗人安贫乐道的淡泊情怀。C.全诗紧扣“待”字,表现了诗人慵懒散漫的生活态度。D.此诗用词精练,用典贴切,感情真挚。八、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渔家傲【宋】王安石平岸小桥千嶂抱,柔蓝一水萦花草。茅屋数间窗窈窕。尘不到,时时自有春风扫。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忽忆故人今总老。贪梦好,茫然忘了邯郸道。【注释】 这首词写于王安石二次罢相之后隐居金陵时。欹(q):倾斜。朝鸡:上朝时的鸡鸣声。邯郸道:比喻求取功名的道路,亦指仕途。1.下列对这首词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二句中的“柔蓝一水”形容水色清碧,“柔”字写得轻盈贴切,形象生动,使词的画面呈现出一种美丽、清新、宁静的色彩美。B.“茅屋数间窗窈窕”中,以“窈窕”形容窗的幽深。“尘不到”全句写时时有春风,吹走了隐居之所的尘土,“尘”即实指“尘土”。C.“午枕觉来闻语鸟”和“欹眠”句,写从睡醒闻鸟声,联想到当年从政早朝时的“听朝鸡”,恍如隔世。D.“忽忆故人今总老”三句,反衬自己已老,而今只贪爱闲居的午梦,已丢却卢生邯郸道上所做的黄粱幻梦。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词上片写景,下片叙事抒情,“午枕觉来闻语鸟,欹眠似听朝鸡早”起承上启下的作用。B.“忽忆故人今总老”衬托自己已老;“茫然忘了邯郸道”运用了典故,表明自己对建功立业已生茫然之情。C.王安石在词中认为“闻语鸟”好似“听朝鸡”,表明了他虽然归隐,但仍想积极入世的人生态度。D.“时时自有春风扫”中的一个“扫”字,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赋予春风人的动作、情感,呼应了“尘不到”,突出了环境的清新、优雅。【参考答案】诗歌对比阅读一、1.D【解析】 D项,乙诗“与樵夫渔翁闲聊”,表述有误,“直欲樵渔过此生”的意思是诗人现在只想做个樵夫或渔翁,度过此生。2.B【解析】 B项,乙诗中并未运用排比的修辞方法。二、1.C【解析】 两句话并不相同,前者写梅花的凛然风骨,后者写梅花的美丽动人。2.D【解析】 词中多处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三、1.B【解析】 王诗写出了作者内心的孤苦之感和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而不是友人对他的依依不舍之情。2.C【解析】 郑诗正确的理解是:将离恨拟人化,化虚为实,把无形的离恨写成有体积和重量的可见可触的事物。四、1.A【解析】 第一首词上片开头两句点出地点是在京城汴京,时令是在深秋。2.B【解析】 “叶叶”这两个名词连用,在读者面前展开一片片叶子飘落的景象,显得很有次序,很有节奏。五、1.C【解析】 王诗“明时思解愠”没有实写“孤桐”。2.C【解析】 刘诗后两句不是从正面描写乌衣巷的变化。六、1.D【解析】 黄诗尾联感叹人世间不可逃脱的死亡命运,主要表达了对当时小人当道、政治黑暗的深深愤慨。2.A【解析】 黄诗颔联、尾联没有运用对比手法。七、1.A【解析】 徐诗“淡然”是全诗的诗眼。王诗前六句绘景,后两句抒写远足感受。2.C【解析】 王诗颈联以“鸡鸣”“犬吠”写出乡村荒野之幽静,以动衬静,从侧面烘托出村民的悠闲生活。八、1.B【解析】 第一首诗颔联中的“真戏剧”和“更荒唐”表现了诗人对曹操和苻坚这类人的嘲讽。2.C【解析】 第二首诗的突出特点是重议论抒情,精警切实,耐人寻味。九、1.C【解析】 刘诗选取了莺鸟和柳树两种素材。鸟儿在丝丝的柳绦中飞舞,让人很容易想起用丝线织成的绣品。2.B【解析】 苏诗运用夸张、拟人的修辞方法,并且连用几个动词,有利于渲染出一种喜剧情调氛围,体现了诗人极高的文学造诣,表现出诗人超旷豁达、狂放不羁的襟怀。十、1.B【解析】 严诗“两地秋”之语并不是说两地秋色有何不同,而是说秋色相同,而人已分两地,惜别之情溢于言外。2.C【解析】 严诗“寒鸦飞尽水悠悠”是望中之景,然而景中有情,情景交融,合为一体。十一、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